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分享
《人生七年》,又称 7 up,是一部由 ITV出品的纪录片,于1964年开始记录14位
英国的七岁儿童的生活,到目前为止,该纪录片已经跨越56年(每7年一集)并在ITV和BBC播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生七年》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当我看到《人生七年8》的最后一幕,一个长镜头慢慢地从老Tony身上离开,那个
记载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废的赌马场的新模样逐渐清晰,成为伦敦奥运会的主运动场的时候,时间的魅力聚焦在了这个小时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现在生活美满、子
嗣绕膝的老头身上。我体会到,这56年的时光映照在了这14个人的身上,是多么神奇。
准确的说,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个系列片。在1963年,导演迈克尔—
艾普特为BBC拍摄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纪录片,他们挑选了来自伦敦的14个7岁
的儿童,采用每7年跟踪拍摄的方式,通过跟踪他们的人生轨迹,来研究英国社会存在的
社会阶级凝固的问题。到2012年,这个电影系列走过了56个年头,然而,导演达到目
的了吗?
的确,好像是达到了。14个人之中,有4个人家境殷实,接受了私立学校的教育,
他们的人生同样留在了上流阶层(除了其中有一个人自愿当了教师这一好像在英国不太赚
钱的职业)。10个中产阶级以及穷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成功了,Nicholas成为了一名大学
教授,其他的9个人依然生活在底层或中产。然而他们都站在追求“幸福”的大厅里,而且
他们幸福的“天花板”一样高。
John小的时候想要参政,14岁的时候他曾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极了残
酷无情的独裁。然而42岁时,John没有成功参政,在成为一个律师之后,他喜欢上了园艺,脑袋半秃的他自己调侃说:“如果我20岁的时候说自己喜欢园艺,大家肯定以为我疯了。”
Neil大学辍学,21岁时他在伦敦建筑工地工作,28岁时他成为流浪汉,靠政府的经济金过活,在当时的采访中,从他不停抖动的身体和涣散的眼神中可以明显感到他的精神问题。然而后来,时间给了我们想不到的惊喜,56岁时,导演见到Neil,他已经成为了
当地的一位议员,还应邀到澳大利亚发表演讲。
在21岁以后宣布离开这部纪录片的Peter被当时的报纸抨击为“撒切尔夫人时代英国
的愤怒共产青年”,然而56岁时他回来了,而是以一个崭新的身份。他成为了一个乐队的
成员,而且还获得了音乐奖项,在音乐界获得了肯定。
你瞧,他们的生活也挺好的,就像一个走进迷宫的孩子,兜兜转转之后,总是能找到
父母急切的拥抱。
《人生七年》就是这样一部片子,他平铺直叙,毫无矫揉造作,真实是他唯一的追求。真实在那三个女孩儿越来越发福的身材上,真实在那越来越多的秃顶上,真实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故事,每一处起承转合,伤感又温情。当我们看到他们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身材越来越走样,头发再也不像从前那么茂盛的时候,我们还会想起他们年轻时的模样。
他们也曾经想改变生活,想成为演员或者政客,然而在时光面前,一切都变得圆滑。就像
匠人手里的一把美工刀,把每一个人像玉一样磨得通体圆润,在时间这条湍急的河里,像
一条灵活的鱼儿一样,不再跌跌撞撞。
这只是一篇普通的观后感,我希望,面对屏幕的你千万不要奢求从这得到什么。常识
和经验告诉我们,评价别人的人生不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而且“从别人的人生里面得到
有利于自己的经验”这个观点,笔者也持审慎的怀疑态度。毕竟对于文化环境、成长环境
都不同的人来说,会有完全不同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它贫
乏单调,但充满了生命力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这一点很重要,在笔者看来,比旁观这14个人的人生要更加重要。
最近观看了《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能够观看的完整电影系列仅有英国版,也是最
早的母版。其他的如日本、德国、美国、瑞典版本的线上资源均不齐全。对我来说,《人
生七年》是对我影响力最大的成长类纪录片(迄今为止)。
《人生七年》是英国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拍摄的系列纪录片,是影响半个世纪之
久的开箱之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导演每隔七年采访记录一次片中人物的经历
和变化。采访对象来自英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家庭;分别记录了他们7岁、14岁、21岁、28岁、42岁、49岁、56岁的生命轨迹。
影片从1963年伊始,时间跨度达50余年。2019年《63up》即将上线。艾普特是拍摄了《纳尼亚传奇》的知名导演。他拍摄人生七年时,年仅20出头。如今已是80多岁
的艾普特已经是享誉世界的英文导演。从一九六三年开始,他分别记录了14个孩子从童
年到老年的成长经历。我可以在数小时内直观的感受到他们的生命轨迹和情感状态。影片
看完后,我脑袋里充斥着两个字――震撼!
直击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冲击。
关于纪录片的内容我不再赘述。截止2012年,人生七年系列电影已出完成八集拍摄,结构庞大,人物众多。关于人物的细节和情节走向,我记的并不清晰,这里我只谈谈这部片子对我的冲击。
第一:环境影响人的成长,并非是后天造成的。而从先天就已经开始父母生活的环境
直接影响下一代。父母对改造环境的态度和改造环境后的变化,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毕生的。如果:我从富人的家庭长大,成年的工作环境和情况
状况不会太差;我从穷人家庭长大,即使我付出的努力几倍于我的同龄人,成年以后的境况也不会太好。(相较于精英阶层)
第二: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他的父母直接相关。自信开朗,健康活泼,优柔寡断,文弱内惧,我们都可以从我们的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其次,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间接影响人的性格。
我接受的教育、社区环境、成长中遇到的人、选择的职业与工作……也会间接影响我
们的性格和与之对生活的态度。
第三:拥有长远目标的人更容易成就大的事业。在童年时期,有清晰职业追求的人更
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如同年的职业追求是医生、教师、律师等,我们长大后多数会从
事与之相关的职业。童年时有长期爱好和大理想的人,他们的职业追求更高、对社会的贡
献更大――但前提是真正热爱和长期喜欢的事物,且要有坚韧和积极乐观的性格。
所以,知道自己喜欢和真正想要的东西、有清晰的蓝图是十分重要的。这部纪录片还
告诉我一件事:成年并不意味着成熟,成长是一生的修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面对生老
病死和时代环境的变化,我们随时都要准备学习。在心智和智力进入成年以后,我们仍然
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学习,更新。不断完善自我,才会具备成熟的人格。
且活着并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活着!
《人生7年》BBC的神级纪录片,它以纪实访谈的情势跟踪采访了104名来自不同
阶级的孩子,包括富人、中产、普通和底层,从7岁开始,每隔7年,1直到他们56岁。这些人中,有人注定成功,有人逆袭,有人平淡生活,也有人在成长中迷失了自己。不过这部片子最令我震动的是,贫富阶级巨大的观念差别。
富人之所以延续富,穷人之所以很难翻身,与其说是由于钱,不如说是由于观念和眼界。7岁的时候,这类巨大的理念差异久开始显现,富人的孩子普遍有目标、知道自己未
来一定会念大学,而穷人的孩子更多是斟酌自己未来做甚么样的工作,有些乃至不知大学
是甚么。
14岁的时候,富人家的孩子都上了自己预计上的中学,对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计划,念法律、从政。而穷人的孩子虽然也在继续念书,但是对未来只有模糊的概念,比如幸福
地活着。
21岁的时候,富人家的孩子几近都实现了自己7岁时的欲望,念牛津、剑桥,明白
自己要承当更多的社会责任。而穷人家的孩子已开始工作,成为工人,对未来照旧没有甚
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