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维脉
《奇经八脉考》原文含注释
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者,异也。
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
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总说·奇经八脉总说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
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
(难经作阴络,阳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
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
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
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
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旨也。
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
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
时珍不敏,参考诸说,萃集于左,以备学仙、医者,筌蹄之用云。
八脉·八脉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
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
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
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
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
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
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
【奇经八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阳维脉
阳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
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
本经自的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处。
阳维脉是、、、等诸阳之维。
手少阳三焦经的与本脉脉气相通。
阳维脉循行路径
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即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门穴。
再从金门穴行于足少阳胆经之外踝上七寸
《中医大辞典》:阳维脉循行路线,据《奇经八脉考》载:“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循胁肋,斜上肘上……过肩前……入肩后……上循耳后……下额……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
”本脉自诸阳经的交会之处起始,其脉气发自足太阳经的金门穴部位,沿着下肢外侧上行,经过髋关节部,循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与会合。
阳维脉交会腧穴
阳维脉交会腧穴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俞(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督脉)。
阳维腧穴总图
阳维脉经脉病
阳维脉主要病候为恶寒发热、腰痛。
阳维脉联络各阳经,与阴维脉共同起溢蓄气血的作用。
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发冷、发热、外感热病等表证。
患阳维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多见寒热。
《中国针灸学词典》:阳维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等表症。
《难经·二十九难》:“阳维为病苦寒热。
”或见腰痛。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
”
《中医大辞典》: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等。
17阳维脉、阴维脉
【阳维脉常用腧穴 】
穴名
1 金门
穴 位
申脉穴与京骨穴连 线中点,当骰骨外 侧凹陷中。 外踝高点上7寸, 腓骨后缘。 腋后皱襞直上,肩 胛骨下缘凹陷中。 肩胛骨上角,曲垣 穴上1寸。
主治
头痛,癫痫,小儿 惊风,腰痛,下肢 痿痹,外踝痛。 胸胁胀满,下肢痿 痹,癫狂。 肩臂疼痛,瘰疬。
特定穴
膀胱经的“郄 穴”。阳维脉的 之别属。 阳维脉的郄穴。 手、足太阳,阳 维脉与阳跷脉交 会穴
【功能】 《难经· 二十八难》:“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 不能环流灌诸经者也。”说明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 的作用; 阳维脉维络诸阳经,交会于督脉的风府、哑门; 在正常的情况下,阴阳维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 溢蓄的作用,而不参与环流,如果功能失常则出现有关的 症证。 【病证】 阳维脉发病,出现发冷、发热、外感热病等表症, 所以《难经· 二十九难》说:“阳维为病苦寒热”,张洁 古解释说:“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 寒热;《脉经》王叔和说:“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 眩,阳盛实者,苦肩息,洒洒如寒”:以上都说明,阳 维脉主表证;《素问· 刺腰痛篇》有“阳维之脉令人腰痛, 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的记载。
2
阳交
3
臑俞
4
天髎
手少阳经与阳维 肩臂痛,颈项强急。 脉、阳蹻脉交会 穴
头项强痛,肩背疼 痛,上肢不遂,难 产,乳痈,乳汁不 下,瘰疬。
5
肩并
大椎穴(督脉)与 肩峰连线的中点。
手、足少阳经与 阳维脉交会穴。
穴名
6 头维
穴
位
主 治
头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眩,口痛,
特定穴
足阳明、足少阳经 与阳维脉交会穴。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 交会穴。
阳维脉、阴维脉、外关穴、内关穴
阳维脉、阴维脉、外关穴、内关穴
阳维脉是外关穴在管阳维。
所以,所有的腑跟阳维是互通声息的。
阴维脉是跟内脏随时在沟通的。
所以,阴维脉是内关在管,阳维是外关在管。
所以,我们在外关和内关下针时,你从外关引到气,再透到内关去的时侯,阴阳脉生死桥就搭起来了,阴阳就交合在一起。
所以,我们用在很多地方,阴阳分离的时候可以用外关透内关。
所以,有时病人胸痛,我们会问你是痛在肋骨外面,还是肋骨里面。
里面是阴维,外面是阳维。
如果病人讲不清楚,就外关透内关。
这是我们治症的来源。
(中医图文)关于阴维脉和阳维脉的知识
(中医图文)关于阴维脉和阳维脉的知识
1.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
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
“维”,有维系、维络之意。
阴阳维脉的主要功能是维系全身经脉。
“阳维脉,维络诸阳;阴维脉,维络诸阴。
”(《难经集注·二
十八难》)由于阴维脉在循行过程中与足三阴经相交会,并最后合于任脉;阳维脉在循行过程中与手足三阳经相交,并最后合于督脉,因此,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阴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阳维脉
【2018.08】轩岐纵横经络图解□孙立艳阳维脉阳维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经脉命名时“维”字有“维系、联络”之意。
因此,阳维脉的含义是“维系人体阳经”,也就是说,阳维脉能够联络人体各阳经,与阴维脉共同起到溢蓄气血的作用。
“维”也指代系物或提网的绳索,如果把十二正经、经筋、别络、孙络、浮络,整体看成一阴、一阳两张网,那么阴维脉、阳维脉就是提起这两张网的两条大绳。
一般正常的情况下,阳维脉和阴维脉互相维系,对人体内气血盛衰起到调节作用,二者并不参与十二正经脉的气血环流,但是,如果阴维脉或阳维脉功能失常则会出现相关的症证。
《难经·二十九难》指出:“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说的就是,阳维脉负责联络人体阳经,阴维脉负责联络人体各阴经,如果阴维脉和阳维脉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调和,若二脉功能失常不能相互维系。
患者就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心情不愉快,或者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或者思维不够畅快等感觉。
同时,还会出现全身疲倦而导致动作不协调的情况。
尤其是阳维脉发生病变,人多半会感到发热或是发冷,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上班族经常会莫名其妙的感觉全身无力,疲乏没精神,很多人都认为这不是啥大病,多休息休息就好了。
但实际上,如果上述表现还伴随有身上怕冷的情况,就可能是人体的阴阳不能自相维系,尤其是阳维脉发生了病变,气血不能灌注全身了。
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阳维脉。
一、阳维脉循行阳维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的金门穴,过外脚踝,向上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54轩岐纵横经络图解二、阳维脉病变阳维脉能够维系全身阳脉,具有调节溢蓄全身气血的作用。
由于阳维脉分布头肩各部,主寒热等表证。
故临床主要治疗头、耳、目、咽喉、胸胁部病证和热病。
例如偏头痛、胁肋痛、耳鸣、耳聋、目痛、咽喉痛、肩背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等。
中医常说人有奇经八脉以下哪个说法是对的
奇经八脉不同于人体十二正经,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经八脉的功能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
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
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
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中医知识:阳维脉
中医知识:阳维脉
阳维脉 - 概述
阳维脉是奇经八脉之一。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重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主要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维脉的"维"字,含有维系、维络的意思。
阳维脉主要维系、联络三阳经。
阳维脉 - 交会腧穴
金门(足太阳膀胱经)
阳交(足少阳胆经)
臑俞(手太阳小肠经)
天髎(手少阳三焦经)
肩井
头维
本神
阳白
头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风池(足少阳胆经)
风府
哑门
阳维脉 - 循行
根据《奇经八脉考》,其循行如下: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蹻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
凡二十二穴。
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动画如下:
阳维脉。
奇 经 八 脉
体内联系
与生殖器、脊髓、脑、鼻有联系
(二) 主要病候:督脉循身之背,入络于脑, 如果督脉脉气失调,经络之气受阻、 清阳不升,就会出现: 1 实则脊强 2 虚则头重,又因督脉的别络由小 腹上行,如脉气失调,也会发生 从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癃闭、 痔疾、遗尿、女子不育等症。
(三)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 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 的内脏疾病。
1 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 髓有密 切的联系;脑为元神之府,故能治神志病。 2 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俞穴受督 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与督脉有 关,所以能治内脏疾病。 3 督脉循行背脊,背为阳,所以督脉对全身阳经脉 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同时也是阳脉之海 ,它 的脉气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
4 神阙: 定位:脐窝中央 主治: 本穴居于脐,中焦、下焦之间,为胎儿的根蒂,与脏腑有 密切关系,尤其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之原, 如果脾胃虚寒,元气也不能充,诸病由此而生。 凡真阳虚衰,下元虚冷,胃肠虚寒,脾阳不足之证,皆属 本穴主治范围。故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等证可 用本穴。 操作: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多用艾条或艾炷灸 法。
奇 经 八 脉
总论
定义:八条别道奇行的经脉,即督脉、 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特点:1 不直隶属于十二脏腑。 2 没有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3 与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
4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和冲脉,起 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 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 歧” 5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阳 脉之海”。
7 建里: 定位: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3寸 主治: 和胃健脾,降逆利水,所以治疗胃痛、呕 吐,配内关; 食欲不振,配足三里;腹胀、水肿配水分、 阳陵泉、阴陵泉 操作:直针1--1。5 寸。
阴维脉
【2018援07】 47源自轩岐纵横 经络图解经和肝经的“推拉”养生法之外,脚部的运动 对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经脉来讲,具有重要 养生意义,尤其是阴维脉的养生保健。脚在 人的一生中意义非凡,我们站立或行走都依 赖脚,古人讲“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 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中医认为人全身有 十二条正经,脚上就有六条,而奇经八脉的 八条均始于足下。另外,脚上汇集了人体的 60 多个穴位,因此脚被医学家们又称为人 体的“第二心脏”。
《难经·二十九难》 指出: “阳维维于阳, 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 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 病苦心痛。”说的就是,阳维脉负责联络人体 阳经,阴维脉负责联络人体各阴经,如果阴 维脉和阳维脉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调和, 若二脉功能失常,便不能相互维系。患者就 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心情不愉快,或者不如意 而感到不痛快,或者思维不够畅快等感觉。 同时,还会出现全身疲倦而导致动作不协调 的情况。另外,血液化生依赖于手少阴心经, 阴维脉不通,则血液化生受阻,患者就会出 现心痛的症状, “心痛”在中医证候中不仅是 心之为病,还包括胃胆等痛症,范围较广。因 此,阴维脉病多表现为心痛、胃痛、胸腹痛等 里证。临床上当疼痛难熬时,按摩阴维脉会 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 下阴维脉。
一、阴维脉循经 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三阴交穴)后上方
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 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 合,再上行交于任脉咽喉部的天突穴。
二、阴维脉病变 阴维脉能够维系全身阴脉,具有调节溢 蓄全身气血的作用。阴维脉发生病变主要表 现为心痛,胃痛,胸腹痛等里症。 三、对应经络 阴维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 经脉气相通,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相 联系。 四、阴维脉养生 1.养阴维脉— — —脚趾运动少不了 阴维脉循行时起于小腿内侧,沿下肢内 侧上行,过胸部至咽喉。它和足太阴脾经、足 厥阴肝经循行的位置相近,都在我们的大腿 内侧。对于阴维脉的养生来讲,除了之前脾
阳维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阳维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一、阳维脉的定义阳维脉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一条主要经络。
它起源于足跟,沿着腿部向上延伸,贯通整个大腿外侧,最终连接胸腹部和头部。
二、阳维脉的主要作用阳维脉在人体经络系统中起到了以下重要的作用:1.温煦身体:阳维脉有温煦和激活身体的作用,它可以驱散体表寒邪,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从而保持身体的正常温度。
2.提升阳气:阳维脉也被认为是人体阳气的主要通道之一。
通过调节阳维脉的活动,可以增加阳气的产生和运行,从而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3.舒缓疼痛:阳维脉在治疗疼痛症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刺激阳维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4.调节气血:阳维脉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和循环,调节气血平衡。
它对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阳维脉的功能主治阳维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痹痛症状:阳维脉对于治疗关节痛和风湿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它可以通过刺激阳维脉,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和肌肉痉挛。
2.神经系统疾病:阳维脉的调节作用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后遗症、面瘫等有一定的帮助。
3.消化系统问题:阳维脉的刺激可以促进消化系统的运行,对于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腹胀等症状有一定的功效。
4.泌尿系统问题:阳维脉的刺激对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频、尿急、尿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5.妇科疾病:阳维脉在治疗妇科疾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问题。
6.心脑血管疾病:阳维脉的刺激对于改善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有一定的益处,可以辅助治疗高血压、心绞痛等疾病。
7.皮肤疾病:阳维脉的刺激对于改善皮肤疾病如湿疹、瘙痒等有一定的作用。
通过以上列举的功能主治可以看出,阳维脉在中医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都有相应的功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阳维脉在治疗疾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具体的治疗方法和效果还需通过专业医生的指导和临床实践来确定。
【奇经八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阳维脉
阳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
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
本经自的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处。
阳维脉是、、、等诸阳之维。
手少阳三焦经的与本脉脉气相通。
阳维脉循行路径
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即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门穴。
再从金门穴行于足少阳胆经之外踝上七寸
《中医大辞典》:阳维脉循行路线,据《奇经八脉考》载:“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循胁肋,斜上肘上……过肩前……入肩后……上循耳后……下额……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
”本脉自诸阳经的交会之处起始,其脉气发自足太阳经的金门穴部位,沿着下肢外侧上行,经过髋关节部,循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与会合。
阳维脉交会腧穴
阳维脉交会腧穴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俞(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督脉)。
阳维腧穴总图
阳维脉经脉病
阳维脉主要病候为恶寒发热、腰痛。
阳维脉联络各阳经,与阴维脉共同起溢蓄气血的作用。
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发冷、发热、外感热病等表证。
患阳维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多见寒热。
《中国针灸学词典》:阳维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等表症。
《难经·二十九难》:“阳维为病苦寒热。
”或见腰痛。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
”
《中医大辞典》: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等。
掌握经络养生的秘密:专治感冒的特效脉——阳维脉
掌握经络养生的秘密:专治感冒的特效脉——阳维脉
阳维脉从足跟部的金门穴开始,向前走到脚踝处后,沿小腿、大腿往上,到达胁肋后侧;然后从腋后上行到肩部,再从头顶绕到脖子后,与督脉会合于风府穴。
同阴维脉相应,阳维脉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
《难经》里说:“阳维为病苦寒热。
”意思是说如果阳维脉出了问题,人多半会感到发热或是发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感冒了。
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尤为多见,而治疗感冒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摩阳维,方法是用手指在阳维脉的循行路线一路按压过去,在感觉疼痛、有硬结或凹陷的地方坚持按摩或敲打。
此外,我建议大家可以重点按摩阴维脉与手少阳交汇之处的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按揉风池穴可祛风解表,清头明目,通利空窍。
按摩风池穴的方法有三种,大家可以选择使用:
一是按揉风池穴用两手食指或中指,或二指并拢,以一定的力度按揉风池穴,顺时针和逆时针各60~100次。
二是双手十指自然开张,紧贴枕后部,以两手的大拇指按压双侧风池穴,用力上下左右推压,稍感酸胀为好。
每次按压不少于60次,以自感穴位处发热为度。
上面两种方法是针对已感冒者。
此外,还有一种手法既可治感冒,亦可预防,即用双手食指、中指按住风池,用力按压100次左右,直至有发热感,每天坚持做。
按摩后,会觉得头部很轻松,鼻塞也会明显减轻,因为风池有通窍的作用。
阳维脉-经络疗法
阳维脉-经络疗法阳维脉奇经八脉之一阳维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等诸阳之维。
阳维脉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到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合于督脉。
联系脏腑:腰脊、下肢、头肩。
循行路径:阳维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外踝下之金门穴,从胻骨而上,循背外侧、肩胛、项旁至面,上头后至脑后哑门穴,维络诸阳会于督脉。
阳维脉交会腧穴: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脉经穴位: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即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门穴。
再从金门穴行于足少阳胆经之外踝上七寸阳交穴。
又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阳蹻脉,会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又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会于缺盆中上毖际天穴,又会于肩上陷中肩井穴。
从肩井穴上头,与足少阳胆经会于眉上一寸阳白穴。
从阳白穴上行于眼上方,直入发际本神、临泣穴。
从临泣穴上行经正营穴,循行枕骨下而至脑空穴。
从脑空穴下行至耳后大筋外端风池穴,又与督脉会于项后风府、哑门穴。
阳维脉图解阳维脉基本功能:维,有维系、维络的意思。
阳维脉既是维持全身阳经的意思《难经·二十八难》说:“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
”说明阳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阳维脉维络诸阳经,交会于督脉的风府、哑门;阴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维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作用。
阳维脉病证: 恶寒发热,腰痛。
【附】《奇经八脉考》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蹻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
阴阳维脉的功能主治
阴阳维脉的功能主治一、什么是阴阳维脉阴阳维脉是中医学术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内的气血运行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这些经络通过阴阳之气,贯通全身,维系人体生命活动。
阴阳维脉的功能主治与人体的阴阳平衡密不可分。
二、阴阳维脉的主要功能1.调节生理机能:阴阳维脉通过气血运行,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通过经络的通畅,可以使气血运行顺畅,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2.平衡阴阳:阴阳维脉能够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对立面。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阴阳维脉可以帮助人体维持健康的状态。
3.养护脏腑:阴阳维脉与人体的脏腑密切相关。
脏腑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心、肺、肝、脾、肾等主要脏器。
阴阳维脉运行畅通,可以充分滋养脏腑,保持其正常功能。
4.抵抗外邪入侵:阴阳维脉对于外邪的抵抗具有重要作用。
外邪是指外界的病因,如寒、热、湿等。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阴阳维脉能够帮助人体提高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从而维持健康。
三、阴阳维脉的主治疾病阴阳维脉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疾病,阐述了阴阳维脉的主治功能:1.感冒:感冒常常是因为外邪入侵,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
阴阳维脉的调节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抵御外邪,并加速康复过程。
2.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常常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阴阳维脉可以帮助人体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3.失眠:失眠与阴阳失衡密切相关。
阴阳维脉的调节作用可以帮助人体调整睡眠状态,改善失眠问题。
4.高血压:高血压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通过调节阴阳维脉,帮助气血运行通畅,阴阳维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
5.疲劳和乏力:疲劳和乏力常常是体内阴阳失调引起的。
通过调节阴阳维脉,提高人体的抗疲劳能力,缓解疲劳和乏力症状。
6.月经不调:月经不调常常是因为藏血、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阴阳维脉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帮助改善月经不调问题。
人体的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就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因为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而且于脏腑之间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说“奇脉”,又因为它们的数目有八条,所以说是“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特点主要有三个:
1、奇经八脉与脏腑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
2、奇经八脉之间没有任何表里配合的关系。
3、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布全身,人体的上肢没有奇经八脉的分布。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进一步加强十二敬爱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在循环运行分布过程中,不但与十二经脉交叉相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还补充十二经脉在循环运行分布上的不足,而且对十二经脉的联系起到一个分类组合的作用。
例如督脉能掌管一身的阳经,任脉能总管一身的阴经,带脉能掌管和通行上下前后,约束每条纵脉。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那么就会流入奇经八脉,储蓄用来备用,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奇经中所蓄积的气血则会溢出并且给予补充,以保持十二经脉气血的稳定状态,有利于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
3、奇经八脉与某些脏腑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虽然不像十二经脉与脏腑那样有着直接的从属关系,但是它们在循环运行中与脑、髄、女子胞等奇恒之腑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也都有一定的联系。
人体的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一)
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共8条。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
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奇经八脉的作用: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因积肥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全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
奇经八脉之阳跷脉阳跷脉1.循行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
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
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
同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3.主要临床表现:腿腹肌削,痿痹无力,下肢阴经弛缓或阳经拘急的足外翻,癫狂、嗜睡或失眠,目内眦赤痛,眼睑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4.病机分析: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虚为虚弱之象。
5.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
阴、阳维脉与《周易》乾坤二卦关系之浅析
《难经·二十九难》载:“阴维维于阴……阴维为病
这个立体空间方位上将阳维主表喻为《周易》的乾卦 苦心痛。”[3]阴维脉具有维系、联络全身诸阴经之功
(天),阴维主里譬为坤卦(地),一表一里,一天一地, 能,三阴俱属于里,与阴维脉所交会之处主要位于胸
维系人体一身之阴阳诸经,运营气血濡养表里,本身 腹,故其主治病症多以心胸腹疼痛为主,同理,因其交
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
文将从胆(经)与乾卦、脾(经)与坤卦两个角度进一步
《难经·二十九难》曰:“阳维维于阳……阳维为病 阐述二维脉与乾坤二卦的关系。
苦寒热。”[3]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三阳俱属于表,
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大多分布在头肩部,故其所主治的 2 胆(经)与乾卦的联系
病症主要以寒热、头痛为主,但由于这些交会穴的归
唐代医家杨玄操注曰“此脉为诸脉之纲维”[1],点明其 切,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因此阳维脉交会穴的主治病
连接、联络全身诸阴阳经的生理功能,尔后明代李时 症与足少阳胆经病候及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的病症
珍。
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2]。此论从人体
综上,阳维脉主治与胆经病候为主,阴维脉主治
手足太阳、手足少阳、足三阴经以及任督二脉等多条 与脾经病候为主,而明代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将
经脉的交会穴上,这些交会穴既能治疗各自所属经脉 阳维脉、阴维脉的顺序置于八脉之首,分别类比其为
(脏腑)的病症,还能治疗与其相通的二维脉的病症, 《周易》乾卦(天)、坤卦(地)而具统领八脉之义,故下
从乾卦的象征义来看,清代郑钦安所著《医理真
经和部位的不同,因此寒热之症又各有偏重,主要以 传》曰:“乾为天,属金,纯阳也。称为老父、老阳、老
少阳为主,根据历代文献记载,阳维脉与足少阳胆经 子。又名曰‘龙’……乾之初爻,乘于坤之初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