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过程(二)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①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P71 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②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 、主观和客观、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相符合。 具体的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相符合。P71 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历史的指认识要同 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践相适应。 历史的指认识要同 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践相适应。 P71 当事物的过程已经向前推移,思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 当事物的过程已经向前推移,思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 就会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过程尚未结束, 就会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过程尚未结束,如果把将来可能 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就会犯冒进的错误。 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就会犯冒进的错误。 P71
(一)从实践到认识P68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P68是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P68 特点:直接性、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P68 基本形式:感觉、知觉、 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P68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内部联系的 认识。 认识。P68 特点:间接性、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P68-69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P68
P67
③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 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 而且能塑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 事物。 事物。P67
“人的意识 不仅能够反映世界, 不仅能够反映世界, 而且能够创造世 界。”——列宁 ——列宁
马原第二章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 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 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 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 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 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哲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真理观
• • • • • 1、符合真理观 2、语义真理观 3、分析真理观 4、融贯真理观 5、工具真理观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 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1、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 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 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 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 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
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在古代,农牧民族确定季节、了解气候及后 来航海需要,产生了天文学;
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
产生了数学;
建筑、手工业以及战争需要产生了力学; ……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对新动力的 需要,出现了蒸汽机,又推动了动力学、
谬误是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相违背 的认识。
2、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 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 识,和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 性。
真理的客观性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作为检验真理正确性唯一标准的实践具 有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却是 主观的。真理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 主观思维形式组织起来的思想观念或理 论,是精神现象。
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 基本逻辑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就是人们运用
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以及进一步形成概念的逻辑体系和理论体
系的过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 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 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 性、表浅性是其突出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
马原第二章
(2)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
事物作用于人的感 官而引起的一种最 简单的反映形式。
苹果(感觉)= 红或甜或硬或……
硬!
红!
甜!
感觉
(2)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对事
物表面现象和外部 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知觉
…实践
认识
感性认识
再实践…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概念、 判断、 推理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感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形式
(1)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 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一,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二,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进行思考
第谷
开普勒
5、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 过程
理性因素( 认知结构)
协同作用
思维方式 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 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习惯、 本能等
判断是对
两 小 儿 辩 日
事物之间联系
的判定与断明
的思维形式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2)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章 消费者心理过程理论
消费者把对 选择对象的 心理反应保 持在一定方 向上,并维 持到心理活 动的终结。
注意使消费者的心 理活动处于一种积 极状态,能及时调 整和修正外界干扰 产生的错误和偏差 ,保证感知的形象 清晰和完整。
(三)注意的类型
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不加
任何意志努力而产生注意。
看电视时注意到屏幕 右下角的广告。 需要购买电视机,会刻 意搜集有关信息
第三节 意志过程
1.意志的概念
• •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自觉调节自己的行 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除了对产品进行认识和情 绪体验外,还要经历意志过程。只有经过有目的的、 自觉的支配和调节行动,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影 响,消费者才能实现预定的购买目标。
第二节 情绪情感过程
• 在心理学中,情绪性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 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凡是 符合并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人就产生 积极肯定的情绪感情,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 情绪情感。 • 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由于受不同需要的支 配和环境的影响,其消费过程会出现不同的感情 色彩。消费者对这种产品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 生的态度体验过程就是消费心理的情绪过程。
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 在一定范围内 改变时,知觉 的映象仍保持 相对不变。
(五)知觉对消费者以及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的作用
1.知觉的选择性帮助消费者确定购买目标
如果消费者带着既定购买目的到商店,就能积极主动地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择出所要购买的商品。
2.错觉在造型艺术上具有特殊作用
商业企业在橱窗设计、广告图案、包装装潢、商品陈列、 器具使用等方面,适当地利用消费者产生的错觉,进行巧妙 的艺术处理,往往能达到一定的心理效果。
医学心理学笔记【分章节】
医学心理学彩色笔记【分章节】第一章绪论一、概述1、心理学创始人:1879年,冯特---德国。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恩格尔。
医学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
3、医学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的标志:疾病从单纯治疗向治疗与预防相结合发展。
二、医学心理学任务与观点1、医学心理学研究分支: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身心心理学,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护理心理学。
记忆:前缀和医学有关。
2、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①心身统一;②社会影响;③情绪作用;④人格特征;⑤主动调节;⑥认知评价。
三、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观点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①认为童年时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根源。
②三种意识:意识--正常人,前意识,潜意识。
③治疗: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催眠。
④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人格结构的基础,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一部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潜意识的,按“现实原则”;超我:后天教育中形成,具有自我控制与道德监察功能,遵循“道德原则”。
2、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巴甫洛夫----喂狗。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在时间的结合(强化),并经训练而获得的反射。
行为主义自华生,巴甫洛夫说反射,错误学习得疾病(2)斯金纳---喂猴,操作条件反射。
(3)班杜拉---人,社会观察学习。
治疗的原则:通过不强化而使已建立的错误反射消失(消退)。
3、心理生理学理论:坎农---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产生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作为中介机制。
4、人本主义学派:罗杰斯、马斯洛----自我实现;治疗:降低期望值。
人本主义罗杰斯,注意倾听挖潜力5、认知学派理论:贝克、瑞米---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理性认识、评价的结果。
只有矫正错误观念,才能解除心理障碍。
贝克瑞米认知派,错误认知生障碍6、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运动心理学试题库
运动心理学试题库第一章总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知识点:心理现象1、是非判断题(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过程.(2)个性心理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过程.(3)心理现象之间是彼此独立的.2、单项选择题(1)感觉,记忆,思维属于的心理现象是。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2)需要,动机,兴趣属于的心理现象是.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3)能力,气质,性格属于的心理现象是.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3、多项选择题(1)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分为.A心理过程 B个性 C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D 认知情感与意志(2)个性倾向性包括有.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记忆 E信念 F世界观(3)认知过程包括:A感觉与知觉 B表象与想象 C兴趣 D记忆 E思维 F世界观(二)知识点: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1、是非判断题(1)心理学可以应用到人类的所有社会活动领域.(2)心理学研究只有理论意义.(3)心理学研究可以验证辩证唯物主义.2、单项选择题(1)心理学研究可以验证。
A辩证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3、多项选择题(1)心理学研究不可以验证。
A辩证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2)运动心理学知识可以发生作用的领域有.A体育教学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运动选材二、人的心理实质(一)知识点:心理是人脑的机能1、是非判断题(1)心理活动的产生方式都是脑的反射活动.(2)不同心理活动与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3)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里有本质区别.2、单项选择题(1)脑与心理的关系是A脑是心理的器官 B脑是心理的反映 C心理是脑的器官 D心理是脑的反映(2)最复杂的心理活动是A感觉 B知觉 C无意识 D意识3、多项选择题(1)脑的反射活动的三个环节是A开始 B中间 C终末 D感受器 E中枢 F效应器(2)物质反映形式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A光影 B感应性 C感觉 D知觉(二)知识点: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是非判断题(1)梦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意识.2、单项选择题(1)客观现实与心理的关系是A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反映C脑是心理的反映 D心理是脑的反映(2)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是A大脑 B脑 C客观现实 D实践3、多项选择题(1)意识的特点有A人对客观反映的总和 B自我评价 C决定行为 D反映社会关系(三)知识点:心理的能动性1、是非判断题(1)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2)心理活动的内容是主观的2、单项选择题(1)脑能够反映客观现实是通过A心理 B客观现实 C意识 D社会实践(2)客观现实与心理的关系是A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反映C脑是心理的反映 D心理是脑的反映(3)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A能动的 B被动的 C不自觉的 D机械的3、多项选择题(1)心理的实质是.A心理是脑的机能 B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C脑是心理的器官 D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与内容(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A基于实践的 B有条件的 C无条件的 D能动的三、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知识点:心理学独立的标志1、是非判断题(1)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2)心理学成立于1897年(3)心理学诞生于法国莱比锡2、单项选择题(1)"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一段短促的历史"是谁说的A冯特 B费希纳 C柏拉图 D艾宾浩斯(2)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冯特 B费希纳 C铁钦纳 D华生3、多项选择题(1)关于心理学的诞生正确的是A诞生于1879年 B诞生于1789年 C创始人是冯特D创始人是费希纳 E 标志为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建立(二)知识点:心理学的学术流派1、是非判断题(1)强调要研究心理的潜意识的是弗洛伊德.(2)强调心理的整体组织功能的是构造主义.(3)强调以S-R模式研究心理学的是行为主义2、单项选择题(1)主张研究心理的构成元素的是A构造主义 B行为主义 C机能主义 D人本主义(2)主张研究人的尊严,价值,自我实现等本质特性的是A构造主义B行为主义C机能主义D人本主义3、多项选择题(1)心理学的基本学术流派有A构造主义 B行为主义 C机能主义 D人本主义 E精神分析 F格式塔学派(2)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A华生 B冯特 C马斯洛 D罗杰斯4、论述心理学发展状况(三)知识点: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是非判断题(1)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最年轻的分支学科(2)运动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顾拜旦2、单项选择题(1)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成立于A 1913年B 1931年C 1956年D 1965年(2)运动心理学诞生于.A 1913年B 1931年C 1956年D 1965年3、多项选择题(1)运动心理学的前身有A普通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应用心理学(2)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运动心理学最早由顾拜旦提出 B运动心理学是应用性学科C运动心理学是交叉性学科 D心理学是运动心理学的母学科(3)关于运动心理学的诞生正确的是A诞生于1913年 B诞生于1965年 C创始人是冯特 D创始人是顾拜旦答案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知识点:心理现象1、是非判断题(1)对(2)错(3)错2、单项选择题(1)A(2)D(3)D3、多项选择题(1)AB (2)ABCEF(3)ABDE(二)知识点: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1、是非判断题(1)对(2)错(3)对2、单项选择题(1)A3、多项选择题(1)BCD (2)ABCD二、人的心理实质(一)知识点:心理是人脑的机能1、是非判断题(1)对(2)对(3)对2、单项选择题(1)A (2)D3、多项选择题(1)ABC (2)ABCD(二)知识点: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是非判断题(1)错(2)对2、单项选择题(1)A (2)C3、多项选择题(1)ABCD(三)知识点:心理的能动性1、是非判断题(1)对(2)错2、单项选择题(1)D(2)A(3)A3、多项选择题(1)ABCD (2)ABD三、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知识点:心理学独立的标志1、是非判断题(1)对(2)错(3)错2、单项选择题(1)D(2)A3、多项选择题(1)ACE(二)知识点:心理学的学术流派1、是非判断题(1)对(2)错(3)对2、单项选择题(1)A (2)D3、多项选择题(1)ABCDEF (2)CD4、论述题从封闭意识研究到开放机能行为的研究,从元素分析到整体综合研究,从表层现象到深层动机、需要和人格的探讨,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同意识的产生相一致,意识是潜能,认识是意识的体现和发展。
)1、认识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2、认识论和本体论3、认识和认识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是人的属性,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实践是使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锻炼了人的体力和思维能力,也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但并不否认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知识的方式。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开拓新领域,涌现出新的问题、新的需要。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接触新领域,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校正认识,再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同“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一起理解)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主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
b、性质和特点: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的肉体、大脑都是自然分化的物质的事物)社会历史性(个体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认识受到所处社会条件的制约)能动性(突出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c、结构:个体、群体和整体人类2、认识客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所指的对象b、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对“对象性”的理解: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能构成认识客体。
)c、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基本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课件
2.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 的客观内容。
3.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3. 中介:
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 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 括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 的程序和方法
4. 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 关系。
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讨论:
1.对于一幅两可图,为什么甲和 乙的解释不同?
2.古希腊哲人说:如果没有理性, 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3.凡是眼睛所见到的,都是真实 的。
3.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
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2.理性认识到实践能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需 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特点和作用
1、非理性因素
包括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非认识能力的心理要素和幻 想、想象、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的性的思维方式。
马原第二章最新编辑版PPT课件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建立实 现了认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
3.马哲以能动的反映论,彻底克服了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1)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把认识 主体看成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物,把人 产生认识的过程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 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抹煞了认识的社 会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建立实现 了认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 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农牧业生产
天文学
丈量土地
数学
建筑、手工业 战争
力学 孙子兵法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生态科学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
邓小平理论
实践需要
认识产生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模写
主体
选择
客体 认识
建构
创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 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 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 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 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
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 的反映形式。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建立实现了 认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能动反映 的观点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 点,并科学地说明了被唯心主义所抽象 发展了的主体能动性思想。
2.马哲以能动反映的观点从根本上 驳倒了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指出以实 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人与世界相统一 的基本环节。
2《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013-6-29
18
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变种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 终被我们认识的理论,否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 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可靠性。这种观点不利于 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主义保留了地盘。
唯物主义都坚持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坚持可 知论,只有不彻底的唯心主义才坚持不可知论。
感性认识的结果要用理性形式表述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对象 理性认识要以感性形式为物质外壳来 表现
理性认识中 渗透着感性 因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 而轻视理性认识。
培根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而 轻视感性认识。
笛卡尔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
践的产物。
2013-6-29
14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远 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 肩膀上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
知识的两条途径,两者是源与流的关 系。人的认识从整体上都起源于直接 经验,但每个人的认识又大量地来源 于间接经验,即使是间接经验,对整 个人类而言,仍是直接经验。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的构成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 用的过程。实践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 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 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 具的程序和方法。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潮安县教师竞争上岗考试资料)第一章绪论二、简答题1、简述科学心理学的诞生?2、试析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及其内容?答1)、普通心理学它既概括各分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成为各分支心理学,理论基础。
2)、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出生到老年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3)、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活动往期产生、变化规律。
4)、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变化规律。
5)、认识心理学研究人的认识过程。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发展趋势?答1)、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或基本方法与辅助方法的结合使用;2)、重视使用量表和仪器的定量研究,又重视使用理论分析和思维方式的定性研究;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指导心理学的研究;4)、概率论和模糊数学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中;5)、电子计算机技术也为心理学工作者所普遍应用。
三、问答题1、高师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学心理学?答:高师学生是未来的中学教师,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因此,学习中学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中学教育与教学的心理问题能力,对于每个高师生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就必须了解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不同特点,根据这些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实行因材施教,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其个性方面存在的缺点。
(2)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掌握认识过程的规律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知识,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迅速地牢固地掌握各种科学知识技能,并发展学生的智力。
(3)为了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掌握心理和学习心理的有关知识,才能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总而言之,为了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中学教师,就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学好中学心理学。
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2
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它们之间的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观认 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中同客观 实际相符合。
(2)它们之间的统一是历史的即变化发展的而不是 一成不变的。实践总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 化发展,主观认识必须与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相适 应,使认识与已经变化发展了的实践相统一。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 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1. 什么是实践的主体. 客体和中介 ?
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痴呆的人 ̖ 疯人 ̖ 无脑儿 ̖ 植物 人 等是认识的主体吗 ?
不是所有的人天然地都是认识的 主体 , 都能成为认识的主体 。认识是 人所特有的反映外部世界以及自身状 况的高级思维活动,但它总是在具备 了一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具有思维能力) 才能实现具体的认识,成为认识的主体。
它的缺陷: 一是: 二是: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旧唯物 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
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它认为人们同客观 世界的关系既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又是改造和被 改造的关系。客观世界只有先成为人们改造的对象, 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人们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 世界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第二章
一、选择题 I :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A. B. 反映论的观点C. 辩证观点D. 唯物的观点2.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 (C)B. 具有适应环境能力的人C.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D. 具有创造能力的人3.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是 (D)自然界C. 客观世界D.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 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一观点说明 (A)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 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 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这表明 ( B)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在于 (D)A.B. 前者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后者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 前者的源泉是实践,后者的源泉是书本知识D. 前者是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认识,后者是从他人那里 (包括从书本中) 得到的知识7. 从根本上说 , 认识的唯一来源是 ( A)A. 社会实践B. 感性认识C. 客观世界D. 理性认识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A.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一一离开实践的思维一一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或回忆则是
识记和保持结果的体现,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
内容。
4
第二章 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 记 忆
一、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其作用:
1.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
2.记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也有重要作用。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是介于知觉与思维的中介
环节,是从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的过渡阶段
20
第二章 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 记 忆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一)识记
1、什么是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环节,是一种反复认识某种事 物并
在脑中留下印象,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2、识记的种类
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的目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作意志 上的
块是指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熟悉的记忆单位,它可以是一个数
字、一个汉字、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组有意义联系的信息单
位。要想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大记忆单位
即组块的容量。
9
第三,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NE,XT是
小实验:组块化
组块是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单位。它可以是字母、单 词、句子甚至更大的单位。每一个单位的内部是由非 常熟悉的内容组成。
18 6 3 9 4 52 8 49 7 6 HJMROSFLBTW
11
小实验:组块化
18511921183919371935 1851,1921,1839,1937,1935 EARTVCIAFBTGMGEUSA EAR--TV--CIA--FBT--GM--GE—USA
12
通过组块来节省工作记忆的空间
的印象,都可以是记忆的内容,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
抽象的词的记忆,而且也有具体的形象的记忆。记忆表象便是
记忆内容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表征的一种特殊形
式。它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该事
物的形象。又简称表象。
记忆表象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
17
第二章 认识过程(二)
记忆表象在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记 忆表 象的形象来看,它与知觉相似;从记忆表象的概括性来看,它 又和思维相似。因此,记忆表象是介于知觉与思维的中介环19
记忆表象与生理及其他认知过程的关系:
心理活动 (认识过程)
生理活动
感觉 知觉 记忆表象 思维、想象等
(形象性、概括性)
感知
介于生理和心 理之间的心理 活动
短时记忆的容量实际上取决于组块的大小。也有人 (如Simon,1974)认为,如果组块较大,则短时记 忆的容量只有4 — 5个组块。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 述,就进入了长时记忆。如果得不到复述就会随时间 而自动消退。
请你读一遍下面的一行随机数字,然后按照原来的顺 序,尽可能多地默写出来:
10
小实验:组块化
努力,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上的努
力的
21
第二章 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 记 忆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人们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无意识记积累起来的。但无意 识记 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无意识记缺乏目的性,识记的内容则往 往带有偶然性和片面性,仅靠无意识记是不可能获得系统的, 精确的科学知识的。 (2)有意识记
第二章 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 记 忆
一、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自19世纪末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H.Ebbinghalls) 开创记忆试验室以来,记忆问题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生理学家 的重视,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认为,记忆 (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验反映的心理过程。人们感知过 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与理论、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过的 动作等都可以在人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的能保留 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复现,有的则被渐渐遗忘。
14
记住的一切经验。任何信息只要得到足够得复习,均能保持在
第二章 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 记 忆
一、记忆的概述
(二)记忆的种类 瞬时(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作为三种记
忆系 统,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为瞬时记忆, 没注 意便消失。如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不及时复述则遗 忘。如加以复述,并编码归类就转入长时记忆,在长时记忆内 储存。
记忆对知识经验的保持并不是像计算机对输入信息的 存储 那样,可以原封不动的保持不变。记忆的保持过程乃是一个对 识记材料积极进行加工、进行系统化、概括化的掌握的过程, 因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记忆所保持的材料,无论是在数量24上
第二章 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 记 忆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二)保持和遗忘 1、保持
有时识记是一种有预定目的、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 需要 作意志上的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思维活 动参加的活动,它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2
第二章 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 记 忆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2、识记的种类 识记又可按材料的性质以及我们对于材料的理解程度,
分 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机械识记
义的
6
记忆是概念的记忆;第一次听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声时,如何感
第二章 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 记 忆
一、记忆的概述
(二)记忆的种类
形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象记忆中的内容主要是事物的感知特征,他们可以是视觉的,
也可以是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或味觉的。
为
词语——逻辑记忆是以词语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
首先,保持的内容在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以下两个 特 征,一是识记内容的保持量会随时间的推移呈减少的趋势;二 是在一定条件下显示出记忆的恢复或记忆的回涨现象。记忆的 恢复或记忆的回涨是指主体学习后过几天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 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
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保持的是事物的性质、意义和关系。
情绪记忆是以曾经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
的
记忆。这种记忆往往是一次形成的,而且比较深刻,经久不
忘。
7
第二章 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 记 忆
一、记忆的概述
(二)记忆的种类 2.感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过程中储存容量大小和储存时间的长短,可 将记
1
第二章 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 记 忆
一、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人在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反 映,当事物
不再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并不随之消失,而能在人的记忆中保 持一个相当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重现出来。例如我 们 从前看过一幅画,现在这幅画不在面前,还能把它的内容大致 想起来。
第一节 记 忆
二、记忆表象
(一)什么是记忆表象 表象与直接知觉的对象的区别是:第一,表象不如知
觉对 象那样鲜明,总要模糊、暗淡一些;第二,表象不如知觉那样 完整,在表象中出现的只能是客观事物的某些突出特征,而不 能反映客体的一切特征或属性,这叫表象的片段性;第三,表 象也不如知觉对象稳定。表象通常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当重 新唤起时,它所代表的事物的特征又有了改变。
长时记忆阶段,是短时记忆中贮存的信息经过复述、编 码,与个体经验建立了丰富而牢固的意义联系,就可能转入长 时记忆系统中。这些信息在个体需要时可以被检索并提取,从 而得到再现。
其特点是:第一,信息保持的时间超过一分钟,包括 数 日,数月,数年,乃至终生。这是长时记忆与瞬时记忆和短时 记忆的最主要的区别;其二,长时记忆的容量极大,包括人所
机械识记是一种只着眼于材料外表本身、主要依靠按 材料 前后顺序的多次重复而进行的识记。 (2)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是一种主要着眼于材料内容本身、主要依靠 对材
23
料内容在意义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第二章 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 记 忆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二)保持和遗忘 1、保持
保持是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并得到巩固 的过 程。它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它不仅为巩固识记所必须,而 且是实现再认或回忆的重要保证。没有保持,也就无所谓记 忆。
忆分为感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 内保
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或感觉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
始阶段。 凡是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均能有可能进入瞬时记忆,
这些刺激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如果没有受到注
意,就会很快消失。 其特点一是保持时间很短,二是贮存的
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三是贮存的容量很大。
8
第二章 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 记 忆
一、记忆的概述
(二)记忆的种类
短时记忆是指一次经验后,信息保持大约在一分钟以内 的
记忆。短时记忆的特点是:
第一,信息保持的时间必瞬时记忆稍长,但最长也不超 过
一分钟。
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大约是7±2个组块。 组
(积累经验、形成经验,促进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促进个性的形成)
3.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
学
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经验、发
展智慧。
5
第二章 认识过程(二)
第一节 记 忆
一、记忆的概述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 行分
类。
记忆主要以回忆和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前感知过的 事 物不在目前, 把对它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叫做回忆;客观事 物在目前,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的,叫做再认。例如 我们以前听过一个曲调,若能不看乐谱把它哼出来,便是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