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典故之余力学文的故事

合集下载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故事二: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故事三: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乡里的人为了感谢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

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一直做到相当宰相的「尚书」职位。

潘京自己立身行道,善体亲心,发扬母亲的美德,造福乡里,把孝推到最高点,这是真正利己利人的世间豪杰啊!故事五:孔子弟子闵子骞,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再生了两个弟弟。

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父亲要外出,就叫闵子骞驾车,在途中,闵子骞突然掉落了驾马的缰绳,父亲以为儿子太粗心,就责怪他的不是。

解读《弟子规》余力学文之一

解读《弟子规》余力学文之一

解读《弟子规》余力学文之一第二十一讲余力学文之一不力行①,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②皆要。

①力行:努力做。

这里指身体力行前面所说的孝、悌、信、爱、仁。

②信:确实。

“余力学文”是《弟子规》的最后一个部分。

在今天,好好学习几乎是家长对孩子唯一的要求了。

可是为什么《弟子规》却告诉我们要有余力才学文呢?难道还有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事情吗?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几乎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反倒不那么重视了,可是《弟子规》却告诉我们要有余力再学文,那么为什么《弟子规》会这样要求孩子呢?难道对孩子来说还有比学习更加重要的事情吗?而对于有余力学文的孩子,该怎么学?《弟子规》又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办法呢?为什么我们要高度重视“余力学文”这一部分?这是因为它非常有针对性地提醒我们注意,在如今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经常进入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

现在的家长,无论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孩子们的老师,毫无疑问,众口一词,都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好好读书,好好学习,然后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被非常沉重的作业、各种各类大大小小的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几乎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我们由衷地为之担忧。

我也反思我的童年有没有过快乐,仔细一想,也没有快乐。

现在的成年人为什么会觉得童年快乐呢?因为是回忆让一切变得美好。

实际上,在我读书的时候,已经是今天这样的状态,甚至我当初所面临的各种考试与竞争,比今天的孩子还要激烈。

二十多年前,我们高考的时候,录取比例远远低于今天。

所以,中国孩子所面临的这种让人担忧的现状,并不是这两三年的,也不是这七八年的,而是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的孩子都被一顶要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的帽子给压着。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看一下中国的传统,历来都非常看重教育和学习。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1故事一:文王问安【晨则省昏则定】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故事二:陆绩怀橘【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故事三:老莱子彩衣娱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潘京孝顺母亲【亲所好力为具】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余力学文—《弟子规》原文及翻译

余力学文—《弟子规》原文及翻译

余力学文—《弟子规》原文及翻译《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

(《论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解释】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三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

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

(《大学章句》: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解释】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弟子规》导读(八)

《弟子规》导读(八)

《弟子规》导读(八)(八)余力学文12则:【故事】《董遇巧用三余》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1.不力行,但学文。

(zhǎng)长浮华,成何人。

【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不切实际的人;【故事】《纸上谈兵》赵括是战国时期大将赵(shē)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讲起战术来十分在行,赵奢却不以为然。

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大将廉颇前去抵挡。

廉颇很有经验,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坚守不出,保存实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国的进攻。

秦国见廉颇难以对付,就采用了反间计,派人散布流言,挑拨赵王和廉颇的关系。

赵王中计,派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了廉颇。

赵括没有分析敌情,轻率地改变了老将廉颇的战略,在秦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使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2.但力行,不学文。

任(jǐ)己见,(mèi)昧理真。

【解释】只是身体力行,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也会看不到真理;【故事】《吴下阿蒙》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深受孙权重用。

但吕蒙原来出身贫寒,没念过什么书,常被看做一介武夫。

后来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握了大权,负责处理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啊!经常看书,多增加点知识,会大有好处的。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读书学习,终日手不释卷。

当初,大都督鲁肃就有点看不起吕蒙,认为他没有文化。

后来鲁肃到了吕蒙的驻地,和他一起交谈了一会儿。

过后,鲁肃大为赞叹:“我过去说吕蒙是一介武夫,今天看来,他学识广博,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读书法,有三到。

弟子规典故之《董遇三余读书》

弟子规典故之《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董遇三余读书,出自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董遇,字季直。

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又好学。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朋友将军段煨。

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是依旧读书。

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董遇三余读书编辑当以“三余" 以:用讷(ne四声):口齿不流利。

性质讷:秉性纯朴而不善言辞。

采稆负贩:稆:一种自生的谷物。

负,背。

贩,卖。

这里的意思就是采集谷物背去卖掉。

岁:年。

其义自见的见:“见”不读“jiàn”而读"xiàn". 通假字,“见”通“现”,整个句子的翻译是(文章或书中的)意思自然而然就会体现出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遇善治《老子》的治:遇善治《老子》的治...遇:董遇。

善:善于、喜欢(这里指对……有研究)。

治:学习。

董遇善于学习《老子》。

或问“三余”之意的或:或问“三余”之意的或...或问三余之意的或“或”是(有的人)。

句子翻译:1.苦渴无日:(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冬天,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晚上,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是临时的空闲时间。

译文/董遇三余读书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季中便投靠朋友段煨。

余力学文

余力学文

【故事】章学诚笨鸟先飞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他从小很笨,常挨老师的板子。同学们 都笑话他,可他说:“记性差不要紧,我要笨鸟先飞。”一篇文章别人读几遍就读 熟了,他要读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凡是弄不明白的地方,他就抄下来问老师,或去 查工具书。当他读到了《中庸》中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 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说,当别人的聪明智慧比我们好很多的 时候,可能他一次就学会了,但是我们如果用一百次的功夫来反复训练,自己也可 以达到,也可以像他人一样的;如果人家用十次功夫就学会了,就能达到,我们如 果差一点,没有关系,就不要怕困难,我们用一千次,说不定就可以完成。章学诚 突然豁然开通,他说:“我终于明白了,我的学问为什么不好?就是我功夫没用 到。”功夫不负有心人,章学诚的学问大有长进,终于成为一代学术大师。他的 《文史通义》等著作,流传后世,影响至今。
3、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清理所有文件并加以处理 保持桌面整洁 拒绝混乱,有条理地进行综合归档 对工作进行合理的分类处理 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制定每日备忘录 用智慧工作,而不只是用双手
4、自信勇敢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遇到逆境的时候不要自 暴自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工作遇到挫 折的时候,要充满自信,勇敢应对,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 加深修养,使自己成材。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 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 义 【解释】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 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或 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做 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义。

弟子规小故事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时间:三国时期。魏国有

弟子规小故事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时间:三国时期。魏国有

弟子规小故事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时间:三国时期。

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

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

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

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

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黄香温席(冬则温夏则清)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

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

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

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

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解:家里有好吃的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满足,更应该考虑到长辈。

水果或菜肴也都要和长辈一起分享,不能吃“独食”。

(推而广之: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我们自身而不好的习惯,都要把它去除掉。

卧冰求鲤[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

弟子规《余力学文》原文及解释

弟子规《余力学文》原文及解释

弟子规《余力学文》原文及解释弟子规《余力学文》原文及解释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弟子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余力学文》原文及解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余力学文原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解说: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份,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

尤其是基本的孝道,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大家虽有心改革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

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离谱了。

”《弟子规》把礼的内容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

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未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不肯定下心来,按步就班的读完。

读书时要有规范,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化好就要赶紧用功。

弟子规—(六)亲仁,余力学文

弟子规—(六)亲仁,余力学文
余力 学文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 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 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 亲仁 有了病。
余力 学文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 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未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 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 亲仁 不肯定下心来,按步就班的读完。
余力 学文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却义。
余力 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亲仁 余力 学文
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 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 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如果只重力行,对于 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 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弟子规
目 柒 陆 伍 肆 叁 贰 壹

力亲 学仁

泛 爱 众
信谨
出 则 悌
Hale Waihona Puke 入录 则孝
目 录
亲仁 余力学文
总 叙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亲仁 余力 学文

弟子规余力学文

弟子规余力学文
“国学”系列培训
---《弟子规》
潇湘谷雨暖春江, 玉壶冰心俱可赏。 萍水相逢知音望, 高山流水情意长。


纪 律
《弟子规》余力学文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三年不窥园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
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 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 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 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பைடு நூலகம்
【解释】指专心苦学,不受外界干扰。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弟子规总复习
谢谢大家!

弟子规之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之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之有余力,则学文【原典】:有余力,则学文【释义】: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的话,就该学习有益的知识。

好员工工作,学习两不误《弟子规》中这两句的本义是指,在做好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之后,还有多余的精力的话,就要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了。

我们从中至少可以领悟到两点:第一点,“学文”之前的那些内容比“学文”要重要。

如果前面的没做好,那就暂时不具备“学文”的条件,因为古人认为,相对于学文,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更需要一个人去好好地揣摩和实践;另一点,则有点反过来的意味,光做好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是不够的,一定要继续学习的意识。

按照古人的本意,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更接近于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智慧,后面的“学文”则更侧重于文化知识,有人解读“弟子规”,直接把“学文”解释成“学习和诵读经典”或者是“学习文化知识”之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当然,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很多经典也就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所以像本书把“学文”解释成“学习有益的知识”,也是可以的。

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再过一百年或者一千年,可能“学文”的解释也会有一定的变化。

不过,不管怎么变化,无论在那个时代,在知识上还是实践上,我们都能从经典中获得有益的指导,这也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回到本书最初的问题,“有余力,则学文”,我们分析它至少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如果放到职场之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先要做人。

不管是孝,还是悌、谨、信还是泛爱众、亲仁,都属于做人的标准,前面的孝悌谨信侧重于自我修养,后面的两条则侧重于一些实践做法,总体形成一个训练自己的方法,同时,也是每个人做人所应该达到的标准。

以“悌”为例,我们在平时多多训练自己关爱他人,而最后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让关爱他人成为自己的一个习惯,成为个人优秀品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种好的品质,我们都应该不断地训练,最终让那些品质真正成为我们内在的东西。

弟子规(之余力学文)

弟子规(之余力学文)

弟子规八、《弟子规》余力学文(原文及译文)《弟子规》中的“余力学文”,文指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就是除了以上六门主修的课以外,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这是辅修的课。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译文】:如果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如果只晓得卖力去做,不肯读书学习,而固执于自己的见解,就不会明白道理的真假与否,这也是不对的。

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实都非常重要。

正在读着这本书时,不要去想着那本书。

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再去读另一本书。

读书要用心专一,才有成就。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译文】:不妨把学习的期限安排得宽裕一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

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达了。

读书时,如果心中有疑问,就要随时做笔记,以便向别人请教,求得准确的意义。

房间里要收拾整齐,墙壁要保持干净。

桌子要保持清洁,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摆放端正。

如果您把墨磨偏了,说明心不在焉。

如果字写得潦草、不工整,说明你浮躁不安,心没定下来,思想不集中。

学习要专心致志。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译文】: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阅读完一本书,一定要放回原处,这样便于下次查找。

读书的人要爱惜书本。

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理好。

发现书本有损坏,应当随即修补完整。

无益身心健康的书刊,应该避而不看,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人们的智慧、败坏人们的心志。

应该多读圣贤的著作。

说话不讲道理叫“自暴”,做事胡作非为叫“自弃”,做人绝不可这样。

一个人不能不知自爱;也不能甘于堕落。

圣人和贤人境界虽高,都是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努力修学而达到的。

弟子规余力学文解释及译文

弟子规余力学文解释及译文

弟子规余力学文解释及译文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这里的“余力学文”!这可太重要啦!
你看哈,“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就好像一个人光
知道读书,却不去实践,那不就成了只会夸夸其谈的书呆子嘛!比如说,你知道要尊老爱幼,可在生活中却对长辈不礼貌,那这学的东西
不就白搭了嘛!“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光知道埋头苦干,不去学习知识,那不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嘛!就好比一个人光
凭自己的感觉做事,却不知道背后的道理,能做好才怪呢!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读书得用心呀!就像你吃东西,得用心去品尝味道一样。

要是心不在焉,那读了也是白读。

你想想,上课的时候你走神了,老师讲的啥都没听进去,那不就亏大了嘛!“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做事得一心一意呀!不能这本
没读完,就又去看另一本,那最后啥都没学好。

好比你玩游戏,这个
游戏还没通关呢,就跑去玩另一个,能玩出啥成绩来?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给自己定个宽松点的期限,
但学习的时候可得抓紧呀!就像跑步比赛,你一开始慢悠悠的,最后
再冲刺,也能取得好成绩呀!“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有疑问就得赶紧记下来,然后找人问问,把问题搞清楚。

你说要是心
里有疑问却不管,那不就像心里有个疙瘩解不开嘛,多难受呀!
哎呀呀,这“余力学文”可真是字字珠玑呀!咱可得好好照着做。

我觉得呀,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习和实践要相结合,不能光说不练,也不能瞎练不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学到东西,成为一个有学问又有能力的人呀!
总之,就是咱学习和成长的指南呀,可千万别小瞧了它!咱都得好好琢磨琢磨,认真去践行,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你说是不是呢?。

弟子规余力学问

弟子规余力学问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可谓知识爆炸的时代,更多时候我们强调的是集中精力好好学习,但是为什么《弟子规》中说我们余力学文呢?《弟子规》一共讲了七个方面的内容,前六个方面讲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都是让我们努力去落实而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是讲力行这方面。

“余力”就是前面力行这些方面都做到了之后还有富余的时间和精力,“学文”就是学习圣贤的经典。

而“余力学文”的意思不是说力行做好之后才可以学文,而是说学文和力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力行帮助我们学文,学文指导我们更好地去力行。

也就是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同时也应该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余力学文主要是讲的学习方面的内容: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易解】:如果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不实践《弟子规》前面讲的内容),一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弟子规》告诉了我们学文的重要性,但是它也给我们确立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不注重自己的品格德行,在实践中历练自己,一味地埋头读死书是没有用的,下面这个《纸上谈兵》的故事就告诉了我们这样读死书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

故事1、战国时期,有个大将叫赵奢,以少胜多,大败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赵奢是一代名将,当然书本知识也是非常了得,精通兵法有很善于实践,他很会打仗和练兵。

但是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和他的爸爸有点不一样,赵括熟读兵书,张口洋洋洒洒,非常善于谈论兵事,没有人说得过他,因此他也非常骄傲,认为天下无敌,但是实际上他没有当过一天的兵,没有打过一场仗。

他父亲很了解他,为他很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让赵国不要以他为将。

但是非常不幸,在公元前259年,秦军进攻赵国,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战,那个时候赵奢将军已经去世,指挥赵军的是廉颇大将军,廉颇将军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打仗很有办法。

使得秦军根本没有办法速战速决,于是就用了反间计,派了很多的人到赵国去散布谣言,说秦军最害怕的是赵括,赵王听到后就任赵括为大将代替了廉颇,他只会学文,不会力行,他也带来了一场惨败,40万的赵军被歼灭,赵括被射死。

弟子规余力学文

弟子规余力学文

弟子规余力学文弟子规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余力学文】第三十二条。

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前面所讲的无非都是我们的一些行仪,我们的言行,我们的态度,还有我们居家生活当中所应该注意的事项。

从“余力学文”告诉我们,人要不断地提升,提升自己的内涵,就要好好地用功读书。

当我们有空暇的时候,应该把空暇的时间用来充实自己。

所以从三十二条到三十三条,都告诉我们读书应该用什么态度来读;一直到最后一条,都是告诉我们在求学方面,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才会学得好。

请看第三十二条:【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这一条告诉我们,我们学习任何一项学问,都要有恒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

“力行”就是要有恒心,一定要努力去做,努力去学习,你才能学得好。

所以,它就讲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如果你没有好好地学习,你所学的就没有办法有成就,你所学到的只是很肤浅很表面而已。

这样对我们的学问,不但没有办法累积,同时你没有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后你再学其他的东西,也一样学不好。

所以,此地告诉我们,修学态度要懂得恒心,还有毅力。

为什么说“不力行”,他会变成浮华之人?我们都晓得,现代的人,凡是学习任何事物,学问也好,他都希望能一蹴而就,也就是说能用很短的时间,就把它学好。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学问它要累积,学才艺也是如此,我们看人家有一手好的功夫,只有羡慕,不晓得好功夫它的后头需要堆积多少的努力,才有这样的成果。

所以古人有一句谚语,他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弟子规全文及故事

弟子规全文及故事

弟子规全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故事“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董遇巧用三余: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弟子规余力学文篇

弟子规余力学文篇

不要自暴自弃,要有信心和 决心成为圣贤之人
只要不断努力学习和实践, 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6
《弟子规》“余力学文”篇
解释 这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首先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 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掌握它。其次介绍了读书学习的基本方法:心到、眼到、口到。同 时强调了要勤于记笔记、向他人请教、保持房间整洁等细节问题。最后鼓励人们要有信心 和决心成为圣贤之人 除了上述内容,这篇《弟子规》"余力学文"篇还包括以下内容
独立思考
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不 盲目跟从他人。要善于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 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尊重他人
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他人,与 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只有与他 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才能共 同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弟子规》“余力学文”篇
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强调学习 的态度和方法,帮助人们更 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 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书籍选择
选择好的书籍对于 学习至关重要。应 该选择那些适合自 己的、有价值的书 籍来阅读。同时也 要学会辨别书籍的 好坏,不要被不良 的书籍所迷惑
自我提升
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不断反思自己的 错误和不足,及时 纠正和改进。同时 也要注重自我提升, 不断学习和积累知 识,提高自己的综 合素质
8
《弟子规》“余力学文”篇
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强调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 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制定计划、保持良好心态、选择好的书籍、注 重自我提升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有用之才 除了上述内容,《弟子规》"余力学文"篇还包括以下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贤可驯
清末时期有一位读书人叫张季直,自幼苦读, 跟随私塾老师多年之后参加了杭州举行的乡试,第 一年没有考中,沉闷至极。私塾老师很理解他的心 情,但为了鼓励他坚持读书,早日学成,当时就留 给他一句话:“千人参考,九百九十九人中,唯落 者,张季直也。”从此以后,张季直记住了老师留 给他的“耻辱”,更加用功苦读,晚上睡觉时都用 筷子别住辫子盘在头上,头稍一歪辫子就会掉下来, 于是马上起身读书,又经过几年的辛苦努力,终于 考取了甲午状元。 每一个人的成才道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 有经历许多挫折,并且愈战愈勇,就必然可以到达 成功的彼岸。
读书三到
杨惜年幼的时候读书、学习很用功,他专心学 习的时候别人很难能打扰他。小时候,一次他坐在 自己家里的李子树下面读书,全神贯注,以至于一 颗成熟的李子从树上掉下来砸到背上都没打断他的 学习,不抬头去看,不伸手去捡,有很多小朋友见 到李子熟了就赶忙上去抢,抢不到的孩子甚至爬到 树上去摘,唯独杨惜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读书,心 到、眼到、口到,三者合一,读书学习的效率就能 提高许多,杨惜之所以能在别人争抢的时候静下心 来,就是做到了以上这几点,从小养成好学习的习 惯,必将会对一个人长大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许多 帮助。要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一定要从小能够养 成很好的阅读习惯,找到阅读的乐趣。
王冕学画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画家王冕,幼年家境贫寒,很 小就放弃读书,靠给地主放牛帮父母减轻负担。 不能到私塾读书的王冕非常喜欢画画,但是家里 没有钱供他买画笔和颜料,他只能用木棍在沙地上面 画,但但画的特别认真。有一天下午下过雨,王冕在 湖边放牛,微微的湖风吹动碧绿的荷叶,又将清清的 荷花香吹遍四野,荷叶上面晶莹的水珠在傍晚阳光的 照耀下泛出七彩耀眼光芒,牛儿在湖边吃草的时候, 王冕就蹲在一边用木棍画画,巧妙的笔法将眼前的景 象画的栩栩如生,他愈加欢喜。有了积蓄之后就买来 了画笔和颜料,放牛时候随身携带,只要一有时间就 拿出来画,因为他对画画的热爱和认真态度,没过几 年就闻名乡里,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取得了巨大 的成功,受到很多人的仰慕。
的 故 事
余 力 学 文
巧用三余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 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 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 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 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 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 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 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 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 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古代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常常想尽办法挤时间来 读书,抓萤火虫取光、在雪地里借光、凿壁偷光等 等都是巧用时间的例证,在当代各项条件都更好的 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光阴,认真学习。
屋清案洁
陈蕃是东汉一位著名的学者,年轻时读书用功,独 居一室,日夜苦读,不愿随便出门,并不注重自己屋子 的整理和日常事宜,只想着将来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 业。一天,陈蕃父亲的朋友薛勤到家中做客,走到陈蕃 的书房时,看到他的屋子里面一片凌乱,书桌上笔砚随 意摆放着,很不规矩。薛勤就问:“你怎么连房间都不 打扫一下呢?书桌也该收拾一下,这样有客人来岂不好 一些?”陈蕃当场反问道:“我的双手是用来治理国家 的,怎么能打扫小房间、整理书桌呢?”薛勤就教训他 说:“你连一间房屋都不能打扫干净,又怎么能治理好 国家呢?”陈蕃顿时脸红,知道自己犯的过错。 • 无论是教室、宿舍,或者其他学习生活场所,我们 一定要注意做好清洁,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也为自己的人生多养成一个优良习惯幼时候读 书不专一,不用功,在批阅公文时经常遇到困难。 于是赵普发奋读书,每天晚上都学习到很晚,学的 不是其他书,正是年幼时所读的《论语》,一天晚 上宋太祖到赵普家探望,见到赵普在读《论语》, 就问:“《论语》是幼儿读物,你怎么还在读呢?” 赵普回答说:“年幼时读书,为的只是多认识几个 字,并不了解其中的含义,现在读《论语》为的是 探寻治国理政的良方,很不相同。”宋太祖感到诧 异而又欣喜的说:“你真是把《论语》读懂了啊!” 只要是一本好书,不同时期我们拿来读都会有 不同的收获,学贵专一,凡是学有所成的人,无不 吃透了所学的内容,甚解其中妙义。
文武双修
三国时期,吕蒙、蒋钦是孙权手下的两员大将。 但二人自幼都没有读过多少书,被同朝许多大臣视为 一介武夫,有一次孙权跟他们谈话说:“现在你们掌 握了大权,但要处理好政事,就要以史为鉴,要多读 书。”两位大将以为自己勇猛果断,不必非要从古人 那里学习,就推托说:“每天要练兵、调兵,哪有时 间去学习呢?”孙权就对他们说:“不要总这样推脱, 我也很忙,但每天还要抽时间学习,研究一下兵书。 光武帝年轻时候无论再忙都要静下心来看看书,研究 先祖遗留下来的治国良策。曹操也是很好学的人,你 们怎么可以放松自己呢?”吕蒙和蒋钦听了之后都觉 得很惭愧,自己年纪轻轻怎么可以借故偷懒不学习呢? 在不懈努力下,他们二位都成为了学识渊博,文武双 全的能臣。
韦编三绝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少年时 期就勤奋好学,在他十七岁的时候就因学识渊博而 闻名全国。这与他刻苦用功、专心读书是分不开的, 并且自幼到老都坚持认真学习、反复钻研,年老时 孔子读《易经》,因为反复翻阅,穿竹简的牛皮绳 都被磨断了三次,每次断开,他都认真穿好,以至 于后来一直流传着“韦编三绝”的故事。 我们很多同学都不敢拿自己和孔子相比,其实我 们学习的方法未必就不如他,我们学习的条件更远 远的比他要好,但关键是我们缺失了反复钻研的精 神头,许多同学没事的时候会把书本一页一页的撕 下来,做成各种小玩意,更有些同学,一学期还没 有结束,书本就撕毁的所剩无几,拿什么反复学习? 可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