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之自恋的八个问题
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多数都与自恋有关,有多少自恋就会有多少幻想
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多数都与自恋有关,有多少自恋就会有多少幻想自恋并非通常所认为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自然流露出的一种态度,当个人处于这种心态时,只对自己产生爱憎而暂时忽略别人。
但并不是说他对别人没有爱憎,凡是只感受自己,而是说他内心眷恋自己,每每在自己的心境前自我可怜,自我欣赏。
格雷戈里齐尔伯格弗洛伊德曾说,当我们迷恋一个人的时候,会完全忽略其缺点,仿佛缺点根本不存在,而优点却被无限放大。
所以说自我关注和自恃清高的人,毫无疑问就是自恋的表现。
一个人的自恋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自恋会让一个人有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
1、有一种家庭长大的孩子,这种家庭父母永远是对的。
父母说的话不允许反驳,不允许提出质疑。
这就最后会导致孩子胆儿小懦弱,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这样孩子就放弃了自己选择的权利,会为父母而活。
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父母每天说我们一切都是为了你,不是为了你,我和你爸早都离婚了。
不是为了你,我都考上博士了。
不是为了你,我早都晋升了。
当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用天才或者公主的规范来要求他们,这样就是孩子产生了错觉,以为父母喜欢的是那样的一个自己。
2、在这种家庭下长大的孩子,他会永远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
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别人,一切都会按照别人的期许来做。
粗暴简单的父母会用强硬的方式灌输给孩子,另一种有文化的父母,会用讲道理的方式潜移默化灌输给孩子。
所以很多孩子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每天学习生活如履薄冰,很怕犯一点错,让别人失望。
这样的孩子永远关注别人的眼神儿,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一个眼神可以让自己想半天,一句话可以让自己辗转反复,夜不能寐。
对自身价值衡量能力丢失的越多,就越会依赖别人的思想和建议。
别人说自己聪明,自己就觉得自己聪明。
别人说自己笨,自己就觉得自己很笨。
3、在这种压抑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对规矩明则遵守背后则逃避。
因为内心自卑,自己会拼命的表现优秀。
自恋心理案例
自恋心理案例
案例:小明的自恋心理
小明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生,他一直自视甚高,自认为是班级
里最聪明、最有才华的学生。
每当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总是会展示出他认为的优越感,经常自豪地向同学们炫耀他的成绩。
他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照片,总是寻求别人的赞美和称赞。
在班级中,小明总是试图成为领导者,他认为只有他才是最适合这个角色的人。
他经常指挥他人做事,总是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
小明经常会在班级讨论中打断他人的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争议时拒绝认输。
小明对于他人的批评极为敏感,无法接受他人对他的负面评价。
即使是一些小的批评,他也会感到被冒犯和受打击。
他会出言不逊地回应那些批评他的人,甚至会积极寻找方法反击他人。
小明的家庭环境并不是他自恋心理的直接原因。
他来自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父母一直以来都以鼓励和支持他为傲。
然而,小明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认知模式和价值观使得他形成了一种自恋心理。
小明对自我价值的过分高估和对他人的不尊重表明他的自恋心理。
他在寻找自尊和自我充实时依赖于他人的认可和夸奖。
这种心理状态容易导致他和其他人之间的冲突,并阻碍了他自身的成长。
解决这种自恋心理的关键是帮助小明发展出更加健康的自我认知和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与他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帮助他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意见。
同时,他也需要学习接受批评和处理失败,以培养健康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自恋测试题及答案
自恋测试题及答案以下是自恋测试题及答案:1. 你是否经常觉得自己比别人更特别?- A. 从不- B. 很少- C. 有时- D. 经常答案:D2. 你是否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 A. 从不- B. 很少- C. 有时- D. 经常答案:C3. 当别人批评你时,你是否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A. 从不- B. 很少- C. 有时- D. 经常答案:B4. 你是否觉得自己总是对的,别人应该听从你的意见? - A. 从不- B. 很少- C. 有时- D. 经常答案:A5. 你是否经常幻想自己获得巨大的成功和权力?- A. 从不- B. 很少- C. 有时- D. 经常答案:B6. 你是否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关注和赞赏? - A. 从不- B. 很少- C. 有时- D. 经常答案:C7. 你是否经常在谈话中主导话题,谈论自己?- A. 从不- B. 很少- C. 有时- D. 经常答案:D8. 你是否觉得自己比别人更有吸引力?- A. 从不- B. 很少- C. 有时- D. 经常答案:A9. 你是否经常感到别人嫉妒你?- A. 从不- B. 很少- C. 有时- D. 经常答案:B10. 你是否觉得自己总是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 A. 从不- B. 很少- C. 有时- D. 经常答案:C结束语:通过以上测试题,你可以对自己的自恋程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测试,如需专业评估,请咨询心理健康专家。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自我看重,需要得到持续的赞美和肯定,缺乏同情他人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建立健康、平等的关系。
本文将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症状特征、识别方法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诊断分类,属于人格障碍范畴。
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与众不同的,并且对自己过于自负,不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或指责。
他们经常渴望得到外界持续性的肯定和认可,虽然外表看似自信、充满魅力,但内心却存在着脆弱和自卑感。
2.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特征2.1 基本特征过度关注自我,认为自己具有特殊身份或特质;缺乏同情心,往往忽视他人感受和需要;强烈渴望赞美和肯定,但对批评反应过度敏感;没有足够的灵活性,坚持己见,并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
2.2 行为特征常常谈论自己多于倾听他人;对他人成就缺乏真诚的祝贺或赞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支配欲和优越感;难以建立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
3.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方法要识别一个人是否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许多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具备某些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特征。
然而,如果一个人同时表现出以下几点,则需要警惕可能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 - 过分追求成功和权力; - 对批评反应过度敏感; - 缺乏同情心,忽视他人感受。
在识别时,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
4.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应对策略4.1 个体心理治疗通过个体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方式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过度追求肯定和优越感的问题,并逐步调整这种不健康的心态。
4.2 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与家庭成员建立更健康、和谐的关系模式,减少患者对赞美和肯定的依赖,并提高其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4.3 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加入社会团体或群体活动,增加社交机会和社会支持体系,建立更全面、积极健康的社交网络。
自恋心理学:自我认知的偏差
自恋心理学:自我认知的偏差自恋,这是一个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语,但在心理学中,它却有着独特的含义。
自恋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偏差,是指个体过度关注自我,以至于忽略了他人和社会的存在,最终导致心理上的失衡。
本文将从自恋的成因、表现和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自恋心理学,帮助大家了解自我认知的偏差。
一、自恋的形成原因自恋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有关。
过度溺爱、忽视或者压抑孩子都会导致他们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此外,某些成长环境中的挫折和失败也会导致个体产生自卑感,进而引发自恋心理。
二、自恋的表现形式自恋者通常表现出过度自信、自我陶醉、自我中心等特点。
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优点,忽视自己的缺点;喜欢炫耀自己的成就和财富,却很少关注他人的成就;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此外,自恋者还常常表现出对赞美的渴望,他们喜欢被他人赞美,甚至不惜用夸张的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
三、自恋的影响自恋者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同时,过度关注自我也会导致个体在面对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此外,自恋者往往缺乏真正的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容易陷入自我膨胀的陷阱,最终导致心理失衡。
四、如何应对自恋心理面对自恋心理,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不要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多参与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我们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保持心理健康。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对方法:1.培养积极的心态:尝试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和他人,多关注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需求。
2.学会自我反省: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是否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是否给他人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其核心特征包括对自己过度的自我关注、强烈的优越感以及缺乏同理心。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理解和应对方法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表现特征,以及应对策略。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自我中心、夸大的自我重要性以及强烈的渴望得到他人赞美为特征的心理状态。
患者通常表现出对他人的忽视,并且在受到批评或被拒绝时容易表现出愤怒或沮丧。
尽管这些个人在外表上可能看起来充满自信,但内心深处他们往往极度脆弱,容易受到挫折。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识别自恋型人格障碍需要分析其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对自身重要性的夸大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认为自己是特别和独特的,与众不同。
他们可能在社交场合中极力强调自己的成就,并认为只有其他同样重要的人士才能理解他们。
2. 渴望过度的赞美与关注这些人对于他人给予他们的关注和赞美有着极大的需求,他们常常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周围人的目光,如夸大自己的成就或不断进行炫耀。
3. 人际关系中的利用倾向患者在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时,往往出于个人利益出发,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这种使用他人的行为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单向的,缺乏真正的情感联系。
4. 缺乏同理心自恋者对于他人的情感和需求缺乏敏感性,他们很难理解或关心他人的痛苦、喜悦或期望。
无论是社交互动还是工作关系,他们难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5. 对批评的敏感性虽然在外表上表现得很坚强,但自恋者其实对批评极为敏感。
如果收到负面反馈,他们可能表现出愤怒、羞辱或甚至采取报复措施,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了解自恋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类问题。
现有研究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影响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自恋测试题及答案
自恋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自恋者通常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比别人更优越?A. 外貌B. 智力C. 社交能力D. 所有以上2. 自恋者在面对批评时,通常的反应是什么?A. 接受并改进B. 否认并反击C. 无视D. 感到沮丧3. 自恋者在社交场合中,倾向于:A. 倾听他人B. 讲述自己的故事C. 避免成为焦点D. 帮助他人二、判断题1. 自恋者总是需要他人的赞美和关注。
()2. 自恋者通常对自己的能力有过高的评价。
()3. 自恋者在团队中通常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三、简答题1. 请简述自恋者在人际关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四、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案例,分析该人物是否具有自恋特质,并说明理由。
案例:张三在公司中总是喜欢谈论自己的成就,对同事的建议和批评总是不屑一顾,认为自己的方案总是最好的。
五、论述题1. 论述自恋与自尊的区别,并给出具体的例子。
答案:一、选择题1. D2. B3. B二、判断题1. 正确2. 正确3. 错误三、简答题自恋者在人际关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难以建立深入的友谊,因为自恋者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团队中可能因为过于自我中心而影响团队合作;在亲密关系中可能因为缺乏同理心而导致关系破裂。
四、案例分析题张三具有自恋特质。
理由包括:他总是喜欢谈论自己的成就,这表明他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成功;他对同事的建议和批评不屑一顾,说明他难以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他认为自己的方案总是最好的,这反映了他对自己能力的过高评价。
五、论述题自恋与自尊的区别在于,自恋是一种过度的自我关注和自我中心,而自尊是一种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例如,自恋者可能会在社交场合中不断夸耀自己的成就,以获得他人的赞美和关注;而具有健康自尊的人会对自己的能力有合理的评价,不会过分夸耀自己,也不会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
如何辨别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往往表现为自我中心、自负、缺乏同情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容易与人产生冲突,影响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如何辨别自恋型人格障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症状是自我中心、自大、缺乏同情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等。
具体表现为:1.自我中心:患者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人,别人的想法和感受都不重要。
他们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2.自大:患者认为自己是最聪明、最优秀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高度评价,甚至夸大其词。
3.缺乏同情心:患者往往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缺乏同情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
4.利用他人:患者往往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5.傲慢和自负:患者往往表现出傲慢和自负的态度,对他人不屑一顾,甚至有时会表现出轻蔑和侮辱的行为。
二、如何辨别自恋型人格障碍?1.观察其言行举止: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自我中心、自大、缺乏同情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等行为,这些行为往往可以从其言行举止中观察到。
2.观察其人际关系: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与他人产生冲突,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观察其人际关系,可以看出其是否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
3.通过心理测试: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试来检测自恋型人格障碍,如自我评价量表、人格特质问卷等。
4.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建议寻求专业帮助,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三、如何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首选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症状,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往往表现为自我中心、自负、缺乏同情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等症状。
如何辨别自恋型人格障碍?可以通过观察其言行举止、人际关系、心理测试等方法来判断。
自恋的名词解释
自恋的名词解释自恋,顾名思义即对自身过分自满和自我膨胀的一种心理状态。
自恋者常常过度关注自我,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瑕的,自身价值高于他人,并且期望被他人无条件地崇拜和赞美。
然而,自恋并非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往往会给自恋者本人和周围人带来各种负面的影响。
自恋现象的发展自恋并非一种突如其来的心理状态,而是在个人成长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特征。
正常情况下,儿童时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自恋,这是因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发展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自恋程度应该逐渐减弱。
只有在个体出现发育迟缓、受到明显的环境阻碍或者个体特质、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下,才有可能导致自恋症的发生。
自恋的类型自恋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大自恋”和“小自恋”。
“大自恋”指自恋者过度强调自己的优点、才能和成就,常常有一种超级英雄的自我形象,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存在,与他人无法相提并论。
这种自恋者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常常表现出自大、自负和高傲的态度。
“小自恋”则指自恋者对自身的缺点和弱点过度自卑,并且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
这些自恋者常常疑神疑鬼,怀疑他人的看法和态度,心理压力较大,对他人的要求和期望较高,同时对自己的期望则相对较低。
自恋与社会交往自恋者的关系困扰常常源于他们对于他人的期望过高和对自己的过度关注。
由于自恋者很难接纳和忍受他人的批评和指责,他们往往会倾向于撤离与他人的关系,导致社交圈子的缩小。
另一方面,自恋者对他人的不信任和过度关注,也使得他们难以建立亲密而稳定的关系。
自恋与心理健康自恋者常常缺乏自我了解和自省的能力,他们往往把内心的困惑和不满归结于他人,而不是反思自己的问题。
长期下来,自恋者很容易陷入消极情绪的循环中,导致心理健康的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孤独感。
克服自恋的方法克服自恋需要自恋者与他人的配合和共同努力。
首先,自恋者需要学会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到自己并非完美无缺。
从自体心理学谈自恋:自恋人格障碍、神经症、一般人、佛陀
1.自恋人格障碍及其治疗
<DSM-IV>手册中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项目:
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其实,在一般人心理中,这种循环回路的失败也是经常出现的,只是没有严重到神经症的那种程度。一般人所出现的心理困扰则属于我们所称的”烦恼”。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烦恼,只要不太严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付方式,虽然有些烦恼的确挺难对付。例如失恋,许多人在男女情感问题上的处理就比较没有办法,这时候的痛苦虽然没有严重到神经症,但有体会的人也知道会是一个怎么不好受的感觉。又如社会交往能力的困扰、工作问题的困扰、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学校问题等等,都是一般人可能在循环回路中可能遭受的挫败事件的点。但一般人的心情问题不大会很大的干扰到生活,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一些朋友间的互动、自己寻找一些娱乐活动等等方式来解脱自己这方面的困扰。当然,这里也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个体自我系统的循环回路更开放就比较能处理问题,而有些个体则差一些。这和生活环境结合在一起,考验每一个人的一生。幸福度的高低随着自我的调整能力或环境赋予的变化而不同。
从自体心理学谈自恋:自恋人格障碍、神经症、一般人、佛陀
2004-12-23 18:27:49 原创 徐钧(dhiti)
一.弗洛伊德的自恋定义
自恋在弗洛伊德的定义中,是作为自己对于自我投注里比多兴奋的状态,这一过于内倾向自我投注里比多的个体,则无法和人际关系建立有益的关系,也就是他或她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客体对象的里比多兴奋,反向投注在自我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在此同时,弗洛伊德因此认为这一心理障碍是不可能被治疗的,因为他认为这将导致病人无法和分析家建立有效的移情关系,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完成对于病人心理的分析。
自恋心理学:自我中心的剖析
自恋心理学:自我中心的剖析自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涉及到自我认知、自尊、自我中心和自我实现等多个层面。
这篇文章将探讨自恋的本质、成因、表现形式,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同时分析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法,克服自恋所带来的问题。
一、自恋的定义与表现自恋是一种自我中心的心理状态,个体过度关注自我,将自我视为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自恋者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优越感,他们常常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甚至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视为自己独特的成就。
此外,自恋者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他们更倾向于自我陶醉和自我满足,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二、自恋的成因自恋的产生与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方面,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常受到过度赞扬、溺爱或忽视,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心理状态。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性表达,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恋心理的形成。
三、自恋的影响自恋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恋者往往过于自信,容易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难以接受批评和反思自己。
其次,自恋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问题。
自恋者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关系,导致孤独和社交障碍。
此外,自恋还可能导致自我欺骗和虚伪的行为,影响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
四、克服自恋的方法为了克服自恋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增强自我认知: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想法。
2.学会关注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尝试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培养同理心,这将有助于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3.接受批评和建议:面对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时,要学会倾听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不断改进自己。
4.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当自恋问题严重影响到个人生活和工作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将是非常有必要的。
你应知应会的“自恋”知识
“自恋”——作为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心理学上关于它的研究由来已久。
弗洛伊德把自恋列为三种主要的人格类型(爱他人型、守旧型和自恋型)之一。
爱他人型人格把爱与被爱作为最重要的因素。
作为管理者,他们关心、支持他人,躲避冲突,愿意让他人依靠自己。
他们是弗洛伊德所称的潜意识外向的人。
守旧型人格与爱他人型人格相反,是内向的。
他们谨慎自律、自我依靠、遵守规范,合适做基层操纵性管理者。
高成效者可成为好的调和者和团队成员,低成效者则会变成画地为牢的官僚。
自恋型人格独立意识强,自信心强,难以被说服,有强烈的寻求权利和荣誉的欲看。
他们是事业上的创新者,常常成为所从事行业的专家。
与爱他人型人格不同的是,他们渴看被崇拜而不是被爱;与守旧型人格不同的是,他们具有雄心壮志,想尽办法到达自己的目的。
自恋者轻易成为杰出领导一个领导者的成功与否,和他的人格特点存在很大的关系。
爱他人型人格过分看重他人的赞成,看他人的脸色行事,缺少魄力,难以成为有效的领导者。
守旧型人格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稍好一些,严谨和细致可使他们成为操纵型的管理者,但进进到决策层面时,他们就显得缺少创见。
只有自恋型人格最有可能成为杰出的领导者,他们常常具有两个重要的领导特质——远见卓识和感化力。
自恋者由于不喜欢循规蹈矩,而是喜欢创造游戏规则,因此他们对未来有强烈的发展导向,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常常更强。
高回报对他们的***也让他们乐于往支付高风险的代价。
心理学家指出,很多自恋者都会往从事高压力、高回报的工作,有可能成为传奇的领袖。
这类工作可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更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无尚荣誉。
心理学家迈克尔·麦科比在研究了很多自恋型领导者后发现,在商界,随着职位的升高和压力的增大(收进和名望的回报也愈来愈高),这类自恋型领导者也就越多。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著名“情商”专家丹尼尔·戈尔曼将自恋型领导者分为了“健康”和“不健康”两个类型。
健康的自恋型领导者善于检讨,并且乐于接受现实的检验。
自恋是天生的?深度解读自恋型人格
自恋是天生的?深度解读自恋型人格一问:自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还是说,他们天生就这样?看情况,早在孩提时期,尤其是新生儿,他们需要被持续不断的关注,对他们而言,自我关注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渐渐地,随着成长,他们会意识到在众多的刚性需求中,他们并非唯一。
这时,耐心、理解以及其他重要的社会人特质便逐渐发展起来。
我个人认为,有两种可能性。
如果父母是非常自恋的人,父母就不会那么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需求被忽视、嘲笑、羞辱,甚至遭到攻击,从而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极度渴望被爱和被关注。
因为缺乏关爱,孩子则容易导致如下两种行为——1)孩子为了获得认可和关注,他们变得具有表演特质。
对孩子而言,父母并没有给他们提供安全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内心需求和痛苦不屑一顾。
父母只关注事物的外在表现。
孩子的内心深受伤害,但同时,还得尝试在缺乏关爱的情形下生存。
因为没有安全感的保障,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起初,他们通过模仿作为一种尝试,但很快,他们发现通过表演可以操控父母及其他人。
基于这个发现,他们从此走上模仿表演的道路,带上各种各样伪装的面具,以便得到他们渴望的东西。
尤其是从父母身上,以及那些同样缺乏关爱、渴望关爱的人。
他们变得自私、无情,成为一个操控高手。
2)另一种极度自恋者则是因为在过分宠溺的环境下成长而产生的。
成长过程中,他们从未因自私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而引发负面的评论,从而成长为一群社交怪物,被称为“小孩”,而且是“超级小孩”。
他们完全不懂得要尊重他人,他们认为自己是神,是上帝,是至高无上的,非常自我。
二问:你认为,自恋会是21世纪一个日渐发展的问题吗?是的。
婴儿潮(注:在第二次大战后大约20年期间出生的人)和嬉皮士一代人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的孩子。
这使得他们的孩子相信自己有资格,可以获得完全的成功——而且不费吹灰之力。
三问:自恋型的人都有哪些常见的特征呢? (频繁地更新facebook?不断寻求别人的关注?) 极度自恋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总在不停地谈论自己、夸大自己的成就、但对他人却缺乏同理心和关怀、在公共场合夸张地展示自己,如在网络上裸露性感、展示肌肉、或不停地谈论“自我”。
什么是“自恋”心理
什么是“自恋”心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1939年),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曾给出“自恋”定义是指一个人的“力比多”(本能性能量、原始生命力、爱的能量)是从客体身上撤回并转而投注于自己。
有这一种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
从“力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客体的“力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按照弗洛伊德的这个定义,要是一个人总是处在自恋状态,就意味着他(她)不具备关爱别人的能力?就意味着他(她)将不能够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
自恋是一种藉助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
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只有自恋程度超出了社会的包容度才会被认为是病态的。
《韦伯斯特辞典》把自恋界定为第六种贪得无厌的情感。
具有自恋心态的人唯我独尊,唯我独存,爱惜自己达到病态的程度。
他们只愿享受,不愿付出;只要求权利,不愿尽义务;只追求权力,不愿负责任;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只爱自己,不爱他人……具有自恋心态的人不能与他人发展出任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容易陷入孤独之中。
由自恋而引发孤独感觉,会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
“自恋”人格障碍是怎样形成的?“自恋”心理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
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有自大自恋的倾向,例如:婴儿稍稍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大闹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就是全能的上帝。
这一上帝如果被养育者所满足,则获得快乐。
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要求遭受挫折而暴怒。
教育方式不当可以引发孩子“自恋”,父母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当着孩子的面或他人的面称赞、宠爱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从小就自视甚高,这常成为自恋癖产生的基础。
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导读: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普遍特征是自我认识过高的夸大和对他人有贬低、看不起的想法。
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会夸大自己的作为,把自己当做最特殊的一个,认为普通人无法理解他的优点和出色。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普遍特征是自我认识过高的夸大和对他人有贬低、看不起的想法。
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会夸大自己的作为,把自己当做最特殊的一个,认为普通人无法理解他的优点和出色。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遇到一点不如意,就会产生自我无价值感。
因为和他们幻想中不同,自己认为自己应该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优秀的人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嫉妒心。
患者的自尊感强,也很容易受伤,十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别人的关注和赞赏;对别人的批评感到的愤怒和羞辱,用冷淡和无视来反击批评。
患者无法体谅别人的内心,重视自身利益,人际关系有问题。
他们希望自己能获得特权对待,而友谊多是从利益为目的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和不切实际的追求会严重影响工作,甚至使用不但手段去追求达到目标。
而在另一方面,他们追求名利、渴望赞赏,使得他们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也更容易达到优秀的程度。
由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较多,目前诊断方法无法完全统一。
通常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主要如下:1.反感别人的批评,表现为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也可能隐藏这种感情。
2.指使他人干活,让别人为自己服务。
3.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夸大自身才能,期望受人关注。
4.认为自己是世界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不能没有自己。
5.过分追求成功权利荣誉等等。
6.希望享有特权。
7.期待他人关注和赞美。
8.对人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无法将心比心。
9.嫉妒感很强。
10.可能和亲人关系紧张。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策略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策略自恋型人格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过度关注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高度自负,需要持续的赞扬和崇拜,并且缺乏对他人的关切和尊重。
本文将探讨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并探讨治疗该障碍的策略。
一、成因分析1. 童年经历自恋型人格的形成往往与童年经历密切相关。
有些研究发现,童年时期过分被溺爱或者过分受到赞美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自恋型人格。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过多的肯定和赞扬,导致他们形成了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不尊重。
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也是自恋型人格的成因之一。
来自缺乏关爱和满足的家庭环境的人更容易对自身缺乏安全感,从而通过自我吹嘘和自负来掩盖内心的脆弱。
此外,家庭中的权威和权力不均衡经常导致自恋型人格的形成,孩子可能学会利用自负来维持他们的地位。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当社会风气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表面形象和外在成就时,个体更容易被这种价值观影响而形成自恋型人格。
二、治疗策略1. 心理疏导治疗自恋型人格的首要方法是进行心理疏导。
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不尊重,并引导他们逐渐转变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
心理疏导需要有耐心和关怀,并通过积极的反馈和引导,帮助患者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认知。
2. 心理训练自恋型人格的治疗还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来进行。
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提高自我自觉,培养合理的自我评价,并加强对他人情感和需求的关注。
这包括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训练来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3.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在治疗自恋型人格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患者常常需要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失败或者批评时不过分自责或愤怒。
通过教授一些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积极思考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情绪,减少自我中心的倾向。
4. 社交技巧培训自恋型人格的治疗也需要帮助患者学习适当的社交技巧。
这包括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倾听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以及如何处理社交冲突等。
怎么判别对方是一个自恋狂
怎么判别对方是一个自恋狂*导读:有些时候,自恋的迹象是很微妙的,不那么容易察觉。
如果你的朋友、恋人或同事有本文所描述的症状,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就是在和一个自恋狂打交道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你总是有机会遇到一个自恋狂的。
例如,你身边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朋友,无论讨论什么话题总能引到他自己身上;会有这样一种同事,总是吹嘘自己拥有最新、最高大上的某件东西;家庭成员中也总有这样的人存在:总觉得自己更聪明,各方面都比别人好上那么一点点。
*怎么判别对方是一个自恋狂*那怎么判别对方是一个自恋狂呢?以下从8个行为进行判别:*1. 他们总是将谈话内容引向自己。
Campbell博士解释说,若是和一个自恋者聊天,可能刚开始还在说谁得了癌症,但是很快话题就变成了讨论他的新车。
自恋者不会发自内心地关心别人,他们眼里只有自己。
*2. 自恋者喜欢讲述令人怜悯的故事。
自恋者经常讲自己的故事,有时会讲上很多次,这样的故事可能和个人英雄主义相关,也可能将自己塑造成有冒险精神的开拓者。
Krizan博士解释说,这样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英雄主义色彩,对于自恋者来说,一切都是因为不被人理解或者别人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所致。
*4. 外在美是自恋者的一切。
自恋的人不一定比其他人更有吸引力,但他们特别重视自身的外在形象。
不见得每个重视外貌的人都是自恋狂,但是特别注意打理指甲、头发的人却可能是非常自恋的。
在facebook上,自恋者没有一张照得不好的相片。
自恋的人要用社交媒体来保持自己的优势状态,所以会上传更多吸引人的照片,进行更多的自我提升,以此来通过网络结交更多朋友。
*5. 借口是自恋者最好的朋友。
自恋者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Campbell博士指出,自恋的人非常善于找借口,从不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自恋者还喜欢把一切事情都视为个人的私事,好像别人做了什么都是在和他对着干。
*6. 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是自恋狂。
Twenge补充说,现在的00后比前几代的同龄人中自恋者的比例更高。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以对自我价值的夸大、需要他人钦佩及缺乏同理心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本文将深入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表现及其应对措施。
一、自恋型人格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持久的、自我中心化的模式。
这一障碍在成人中较为常见,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通常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对自我重要性夸大的表现,例如夸耀成就或能力。
强烈需要他人的钦佩和认可。
对批评或拒绝的强烈反应(例如生气或沮丧)。
缺乏同理心,不关心他人的需要或感受。
利用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通常将自己视为特殊或独一无二,只能被其他特殊人物理解。
这些特征使得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社交和工作环境中面临诸多挑战。
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识别自恋型人格障碍通常需要专业的培训和评估,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些显著的行为和特征来进行初步判断。
1. 夸大自我形象自恋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成就、才能、外貌等进行夸大。
他们希望他人能够始终给予他们高度评价。
这种夸大的自我形象常常以“我是最好的”或“只有我最懂这个”为表现。
2. 渴望关注与钦佩自恋者普遍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他们在社交场合往往试图成为焦点,过度分享自己的成功故事,甚至不惜贬低他人来提高自己的位置。
3. 缺乏同理心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他们在面对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明显的冷漠,无法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快乐。
这种缺乏同理心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形成一定的疏远。
4. 极度敏感于批评尽管他们表现得自信满满,但实际上,他们对负面反馈极为敏感。
任何形式的批评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愤怒或防御反应,甚至导致冲突。
5. 利用他人实现目标自恋者往往把周围的人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而非独立的人。
他们可能会利用朋友、家人或同事来达成某种利益,而不顾他人的感受或者需求。
“自恋”的五个精神分析维度
“自恋”的五个精神分析维度(共4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自恋”的五个精神分析维度1、自恋:力比多的投注,快乐为本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自恋,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开心快乐一些,所谓的“冷暖自知”,这是自恋的动力学特征。
弗洛伊德比较重视这个维度,重视动物本能,所谓的“性驱力”;弗洛伊德把自恋分为“原发自恋”和“继发自恋”。
原发自恋是指力比多投注于自身,这是新生儿的自恋特征,比如吸吮手指、性自慰等,通过自体刺激而获得快乐,不与他人形成人际互动关系。
在后续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力比多逐渐地离开自身,投向妈妈的乳房等外部对象物。
如果力比多外部投注时受到挫折,重新返回自身,就叫做“继发性自恋”。
这是弗洛伊德对于“自恋的动力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自恋:眼睛、理性、客观、自我意识,误把自身当作“他人(客体)”弗洛伊德也曾经引用水仙花的故事,来说明自恋的这层含义。
神话传说中,古代有一位英俊少年,爱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终于有一天,他要跟水中的倒影融合,扑进水中,被淹死;死后,水面上开出了一束美丽的水仙花。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人类把自身当作是“别人”、“对象物”、“客体”去爱,与客体的自身融合。
每个人所爱的是客体的自己,而非主体的自己。
当人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认识自己,更多的使用眼睛去观察自己,而非用身体去感受自己时,人把自己当作客体去爱,比如,自从那片树叶开始,人类发明了衣服,从此,人类爱衣服超过爱自身,很多人即便自己吃不上饭,也要买件漂亮衣服穿给别人看,死要面子活受罪。
一旦人把自身当客体,爱上客体的自己,人就会忽略了主体,甚至是失去了主体的地位,形成假性自体,人生变成了一场人格作秀。
人类进化到今天,人类的智慧发展了,理性增加了,具有了超强的自我意识,每个人心中都形成了关于“自体的表象”,人的主体地位让位于心中的客体表象,主体虽然也存在于心中,但是主体自然受到了客体表象、理性等的压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之自恋的八个问题
以下是关于心理学之自恋的八个问题,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自恋到底是什么?
一、自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还是说,他们天生就这样?
看情况,早在孩提时期,尤其是新生儿,他们需要持续不断的关注,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渐渐地,随着成长,他们会意识到在众多的刚性需求中,他们并非唯一。
这时,耐心、理解以及其他重要的社会人特质便逐渐发展起来。
如果父母是非常自恋的人,父母就不会那么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需求被忽视、嘲笑、羞辱,甚至遭到攻击,从而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极度渴望被爱和被关注。
因为缺乏关爱,孩子则容易导致如下两种行为——
1、孩子为了获得认可和关注,他们变得具有表演特质。
对孩子而言,父母并没有给他们提供安全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内心需求和痛苦不屑一顾。
父母只关注事物的外在表现。
孩子的内心深受伤害,但同时,还得尝试在缺乏关爱的情形下生存。
因为没有安全感的保障,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起初,他们通过模仿作为一种尝试,但很快,
·
他们发现通过表演可以操控父母及其他人。
基于这个发现,他们从此走上模仿表演的道路,带上各种各样伪装的面具,以便得到他们渴望的东西。
尤其是从父母身上,以及那些同样缺乏关爱、渴望关爱的人。
他们变得自私、无情,成为一个操控高手。
2、另一种极度自恋者则是因为在过分宠溺的环境下成长而产生的。
成长过程中,他们从未因自私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而引发负面的评论,从而成长为一群社交怪物,被称为“小孩”,而且是“超级小孩”。
他们完全不懂得要尊重他人,他们认为自己是神,是上帝,是至高无上的,非常自我。
二、你认为,自恋会是21世纪一个日渐发展的问题吗?
答案是肯定的。
婴儿潮(注:在第二次大战后大约20年期间出生的人)和嬉皮士一代人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的孩子。
这使得他们的孩子相信自己有资格,可以获得完全的成功——而且不费吹灰之力。
三、自恋型的人都有哪些常见的特征呢?
极度自恋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总在不停地谈论自己、夸大自己的成就、但对他人却缺乏同理心和关怀、在公共场合夸张地展示自己,如在网络上裸露性感、展示肌肉、或不
·
停地谈论“自我”。
另一种自恋形式则是受害者人格。
如果自恋人格是一个硬币,那么一边是夸张(我比你更强),另一边则是扮演受害者人格(我比你更好,是因为我遭受的比你多)。
有受害者人格的自恋人,会坚持认为你无法理解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苦难。
他们甚至会拿你不好好照顾他、不支持他们的行为来羞辱、指责你。
针对一件事情的两面都有可能导致自恋。
一个人也许是因为一件事的一方面而变成受害型自恋,但也可能是因为对立的那一面。
这种对立是客观存在的,好比:政治上(保守派VS自由派),生活里的道德问题(堕胎VS反对堕胎),甚至在选择什么颜色来刷墙这种小事情上。
一个有技巧的自恋者,会把“伤害”当成一种手段,来获得别人的注意。
(
四、自恋行为会对亲密关系不利吗?
极度自恋的人在亲密关系里会以“好意”、“为爱牺牲”及其他奉献的方式,对亲密关系造成无法言说的伤害。
这就好比一只蜘蛛附在受害者身上,吸取他的生命养分。
当他被榨干了,不再能为蜘蛛提供养分时,蜘蛛就会毫不留恋地抛弃这具残骸。
另一个比喻是,极度自恋的人好比是亲密关系里的吸血鬼,吸干你身体里所有的血液,一滴不剩。
他摧毁了你,你还以为他是真的在乎你,而事实上,他不过是利用你,从你那里索取他的所需。
他对你没有任何情感上的回报。
因为他非常害怕被你
·
发现他内心的虚弱和伤口,一旦你很紧密地靠近他,他会感到抓狂和恐慌,从而上演消失和撤退的戏码。
他才不会回复你的电话,而且这一过程中,他还会让你觉得你才是搅黄这件事的罪魁祸首,让你感到内心愧疚,进而曲解你想进一步与他灵魂交流的意图。
自恋者从不认为自己会犯错。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神。
在他看来,你永远都是错的。
作为心理医生,在看过很多案例后,我发现那些缺爱的女性很容易落入自恋者的陷阱,她们与那些自恋型的男人爱恨纠缠,反复极端,简直就是精神折磨。
这些男人一边算计着温柔,一边在你心里埋下对他歉疚的种子,他只略施伎俩,将一个好端端的女人渐渐消耗。
最后,他摧毁了她,便转身投入到寻觅下一个大傻瓜的计划里,身后留下一颗破碎的心,而且你永远别指望他会忏悔,认为自己做了坏事!
五、自恋行为会给工作带来什么破坏?
在工作场所,自恋者常见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老板身上。
私下里,员工背着他们,骂他们混蛋;憎恨他们,完全不想讨好他们。
如果一个员工比老板更有才华,那他一定要小心了。
自恋型老板会觉得受到威胁,因为比他们强的员工夺走了他们的光环。
极度自恋者都非常没有安全感。
只有,当员工能帮助自恋型老板看上去更好,那么老板才会需要他,并且在他的团队里有立足之地。
而,一旦老板感到受威胁,失去对他的信任时,
·
他就呆不住了。
老板会解雇他,就像丢掉垃圾一样。
六、如何帮助自恋的人从这种状况中走出来?
值得怀疑的是,自恋者除了依附者和屈从他们的人,是否真的会有朋友?与一个极度自恋的人做朋友是一段危险关系的信号,意味着这份友情是脆弱的并且你也习以为常。
那么,视自恋者为朋友的你,是否真的能够帮助他走出来呢?我不这么认为。
我更建议你远离自恋者们,与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做朋友。
离自恋者们远远地。
就让自恋者们独自咀嚼孤独和痛苦,不要被他们拖下水,进入他们的黑洞。
七、如果你正与一个自恋者谈恋爱,并且深感挫败,你该怎么办?
离开他们。
自恋者将对你的健康非常有害,他们会一点一点摧毁你,最后仅剩一具空洞的“尸体”。
你的心被掏出来,然后被“野猪”吃掉。
(译者按:看来作者非常痛恨自恋者啊,这两句形容得血淋淋的。
简单一句话就是:珍爱生命,远离自恋狂。
)你要时刻谨记,极度自恋的人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要不顾一切地远离他们。
八、自恋型人格能被“治愈”吗?
这取决于心理医生使用的方法。
但很多临床心理医生都不知该如何治疗自恋者。
一个极度自恋者要被治愈,他必须要在内心里认识到自己的病态心理,并有主动求医的意愿。
但这对
·
很多自恋者来说,非常难。
如果要极端自恋者萌生改变的愿望,那必须要经过一系列巨大的人生变革,来破坏他们的自大、极端自私、权利和自以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