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教案

合集下载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7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7

第七章 唤醒和焦虑
2
案例:Martens 的发现
1、高水平唤醒对力量、耐力和速度等活动起促进作用,对比较复杂、精细、
且要求协调、稳定的任务起阻碍作用
多媒体图片
2、个体在技能水平和经验方面的不同也影响着唤醒和操作之间的关系。 连线游戏
3. 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汉宁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最佳的功能唤醒区域简称 ZOF,
当个体的唤醒水平处于这一区域时,活动效果最好。
4. 多维焦虑理论
Martens 于 1982 年提出将竞赛焦虑分为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
态自信心三个方面,并对多维焦虑理论对每一个方面与操作活动的关系做出
了不同的解释。
二、影响赛前焦虑的主要因素
1. 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环境因素
结合案例,分
使用 4 个小案 例对各个理 论的主要内 容进行分析、 讲解
一、关于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代表理论 1. 驱力理论 驱力理论最初是由霍尔提出的,后由斯宾斯加以修改,运动表现(P)是习 惯(H)与驱力(D)的乘积,即 P = H × D 。 思考:一个篮球初学者在罚球线后的投篮命中率是 10 投 3 中,即失误的比 例达到 70%,表现出了错误或不熟练还占有优势地位,如果在这种情况下 给练习者更大的压力是否合适? 2. 倒 U 型假说 倒 U 型理论是由耶克斯和多德森创立的。这一理论认为唤醒对活动的影响呈 倒 U 曲线型,即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唤醒水平有碍于操作,只有中等水平的唤 醒有助于操作。
1. 环境因素
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特质焦虑
2. 个体因素
自尊
第七章 唤醒和焦虑
3
重点、难点
应激、焦虑的概念;倒 U 形假说理论及应用

体育心理学教案

体育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2 .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

3 .理解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4 .了解中外体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5 .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领会)1 .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2 .体育心理学的定义。

3 .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

第二节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识记)1 .体育实践工作的需要。

2 .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第三节体育心理学的简史和发展方向1 .体育心理学的简史(识记)。

2 .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领会)( 1 )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更为明确。

( 2 )运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将进一步细分。

( 3 )体育心理学的质性研究方法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 4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将更加广泛。

(三)教与学的建议1 .第一节应重点掌握体育心理学的定义;了解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

2 .第二节应重点了解体育心理学对体育实践活动与体育科研的重要性。

3 .第三节应重点了解体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未来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体育学习的影响。

2 .认识上述理论的主要区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识记)1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3 .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领会)1 .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 .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3 .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5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5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知识点三:归因训练 教师活动:结合相应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及 归因训练方法。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师生课堂互动,总结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并思考在学习和 生活实践中应用所学的运动归因相关知识点。 主要内容:
1 定义: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堂皇掌握某种归因技能, 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 归因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 机。 2 再归因训练方法: 团体发展法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案例法、多媒体展示法 学法:讨论法、发现法、归纳法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备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预习相关的知识。
二、课堂问题导入: 1 回顾心理学基础课程中所学的“归因”这个概念,并尝试将“归因”引入到 体育运动情境中,讨论归因理论的重要性。
习上的失败归因为个人能力低、智力差这各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把成功 案例 2:塞
仅归因于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 利 格 曼 的
风格和对失败的消极期待。
动物实验
4.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案例
(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学情分析
大多数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中学时代的学业成绩相对来说都不是很理想, 他们几乎都经历过学业上的失败与挫折,最终能够走进大学校门,与正确的 归因方式是分不开的,故本单元的基础理论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很困难。
情感态度、价 值观与思政教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重点知识的前提下,侧重于让分析 和思考运动归因的相关问题,掌握对正确的归因训练方式,并尝试在体育教 学过程中实施针对习得性无助青少年的教育措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尝 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努力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将这种积极 向上的观念传递给身边的人。

体育心理学试讲教案模板

体育心理学试讲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体育心理学知识分析体育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体育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1. 体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2.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体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2. 体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体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体育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2. 提问:你们认为体育活动中心理因素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 体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解释体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 举例说明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活动中的应用。

2.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介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 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应用场景。

3.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 讲解心理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等方面的心理因素。

- 分析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调整心理状态。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奥运会金牌运动员的心理历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心理因素及其影响。

3.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体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体育心理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体育心理学书籍或文章,了解最新研究成果。

2. 结合自身实际,分析一次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因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体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体育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对体育心理学的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8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8

由体验小组二的
沉思是一种平息精神激动、使人体放松的方法。根据训练过程的不 同学发言分享沉
同,沉思又可以分为:东方静默法、松弛反应、超觉静坐和禅定等。 思法的内容
四、生物反馈训练 生物反馈训练是通过生物反馈达到控制生理指标的变化或维持这种
变化的过程。其特点是运用特定的仪器,将人体发出的微弱反应放大成 为人的视觉、听觉所能感知的信号。
适应性训练”,是指在训练中模仿比赛条件,用于运动员演练技术、战术 和比赛应对策略的一种训练方法。模拟训练主要针对比赛中即将出现或 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模拟与演练,特别是对那些可能使运动员心 理、生理产生不良影响的刺激进行模拟,以增强排除干扰、适应内外环 境的能力。
通过北京奥运会 中若干队伍的模 拟训练实例讲解 模拟训练的主要 内容
导入 BF 的前沿信 息
五、系统脱敏训练
导入:经典条件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一种以渐进方式克服神经症焦虑 反射实验
的技术。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
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 通过“实验性神
经症焦虑的目的。
经症”介绍系统
系统脱敏法由精神病学家 Wolpe(1958)首创,他认为可以系统地 脱敏训练的原理
三、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教师活动:提前安排 2 个体验小组,分别体验“渐进放松训练”和“沉 思法”的效果,并结合学生的体验,介绍这两种行为干预方法。通过多 媒体图片和视频介绍自生训练、生物反馈训练和模拟训练的主要内容和 操作方法。通过实验过程展示和原理分析,讲解系统脱敏训练的基本原 理,并结合案例讲授系统脱敏训练的基本操作方法。

三、沉思

四、生物反馈训练

体育心理学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体育心理学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教材:《体育心理学》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体育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体育心理学的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

教学重点:1. 体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2.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体育心理学与体育训练的结合。

2. 体育心理学在竞赛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体育心理学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二、讲授新课1. 体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解释体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 通过实例说明体育心理学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的重要性。

2.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状态:情绪、动机、认知等。

- 心理过程:运动技能、心理调节、心理适应等。

- 心理特征: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

3.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的应用- 运动技能的训练:如何通过心理训练提高运动技能。

- 心理调节:如何应对比赛中的压力和焦虑。

- 心理适应:如何适应不同的比赛环境和对手。

三、课堂练习1. 小组讨论:结合实例,分析体育心理学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体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如何将体育心理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运动实践中?五、布置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加深对体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运动经历,撰写一篇关于体育心理学应用的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体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6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6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名称
体育心理学
课程类型
必修
Hale Waihona Puke 授课题目体育活动的坚持性
授课形式
理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50 分钟
周次
6
通过引入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了解影响人们体育活动坚持性相关理 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着去塑造科学、合理的锻炼行为。
重点、难点
教材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情感态度、价 值观与思政教
扫描课后二 维码,以提问 的形式巩固 重点知识
作 课后任务:根据自己家社区体育设施和师资的具体情况,探讨采取怎样的手段才能帮 助个体坚持参加体育活动?

第六章 体育活动的坚持性
2
第六章 体育活动的坚持性
(1)参与体育活动的理由
一、人们在体育活动坚持性上的不同表现 板 书
(2)不参与体育活动的理由 (3)退出体育活动的理由
本课程的学生既是在校生,又有半年的支教活动经历,所以他们既有“学” 的经验,又有“教”的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教学实 践经验,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在学习、训练和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认真思 考,深入理解影响人们坚持体育活动的因素。
体育活动的坚持性这个章节与目前我国的基本体育政策有着密切的关 系,与终身体育和大健康观念更是息息相关,更可以说体育活动的坚持性关 乎到我国的国民体质健康大局。所以,必须掌握影响体育活动坚持性的各种 因素,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国民体育活动的坚持性,从根本上保证体育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设 计
二、影响人们坚持体育活动的因素
(1)个人因素
(2)环境因素
三、体育教学和全民健身活动中的锻炼行为塑造策略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3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3

引导学生 通过对名 人名言的 分析,大致 归纳出什 么是兴趣。
三、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第三章 运动兴趣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师活动:引入案例,着重介绍运动兴趣的定义、种类和作用,引导学生阅读 相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给出的线索提纲,认真阅读相应材料,积极参与小组讨 论,总结出运动兴趣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及各阶段的相应特点;根据以上讨论结 果总结改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主要内容:
阅读材料 并进行分 组讨论:小 学生、初中 生和高中 生的运动 兴趣有什 么不同? 表现出什 么样的阶 段性特征。
五、运动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和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没 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乌申斯基)。 教师应通过教学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一)成功教学法 (二)愉快教学法 (三)需要满足法 (四)教学“引趣”法
一、运动兴趣的定义和种类 1、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 根据运动兴趣维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 3. 根据体育学习兴趣的广度,可分为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
二、运动兴趣的作用 1、指向和强化作用 2、积极推动体育认识和行为活动 3、产生快乐和满意感,提供愉快的情绪背景 4、维持人脑的兴奋状态,产生创造性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案例法、多媒体展示法 学法:分组讨论法、发现法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预习相关的知识。
备注
二、课堂问题导入: 1 名人名言中看“兴趣”。 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坚 持不懈地发展孩子对学习的真正满足感,以便由此产生和确立热切希望学习的 情感状态”。 2 谈一谈:你还知道那些关于“兴趣”的名人名言?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教学设计案例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教学设计案例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对象。

高中二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育活动中的动机、兴趣、态度等。

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如减轻压力、增强自信心等。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

学会运用一些心理调节方法来提高自己在体育学习和比赛中的表现。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体育心理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体育活动中的主要心理因素及其作用。

理解并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在体育活动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体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体育活动相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调节方法,尤其是在面临压力的情况下。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讲解体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有初步的认识。

例如,在讲解动机的时候,可以结合一些运动员的故事,像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博尔特,他对胜利的强烈动机促使他不断打破世界纪录。

2. 案例分析法。

展示一些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比如说,某个篮球运动员在比赛关键时刻总是发挥失常,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心理原因,如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等。

3. 小组讨论法。

针对一些体育心理学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像“如何提高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每个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想法。

4. 游戏体验法。

通过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让学生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变化。

例如,组织一个接力比赛游戏,在游戏前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如紧张、兴奋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1. 老师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时候在体育比赛中,明明很有实力的选手却输得一塌糊涂呢?而有些看似不那么厉害的选手却能超常发挥呢?”2. 学生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运气,有的说状态不好。

体育心理学 教案

体育心理学 教案

体育心理学教案
教案:体育心理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体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
3. 了解体育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
4. 培养学生积极应对挑战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二、教学内容
1. 体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
2. 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步骤;
3. 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应对策略;
4. 自信心和意志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步骤,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应对策略。

重点:体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自信心和意志力的培养。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投影仪、屏幕;
2. 体育器材、场地;
3. 教学视频、音频。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体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2. 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 学生活动:心理技能训练、自信心培养活动。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
2. 讲授新课:讲解体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介绍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步骤,分析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应对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3. 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教师进行指导;
4. 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七、评价与反馈
1. 设计评价策略:观察学生在心理技能训练中的表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心理障碍识别和应对策略的理解;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评价结果,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掌握心理技能训练方法,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力。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0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0

根据导入 环节的小 故事进行 总结
使用 4 个 针对性强 的小案例 进行分析
多媒体图 片连线游 戏
展示 A、B、 C 三位教 师的案例, 引导学生 结合本节 课所学知 识,探讨在 体育教学 与训练实 践中应该 如何实现 运动动机 的培养激 发。
第十章 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
2
(1)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涵义、作用 (2)和谐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创造 四、体育课堂学生不良行为的控制 1. 体育课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类型 2. 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3. 对待学生不良行为的有效策略 (1)正确认识,全面了解问题行为 (2)公正对待,妥善处理 (3)积极引导重视建构良好的行为 4. 问题行为的矫正 (1)权威制止 (2)个别谈话 (3)心理指导 5. 对问题行为调控的策略 (1)重视问题行为的早期诊断 (2)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3)帮助克服学习障碍
重点、难点
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材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体育教学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策略、体育 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过程评价等心理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教学效 果的心理学优化对于体育教学和训练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如何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过程中问题行为控制的方法更为重要。
知识点二:体育教学环境心理和体育课堂中问题行为
教师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体育教学环境心理的要点,并从这个角度 出发识别体育课堂中问题行为并探讨针对性的矫正方法。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师生课堂互动,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应该如何进行体育教学 设计并选用适当的体育教学策略。 三、体育教学环境心理 1.体育教学环境的心理学分析 (1)体育教学物理环境及其创设 (2)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及其优化 2. 体育课堂的心理气氛

体育心理学实验教案

体育心理学实验教案

体育心理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中个体和群体心理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体育活动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1. 体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体育活动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探讨运动行为规律的学科。

2. 运动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

3. 运动情绪:个体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4. 运动认知:个体对体育活动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运动动机测试目的:了解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方法:采用自陈式运动动机问卷,对学生的运动动机进行测量。

步骤:1. 向学生说明实验目的和问卷填写要求。

2. 分发问卷,让学生匿名填写。

3. 收集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2. 实验二:运动情绪体验目的:探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体验。

方法:采用情绪形容词量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填写。

步骤:1. 向学生说明实验目的和填写要求。

2.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填写情绪形容词量表。

3. 收集数据,进行情绪分析。

3. 实验三:运动认知测试目的:了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认知特点。

方法:采用运动认知任务,让学生完成特定运动任务。

步骤:1. 向学生说明实验目的和任务要求。

2. 分组进行运动认知任务。

3. 收集数据,进行认知分析。

四、实验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环境安静、舒适,有利于学生参与实验。

2. 实验过程中,尊重学生隐私,确保问卷和数据的安全。

1. 报告结构: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方法、结果和讨论。

2. 结果部分:采用图表形式展示实验数据,清晰地呈现实验结果。

3. 讨论部分: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体育心理学在实际体育活动中的应用价值。

4. 报告格式:word或pdf格式,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适,便于阅读。

六、实验四:群体动力分析目的:理解体育活动中群体心理现象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实验设计,观察和记录群体内部互动。

体育心理学教案

体育心理学教案

体育心理学教案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并从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特征来分析体育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一)初探体育运动心理学(二)体育心理学概述(三)体育心理学发展回顾(四)体育与心理(一)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体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三)体育运动中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一)体育心理与运动心理学的区分(二)体育心理学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价值心理学很容易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有人称之为“玄学”,甚至将它与相面、迷信等混为一谈,在文革期间,心理学更被当作唯心的理论,伪科学受到冲击与摧残,其实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即是一门理论性很强,又是一门应用范围很广的科学,特别是随着心理学神秘面纱的揭开,人们逐渐客观地认识并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渐渐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为心理学这个家族中的最年轻的一员――体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现象、表现的特点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学习和研究体育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体育心理学做一个叙述性的介绍。

澳大利亚长跑名将克拉克曾19次打破男子5000米和10000米世界记录,然后他却从未拿过奥运金牌,最好的成绩仅为铜牌,人们称此现象为“克拉克”现象,它表明了体育竞争的失利,除了体力和技艺的原因外,心理因素的成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类似例子:1987年奥运会26个单项金牌统计,仅有11枚金牌得主是当年世界最好成绩,也就是说有58%的当年世界最好成绩未能获得金牌,这一数字是令人吃惊的,我国学者李益群曾对16至23届奥运动田径项目当年世界最高成绩保持者获奥运金牌统计发现36.5%未能获金牌)。

体育比赛是强者的竞争,也是智者的较量。

心理弱化的个人和群体,在势均力敌的角逐中,只会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而解决心理问题也成了现体育竞赛中当务之急。

(注:兵者.诡道也,在现代战争中,两军交战,更是两军将领性格的直接对抗,个性的弱点往往是军事上最佳的突破口)。

高中体育心理教学教案设计5篇

高中体育心理教学教案设计5篇

高中体育心理教学教案设计5篇高中体育心理教学教案设计1目标:(1)让学生知道本学期的体育教学任务,从而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让学生懂得教师提出的上课新要求,从而更加自觉地和教师紧密配合,为圆满完成本学期的体育教学任务而作出努力。

步骤:一、任务1、体育卫生基础知识2、中长跑练习和测验3、侧身滑步推铅球4、支撑跳跃男生:跳箱_:山羊5、篮球传、接球和技、战术训练6、自选内容二、要求1、时刻牢记一个高中生应该做的事情,千万不能做出不适合高中生的事情。

2、一切行动听指挥。

体育有自己的特点,就是范围广、场地大、上课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力必须得到加强,虽然我们的体育教学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但在纪律和上课的规范上必须得到加强,使全班每个同学在体育课上步调一致,做到既让学生充分活动开,又很流畅,放得开又收得拢,真正体现体育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3、自觉遵守体育课的常规。

体育课有其特殊性,为保证学生活动时不止于受伤,绝对禁止穿皮鞋,尽量保证服装能适合上体育课的要求。

4、多相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体育活动必须有几个人或是几十个人的通力协作,才能玩得开兴和有兴趣,也才有劲头,这样才能达到身心娱乐的效果,也才能在活动中激发每个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整个班级的、强烈的凝聚力,活跃班级气氛。

三、打算1、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2、平时经常和学生都交流,听取学生对体育课有什么要求,教师然后根据学生的要求在安排课时适当作些调整,争取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3、在讲解一些技术动作时,多用一些力学原理知识来传授给学生,让高中学生自己去进行理解和消化,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加快掌握的速度和掌握的程度。

高中体育心理教学教案设计2目标:(1)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从而看一看自己身体生长发育(包括身高、体重、胸围、脉搏、肺活量)等情况,针对自己的情况,准备采取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来增强自己的体质,(2)让学生懂得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方法,从而达到适时锻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心理学全套教案

体育心理学全套教案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国外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史2、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动态3、理解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4、掌握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心理学发展简要历程一、世界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艾宾浩斯(Hermann Ebinghaus, 1850-1909)对心理学的发展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评语:“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引自波林,1982,ii)。

前半句话指的是心理学渊源流长,对心理学问题的探讨可追溯至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哲人,如孔子、孟子、亚里士多德等;后半句话指的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哲学中脱胎出来,不过才有100多年的历史,其标志一般认为是冯特(Wilhelm Wundt, 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而运动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就更显年轻。

以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论,最早出现的运动心理学文献是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特普里特(Triplett, 1897)于1897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

当时,作者进行了一项实验以研究社会促进效应(effect of social facilitation)问题,观察观众在场对运动技能表现的影响。

作者发现,当有人在场或进行比赛时,自行车运动员的骑行成绩要比自己单独骑自行车时更快。

这项经典研究,既开社会心理学研究之路,也创运动心理学研究之先。

1899年,美国耶鲁大学的斯克里彻(E.W. Scripture)在《大众科学月刊》撰文,提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人的个性特征。

在1913年的洛桑会议上,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明确提出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推动了心理学与体育运动相互结合的科学历程。

1923年,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的格里菲斯(Coleman Roberts Griffith, 1893~1966)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系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运动心理学实验。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3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3
三、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备注
带领学生 回顾相关 知识,并点 评分析案 例故事,启 发学生思 考团队凝 聚力是什 么。
知识点一:团体凝聚力概述
教师活动:以导入环节的小故事为例进行分析和总结,讲授团体凝聚力的概念、
分类和测量等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深入理解体
育运动情境中的团体凝聚力。
案例分析:
奥运会历
史上最佳


TOP10
知识点三: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
第十三章 体育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
2
教师活动:通过分析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关系的相关系列案例,引导学生归 纳出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的关系,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训练经验进一步理解 和延伸这部分理论知识。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师生案例分析讨论,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案例中的情境 中去,进一步总结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关系的内容。 主要内容: 一、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一种观点:团体凝聚力影响运动成绩 另一种观点:运动成绩影响团体凝聚力 案例:探讨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关系的相关案例 (案例 1)国脚魏新眼中的凝聚力 (案例 2)陈忠和与中国女排的姑娘们 (案例 3)奥克兰篮球队糟糕的凝聚力 二、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其他变量的关系 (一)运动表现的真实性评价 (二)团体凝聚力促进运动表现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师生课堂互动,总结和掌握团体凝聚力的基础知识。
根据导入
主要内容:
环节的小
(一)团体凝聚力的概念
故事进行
团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和(或)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结在一 总结
第十三章 体育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
1
起、保持一致倾向的动态过程。 (二)团体凝聚力的分类 团体的凝聚力可分为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 任务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为达到特定的任务而在一起工作所做出的努力程度, 它是与完成团体目标和成绩指标相联系的。 社交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彼此喜欢和彼此愉快地交往的程度,它涉及到友 谊、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等影响因素。 (三)团体凝聚力的测量 1.社会测量法 2.问卷法 问卷法可分为间接和直接测量法。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
本课程的学生之前已经完成了《心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他们已经对 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所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训练经验以及 前续课程的相关内容,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审视各个心理学学派的长处和不足,结合社 体育专业自身的特点,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深入理解体育学习的心 理学基础。
三、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知识点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展示心 理学家 照片和 相关视 频
第一章 绪论和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1
教师活动:介绍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相关知识;结合实验视频和图片,重点介绍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述。
学生活动:讨论并分析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掌握行为主义心
件进行
主张学习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过程, 对比讲
即“S-O-R”过程。

2.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三、对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第一章 绪论和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2
认知心理学理论对于处理体育学习的认知性内容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但把人的认识
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忽略了其他非认知因素(如个人的情感、意志、个性
(2)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学习者学到些什么,受环境 导入视
的影响,而不是由个体决定的,因而个体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频案例
(3)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一门行为科学,行为应当是学习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
而观察是进行学习研究的主要方法。
2.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9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9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备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预习相关的知识。
二、课堂问题导入: 展示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备战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将这些情景 与自己学习和训练的经验进行对比,探讨不同运动水平的训练者的运动技能学 习过程有何共性与不同。
三、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带领学生 从导入问 题入手,回 顾相关知 识,并引出 运动技能 的系列知 识点。
知识点一:运动技能的基本知识
教师活动:从导入环节的案例入手进行分析,介绍运动技能的基本知识。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尝试即时总结和记忆相应知识点。 主要内容:
一、运动技能的概念和组成
结合多媒
运动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知识点二: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和方法
展示 A、B 两位运动 员的案例, 引导学生 分析总结 运动技能 形成的阶 段。
教师活动:讲授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 择适合得到运动技能形成方法,并总结相关知识点。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尝试即时总结和记忆相应知识点。 主要内容:
6.觉察错误能力的逐步提高 设 二、分类: 1.封闭性与开放性运动技能 计
2.连续性、不连续性和系列性技能
3.低策略性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
三、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和阶段: 认知定向阶段
动作联结阶段
协调完善阶段
四、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和方法
练习和反馈
第九章 运动技能的学习
3
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 思考。
二、反馈 1. 反馈对运动技能的获得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是促进作用;第二是激励学 习者向目标持续努力,即激发动机作用。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1

《体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1

案例讨论,探讨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行 讨 论 分
实现体育待优生的转化。
析。
主要内容:
一、体育待优生的分类
(1)生理型体育待优生
案例 1:不
(2)智力型体育待优生
爱上体育
(3)非智力型体育待优生
课的大个
体育待优生的心理致因中,“过分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和“自信心不足” 子 和 小 个
(2)意志品质薄弱
(3)过分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4)自信心不足
3.体育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第十一章 体育运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3
理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个别差异;了解针对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策略。
教材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情感态度、价 值观与思政教

第一版块应重点掌握一般体育能力与特殊体育能力的含义与区别,了解 体育能力的差异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理解体育能力的差异及其教学策略; 第二板块应重点理解智力的含义,了解体育运动中智力的差异;第三板块应 重点理解个性心理的差异对体育活动的影响;第四板块应重点了解体育差生 的心理致因。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案例法、多媒体展示法 学法:分组讨论法、发现法、归纳法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备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预习相关的知识。 2 结合上一章的思考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多发 生在什么样的学生身上。
二、课堂问题导入: 导入案例:一上体育课就发烧的小叶子 学生们进行分析、讨论: (1)小叶子这样的体育待优生在课堂上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2)从此案例入手分析,体育待优生的成因有哪些; (3)如果你是小叶子的体育老师,你会怎么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自学,录相示教教学目的:本章对现代心理学及其研究和发展进行一个整体性的介绍,为随后各章建立一个总体框架,并为随后各章中所共同涉及到的一般性专业知识和术语预先做出交待;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学引起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

具体讲有以下问题:1、说出心理学的界定及其具体研究对象。

2、解释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3、记住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

4、列举心理学的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5、用自己的话说说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6、简要说说心理学的四种主要研究方法。

7、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一些基本术语:被试、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实验组、控制组。

教学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所包含的范畴;2、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3、实验法。

教学难点:1、各心理学派别的基本观点;2、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一些基本术语。

第一次(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重点:1、什么是心理学2、个体心理现象3、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讨论问题设计:1、你理解的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2、心理学有哪些作用?第二次(2课时)教学内容:第二节心理学的源流(1课时左右)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1课时左右)教学方法:讲授,自学教学重点:1、各心理学流派的基本观点2、实验法的特点自学内容设计:1、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2、查阅其他书籍了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3、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及学习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第三次(2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录相《爱德华大夫》教学方法:录相示教教学目的:通过观看教学片《爱德华大夫》,掌握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了解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等,引起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第二章行为动力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自学教学目的:本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的动力产生、运行的基本规律。

因此,本章对个体行为动力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不仅介绍了需要与动机的基本含义与分类,而且将有重点地介绍有关需要和动机的各种理论。

具体讲有以下问题:1、了解行为动力在人类行为中的意义。

2、掌握需要的基本含义,了解其特征、分类。

3、记忆并叙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各层次关系并能做出简要评价。

4、了解需要的其他理论。

5、掌握动机的含义和功能。

6、能解释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7、简要说明动机的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8、简要说明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价值;2、动机及其功能;3、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教学难点:1、各个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讨论问题设计:1、动机与行为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吗?2、你赞同哪一个动机理论?说说你的理由。

自学问题设计:1、需要及其种类。

2、需要的其他理论。

3、生理性动机和几种主要的社会性动机第三章认知过程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自学、课程论文教学目的: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它是人类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

注意是心理活动进行的前提,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人类认识的起点,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贮存库,思维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过程。

具体讲有以下问题:1、知道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的基本观点。

2、能说出注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3、领会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4、理解知觉的特征。

5、能正确表述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6、知道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7、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能领会运用。

8、知道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并能明确说明遗忘的规律是什么。

9、能有效运用学习中增进记忆的方法。

10、能说出思维的概念及人类思维过程的表现形式。

11、清晰表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影响因素、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1、注意的基本特征;2、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3、知觉的基本特性;4、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教学难点:1、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3、概念形成策略与问题解决策略4、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认知过程概述(30分钟)第二节感知觉(6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自学教学重点:1、感觉的基本规律如适应、对比、后象等。

2、知觉的基本特性;3、注意的基本特征。

自学问题设计:1、几种主要的感觉2、知觉理论3、知觉类型(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超感知觉与错觉)课程论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及知觉的基本特性说明知觉与过去知觉经验的关系。

第二次(2课时)教学内容:第三节记忆(1课时左右)第四节思维(1课时左右)教学方法:讲授,自学教学重点:1、三级加工理论及各阶段的特点。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自学内容设计:1、记忆的种类?2、增进记忆的方法。

3、概念与推理。

第四章情绪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自学教学目的: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重要方面。

本章从情绪情感的概念出发,探讨情绪情感与人的心理生活的关系,介绍各种情绪理论,及情绪的特征和表现,最后研究情绪的调控问题。

具体讲有以下问题:1、能说出情绪的本质。

2、理解情绪的功能(与认知的关系及与行为的关系)。

3、能理解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4、了解情绪的主要理论。

5、说出表情的种类。

6、了解不良情绪主要表现形态及其调节方法。

7、能说出心境、激情和应激的特点。

教学重点:1、情绪的功能;2、心境、激情和应激的特点;3、不良情绪的调节。

教学难点:1、情绪的功能;2、各种情绪理论的基本观点。

讨论问题设计:1、生活或学习中你有遇到过消极情绪吗?你是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的?2、你怎样看情商?自学问题设计:1、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2、情绪的分类。

3、情绪的调控(情商、健康情绪的条件、暴怒、焦虑、过度紧张、自卑等不良情绪的调节。

)第七章个体心理发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自学教学目的:本章从心理产生与发展的角度,探讨人类个体心理的变化历程,重点突出儿童心理的发展。

首先对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相关观点作界定与介绍,然后分别对个体认知和语言的发展、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作概要阐述,最后分析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

具体讲有以下问题:1、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及毕生发展观。

2、了解关键期的基本含义。

3、了解四个主要学派对心理发展的基本看法。

4、理解并记住皮亚杰提出的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征。

5、解释依恋的含义,并说明依恋与其后心理发展的关系。

6、根据自己的成长历程,说说影响人格成长的主要因素。

7、分别举例说明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明确其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征;2、依恋的含义,及依恋与其后心理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1、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征讨论问题设计:1、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谈谈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3、你如何看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自学问题设计:1、发展及其主要特点。

2、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及关键期。

3、儿童认知的发展及人格与社会性的具体发展进程。

第八章学习心理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自学教学目的:学习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本章在介绍了各种最具代表性的学习观之后,系统地阐述了“为迁移而教”“为使学生学会学习而教”“为适应个别差异而教”等现代教学思想的心理学定位。

本章的学习可对读者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与效果起促进作用,为大家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心理学的支持。

具体讲有以下问题:1、掌握学习的定义。

2、理解加涅、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3、记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掌握学习迁移及其基本分类。

5、掌握主要的迁移理论的要点。

6、了解学习策略的定义及构成。

7、分析你平时学习中使用策略有何不足,应如何改进。

8、知道认知风格及其基本分类。

9、分析一下自己认知风格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的定义及加涅、奥苏伯尔的分类。

2、学习风格及其基本分类。

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学习迁移及其基本分类。

5、主要的迁移理论的要点。

教学难点:1、学习策略的定义。

2、学习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3、迁移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5、学习风格的基本分类及其应用价值。

第一次(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学习与学习理论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自学教学重点:1、学习的定义及对学习的理解。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3、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讨论问题设计:1、学习对于人生而言其作用与意义是什么?2、你是如何理解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自学问题设计:1、联系第一章及第六、七章中对行为主义理论的介绍,深刻理解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2、联系第一章及第其他章中对认知心理学的介绍,深刻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第二次(2课时)教学内容:第二节学习迁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重点:1、学习迁移的定义及分类。

2、学习迁移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讨论问题设计:1、学习迁移与学校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第三次(2课时)教学内容:第三节学习风格(60分钟)第四节学习策略(3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自学教学重点:1、学习风格的定义。

2、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的特点与因材施教。

讨论问题设计:1、你认为什么是学习策略?你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其应用条件是什么?2、学生为什么要学会学习?自学问题设计:1、认知风格的其他分类2、学习策略的分类3、学习策略的训练第九章人际交往心理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自学教学目的:本章从人与人交互作用的新视角,依据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之成果,介绍和分析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所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如人际沟通、人际认知、人际关系、人际互动等。

了解和熟悉这些知识原理,对学习者现在的在校生活和未来的教师职业活动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具体讲有以下问题:1、能说出人际沟通的含义和基本构成要素、记住其条件。

2、能简要说明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

3、记住印象形成的主要特点。

4、能举例说明印象形成的主要心理效应。

5、学会运用归因原则分析具体的行为问题。

6、能解释人际关系的内涵和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7、能举例说明人际吸引。

8、能够使用人际关系测量方法去实际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

9、能说明人际互动的几种现象。

教学重点:1、印象形成中的几种主要的心理效应。

2、归因原则。

3、人际吸引的条件。

4、社会助长、社会惰化、从众等几种主要的人际互动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