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综述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一、学生基本情况姓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
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
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
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1、生理因素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
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
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小学中段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及矫正策略研究
小学中段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及矫正策略研究小学中段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及矫正策略研究引言随着教育体制的进步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小学中段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已日益受到关注。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接受初步教育的关键阶段,而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到他们个人的学术表现,还对整个教学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小学中段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现状以及采取相应的矫正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中段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1. 杂乱无章的座位分布小学中段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将座位分布改变成杂乱无章的状态。
他们可能会主动调换座位,与朋友坐在一起玩耍,或者拣选到它们认为有趣的位置而不是老师安排的座位。
这样的行为造成了课堂的混乱和不安定。
2. 超前交谈或讲话小学中段学生常常会在课堂上超前交谈或者讲话。
无论是和同桌聊天,还是随便与同学交换思想,这种行为干扰了教师的讲课和其他同学的学习。
超前交谈或讲话表明学生没有充分专注学习,也缺少对他人的尊重。
3. 缺乏课堂纪律性小学中段学生在课堂上可能表现出缺乏纪律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无视老师的要求而不做答题或完成任务,或者在上课的时候四处走动、打闹。
这种行为打乱了课堂秩序,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干扰。
二、矫正策略针对小学中段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进行矫正。
1. 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为了改变座位分布的杂乱无章现象,教师可以在开学前制定明确的座位安排。
这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有序和安定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能为教师更好地管理和监督学生的行为。
2. 提高学生专注度为了减少超前交谈或讲话行为,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专注度。
例如,定期进行小组或个人活动,设置趣味性任务来吸引学生,或者制定课堂规则并对其进行强调和执行。
3. 建立良好的学生纪律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建立起良好的学生纪律。
这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适时的奖惩来实现。
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以鼓励学生遵守纪律,同时也应该明确制定纪律规范,对违规行为作出相应的惩罚。
学生行为促改报告
学生行为促改报告近年来,学生行为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学生行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环境的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行为的良好改善,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和培养。
学校是学生行为的重要塑造者和引导者,应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学生的行为要求和处罚措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边界。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家庭教育是学生行为改善的关键。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关注,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建议。
此外,家长还应以身作则,做孩子们的榜样,让他们从小就学会正确的行为规范。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学生行为的改善。
社会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
社会应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和监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懂得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
同时,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才能,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学生本身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行为的改善。
学生是行为的主体,他们应该树立自觉自律的意识,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学生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
学生行为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身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新一代人才。
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行为问题,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方法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方法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与教师所期望的目标相悖的行为。
包括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小动作多、随意离开座位等,这些现象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也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严肃对待并尽力消除其不良影响。
二、产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1、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导致的问题行为2、学生不良情绪及情感的影响3、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4、评价体系的影响三、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1、多动症状:如坐立不安、小动作多、与同学说话2、冲动行为:与同学争吵、抢夺他人财物、用具等3、神经质症状:幻想、自言自语、疑神疑鬼、过分注意他人举止、没有礼貌四、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1)关注需要:①家庭支持与沟通②自我调控③环境协调④情感支持(2)对症下药:针对上述表现形式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矫正。
1、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不走神,集中精力听课就不会犯错误,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进步。
2、对于好动和爱说话的孩子,可以适当地批评教育,提醒他们遵守课堂纪律。
3、对于那些神经质的孩子,就应当时刻关注他们的行为,给予恰当的引导。
五、问题行为的预防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2、科学运用行为矫正技术3、注重环境协调4、学会积极的评价自己第三节课堂教学常规的基本内容一、课堂教学基本常规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含十大行为)三、课堂教学秩序保证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一、课堂教学基本常规课堂教学基本常规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具体包括:学生入场:列队快、静、齐;到场、问好、整队;教师出场、行进、上下课。
课堂纪律:遵守课堂教学常规、集合与解散;纪律小结。
文明礼貌:问候师长、回答问题起立、老师还礼、课间起立;排队行走、路上有序;课堂有序、爱护公物、关爱他人。
卫生保洁:班级、个人清洁卫生。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章来源:政通教育|日期:2012-12-2415:26|人气:108【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
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文章来源:政通教育|日期:2012-12-2415:25|人气:89【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
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名词解释)。
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
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
其主要作用有三: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
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1. 引言1.1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缺乏沟通、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都会导致中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2. 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行为产生影响。
学校的教师教育水平不高、学校管理混乱、同学之间关系不和睦等都会诱发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3. 社会环境:社会是中学生生活的大环境,社会的风气、价值观念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行为起到引导作用。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良示范、媒体影响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
4. 自身因素: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心理特征、性格特点等方面也会影响其行为。
部分中学生可能因为自身性格内向、自卑或者受到外界负面影响,而表现出问题行为。
了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矫正这些问题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2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旷课、打架、欺凌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和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来矫正和预防这些行为。
我们需要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些问题行为往往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家庭教育缺乏、学校管理不到位、社会价值观扭曲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个体,而是应该从系统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犯罪行为的产生。
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才能更好地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重视,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矫正和预防这些问题行为,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李某,11岁,女孩,朝鲜族,中度弱智,父母离异,父亲出国,只能由奶奶照顾,她好动,自控力差,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好,但对所学的简单知识掌握得很好,而且自理能力较强。
自从我担任她的班主任,我发现她由很多问题行为:用手挖鼻孔后,再把手放到自己的嘴里(这种行为随时随地的发生,次数不可估计),经常咬指甲(每节课次数超过30次);课堂上随意下地(8次左右);随便偷拿别人的东西(一天10次以上)等。
有的行为还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活动,虽然经过不断的提醒而稍有改进,但不多时又依然如故。
针对她的这些问题行为,我与她的奶奶取得联系,进行了家访,她的奶奶年纪大,身体并不好,精力也有限,缺乏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而且过于溺爱,任由她发展,导致她从小养成了很多不正常的行为问题。
我再分析她的情况后,确定了对她的3种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把手放在嘴里;(2)擅取他人东西;(3)课堂上随意下地。
希望经过矫正,她把手放再嘴里的次数减少,擅取他人东西的行为次数在2次以下,课堂上随意下地行为消失。
在对这3种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时,不给她任何强化,只记录问题发生的次数。
第一种问题行为(手指放在嘴里),观察2天,发生的次数不可数;第二种问题行为(擅取他人东西,观察6天,平均每天100次以上;第三种问题行为(课堂上随意下地),观察5天,每节课平均8次左右。
一般情况下,对学生问题行为矫正应以矫正的态度多用强化原理,逐步养成策略等积极矫正的策略,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如惩罚法这样的消极矫正的方法策略。
由于她把手放在嘴里这种问题行为持续了好几年,很难短时间消除,并且在老师的提醒督促下不见成效,所以我采用的主要处理策略是惩罚法。
当她把手放在嘴里时,我立即先用口头警告:“不可以,把手放进嘴里是不允许的!”然后进行3分钟的过渡矫正,即将她带到教室的一个特定角落,让她坐着,把双手伸放在桌面上,双掌对心而推,再用胶布象征性地贴住双掌,称之为“好双手”。
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及矫正措施一、引言语文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许多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出现各种问题行为,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因此,本文将探讨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
二、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1.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常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他们容易分心或者走神,无法持续关注老师的讲解内容,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不积极回答问题许多小学生习惯性地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回答问题时态度消极,缺乏自信心,这种行为使得他们无法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
3.缺乏思考训练在语文课堂上,许多小学生总是倾向于依赖老师给出的答案,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他们的语文能力的提高。
4.缺乏合作意识很多小学生对于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或团队活动缺少积极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导致团队讨论的效果不佳。
5.学习压力过大由于学业竞争激烈,不少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到压力过大,学习成绩不佳时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措施1.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包括理性科学的课堂布置和教具使用,以及提供大量有趣的语文教学资源,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游戏、实践、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3.鼓励思考与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简单的铺垫式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反馈与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4.鼓励积极回答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奖励机制、课堂活动和小组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自信心。
5.疏导学习压力教师应该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压力,适时进行疏导和激励。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一、案情综述XX(化名)是一名17岁的工读学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在普通学校读书,因此选择进入工读学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由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和学校适应不良,XX在入学不久后就出现了严重的不良行为问题,包括校园欺凌、违纪不良行为等。
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下,XX接受了严肃的矫正行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问题分析1. 家庭环境问题XX的家庭环境并不稳定,家庭经济拮据,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这导致了XX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和关怀,常常自行解决问题,无法获得积极的心理成长。
2. 学校适应问题进入工读学校后,XX并没有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由于之前在普通学校的学习习惯和社交方式与工读学校存在较大差异,他很难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对学校管理制度也存在抵触情绪。
3. 不良行为问题由于家庭环境和学校适应问题的影响,XX在学校中频繁出现了欺凌同学、打架斗殴、违反纪律等不良行为。
这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学业和发展,也对其他学生和师生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矫正行为过程1. 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干预得知XX的不良行为后,学校老师立即与XX的父母取得联系,沟通了解家庭环境和问题的根源。
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了积极的家校互动氛围,加强了对XX的关注和教育。
2. 心理疏导和辅导学校为XX安排了专业的心理老师,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辅导。
通过让XX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自我改正的动力和信心,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职业技能培训除了对XX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外,学校也注重对他职业技能的培训。
通过让XX 学习一门技术,让他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帮助他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四、矫正成果和展望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和教育,XX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有效的纠正,他也在学习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问题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和冲突的行为,即可能是对传统行为规范的偏离,也可能是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偏离。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指青少年的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环境,致使他们感到适应困难,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方面发生生理上或者精神上的困扰。
个体遭受到困扰和挫折后,如果冲突超过忍耐的限度,引起严重紧张不安或者焦虑就会采取防卫机制,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可能是违背社会规范、家庭束缚、道德甚至法律等。
其严重程度可以是普通的不良行为,也可能发展为反社会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说,问题行为是犯罪行为形成的原始状态和前夜。
问题行为一旦从量变到质变,就会变成犯罪。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通常表现为一般性社会问题、违章性行为问题、轻度违法行为、违法犯罪行为。
一般性社会问题是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按既定制度和规则办事,违反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行为上标新立异,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为是“异常”的、“不正当”的行为,这种行为我们也通常称为异常行为。
违章性行为问题是指违背规章制度和条例规则。
例如考试时作弊或者旷课、逃学等。
轻度违法行为指行为违法但尚未构成犯罪的。
例如青少年常见的小偷小摸、一般性伤害他人、虐待家庭成员等,但情节轻微。
这种行为已经是对有关法律的偏离,但尚未达到追究法律责任的程度。
违法犯罪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严重的社会社会行为偏离。
诸如抢劫行凶、聚众闹事等,这些行为直接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具有特殊性、模仿性、易变性、盲从性等。
青少年问题的特殊性指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不同于成年人,有其自身的规律,是发展的现象,教育的现象。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在客观上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阻碍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麻烦。
在主观上影响学生自身的智能发挥、社会适应、品格形成和个性发展,妨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判断学生的某种行为是否属于问题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学生问题纠错情况汇报材料
学生问题纠错情况汇报材料近期,学生问题纠错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需要及时汇报和解决。
以下是学生问题纠错情况的汇报材料:一、问题纠错情况总体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问题纠错工作,学生们对于自己的错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纠错意识有所增强,主动性也有所提高。
但是在具体的纠错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 部分学生在纠错时仍然存在马虎的情况,没有认真对待纠错工作,导致错误频繁重复。
2. 一些学生对于常见错误的纠正能力较弱,对于语法、拼写等方面的错误反复出现。
3. 有些学生在纠错时缺乏细心,没有对错误进行全面的检查和修改,导致漏改现象严重。
二、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加强学生的问题纠错能力:1. 加强纠错意识培养,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班会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重视问题纠错工作,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纠错意识。
2. 提高纠错效率,在课堂上设置专门的纠错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仔细检查和修改,以提高纠错效率。
3. 强化纠错技能培训,组织学生参加语文辅导班、写作培训班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语法、拼写等方面的纠错能力,从根本上减少错误的发生。
4. 加强纠错监督,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纠错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的纠错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
5. 激励纠错积极性,对于纠错工作做得好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纠错工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其他情况汇报。
除了学生问题纠错情况外,还需要汇报一些其他情况:1. 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计划不合理的情况,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
2. 学生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课外活动,但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学业繁重等原因缺乏课外活动参与,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
3. 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需要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方法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方法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好的课堂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做保障。
然而,课堂中经常出现的某些不和谐因素也时有发生,如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等,从而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恰当运用惩罚性管理策略来制止和矫正这些问题行为,以进一步优化课堂纪律,创造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分析问题行为,掌握问题行为的表现特征1、对犯规者作口头警告或处罚:这是目前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在第一时间遏制课堂不良行为的蔓延。
2、责令其改正错误:要求违规者承认错误并纠正错误,是整顿课堂纪律、实施正面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首先要让违规者清楚认识到错误所在,其次要让他认识到其错误会给班级、学校带来什么影响。
3、调动积极因素,鼓励他继续努力:要引导违规者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弥补自己的错误,这样可以减轻他内心的愧疚感,同时增强其参与课堂管理的主动性。
4、总结评定:课堂中出现的违规问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原因,要注意通过总结评定的形式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
只有把问题查准查深,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
5、开展小组评比:将违规者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和记录员,由他们负责对本小组违规现象进行记录,课后公布各组违规现象的数量。
对于做得好的小组,大家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给予奖励。
6、重视对当事人的教育:要注意对当事人进行适度的教育和引导,使其意识到自己错误行为的危害性。
二、利用课堂时间,采用集体训练的方法来矫正课堂问题行为2、对不听警告的犯规者给予记过甚至留校察看等处分:一般来说,对于那些较严重的违规者要实行留校察看的措施,这种方法能迫使他真正吸取教训,促使他在日后的课堂活动中更加谨慎,从而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
3、实施“微笑奖励”,消除逆反心理:一,忌过度苛刻。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美好行为,要对不文明行为作出分类,并对具体的行为持宽容态度,有时甚至可采用“微笑奖励”。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分析与矫正-2019年教育文档
xx问题行为的分析与xx案例一:张某,三年级男生,从小脾气不太好,简易生气、发脾气。
在班里爱占小便宜,凡事喜欢出头,还抢同学的物品玩,推搡同学,扯女同学的头发,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甚至打同学,不受同学欢迎,还常被老师批评。
据其家长反映,如果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回家后他就会大发脾气。
老师对其采用说理、批评教育等方法,效果均不明明。
接触该生后,我通过班主任详细了解了他在校的表现,并且与其父母分别进行了交谈。
我发现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存在比较大的分歧:父亲对孩子比较严格,但忙于做生意,较少管教;母亲比较溺爱孩子,不重视或阻止他的过分行为或要求。
父亲对母亲的教养方式不悦,常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争吵。
首先,我请来了张某和他的父母进行了两次谈话,使他们明白,他们的争吵使得孩子无所适从,无法形成正确的、统一的行为标准,并由此产生内心冲突,进而表现为发生破坏行为、攻击行为。
因此父母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执。
教育孩子时,两人的意见一定要统一,使孩子清晰地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
通过与父母的对话,张某认识到,父母的争吵大都与自己的行为有关,如果自己能有所约束,父母的争吵就会少很多,家里的气氛也会松弛很多。
针对他经常乱发脾气和打人的行为,我运用心理学的行为疗法理论,给他制定了一份“行为契约表”:在一天里没有发脾气,得1分;没有打人,得2分。
要求他每天做好记录,一周内如果能得到5分,就由父母奖励一份礼物。
刚开始时,他渴望得到奖励分和奖品,努力控制情绪和过激行为,但当他发现老师会表扬自己、同学愿意和自己玩、父母的争吵也减少了,他控制不良行为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与张某的任教老师进行沟通,请他们在平时尽可能多给他微笑、表扬和鼓励。
在老师们的配合下,张某在班里得到的表扬逐渐增多,与同学的关系也得到改善,故意破坏纪律的行为逐步减少。
案例二:甄某,五年级男生。
性情比较孤介,学习成绩很差。
同学认为他脏、行为怪僻,起外号为“垃圾虫”,不愿意与他交往。
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及矫正措施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不爱听讲、讲话打扰他人、无视纪律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会详细讨论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并提出一些矫正措施。
一、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1.不爱听讲小学生语文课程中,很多内容偏重于文字理解、积累词汇和理解文章的能力等。
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充分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理解和记忆。
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年幼的生理条件,他们很难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和集中,容易出现分心、玩弄文具等问题。
2.讲话打扰他人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与同伴交流,容易受外界环境刺激,这就使得他们往往忍不住会在语文课堂上讲话,并且容易打扰到他人的学习。
讲话问题不仅干扰了课堂秩序,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忽视纪律小学生正处于对纪律的认知和理解的阶段,他们对纪律的理解不够深入,往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无视纪律。
比如迟到、随意走动、不按时完成作业以及无视课堂秩序等。
二、矫正措施1.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是矫正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1)设计有趣且互动的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创设有序的课堂环境,包括整洁的课桌椅、清晰的课堂规则和安静的学习氛围等。
(3)赞扬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建立规范的课堂纪律小学生对纪律的理解和遵守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制定一套规范的课堂纪律,并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和说明。
以下是一些建议:(1)明确纪律要求,比如准时到课、不随意走动、安静听讲等,并定期复习和强化。
(2)建立奖励机制,为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表彰,并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
(3)处理违反纪律的行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如口头警告或适当的体罚等。
3.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小学生的特点是喜欢活动、喜欢与同伴互动,喜欢创造和探索。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文献综述姓名:冯东茂学号:084010006院、系: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专业:教育学关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文献综述08教育学冯东茂084010006摘要:目前我国关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有很多,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从研究工具、研究现状、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因素和干预上进行文献综述。
并现有研究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实际,作出应有的研究预测。
关键词:小学生问题行为文献综述引言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自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提出此概念以来,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是由心因性和外因性而非内因性(神经心理性)引起的适应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违纪越轨、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
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不容乐观。
目前,这一领域出现了大量有关小学生问题行为成因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很多研究者已经在尝试建立问题行为早期先兆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对小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更科学、全面了解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自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提出此概念以来,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是由心因性和外因性而非内因性(神经心理性)引起的适应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违纪越轨、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
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不容乐观。
目前,这一领域出现了大量有关小学生问题行为成因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很多研究者已经在尝试建立问题行为早期先兆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对小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更科学、全面了解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问题学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行为矫正
问题学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行为矫正•相关推荐问题学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行为矫正“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传统称谓是“差生”的缺点或“后进生”的不是,具体说法就是指学生在品行有越轨行为在心理上有障碍,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要求相悖,经常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在学校直接影响班风、校风和学风,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它,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
所以学校、家庭、社会有必要对教育、转化和矫正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重视。
一、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引起的,概括起来,主要影响因素是集中在学生、学校、社会、教师等四个方面。
1、学生自身因素大量的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因素引起的。
这些因素主要是:自控力、好奇心、学生学业不良、挫折、自卑、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家长要求不适应,自以为是,逆反心理等。
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自卑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偏激、自暴自弃,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情绪反应就会演变为学生的问题行为。
2、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它对孩子的影响突出特点是不受时间、形式的限制,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
父母的不良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的家长没有负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问题孩子的思想和学生情况,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不严,引导督促不力。
有的家长教育方式不对,如粗暴、唠叨或父亲严母亲贯,或母亲严父亲贯,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孩子成为家长的'对立面。
有的家庭关系破裂,孩子得不到温暖和教育,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
3、学校教师因素学校教师思想教育不力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的影响。
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问题学生冷眼相待,不尊重学生,教育中常采用命令式、强制、惩罚、动辄训斥的方法,在这种冷漠奚落的态度下生活久了,问题学生便滋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青少年问题行为研究综述
青少年问题行为研究综述一、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也是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的时期。
青少年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如吸烟、酗酒、暴力、逃学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影响青少年的个人发展,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青少年问题行为类型青少年问题行为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吸烟、酗酒、暴力、逃学、网络成瘾等。
其中,吸烟和酗酒是最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
研究发现,青少年吸烟和酗酒的原因多种多样,如追求时尚、缓解压力、社交需求等。
此外,青少年暴力问题也日益严重,涉及校园欺凌、网络欺凌、家庭暴力等。
逃学和网络成瘾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歧途,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三、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因素是其中之一,如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等。
学校因素也是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教学质量、师生关系、校园氛围等。
此外,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选择,如社会价值观、同伴压力、个体性格特点等。
四、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干预措施针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
家庭教育是预防和纠正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途径,家长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支持包括政府政策支持、社区服务、专业机构辅导等,旨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针对不同的问题行为类型,还可以采取具体的干预措施,如戒烟戒酒计划、暴力预防项目、逃学干预计划等。
五、结论与展望青少年问题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和心理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克服问题行为,实现健康成长。
中学生问题行为论文综述
一
行为 。
() 中留 守儿童现 象对 问题行 为 的影响 2初 随着 留守儿 童数量 的增 加, 深入探 讨该群体 的心理健康 特点及机 制正成为 学生心 理健康 研 究的重 要方 面。有关研 究显 示, 0 左右 的 中学 留守 儿童存在 3% 各 种 明显的心 理健 康 问题 , 们 比父母均 在家 的儿童 具有更 多 的打架 、 他 违纪等 不 良行 为, 少数 留守 儿童甚 至受社 会不 良团伙 的影 响, 出现偷 盗、勒索 等犯罪 现象。 这说 明 留守儿童 在身心 发展 中存在 更多 的潜在 危险性 , 即更容 易产生各 种 不 良的心理 行 为问题 , 因此 需要特 别 关注该群 体 的身心 适应 过程 。
的 问题 。
学校作 为学 生每天 必经 的, 除家庭 以外 活动 时间最长 的场所 , 面的各种 里 物 质 、环 境要 素都 对学 生产 生着 重要 的影 响 。而 在学 校里 , 问题 行为 主要 出 现 在 学 习不 良青 少年 群 体 中 。 () 1 学习不 良青少 年的 问题行 为 学习不 良青少 年作 为一个异 质群 体,心理健 康水平 明显 低于非 学习不 良 学 生, 主 要表 现 在抑 郁 、焦 虑 、敌 对性 、 人 际敏感 等 方面 , 他 们有 持续 的 慢 性 低水 平 抑 郁 、不 适 应 感 、孤 立 感 、 孤 独感 、挫 折 感 、过 分 依 赖 和 低 自尊等 现 象 。一些研 究认 为, 学习 不 良有 可 能是 青少 年违 法犯 罪 的第一 步, 然 后经 过厌 学 、与街 头 团伙 、犯罪 团伙 的接触 交 往等 步骤, 最后 酿成 违法 犯 罪 的 事 实 。 () 签行为 的影 响 2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方式的文献综述摘要:学生的问题行为既是学生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一个学生具有不良行为习惯,会扭曲他的性格,会影响他的行为;一个学校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纠集在一起,会影响教育秩序,败坏校风校貌。
本文主要综合国内近年来对这一方面问题的研究进行论述。
主要从不良行为方式、引起不良行为的因素及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方式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综合国内近年来对这一方面问题的研究进行论述。
主要从不良行为方式、引起不良行为的因素及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字:问题行为行为矫正前言:在国外有著名学者约.凯恩斯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国内有巴金先生的“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由此看来,一个人能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抵制不良行为的习惯,对其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反之,如果他们沾染上了不良行为,轻误入歧途,重的可能毁了他们的一生。
当今中国发展迅速,校园外面的世界繁荣复杂,而以校园生活为主的中小学生人格尚未成熟稳定,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对社会的复杂性又缺乏清醒的认识。
他们性格的不成熟性,使他们模仿性强、适应性强,好表现自己,不良行为或多或少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
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不重视给与恰当的行为指导,及时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那么,他们就得不到正常而健康的发展,行为发展就会遇到挫折,问题行为就逐步固定化、自动化。
这就会使学生个体的行为能力发展走向畸形,使其身心发展不协调,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
对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研究,在我们国内很多地方已经开展。
在一些杂志期刊等文中也看到一些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比较零碎。
以下是整合近几年对中小学生不良行为及矫正方式的研究文献的归纳。
一、不良行为的现状及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止成年人的生活多元化,学生的生活也呈现多元化的现象。
当代中小学生的生活已经不局限在家里和学校里面,而是参加各种各样校外的培训班、比赛等。
但是对学生来说他们还是以学习和日常活动为生活的重心,还是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体现他们的行为规范,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研究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归纳,中小学生的有如下不良行为规范1、懈怠行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事虎头蛇尾,缺乏责任感,无毅力、耐心和恒心2、攻击性行为:表现为打人、骂人、蛮横无理、欺负学生。
3、欺骗性行为:表现为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欺骗他人,偷窃。
4、逆反性行为:表现为不服从老师、家长管教,有错不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5、破坏性行为:表现为有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破坏绿地,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教室桌、椅,损坏书本,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干扰学生听课。
6、逃学逃夜行为:表现为逃课,不在家或者学校留宿7、社会性不良行为:跟校外人士打架斗殴,吸毒,网络成瘾,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赌博等。
二、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综合文献分析可知,近年来研究者将造成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归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结合学生自身原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分析他们不良行为的产生,主客观全面分析。
下面是具体的分析。
1、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
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
当父母拒接打给孩子的电话,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
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
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
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比如看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们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却没想过谁对谁错,也没思考过用其它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
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
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
2、客观因素学生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1社会因素社会风气与中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
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客观上势必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同时,历史传统文化中的渣滓糟粕未能在短期内得以消除,以及人性中共有的许多弱点的客观存在,也导致人们一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和延续的条件得以强化,从而使一些不良行为现象在许多部门和单位、组织群体、个人身上漫延开来,有所区别的仅仅是其发生的范围和频率有所差异而已。
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现象、社会风气,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冲击着初中生,使他们在逐渐形成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心理品质时受到深刻的影响。
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就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中学生攻击和犯罪行为:社会一些不良风气使一些中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一些非法、违法营业的网吧正在一点点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初中生盲目地向那些所谓偶像学习以致认为读书无用,也导致他们产生了许多不良行为,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2.2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青少年最初学到知识,生话技能和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一场所,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此度过的,这一时期是决定一个人心理,性格和素质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态度和方法以及家庭结构对塑造孩子的个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言一行无不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孩子、塑造孩子,而不当的家教方式和家庭氛围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良行为的出现。
2.2.1 家庭残缺不全家庭结构不全、父母不全、父母离异、分居、父母一方死亡的或者一方去向不明的等等,此外还有婚外情,包二奶、非法同居、第三者插足等残缺家庭,这些残缺不全的家庭,必然令子女在情感上、精神上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父母感情不和或家庭紧张、孩子们就会抑郁、自卑、孤僻、缺少主动精神、因得不到父母关爱,久而久之他就散慢,为所欲为,就寻求吸烟、网吧、打麻将来填补自己的空虚、旷课、夜不归宿、偷窃等行为也就随之滋生出来了。
2.2.2 父母的品行示范榜样是最好的老师。
父母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自控差、分辨能力差,但效仿能力强,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你们的举动一言一行都有“示范”榜样作用,你们说脏话,他们以为这是豪爽;你们作风不检,他们以为是潇洒;你们参加打架斗殴,他们以为是讲义气;你们坑蒙拐骗,他们以为是有能耐。
2.2.3 教育方式简单。
现在很少父母在研究教育子女方法上花工夫了:一则是无暇研究,他们大多忙于生计;二则是无心研究,他们则整天沉迷于买“黑市六合彩”,在“四方城”度时。
所以教育子女趋于简单化:一是溺爱型,二是严厉型,三是缺少心灵沟通型。
这三种教育方式都是非常不当的,溺爱势必造成孩子任性、自私、怕苦、脆弱、不团结等性格特征,只要他喜欢,什么都干,谁也管不了。
如看电视绝对可以看到半夜三更、只要他心情不好,就可以随意辱骂他人,从不把父母或长辈看在眼内。
又如严厉型,在溺爱的同时,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又表现出家庭期望值过高的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
只要不达到他们的期望,就秉承“不打不成材”的信条,对孩子缺乏耐心的教育,不是找出症结所在,而是采取最原始的打、骂、挨、冻的方式进行严厉的教育。
其实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不显效,反而造成孩子反叛、反抗、凶恶的性格。
中小学生夜不归宿、聚众斗殴、打架的行为大多与此有关。
最后说说缺少心灵沟通型吧!日常生活中,最常听到的必然是:“吃饱了吗?学习好吗?身体好吗?”那几句不着边际的话语。
父母关心孩子的起居饮食无疑是好的,但孩子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对话。
因为没有正确的沟通方式,没有平等的交流地位,子女不愿与家长对话,因为缺少沟通,形成思想隔阂。
而家长对子女的思想行为又无从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促膝谈心,润物细无声了。
2、3学校因素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大多在学校形成和暴露出来,所以作为专事教书育人的专门机构学校起着桥梁的作用。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然而现在不少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
殊不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性格波动性大,抗衡能力低,易诱惑,遇到不良外界因素刺激、容易反叛、反抗。
这样两方面的因素一旦结合,就极易导致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出现。
如果学校仅是采取停课,写检讨,变相体罚等方式来作为对策,往往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有的老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点缺陷,不惜公开暴露他们的隐私。
如拆信件,在班上公开谁和谁好,且嘲讽他们的人格,根本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如果学生长期在误解,冷嘲热讽的环境成长,就会造成了很多人格障碍。
这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学校成了被侮辱嘲讽的对象,他们就痛恨读书,上学对他们来说是负担,是不得已而为之。
由于对上学无兴趣,上课无兴趣,就玩小动作,东张西望,或故意捣乱课堂纪律,他们越是这样,越遭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同学们的冷眼和藐视,久而久之他们就被孤立起来。
他们在班上没有市场,出于求偶的本能,他们渴望找到适于自己的环境,找到没有歧视、平等相待伙伴,于是乎各班的后进生很快就同声相求,志趣相投的结伴同群,互相影响,打群架的学生大多由此而发来的。
如果在校园里找不到“知音”,他们则走上社会寻求“友爱”。
他们夜不归宿,到处逛游,几乎什么勾当都有可能干。
一、不良行为的矫正方式行为矫正又称行为改变或行为治疗,是通过学习改正人们不良行为习惯的一种技术,如对正常儿童口吃、发脾气、厌学、说谎、言行不一等不良行为的治疗,或对成人酗酒等行为的矫正。
行为矫正主要是借助行为改变的规律对问题行为进行治疗,或者使个体形成更有利于适应环境的行为。
以下是近年常用于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方式。
1、榜样法定义:以某个个体或某个团体的行为为榜样,让儿童通过观察、收听、阅读或操作等途径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儿童形成与榜样相同的动作、思想、态度或是语言表达等特性,这种行为改变技术被称为“榜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