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方式的文献综述
摘要:学生的问题行为既是学生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一个学生具有不良行为习惯,会扭曲他的性格,会影响他的行为;一个学校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纠集在一起,会影响教育秩序,败坏校风校貌。本文主要综合国内近年来对这一方面问题的研究进行论述。主要从不良行为方式、引起不良行为的因素及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方式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综合国内近年来对这一方面问题的研究进行论述。主要从不良行为方式、引起不良行为的因素及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字:问题行为行为矫正
前言:在国外有著名学者约.凯恩斯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国内有巴金先生的“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由此看来,一个人能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抵制不良行为的习惯,对其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反之,如果他们沾染上了不良行为,轻误入歧途,重的可能毁了他们的一生。当今中国发展迅速,校园外面的世界繁荣复杂,而以校园生活为主的中小学生人格尚未成熟稳定,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对社会的复杂性又缺乏清醒的认识。他们性格的不成熟性,使他们模仿性强、适应性强,好表现自己,不良行为或多或少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不重视给与恰当的行为指导,及时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那么,他们就得不到正常而健康的发展,行为发展就会遇到挫折,问题行为就逐步固定化、自动化。这就会使学生个体的行为能力发展走向畸形,使其身心发展不协调,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对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研究,在我们国内很多地方已经开展。在一些杂志期刊等文中也看到一些研
究成果,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比较零碎。以下是整合近几年对中小学生不良行为及矫正方式的研究文献的归纳。
一、不良行为的现状及表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止成年人的生活多元化,学生的生活也呈现多元化的现象。当代中小学生的生活已经不局限在家里和学校里面,而是参加各种各样校外的培训班、比赛等。但是对学生来说他们还是以学习和日常活动为生活的重心,还是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体现他们的行为规范,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研究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归纳,中小学生的有如下不良行为规范
1、懈怠行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事虎头蛇尾,缺乏责任感,无毅力、耐心和恒心
2、攻击性行为:表现为打人、骂人、蛮横无理、欺负学生。
3、欺骗性行为:表现为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欺骗他人,偷窃。
4、逆反性行为:表现为不服从老师、家长管教,有错不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5、破坏性行为:表现为有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破坏绿地,
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教室桌、椅,损坏书本,课堂
上做出各种小动作干扰学生听课。
6、逃学逃夜行为:表现为逃课,不在家或者学校留宿
7、社会性不良行为:跟校外人士打架斗殴,吸毒,网络成瘾,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赌博等。
二、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
综合文献分析可知,近年来研究者将造成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归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结合学生自身原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分析他们不良行为的产生,主客观全面分析。下面是具体的分析。
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
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当父母拒接打给孩子的电话,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
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比如看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们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却没想过谁对谁错,也没思考过用其它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
2、客观因素
学生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1社会因素
社会风气与中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客观上势必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同时,历史传统文化中的渣滓糟粕未能在短期内得以消除,以及人性中共有的许多弱点的客观存在,也导致人们一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和延续的条件得以强化,从而使一些不良行为现象在许多部门和单位、组织群体、个人身上漫延开来,
有所区别的仅仅是其发生的范围和频率有所差异而已。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现象、社会风气,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冲击着初中生,使他们在逐渐形成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心理品质时受到深刻的影响。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就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中学生攻击和犯罪行为:社会一些不良风气使一些中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一些非法、违法营业的网吧正在一点点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初中生盲目地向那些所谓偶像学习以致认为读书无用,也导致他们产生了许多不良行为,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青少年最初学到知识,生话技能和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一场所,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此度过的,这一时期是决定一个人心理,性格和素质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态度和方法以及家庭结构对塑造孩子的个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言一行无不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孩子、塑造孩子,而不当的家教方式和家庭氛围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良行为的出现。
2.2.1 家庭残缺不全家庭结构不全、父母不全、父母离异、分居、父母一方死亡的或者一方去向不明的等等,此外还有婚外情,包二奶、非法同居、第三者插足等残缺家庭,这些残缺不全的家庭,必然令
子女在情感上、精神上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父母感情不和或家庭紧张、孩子们就会抑郁、自卑、孤僻、缺少主动精神、因得不到父母关爱,久而久之他就散慢,为所欲为,就寻求吸烟、网吧、打麻将来填补自己的空虚、旷课、夜不归宿、偷窃等行为也就随之滋生出来了。
2.2.2 父母的品行示范榜样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自控差、分辨能力差,但效仿能力强,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你们的举动一言一行都有“示范”榜样作用,你们说脏话,他们以为这是豪爽;你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