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 高中历史 必修三1.3 宋明理学 31PPT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课件 (共30张PPT)
世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 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推进新课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
教 们的自然欲求。 师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讲 解 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 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 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的自足和自由,还应有强 烈的社会责任感。
推进新课
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教 师 讲 解 认为道的价值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的境
界才算得道。
认为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导致政治黑暗。 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其关键是“正 君心”。
推进新课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困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 教 和削弱。 师 讲 原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 解 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 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三教合一)
推进新课 2.儒学复兴运动
唐代: 教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反对道教和佛教; 师 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道统”思想。 讲 解 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朱熹
你认为朱熹这句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推进新课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心学的基本特征
教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 师 并努力实践之。 讲 解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推进新课
2.陆九渊——“发明本心”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1.3宋明理学 (共39张PPT)
⑴基本观点
②修养论: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 知”。强调“仁”和“仁者”,强调社会责任感。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 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如何获取“理” ?
实践
格物:探求外界事物
致知:获得知识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 上加深对理的体验,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最 终贯通明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⑴基本观点
③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朱熹
“所谓天理,复是 何物?仁、义、礼、 智、信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 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⑵注解四书 《四书章句集注》
理学的社“会天政理治存则观人:欲亡,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 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①基本观点: 宇宙观:后面
“心即理也” (本心即天理), “宇宙便是吾心 , 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主观
唯心论),被称为“心学”。 方法论:
“发明本心”,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回归善良的本心。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
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天地之间, 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理气的关系?
“理”是世界的本源。
“气”,可以理解为物质材料,也可 以理解为人和万物。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基本观点: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②致良知;知行合一
②修养论: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 知”。强调“仁”和“仁者”,强调社会责任感。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 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如何获取“理” ?
实践
格物:探求外界事物
致知:获得知识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 上加深对理的体验,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最 终贯通明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⑴基本观点
③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朱熹
“所谓天理,复是 何物?仁、义、礼、 智、信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 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⑵注解四书 《四书章句集注》
理学的社“会天政理治存则观人:欲亡,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 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①基本观点: 宇宙观:后面
“心即理也” (本心即天理), “宇宙便是吾心 , 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主观
唯心论),被称为“心学”。 方法论:
“发明本心”,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回归善良的本心。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
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天地之间, 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理气的关系?
“理”是世界的本源。
“气”,可以理解为物质材料,也可 以理解为人和万物。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基本观点: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②致良知;知行合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课件(共21张PPT)
关注传统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 九 渊
王 阳 明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三教合一
(统治者,民间表现)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2、“三教合一”过程及结果,实质 3、儒学体系的更新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或 “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的生存原 则,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
3)影响:
1、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 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力地维护了封
建专制统治。
2、同时又具有和谐意识,崇尚道德,注重气节, 讲求自我节制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 而深远影响。 3、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
鲜甚至形成“朱子学派”。
前沿视 点
为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2005年9月19至21日中国(武夷 山)朱子文化节在武夷山举办。期间活动包括:宋明理学研 究中心挂牌仪式、朱熹纪念馆迁址开馆典礼、“朱子学与和 谐社会”高峰论坛、海内外朱子后裔祭祀活动等等。
A.他最早把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 B.他认为“理”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
B
)
C.其思想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思想 D.他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欲”与“天理”辩证统一 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C
)
A..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 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 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传承华夏文明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 九 渊
王 阳 明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三教合一
(统治者,民间表现)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2、“三教合一”过程及结果,实质 3、儒学体系的更新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或 “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的生存原 则,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
3)影响:
1、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 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力地维护了封
建专制统治。
2、同时又具有和谐意识,崇尚道德,注重气节, 讲求自我节制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 而深远影响。 3、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
鲜甚至形成“朱子学派”。
前沿视 点
为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2005年9月19至21日中国(武夷 山)朱子文化节在武夷山举办。期间活动包括:宋明理学研 究中心挂牌仪式、朱熹纪念馆迁址开馆典礼、“朱子学与和 谐社会”高峰论坛、海内外朱子后裔祭祀活动等等。
A.他最早把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 B.他认为“理”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
B
)
C.其思想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思想 D.他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欲”与“天理”辩证统一 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C
)
A..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 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 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 课件 (共36张PPT)
佛法对理学的影响:王阳明“心学”之本源,心外无理,理在心中。
材料二:据《王阳明全集.年谱》记载:五年壬子, 先生二十一岁,在越……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先 生始侍龙山公(王阳明之父)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 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 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 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
(三)历史影响
1.积极: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 有重要作用;
2.消极: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 们思想,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 一定阻碍作用。
精讲助学
二、从史事悟理学复兴之成果
北宋五子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颐
程颢
北宋五子创立理学: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做为官方 评价:正统儒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3.发展: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哲学思想:心即理
王守仁
心学的集 大成者
伦理观: 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知行合一”
政治思想:进一步发挥“仁”的思想
以诗证史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观幻》:有起皆因灭,无睽不暂同。从欢终作 戚,转苦又成空。次第花生眼,须臾烛过风。更无无觅 处,鸟迹印空中。
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 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 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材料二:据《王阳明全集.年谱》记载:五年壬子, 先生二十一岁,在越……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先 生始侍龙山公(王阳明之父)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 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 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 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
(三)历史影响
1.积极: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 有重要作用;
2.消极: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 们思想,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 一定阻碍作用。
精讲助学
二、从史事悟理学复兴之成果
北宋五子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颐
程颢
北宋五子创立理学: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做为官方 评价:正统儒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3.发展: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哲学思想:心即理
王守仁
心学的集 大成者
伦理观: 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知行合一”
政治思想:进一步发挥“仁”的思想
以诗证史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观幻》:有起皆因灭,无睽不暂同。从欢终作 戚,转苦又成空。次第花生眼,须臾烛过风。更无无觅 处,鸟迹印空中。
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 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 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共46张PPT)
④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⑤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朝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主张;
韩愈提出“道统”思想。 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2)北宋:士大夫掀起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3)影响:
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 渐形成。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 中孕育而生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 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 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 “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 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 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 “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 “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 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
不和。
——《朱文公文集》
材料三:理朱是熹认世为界“的所本谓致原知;在理格物存者在,于言客欲致观吾事之物知,中在,即物而穷其 理也。 理先气后;
——《朱子语类》
在 是朱什熹么看?来如理心世何;是界获三的得本“纲原理五是”常什?么的?封“建理”道存德在规于哪范里,?仁什么是是天“理理”的?核“理”的核心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 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 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
阳明格竹:他遍读朱熹的著作,为了实践朱熹的 “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 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 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 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阳明格 竹”。龙场悟道:后来在龙场谪贬期间日夜反省, 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即理也,圣人之道,吾性 自足,不假外求。
⑤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朝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主张;
韩愈提出“道统”思想。 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2)北宋:士大夫掀起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3)影响:
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 渐形成。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 中孕育而生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 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 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 “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 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 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 “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 “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 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
不和。
——《朱文公文集》
材料三:理朱是熹认世为界“的所本谓致原知;在理格物存者在,于言客欲致观吾事之物知,中在,即物而穷其 理也。 理先气后;
——《朱子语类》
在 是朱什熹么看?来如理心世何;是界获三的得本“纲原理五是”常什?么的?封“建理”道存德在规于哪范里,?仁什么是是天“理理”的?核“理”的核心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 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 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
阳明格竹:他遍读朱熹的著作,为了实践朱熹的 “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 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 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 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阳明格 竹”。龙场悟道:后来在龙场谪贬期间日夜反省, 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即理也,圣人之道,吾性 自足,不假外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1.3宋明理学 (共17张PPT)
2、唐代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
韩愈 知识点拔
(二)理学的创立——新儒学的形成(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含义: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 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理”或“天理”的含义:理是明理学的核心,是宇宙万物 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理”或“天理”的含义 “理”是天下万物永恒的普遍法则。它体现在社会上是 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理的本质: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 在的普遍原则。
4、北宋五子的主张
(1)周敦颐、邵雍——为理学奠基
周敦颐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 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 灵。”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 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 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 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学体系 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 故名“理学”。它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
流学派,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1、魏晋以来道教、佛教广泛传播对儒学的冲击
另类皇帝 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 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 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武帝又 “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 寺,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授课课件(共25张PPT)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佛道兴盛,三 教并行,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唐代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北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二、宋明理学含义和主要流派
(一)理学的含义: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 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 “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 “理学”。
1.程朱理学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哲学
(1) 主要观 点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方法论 “存天理,灭人欲”-----伦理观
(2)影响
• 政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 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 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 世界: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陆九渊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程朱理 学代表
反复观察火 情,寻找逃 生方法
陆王心 学代表
闭目静坐,想象着 火会自生自灭,千 万不能乱了方寸。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世界观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 同 哲学范畴
点 方法论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格物致知(外在)
代表 儒学的新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内心反省(内在)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欲
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贞洁牌坊的
是“吃人” 。
背后是血泪
──鲁迅《狂人日记》
恐怖的三寸金莲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林则徐
三.理学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课件(共20张PPT)
政治思想 道统论、“正君心”
成就 《四书章句集注》
地位 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
之久,对维护专制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陆王心学
陆九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世时宇界时宙观勤便:拂是心拭吾即,心理莫,(使吾本惹心心尘便即埃是天。宇理宙)
理论
方菩法提论本:无于树人,生明日镜常亦处非直台接。体悟理 本来无一—物发,明何本处心惹、尘本埃心。体悟
地位 心学的开创者,其思想在当时引起强烈
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鹅湖之辩)
王阳明
陆王心学
世心界外观无:物天,理心就外是无人事的,本心心外、无良理知
理论
方法无有论善善:无有致恶恶良是是知心意,之之知体动行,,合一
地位 建立知为系善善统知去的恶恶心是是学良格,知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是2指011·上海)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A的“良知”
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石介的《中国论》说:“闻乃 有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 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 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 以其道易中国之道……”
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 他“自胡来入我中国”?
打击异教 提升儒学
老聃像
三教图
悬空寺 是 国内现存的 唯一的佛、 道、儒三教 合一的独特 寺庙。始建 于北魏后期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 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了解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说明宋明时 期儒学的发展。
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 外阅读内容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1.3 宋明理学(共15张PPT)
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 明的进步;
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 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如: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 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问题二: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二)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北宋为五“子理”生万物主的要理成论就提供了依据地。位
周邵敦雍开颐创为了理极十理图 四结重学学》卦新合中的排《的建列周“立易《气开》 周学辟解 易”了释 》一道《 的派太六,路是。理学理 学
学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
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基本特征: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
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人,心学开创者
王守仁:明朝人,心学集大成者
3、地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 论任务已经完成。
课堂活动: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同
继承儒学仁、礼思想; 世界的本源是“理”
实质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
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维护专制统治。
程朱理学 认识“理” 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内心反省
1.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
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 佛、道有益成分,发展为更有理性化、思辨化的 新儒学体系。
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 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如: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 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问题二: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二)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北宋为五“子理”生万物主的要理成论就提供了依据地。位
周邵敦雍开颐创为了理极十理图 四结重学学》卦新合中的排《的建列周“立易《气开》 周学辟解 易”了释 》一道《 的派太六,路是。理学理 学
学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
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基本特征: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
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人,心学开创者
王守仁:明朝人,心学集大成者
3、地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 论任务已经完成。
课堂活动: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同
继承儒学仁、礼思想; 世界的本源是“理”
实质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
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维护专制统治。
程朱理学 认识“理” 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内心反省
1.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
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 佛、道有益成分,发展为更有理性化、思辨化的 新儒学体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优质课件(共33张PPT)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 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 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
贞
节
牌
坊
翻开历史一查……
”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
──鲁迅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重男轻女;轻视个体自由
“ 美 丽 ” 的 三 寸 金 莲
三从四德
重男轻女
3、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南 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
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2、主要主张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
所谓“理”,在自然界中就是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 在人的身上,“理”就是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如 “三纲五常”。
二、理学的兴起
2、开创者——北宋五子及其思想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通过阅读课本归纳北宋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二、理学的兴起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52021/8/5August 5,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52021/8/52021/8/52021/8/5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理学
心学
世界观 “理”是万物的本 “心”是万物的本原
——鲁迅《旧事重提》
“
贞
节
牌
坊
翻开历史一查……
”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
──鲁迅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重男轻女;轻视个体自由
“ 美 丽 ” 的 三 寸 金 莲
三从四德
重男轻女
3、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南 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
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2、主要主张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
所谓“理”,在自然界中就是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 在人的身上,“理”就是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如 “三纲五常”。
二、理学的兴起
2、开创者——北宋五子及其思想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通过阅读课本归纳北宋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二、理学的兴起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52021/8/5August 5,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52021/8/52021/8/52021/8/5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理学
心学
世界观 “理”是万物的本 “心”是万物的本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课件(共20张PPT)
局限 认识
压制扼杀自然欲求,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对封建 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理学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吸收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体现在吸收佛、道思想, 完成对宇宙、自然的思考,弥补了孔孟儒学的不 足和缺陷,简言之,理学使儒学成为可解释万事 万物的哲学,只是这种解释与儒家伦理直接联系, 使理学继续为封建统治所用。
石介的《中国论》说:“闻乃 有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 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 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 以其道易中国之道……”
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 他“自胡来入我中国”?
打击异教
提升儒学
老聃像
三教图
悬空寺 是 国内现存的 唯一的佛、 道、儒三教 合一的独特 寺庙。始建 于北魏后期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 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了解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说明宋明时 期儒学的发展。 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
外阅读内容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程朱理学
发展:陆王心学
影响
代表人物
二程
观点
哲学思想: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天理”是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 物 伦理观:认为“仁”是“天理”的核心 和 修养的最高境界 宋明理学的开创者
地位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
朱熹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气浑然一体。 客观唯心主义 方法论:格物致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1.3宋明理学 (共41张PPT)
——摘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佛、道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导学: 宋明理学诞生的背景? 材料二: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 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 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 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 政治。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从儒学自身来 看,儒学正统地位为何会受到佛、道的冲击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做思一:宋明理学
导学: 宋明理学诞生的背景? 材料一:“汉魏而下,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其与儒齐 驱并驾,峙而为三,吁! 可怪也,去君臣之礼,绝父子 之戚,灭夫妇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 ——《宋元学案》卷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2、传统儒学自身理论体系不足
导学: 宋明理学诞生的背景?
→此图绘佛、道、儒 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 尼、老子、孔子三人 于一图之中,似正在 辩经论道,体现了三 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3、儒、佛、道“三教合一”潮流
导学: 宋明理学诞生的背景?
韩愈
李翱
4、唐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和北宋 儒学复兴运动
导学: 宋明理学诞生的背景?
三、集成:南宋朱熹
1. 本体论(核心):天理是万物本原,理一气二; 2. 修养论:格物致知;强调“仁”,存天理灭人欲; 3. 社会政治理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 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4. 学术整理:《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四书 集注》。
四、发展:陆王心学
南宋(创立)
严格区分 了天、道 、性、心 等概念, 准确表达 了理学的 基本宗旨 和精神
三、集成:南宋朱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故知新
儒学之病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目 录
第三
一 章
教 合
一第程二 章朱 理学第陆
三 章
王 心
学
一、三教合一(魏晋隋唐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
①统治者的提倡与支持; ②佛教本身的欺骗性(戒律,轮回); ③战乱频繁,人们寻求精神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 ④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 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 ⑤佛教适应了中国国情,渐趋中国化(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 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 均等的满足)。
相 内容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儒学发展的新形式
3.儒学本身思辨性、理论性不足。
(汉唐儒学偏于训诂、注疏,墨守定论,对古代 经典不敢有所突破)
二、程朱理学
1.背景:P黑165
①政治上:长期分裂,纲常松弛,不利统一,统治者 倡导儒学 ②经济、文化上: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 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家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 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③思想上: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 融合奠定了基础;北宋初期思想控制较宽松。
三、陆王心学
(二)王守仁思想主张 2.思想核心:“致良知”
材料二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 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 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王文成公全书》
3.知行合一
宇宙观 认识论
(2)国际影响: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 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
三、陆王心学
(一)陆九渊思想主张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 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 理也。──《象山先生全集》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
陆九渊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②儒学大师韩愈提出“道统论”,复兴儒学。
儒学遭遇“挑战”的原因示意图
天人 不 弑君篡权
董
感应
政权更迭
仲
舒 汉 代
大一统 适
国家分裂 战乱频仍
儒
学
三纲 应 社会动荡
五常
道德沦丧
魏适 晋 南 北 朝应
宣扬来 生幸福
佛 教
主张无 为而治
道 教
冲
击
1.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传播 2.汉末以来,儒学权威性削弱
朱熹
力里,探不求用精耗微费。精力在前人的注易支疏简离工事夫业陆终竟九久浮渊大沉,。
此次“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陆氏兄弟略 占上风,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这次集会影响深远, 被称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里程碑。
课后巩固:理学与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本质 都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自然欲求
一、三教合一(魏晋隋唐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 2.隋朝时期 儒学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三教图》清·丁云鹏
一、三教合一(魏晋隋唐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 2.隋朝时期 儒学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3.唐朝时期 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三纲五常
朱熹成就示意图
做
事
哲
求
思 学 宇宙观 理 求
想 基 理一气二 方 学
础
法
当
朱熹
官
道德论 存理灭欲
教育论 大学小学
修养论 格物致知
政治论 格正君心
南程 宋朱 以理 后学 官集 方大 哲成 学者
文
编著《四书
化
章句集注》
后世科举考试依据
二、程朱理学
5.影响 P蓝22
(1)国内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 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四书 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三、陆王心学 1.“心”是万物的本原
(二)王守仁思想主张
(心即理也)
材料一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 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 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 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 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 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
陆九渊(创立者)
王阳明(集大成者)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哲学范畴:主观唯心主义
南宋(1175)年江西上饶鹅湖寺的论战 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进, 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
看法:注重知识和道德的结合,体现了理性精神; 对学习方法提供有益启示; 忽视自然科学。
二、程朱理学
4.思想主张:
材料三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 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 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朱理学
道
2.含义:P黑165
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它以
“理”(或“天理”)为核心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 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佛 儒(根本) (目的)
新实发质展是:以理儒陷学家,吸纲使收常其了伦更佛理加道维系思统护想性专,、弥制思补统辨了治性孔。的孟新儒学儒的学缺
3.代表人物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北
宋)
创立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南
成熟
陆九渊 王守仁
宋) (明朝)
发
展
主观唯心主义
二、程朱理学
4.思想主张: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 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 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 而不在。
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 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二、程朱理学
4.思想主张: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 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
方法论:格物致知 含义:探究万事万物本原,扩充知识,掌握普遍天理。 终极目的:明道德之善。
儒学之病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目 录
第三
一 章
教 合
一第程二 章朱 理学第陆
三 章
王 心
学
一、三教合一(魏晋隋唐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
①统治者的提倡与支持; ②佛教本身的欺骗性(戒律,轮回); ③战乱频繁,人们寻求精神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 ④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 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 ⑤佛教适应了中国国情,渐趋中国化(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 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 均等的满足)。
相 内容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儒学发展的新形式
3.儒学本身思辨性、理论性不足。
(汉唐儒学偏于训诂、注疏,墨守定论,对古代 经典不敢有所突破)
二、程朱理学
1.背景:P黑165
①政治上:长期分裂,纲常松弛,不利统一,统治者 倡导儒学 ②经济、文化上: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 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家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 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③思想上: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 融合奠定了基础;北宋初期思想控制较宽松。
三、陆王心学
(二)王守仁思想主张 2.思想核心:“致良知”
材料二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 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 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王文成公全书》
3.知行合一
宇宙观 认识论
(2)国际影响: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 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
三、陆王心学
(一)陆九渊思想主张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 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 理也。──《象山先生全集》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
陆九渊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②儒学大师韩愈提出“道统论”,复兴儒学。
儒学遭遇“挑战”的原因示意图
天人 不 弑君篡权
董
感应
政权更迭
仲
舒 汉 代
大一统 适
国家分裂 战乱频仍
儒
学
三纲 应 社会动荡
五常
道德沦丧
魏适 晋 南 北 朝应
宣扬来 生幸福
佛 教
主张无 为而治
道 教
冲
击
1.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传播 2.汉末以来,儒学权威性削弱
朱熹
力里,探不求用精耗微费。精力在前人的注易支疏简离工事夫业陆终竟九久浮渊大沉,。
此次“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陆氏兄弟略 占上风,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这次集会影响深远, 被称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里程碑。
课后巩固:理学与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本质 都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自然欲求
一、三教合一(魏晋隋唐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 2.隋朝时期 儒学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三教图》清·丁云鹏
一、三教合一(魏晋隋唐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 2.隋朝时期 儒学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3.唐朝时期 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三纲五常
朱熹成就示意图
做
事
哲
求
思 学 宇宙观 理 求
想 基 理一气二 方 学
础
法
当
朱熹
官
道德论 存理灭欲
教育论 大学小学
修养论 格物致知
政治论 格正君心
南程 宋朱 以理 后学 官集 方大 哲成 学者
文
编著《四书
化
章句集注》
后世科举考试依据
二、程朱理学
5.影响 P蓝22
(1)国内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 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四书 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三、陆王心学 1.“心”是万物的本原
(二)王守仁思想主张
(心即理也)
材料一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 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 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 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 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 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
陆九渊(创立者)
王阳明(集大成者)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哲学范畴:主观唯心主义
南宋(1175)年江西上饶鹅湖寺的论战 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进, 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
看法:注重知识和道德的结合,体现了理性精神; 对学习方法提供有益启示; 忽视自然科学。
二、程朱理学
4.思想主张:
材料三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 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 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朱理学
道
2.含义:P黑165
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它以
“理”(或“天理”)为核心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 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佛 儒(根本) (目的)
新实发质展是:以理儒陷学家,吸纲使收常其了伦更佛理加道维系思统护想性专,、弥制思补统辨了治性孔。的孟新儒学儒的学缺
3.代表人物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北
宋)
创立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南
成熟
陆九渊 王守仁
宋) (明朝)
发
展
主观唯心主义
二、程朱理学
4.思想主张: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 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 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 而不在。
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 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二、程朱理学
4.思想主张: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 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
方法论:格物致知 含义:探究万事万物本原,扩充知识,掌握普遍天理。 终极目的:明道德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