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专题12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卷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史检测专题6《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史检测专题6《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2020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卷世界史
一、选择题
专题 6《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47 年,苏联领导人指出,“应当同意这个建议(指马歇尔计划),可以去试一试”,并 强调“苏联代表团都应当反对那些可能损害欧洲国家主权和破坏它们经济独立的援助条件”。这 反映出苏联( )
A.希望与美国共同主导马歇尔计划 B.对马歇尔计划持怀疑态度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关贸总协定的确立 D.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 2015 年,美国 GDP 占世界比重由 2000 年的 20.6%下降至 15.7%。进入 21 世纪, 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还策动了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一系列动乱和冲突, 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美国国防支出过度扩张,2000~2010 年,美国军费开支占世界总量比 重都在 40%以上。2008 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自身陷入持续 低速增长期。2008~2015 年期间美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 1.4%,远远低于 1990~2000 年的 3.4%。美国联邦政府深陷债务危机中,一般性政府债务相对 GDP 的比重,由 2001 年的 54.7%升 至 2008 年的 76.1%,到 2012 年已达到 103%。
所拟论题,逻辑清晰。)
解析 2020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卷世界史
5
一、选择题
专题 6《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47 年,苏联领导人指出,“应当同意这个建议(指马歇尔计划),可以去试一试”,并 强调“苏联代表团都应当反对那些可能损害欧洲国家主权和破坏它们经济独立的援助条件”。这 反映出苏联( )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强化练习题: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强化练习题: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1.“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张,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张或活动。

但“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的。

以下符合“帝国主义”经典含义的是( )A.鸦片战争B.英法的殖民战争C.杜鲁门主义D.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2.1947年6月,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规定工会罢工前须先发通知并静候政府调查。

罗斯福新政以来工人的权利被剥夺殆尽。

这一法案( )A.表明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B.意在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C.导致美国工人运动持续低迷D.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3.(2019江苏苏州期末)20世纪50年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并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

美国此举意在( )A.巩固殖民统治B.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C.提升国际形象D.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4.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

上述现象( )A.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D.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5.(2019江苏南通二模)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

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 )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6.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由前期积极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方针,转变到后来的包庇、扶植。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1.(2020广东百校联考)有学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联合图强成为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导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这表明多极化的发展()A.是世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B.推动了和平力量的增长C.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D.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2.(2020广东茂名模拟)2018年12月17日,世界贸易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开始对美国进行新一轮的贸易政策审议。

已有40个成员向美国提出了1 700多个书面问题;64个成员发言,对美国相关贸易政策表示关注,要求美国放弃单边主义措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材料反映了()A.美国失去了国际贸易的主导权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D.美国对世界的控制力开始减弱3.(2020江苏海门模拟)在一份国际文件中有如下表述:“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该文件的签署()A.制约了苏联向西欧的扩张B.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C.促进了欧洲共同体的建立D.冲击了美苏对峙的格局4.(2020江苏常州模拟)2018年的大国互动似乎有点“反传统”,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其后又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中欧领导人会晤发表联合声明,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

由此可以推断()A.美欧之间的盟友关系已经破裂B.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C.美国霸权的衰落已经成为事实D.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5.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和华约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这反映出在冷战时期()A.美苏的插手是地区冲突的根源B.和平的力量时常占据上风C.军备竞赛造成各国财政的困难D.军事的较量威胁世界和平6.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2020届二轮:1-3-15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卷)

2020届二轮:1-3-15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卷)

限时训练(建议用时40分钟)1.(2019·甘青宁高三5月联考)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

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时殷弘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余伟民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徐蓝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A.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C.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答案:B解析:由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冷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共同结果,故选B;1947年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强调冷战的原因而非表现,也非影响,排除C、D两项。

2.(2019·广西桂林一模)下图是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画中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箱子上写着“核战争”),这反映出()A.美苏在核威胁下的理性外交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C.冷战时期美攻苏守态势形成D.美苏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答案:A解析:材料中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意图给“核战争”“加把锁”,说明两国在核威胁下意图防范核武战争的发生,故选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在冷战结束后,不符合材料中的“冷战时期”,排除B项;冷战时期美攻苏守态势的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不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执政的20世纪60年代,排除C 项;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执政的20世纪60年代,美苏依然存在强烈的意识形态对立,排除D项。

3.(2019·湖南永州三模)1948年1月,苏联以技术故障、技术困难为由,开始封锁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6月,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8月,公路、水路交通被彻底封锁,只留有空中走廊。

上述措施() A.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B.得到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C.削弱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影响力D.客观上推动了军事集团北约的建立答案:D解析:据材料“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结合所学可知,柏林危机的出现导致北约军事集团的成立,故选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导致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排除A项;材料强调苏联这一措施对于西欧国家的影响,与社会主义国家无关,排除B项;苏联对联邦德国的制裁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影响力,排除C项。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专题限时训练(十三)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武汉调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受货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A.重建世界经济秩序B.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C.扶植德国对抗苏联D.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C[据材料“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受货国”可知,主张加强同德国的经济联系,西方盟国主要目的在于冷战的需要,故A项错误;此举有利于化解法德之间的固有矛盾,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扶植德国对抗苏联,故C项正确;这一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2.(石家庄模拟)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

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

这种做法()A.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B.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C.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D.应对“滞胀”而采取的举措B[“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可知其目的是保证对国内劳动力就业不会产生冲击,故A项错误;根据“《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可知冷战背景是其很重要的一个参照因素,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与苏联的对抗,故C项错误;“滞胀”经济出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

] 3.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问美国,对时任总统里根表示,美日两国是命运共同体,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日本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

高考历史-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1.(2016·扬州四模)迈克尔·郝德森在《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认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

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外交家的会议室里。

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胜出的原因不包括())A.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B.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C.通过关贸总协定,主导国际贸易D.建立北约组织,发动针对苏联的“冷战”2.(2016·南京、盐城一模)右图是1949年捷克斯洛伐克画家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为对象创作的漫画。

(注:图中人物手中和墙上挂着的绳圈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等国家名称)由此,你得出的正确认识应是()A.马歇尔计划直接损害捷克斯洛伐克利益B.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旨在复兴西欧经济C.漫画客观全面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D.漫画虽是艺术作品,但仍有一定史料价值3.(2016·南通一模)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4.(2016·苏锡常镇一模)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

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

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

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

这一情形反映出()A.美苏实际上放弃争夺世界霸权B.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C.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D.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5.(2016·南京、盐城二模)学者在剖析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时,说“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复兴计划。

高考历史二轮强化检测卷: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高考历史二轮强化检测卷: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我的这一建议是:我们同意从古巴撤走那些您称为进攻性的武器。

我们同意这样做并同意在联合国宣布这一承诺。

您的代表则必须发表一个声明,大意是就美国而言,考虑到苏联的忧虑和关心,将从土耳其撤出类似的武器。

我们可就双方何时将其付诸实施达成一项协议……”其中的“我”“您”分别是( )A.斯大林 杜鲁门B.赫鲁晓夫 杜鲁门C.赫鲁晓夫 肯尼迪D.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答案】C 【解析】据材料“美国……苏联”“我们同意从古巴撤走那些您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可知是古巴导弹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其中的“我”是赫鲁晓夫,其中的“您”是肯尼迪,C项符合题意。

2.“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这反映出在“冷战”时期( )A.美苏的插手是地区冲突的根源B.和平的力量时常占据着上风C.军备竞赛造成各国财政的困难D.军事的较量威胁到世界和平【答案】D3.据下表指出,造成经济互助委员会和欧共体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原则重大措施经互会社会主义国际原则协调国民经济计划、国际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共同投资建设联合项目、对外贸易欧共体市场原则关税同盟、共同外贸、共同的农业政策、共同市场A.政策的不同B.经济体制的不同C.一体化程度的不同D.苏联的霸权主义【答案】B 【解析】由表格可知,在原则上,经互会强调“社会主义”,欧共体强调“市场”;在措施上,经互会强调计划经济、协作、联合,欧共体强调关税同盟、共同外贸、共同市场。

政策不同只符合表格“重大措施”一项,不全面,故A项错误;经互会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欧共体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故B项正确;两个机构一体化的程度都比较高,故C项错误;苏联的霸权主义与欧共体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4.“美国二战后的巨额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外清偿力不足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而该政策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4: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附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4: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附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4: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附解析)考纲指导: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梳理本专题分为三条主线:主线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主线二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主线三经济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常规考点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2)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走向联合(1)过程:法德和解,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2)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高考政治-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政治-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政治专题练习当今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易错雷区,步步为赢】1.观察下列图片,有关它们的描述正确的是()图1 图2①图1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是东西德共同修建的②图2发生在1961年,随后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③两图都是“冷战”格局下美苏对峙的重要体现④图2危机中,美国领导人表现了克制态度,相互妥协使危机逐步降温并解决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③④2.“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

”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A.同盟力量的差距B.意识形态的对立C.军事力量的失衡D.经济水平的差距3.“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和华约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为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这反映了在“冷战”时期()A.美苏的插手是地区冲突的根源B.和平的力量时常占据着上风C.军备竞赛造成各国财政的困难D.军事较量威胁到世界和平4.“冷战”期间世界平均每年爆发国际冲突7起,而1990~1992年三年间国际冲突总数为55起,平均每年18起。

此后,随着国际组织加强干预,在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冲突的频率大为降低。

据材料可见,“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特点有()①多极化趋势加强②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③和平与动荡并存④“一超多强”局面形成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美国副总统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

“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

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

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

”从拜登的话中我们可知美国()A.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B.承认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C.放弃了领导世界的愿望D.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6.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的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

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既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现代篇 专题12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现代篇 专题12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主题一从国家利益角度认识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74页)■主题纵向贯通•……………………………………………………………………·考向一 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热点问题1.(2013·江苏高考)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下面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 .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 .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A [题干中的地图反映了1945~1949年被占领的德国,D 项可以直接排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美苏“冷战”对峙。

当时围绕德国领土问题,美苏两国没有出现热战,排除B项。

华约建立于1955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A项。

]2.(2011·江苏高考)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B[“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趋于缓和,故选B项。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执政时期,排除A项;苏联解体后,美苏“冷战”结束,排除C项;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形成,排除D项。

]考向二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3.(2010·江苏高考)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D[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由战时联合走向分裂对峙的根本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故选D项。

2020届二轮:模块3 专题15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卷)

2020届二轮:模块3 专题15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卷)

2020届二轮:模块3 专题15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卷)(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对苏联的基本态度如下表所示A.积极推动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B.准备对苏实施强硬的遏制政策C.试图借助于战争手段遏制苏联D.对苏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折解析杜鲁门和凯南的态度说明当时美国准备对苏实施强硬的遏制政策,B 项正确;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在1955年,1946年不可能积极推动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排除A项;材料中看不出借助战争手段,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供1946年以前的外交政策,所以看不出发生了重大转折,排除D项。

答案 B2.(2019·江西上饶一模)下图是漫画《拒绝马歇尔计划的苏联,只能发挥制度优势来对抗》。

对该漫画理解正确的是()A.再现了当时苏联的农业实际状况B.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斗争下的产物C.推动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快速复苏D.揭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解析由马歇尔计划可知,美苏处于冷战时期,而漫画通过对美国和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的夸张对比来展示两国的差距,而且对苏联此时农业生产的反映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明该漫画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B项正确;1937年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农业在推行机械化耕作,漫画的描述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A 项;推动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只反映了漫画的部分信息,不完整,排除C项;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是控制西欧各国,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

答案 B3.(2019·山东德州一模)1969年,联邦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表示愿同苏联“互相谅解和信任”,“发展经济和文化联系”,并声称要同东欧对话。

同时,又强调该政策不会削弱联邦德国对北约承担的义务。

该政策() A.推动了欧洲局势的缓和B.表明了苏联逐步加强对欧洲的控制C.反映出两极格局开始解体D.意味着德国外交摆脱了美国影响解析根据材料“表示愿同苏联‘互相谅解和信任’,‘发展经济和文化联系’,并声称要同东欧对话”可知,联邦德国主动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搞好关系,有利于推动欧洲局势的缓和,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联邦德国的措施,而不是苏联的措施,排除B项;两极格局解体在90年代,排除C项;1969年冷战尚未结束,德国外交未摆脱美国影响,排除D项。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强化训练12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强化训练12

专题强化训练(十二)一、选择题1.(2019·江苏如皋中学考前训练)“起初,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抱敌视态度的,还在西欧六国酝酿筹组共同市场时,英国政府就赶忙于1956年10月抛出了所谓的‘C’计划,企图用一个包罗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内的‘工业自由贸易区’,把拟议中的六国共同体‘化’掉。

”英国此举()A.确立了其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B.旨在抗衡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C.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D.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973年才加入欧洲共同体,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据此可排除A项;B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而不是英国的“C”计划,故排除C;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英国企图用所谓的“C”计划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取代掉,这就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故选D。

[答案] D2.(2019·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1967年共同体宣布成立时,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表示:我们决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

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

材料反映了()A.英国反对欧洲联合B.欧洲一体化道路曲折C.英国的实力在下降D.英国希望领导欧共体[解析]材料“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说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的曲折,故B项正确。

[答案] B3.(2019·河北衡水四月大联考)美国政府将1973年定义为“欧洲年”,并试图以此对大西洋关系进行再定义,对此法国驻欧共体外交官评价:“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

”这反映了()A.世界格局已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B.美国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C.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新型美欧关系D.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走向衰落[解析]据材料“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可知美国干预欧共体的运行,进一步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故B项正确。

部编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学案

部编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学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考点一两极格局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②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2.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过程①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

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影响①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重点深化] 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特点(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抓题眼漫画中几个人在听到无线电广播内容——“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后被“吓倒”,说明这一时期苏联进行经济建设引起了它的“敌人”的恐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苏联推行了“遏制”政策。

答案 D1.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

这表明“马歇尔计划”()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答案 B解析杜鲁门主义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手段,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运用,实质都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根据材料中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由此可知马歇尔计划更为隐蔽的特点,故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实质相同,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都是实现美国的称霸,故D项错误。

2020年中考初中历史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选择题训练解析答案

2020年中考初中历史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选择题训练解析答案

2020年中考初中历史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选择题训练解析答案1.(2020·新课标I)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

这些规定旨在A. 发展国家特色产业B. 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C.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D. 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答案】C【解析】墨西哥的一系列规定是限制外资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从而避免出现外资控制国家经济的状况,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故选C;限制外资不一定能够发展国家特色产业,排除A;墨西哥是在限制外资,不是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墨西哥国内的经济措施,没有涉及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内容,排除D。

故选C。

2.(2020·新课标Ⅱ)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

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

这表明A. 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 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D. 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两国关系由战时同盟走向了敌对,形成了战后两极对峙的格局。

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可以判断出美苏两国在战后对抗的格局下又存在交流,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双方之间的交流协议,并非是单纯的美国一方,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之间的交流,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排除;D说法明显不符合美苏之间对抗的史实,排除。

故选C。

3.(2020·新课标III)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

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

江苏专版2020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过关高分练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江苏专版2020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过关高分练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过关高分练(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59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盐城三模)杜鲁门总统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欧洲“就能有一个纵深的防御”。

因此,在美国的支持下,联邦德国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加入北约。

美国此举( )A.加强了对德国的政治控制B.促进西欧一体化的进程C.有利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D.标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解析:选C 材料指出了德国在欧洲防御中的重要作用,这里的“防御”,主要指的是防御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扩张,因此,美国极力扶植联邦德国加入北约集团,故C项正确;A 项表述不合题干的主旨;B项与题干无关;D项指的是北约和华约的形成。

2.(2019·江苏原创模拟二)下表为部分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不同看法,据表格信息,能确定( )B.美英等国应该对“冷战”发动承担主要责任C.意识形态斗争不利于构建国际和平秩序D.美苏“冷战”的起源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解析:选D 不同的学者因为立场、史料、视角等差异有不同的观点,这恰恰说明“冷战”的起源是非常复杂的,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是材料整体所能体现或能说明的,排除。

3.1961年4月,赫鲁晓夫说:“我们确信美国人绝不会容忍卡斯特罗政权的存在……在美国对加勒比海地区进行干涉的威胁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有义务尽一切可能来保护它,并使其成为其他拉美国家的一个现实榜样。

”苏联为此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加速了拉美国家的联合B.缓和了美苏之间矛盾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D.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解析:选C 卡斯特罗政权是古巴共产党领导人卡斯特罗建立的政权,赫鲁晓夫言论的意思是苏联有义务保护古巴社会主义政权的安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联决定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来防止美国的军事威胁,从而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故C项正确;A项与此无关;B项表述不合史实;D项表述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强化训练(十二)一、选择题1.(2019·江苏如皋中学考前训练)“起初,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抱敌视态度的,还在西欧六国酝酿筹组共同市场时,英国政府就赶忙于1956年10月抛出了所谓的‘C’计划,企图用一个包罗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内的‘工业自由贸易区’,把拟议中的六国共同体‘化’掉。

”英国此举()A.确立了其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B.旨在抗衡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C.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D.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973年才加入欧洲共同体,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据此可排除A项;B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而不是英国的“C”计划,故排除C;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英国企图用所谓的“C”计划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取代掉,这就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故选D。

[答案] D2.(2019·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1967年共同体宣布成立时,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表示:我们决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

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

材料反映了()A.英国反对欧洲联合B.欧洲一体化道路曲折C.英国的实力在下降D.英国希望领导欧共体[解析]材料“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说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的曲折,故B项正确。

[答案] B3.(2019·河北衡水四月大联考)美国政府将1973年定义为“欧洲年”,并试图以此对大西洋关系进行再定义,对此法国驻欧共体外交官评价:“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

”这反映了()A.世界格局已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B.美国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C.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新型美欧关系D.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走向衰落[解析]据材料“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可知美国干预欧共体的运行,进一步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故B项正确。

[答案] B4.(2019·北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考前冲刺)1974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

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

这表明()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B.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冲击了国际经济旧秩序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解析]欧共体与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洛美协定》,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开始对旧的经济秩序产生了冲击,故B项正确。

[答案] B5.(2019·湖北荆门调研)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新经济体制”的实施()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B.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C.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反映出苏联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经验[解析]“新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体制基础上的一种调整,虽然未能真正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理论认识上是一个创新,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故B项正确。

[答案] B6.(2019·山西太原模拟)1998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7.2万亿美元,欧盟为8万亿美元。

但在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储备中,美元占到61.5%,欧洲货币一共占20.1%。

这反映出()A.欧盟各国应该使用统一货币B.布雷顿森林体系维系了美元的中心地位C.德国经济在欧盟中位列第一D.欧洲货币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实力不相称[解析]材料中呈现的是对比,欧洲货币在中央银行的储备低(即货币的国际地位)与经济实力(欧盟国内生产总值高)不相称,故D项正确。

[答案] D7.(2019·湖北荆州调研)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的3年内,流入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达300亿美元,是过去25年外国直接投资的近一半;同时,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总额由1994年的510.6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430亿美元。

材料表明()A.墨西哥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发展B.墨西哥农副产品更具竞争优势C.对等的关税税率促进美墨贸易增长D.金融是美国对墨投资的重点领域[解析]材料表明美国在墨西哥的投资增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总额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墨西哥的劳动力优势,故B项错误;据材料无法推断美国和墨西哥的关税是否对等,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美国对墨投资的重点领域,故D项错误。

[答案] A8.(2019·河南郑州模拟)推动下表所列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B.新兴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一体化开始影响发展中国家D.南北合作推动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解析]当今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旧存在,新兴发展中国家难以以一国之力维护自己的权益。

材料表格反映的是新兴国家组建的几个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团结起来应对不利因素,故B项正确。

[答案] B9.(2019·四川宜宾调研)“冷战”结束时,西方世界存在一种“美国化”的趋势,也有不少国家将美国视为帝国新象征。

伴随世贸组织的建立和9·11事件的发生,“单极世界”理论在美国学术界逐渐消退,包括美国精英在内的世人开始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的世界和美国。

这些变化反映了()A.多极化理论成为世界各国共识B.世界秩序的有序性逐渐增强C.国际格局剧变下的认识趋于合理D.“冷战”后美国的地位急剧下降[解析]据材料从“美国化”到“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说明对于多极化理论从忽视到多角度认识,即对国际格局剧变下的认识趋于合理,故C项正确。

[答案] C10.(2019·河北衡水金卷高考模拟)以下是2002~2012年欧洲27国失业人口的差异变化图。

该图反映出当时()A.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日益增强B.欧盟新老成员国之间摩擦不断C.欧盟成员国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D.欧洲一体化的阻力将越来越大[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欧盟27个成员国中“老成员国”和“新成员国”的失业率有比较大的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差异反映出欧盟成员国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故C项正确。

材料中只强调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失业差异,没有体现出经济区域集区化趋势增强和成员国之间的摩擦,故A、B两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一体化过程的阻力,故D项排除。

[答案] C二、非选择题11.(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一体化运动经历半个多世纪,一路走来,经历了挫折和停滞,但其大势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如今已成为拥有25个成员国,覆盖欧洲大部分面积,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经济政治共同体,成为多极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极。

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欧洲经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欧洲的发展前途取决于它对经济全球化的全面适应能力、对经济一体化的创新吸纳程度,以及在新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成就。

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改革正是它达到这些目标的可靠途径。

——摘编自赵晓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改革》材料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5年价格)(%)(2)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信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欧洲经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得出不断发展壮大;一体化面临挑战。

第二小问“影响”,据信息“成为多极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极”得出欧洲成为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2)问,据信息“欧盟国家成员从12→15→25”的过程中经济发展,说明经济增长主要靠新成员维持;从欧盟国家是25国时与美国相比,得出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从时间分析,2001年以来增速变缓,得出经济发展不平衡,2001年后增速明显放缓。

[答案](1)特点:不断发展壮大;一体化面临挑战。

影响:使欧洲成为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体化出现挫折和停滞;促使欧洲一体化不断调整和改革。

(2)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2001年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增长主要靠新成员维持;总体增速缓慢,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

12.(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历史、用怎样的方法理解历史,所影响的决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勾画,更影响即将展开的未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

具体表现,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

当时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因为“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在朝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如果革命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以后就中止,那么俄国就可以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可能早已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了”。

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如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

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林个人,以及他在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由此发展到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且进一步直接诋毁列宁。

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曰“再思考”。

最初,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毫无成就可言,后来针对斯大林时期,否定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摘编自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并运用苏联(俄)的相关史实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素养,依托材料,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准确提取观点并联系史实——俄国十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等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一:历史虚无主义在“说事”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用历史假设否定史实,编造历史、混淆是非。

批判:运用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等相关史实进行批判,以说明认识历史事物要科学真实。

(略)示例二:历史虚无主义在“论人”方面(人物的评价),无视历史事实、孤立片面地看待历史人物、用支流否定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