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翻译
语域理论视角下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
- 214 -校园英语 /翻译探究语域理论视角下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台州学院/肖珊珊【摘要】西方翻译理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这个过程中,语言学理论在现代电影翻译领域的当中开始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许多翻译工作都需要通过这项理论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通过运用语言学理论内容,能够实际解决翻译当中产生的问题,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前阶段,西方翻译发展理论的大趋势。
语言学理论当中语域理论具有重要地位,属于最核心的内容。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 字幕翻译 语域理论《金陵十三钗》电影于2011年贺岁档推出,是张艺谋导演的又一电影力作。
这部电影同样也是其首次执导战争史诗片,作品改编自海外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1937年时,日本侵占南京之后,关于一位美国人约翰与教会当中女学生以及十四名秦淮河风尘女,另外还包括一个军人与伤兵的故事。
他们被均在一个尚未被日军占领的天主教堂当中,这部影片也首度邀请了好莱坞的战争特效团队与其一线影星克里斯电贝尔加盟本片,并的得到了69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外语片奖提名。
本文侧重从语域理论方面分析影片字幕翻译。
一、语域理论简述“语域”也就是指语言运用场合背景与环境的一种说法。
韩礼德指出:“语域属于语言在不同环境与背景下而能够得到区分的变体。
”语言从使用环境角度分析包括多个方面:新闻环境、公众演说、广告语言以及课堂语言环境等等。
面对不同的环境,语言使用应当遵从不同的语体。
韩礼德曾经对语域语境因素进行了变量定义与划分,其中包括:语场、语旨以及语式。
语场:是语言交际行为当中发生的事情,主要是指交谈过程中的主题部分或者是场地情景内容。
总结起来看,也就是指发生了什么。
为此,想要能够正确的理解语言当中的主题以及场景属于翻译工作当中的重点。
语旨: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主要意图以及交际过程中,交流双方之间的关系。
语言运用意图本身应当具有说服性,例如商业广告等。
交际之间形成关系则包括地位与角色等等。
从目的论看《金陵十三钗》汉语字幕俗语英译
《戏剧之家》2019年第04期 总第304期201文化天地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形式,广受欢迎,电影作品观众数量远超文学作品读者数量,电影作品对社会的影响也绝不在文学作品之下。
相比文学翻译,口语化、大众化和人物性格情感化是电影字幕翻译的主要特点。
字幕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电影作品中的口头信息以文字形式予以再现的过程。
(Gottlieb,1992)字幕翻译要帮助外文观众准确体会台词含义和了解人物性格,需要结合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和文化交流形式,其翻译更重文化。
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的一些共性和差异在俗语的翻译中应得到很好的体现。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核心的翻译理论,自诞生以来便广受学界的关注。
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在国内翻译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研究学者普遍认为目的论对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研究者认为,译者应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策略,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如张锦兰,2004;文月娥,2008等)。
但该类研究大多停留在文学翻译领域。
在中文电影字幕英译的研究方面,不少研究者认为,电影字幕对译者的要求比文学翻译更高,要求译者必须保证译文信息的衔接和连贯,保证观众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取最清晰的信息,且译者须善于变通(如王焰、郑贤贵,2005;吕健、吴文智,2012等)。
在中文俗语英译的研究方面,有研究者探讨了翻译策略,认为由于俗语中隐含的文化差异,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或意图对俗语进行灵活处理(如曾奇,2004;辛红娟、宋子燕,2012;宋佳音,2016等)。
但目前对于俗语翻译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文献资料比较少,基于翻译目的论针对中文电影俗语英译的研究则似尚未见,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电影《金陵十三钗》以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在被日军侵占的南京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导演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加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影片中使用的语言有英语、普通话、南京话和日语,其中以南京话和英语为主。
金陵十三钗-抗日电影赏析
内容简介
• 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
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
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 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
• 金陵”是“南京”的别
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 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 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
称,“十三钗”指的是 故事中12位侠肝义胆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 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 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
风尘女子和那个人虽小 却责任心强的小男孩 。
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
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
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
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
妓女们救下。最后,这13个平日里被视
抗日电影赏析
Kris_lai
主要内容
一.影片介绍 二.导演简介 三.创作背景 四.剧情介绍 五.名家评论 六.个人感受
影片介绍
中文名:金陵十三钗 外文名:The Flowers Of War 其它译名:南京英雄,战争之花 出品时间:2011年 出品公司: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演:张艺谋 编剧:刘恒、严歌苓 制片人:制片主任:黄新明 类型:剧情,战争,历史,动作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倪妮,佟
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
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
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
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主要角色
---约翰 :有才能、冷静、坚强不屈、 ---玉墨 :漂亮又识大体 ,有号召力,风情万种,艳
光四射 ---以书娟为代表的教会学校女学生 :勇敢,不畏屈辱,
浅观《金陵十三钗》
浅观《金陵十三钗》淮左名都,金陵王城。
紫气从东来,自古帝王家。
亭台水榭,尽显雅致;残阳柳绿,道尽柔情。
脉脉清江水,淮河莲灯一片亮。
两岸街坊,怎一个莺歌燕舞,教人不思乡?昔日八妓成腐土。
今日需观十三美娇娘!南京,中华旧都,千年古城,见证了九州的辉煌和沉沦,同时也承载了无数的苦与乐,喜与悲;古城的每一寸土,都洒满了血与泪。
这注定是一座不平凡的城市。
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南京的故事。
抗战爆发后,日军叩城,帝都沦丧。
残忍的倭人在南京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致使南京城内到处断壁残垣,到处连堆白骨。
昔日繁盛的南京变成了人间地狱。
国难之下,一群秦淮河畔的香艳妓女们躲到了城中的一所教堂以躲过杀戮,同时住在里面的还有一群教会女学生以及流浪汉约翰。
三类不同的人在这么一所小小的教堂内过活着,尽管平日里少不了摩擦和矛盾,但争取生存的愿望同样强烈。
可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即使是如此崇高圣洁之地也无法摆脱野兽的肆掠。
终有一天,一小队日军发现了藏身于此的女学生们,并企图对她们进行奸污,在爱国军人的保护下,女孩们守住了贞洁,但危险并未就此摆脱。
日军的高层将领相中了这群女孩儿,并将她们软禁在教堂,以便在军方的庆功宴上充当慰安妇。
险恶的处境使得约翰与妓女们对这群女孩顿生怜悯之心。
最后,为了保全女孩们的贞洁,妓女们毅然决定代替女孩们去,女孩儿的贞洁得以保全,但妓女们却再也没回来。
观看完影片,不由眼眶湿润,。
一首秦淮琵琶曲,道出千秋苦;两行美人离别泪,诉尽古今悲。
无数感慨,无尽唏嘘,以至于口不能言,书不能书。
只能感到灵魂深处所受的震撼。
或许比不上《辛德勒名单》深刻,或许在细节处有待改进,但这确是一部佳作,是近年来我所看过的最好的作品。
舍己为人,不亦伟哉;大义鼎然,不亦壮乎!秦淮女子的光辉形象胜过天使,她们是真正的war of flowers,在血腥与残酷中呈现出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这是一部正邪分明的电影,正义的一方有教会的女学生,秦淮女子,约翰以及中国军人;邪恶的一方则是日本兵。
从《金陵十三钗》片名翻译看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通 过对电 影《 金陵十三 钗》 英文译名的赏析, 为国产电 影走 向世界的片名英译提供参考与借鉴, 并希望借此唤起国产 电影对片名翻译的重视 , 使国产电影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二 《 金陵十三钗》 英文译名的变更和原因分析 1 . 《 金陵十三钗》 英文译名的变更。 《 金陵十三钗》 自 筹备之初就瞄准国际市场, 片中除有 大量英文对白外, 英文译名的选取更是重中之重。影片拍 摄之时曾有“ T h e 1 3 Wo m e n o f N a n j i n g ” 和“ N a n j i n g H e r o e s ” 两个版本的译名。在男主角克里斯蒂安 ・ 贝尔获得奥斯卡 金像奖最佳男配角之后, 新画面影业曾在好莱坞杂志打广 告发贺信, 当时用的译名是“ N a n j i n g H e r o e s ” , 因此这个译 名在影片宣传之初已在好莱坞有了一定的影响。之后传出 影片的英文译名要改为“ S a l v a t i o n ” 的消息, 更是一石激起 千层浪。“ S a l v a t i o n ” 是好莱坞专家给剧组提出的建议, 制 片人张伟平也曾表示很喜欢这个既有力量又有故事的名 字。但最终《 金陵十三钗》 在多伦多电影节后播放了2 0分 钟的片花, 英文片名也正式确定为“ T h e F l o w e r s o f W a r ” 。 2 . 从片名功能角度比 较《 金陵十三钗》 四个英文译名。 电影名称犹如商品标签 , 需要用凝练的语言总结电影 内容 , 揭示主题, 并且激发观众的联想使观众产生观影欲 望。电影片名有如下功能: 信息功能 , 传达影片的主要信
第1 3卷 第 1 2期 2 0 1 3年 l 2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 URNA L OF J I XI UNI V ERS I T Y
金陵十三钗判词赏析
金陵十三钗判词赏析1、“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付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的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搃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文字背后,作者要传达的隐意是:神州被满清黑暗统治。
明清更迭,明疆域被下贱落后之族占领,其入主中原凭的是巧诈。
明之亡,多是毁在文官手里以及多尔衮对大明的觊觎。
“水墨”实指(地处)黑水间;“乌云浊雾”指满清的黑暗统治;“霁月”系最清亮的明月,暗喻明;“易散”为“易膻”近似发音,“膻”、“腥膻”均指满清;“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指的是大明被下贱之族占有。
前半句是指高挂于天的明月,仍是指代明;“风流灵巧”意指满清入主中原凭的是巧诈。
“风流”喻清风,指满清,“灵”是“临”的近似发音,“巧”此处为巧诈;“寿夭多因毁谤生”指明亡多因文官。
“谤生”实指“榜生”,即文官;“多情公子”指的是多尔衮,即“清”“多”“儿”(子,“尔”的谐音)“衮”(“公”的近似音);“空牵念”可引申为觊觎。
2、“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隐写:篡夺中华的罪魁是孝庄、多尔衮、福临三人。
“簇鲜(陷)花(华)”代表攻陷中华;“破席”有两层意,一是袭击(华),二是暗指男女关系,即所谓孝庄下嫁多尔衮;“温柔和顺”喻端“庄”;孝庄名字本布泰,其意为天降贵人,“空云似桂(贵)”是暗讽之;“优伶有福”实取福临(伶)二字;如同“多情公子”一样,“公子”在书中也是暗指多尔衮。
这四句作为袭人的判词与隐意正合。
3、“揭开看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判词背后隐写:晚明几朝彻底败亡。
各自的遭遇实在令人感伤,吴三桂率清兵攻取云南,漂泊缅甸的永历帝还是被吴残害魂归故乡。
“一株桂花”这里喻桂王,永历帝继位前系桂王,晚明时期主要在永历一朝;“水涸泥干莲枯藕败”表面指生长基础及根叶全部死亡,喻晚明最终覆亡,“莲”“藕”书中代指中华;“根”是暗用“由”字,“根”与“由”意思同,常并用为“根由”,“一茎”意为首尾同系,又暗指朱由检、朱由崧与朱由榔三帝同出一脉(万历皇帝是三人共同祖父);“平生遭际实堪伤”指晚明几朝境况多是凄惨;“两地生孤木”是拆字法,“两土加一木”为“桂”,指吴三桂;“致使香魂返故乡”指吴三桂将永历帝从缅甸带回并处死,魂返故乡。
金陵十三钗英语作文
金陵十三钗英语作文The Thirteen Beauties of JinlingIn the bustling city of Jinling, there lived a group of remarkable women who captivated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all who encountered them. These thirteen beauties, each with her own unique charm and talent, have become the stuff of legends, inspiring countless works of art and literature throughout the ages.At the center of this remarkable circle was Wang Qiang, a woman of unparalleled beauty and grace. Her delicate features and piercing gaze were said to have the power to mesmerize all who laid eyes upon her. Wang Qiang was not merely a pretty face, however – she was a skilled calligrapher and painter, her works renowned for their elegance and depth of emotion.Alongside Wang Qiang stood Jiang Xue, a woman of exceptional intelligence and wit. Jiang Xue was a master of the literary arts, her poems and essays praised for their profound insight and impeccable style. She was a sought-after companion in the salons and teahouses of Jinling, her sharp tongue and keen intellect captivating all who encountered her.Then there was Xue Baochai, a woman of such refined elegance that she was often compared to a delicate flower. Xue Baochai was a virtuoso of the guqin, her ethereal melodies said to have the power to soothe even the most turbulent of souls. Her beauty was not merely physical, but a reflection of her inner purity and grace.Another of the Thirteen Beauties was Lin Daiyu, a woman of profound emotional depth and sensitivity. Lin Daiyu was a brilliant poet, her verses explor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human heart with a rare poignancy and insight. Her fragile health and tragic fate only served to deepen the legend that surrounded her, making her one of the most beloved and enduring figures in Jinling's pantheon of beauties.Equally captivating was Baoyu, a woman whose unconventional spirit and sharp intellect set her apart from her peers. Baoyu was a master of the arts of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er works reflecting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condition. She was also known for her outspoken nature and her refusal to conform to the rigid social norms of her time.Then there was the enigmatic figure of Baochai, a woman whosebeauty and grace were said to be unparalleled. Baochai was a skilled musician and a master of the literary arts, her works praised for their elegance and depth of emotion. Yet she was also a woman of great mystery, her true nature hidden beneath a veil of social propriety and decorum.Another of the Thirteen Beauties was Miaoyu, a woman whose spiritual depth and intellectual prowess set her apart from her peers. Miaoyu was a skilled practitioner of the Buddhist arts, he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Dharma reflected in her serene demeanor and profound insights. She was also a gifted poet, her verses explor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with a rare poetic sensibility.Equally captivating was Yingchun, a woman whose radiant beauty and infectious joie de vivre made her a beloved figure in Jinling's social circles. Yingchun was a skilled dancer and singer, her performances captivating all who witnessed them. She was also known for her warm heart and generous spirit, her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endearing her to all who knew her.Then there was the enigmatic figure of Xiangling, a woman whose beauty and intelligence were said to be unparalleled. Xiangling was a skilled calligrapher and painter, her works reflecting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 Shewas also a woman of great mystery, her true nature hidden beneath a veil of social propriety and decorum.Equally captivating was Taoyuan, a woman whose refined elegance and intellectual prowess made her a sought-after companion in the salons and tea houses of Jinling. Taoyuan was a skilled musician and a master of the literary arts, her works praised for their depth of emotion and impeccable style. She was also known for her warm heart and generous spirit, her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endearing her to all who knew her.Another of the Thirteen Beauties was Qingwen, a woman whose fierce intelligence and unwavering spirit set her apart from her peers. Qingwen was a skilled debater and a master of the literary arts, her works reflecting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She was also known for her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her principles, her refusal to compromise her beliefs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inspiring all who encountered her.Finally, there was the enigmatic figure of Baochai, a woman whose beauty and grace were said to be unparalleled. Baochai was a skilled musician and a master of the literary arts, her works praised for their elegance and depth of emotion. Yet she was also a woman of great mystery, her true nature hidden beneath a veil of social propriety and decorum.These thirteen women, each with her own unique talents and charms, have become the stuff of legends in the city of Jinling. Their stories have inspired countless works of art and literature, and their legacies continue to captivate and inspire all who encounter them. Whether it is the radiant beauty of Wang Qiang, the sharp intellect of Jiang Xue, or the profound spiritual depth of Miaoyu, the Thirteen Beauties of Jinling remain a enduring symbol of the power and complexity of the human spirit.。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深入探究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
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强调在交际过程中,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模态的共同作用。
在影片的字幕翻译中,除了文字本身,还需要考虑图像、音乐、表演等多种模态的交互影响。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反映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大屠杀背景下,女性角色勇敢抵抗侵略者的历史题材影片。
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表达,展现了女性在战争中的坚强与勇敢。
本文选取该影片的字幕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因为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更因为其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面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进行梳理,明确其在字幕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然后,结合《金陵十三钗》的具体字幕翻译案例,分析翻译过程中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多模态符号的协调与统一。
本文还将探讨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分析其在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对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影片字幕翻译研究中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MDA)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视角,它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分析单一文本或话语的局限,将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模态结合起来,以揭示交际过程中不同模态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构建意义。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中,语言不再是唯一的交际工具,而是与其他模态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
在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中,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影片作为一种多模态交际的媒介,包含了丰富的视觉元素、听觉元素以及文本元素。
字幕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要在保持原片多模态特征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效果。
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电影《金陵十三钗》字幕英译为例
3、语篇层面的对等
结论与启示 本次演示以《金陵十三钗》为例,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 应用。通过分析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的对等,我们可以看到功能对等理论对于 提高电影字幕翻译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为中国的电影字幕翻译提供 了新的启示:在进行电影字幕翻译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意图和意义, 使目标观众能够理解和欣赏原作的内涵。
三、语用对等
三、语用对等
在《冰河世纪3》的字幕翻译中,语用对等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当剑 齿虎问“Is that why you're packin' heat?”,它的意思是在问对方是否携 带武器。在字幕翻译中,“packin' heat”被翻译成“携带武器”,准确地传达 了剑齿虎的问题和意图。
3、语篇层面的对等
最后,《金陵十三钗》这部影片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 勇气的重要性。通过这部影片的英译字幕,我们能够更好地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电影《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平 民和战俘遭受侵华日军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的故事。该电影字幕 的英译本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用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 用。
内容摘要
《冰河世纪3》是一部极受欢迎的动画电影,讲述了猛犸象、剑齿虎和树懒在 冰川时期求生存的故事。在电影的字幕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保留原意
一、保留原意
在《冰河世纪3》的字幕翻译中,原意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例如,当猛犸象说 “I'm in a mood for danger”时,字幕翻译为“我渴望冒险”,准确地传达 了猛犸象的心情和意图。
从《金陵十三钗》解读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
从《金陵十三钗》解读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从《金陵十三钗》解读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徐霖[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影视业的发展也日益国际化,影视字幕的翻译显得十分重要。
该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托,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对影视字幕翻译的适应性选择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影视字幕的翻译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字幕翻译适应选择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0引言当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阻挡,随之而来的就是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影视作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其字幕翻译备受关注。
成功的字幕翻译对于国产电影走向世界和传播中国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
”[1]中国的国产电影若想在世界电影的文化殿堂里占有一席之地,成功的字幕翻译必然予以重视。
近年对影视字幕翻译的研究集中于以目的论视角、关联理论视角来探讨其翻译策略,但从生态翻译视角却鲜有人涉及。
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可谓是一部战争史诗电影,该电影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在抵抗日本法西斯的抗争中,12位身份低微的风尘女子和一位极具责任心的小男孩,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毅然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此片在国内荣登2011年度票房冠军,在欧洲电影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除了电影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外,电影字幕的成功翻译也是功不可没。
本文将选择《金陵十三钗》中的几处精彩翻译,从生态翻译视角来探讨影视字幕的翻译策略。
1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生态翻译理论,在译学界可谓是刮起了一阵新风。
该理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为指导,指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所谓的翻译生态环境就是指“原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2]。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引言: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和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成为一种常态。
字幕翻译作为影片的一种传播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准确传达影片所表达的情感、意义和文化背景,翻译者不仅需要考虑语言层面,还需要关注影音元素。
本文试图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对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字幕翻译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影片中多种媒体元素(如文字、图像、音频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元素对于整个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产生的影响。
在字幕翻译中,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影视语言的多样性,进而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达影片的综合意义。
二、《金陵十三钗》的影视语言特点《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古装剧,影片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意象,并通过宏伟的场景、精美的服饰和音效等元素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面貌。
影片中的话语分为对白、诗词和旁白等类型,与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相互交织,构成复杂的多模态话语系统。
三、《金陵十三钗》字幕翻译中的问题1. 文化差异的传达:影片中的文化符号和意象通常具有中国特色,比如对于古代的礼仪和风俗,海外观众可能会有困惑。
字幕翻译需要针对目标群体进行文化调适,通过适当的注释和解释,帮助观众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2. 翻译与视觉元素的协同:影视作品中的画面元素对于表达情感和意义也起到重要作用。
在字幕翻译中,如何与视觉元素协同工作,实现文字和影像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 语境的重构:在多模态话语系统中,语境对于语义的解读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字幕翻译需要通过针对影片中的情节和角色关系进行全面的语境重构,确保观众能够准确理解角色的话语背后的意义。
四、优化字幕翻译策略1. 借鉴并发展文化调适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注释和解释是传递文化差异的重要手段。
翻译者可以结合图像、声音等元素,将注释和解释融入到字幕中,满足观众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需求。
瞿佑 剪灯新话 金凤钗记 原文翻译
瞿佑《剪灯新话》金凤钗记 原文翻译大德年间,扬州有个富人叫吴防御,住在春风楼旁边,和官宦世家的崔君做邻居,两人交情十分深厚。
崔君有个儿子叫兴哥,吴防御有个女儿叫兴娘,两个孩子都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崔君就请求吴防御把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儿子兴哥为妻,吴防御答应了这门亲事,还拿出一只金凤钗作为定亲的信物。
不久之后,崔君到远方去做官了,这一去就是整整十五年,期间连一封信都没有寄回来过。
吴家的女儿兴娘一直待在闺房之中,已经十九岁了。
她的母亲对吴防御说:“崔家的公子这一去就是十五年,一点消息都没有,兴娘已经长大了,不能再死守着以前的婚约,让她错过出嫁的好时候呀。
” 吴防御却说:“我已经答应了我的老朋友,况且婚约已经定下了,我怎么能说话不算话呢。
” 兴娘也因为一直盼不到崔生回来,心里忧愁就生了病,整天躺在床上,病了半年就去世了。
她的父母伤心欲绝,痛哭不已。
在给兴娘入殓的时候,她的母亲拿着那只金凤钗,抚摸着她的尸体哭着说:“这是你夫家给的东西呀,现在你已经不在了,我留着它还有什么用呢!” 于是就把金凤钗插在兴娘的发髻上,然后将她下葬了。
兴娘下葬两个月后,崔生回来了。
吴防御热情地接待了他,问起他这些年的情况,崔生说:“我父亲在宣德府做理官,后来去世了,母亲也在几年前就离世了。
如今我已经守孝期满,所以不远千里来到这里。
” 吴防御听了不禁流下眼泪,说:“兴娘命运不好啊,因为一直挂念着你,生了病,在两个月前带着遗憾就去世了,现在已经下葬了。
” 说完,就带着崔生进入屋内,来到兴娘的灵位前,烧了纸钱,把崔生回来的消息告诉她,全家人又大哭了一场。
吴防御对崔生说:“公子你的父母都已经不在了,而且你家离这儿路途又遥远,现在既然来到了这里,就干脆在我家吃住吧。
老朋友的儿子,那也就是我的儿子呀,不要因为兴娘不在了,就把自己当外人。
”说完,就立刻让人把崔生的行李搬到门旁边的小书房里安置下来。
就这样过了将近半个月。
当时正值清明节,吴防御因为女儿去世的缘故,全家都要去上坟。
《金陵十三钗》故事节选
《金陵十三钗》故事节选一、《金陵十三钗》简介作为全球文化遗产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清代小说。
它以抒写女性命运为题材,详细描述了妇女在封建社会的不幸遭遇,彰显出女性独立自主、聪明、勇敢的形象。
小说通过即兴说话、抒发心情和以物证情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南京城乐坊春闺中不同命运的13位女性的心情和故事,向人们展示了现实中的悲剧,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意义。
二、故事简介1. 宝钗堂宝钗、黛玉、紫鹃是“石头记”中三位十分关键的人物。
她们原本是戚家的三位闺密,但随着女儿的嫁娶,她们被迫离开了住处,最终落脚在宝玉家中的宝钗堂。
在宝钗堂中,三人共度闲暇时光,谈论各自的生活、开心和难过。
2. 薛宝钗薛宝钗是一个非常聪明精明的女人,她是大观园里的佼佼者。
如诗如画的她因为认为黛玉是个善于写诗的人而结为好友,并用她自己婚前获得的财产为黛玉散发大巨额,帮助她实现真正的自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薛宝钗也逐渐发现黛玉的性格特点,对黛玉的安慰也使黛玉逐渐摆脱了困境。
3. 湘云湘云是一个性格开朗、天真活泼的女孩。
由于养成的成长环境,在她艰难的童年时期成为对抗命运的一剂强心剂。
她无欲无求,其情感真挚坦率,尤其在大观园中与薛宝钗等的闺蜜关系让人耳目一新,她是大观园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
4. 李纨李纨是贾府本家中名望极高的女孩,也是大观园名副其实的主人。
她长相出色,心地善良,但对自己相对枯燥的生活有些不满。
她深爱亲人,对待朋友则是极度的温厚和耐心。
她最终嫁到魏家一家,摇身一变,成为家庭主妇,但她对自由的追求并不减弱。
5. 黛玉作为《金陵十三钗》中的主人公,黛玉是一个忧郁的女孩,每天都为着命运的掌控而苦恼。
她无法承受世界的独特性和自身的无力感,她的同伴们通过深入与她的心灵沟通,提醒她不能放弃自己的追求,帮助她寻找到人生的意义。
三、故事评价《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描绘中国传统女性命运的经典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压迫、束缚、叛逆、追求和独立自主的形象,描画出了一幅代表古代中国女性形象的图画,给了当代读者重要的生活启示。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近年来,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话语传递和翻译问题。
影片《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通过影像和字幕相结合的多模态作品,其字幕翻译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还需要配合影像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对《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念。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指通过对话语中文本、声音、图像、色彩等多种模态元素的分析,揭示其共同构建意义的过程。
在影片《金陵十三钗》中,字幕的翻译除了准确传达对话内容外,还需要考虑影像元素对翻译的影响,以实现更好的观影效果。
其次,我们可以分析影片中的几个具体例子来探讨字幕翻译的问题。
在影片中,宫娥与孙思邈之间有一段重要的对话。
原文中,宫娥说:“贱婢心地善良,不想与你作对。
”这里的“贱婢”一词既带有尊称的意思,又有贬义的成分。
在字幕翻译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如“我”或“本宫”代替“贱婢”,以凸显宫娥的身份和对话的氛围。
另一个例子是在剧情发展紧张时的片段,有时原文中的对白很短,但却需要通过字幕传达情感和紧迫感。
在这种情况下,字幕的翻译要力求简洁明了,避免赘述,同时要准确传达情感色彩。
例如,原文中的“快逃!千万不要回头!”可能在字幕中翻译为“快跑!”或“快走!”等,以传达紧急情感。
此外,还要考虑配乐和特效对字幕的影响。
影片中的配乐起到了情感引导和氛围营造的作用,配合字幕能够增强观影体验。
例如,在悲伤的场景中,悲情的音乐可以与字幕的翻译相配合,以加深观众对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需要注意字幕的排版和设计对观影体验的影响。
字幕的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内容,还要适应影片的节奏和镜头转换,以使观众更好地把握剧情。
此外,还要注意字幕的颜色、字体、大小等设计,以确保其与影像相协调,使观众的注意力能够更好地集中在影像和字幕上。
综上所述,涉及到多个方面,如情感与对话的传达、影像和字幕的配合、字幕设计等。
从奈达的视角看《金陵十三钗》字幕翻译-最新文档
从奈达的视角看《金陵十三钗》字幕翻译[文献标识码]A1 . 前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已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各国的电影都通过DVD、网络等多种途径进入到了中国观众的视线,中国电影也在不断地走向国际市场。
而在电影市场如此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双语片(即原语影片+目的语字幕)的地位更是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体味原汁原味的外国语言及文化。
如此一来,中国的观众需要更好地理解外文片,外国的观众也需要明白地体会中国文化,这就使得字幕翻译的地位日益提高。
近些年,国内涌现出大批学者,他们分别从目的论、关联理论、跨文化等理论视角探讨了电影字幕翻译,其中,奈达(Eugene A. Nida)的翻译理论一直备受瞩目。
本文就将沿用奈达的翻译理论和理念,对近两年炙手可热的国产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作出评析。
2 . 奈达的翻译理论与电影字幕翻译奈达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是众所周知、不言而喻的。
“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也最大”(郭建中,1999)。
奈达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在目的语中,用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Nida & Taber,1969)。
这就是他著名的“动态对等”的概念,后改称为“功能对等”。
其中,“最接近”是指与源语信息最贴近;“最自然”是指目的语表达方式要避免“翻译腔”,不能让目的语受众产生陌生感。
此外,从奈达给翻译的定义中我们也可看出,他把源语信息的意义放在了首位。
他认为,翻译不应当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对等,有时,“对源语信息形式的一定程度的甚至极端的偏离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Nida & Taber,1969)。
奈达还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目的语受众的反应。
他指出,最高层次的对等是“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但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总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高度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即使是最低层次的对等,也要“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郭建中,1999)。
《金陵十三钗》字幕翻译策略
《金陵十三钗》字幕翻译策略作者:郝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7期郝霞(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 519041)摘要:《金陵十三钗》由于有国外演员的加盟,便有了有英文原声和中文原声,因此涉及到中英文的字幕翻译。
为了能够被目的语观众很好的接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了一定的翻译策略,如缩译、补译、特殊字体,以及归化等策略。
本文拟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研究《金陵十三钗》中字幕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目的论;缩译;补译;归化;特殊字体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129-02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国外放映,并且得到了好评。
除了剧情,拍摄效果,场面之外,字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中所提到的字幕翻译指的是在保留原声的情况下,屏幕下方显示的目的语字幕。
字幕翻译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因为字幕是对影片中角色口头话语的翻译,它必须是口语化的文字。
其次,因为画面跳转的速度比较快,字幕必须简短,否则会影响信息的传递。
第三,由于两种语言中语序的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适当地调整语序。
本文拟从目的论的角度看《金陵十三钗》中的字幕翻译策略。
一、《金陵十三钗》2011年贺岁档电影中,由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夺得了票房冠军。
该片是张艺谋首次执导的战争史诗大片,由海外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
该片讲述了1937年,日本侵占南京后,一个美国人约翰、教会女学生、十四个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一个军人和一个伤兵在一个暂时未被占领的天主教堂中共同对抗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该片首度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和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瞄准了全球市场,并获得第69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二、翻译目的论德国功能派主要翻译理论家汉斯·费米尔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
费米尔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发生在某个特定场景的有目的、有意图的行为。
金陵十三钗经典语录对白英文
⾦陵⼗三钗经典语录对⽩英⽂⾦陵⼗三钗经典语录对⽩英⽂ 去天堂什么的,你们能带路吗? 就算没有遗体,你也得付我钱,这是规矩。
不能让神⽗盯着我睡觉。
什么叫钓鱼巷,就是妓院。
她们只⽤了⼀会⼉功夫,就把秦淮河带进来了,连脂粉味都带进来了。
幼⼉园的学费够吗? 虽然你昨晚是个醉⿁,但你今天算个英雄。
我既不能救国家,也不能救⼈民,就只能救⾃⼰了。
⽆⾮⼜是⼀个不幸的故事,你这个过客不会感兴趣的。
的确,我可能是唯⼀⼈选。
有时我们反⽽不想知道真相。
她们很坚强、勇敢、细腻、出⾊。
上帝叫我们⼈⼈平等,你说选⼥孩还是⼥⼈。
我这样看见你,就仿佛看见你经历的⼀切。
“⼗三钗”约⼀半是南京姑娘,仍得学说⽼南京话 去年11⽉,《⾦陵⼗三钗》剧组的两名副导演找到了徐春华,邀请她担任⽅⾔⽼师,为演员培训南京话。
“导演说,影⽚的故事发⽣在1937年的南京,因此演员们也要讲上世纪三四⼗年代的⽼南京话。
”徐春华出⽣于1942年,⾃幼在⽼城南长⼤,从事⽩局艺术已有51个年头。
作为“⽼南京”,教起那个年代的南京话⾃然不在话下。
到了北京,徐春华才知道,⾃⼰要教的竟然就是备受外界关注的“⼗三钗”。
由于和剧组签有保密协议,在电影公映之前,徐春华不能透露剧情和“⼗三钗”的相关细节。
她表⽰,选定的13个⼥孩年龄⼤都在20岁上下,容貌端庄,很有⽓质,⽽且其中有⼀半是南京姑娘。
据徐春华介绍,剧组在北京开设的演员培训班为期⼀个多⽉,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姑娘们不但要学⽅⾔,还要接受形体、仪态、琴棋书画等各种培训。
由于饰演的是流落青楼的风尘⼥⼦,“⼗三钗”不但要练习穿旗袍、化妆等⽣活细节,就连抽烟喝酒时的神情、姿态也要演出当时的味道。
由于⼿头没有剧本,徐春华先是介绍南京的.风⼟⼈情和⽅⾔特点,让姑娘们有个⼤致的概念,然后再教⼀些较为常⽤的⽣活⽤语。
“每堂⽅⾔课⼤概两三个⼩时,到了后期会从原著⼩说中选⼏段对⽩,进⾏针对性的练习。
有时候也会把⼀些⽅⾔编成唱词、快板,这样会更加好学易懂。
英译-《金陵十三钗》
英译-《⾦陵⼗三钗》《⾦陵⼗三钗》是典型的中国名字,正规译法是什么?《The Flowers of War》--要是再回译成中⽂就是《战争之花》。
很显然,中⽂《战争之花》⽆法把英⽂中很多朵花⼉的意思翻译出来,这是汉语与英语在表达同⼀问题时的差别所在。
要想表达清楚,或另换词,或多废话,别⽆它法。
另外,⼀战和⼆战以来,凡是称为战争之花的⼈⼏乎都是男的,没有⼥的。
这可能与战争是男⼈的事情有关,⼥⼈相对来说离战争是⽐较远的。
从这⼀点上来讲,把《⾦陵⼗三钗》译成《The Flowers of War》是⽆知的表现,但现在有知的⼈⼜有⼏个呢?都是⼆五眼居多。
那么,为什么要把《⾦陵⼗三钗》译成《The Flowers of War》呢?这⾥⾯绕了⼏个弯,容我慢慢道来。
⾸先说⾦陵,这个⾦是⾼贵的意思,⾄⾼⽆上,房之甍。
⽽陵就是墓,是帝王死后呆的地⽅,所以说⾦陵⼆字是皇帝陵寝的意思。
换句话说,今天的南京在古代因风⽔好⽽被当作了帝王的陵寝。
但南京⼈不这么认为,他们⾮得说⾦陵是⼭的意思,还说得有根有据像模像样,好像真是那么回事⼉似的。
其实这南京⼈有点⼉⼩题⼤做了,就算是坟,那也是帝王的坟,有着仙⽓⼉,没什么可忌讳的。
这个不说了,反正《⾦陵⼗三钗》中的⾦陵指的是⼆战时期的南京城。
再次⾦陵后⾯的⼗三在这⾥是实指,具体指⼗三个青楼⼥⼦,也就是妓⼥,今天称鸡。
为什么要写⼗三个呢?为什么不写九个或⼗个甚⾄是⼗⼆个呢?估计导演在这⾥有个想法,⼀,这部⽚⼦是奔奥斯卡去的,要给美国佬看,⽽美国佬最忌讳的数字就是⼗三,所以就⽤了⼗三。
⽤⼗三不是要跟美国佬对着⼲,⽽是要引起美国佬的注意,⽤⼼可谓良苦。
另外,九不能⽤,在中国⽂化中九是最⼤的数字,封顶了,这不符合中国全民抗战的思想。
因为在抗战这个问题上不是⼀部分⼈的事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事情,是全民所有⼈的事情,⼈⼈抗战,所以不能在数字上封顶,既然不能封顶,那就不能⽤九。
⼗这个数字太整装了,少了点⼉⽂学⾊彩,所以也不能⽤。
金陵十三钗是什么意思
金陵十三钗是什么意思问题一:金陵十三钗和金陵十二钗到底是什么意思金陵指南京,钗是女子的发饰所以也代表女子。
金陵十三钗电影是南京大屠 ... 时的南京十三个女子。
金陵十二钗指是曹雪芹红楼梦里发林黛玉薛宝钗等十二个女子。
问题二:金陵十三钗是什么意思,结局是什么含义。
看完该片,我脑子不断重复这个问题,也是这部电影带给我最直观的印象。
表现外国人的高尚情怀?我觉得可以,这是本片展现给我的全部内容所能够给出唯一合理解释。
但是,电影的题目貌似是?我怎么总觉得十三钗才是电影要塑造的核心呢?好吧,或许真的是十三钗!这部电影要表现的是 ... 们的高尚情怀,这是一个十二个 ... 为十二个女孩牺牲的故事。
我想说服自己,但发现这更难, ... 们一直唧唧歪歪,电影用了百分之八十的时间表现他们的自私、放荡不羁的天性、恩将仇报。
却从最后20分钟开始,一个个突然成了英雄……或者,张导的层次早已超出观众的想象了,其实他要表达的是一个时代。
没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性中的善与恶!历史背景可是南京大屠 ... 哟!这个高度可以吧?但是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这部电影把地点从南京换成圣彼得堡,好像对剧情木有任何影响。
其实张导自己也说了:“我不会讲故事”。
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这是他在20世纪说的话,源于一部叫做《代号美洲豹》的电影……现在21世纪了,这么长的时间里,上个剧作进修班、补习班之类的时间还是有的吧?为啥张导的剧本非但没有长进,反而变本加厉的狗血了呢?为了弥补自己的弱点,张艺谋的电影绝大多数都是改编自小说,这最大的便利就是省去了对剧本情节的构思。
但即便是改编,时至今日,张艺谋的电影依然无法像随便一部90年代的那种一年生产几百部、画面颜色发青的香港电影那样,去合理的、完整的、让观众看了舒服的、精彩的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一个戏剧 ... ,不,我认为这部电影有 ... ,这个 ... 从影片开始时开始,影片结束时,这 ... 甚至还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