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图示
4微量元素地球化学2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1100
5.微量元素的示踪意义
Post-Archean Australian
shales normalize. The
average values of four
middle Proterozoic
shales from the Mt. Isa
Group, seven Silurian
2288
5.微量元素的示踪意义
按照Wilson旋回,将构造环境分为: 1、大陆裂谷 2、大洋扩张中脊 3、板块消减带(岛弧和弧后盆地) 4、板块内部(大陆板块内部和大洋板块内部洋岛)
按板块碰撞作用分类: 1、碰撞前;2、同碰撞;3、晚碰撞;4、碰撞后
按大陆边缘性质分类:
1、活动大陆边缘
2、被动大陆边缘
??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3344
5.微量元素的示踪意义
应用高场强元素和Th对玄武岩的形成构造环境进行判别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3355
5.微量元素的示踪意义
Hugh R. Rollinson.1993. Using Geochemical Data:
河南理工E大va学l-u机a械tio与n动, 力Pr学e院sentation, Interpretation.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2255
5.微量元素的示踪意义
2.2进行岩石分类
Zr/Ti acts as a proxy for Si
碧玄岩 副长石岩
Nb/Y acts as a
proxy for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total alkalis.
2266
5.微量元素的示踪意义
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2009-03-06 18:42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大洋盆地的边界地。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陆隆以及海沟等海底地貌-构造单元﹐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延伸千余至万余公里﹐宽几十至几百公里。
它现代分布于各大洋周围﹐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分布在古大陆与已经消失的古大洋之间的边界地带。
大陆边缘可分为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由于大洋岩石圈的扩张而造成的由拉伸断裂所控制的宽阔的大陆边缘,又称稳定大陆边缘。
其邻接的大陆和洋盆属同一板块,由大陆架﹑大陆坡和陆隆所构成。
无海沟发育。
它在大西洋周围最先被详细研究,故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地貌上它以具有较宽的大陆架为特征﹐大陆架宽30~300公里﹐与大陆坡之间坡度转折点在极区深达600米,在赤道不超过100米﹐大陆坡坡度为0.2°~0.04°,其下为坡度略小于0.01°的宽80~500公里的陆隆。
大陆架实际上是非常厚的巨大沉积体的表面,它们形成于稳定持续的沉降构造环境中,而且极少经受变形。
大陆坡的坡脚沉积层厚达5公里,这是由于大陆坡的基底沉降,沉积物填入所形成的。
大陆坡上分布有很多海底峡谷,它们把大陆坡的沉积物输至陆隆和深海盆地。
陆隆主要由浊流和等深流的沉积楔所构成。
被动型大陆边缘是最初大陆裂谷的所在地,因此有一系列阶梯状正断层和地堑地垒等伸展构造发育在沉积物和基底中。
这种大陆边缘常常切断邻近的大陆上的较老的构造。
主要分布在大西洋西侧﹑印度洋西北侧﹑澳大利亚周围﹑南极洲周围,白令海阿拉斯加大陆边缘﹑鄂霍茨克海的西伯利亚大陆边缘﹑日本海的西伯利亚和朝鲜大陆边缘﹑东海和南海的中国大陆边缘。
[编辑本段]【活动大陆边缘】也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汇聚大陆边缘等。
其陆架狭窄,陆坡较陡,陆隆被深邃的海沟所取代。
地形复杂,高差悬殊。
与被动大陆边缘位于漂移着的大陆的后缘相反,活动大陆边缘是漂移大陆的前缘,属于板块俯冲边界,地震、火山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强烈。
06 第五章 板块构造-板块基本理论与板块划分
非成熟岛弧:火山岛弧是由洋壳叠覆形成的,属新 生的,无老基
底,远离大陆,其弧后为大洋地壳,如汤加弧,弧后为菲律宾海板块。
B、陆缘弧-海沟型(安第斯型)
大洋板块沿陆缘俯冲于大陆之下,火山弧为陆缘弧,而非岛弧, 岩浆弧后均为大陆壳,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间界线。
大洋中脊被东西向转换断层错开
转换断层:横断层中脊的断裂带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 自中脊轴部向两侧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威尔逊
(Wilson, 1965断层
转 换 断 层
圣安德烈斯断层
转换断层形成机制
A--迪茨(1961),在提出海底扩张学
板块构造及其内涵
板块含义:岩石圈并不是连续完整的圈层, 它被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及年青造山带分 割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块体,叫做岩石圈板块, 简称板块(lithosphere plate)。 板块规模:Wilson 1965提出“板块” (plate)是被活动带所分割的岩石圈构成 的球面盖板,面积大(数万-亿km2)、厚度 很小(百km左右)并同地球表面轮廓一致地 弯曲。 板块构造学说对大地构造活动的观点:认为板块
时,把洋中脊的横断裂解释为由于洋中 脊不同段扩张速度不同造成
B--Wilson(1965)认为与中脊同时形
成,其生成历史可追溯到大陆破裂的裂 谷阶段。当岩石圈扩张破裂时,断裂沿
循地块的薄弱带发生,它们在地表展布
极不规则,可形成锯齿状断裂。 在大洋拉开初期,若该断裂的某些段落 平行于板块运动方向,即可沿其生成转 换断层。
大洋型岩石圈
侏罗纪以来东部形成洋陆过渡型 (陆壳洋幔型)岩石圈
东部岩石圈平均地温梯度17-18ºC 西部仅10-12ºC
初二地理大陆边缘类型分析
初二地理大陆边缘类型分析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相交的地带,通常由大陆边缘地质构造与地形特征共同组成。
根据地理学家的研究,初二地理可以将大陆边缘分为三种类型: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和收缩大陆边缘。
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三种大陆边缘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主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也称为构造活动型大陆边缘,是两个地壳板块相互碰撞,产生火山活动与地震的地区。
这种类型的大陆边缘常见于海洋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区,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汇区域。
主动大陆边缘的主要特征是地壳板块的运动和构造活动频繁。
当两个板块碰撞时,其中一个板块会被迫下沉到地幔深处形成海沟,而另一个板块则被挤压和抬升形成山脉。
在板块碰撞的过程中,地震和火山活动也经常发生,由此经常伴随着强烈的地质灾害。
例如,环太平洋地区的“火环”就是一个典型的主动大陆边缘。
二、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又称为边界型大陆边缘,是两个地壳板块经过长期的相互滑移而形成的。
这种类型的大陆边缘常见于板块边界处的断层带,如圣安德烈亚斯断层。
被动大陆边缘的特征是板块之间没有显著的构造活动和火山活动。
相反,板块之间的断层带会出现滑移与伸展,导致地层断裂与地形塑造。
在这种边缘地带,地震活动较为频繁,而火山活动相对较少。
西海岸的美洲大陆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
三、收缩大陆边缘收缩大陆边缘是指两个地壳板块相互收缩、挤压而形成的大陆边缘。
这种类型的大陆边缘常见于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带。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收缩大陆边缘。
收缩大陆边缘的主要特征是地壳板块间的挤压与褶皱。
在板块的碰撞过程中,一块板块会被挤压到另一块板块之下,形成褶皱山脉。
这种地貌特征常见于碰撞带,伴随着高地、断层和地震活动。
此外,由于板块的挤压,还可能在碰撞带形成火山活动,但相对来说较为罕见。
综上所述,初二地理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和收缩大陆边缘三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形特征。
第十章 大陆边缘及其地质构造课件
3.边缘海盆地的形成机制
•
(1)主动扩张机制
• 边缘海盆的扩张是由上涌的地幔物质引起的, 强调地幔物质上涌的主动性,大致有热底辟 和次生对流两种模式。
①热底辟模式
• 大洋岩石圈不断向岛弧之下俯冲,在下潜板块与上 覆板块之间,因摩擦生热作用,温度升高,以致可 能克服粘滞阻力,导致一种高温低密度的异常地幔 物质体——地幔热底辟自俯冲板块上表面浮升。热 底辟的膨胀和浮升可以克服俯冲边界存在的正应力, 从而导致弧后区边缘海盆的扩张活动。
2.主动大陆边缘及构造地质特征
•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活动型大陆边缘是板块汇 聚、大洋板块向大陆边缘之下俯冲消减的地带, 以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强烈的造山运动为 主要特征。
•
基本特征:
大洋板块俯冲带及其伴生的地震震源面都是从 洋向陆倾斜,并逐渐加深,此即贝尼奥夫带;
活动型大陆边缘的构造带具有明显的单向特征,
(2)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及构造特征
• 海洋岩石圈俯冲于岛弧之下,也称岛弧亚型大 陆边缘。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要由海沟、岛 弧和弧后盆地几个单元组成,常称为沟-弧- 盆体系;
•
• 从洋侧至陆侧,由下列地貌单元组成:外缘隆 起、海沟、非火山外弧、弧沟间隙(含弧前盆 地)、火山内弧、弧间盆地、弧后盆地(或边 缘海盆)等。
二、边缘海的地壳结构及成因模式 1.边缘海的基本特征
有较高的热流值,分布范围大致与海盆的深 水区相吻合; 海盆内浅源地震较少,一般为深源地震; 边缘海是一个主要沉积场所,第四纪以来的 松散沉积物厚度可达1000m; 一般边缘海盆具有对称的地磁异常条带。
2.边缘海的成因
•
• 边缘海盆地的洋壳性质、张性断裂结构、高 热流值、重力异常值等特征表明,大部分边 缘海盆是由扩张作用形成的。 • • Karig(1971)最早提出,边缘海盆地的张开 是岛弧裂离大陆、向洋侧运移,或岛弧本身 裂开的结果,边缘海盆地中可能存在生成新 洋壳的次级扩张中心。
板块构造
二、板块构造要素
1、板块边界类型
1 ) 离 散 板 块 边 界 ( divergent plate boundary) 2 ) 聚 敛 边 界 ( convergent plate boundary) 3) 转 换 边 界 ( transform fault/conservative boundary )
2 ) 聚 敛 边 界 ( convergent boundary)
e
俯冲边界(subduction boundary):由大洋岩石 圈构成的俯冲板块。 ①岛弧—海沟型;②安第斯 型(或山弧—海沟型)。 碰撞边界( collision boundary ):当岩石圈板 块的大洋部分俯冲消减后,两相邻板块的大陆岩 石圈部分发生相对聚敛运动。即相邻的两个大陆 板块之间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 岩浆与变质作用、并形成山脉,即板块碰撞带 (造山带,orogenic zone)
岛弧-海沟型 (洋-洋型)
安底斯型(洋-陆 型)
(山弧-海沟)
陆-陆碰撞
聚敛边界类型
3)转换边界
截断大洋中脊的断层是由于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扩张量不同而 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断层,被称为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其特点一:大洋中脊轴部两侧随着海底不断扩张,断层两侧的大 洋中脊之间的距离并不一定加大;二: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两 侧大洋中脊轴部之间的段落上。
7、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地幔对流是驱动机制
Proposed models of the driving force for plate tectonics. rge convection cells in the mantle may carry the lithosphere in a conveyorbelt fashion. B.Slab-pull results because a subducting slab is more dense than the underlying material. Slab-push is a form of gravity sliding caused by the elevated position of lithosphere at a ridge crest. C.The hot plume model suggests that all upward convection is confined to a few narrow plumes, while the downward limbs of these convection cells are the cold,dense subducting oceanic plates.
地球大陆边缘构造与板块俯冲带(1)
地球大陆边缘构造与板块俯冲带(1)胡经国第一节活动大陆边缘一、大陆边缘概述㈠、大陆边缘的大地构造特征根据所属构造环境,大陆地壳可以分为两部分:①、大陆边缘地壳;②、大陆内部地壳。
大陆边缘处于陆壳与洋壳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地壳属于过渡性地壳。
大陆边缘是陆源成因和海洋成因沉积物的交汇处。
陆壳的垂直运动和洋壳的水平运动在大陆边缘同时发生。
这里成为内外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的集中地带。
㈡、大陆边缘按构造活动性分类按构造活动性,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活动(俯冲)大陆边缘和被动(张裂)大陆边缘。
1、活动大陆边缘的结构划分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汇聚型大陆边缘)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火山(岛)弧体系以及海沟-岛弧向陆侧的边缘海盆(大陆隆不发育)。
2、被动大陆边缘的结构划分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离散型大陆边缘、拖曳型大陆边缘)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二、环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基本特征活动大陆边缘代表汇聚型板块边界。
它又分为环太平洋型和喜马拉雅型两种类型。
其中,环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1、洋侧存在深度达6000米以上的深海沟;洋壳沿着海沟-俯冲带消减,而陆壳则增生加厚。
2、陆侧有强烈的火山活动;紧靠大陆一侧,向深部下插的洋壳板块受热熔融,产生岩浆,导致安山岩质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岛)弧。
3、深部经常有震源深度70公里以上的深源地震发生;海沟底部大洋板块沿震源分布面即贝尼奥夫带下插(向下俯冲),因而地震都沿贝尼奥夫带发生。
三、环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分类㈠、按有无边缘海盆地分类按弧后盆地是否进一步拉张破裂并发育成为具有洋壳特征的边缘海盆地,环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可分为以下两种型式:1、发育有边缘海盆地的型式该型式即是发育有边缘海盆地的、组成西太平洋型沟-弧-盆的型式。
2、没有发育边缘海盆地的型式该型式即是没有发育边缘海盆地的、组成东太平洋型沟-弧山链的型式,又叫做安第斯型沟-弧系活动大陆边缘。
第二讲伸展盆地及生长构造
裂陷盆地的构造变换带
一个伸展型断陷盆地往往由 多个由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组 成。裂陷盆地中控制各个断 陷地堑或半地堑的主干断层 在平面上的展布有多种样式, 致使断陷盆地也呈现不同的 平面形态,如线型、平行式、 侧列式、雁列式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转换带是张扭性斜列式裂陷结构的典 型特征之一,具有分割、过渡一级构 造单元及其内部结构的功能。
地堑( graben)一词也经常出现在描述和讨论伸展盆地。 用于描述以近似平行的正断层为边界断层所控制的长而窄 的断陷构造。
扩张活动的演化阶段
地壳张裂到海洋形成分三个阶段:
1、大陆内裂谷阶段 2、原始洋裂谷阶段
3、海洋形成阶段
被 动 型 大 陆 边 缘 发 育 阶 段 示 意 图
大陆类型板块内部的裂陷盆地
(1)伸展型坳陷盆地指地壳 或岩石圈受引张减薄而形成的 碟状坳陷,盆地不直接受断层 控制
(2)陆内宽裂陷盆地。裂陷 盆地是由一系列平行延伸或 分 叉、斜交的地堑、半地堑组成, 裂陷作用发生在很宽阔的地区。
(3)陆内窄裂陷盆地。裂陷 作用发生在比较窄的范围内, 地堑、半地堑呈链状、斜列式 分布,构成平面上的狭长的沉 降带。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滑脱型正断层组合
生长断层与油气聚集
绪论 基本概念 基本特征 成因机制 油气聚集 研究方法
基本特征
1)平面特征 2)剖面特征 3)下降盘地层增厚 4)落差随深度增大而增大 5)下降盘发育沉积滑动构造 6)下降盘砂层层数增多以及
石油构造分析
第二讲 伸展盆地及生长构造
伸展作用
地壳或岩石圈遭受水平方向的引张力作用,导致其发 生伸展变形和破裂。它可以导致地壳或岩石圈发生大 规模的裂开、断陷和拗陷,形成伸展盆地和与伸展作 用相关的山带。
高等构造地质学-3大地构造背景简介
板块构造学说,几乎同时由麦肯齐和帕克 (McKenzie and Parker, 1967)、摩根(Morgan,
1968)、勒皮雄(Le Pichon, 1968)所开创。
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洋中脊 (洋隆)、俯冲带与海沟、转换断层、 大洋盆地、岛弧、增生楔、混杂岩、蛇 绿岩、六大板块的划分、Wilson 旋回、 板块构造与地震、板块构造与双变质带、 地幔对流与板块构造动力学
扩张中心与离散边缘
洋脊附近海底地貌
离散边缘的构造演化
大洋中脊附近的深海丘陵
大洋中脊的理想剖面
大陆岩石圈张裂的四个阶段
裂谷下大陆壳减薄
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格局
阿拉伯半岛的基性岩墙群
目前的洋脊和洋隆,连绵延伸于4个大洋,总 长6.5万公里。这是板块构造的具体表现。
会聚板块边缘
会聚型(convergent)板块边界:俯冲带与海沟
Subduction Zone and Trench
板块的消亡带,又称为消亡型板块边界。两个相邻板 块发生相向运动、俯冲、碰撞的位置。
按照边界两侧的接触板块种类,划分为三种会聚型 边界:洋壳—洋壳会聚型边界、洋壳—陆壳会聚型边界、 陆壳—陆壳会聚型边界。
按照汇聚性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 边界2种亚型。汇聚型板块边界包括俯冲边界和碰撞边 界两种情况,实际上碰撞边界是俯冲边界进一步发展的 结果。
大陆边 缘褶皱 成山、 根部高 温高压 变质、 下行板 片的部 分熔融 产生安 山岩
俯冲边界又包括两类:①岛弧-海沟型, 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指大洋板块沿 海沟俯冲于与大陆以海盆相隔的岛弧之下; ②安第斯型(或山弧-海沟型),主要见于 太平洋东南的南美大陆边缘,指大洋板块沿 陆缘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
被动大陆边缘专论
4
发育深海沟、海洋收缩 沉积物褶皱变形强烈 逆冲断裂发育
被动大陆边缘向主动大陆边缘的演化
1、初始期—断陷小; 2、青年期—断陷规模较大,沉积广、珊瑚礁、藻礁; 3、壮年期—断陷消失,厚度巨大的沉积体,具补偿性前积,底辟、逆牵引 构造普遍发育; 4、老年期—褶皱造山- - - - 形成与挤压作用有关的盆地。
实 例
密执安盆地、伊利诺斯盆地 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 东非大裂谷、莱茵地堑、汾渭地堑 红海 亚丁湾 尼日尔三角洲 大西洋两岸 大西洋 太平洋西岸 太平洋西岸岛弧地区 太平洋西岸岛弧地区 环太平洋地区、印度洋东侧 环太平洋地区、印度洋东侧 巽他弧前盆地、大谷地盆地 孟加拉湾海底扇、黑海 波斯湾盆地、喜玛拉雅南麓 阿尔伯达盆地、台湾海峡 中国中西部诸多盆地 潘农盆地 青藏高原近南北向张裂系、银川地堑系 里奇盆地、落杉机盆地、伊通盆地、莺歌海盆地 阿尔金断裂带盆地 滇黔贵地区部分盆地 中国中西部诸多盆地 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 伊通盆地
• 在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其地壳是洋壳到陆壳的过 渡,是大陆和海洋位于同一刚性岩石圈板块内的过渡带。
被动大陆边缘地貌形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陆隆。
大陆架:海洋平原水下延续部分,水深在200米范围内的海洋平缓倾斜 的水下平原。 大陆坡:大陆架边缘倾角较陡的斜坡(一般2-6度),水深200-3000米。
实 例
密执安盆地、伊利诺斯盆地 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 东非大裂谷、莱茵地堑、汾渭地堑 红海 亚丁湾 尼日尔三角洲 大西洋两岸 大西洋 太平洋西岸 太平洋西岸岛弧地区 太平洋西岸岛弧地区 环太平洋地区、印度洋东侧 环太平洋地区、印度洋东侧 巽他弧前盆地、大谷地盆地 孟加拉湾海底扇、黑海 波斯湾盆地、喜玛拉雅南麓 阿尔伯达盆地、台湾海峡 中国中西部诸多盆地 潘农盆地 青藏高原近南北向张裂系、银川地堑系 里奇盆地、落杉机盆地、伊通盆地、莺歌海盆地 阿尔金断裂带盆地 滇黔贵地区部分盆地 中国中西部诸多盆地 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 伊通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年轻的大洋扩张中心的形成,如20Myr的红海-亚丁湾,然后成熟( > 40 Myr )的大洋盆地,伴随着相邻的伸展大陆岩石圈上的被动边缘的发展。
充分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如与大西洋接壤的被动大陆边缘,以伸展断裂、大规模重力构造(滑塌、滑塌席)和盐构造为特征。
被动大陆边缘包括延伸至50–150 km区域的强烈减薄大陆地壳,异常情况下延伸至400–500 km,由薄或厚的沉积物棱柱体覆盖。
一般来说,它们在地震活动中是不活跃的,在成熟的例子中,热流是正常的。
被动大陆边缘(也称为大西洋型边缘)的特征是海相沉积物向海增厚的棱柱体覆盖同裂谷沉积层序的断裂基底,通常为大陆成因。
裂谷后向海增厚的沉积物棱柱体主要由浅海沉积物组成。
地震反射剖面显示,一些被动边缘被连接的铲状伸展断层系统所覆盖,这些断层系统合并成低角度的单一断层。
相反,后裂谷或漂移阶段通常由重力控制变形(盐构造、泥底辟、滑塌、滑坡、软沉积物中的铲状生长断层)控制。
被动边缘覆盖在早期裂谷系统之上,这些裂谷系统通常与海洋边缘呈次平行,或与海洋边缘呈高角度(如尼日利亚贝努埃海槽等三联点的断裂臂),或沿着转换断层带(如大浅滩和几内亚湾)。
沉积的早期同裂谷相通常通过不整合面与后期漂移相分离。
一些被动边缘在裂谷作用结束时表现出相当大的陆上地形起伏(导致主要不整合面),如大西洋东北部的RockallBank,而在另一些被动边缘,裂谷作用结束时,沉积物表面处于深水中,如比斯开湾和伊比利亚的Galicia边缘。
由于被动大陆边缘代表了大陆岩石圈的裂谷边缘,现在被一个大洋盆地所分隔,因此有可能在大洋的两侧识别出原始的匹配边缘。
这些被称为共轭边界。
它们在北大西洋的两侧特别发育。
共轭边缘的比较提供了关于海盆开发前伸展几何形状的信息。
例如,深层地震反射剖面显示,一些被动边缘的共轭对是对称的,具有向海倾斜的旋转断块,而其他深层剖面则表明存在平坦或向陆倾斜的滑脱或剪切带,产生明显不对称的模式。
第三节 常见沉积相
第三节常见沉积相、岩相古地理及岩相古地理图一、大陆环境沉积1、山麓及山间盆地沉积类型特征:形成于山间和山前地带。
地势起伏悬殊,高差和坡度大,以快速堆积为特征。
如:洪积扇或冲积扇堆积,以粗砾为主,多呈棱角状,分选和磨圆极差,砾径大小混杂2、河流相分为河床、堤岸、河漫及牛轭湖亚相。
1)河床:可分为河床滞留、心滩或边滩微相。
河床滞留——砾石沉积,与下伏岩层呈冲刷侵蚀接触心滩——辫状河沉积,可见砾石;边滩——曲流河沉积,环流侧向加积。
2)堤岸亚相:主要细砂、粉砂和泥互层3)河漫:垂向加积。
发育层面构造和水平层理。
河漫滩(发育粉砂岩、泥岩)河漫湖(发育泥岩)河漫沼泽(泥炭沉积发育)4)牛轭湖:河流截弯取直留下废弃河道,发育粉砂和富含有机质粘土沉积,有化石河流沉积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河床沉积(下);河漫滩沉积(上)。
呈现间断正韵律,韵律底部常有冲刷面。
3、湖泊相湖水深度分为:滨湖、浅湖和深湖。
特点:水体封闭,沉沉积相分布基本上呈环带状分布。
3、沼泽相:发育在潮湿区,水体滞留。
低能环境,暗色泥岩为主,夹煤层或煤线。
4、冰川沉积:寒冷地区,冰碛物多为棱角状,混杂堆积,砾石表面具擦痕。
二、海陆过渡环境沉积相以三角洲环境为典型代表。
沉积体由相互连接的三部分组成。
1)、三角洲平原(顶积层):是三角洲的陆上部分,陆生生物化石丰富;2)、三角洲前缘(前积层)3)、前三角洲(底积层):海(湖)生生物化石增多由于三角洲沉积体不断向海(湖)方向推近,这时则以侧向加积为主,形成反旋回序列反旋回序列:在剖面上,沉积物自下而上呈现出由细到粗,是三角洲沉积的一个主要识别标志。
(三)海洋环境沉积分为滨海(潮汐带)、浅海(陆棚或陆架)、半深海(大陆斜坡)、深海(大洋盆地)1、滨海沉积相类型:也称滨岸沉积环境。
受潮汐和海浪的影响最为强烈a有障壁的海岸:潮坪环境(有沉积作用),无沉积作用的称为潮浦。
以潮汐作用为主。
潮坪可划分为潮上、潮间和潮下(亚浅海),0—50m 三个带。
裂陷盆地的构造特征
Morley(1990)提出的变换带构造分类图
同向倾斜的伸展断层之间的几种变换构造样式
背向和相 向倾斜的 伸展断层 之间的几 种变换构
造样式
相向倾斜、平行延伸的伸展断层之间的几种变换构造样式
同向倾斜、平行延伸的伸展断层之间的变换构造样式
断层 长堤
层 北断 埕 埕东断层
老 28南 断 层
4.与大陆板块碰撞有关的裂陷盆地:撞击裂谷。
(四)裂陷盆地的基本结构单元
盆地的结构及相关的构造组合与裂陷盆地的主边 界断层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学特征有密切关系。
裂陷盆地的主边界断层主要是正断层,正断层按 其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可以分为非旋转平面式、 旋转平面式、铲式和坡坪式等4种类型,构成了4 种不同特征的裂陷盆地剖面构造样式:地堑-地垒 系统、多米诺式半地堑系统、铲式正断层上盘半 地堑系统、坡坪式正断层上盘复式半地堑系统。
断层的不同地段可以是完全相反的走滑运动方向。
同倾向和不同倾向的铲式正断层之间的变换断层
被动大陆边缘的变换断层可能与洋中脊的转换断层联接在一起
此外,变换构造的运动性质和方式受 被传递的主干伸展断层的位置、形态 及伸展位移方式、位移量等多种因素 影响。
(1)伸展断层相向倾斜 (2)伸展断层背向倾斜 (3)伸展断层同向倾斜
(2)大陆裂谷—衰退 裂谷—拗拉槽
并非所有的裂谷都会 不断的扩张为新生洋盆, 特别是三叉裂谷系中, 随着其中的两支裂谷扩 张到出现新生洋壳并进 一步演化成为新生洋盆, 另一支裂谷的扩张可能 会受到限制而停止扩张, 成为衰退裂谷。
(3)大陆裂谷—被 动大陆边缘
大陆裂谷演化成 为陆间裂谷后,裂 陷扩展主要发生在 新生养中脊部位, 早先被裂陷的大陆 地壳部分不再发生 显著的裂陷作用, 成为向新生洋盆地 过度的被动大陆边 缘。
39.两种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的过渡地带。
大陆边缘有两种形态。
一类为稳定大陆边缘(stable xontinaental margin),另一类为活动大陆边缘(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1.稳定性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又称为被动大陆边缘(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其特点是大陆与大洋呈连续过度关系,没有海沟,缺少地震和岩浆活动。
一般由以下单元组成(图9-24)。
(1)陆架(continental shelf)也叫大陆棚。
是从大陆向外倾斜的平缓平台,海底坡度平均约0.1°。
其最大宽度可达1300km,平均宽75km,最大水深200~500m。
(2)陆坡(continental slope)也叫大陆斜坡。
大陆架向外海延续的部分。
其海底倾斜度3°~6°,平均为4°17′。
它是海底地形的显著转折带。
大炉坡的宽度为数十到数百千米不等,大陆坡的基部水深为1400~3200m。
(3)陆隆(continental rise)也叫大陆麓、大陆裙、大陆基、大陆阶等。
位于大陆坡脚一下,向大洋一侧过渡为深海平原。
坡地较大陆坡和缓,一般小于1/400。
宽度从数百到近千千米不等,最大宽度达1000km。
是沉积物堆积较厚的地区。
由于坡度很小,与深海洋盆不易区别,一些学者将其置于大洋盆地单元。
陆架、陆坡与陆隆因此环绕着大陆,组成广阔的稳定大陆边缘,是构造上极其稳定的地区。
当今的大西洋东西两侧与大陆的连接带就是典型的稳定性大陆边缘。
它是从大陆岩石圈用过裂解扩张、伸展变薄演变而来的,故其地壳厚度较陆壳为小,较洋壳大。
(4)大洋盆地(oceanic basin)位于陆隆之外,大洋盆地中的平坦地区称为深海平原(deep-sea plain)。
其地形坡度<1/1000,是固体地球表面最平坦的地区,也是海水最深的地区,一般水深为4600~5500m。
大陆边缘构造(3)
大陆边缘构造(3)大陆边缘构造(3)胡经国(yuanzi16)二、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从陆壳过渡到洋壳,并不是板块构造的边界,如大西洋的大陆边缘。
㈠、概述大西洋、印度洋的大部分和南极洲大陆的大陆边缘:①、没有地震、火山的发生和俯冲作用;②、不存在沟-弧-盆系或沟-弧山链系等俯冲类型的构造单元;③、陆壳和洋壳在组分和厚度等方面均呈现过渡性变化;④、组成同一板块并能够传递应力。
这种大陆边缘称为被动大陆边缘(不活动被动大陆边缘、无震陆缘)。
被动大陆边缘常以大西洋两侧的陆缘为典型代表,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由开阔平缓的大陆架、陆坡和部分深海盆地组成。
其陆坡平均坡度为3~4.2°,常呈凹形,向下坡度逐渐变缓;携带有大量的陆源碎屑沉积物,以浊流和海底扇形式沉积于坡麓地带,是油气富集地区。
㈡、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1、大西洋型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阶段大西洋型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⑴、大陆拉伸地壳被拉伸,产生铲状正断层,形成地堑-地垒组合构造。
⑵、大陆裂离当大陆开始裂离时,大陆侧残留有原始裂谷的痕迹,并且发育成大陆架,有利于形成石油、天然气和盐类矿产。
⑶、形成窄大洋当大陆边缘远离洋中脊逐渐冷却下沉时,原大陆裂谷阶段具有的构造-地貌特征便开始消失。
大陆架外缘因继续拉张而塌陷,陆坡后退。
⑷、形成开阔大洋大洋广泛扩张。
海进和海退受大洋扩张速度、地壳升降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被动(张裂)大陆边缘研究的若干进展⑴、被动大陆边缘的基本特点被动大陆边缘远离板块边界。
被动大陆边缘的两种类型:没有大量火成作用的边缘;在形成中火成作用起主要作用的边缘。
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
不同地幔温度下,岩石圈响应范围大,边缘结构可处于非火山型和火山型之间的任一(Mutter,1993)。
火山型边缘:东格陵兰、挪威岸外、西北大不列颠岸外;与大规模火山物质喷发有关。
非火山型边缘:Biscay湾、西伊比利亚。
大陆边缘构造(1)
⼤陆边缘构造(1)⼤陆边缘构造(1)胡经国(yuanzi16)本⽂全⽂⽬录⼀、活动⼤陆边缘㈠、概述㈡、环太平洋型活动⼤陆边缘的基本特征㈢、环太平洋型活动⼤陆边缘分类㈣、活动(俯冲)⼤陆边缘若⼲研究进展㈤、俯冲带的结构⼆、被动⼤陆边缘㈠、概述㈡、被动⼤陆边缘的演化1、⼤西洋型被动⼤陆边缘的演化阶段2、被动(张裂)⼤陆边缘研究的若⼲进展3、转换⼤陆边缘研究的若⼲进展三、B型俯冲与A型俯冲㈠、概述1、B型俯冲与A型俯冲的概念2、俯冲类型的划分㈡、B型俯冲㈢、A型俯冲四、海沟俯冲带(B型俯冲)㈠、俯冲加积(增⽣)㈡、俯冲侵蚀五、岛弧㈠、岛弧类型1、陆缘岛弧2、洋内岛弧㈡、岛弧岩浆作⽤㈢、岛弧沉积作⽤㈣、岛弧变质作⽤1、⾼压-低温变质带2、⾼温-低压变质带3、中压-中温变质带下⾯是正⽂⼀、活动⼤陆边缘㈠、概述根据所属构造环境,⼤陆地壳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陆边缘地壳和⼤陆内部地壳。
⼤陆边缘处于陆壳与洋壳的过渡地带,属于过渡性地壳。
⼤陆边缘是陆源成因和海洋成因沉积物的交汇处。
陆壳的垂直运动和洋壳的⽔平运动在⼤陆边缘同时发⽣。
这⾥成为内外动⼒作⽤和热⼒作⽤的集中地带。
根据构造活动性,⼤陆边缘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活动(俯冲)⼤陆边缘;被动(张裂)⼤陆边缘。
活动(俯冲)⼤陆边缘(太平洋型⼤陆边缘、收敛⼤陆边缘)分为:⼤陆架、⼤陆坡、海沟-岛弧体系以及海沟-岛弧向陆侧的边缘海盆(⼤陆隆不发育)。
被动(张裂)⼤陆边缘(⼤西洋型⼤陆边缘、离散型⼤陆边缘、拖曳型⼤陆边缘)分为:⼤陆架、⼤陆坡、⼤陆隆。
㈡、环太平洋型活动⼤陆边缘的基本特征活动⼤陆边缘代表聚敛型板块边界。
它⼜分为环太平洋型和喜马拉雅型两种类型。
环太平洋型活动⼤陆边缘具有3个基本特征:1、洋侧存在深度达6000⽶以上的深海沟⼤洋地壳沿海沟-俯冲带消亡,陆壳增⽣加厚。
2、陆侧有强烈的⽕⼭活动紧靠⼤陆⼀侧,深部下插的洋壳板块受热熔融,产⽣岩浆,导致安⼭岩质岩浆喷发,形成⽕⼭岛弧。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ppt课件
34
A式俯冲
B式俯冲
完整版PPT课件
35
七、板块的运动
• 板块沿球面的旋转运动:
• 欧拉定律(E.Euler ,1776)
一个刚体沿半径不变的球面的运动,必定是环 绕通过球心的轴的旋转运动。在球体表面,任 何一点的移动都不是沿着直线,而是弧线;如 果这种移动表现为复杂的曲线形式,那么它的 移动轨迹将有许多圆弧小段组成。
• 板块旋转运动的确定:主要用板块的旋转轴 或旋转极的位置和旋转角速度来确定
• 板块的相对运动观点认为,不仅板块本身可 移动,板块的各类边界及旋转极也可移动— —相对移动。
完整版PPT课件
38
• 板块边界的迁移: 渐变式和突变式两种。
• 最常见渐变式。渐变式板块边界的迁移不存在 汇聚型板块边界,仅是某一边界在缓慢移动。
52演化阶主导运动特征形态典型火山岩典型沉积变质作实例胚胎期抬升裂谷拉斑玄武岩溢流碱性玄武岩少量沉积作用可忽略东非裂谷幼年期扩张拉斑玄武岩溢流碱性玄武岩陆架不海盆沉积可能有蒸収岩可忽略红海成年期扩张拉斑玄武岩溢流碱性玄武岩活动集中于大洋丰富的陆架沉积冒地槽少量大西洋衰退期收缩环绕边缘的岛弧及毗邻海沟边缘的安山岩及大量源于岛弧的沉积物优地槽太平洋终了期收缩年轻山系边缘的火山岩及大量源于岛弧的沉积物优地槽可能有蒸収年轻山系少量广泛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一线53九热点地幔柱假说1无震海岭和热点说无震海岭的特点
• 平错型(剪切型)板块边界:相当于转换
断层,两侧板块相互滑过,既没有板块的
生长,也没有板块的破坏。
完整版PPT课件
9
应
类 两侧板块的 力 地震活动 岩石圈演 两侧板块地壳
型 运动方向 状 特征 化特点
性质
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与会聚型板块边界相关,是大洋板块向大陆俯冲消减的地带,代表威尔逊旋回的后期阶段。
火山弧、海沟和贝尼奥夫带(B式俯冲带)三者共生是基本特征。
一般将其划分为:岛弧型[沟-弧(岛弧)-盆型、西太平洋型]和陆缘弧型[沟-弧(火山山弧)型、安底斯型,东太平洋型]。
被动大陆边缘:属于稳定的大陆边缘,缺失海沟俯冲带。
可承受强烈的沉陷和张裂活动,接受巨量沉积物,是现代地槽区。
基底常见裂谷式沉积,有时有陆相红层、盐类和火山活动等沉积物,向上逐渐出现海相层,并形成海侵序列。
在大规模海相沉积之前,常由裂谷发育(胚胎期)逐步过渡到红海阶段(初始期)。
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唯一区别就是前者有俯冲带,后者无。
这两种边缘都是形容大陆与海的边界,被动大陆边缘后期发展就会形成主动大陆边缘,如现在大西洋和陆地相交就是被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则是主动大陆边缘。
俯冲带分两种B式俯冲和A式俯冲,前者指海沟,后者指陆陆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