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第九章
教育学(第九章)
阶段6:普遍性的伦理原则。 社会视角:个人力图从人性和理性的普遍视角来看待社会 关系。 道德判断:做正确的事就是做普遍有效的原则提供了根据 的行为。一旦法律不能从这样的原则获得根据,人们就必 须偏离法律,对抗法律。 偷窃:不对。因为这个行动基于武断地运用权力,而不是 以普遍根据为基础的合法行为。 Heinz困境:任何不迫使药剂师的财产权让位于挽救一个 人的生命的义务的法律都是不正当的。药剂师不采取行动 来挽救生命冒犯了道德法则。海因茨应该向药剂师指明这 一点,如果他不能说服药剂师,也不能从法庭获得支持, 他就不得不自己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一困境。但在这样做时, 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药剂师的损失。
局限在于(主知学派的局限) 1、仅仅强调道德认知力(判断力),忽视道德情感、 意志、行为在道德品质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儿童的 道德品质不只是要具备道德认识,还要有丰富的道 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并使 之成为习惯。 2、过分强调儿童道德判断力的作用,忽视道德行为 的训练。生活中可以看到儿童的言行不一,有时并 非是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有 时儿童往往是在没有意识到道德准则的情况下作出 道德行为的,应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3、强调道德判断的形式,忽视内容的作用。 4、排斥道德习惯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六、德育内容
1、概念: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 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 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2、依据:德育目标;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 传统
3、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政治教育政治教育.ppt 思想教育思想教育.ppt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ppt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ppt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4.实际锻炼法 指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 到锻炼,从而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做到: 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并进行检查;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锻炼; 要给学生以必要帮助,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实现积 习成德。
一、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 构成德育过程的因素广泛而复杂,包括教育 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 方法、德育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管理调控等。 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等四个因素,被称为德育过程的“结构 性”因素,简称德育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 育 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际锻炼法 5. 修养指导法 6. 品德评价法 7. 心理咨询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说理传道,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从 而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要求做到: 说理要民主平等,不能以强制方式迫使学生接受现成 结论。 说理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说理要有感染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运用说理的方式,注意各种 方式的有机结合。
返回到上一级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任务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 立场;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 生活习惯。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 同服从于合格公民培养的需要。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九章
1、教育内容:广义: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狭义: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的总和2、课程: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3、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他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限期。
雏形是:礼、乐、射、御、书、数近带学科课程的奠基人:夸美纽斯学科课程的特点: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知识比较简约、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巩固知识、易于造成学科分离4、活动课程: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的,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的课程,如参观、实验等5、潜在课程:是与有计划的学习相对的,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门学科之外给学生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如学风、校风、校园的文化环境等6、七艺:古罗马时代的文化课程,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西方学科课程的原始形态,7、学科基本结构: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8、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9教学大纲: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规定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正文部分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组成具体归定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10、教科书: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1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12、体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语文、数学、自然和社会文字中13、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肌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09级《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九章 课外活动
第九章 课外活动
孙玲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系
第九章 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作用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三、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③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 能力
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课外活动的内容
(1)科技 满足一些学生对某一学科的 特殊兴趣和更高的学习要求。
(3)文体活动 文学、艺术、娱乐、体育训 练与竞赛等内容。
(1)课外活动的特点(简答) ①自愿参与 课外活动以自主选择为原则。 ②自主活动 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
自主活动的空间。 ③形式多样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是灵活多样
的。 ④内容开放 课外活动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
(2)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简答)
①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②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 创造性
(2)小组活动 各种普遍参与的持续性专项 活动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如各类小组、社团 或学会等。
(3)群众性活动 这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具有 普及性,形式上适合大多数学生所需要的。如 各种报告会、讲座、文艺演出会、竞赛、仪式、 运动会和专题教育活动等。
三、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1.课外活动的设计(设计原则)
和特殊能力的养成 (3)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
(1)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为 基础
(2)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动 手能力、个性特点和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
《小学教育学》 - 第九章
《小学教育学》第九章德育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内涵与本质(一)德育的内涵广义的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而言的,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内化、外化机制,促进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其品德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本质德育在教育中的特殊职能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它的特殊矛盾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的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之间的矛盾。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人的道德。
德育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把社会的道德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并促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德育的功能(两大基本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儿童从一个自然有机体转变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是在学习、积累社会经验中形成、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是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过程。
而德育的核心作用就在于促进儿童习得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体系。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激发和促进个体智能的发展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动力和重要条件。
德育则对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具有心理保健的功能。
一方面,通过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绝对化,情感上的偏激、孤傲或软弱,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另一方面,借助于德育进行思想疏导,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途径。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体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1、德育的政治功能(1)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政治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发挥作用。
教育学课件第九章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二)教学内容正确,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教师上课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正确无误地传授学科 知识,要抓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并使学生明确知识之间 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紧扣教材,又 要补充必要的新内容;保证教学的思想性,深入挖掘教材 内容的思想性,开展思想、情感教育。
的独立研究来发现、 教学环境,引导学
获取知识。
生在轻松愉悦的教
学氛围中获取知识、
陶冶情感。
是指通过教师的讲 解与示范,学生进 行参与性练习而获 得基本知识与技能 的教学模式。
15
第二节 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
(三)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
1.原创
原创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思 想或教学理论,首先设计一个理想的教学模式,然后 付诸教学实践,进行反复尝试,对教学模式的基本构 件,如所指向的教学目标、教学基本环节、师生组合 形式等进行不断修正,最后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为 广大教师所借鉴的教学模式。
一、备课
研读课标
一要读“前言”, 把握基本方向;二 要读“目标”,确 立目标意识;三要 读“实施建议”, 提高操作能力。
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 核心工作。教师的 主要任务是理解教 材和分析教材。
了解学生
教师主要通过日常接 触、心理学知识、作 业考试、预习反馈和 课堂表现等途径来了 解学生。
设计教案
25
第二节 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
6.设计教学评价
设计教学评价是为了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调节教学过程的运行状态,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提供依据。教师应根据课 程教学的需要科学选择具体的教学评价方式。
26
第二节 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
教育学第九章课件1
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间接经验:指他人认识的成果,他人通过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 大多表现为书本知识; 直接经验:指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接触外界事物获得的感性认 识。 教育学
教பைடு நூலகம்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和谐优化的规律
教学模式
乔伊斯 (Bruce Jyce) 韦尔 (Marsha Weil)
积极倡导并建构“学会学习”教学模式
学习指导
分析
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智育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学概述
定义: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 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思考与讨论:1、教学即传授系统知识 2、教学就是上课 3、教学就是智育 4、教学就是教育
教育学
教学概述
意义: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 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教学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起着 重要作用 (3)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 手段。 (4)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 要环节。
实践性
教育学
教学过程的功能
传递功能 教学过程的传递功能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它为教学过程其他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条件。 发展功能 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
教育学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与学的逻辑关系。(1)教等于学。(2)学多于教。(3) 教大于学。(4)有教无学。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
《教育学》讲义第九章
教育学讲义第九章识记:教学方法概念的含义领会: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互制约的关系领会:流行的教学方法的分类及每一类教学方法及每一类教学方法分类下的若干种具体教学方法。
第九章:教学实施第一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
P300识记教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个性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教与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采用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P300一般而言,教学内容制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仅仅是被动的,一旦被选定之后,也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制约甚至决定作用。
一切教育现象、教学过程得以形成的基点就是目标,所以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不是内容而是目标。
教育教学过程是以目标为基点的“目标—内容—方法”的教育学范畴体系构成的。
所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之间,目标和内容分别制约着方法,而“目标—内容”关系则决定着方法。
P301~307比较流行的教学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形态分类(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及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分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这是一类通过教师应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这是一类教师通过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这类方法,具有形象、直观、具体和真实的特点,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但需要有较多的时间保障,与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相结合使用,这样既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九章班主任工作题库一、选择题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建立学生档案.C.了解学生D.操行评定2.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A.共青团组织B.教导处C.总务处D.班级3.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
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洛克D.卢梭4.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
A.班级公共财产B.班级信息C.学生D.班级资料5.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
这项工作是( )。
A.建立学生档案B.班主任工作总结C.班主任工作计划D.操行评定6、班级建设设计以()为最重要。
A.实现目标的途径B.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C.实现目标的工作程序D.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7、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A.交往B.学习C.课堂D.课外活动8、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A.班主任B.班干部C.男女学生D.集体教育9.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 )。
A.班主任B.兴趣小组C.少先队D.班集体10.班会的特点主要有集体性、针对性和( )。
A.自主性B.开放性C.时效性D.教育性11.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 )。
A.组织和团结集体B.建设学生干部队伍C.提出共同目标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12.关于班集体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集体就是班群体B.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C.纪律松弛、涣散的群体算不了集体D.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二、填空题1.( )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层组织。
2.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通常称之为( )。
3.班主任产生于( )。
4.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 )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教育学(第九章)
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 第二节 学生评价 第三节 教师评价
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
一、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
导向功能 诊断功能 鉴定功能 育人功能
教育评价像一根“指挥棒” 教育评价像一根“指挥棒”一样支配或引导着 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目标的 制定、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制定、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育过程的 展开等 良好的教育评价能为学校或教师的决策提供 诊断性的咨询服务。 诊断性的咨询服务。 通过教育评价提供的依据, 通过教育评价提供的依据,对学生的学习成 绩或教师的工作业绩作出相应的评定。 绩或教师的工作业绩作出相应的评定。 评价可以敦促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评价可以敦促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对 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再加工,使已有知 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再加工, 识经验的可分辨性、可利用性、 识经验的可分辨性、可利用性、清晰性大大 提高,达到改善认知结构的目的。 提高,达到改善认知结构的目的。
交流式评价 口头测验,常用来检测语文、 口头测验,常用来检测语文、外语学习中学 生的朗读能力、会话能力、演说能力。 生的朗读能力、会话能力、演说能力。 有时也用来检测被试反应的灵活性、 有时也用来检测被试反应的灵活性、思维的 敏捷性与条理性, 如大学生、 敏捷性与条理性 , 如大学生 、 研究生的论文 答辩。 答辩。
(3)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相对评价,又称常模参照评价 常模参照评价, 相对评价,又称常模参照评价,是针对个人 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地位而进行的评价。 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地位而进行的评价 。 通 常以标准分数的形式出现。 常以标准分数的形式出现。 标准分数通常有两类: ( 1 ) Z 分数 ; ( 2 ) 分数; 标准分数通常有两类 : 百分等级分数。 百分等级分数。 绝对评价,又称标准参照评价 标准参照评价, 绝对评价,又称标准参照评价,是一种以预 先规定的教学目标或测验标准为参照而进行 的评价。常以百分制形式出现。 的评价。常以百分制形式出现。
教育学第九章 教育过程 PPT课件
媒介性: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
增强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应该发挥各教学媒体 的功能,使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形成优化的媒体组合 系统。不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流程就失去了有 效的载体。
3、依据
系统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本身是建立在系统论的基础之上, 教学过程又是教学系统的子系统,因此教学过程设计就应 该考虑教学中的各种因素。这必然涉及学习需要、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方面的确定和选择, 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评价与反馈等。对这些因素和环节 必须进行通盘考虑并整体设计,失去任何环节的设计都有 可能与我们既定的教育目标相差甚远。
后努力学习;
5、学校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追求学术优异,百分制是鉴 别学术成就的典型代表;
6、百分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评价传统 7、能做到定量分析,便于统计;
8、可精确地计算学生的成绩。
反对意见: 1、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全面的评定需采取多种方式; 2、教师往往被困在要考试的内容上,也就是说,这样做
第九章 教育过程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国内外教育过程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
一、教育过程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教育过程 1、定义 教育过程是教育活动展开的时间流程及其结构。 2、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中介
课时计划
2、上课----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
如何上好一堂课? 1)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2)内容正确,掌握熟练 3)方法恰当,启发思维 4)语言清晰,教态自如 5)教书育人,调动全体 6)结构合理,组织得好
小学教育学各章的知识要点:第九章教学方法
小学教育学各章的知识要点:第九章教学方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棋辰学校陈慧兰识记与应用:1、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识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地方法。
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
运用讲授法要注意:a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b讲授要作到条理清晰、重点分明;c语言讲究艺术;d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其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运用谈话法要注意:a作好充分的准备;b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c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3)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
运用要注意:A选好讨论内容;B、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C、善于引导;(4)试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知道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试验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
运用要注意:a准备工作充分;b及时、具体的指导;c、帮助学生总结。
(5)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要注意:a提出明确要求;b、选择恰当的方式;c、做好事后的检查。
(6)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其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
运用要注意:a、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b、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c、合理安排练习步骤;d、科学掌握练习量;e、及时给予学生反馈;f、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第九章考点.doc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第九章考点核心考点1.班主任的历史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
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2.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3.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具体任务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4.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2)个别教育工作①先进生工作在一个班中,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
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先进生的教育,应做到:1.严格要求,防止咱满;Ⅱ.不断激励,弥补挫折;Ⅲ.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Ⅳ.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②后进生工作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
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
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
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
班主任应注意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班会活动的组织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班会有三个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小学教育学第九章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小学教育评价本章习题一、填空题1.小学教育评价的价值准则包括了热爱学习的价值准则、_______、形成学习自律的价值准则。
2.对教育评价的评价,指的是_____。
3.小学教育评价的对象主要有学校的管理工作评价、_______、教师教学评价与学生学习评价等。
4.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方面:背景评价、输入评价、______和成果评价。
5.在教育评价中,使用最广泛的复合类工具,是_____。
二、选择题1. 评价作为人类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A.事实判断活动B.价值澄清活动C.事实澄清活动D.价值判断活动2. 小学教育评价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全程参与者是()A.学生B.教师C.校长D.专家学者3. 认为教育评价不能仅限于评价教育目标的达到程度,还应当考虑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结果”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游离模式B. CIPP模式C.行为目标模式D.对手模式4. 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为()A.绝对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5. 在某些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所进行的预估性或测定性的评价是()A.终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学业性评价三、简答题1. 小学教育评价的功能。
2. 小学教育评价的实施步骤。
3. 小学教育评价常用的方法和工具。
四、论述题1. 小学教育评价形成了哪些主要模式?2. 表现性评估与表现性评价有什么区别?五、案例分析题一位被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少年在离开学校两年后,还表示不想说学校的事,认为老有人欺负他,而每次考试后总是倒着排名次的公布方式使他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他的旧日同桌,另一位因为成绩较差而备受歧视的少年,则坦言老师曾找他及其家长做过工作,劝其转学或弃学,以免影响班级的平均分。
他承认,在学校里觉得很压抑,并以“再去,我就要疯了”的言语说服了父母,整整一年没去上学,老师也没去找他。
1.该案例暴露出教育评价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2.结合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提出今后我国小学教育评价的发展和改革的策略。
教育学第九章(上)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才能获得成功。要搞好教学工作,必须探讨教学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双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教学双边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二者的交互影响和辩证统一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法运用
第一节教学原则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是泛指那种经验的传授和经验的获得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指的是学校教育中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即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的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
据此,我们认为,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个性和思想品德的活动。教不能脱离学,学不能没有教,教学永远是教和学相互依存的统一活动。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得到合乎社会需要的培养和发展。
3.教育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知识增长、能力发展,而且思想情感、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也同时受到熏陶,发生变化。教师应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将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使教学过程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给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以有益的影响。
教育学第九章重点整理版
第九章德育一、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①社会性。
②历史性。
③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3、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
4、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
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能力。
(四)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一、德育目标;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同时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
教育学第九章第三节学生教案
教育学第九章第三节学生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策略教学目标:1. 了解创造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策略。
3.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水平。
教学内容:1. 创造力的定义和特点。
2. 创造力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创造性作品或发明,引起学生对创造力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创造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创造力的定义和特点,例如独特性、创新性和解决问题能力。
- 解释创造力在学习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20分钟):- 分发一些创造性问题或情境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 引导学生分析创造性思维和行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造性经历或观点。
4. 教学策略介绍(15分钟):- 介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策略,如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和开放式任务。
- 解释每种策略的原理和实施方法。
- 强调教师在创造力培养中的角色和责任。
5. 小组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创造性任务或项目。
- 引导学生运用教学策略进行合作和创造性思考。
- 监督和指导学生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反馈。
6.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
- 强调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创造性思维和行为。
教学评估:1. 小组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合作和创造性思维表现。
2.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3. 学生对创造力概念和培养方法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展示创造性作品或发明的图片或视频。
2. 创造性问题或情境的案例材料。
3. 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新的创造性活动,如绘画、写作、设计等。
2. 提供更多的创造性问题和挑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
3. 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竞赛或活动,展示他们的创造性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的历史与作用
(一)班主任的历史
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7世纪。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在中国,班主任产生于20世纪初期。
(二)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二、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具体任务如下:
(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三)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四)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五)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第二节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一、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P145)、组织和培养班
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二、个别教育工作
(一)先进生工作
在一个班中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
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先进生的教育,应做到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二)后进生工作
1.后进生的概念和特征
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
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
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
(1)不适度的自尊心
(2)学习动机不强
(3)意志力薄弱
2.后进生的教育
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
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三、班会活动的组织
(一)班会及其特征和种类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班会有三个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二)主题班会及其组织形式
1.主题班会的概念与形式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形式有:
(1)主题报告会
(2)主题汇报会
(3)主题讨论会
(4)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
(5)主题竞赛
(6)主题晚会
2.主题班会的组织
组织主题班会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3.组织班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主题不能过杂
(2)要有的放矢
(3)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
四、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1.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P152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