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2)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3)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特点学习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词中意象和情感基调,体会婉约词风(2)重点赏析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3)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情学习过程:一、作者柳永(约980 -1053),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 字景庄. 后改名永, 字耆卿, 排行第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元年(1034)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 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 《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 甚痛切. 有《乐章集》.二、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着歌伎们一起,过者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诵读(美读、品读、悟读)四、研习1.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2.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感?营造出怎样的一种意境?3.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小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来代表柳词。
这两句中的典型景物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小结:《雨霖铃》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雨铃霖导学案学生版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听完后交流感受)二、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1、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2、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关键词读一读,品一品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别。
三、重点探究:品意象→析蕴涵→味意境→悟情感“伤”是如何表现的?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1、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蕴涵呢?2、这样特点的一些意象所组合形成的意境是怎样的?渲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全诗中的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虚实上阕下阕实写虚写5、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1)、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2)、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赏析句子的答题思路:手法+内容+作用A、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4分)C、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6分)同意。
(二)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柳永及其作品特点。
2. 反复吟咏,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感情。
3.分析意象,掌握本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找意象,析手法,品情感。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引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培养他们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难点:通过诵读、合作,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字,赏析词中有代表性的意象,把握常用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独立完成相关预习案,有疑问的提出,保证学案完成的质量。
预习案【自主学习,走进作品】☆词的常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柳永、李清照等)☆作者简介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
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词”,对宋词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著有《乐章集》。
☆背景内容这首《雨霖铃》,写于作者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
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柳永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导学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导学案雨霖铃是柳永的一首名词,描写了秋夜的凄凉声音,展现了作者对秋夜幽怨的情感。
这首词情真意切,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我们能够领悟柳永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首先,我们要了解柳永这位文学大家的传世之作——雨霖铃。
在这首词中,柳永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刻画,表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离愁别绪的感慨。
雨声象征着离别,而铃声则代表了思念,寒蝉凄切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伤。
柳永将这些感受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之中,使整首词既有空灵的意境,又不失于情感的真挚。
学习雨霖铃,让我们感受到了柳永作为文学家的绝妙表现力和对情感的把握能力。
其次,通过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
在古代社会,诗歌和词曲是人们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
柳永作为金庸之后有着独特地位的词人,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韵味,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风貌和人们内心世界。
通过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处理和对自然的敏感触觉,也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面对离别和孤独时的情感体验。
最后,学习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启迪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柳永的词作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冷暖的深刻思考。
通过学习他的词作,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同时也可以看到诗人对于希望和美好的追求。
在当下社会,尤其是在繁忙都市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学习雨霖铃这首词能够激发我们对情感的共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和珍贵。
综上所述,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更能够启迪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把握。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古代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心灵更加充实和深邃。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雨霖铃,又名《临安遗恨》,是北宋诗人柳永咏怀临安的诗篇。
这首词写了柳永对故都临安的怀念和不舍之情,既有寄托深情,也有对乡愁的思念。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雨霖铃不仅在文学表现上有其独特之处,更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文学名篇。
一、背景介绍雨霖铃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多以爱情为题材,饱含深情。
雨霖铃是柳永为怀念自己的故乡临安而创作的,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岁月的沧桑。
柳永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将内心的孤寂和凄凉写得淋漓尽致。
二、词意解析雨霖铃一词中“雨霖铃”,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深情怀恋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雨霖铃的声音悠扬清脆,如同故乡的回忆萦绕心头,让人无法忘怀。
全词通过对雨声和寒冷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学习导向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在意境描写上别具匠心,更在情感表达上展现了柳永纯真的情感和深沉的怀念之情。
作为学习者,我们应当通过深入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探索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情感的真挚和文学表达的技巧。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欣赏、吟咏这首词,感受古人的情感与境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四、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践活动:1. 听音乐:可以选择专门根据雨霖铃词谱曲的音乐进行欣赏,体验音乐和词的结合带来的美妙感受。
2. 朗诵对词:可以邀请同学或朋友一起进行雨霖铃词的朗诵对词,感受其中的情感共鸣和词意交流。
3. 写作学习笔记:通过观看相关解读视频或阅读批注,可以对雨霖铃这首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将学习心得写成学习笔记,进行复习巩固。
四、总结雨霖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首不可多得的名篇,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通过深入学习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之美,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共振,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让这份美好的文学遗产在我们心中永不凋零。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编写人:江兰芬审核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诵感受词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2、认真体味词的语言。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4、发挥想象,明白得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育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指导朗诵技术,提高朗诵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体验离别之美,伤感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3、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1.把握作者的心境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用以解读其它风格类似的作品,“辨一叶而知秋”。
2. 了解表现手法。
文章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生制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遇。
3.认真品读景物描述,体会其中的妙处。
4.有趣的朗诵,读出一点不舍的味道,读出一点离别的气氛,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知识链接】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通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旧事,于是创作此曲吊唁杨贵妃寄托哀思。
咱们能够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教学进程】一、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朗诵指导】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样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梗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朗诵节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迷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把本文中可不能写或易写错的字和读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诵课文。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案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案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二、整体感知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合作探究】1、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2、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3、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
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并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4、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5、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6、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7、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
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第三课时《雨霖铃》导学案2【合作探究】8、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预习案关于柳永(幻灯3)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行课案一、诵读·整体感知——我吟《雨霖铃》二、研习文本•品味意象意境——赏析《雨霖铃》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
㈠词句赏析: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思考讨论: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三句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思考: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思考讨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离别氛围?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雨霖铃 导学案 教师版
雨霖铃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3.熟读成诵,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研究难点】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
教学时数】1课时。
知识积累】1.词的起源时间:起于南北,成于唐,盛于宋;2.词的别名:诗余、歌词、长短句;3.词的特点:⑴从“诗余”来看,词在诗后。
⑵从“歌词”来看,是先有曲调后有填词,“破阵子”就是一种曲调,词内容就是其歌词,这就是“依声填词”。
⑶从“长短句”来看,说明词有长有短,长短不一,名称有不同:58字以下称小令,59-90称中调,91以上称长调。
⑷风格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
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笔调细腻温婉,代表作家有___与___。
豪放派以写国事英雄为主,风格宏大雄浑,代表作家有___与___。
2.词牌介绍:雨霖铃是___曲名,后用为词牌。
《明皇杂录》中记载:___因___之乱迁蜀,入斜谷,时霖雨连日,在山间栈道中闻雨水之滴嗒声而悼贵妃所作。
所以本词调乐声以哀怨低沉为主基调。
3.简介___:___,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创作慢词。
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被称___,官至田员外郎,又称___,一生屡试不第,故改名为“永”。
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合资埋葬。
___作品内容多写闺情离绪与羁旅行役,好用铺写与情景结合的手法。
语言通俗,故流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词”。
4.创作背景: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
___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___。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___按___的旨意填词。
___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___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___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
所以___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一.【素养目标】1.积累诗中重要的词语、典型意象等基础知识。
揣摩语言,体味词的思想感情和独特意境。
2.体会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背诵整首词;理解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二.【知识储备】(一)、题目注解“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雨霖铃》又名“雨霖铃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相传,唐安史之乱时,玄宗西逃入蜀。
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缢死后,玄宗日夜思念。
入斜谷后,遇上连日霖雨,在栈道中,又听见铃声阵阵,倍感凄凉哀婉,于是作《雨霖铃曲》,寄托思念之情,曲调极其哀怨。
有前人称“一曲霖铃泪数行”,可见一斑。
(二)、作者名片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他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又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首)。
他的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词作风格。
2、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赏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
4、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离愁别绪。
(2)分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2、难点(1)体会词中含蓄细腻的情感表达。
(2)对词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4 年—约1053 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四、文本解读1、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使用说明】认真限时完成学案,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一、学法指导:1、请专心听别人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
2、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人说完后及时提出。
3、反复诵读诗歌,置身诗境,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真挚情感。
二、学习目标1、体会词中的诗人真挚的感情。
2、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对情景交融这种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3、初步体悟诗歌中“虚写”手法及细节描写手法的妙处。
【导学过程】三、新知导读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出身于仕宦书香门第。
年轻时热衷于功名,但却屡试不中,仕途很是坎坷。
初试落榜曾填了一首《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其实这只是一时的抒怀之作,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却对此词一直耿耿于怀。
后柳永再次应试,本已中榜,但在放榜时宋仁宗却特意将他黜落,并说“且去填词”。
于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达标检测※※仔细读·细细品·相信你一定能行!学法指导:希望你能放飞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驰骋在诗的意境中……【自主学习】1看看哪组同学课文读得最棒!要求:自己组内选派一名或者两名同学参加朗诵。
朗诵时: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朗诵要能够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内心情感的抒发尽量与词人契合。
2(1)置身诗境,通过联想与想象,重现诗歌画面(将不能理解的词语或诗句写在下面)(2)在这首诗歌中,柳永抒发了怎样真挚的情感?【合作探究】1、他是怎样将这真挚........?你能不能通过联想想象,置身诗境,结合以下诗......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句具体..。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一、目标引领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中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3.理解意象,体会词作缠绵婉约的风格。
二、教材引领聚焦重点: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作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破解难点: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三、学法引领通过朗读,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四、学程引领学程之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
1.下面哪一位同学读读宋词的发展脉络?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
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
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整理如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通过《雨霖铃》感受他的情思。
2.简介作者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4.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文学成就及写作背景和词作风格。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3.在赏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重点与难点】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的表达技巧。
【学习方法】1.美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
【学习过程】一、《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通过自读把握诗词中的基础知识,初步体会诗词情感。
2.小组长检查组内成员预习情况,课代表督促小组长的落实情况。
3.所有作业必须在上课的前一天晚自习前完成。
预习过程: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 雕阑玉砌(qì)骤雨(jù)暮霭(ǎi)樯橹(qiáng)B. 乍暖还寒(hái)槛菊(jiàn)凝噎(yī)都门(dū)C. 良辰美景(chén)舞榭(xiè)彩笺(jiān)不谙(ān)D. 寒蝉凄切(qī)将息(jiàng)豆蔻(kòu)苍陌(mò)2.诗句填空:A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B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_________________”3.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4.根据提示填空:A 古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别。
B “___________”是指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
二、作者作品柳永(?-约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体会欣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学法领航】古典诗歌鉴赏八步骤:第一步:知人论世,兼及流派风格。
即了解诗人的生平简历,把握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熟悉诗人的诗歌流派及风格。
第二步:关注诗题,推测诗歌内容。
第三步:初读诗歌,把握节奏基调。
第四步:细读诗注,疏通诗歌大意。
第五步:寻找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第六步:品读诗句,把握情感主旨。
第七步:理解诗中典故,深入理解内容。
第八步:判断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又叫艺术手法、手法或表现方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可分为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三大类。
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夸张、通感、双关、用典、设问、反问、排比、顶真、回环等。
描写手法有衬托(从侧面进行描写,作为陪衬,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分为正衬和反衬),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白描(不加渲染、铺陈,使用最简炼的笔墨,抓住形象主要特征进行描写,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细描,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对比,抑扬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渲染,烘托,跌宕,炼字等.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其中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加强诗歌的感染力。
)融情入景(作者把主观之情,即“意”全部寓于客观之景,即“境”的描绘之中,当然作者笔下的景已不是客观之景,而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灵之景。
鉴赏者则需要通过对诗中景的感受,进而领会其中之情。
)托物言志(先咏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来抒情,是通过塑造一个形象整体象征,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词的知识。
2,理解作品“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特色。
3,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1,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品味词的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学习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词的相关知识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不断发展,到了宋代,进入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按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
按风格基本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类。
二,作者介绍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一生中,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
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意境,而且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基础认知暮霭(ai)凝噎(ye)都门帐饮无绪。
帐:便纵有千种风情。
风情:四,整体感知1,朗读一遍,感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2,概括上下阙的内容?五,文本重点研习,探究。
(一)上阕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2,“都门冷帐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亭送别时的情景。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词人用了细节描写的镜头,请描述此情景并赏析。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2),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二)下阕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在这两句中,哪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说说你的感受?(2)句中“酒醒”照应上阕中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雨霖铃》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雨霖铃》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学情分析】经过必修一至必修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能够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对意象、意境的分析,通过炼字、炼句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
因而教者的主要任务便成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情感和诗歌主题,挖掘诗歌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自学质疑(一)知人论词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整体感知1、观赏《雨霖铃》flash,思考:(1)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明确: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2)自由朗读全词,把握全词感情基调。
2、再读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明确:上阕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下阕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我的疑问与收获二、合作探究1、词的上阙描写了词人柳永与自己的恋人分别时的情景,请大家找出一个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并体味它的妙处?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柳永《雨铃霖》导学案2篇
柳永《雨铃霖》导学案2篇柳永《雨铃霖》导学案2篇柳永《雨铃霖》导学案1【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重点)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难点)【学法指导】1、查资料了解作者。
2、把握感情基调诵读课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反复诵读,仔细品味)【预习展示】(我敢我能我行)一、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柳永,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
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
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3、写作背景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合作探究】一、鉴赏语言(仔细品味,咬文嚼字)鉴赏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鉴赏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探究提高】阅读《雨霖铃》(节选),完成6~8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答: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答: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答:【预习作业】按照词的一般常识鉴赏《声声慢》柳永《雨铃霖》导学案21、掌握送别词的鉴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
主备人:李志凌审核人:饶志青授课人:
一、学习目标:理解词蕴涵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预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2、了解《雨霖铃》填词背景。
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教学重点:
学习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
四、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
六、学习内容:
1、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背景介绍
《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2)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倚声”“填词”等。
(3)关于词牌和标题: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4)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4、初读全词,查阅工具书,依据注释,疏通词意。
5、朗读《雨霖铃》。
初级水平:读清字音,读准句读中级水平:清晰并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高级水平:熟读并背诵两首词
【学习过程】
一、熟读《雨霖铃》
朗读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2、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心绪的一句话
教师引导: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学生活动:齐读这句话
2、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
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学生活动:反复品读这句话,讨论交流)
三、重点探究
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4、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
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5、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
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
(就上述问题分
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
)
6、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四、综合领悟
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
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七、教、学后记(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