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第二版课程设计
统计学第1章导论(第二版)1
2020/11/3
统计学(第1章)
主讲:王光玲,济南大学经济学院 15
统计的三个涵义之间的关系 (见P2)
1)统计工作同统计数据之间是过程同成果之间 的关系;
2)统计工作属于实践的范畴,统计学属于理论 的范畴;
3)统计学是统计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 结。
2020/11/3
统计学(第1章)
主讲:王光玲,济南大学经济学院 16
主讲:王光玲,济南大学经济学院 5
教学进度安排(48课时)
课时分配
讲授内容
6
第1章 统计学总论
4
第2章 数据的搜集
6
第3章 数据的整理
8
第4章 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6
第5章 时序分析
6
第6章 指数分析
8
第7章 抽样调查及参数估计
4
复习
2020/11/3
统计学(第1章)
主讲:王光玲,济南大学经济学院 6
2020/11/3
统计学(第1章)
主讲:王光玲,济南大学经济学院 8
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涵义、统计数据的类型、 统计活动过程、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概念 间的关系。
难点:有关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概念间 的关系。
2020/11/3
统计学(第1章)
主讲:王光玲,济南大学经济学院 9
教学内容
1.1 统计与统计学 1.2 统计研究 1.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1.4 统计设计 1.5 统计应用软件简介
统计应管理国家 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204209828人 的需要而产生 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二年)301487115人
公元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401767053人
(完整word版)教育统计课程教案-第二章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良好,学生在分组数据的中数计算掌握程度有待加强。
教学反思(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分组数据的中数计算教学上讲解速度有点快,没有较好应用课堂习题时间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答疑。
改进方案:
今后在分组数据的中数计算应用习题时间内,要有针对性地就少数学生的困难进行答疑。
3.恰当地应用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等各种集中量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有助于学生在量化研究中学会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为揭示数据的共性与描述统计分析做好准备。
本章教学内容摘要:
1.算术平均数的概念、性质、计算与应用。
2.中数的概念、性质、计算与应用。
3.众数的概念、性质、计算与应用。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
1.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的概念和性质
2.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的计算方法
3.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的具体应用(2学时)
备注(实验、上机、课外学习等安排)
布置课程作业
本章教学目标及对学生毕业要求的支撑性:
1.理解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等各种集中量数的含义、性质和作用;
2.熟练掌握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等各种集中量数的计算方法;
课程名称:教育统计学
课程编号:
学分学时:3学分,45学时
学时分配:理论学时37实验学时上机学时8
授课时间:2014~2015学年第2学期
授课班级:
学生人数:31人
开课学院: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
选用教材:王孝玲,赵必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章
集中量数
主要知识点及教学用时安排
系(教研室)审核意见: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的概念和性质;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
(2024年)《统计》教学设计(精选)
《统计》教学设计(精选2024)CATALOGUE 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考试评价与成绩评定•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提高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统计》课程简介《统计》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从中提取有用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本课程将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实验设计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具备基本的统计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和统计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选用及特点选用教材《统计学》(XXX主编,XXX出版社,2024年版)。
该教材系统介绍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适合作为本课程的教材。
教材特点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语言简练、案例丰富。
通过大量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同时,教材还配备了丰富的练习题和思考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02教学内容与方法主要教学内容统计指标介绍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等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应用。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讲解数据的来源、收集方法、数据整理与显示等内容。
统计基本概念包括统计学的定义、作用、研究对象等基本概念。
时间数列分析阐述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编制原则,以及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速度分析和长期趋势的测定与预测等方法。
统计指数讲解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
重点与难点解析重点统计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应用。
难点时间数列分析中的长期趋势测定与预测,以及统计指数的编制原理与应用。
教育统计与测量(导论)
一、科学研究与量化方法
• 假设、假说与定律:
• (3)函数式假设:是以数学方程式的形式,表现 变量之间的特定关系。 例:年龄越大,对信息科技的接受度越低。 这类假设多用于多个量化数据变动趋势的检验, 因此又称为关联性假设,多出现于相关性研究中。
一、科学研究与量化方法
• 假设、假说与定律:
• 研究假设的拟定,除了具体指出研究所欲
推断统计——依据样本所提供的信息,运用概率的理
论进行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对总体分布
特征进行估计、推测。 多元统计分析——研究超过两个因素的教育与心理的 研究和实验,如因素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多元回 归分析等。
具体内容:
• • • • • • • 数据的组织 数据的图表描述 数据的测度特征 概率与分布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均数比较 非参数检验 方差分析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因素分析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聚类分析
• 假设、假说与定律:
• (1)条件式陈述:“若A则B”
例:如果父母使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则
子女的学习行为倾向于主动积极。
实验研究的假设多属于条件化假设。
一、科学研究与量化方法
• 假设、假说与定律:
• (2)差异式陈述:是表现不同个体或事物之间是 否存在差异的假设形式,内容多涉及分类。 例:不同地区(城市或农村)的学生,对于大 学生活的适应性程度不同。
教育统计与测量
刘 岗
• 请用一句话描述什么是统计; • 请用一句话描述什么是测量。
第一讲
教育统计与测量概述
• 科学研究
• 教育测量 • 教育统计
一、科学研究与量化方法
• 科学研究是一套以系统化的实证方法,获
得有组织的知识的过程与活动。科学的知
统计学导论教案
统计学导论教案一、引言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分析、解释和呈现数据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它在实践和研究中广泛应用,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
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统计学导论的学习框架和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统计学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
2. 掌握统计学定义数据、变量和数据类型。
3. 熟悉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和技巧。
4. 学会描述和总结数据的方法和指标。
5. 理解概率和概率分布的基本概念。
6. 掌握基本统计推断方法和假设检验的应用。
7. 培养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统计学导论概述- 统计学定义和目的- 统计学在现实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统计学的分支和研究方法2. 数据和变量- 数据的定义和分类- 变量的定义和分类-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3.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的目的和应用- 基本统计指标:均值、中位数、众数等 - 统计图表的制作和解读4. 概率和概率分布- 概率的定义和性质- 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 常见概率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等5. 统计推断和假设检验- 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假设检验的步骤和原理- 常见假设检验方法:t检验、卡方检验等6. 数据分析案例-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 解读和讨论数据,提出合理的结论和建议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以理论知识为主,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重要性、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2. 实例演练: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统计方法和技巧。
3. 讨论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体验:组织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统计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验:在每个章节或课时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数据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根据给定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撰写,评估他们对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通过综合性的考试评估学生对统计学导论整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必修二新版统计教案
必修二新版统计教案教案标题:必修二新版统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统计学中的常用术语和符号。
3. 学会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a. 介绍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
b. 解释统计学的两个分支: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c. 讲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等概念。
2. 统计学中的常用术语和符号a. 解释统计学中常用的术语,如样本调查、总体调查、抽样、频数、频率等。
b. 介绍统计学中常用的符号,如n、N、x、s、p等。
3.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a. 介绍数据的来源和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
b. 讲解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包括频数表、频率分布表、直方图等。
4. 数据的分析和解读a. 学习如何计算和解读数据的中心趋势,包括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b. 学习如何计算和解读数据的离散程度,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c. 学习如何计算和解读数据的相关性,包括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和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术语和符号解释: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术语和符号。
4. 数据收集和整理: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规模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实践活动。
5. 数据分析和解读: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和相关性的计算和解读。
6.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和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探索更多统计学的应用领域。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统计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或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示意图。
2. 数据收集工具:如问卷调查表、观察记录表等。
《教育统计与测量》课件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 、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多样化的教 育测量方式,满足不同场景和需求。
教育统计与测量的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统计与测量将不断拓展其应 用领域和范围,为教育事业的发 展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支持。
教育统计与测量将进一步融合多 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更加科 学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概括,以描述 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 。
VS
详细描述
描述性统计是教育统计的基础,主要包括 数据的收集、整理、分类、概括等步骤。 通过对数据的描述,可以了解数据的集中 趋势(如平均数、中位数等)、离散程度 (如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和分布形态( 如偏度、峰度等),从而对数据有一个初 步的认识和评估。
量化结果解释
对量化结果进行解释,说明各评 价指标的具体表现情况。
05
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发展 趋势
大数据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为教育统计提供了海量的数据来源,使得教育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更加全 面和深入。
大数据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教育过程,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教育管 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
总结词
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合理安排实验条件和操作,控 制干扰因素,以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详细描述
实验设计是教育统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教育研 究中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实验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如实验目的、实验假设、实验变量、实验操作、实验 对象等。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干扰因 素,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从而使得研究结 果更加可靠和科学。在教育研究中,实验设计的应用非 常广泛,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 ,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new[1]PPT课件
内容简介
一 教育统计
描述性统计,概率论基础,推断性统计, 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
二 教育测量
教育测量概述,
测验的质量分析,
考试的质量分析,
考试设计与试题编制,
测验分数的转化与组合, 项目反应理论
三 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概论,
教学评价,
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教育评价中的多元分析方法
6
第一章 描述性统计
数理统计是指应用概率论来研究统计学的学科。
教育学与心理学中的许多问题借助于统计学都可以量化,从 而揭示教育规律和心理规律。
7
§1.1 怎样获取数据
数据也称为资料,我们把搜集记录下来的数量依据称为数据。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调查的方法来取得数据。
把所考虑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或母体,其中每一个对象称为 个体;而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样本或子样,样本中 所含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一班 二班 三班 总计
男
23
22
24
69
女
25
24
22
71
总计
48
46
46
140
22
§2.2 随机变量及常见分布
一.随机变量
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概率分布
X , x1 x2 pi , p1 p2
xn pn
pi 0,i1,2,3, ; p(xi)1. i1
例 某学生参加一项智力竞赛,共回答3个问题, 求该生答对题目数的概率分布列。
—
P(A) p,P(A)1 p q 2)重复进n行次试验, p在每次试验中保持.不变
34
n重伯努利概型中A出现次K的概率为
P(X K) Cnk pk (1 p)nk,K 0,1,, n. 称为二项公式,由此式给出的概率分布叫二项分布,
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new[1]PPT课件
在统计学中,通过对样本的描述来推断整体的特征,称为推 断性统计,简称为统计推断。
根据样本信息进行统计推断时,势必要冒导致错误结论的风 险。
教育统计学是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去研究教育现象的一门应用 学科。
1
第一部分
整体概述
THE FIRST PART OF THE OVERALL OVERVIEW, PLEASE SUMMARIZE THE CONTENT
2
概述
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实际上涵盖三门课程:教育 统计、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教育测量侧重于为教育 评价提供反映事物本质状态的原始数据,教育统计着 力于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描述与推断,从而 提供反映事物本质状态的统计数据,依据这些统计数 据,教育评价才能作出科学、客观、准确的价值判断。
招生人数
900 1100 1200
12
4、调和平均数
例 甲每小时解6题,乙每小时解3题,两 人各解12题,求平均解题速度。
13
4. 调 和 平 均 数
一般用于计算平均速度
xH
1(1111
)
n n1
n x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2
xn
i1 xi
例3 甲每小时解4题,乙每小时解6题,丙每小时解5题, 三人解题数分别为 20,24,21, 求平均解题速度。
数理统计是指应用概率论来研究统计学的学科。
教育学与心理学中的许多问题借助于统计学都可以量化,从 而揭示教育规律和心理规律。
7
§1.1 怎样获取数据
数据也称为资料,我们把搜集记录下来的数量依据称为数据。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调查的方法来取得数据。
六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统计2-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统计2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解并运用统计学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与整理:学生将学习如何收集数据,并使用表格、图表等方式进行整理。
2. 数据表示: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图表、图形等方式来表示数据,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3. 数据分析: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并理解这些统计量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2. 难点:正确计算和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铅笔、橡皮、直尺、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讲解数据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的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进行指导。
4. 讨论与分享: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讨论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板书设计1. 六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统计22. 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的方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进行解答。
2. 思考题: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数据的含义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反馈,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育统计学教案2
累计次数 (6)
90---94
92
85---89
87
80---84
82
75---79
77
70---74
72
65---69
67
60---64
62
55---59
57
50---54
52
45---49
47
40---44
42
合计
2
0.02
130
5
0.04
128
11
0.09
123
14
0.11
112
24
0.18
98
平均差
定义:每一个数据与该组数据的平均数的离差 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计算方法:
拒原始数据计算:MD= 拒频数分布表计算:MD=
平均差的评价:
优点:意义明确,计算容易,反映灵敏. 缺点:用绝对值不适合代数计算.
方差
概念: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 计算:
拒原始数据计算:σx2= 拒频数分布表计算:
间断变量-点,整数,有限。 分类标志:性质类别,数据类别。一般都结合起来用。
教育调查
教育调查:无预定因子,不实施控制条件下, 对现成的教育方面的事实进行观察分析。
分类:
时间分:
现情调查:对当前正在发生或存在的事物进行调查。 回顾调查:用追溯方法探索造成结果的因素,果到因
察。 追踪调查:对同一批调查对象在较长时间内做间隔性
76 71 66 63 88 83 77 72 68 64
70 76 81 79 73 71 66 61 55 65
74 86 78 82 74 84 67 72 76 74
第三章 集中量数
2024年度《统计》教学设计(通用2024)
学习数据合并、筛选、 排序、分组等基础操作
。
处理缺失值、异常值、 重复值等问题,提高数
据质量。
21
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 编码、归一化、标准化
等转换。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
01
02
03
04
描述性统计分析
计算基本统计量(如均值、中 位数、标准差等),进行数据
的初步描述。
推论性统计分析
通过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方 法,探究变量间的关系。
假设检验原理及应用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解释假设检验的原理和步骤,阐述原假设与备择 假设的设立原则。
双样本假设检验
阐述双样本假设检验的方法,包括两独立样本t 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等,说明其在实际应用中 的意义。
2024/3/23
单样本假设检验
介绍单样本假设检验的方法,包括Z检验、t检验 等,给出其适用条件和计算步骤。
6
02
统计基础知识
2024/3/23
7
统计学的定义与作用
定义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呈现数据的科学。它旨在通 过对数据的分析,揭示出数据的内在规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
作用
统计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经济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它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现象,预测未来趋势,评估政策效果,以及做 出科学决策。
2024/3/23
作业完成情况
按时提交作业,作业质量 高,能体现对知识点的掌 握和应用。
小组项目贡献度
在小组项目中承担重要角 色,对项目有实质性贡献 ,展现出团队合作精神。
24
期末考试形式和内容
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包含选择题、 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 析题等多种题型。
基础统计第二版教学设计
基础统计第二版教学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授基础统计知识,使学生掌握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方法,能够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统计的思想与方法•统计学概述•数据与资料•统计调查的设计与实施•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第二章:描述性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展示•描述统计量•分组统计分析第三章:概率论与概率分布•随机事件与概率•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样本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第四章:统计推断与假设检验•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的诊断与优化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解: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学生基础统计方法;•案例分析:教师讲解统计学概念后,通过案例演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演练:教师根据课程设置相应实践活动,在课程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估通过考试、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综合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实践活动除了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之外,本课程还将设置以下实践活动:实验一:统计数据整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实验通过收集和整理一组数据,学生将学会对数据进行图形展示和描述统计分析,并掌握分组统计分析方法。
实验二:正态分布的验证在本实验中,教师将随机生成一组成绩数据,学生通过计算统计量和绘制正态分布曲线,验证该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实验三:假设检验实验在本实验中,学生将通过收集一组数据,从假设检验的角度出发,对该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结束语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统计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实践工作和深入学习统计学知识奠定基础。
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带领学生掌握实际应用中的统计学方法和技巧,并能成功应用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
统计学导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统计学导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课程背景
《统计学导论》是本科生数学统计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具备初步的统计分析能力,为其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掌握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种基本方法;
•了解常见的统计图表及其应用;
•熟悉SPS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
•学会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
•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统计思维和能力;
•能够独立开展数据采集、清洗、处理、分析和报告等各个环节;
•能够撰写符合规范的统计分析报告,并能够正确解读报告。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学内容
本课程按照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应用,设置了如下几个部分: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第二版课程设计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统计和测评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教育统计和测评技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课程大纲
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介绍
2.教育统计基础
–统计方法
–概率理论
–抽样与误差
3.测量理论
–量表设计
–测量信度
–测量效度
4.教育测评方法
–性格测评
–职业测评
–智力测评
5.教育统计分析
–描述统计
–推断统计
–因子分析
6.教育测验分析
–题目难度
–区分度
–总分效度
7.教育统计与测评应用
–教育决策与规划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8.课程总结
课程评估
1.作业(占总成绩30%)
–每周完成1-2个作业,包括理论和实践。
2.课堂讨论(占总成绩20%)
–每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讨课程内容,提出问题。
3.个人报告(占总成绩30%)
–学生完成个人研究报告,包括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研究结论。
4.期末考试(占总成绩20%)
–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回答选择题和简答题。
参考书目
1.张卫平,1996,《教育统计与测量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启梅,2003,《教育测量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胡清华,2009,《测量与评价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耀民,2011,《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实践项目
1.教育统计与测评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教育统计和测评的基
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2.学生成绩测评:让学生通过设计和实施学生成绩测评项目来运用教育
统计和测评的方法和技术。
3.教育投入与产出分析: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来研究教育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注意事项
1.学生应认真学习教材并参加课程安排的全部学习活动。
2.学生应按时提交作业和个人报告。
3.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4.做任何项目、报告和作业都需注明出处和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