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校学生群体压力的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普通高校学生群体压力的现状分析
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大学生被赋予了一顶“天之骄子”的桂冠,被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耀眼的光环,局外人所能看到的似乎仅仅是他们身上的亮点。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也随着大学生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这个称号不再像以前那样耀眼和令人眩目,但作为一种进入现代社会生活的“资格认证”,它将依然是众多风华少年魂牵梦绕的“金字招牌”。承认大学生群体优势是容易的,比如年轻、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思想开放、视野开阔等,但要想挖掘、发现问题却往往很难。对普通高校学生群体进行公正、全面、客观的考察和评价是必要的,而发现该群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了。压力是目前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最主要也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它是我们了解大学生群体另一个侧面的主线。
一、对普通高校学生群体压力的认识
压力实质上是个体对付那些自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机体的内部状态,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和生理上的唤醒。导致压力产生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因素,面对同样的问题,个体间不同的素质、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挫折经验储备决定了不同个体对压力的感受也不同。二是外部环境因素,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所谓宏观环境,主要指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就业、制度等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发展状况。所谓微观环境则是指大学生群体的近环境,主要包括生活氛围、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的氛围。相对而言,微观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持久,所形成的压力也更大。三是个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事实上,压力产生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存在一种绝对的压力,压力的大小是个体与环境多次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普通高校学生群体压力的现状分析
(一)普通高校学生群体承受压力的表现
明确了压力的概念和影响压力的因素之后,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大学生的压力现状。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远远低于同年龄段的其他群体,有20%~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研究总数的10%左右。另一项有关大学生心理疲劳的调查也表明,大学生中有心理疲劳倾向的占26.8%,低度心理疲劳的占13.4%,而中高度心理疲劳都与压力有直接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压力水平或压力指数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晴雨表,也是有关部门进行预防和教育应抓住的关键环节。
(二)普通高校学生群体承受压力的种类现状
1. 普通高校学生群体承受社会压力的现状。
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正像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所说的:“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就是高变化性,在这里一切具有短暂性、多样性和新奇性,知识迅速产生又迅速老化。”所以,当代大学生经常会对自己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我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意义?学到的东西将来究竟有什么用?怎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怎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而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等新概念所倡导的人才模式则是这样一幅前景: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不仅要有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创新能力;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更要有自主、和谐、健全的人格特征和素养;不仅要懂专业,而且还要善于与人交往。如此一来,刚刚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来不及喘息便又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2. 普通高校学生群体承受的生活压力现状。
也许对一部分大学生来讲,最大的压力莫过于生活的艰辛。1999年,全国各大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再加上社会生活水平的变化,大学生所缴费用与上学花销逐年加大,这成了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一些贫困生和特困生的压力源。特困大学生经常面对以下的心理困扰:①生活上的窘迫感。一些特困大学生生活窘迫,其严重程度到了“不敢随便多吃一点东西,否则生活费就没有了”的地步。②交往中的自卑感。一些特困生“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同学间不经意的一句玩笑或某个行为都会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心灵,强烈的自卑与脆弱的情绪相交织”。③对家人的歉疚感。特困生往往来自于老、弱、病甚至父母双亡的家庭,他们最大的歉疚就是对不起亲人,他们不想让家人替自己背包袱,可自己又无能为力。④对现实的无奈感。由于生活的贫困,这部分大学生往往感叹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自信心受到很大的影响。“生活困难,身体不好,压力大,以致学习成绩不好,极想改变,但又很难”成了他们的真实写照。对于贫困大学生,政府、社会、学校等都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奖学金、贷学金、社会助学金、学校减免学杂费和勤工俭学等等。但事实上,这四种方法涉及面太小,而勤工俭学也因组织落实不了或社会支持力度不够而“雷声大、雨点小”。
导致生活压力的另一个因素则是部分大学生较差的自理和自律能力。我们知道,目前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或者从小学开始就在家长、教师的指导下围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其他像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的习得都成了次要的事。这样导致的结果使得这部分大学生一离开家庭、一离开父母,连打扫卫生、洗衣服都成了难事,成了这部分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3. 普通高校学生群体承受的就业压力现状。
就业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其所形成的压力大,涉及面广。人才市场需求的萎缩(或饱和)以及大学生择业种类和择业地的过于集中是造成这种心态及压力的根本原因。试想,想去的都是几乎同样的单位,想到的几乎都是同样的地方(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再加上人才市场本身的容量有限,大学生就业市场竞
争的残酷是可想而知的,压力巨大也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就业方面的压力还有部分来自于大学生个体家庭背景的差异。多年来,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年代里,在我国似乎已形成了这样一种惯例: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有时不管学习成绩好与坏、素质高与低,最后都能找到好的工作,留在自己满意的城市;而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即便成绩再好,素质再高,也很难得到自己理想的工作,留在理想的城市。因此,一到大四,这后一部分学生就会为自己的前途感到焦虑、担忧,感叹社会的不公,甚至产生怨恨以及某些过激行为。
4. 普通高校学生群体承受的学习压力现状。
学习是大学生群体的主导任务,大学生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与学习打交道,所以,由学习所形成的压力虽有时强度不是很大,但持续时间却很长,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大学生学习方面的能力,主要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是不恰当的社会比较。众所周知,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如果单以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其在高中及高中以下阶段是相对优秀的,可一旦进了大学校门,才知道优秀的人才多的是,自己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鹤立鸡群”。这样比较的结果,就是有的学生要么“破罐子破摔”,要么加倍努力学习,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在学习方面超过别人,性格变得极端、敏感、褊狭。二是由对专业和专业知识不感兴趣所导致的压力。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但为了拿文凭、为了考试过关还必须认真学习,这样便导致他们精神紧张、情绪抑郁。三是学习时间长、学习头绪多所带来的压力。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在9~11小时的占20.5%,11~13小时者占34.1%,13小时以上者占30%。这种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和学习兴趣,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另外,一些大学生为了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参加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班,近年来在大学校园内发现的“考证热”就是很好的例证,据说有80%的大学生都卷入其中。过多的学习头绪也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5. 普通高校学生群体承受的交往压力现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一项调查认为,使人们感到幸福的既不是金钱,也不是名利、地位、成功,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对毕业大学生所做的一项调查中也发现,大学四年最使他们留恋的也是与朋友间的友谊。但是在现实的大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并没有那么顺利,反而成了一些人心理障碍的根源。在大学生群体中渴求交往但又惧怕交往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现象既发生在师生间,也发生在同学间;既发生在同性间,更发生在异性间。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学生是个性原因,如自负、自卑、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等,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由于对人际交往意义认识的不足以及对人际交往方式方法的陌生。对交往的苛求与自身实际交往能力不足间的矛盾,再加上目前社会生活中对交往能力的极度重视,这些都形成了某些大学生的交往压力。有些学生禁不住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学校中的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那么将来到社会上怎么办?”事实上,人际交往问题也是大学生感到最为困惑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