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注射规范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管理方法,通常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和脊柱关节炎等疾病。
本文将对骶管注射疗法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适应症、操作过程、风险和并发症以及疗效评估等方面。
定义
骶管注射疗法是一种将药物直接注射到骶管(即尾骨以下的脊柱部位)的治疗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减轻疼痛症状并促进疾病康复。
适应症
骶管注射疗法通常适用于以下疾病: - 椎间盘突出 - 坐骨神经痛 - 脊柱关节炎 - 脊柱裂 - 椎管狭窄等
操作过程
骶管注射通常在手术室或X射线引导下进行。
患者平躺在手术床上,医生在局部麻醉后,用针头穿过皮肤和组织,将药物注射到骶管内。
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5-30分钟。
通常患者会感到少许的疼痛或不适,但是可以通过麻醉药控制。
风险和并发症
虽然骶管注射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如: - 感染 - 出血 - 神经受损 - 疼痛加剧等
在接受骶管注射前,患者应详细了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疗效评估
骶管注射后,患者通常会逐渐感到疼痛减轻,活动能力提高。
但是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注射才能获得明显疗效。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个性化调整。
总的来说,骶管注射疗法是一种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在接受治疗前,患者应该充分了解治疗方法、风险和疗效,以便做出明智的决定。
骶管麻醉操作方法
骶管麻醉操作方法骶管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是一种经过腰骶部麻醉机长蛋白鞘膜下腔,在骶管内注射药物,以实现术前局部、无痛麻醉的手术方法。
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可用于阻滞手术部位和术前无痛分娩。
骶管麻醉的操作方法如下:1. 患者准备:患者通常需要趴在手术床上,弯曲背部、下颌贴住胸部,嘴部要保持张开以便呼吸,若患者无法完成这个动作,可采用侧卧位。
2. 皮肤消毒:骶管的部位(通常为第4、5腰椎处)应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并使用无菌巾覆盖。
3. 局部麻醉:使用局部麻醉剂(如利多卡因)在骶管穿刺点周围注射,以减轻排尿途径和骶管的疼痛感觉。
4. 确定骶管穿刺点:医生在进行穿刺前需要确定骶管的穿刺点,这可以通过触摸尾骨末端和髂嵴交界处进行确定。
5. 无菌操作:医生需佩戴无菌手套,并将穿刺针、导管和药物包清洁消毒,确保操作过程无菌。
6. 骶管穿刺:医生用一支无菌的穿刺针以0-45度的角度穿刺骶管,此过程需要有一定技巧和经验,确保顺利进入到鞘膜下腔,并避免损伤骶管或脊神经。
7. 确认穿刺针位置:医生在穿刺后会用鞘膜刺激法确认穿刺针是否进入了鞘膜下腔。
一般来说,当医生轻拉针头时,患者会有尾骨附近的皮肤有一种能被动感到的拉力。
8. 插入导管:当穿刺针进入正确定位后,医生会将导管导入到鞘膜下腔,并通过规定深度插入导管。
9. 吸引皮肤和椎管液:医生插入导管后,通常会有一定量的腰穿液从导管中流出,这是正常的。
同时,医生会吸引一定量的椎管液,以确保穿刺针位置正确。
10. 药物注射:在确认导管位置正确后,医生会通过导管向鞘膜下腔注射药物,用于麻醉手术部位或实现分娩的无痛。
药物可以是局部麻醉剂(如利多卡因),也可以是麻醉辅助药物(如芬太尼)。
11. 导管固定:药物注入完成后,医生会用透明胶带将导管固定在患者的背部,以防止导管在手术过程中脱出。
12. 观察和监测:术后,医生会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和麻醉效果,以确保患者安全。
骶管注射操作方法
骶管注射操作方法
骶管注射是一种医疗程序,用于向骶管注入药物或麻醉剂。
以下是骶管注射的一般操作方法:
1. 患者采取侧卧位,身体侧向注射器一侧。
2. 医生带手套并进行手部消毒。
3. 使用局部麻醉剂麻醉注射区域,通常是局部麻醉剂和消毒酒精。
4. 医生会进行手指检查,以确认骶管的位置。
5. 医生用消毒酒精清洁骶管区域。
6. 医生会穿刺骶管,通常是在尾骨末端附近,可能会使用一根细长的针或导管。
7. 医生慢慢推进针或导管直到进入骶管内。
8. 一旦到达目标位置,医生会停下并将药物或麻醉剂缓慢注射到骶管内。
9. 注射完成后,医生会缓慢、轻柔地将针或导管取出。
10. 医生会给予患者一些时间以确保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并观察任何可能的副作用。
请注意,骶管注射是一项专业医疗程序,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或护士来执行。
注射前应进行适当的评估和诊断。
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骶管注射操作方法
一、骶管注射操作方法
1.穿刺点:骶管裂孔两侧隆起的骨性结节为骶角,两侧骶角下方的凹陷为骶管裂
孔,多数情况下容易确定,骶角不明显或阙如,可由尾骨向上4摸约5cm~6cm 处,可触及一凹陷既是穿刺点。
一些肥胖患者骶角及骶管裂孔凹陷不明显,可触摸两侧髂后上棘,一连线为底边,向下形成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下方约一横指
2.
3.药液
二、骶管注射的适应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轻中度腰椎管狭窄、隐形脊柱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痛、马尾丛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
三、骶管注射的禁忌症
1、全身情况不佳,身体极度衰弱,患有严重心、脑、肝、肾疾病者;
2、合并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重度高血压、妊娠早期、糖尿病等患者应慎用骶管注射,如需采用要慎用激素;
3、全身化脓性或脓毒性感染、活动性结核以及穿刺部位有细菌感染者;
4、凝血功能障碍或应用抗凝药者、骶管注射容易造成硬膜外血肿者;
5、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脊髓肿瘤、炎症、脊髓脓肿等压迫所致者;
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合并马尾神经压迫症状者;
7
症治疗,经治疗仍不能减轻者,立即终止注射。
若术后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经平卧休息,大部分可自行缓解,必要时,给予指压按摩穴位,吸氧及静注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等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预防:①体位摆放舒适自然,避免空腹治疗;②术前将治疗反应告知患者,消除其恐惧心理;③询问过敏史;④避免过快注药;⑤治疗过程中,反复询问患者,
发现不适及时处理,防止不良反应加重。
、。
xxx中医医院麻醉科骶管阻滞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xxx医医院麻醉科骶管阻滞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肛门会阴手术,膀胱镜检查。
【禁忌证】
穿刺部位感染,骶骨畸形。
【操作方法】
1. 体位:患者俯卧,髋下垫一枕以抬高臀部,两腿略分开,脚跟外旋,也可取侧卧位。
2. 定位:两骶角之间,尾椎尖上约4cm 处的凹陷为骶裂孔,上有骶尾韧带覆盖。
3. 穿刺方法:沿骶骨中线向下按摸触及骶裂孔,取7 号针,骶裂孔中点作皮丘,左手拇指固定皮肤,右手持针,方向与皮肤呈45 度角,经皮肤、皮下组织,穿破骶尾韧带后有明显突破感,即进入骶管,将针压平,方向改为15 度角,继续前行1~2cm,注入盐水无阻力,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即可注入试验剂量(不超过
5ml),5 分钟后无脊麻现象,骶骨尾部皮肤感觉明显减退,示针尖位置恰当,将剩余麻醉药一次注入。
【剂量浓度】
2%利多卡因20ml, 0.1%肾上腺素3滴混合,除试验量5ml 外,其余剂量5~10 分钟后一次缓慢注入。
【注意事项】
1. 穿刺针不超过骶2 水平(平髂后上棘),以免穿破硬脊膜。
2. 注药时左手掌按骶部,右手注药,注意有无皮肤隆起。
【并发症】
同低位硬膜外麻醉。
骶管阻滞操作规范
骶管阻滞操作规范1、病人体位1)俯卧位:病人服我于手术台上,两下肢略分开,双髋下垫一厚枕以使骶尾部突出。
2)侧卧位:病人自然地侧卧于手术台上,腰骶部向后弓曲,双膝向腹部蜷曲。
2、穿刺点定位标记两髂后上棘连线,此即硬脊膜囊终止水平[第二骶椎(S2)平面]。
右手中指摸到尾骨尖,拇指沿臀中线逐步头端按压,在尾骨与骶骨交界处可摸到一“V”或“U”形凹陷,即骶裂孔(其两侧的结节即骶角),与两髂后上棘成一等腰(女)或等边(男)三角形;该孔为骶管阻滞进针部位。
3、穿刺方法常规消毒,铺消毒巾。
于骶裂孔中部局麻药浸润。
穿刺针可选用腰穿针,亦可选用硬膜外穿刺针(置入导管,连续给药。
)穿刺针经局麻处呈80度角刺进皮肤,当透过骶尾韧带时则有落空感,随即将针杆向臀部方向按压,使之皮肤呈30度左右,再沿骶管纵轴方向进针3-5cm,拔出针芯,测定进针深度,勿使针尖超过髂后上棘连线下2cm (因有些病人硬脊膜囊可终止于这一水平)。
接注射器,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注射空气无阻力,且在注气时,放置在骶部皮肤表面的手掌未感知气体窜行;轻摇针杆以证实针尖确在骶腔内。
即可注入局麻药。
以上为传统的穿刺方法。
另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或称“高位”骶管穿刺法:选用7G注射针,于骶裂孔上沿垂直进针,直至骶腔,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即可注入局麻药。
4、给药方法5、试验剂量局麻药3-5ml,5分钟后出现阻滞平面,且无不良反应和腰麻迹象,再注入15-20ml。
局麻药浓度宜低,如1.3%利多卡因(其他局麻药按一定比例配制;如无禁忌,可加1:20万肾上腺素)。
如用导管法,仍须用试验剂量,追加量为10-15ml,以后视手术需要追加。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字体大小:大| 中| 小2008-06-21 20:00 - 阅读:1500 - 评论:0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一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局部肌肉松弛,手术无痛,临床叫做骶管阻滞麻醉,简称"骶麻"。
近些年来,应用骶管疗法治疗腰腿痛已被广大基层医生所熟悉,习惯称做骶管疗法,或简称为"骶疗",随着专科特色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应用骶管技术治疗疑难病症的病种也越来越扩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
为使骶管疗法在临床发扬广大,现综合报告一些骶管疗法治疗疑难病的方法和体会,愿与同道切磋交流共勉共进骶管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生理: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段的延迟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
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
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
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
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
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
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
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
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 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
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2c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骶骨孔的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其直经为0.2-1cm,一般呈V或◇形。
骶管阻滞操作规范
骶管阻滞操作规范1、病人体位1)俯卧位:病人服我于手术台上,两下肢略分开,双髋下垫一厚枕以使骶尾部突出。
2)侧卧位:病人自然地侧卧于手术台上,腰骶部向后弓曲,双膝向腹部蜷曲。
2、穿刺点定位标记两髂后上棘连线,此即硬脊膜囊终止水平[第二骶椎(S2)平面]。
右手中指摸到尾骨尖,拇指沿臀中线逐步头端按压,在尾骨与骶骨交界处可摸到一“V”或“U”形凹陷,即骶裂孔(其两侧的结节即骶角),与两髂后上棘成一等腰(女)或等边(男)三角形;该孔为骶管阻滞进针部位。
3、穿刺方法常规消毒,铺消毒巾。
于骶裂孔中部局麻药浸润。
穿刺针可选用腰穿针,亦可选用硬膜外穿刺针(置入导管,连续给药。
)穿刺针经局麻处呈80度角刺进皮肤,当透过骶尾韧带时则有落空感,随即将针杆向臀部方向按压,使之皮肤呈30度左右,再沿骶管纵轴方向进针3-5cm,拔出针芯,测定进针深度,勿使针尖超过髂后上棘连线下2cm (因有些病人硬脊膜囊可终止于这一水平)。
接注射器,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注射空气无阻力,且在注气时,放置在骶部皮肤表面的手掌未感知气体窜行;轻摇针杆以证实针尖确在骶腔内。
即可注入局麻药。
以上为传统的穿刺方法。
另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或称“高位”骶管穿刺法:选用7G注射针,于骶裂孔上沿垂直进针,直至骶腔,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即可注入局麻药。
4、给药方法5、试验剂量局麻药3-5ml,5分钟后出现阻滞平面,且无不良反应和腰麻迹象,再注入15-20ml。
局麻药浓度宜低,如1.3%利多卡因(其他局麻药按一定比例配制;如无禁忌,可加1:20万肾上腺素)。
如用导管法,仍须用试验剂量,追加量为10-15ml,以后视手术需要追加。
骶管注射规范与流程
骶管注射治疗规范与流程
1、治疗前向患者交代此方法的作用原理、治疗病症、适用范围及治疗中、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2、治疗前应让患者排解小便,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情绪,让患者俯卧或侧卧于治疗床上,解除固定带,暴露出腰骶部皮肤。
3、在骶管部位找好注射点,用碘伏常规消毒2遍,用1%利多卡因予以皮肤局麻。
4、将治疗药物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充分摇匀后放置并适度加温后备用。
5开始治疗时打开激光治疗机同时局部照射治疗,并调整好高度、位置及时间。
6、戴好橡胶手套后,再次用碘伏消毒皮肤,用5ml和20ml 注射器分别抽出药液,排出空气后,根据体表标志找到注射点,快速进针,找到骶管孔,进针有落空感后,抽吸无回血,进行注射。
7、首次治疗的患者,注射时应缓慢,注射过程中,应不断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反应并注意注射药物有无外渗、注射阻力有无增大等异常情况,如若出现患者不适或异常反应,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注射位置后再行注射或终止注射。
8、注射治疗时间应在20-30分钟完成。
9、治疗中若患者出现明显异常反应如心慌、头晕、出汗等严重不适,应立即停止治疗,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覆盖好针刺部位,让患者平卧休息、观察,如必要应采取相应急救措施,或请有关科室会诊治疗。
10、完成治疗后如无其他不适,应留观10分钟,由操作医师交代注射后相关注意事项,叮嘱患者系好外固定带,并按正确起床姿势起床后,方可离院。
2013年1月。
骶管注射
骶管注射骶管注射具体操作方(1)骶管注射药物: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ml,肌苷注射液100mg,三磷酸腺苷注射液40mg,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0.9%氯化钠注射液10ml,以上6种药物混合成20ml备用。
法:(2)体位: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小腹下垫枕使骨盆稍抬高,显露出髓尾部。
(3)选定穿刺点:先摸清尾骨尖端,沿中线向头侧触摸约3~4cm,触及一有弹性的凹陷,即为骶裂孔,在骶孔两侧可触及蚕豆大的骨性隆起,为骶角。
两骶角连线中点即为穿刺点。
(4)穿刺技术:穿刺点以紫碘做标记。
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0.5%盐酸利多卡因穿刺点局麻,从穿刺点垂直进针,当穿透骶尾韧带时有落空感,将针干向尾侧方向倾斜,与皮肤成30°角,顺势推进约1cm,回抽注射器,无脑脊液、无血,稍推药无阻力,即将20ml药液缓慢推入骶管。
拔针后,穿刺针眼用酒精棉球按压法封,创可贴粘住针眼,注射后针眼3d不沾水。
(5)疗程:每周注射1次,4次为1疗程。
端坐旋转椎间关节松解法:病人端坐于方凳上,双足分开与肩同宽。
施术时令病人双足平放踏地,端坐稳不准移动。
(以L4~5椎间盘突出,棘突间椎旁压痛点在右侧为例)。
助手面对病人,用双腿夹住病人的左大腿,双手压着在腿根部保持病人坐稳。
术者坐在病人后方,左手拇指抵住L5棘突右侧,右手经病人腋下用手掌压着病人颈后部,并按病人颈部,使脊柱前屈60~90°,继续向右侧弯至45°,再使病人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向左上方推顶棘突,此时术者左手拇指可感到椎体微有移动,常伴有“喀嚓”一响,表示手法松解成功。
然后按摩理顺脊柱两旁肌肉。
1周后同法推顶L4棘突,使L4~5椎间关节得到松解。
棘突间椎旁压痛点在左侧者,手法操作方向相反。
什么叫做骶疗?
什么叫做骶疗?
骶疗也叫骶管滴注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保守疗法。
它是通过骶管经硬膜外腔注入药物,药物直接作用于突出的椎间盘和受压的神经根,使主要由于局部无菌性炎症和神经根水肿引起的症状得到缓解。
操作时患者俯卧位,下腹部垫枕,使头部及腿部放低并使骶尾部突出。
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洞巾,在无菌操作下,用7号或9号输液针头刺于骶管裂孔处,与皮肤呈70~80°穿刺进针,当感觉有落空感时即告穿刺成功。
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且注药无过大阻力后,即可推注混合药液。
注药容量一般为40~70ml。
要求推药时要有一定速度,给予一定力度,达到借助于药液的容积和注入时的压力而松解硬脊膜外腔和神经根周围粘连的目的。
常用注射用药液成分为:确炎舒松25mg,0.25%利多卡因液5ml、维生素B1针100mg、维生素B12200mg、0.9%生理盐水10~50ml。
骶管注射治疗每5~7天一次,对治疗合适,且穿刺给药正确者,一般一次治疗即可见效,3~5次为1疗程。
骶管注射的作用:液体刀冲击神经根与椎间盘间隙,减轻神经根粘连,消除局部炎症,促进损伤的神经根修复。
适应症:各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禁忌症:伴有脊柱结核、炎症、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严重内脏疾患、体质严重虚弱者,孕妇,
有出血倾向者,糖尿病患者。
骶管疗法
骶管疗法一、概念:硬脊膜囊终止于S1下1/4,相当于髂后上棘连线水平,因此,S1以下的椎管又称为骶管。
骶管注射大多是从骶裂孔进针而进入骶管的。
它与左右髂后上棘成为一等边三角形。
用手触及尾骨尖,沿尾骨中线向上触摸,当触及一“U”形凹陷即为骶裂孔,其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出物即骶角,距尾骨顶端约10mm。
二、适应证颈、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椎管狭窄,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腰腿痛,风湿病,老年性脊椎退行性改变,四肢麻木等各种急、慢性疾患。
三、具体操作(1)穿刺部位:病人俯卧位,下腹部置枕,使头部及腿部放低并使骶部突出,便于用上法寻找骶裂孔,用甲紫或美蓝涂一标记,并用碘酒固定。
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洞巾,在无菌操作下,局麻后用7号腰穿针于凹陷处,与皮肤呈70°~80°穿刺进针。
骶管穿刺所经各层与胸、腰硬脊膜外穿刺完全不同,直接覆盖于骶裂孔的韧带,只是一层坚强薄膜(cathelein 膜)。
此薄膜有时钙化。
穿刺针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后便抵触此膜。
此时所遇阻力较大,一旦刺破,减压甚为明显,因此有明显的落空感。
为进一步判定是否确在骶管,可注入 5 ~10ml空气,体验有无阻力,同时在注空气时一手轻压骶部皮肤,以感觉有无皮下空气窜动。
此后,穿刺针与皮肤呈20°,水平进针2~3cm,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且注液无阻力后,即可注混合药液。
(2)注药:硬脊膜外腔容积约100ml,其中骶腔占25~30ml,因此必须用超过30ml的治疗液才能达到L5、S1间隙,起到治疗作用。
可仍用硬脊外腔注射疗法的配伍用药进行推注,唯0. 25%利多卡因的剂量增大至30~40ml。
大多数病人在治疗后即可感腰部和下肢轻松,症状减轻。
所有病人治疗后均无须再卧床休息观察。
治疗后病人自己步行回家或返回病房。
(3)其他方法:骶管注射也可采用侧卧位穿刺法,此时要使病人患侧在下并尽量向后弯曲腰背部,以利于穿刺。
骶管滴注
骶管滴注药物经骶管进入硬膜外腔,直接作用于神经根及脊髓,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及其恶性循环,解除病变部位的肌挛缩及血管收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从而起到消除炎症解除疼痛的目的。
药物在硬膜外腔中扩散,主要受药物容量、硬膜外腔容积和注药速度等因素影响。
它在硬膜外间隙中向头部扩散力很强,所以只要注入达骶管容量(25~30ml)的药液时,药物就可以向上扩散到发病部位的神经根和脊髓。
确炎舒松-A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水肿,抑制炎症浸润和渗出,防止炎性粘连,对各期的炎症都起抗炎作用,同时还有降低细胞膜通透性、减轻自身免疫反应的作用。
B族维生素可以改善神经的营养和机能状态。
低浓度的利多卡因可阻滞交感神经传导,加速炎症代谢产物的排泄和水肿的吸收与消散。
种激素混合液多量快速地注入硬膜外腔,一方面可通过硬膜外腔向椎间孔方向扩散,分离神经根粘连,另一方面可使病变椎间隙及神经根管扩张,加强药液在炎症部位的扩散,抑制组织胺和其它毒性物质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轻细胞损伤,修复髓鞘促进再生,从而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
一、骶管注射操作方法1.穿刺点:骶管裂孔两侧隆起的骨性结节为骶角,两侧骶角下方的凹陷为骶管裂孔,多数情况下容易确定,骶角不明显或阙如,可由尾骨向上摸约5cm~6cm处,可触及一凹陷既是穿刺点。
一些肥胖患者骶角及骶管裂孔凹陷不明显,可触摸两侧髂后上棘,一连线为底边,向下形成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下方约一横指处为穿刺点。
2.穿刺角度:常规消毒皮肤,用7号短针(或用10mi一次性注射器)垂直进入皮肤,当针刺过骶尾韧带时阻力消失,有明显落空感,再将针向尾侧方向倾斜,与皮肤呈30°~40°角,继续进针约2cm左右,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注药无明显阻力时,即可进入骶孔。
3.推药方式及治疗反应:骶管容积约20~30mi并非空腔,稍多于30mi药液足以达到病变部位,且能起到一定的液压剥离的作用。
研究证明,注射速度并不影响药液在硬膜外间隙的扩散,缓慢或间断给药,以使扩散减弱,盲目加速加压只会增加副反应。
骶管注射规范
骶管注射技术操作规范一、骶管注射技术操作方法1、体位:患者俯卧位,腹下垫小枕.2、穿刺点:骶管裂孔两侧隆起的骨性结节为骶骨角,两侧骶骨角下方的凹陷为骶管裂孔,多数情况下容易确定,骶骨角不明显或缺如,可由尾骨向上摸约5cm~6cm处,可触及一凹陷既是穿刺点。
一些肥胖患者骶骨角及骶管裂孔凹陷不明显,可触摸两侧髂后上棘,一连线为底边,向下形成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下方约一横指处为穿刺点。
3、穿刺角度:常规消毒皮肤,无菌操作下戴手套,铺洞巾,在骶管裂孔皮肤表面注射少量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避免皮下肿胀,用7号短针(或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60-70°进入皮肤,当针刺过骶尾韧带时阻力消失,有明显落空感,再将针向尾侧方向倾斜,与皮肤呈30~40°角,继续进针约2—3cm左右,仔细反复多次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的情况下,先注少量配制药液无明显阻力时,且不应出现皮下肿胀,说明已进入骶管。
多数人脊髓终止于L1水平,脊膜(硬膜囊)终止于S2水平。
进针深度不宜超过S2水平。
4、推药方式及治疗反应:骶管容积约20~30ml,并非空腔,正常注射配制药液20—30ml。
稍多于30ml药液足以达到病变部位,且能起到一定的液压剥离的作用。
研究证明,注射速度并不影响药液在硬膜外间隙的扩散,缓慢或间断给药,以使扩散减弱,盲目加速加压只会增加副反应。
比如头晕、头痛等。
在推注药液时,患者可出现腰骶部憋胀疼痛、会阴部麻木、下肢发麻、发热或出现放射感,以及术后一过性下肢麻软无力等,均为骶管注射的正常反应,而且上述反应明显者,预示疗效佳,反应差着疗效相对要差。
注射完毕后,侧卧或半卧位,防止药液向头侧上升。
二、骶管注射的机理与目的机理:1,液压分离2、阻断疼痛传导通路3、调节疼痛机制4、改善微循环5、营养神经6、淡化炎症介质的浓度,修复损伤组织。
目的:是经骶管裂孔注射配制药液,以冲洗椎间盘的后面,硬膜的前面以及受累的神经根。
达到消炎镇痛等.三、骶管注射的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坐骨神经痛、骶尾痛、腰骶神经根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疼痛、阴部神经痛、妇科疾患、男科病、颈椎病等。
骶管注射门诊日常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规范骶管注射门诊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骶管注射门诊主任负责门诊的全面管理工作,对门诊的医疗服务质量、患者安全、人员培训等工作负总责。
2. 门诊护士长负责门诊日常护理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各项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3. 门诊医生负责门诊诊疗工作,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确保诊疗质量。
4. 门诊护士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
三、工作流程1. 患者就诊(1)患者持就诊卡、病历本、相关检查报告等资料到门诊挂号处挂号。
(2)挂号处工作人员核实患者信息,为患者开具就诊单。
(3)患者持就诊单到门诊就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诊断、治疗。
2. 患者护理(1)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病情、病史、过敏史等。
(2)根据医生医嘱,为患者进行骶管注射操作。
(3)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
(4)注射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指导患者休息。
3. 患者随访(1)门诊护士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3)对有疑问的患者进行解答,提供健康指导。
四、人员培训1. 门诊医生、护士应定期参加骶管注射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2. 门诊护士应掌握骶管注射操作规程,熟练进行各项护理操作。
3. 门诊医生、护士应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设备管理1. 门诊应配备骶管注射相关设备,如注射器、无菌注射包、无菌手套等。
2. 门诊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门诊护士应熟悉设备使用方法,确保患者安全。
六、药品管理1. 门诊药品应按规定储存,保证药品质量。
2. 门诊护士应熟悉药品名称、规格、用法、用量等,严格执行医嘱。
3. 门诊药品使用后,应将空药瓶及时回收,防止药品浪费。
七、环境卫生1. 门诊应保持清洁、整洁,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 门诊工作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个人卫生。
骶管注射评价标准
骶管注射评价标准当前,临床上常用的骶管注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神经生理检查和评估治疗效果。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评价标准及其意义。
一、病史调查在进行骶管注射前,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的发作频率、部位、性质和持续时间,以及可能的诱因和加重因素。
还应了解患者的过往病史、用药史、手术史、家族史等。
通过病史调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需求,以及排除不适合接受骶管注射的患者。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骶管注射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姿势、步态、活动范围和神经功能,检查腰椎和坐骨神经周围的压痛点和敏感点,以及神经系统的反射、感觉和运动功能。
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类型、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骶管注射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 线、CT和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腰椎和坐骨神经周围的解剖结构、病变情况和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特别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等情况下,影像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四、神经生理检查神经生理检查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骶管注射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神经传导速度、脊髓MRI、脑脊液检查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病变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特别是在坐骨神经痛等情况下,神经生理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病因和诊断。
五、评估治疗效果评估治疗效果是骶管注射后的重要工作之一。
医生需要定期随访患者,询问疗效和副作用,观察疼痛的缓解程度和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估疗效的持续时间和稳定性。
根据患者的反馈和观察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骶管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坐骨神经痛的方法,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为了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神经生理检查等评价指标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骶管注射,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止痛袋+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止痛袋+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1 骶管注射①药物组成:2%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1500μg、地塞米松10mg、生理盐水80ml。
②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于床上,下腹部垫高,骶部常规消毒铺巾,先在骶部局部麻醉,然后用7号针头从骶裂孔刺入骶管,当有落空感后,回抽无血及脑脊液,有负压时,即可注药。
推注过程中要严密观察,不断询问患者感觉。
药液推注完后拔出针头,进针孔用消毒棉球敷盖,胶布固定。
每10天注射1次。
2 手法治疗患者俯卧位,腰骶部麻醉,使肌肉松弛后,施以如下手法:①先用滚、按、揉法沿腰部两侧太阳膀胱经治疗,力度由轻至重,往返5~6遍,重点在于松解腰骶部强直。
然后用拇指点按环跳、承扶、承山、委中等穴,再沿下肢行滚揉法治疗。
②斜搬法:术者一手掌按臀部,另一手按住肩前部,用相反的力量进行侧搬旋转,此时可听到或感到“咔嗒”响声。
然后再以同法在对侧施术。
③摇滚法:患者两手环抱双膝至胸部,术者施以力量使患者在床上纵向摇滚。
④弹压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两手重叠按于患椎处,力量适度的上下弹压,频率越快越好。
⑤牵抖法:患者俯卧位,双手紧握床头。
术者双手握住患者双踝,先用力牵引1~2分钟,然后有节奏地上下抖动5~10次。
再施以按、揉、弹、拔等理筋手法,以解除肌肉痉挛。
3 热敷治疗自制止痛袋药用大黄50g、桂枝50g、荆芥50g、羌活50g、防风50g、伸筋草50g、透骨草50g、乳香50g、没药50g、延胡50g。
将诸药混匀装入2个布袋中,缝口,用陈醋把药袋浸透,放入锅中蒸热。
然后嘱患者俯卧,把蒸热的药袋放于腰骶部,不时翻动,切勿烫伤皮肤。
2个药袋交替使用,每次热敷时间为30~40分钟。
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骶管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一、骶管注射技术操作方法
1、体位:患者俯卧位,腹下垫小枕。
2、穿刺点:骶管裂孔两侧隆起的骨性结节为骶骨角,两侧骶骨角下方的凹陷
为骶管裂孔,多数情况下容易确定,骶骨角不明显或缺如,可由尾骨向上摸约5cm~6cm处,可触及一凹陷既是穿刺点。
一些肥胖患者骶骨角及骶管裂孔凹陷不明显,可触摸两侧髂后上棘,一连线为底边,向下形成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下方约一横指处为穿刺点。
3、穿刺角度:常规消毒皮肤,无菌操作下戴手套,铺洞巾,在骶管裂孔皮肤
表面注射少量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避免皮下肿胀,用7号短针(或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60-70°进入皮肤,当针刺过骶尾韧带时阻力消失,有明显落空感,再将针向尾侧方向倾斜,与皮肤呈30~40°角,继续进针约2-3cm左右,仔细反复多次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的情况下,先注少量配制药液无明显阻力时,且不应出现皮下肿胀,说明已进入骶管。
多数人脊髓终止于L1水平,脊膜(硬膜囊)终止于S2水平。
进针深度不宜超过S2水平。
4、推药方式及治疗反应:骶管容积约20~30ml,并非空腔,正常注射配制药
液20-30ml。
稍多于30ml药液足以达到病变部位,且能起到一定的液压剥离的作用。
研究证明,注射速度并不影响药液在硬膜外间隙的扩散,缓慢或间断给药,以使扩散减弱,盲目加速加压只会增加副反应。
比如头晕、头痛等。
在推注药液时,患者可出现腰骶部憋胀疼痛、会阴部麻木、下肢发麻、发热或出现放射感,以及术后一过性下肢麻软无力等,均为骶管注射的正常反应,而且上述反应明显者,预示疗效佳,反应差着疗效相对要差。
注射完毕后,侧卧或半卧位,防止药液向头侧上升。
二、骶管注射的机理与目的
机理:1,液压分离2、阻断疼痛传导通路3、调节疼痛机制4、改善微循环
5、营养神经
6、淡化炎症介质的浓度,修复损伤组织。
目的:是经骶管裂孔注射配制药液,以冲洗椎间盘的后面,硬膜的前面以及受累的神经根。
达到消炎镇痛等。
三、骶管注射的适应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坐骨神经痛、骶尾痛、腰骶神经根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疼痛、阴部神经痛、妇科疾患、男科病、颈椎病等。
四、骶管注射的禁忌症
1、全身情况不佳,身体极度衰弱,患有严重心、脑、肝、肾疾病者
2、合并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重度高血压、妊娠早期、糖尿病等患者应慎用骶管注射,如需采用要慎用激素;
3、全身化脓性或脓毒性感染、活动性结核以及穿刺部位有细菌感染者;
4、凝血功能障碍或应用抗凝药者、骶管注射容易造成硬膜外血肿者;
5、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脊髓肿瘤、炎症、脊髓脓肿等压迫所致者;
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合并马尾神经压迫症状者;
7、陈旧性心肌梗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有早搏者,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并有室性早搏者。
五、药物配伍
临床上基本药物是局麻药、激素、神经营养药物和一些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的中成药(如复方丹参、当归、雪莲、脉络宁等注射液)。
神经营养药常选用B族维生素,局麻药液力求简单实效,非必需及不起局部作用的药物,应经过其他途径,不能混合,注入硬膜外腔,因其可造成严重硬膜外粘连。
六、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操作者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注射时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口舌麻木、出汗、胸闷、心慌等不良反应,甚至出现视力减退、呼吸困难、死亡等严重毒性反应。
如术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应暂停注射,并给予对症治疗,经治疗仍不能减轻者,立即终止注射。
若术后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经平卧休息,大部分可自行缓解,必要时,给予指压按摩穴位,吸氧及静注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等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预防:①体位摆放舒适自然,避免空腹治疗;②术前将治疗反应告知患者,消除其恐惧心理;③询问过敏史;④不能将针插入骶管太深,而误刺入蛛网膜下腔。
同时防止刺入血管内。
麻药一定用低浓度。
避免过快注药;⑤治疗过程中,反复询问患者,发现不适及时处理,防止不良反应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