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注射疗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管理方法,通常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和脊柱关节炎等疾病。
本文将对骶管注射疗法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适应症、操作过程、风险和并发症以及疗效评估等方面。
定义
骶管注射疗法是一种将药物直接注射到骶管(即尾骨以下的脊柱部位)的治疗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减轻疼痛症状并促进疾病康复。
适应症
骶管注射疗法通常适用于以下疾病: - 椎间盘突出 - 坐骨神经痛 - 脊柱关节炎 - 脊柱裂 - 椎管狭窄等
操作过程
骶管注射通常在手术室或X射线引导下进行。
患者平躺在手术床上,医生在局部麻醉后,用针头穿过皮肤和组织,将药物注射到骶管内。
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5-30分钟。
通常患者会感到少许的疼痛或不适,但是可以通过麻醉药控制。
风险和并发症
虽然骶管注射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如: - 感染 - 出血 - 神经受损 - 疼痛加剧等
在接受骶管注射前,患者应详细了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疗效评估
骶管注射后,患者通常会逐渐感到疼痛减轻,活动能力提高。
但是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注射才能获得明显疗效。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个性化调整。
总的来说,骶管注射疗法是一种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在接受治疗前,患者应该充分了解治疗方法、风险和疗效,以便做出明智的决定。
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腰腿痛是一组临床常见症状,病因复杂,以损伤和退行性病变最多见,其中以腰椎间盘突出最具有代表性,观察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症的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08例,行骶管注射,1次/周,并辅以脱水、活血化瘀,腰部中频,红外线,腰肌锻炼。
结果:208例病人中:优:86例,良:62例,可36例,差24例,优良率71.15%,总有效率88.46%,。
结论: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单,痛苦小,见效快,疗程短,价格低廉,病人容易接受,其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推拉,按摩或牵引,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和卫生医疗机构的门诊治疗。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骶管注射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症)是临床腰腿痛的常见疾病,主要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由于急慢性损伤等因素引起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致腰痛或坐骨神经痛。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模式的改变·,生活压力增大,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低龄化,好发于青壮年,病史长,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人的健康。
我院自2013年1月-2017.1月采用骶管注射治疗20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到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经CT或MRI证实有腰3-4、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与影像资料符合的患者208例,所有病例经CT或MRI检查并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并已排除下列情况:(1)全身情况不佳,身体极度衰弱,患严重心、脑,肝肾疾病患者(1)。
(2)对合并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重症高血压,妊娠初期,糖尿病等患者应慎用骶疗,如需用骶疗时要慎用激素(2)。
(3)全身化脓或脓毒性感染,活动性结核以及穿刺部位或深层组织有细菌感染者(2)。
(4)凝血功能障碍或应用抗凝药者,骶管封闭治疗很容易造成硬膜外血肿(3)。
(5)中枢系统的疾病,如脊髓肿瘤,炎症、脊髓脓肿等压迫症状者(4)。
骶管注射并发症
骶管注射并发症以下所列内容均为近20年内文献报道中所出现的1、药物的毒副作用麻醉药毒性反应是骶注较常见的并发症, 其与选用的麻醉药及浓度和量、患者体质、体位、注药速度及是否误入血管等因素有关。
有研究证明骶注药液中麻醉药浓度高低对疗效无明显统计学价值;同时也有研究证明,注射速度不影响药液在硬膜外间隙的扩散,缓慢或间断注药,并不使扩散减弱。
(摘自颈腰痛杂志)会发生眩晕、耳鸣、烦躁不安、视物模糊、舌麻等中毒症状,暂停或减慢速度后逐渐消失。
可能出现抽搐,应即停止此次治疗,肌肉注射鲁米那0.1g后缓解。
出现胸闷气短、心动过缓,血压下降者,肌肉注射麻黄碱30mg及阿托品0.25mg 病情缓解。
出现烦燥、精神紧张、心动过速症状者,肌肉注射安定10mg缓解。
2、暂时性血压下降、意识不清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时,骶管注射强的松龙50mg、0.5%利多卡因20ml,VB1100mg,VB12500ug。
有患者出现暂短性意识不清、呼喊不应,测血压,大多下降20~30mmHg,静卧5~10min,病人能自动恢复,这些病人有为50~70岁老人,体弱、卧床时间较长,推射药物时,速度过快、量稍大。
3、颅压一过性升高在快速骶管注射强的松龙50mg时,0.5%利多卡因20~25ml,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一般持续时间5~6min。
其中6例短暂性昏迷,伴有角弓反张性抽搐。
心率和呼吸变化不大,查眼底视神经视乳头水肿,经静注射20%甘露醇250ml,症状可以在0.5h内缓解。
4、感染报道中有2例骶管注射强的松龙50mg后出现症状加重,伴发热38℃以上,坐骨神经激惹现象明显。
我们及时联合大剂量应用抗生素3d后,症状逐渐消失。
另4例骶管注射后,感局部麻痛,2d后出现骶尾部软组织红肿、热痛、伴发热。
检查时发现骶部软组织红肿、压痛、皮温高。
3例行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好转,1例经骶部软组织切开引流痊愈。
5、药物误注蛛网膜下腔报道1例应用骶管注射76%泛影葡胺20ml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将药误注蛛网膜下腔,引起强烈的全身性抽搐、昏迷,呼吸心跳停止,经及时积极抢救复醒,病人仍处于急性多脏器功能衰竭,经1个多月的积极救治病人才康复出院。
骶管冲击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诊疗常规它是利用骶管解剖特征,注入大剂量液体和特殊药物,向头部扩散其压力,具有水冲击、液体剥离、悬浮复位等诸多功能,结合药物的作用迫使突出的椎间盘重新复位。
本组药物还具有消炎、消肿、止痛、营养神经、修复组织创伤等功效。
因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坏死而渗出的致痛物质是刺激神经根诱发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从离皮肤最近的骶管注药,药物比较容易达到病变区,再用可以减少髓核环死渗出的药物,可达到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的作用从而很快缓解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另外,骶疗也是帮助诊断椎管内病变的方法之一。
从硬膜外造影显示,只有冲击注药才能有效使药物到达腰椎椎管的病变部位。
作用机理:1、冲击原理:即经硬膜外输入一定剂量的药液直接对神经根进行冲击,解除神经压迫,祛除疼痛。
2、悬浮复位原理:即输入体内的药液在椎管内形成压力。
使粘连受压的神经纤维进行分离,(液体刀)使突出的椎间盘浸润悬浮,从而回复原位和弹性。
3、营养修复原理:药液内含有多种营养神经细胞的成分,可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恢复神经及神经末梢的传导功能。
适应症:颈、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椎管狭窄,骨质憎生,坐骨神经痛,老年性脊椎退行性改变等各种急、慢性腰腿疼疾患。
优越性:该疗法15-25天治疗一次,因药液在骶管中吸收速度极快,是皮下吸收的10倍,所以,它比口服、肌肉、静脉给药更直接,更有效,同时绝对安全可靠,不住院、无危险、无毒副作用,是目前先进的保守治疗方法。
禁忌人群:糖尿病患者、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精神病及体质极度衰弱不适合本治疗。
经骶管腰椎硬膜外注射治疗腰腿痛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方法,越来越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重视和采纳应用。
然而,回顾以往文献和临床实践中时常可以看到对于骶管注射的应用还是凭借经验或盲目的采取应对措施,对所用药物配伍、浓度、剂量及推进速度等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以致出现如血压降低、颅内压升高等并发症甚至出现死亡的病例,这些不能不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深思。
骶管注射疗法相关的意外及并发症分析
生 7例 , 予 肌 肉 注 射 强 痛定 后 缓 解 , 影 响 疗 效 。 给 不
2 5 腹 胀 及 尿 潴 留 本 组 5例 骶 疗 后 出 现 腹 胀 、 痛 , . 腹 口服 西 沙 必 利 片后 缓 解 , 3例 出 现 尿 潴 留 , 下 腹 部 热 敷 或 导 尿 后 经
例 , 中 胸 椎 管 狭 窄症 1 例 , 腰 椎 压 缩 性 骨 折 后 遗 症 2例 , 其 1 胸
神 经 根 型 颈椎 病 8 1例 。
3
讨
论
与 骶 管 注 射 疗 法 相 关 的 意 外 及 并 发 症 比 较 少 见 。 本 文 主 要 统 计 分 析 了本 组 病 例 在 骶 管 注 射 过 程 中 或 注 射 后 常 规 观 察 时 间 内 出 现 的 并 发 症 ( 后 期 的 并 发 症 不 在 本 文 讨 论 之 列 ) 中 。 我 们 认 为 意 外 及 并 发 症 的发 生 一 是 与 所 用 药 物 有 关 : 是 与 二 患者 体 质 及 生理 病 理 因素 有 关 。 利多 卡 因 的 毒 副 作 用 较 常见 。
1 2 治 疗 用 药 配 方 : 利 多 卡 因 5 1 ml 曲 安 奈 德 . 2 ~ 0 、 2 mg Vi l 0 mg Vi l mg 当 归 针 6 、 香 针 6 骶 管 5 、 t 40 、 t 2 B B 2 、 ml麝 ml
注 射 给 药 时 上 方 加 生 理 盐 水 稀 释 至 5 ~ 1 0 ; 管 滴 注 给 O 0 ml 骶 药 时 上 方 加 生 理 盐 水 稀 释 至 2 O 5 0 。药 液 的 多 少 根 据 患 5 ~ 0 ml 者 病情 而定 ; 注药 速 度 以 患 者 能 耐 受 为 度 。注 完 后 平 卧 观 察 3 O分 钟 ~ 1小 时 , 不 适 感 觉 为 至 。7天 1次 , 组 病 例 , 少 无 本 最 治 疗 1次 , 多 治 疗 6次 。 最
骶管注射治疗腰突常见的并发症
骶管注射治疗腰突常见的并发症有1.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量明显增多!经期延长或淋漓不净。
可能是病人焦虑加上药物中某些未被发现的副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有人认为是曲安奈德等长效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干扰作用而引起月经紊乱!与病人精神状态无关。
只要使用短效糖皮质激素即可避免月经紊乱的发生。
2.畏寒、高热:主要表现为注射后出现畏寒、寒颤、高热等类似输液反应症状!此并发症发生率虽较高!但经对症处理!体温很快能降至正常!且无留后遗症。
考虑可能与免疫反应或药物致热原有关!亦有可能是细菌代谢产物致热原污染药物所致,因此!病人行骶管内注射治疗后应观察30分钟-1小时。
3.骶管内感染表现为持续高热、腰痛加重、鞍区皮肤麻木、双下肢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血白细胞分类和血沉升高!手术可见硬膜外腔有脓液。
此是骶管内注射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可能的原因是(1)穿刺有落空感后推入空气以确定穿刺成功与否时带入细菌(2)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作用降低了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和杀灭细菌的功能。
所以操作应在手术室中进行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4.穿刺处(骶后裂孔)剧痛穿刺后1-2天开始局部剧痛!不向它处放射!体检局部皮肤无红肿!皮温不高、皮肤痛觉过敏、触痛明显、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和卡马西平可缓解!但难以完全消除疼痛!可维持2-3个月,治疗棘手。
估计可能与穿刺时损伤骶尾神经或药物化学刺激有关。
操作时动作轻柔!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同时应注意穿刺失误而将药液注在骶管外。
5.短暂性失明和眩晕:均在操作完成后发生。
与局麻药中毒引起血压降低有关.所以局麻药量应个体化,年老体弱者应减量。
发生后应迅速予吸氧、静推高渗葡萄糖液处理。
6.药物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和皮肤瘙痒。
予非那根注射后迅速消失。
操作前应常规询问药物过敏史,配制药液以简单为好。
骶管内注射疗法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尽管国内外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骶管内注射疗法治疗腰椎盘突出症简单有效,但应充分认识到其并发症后果的严重性。
《骶管滴注疗法》课件
骶管滴注疗法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一些免疫相关疾病具有一 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骶管滴注疗法的注意事 项与风险控制
注意事项
适应症选择
确保患者符合骶管滴注疗法的 适应症,如腰椎间盘突出、腰
椎管狭窄等。
禁忌症排除
。
风险等级判定
根据风险因素对患者的危害程 度,判定风险等级。
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和等级,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
监护、调整治疗方案等。
风险监测与记录
在操作过程中和治疗后,密切 监测患者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并发症处理与预防
常见并发症
如头痛、恶心、呕吐、眩晕等。
研究热点与趋势
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探索更安全、有效的药物配方,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滴注方式与剂量优化
研究最佳的滴注方式和剂量,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联合治疗策略
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物理疗法、针灸等,以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基础研究
深入探讨骶管滴注疗法的机制和 作用原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
对于存在明显出血倾向、感染 、严重心脏病等禁忌症的患者 ,应避免使用骶管滴注疗法。
严格无菌操作
确保整个操作过程严格遵循无 菌原则,防止感染。
药物配伍与浓度控制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 择药物和调整药物浓度,避免
不良反应。
风险评估与控制
01
02
03
04
风险识别
在操作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 估,识别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
骶管注射
骶管注射经骶管腰椎硬膜外注射治疗腰腿痛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方法,越来越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重视和采纳应用。
然而,回顾以往文献和临床实践中时常可以看到对于骶管注射的应用还是凭借经验或盲目的采取应对措施,对所用药物配伍、浓度、剂量及推进速度等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以致出现如血压降低、颅内压升高等并发症甚至出现死亡的病例,这些不能不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深思。
下面就骶管注射治疗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供同道参改。
1.骶管注射的历史Cathleen于1901年首先介绍了从骶管尾侧穿刺入硬膜外腔的方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上世纪40年代此方法曾广泛用于无痛分娩,以后逐渐用于外科手术麻醉。
1978年国际腰椎研讨会上认为“硬膜内与硬膜外类固醇药物注射对腰痛患者的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确立了激素在骶管注射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对骶管的解剖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索。
现代研究认为,药物通过骶管注入硬膜外腔直接作用于硬膜和神经根,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化学刺激因子对神经根的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
在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的诸多治疗方法中,骶管注射疗法的疗效是肯定的,国内外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有效率在55%-80%。
2. 骶管注射药物的配伍及作用机制骶管注射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其用药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同地区在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注射速度及适应证等方面差异颇大。
回顾以往文献,药物大体可分为皮质激素类、局部麻醉药类、B族维生素及其他如透明质酸、碳酸氢钠、ATP、丹参针、麝香针等类,名目繁多,莫衷一是。
中药如丹参针、麝香针的应用,并没有客观的理论依据,是否有确切的疗效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这也是今后研究需加强的地方。
2.1激素的应用目前临床上仍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激素在骶管内的确切作用机制,多数还是认为是激素的消炎镇痛作用。
而Cackler则通过研究认为醋酸强的松龙对椎管内的炎症毫无作用,长期应用还会产生严重并发症。
骶管注射并发症88例临床分析.
・77・骶管注射并发症88例临床分析谷祝青程建渊郭成悦1987~1999年, 我院应用骶管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病人3380例, 其中88例出现并发症,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88例病人中, 男59例, 女29例; 年龄25~70岁, 平均41岁。
治疗方法均为骶管注射泼尼松龙50mg 、5g/L 利多卡因20mL 、维生素B 1100mg 、维生素B 120. 5mg 。
注射过程出现暂时性血压下降、意识不清52例, 表现为呼喊不应, 血压下降2. 5~4. 0kPa , 静卧5~10min , 病人均能自行恢复。
颅内压一过性升高28例,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 一般持续5~6min , 其中6例出现短暂性昏迷, 伴有角弓反张性抽搐, 心率和呼吸变化不大, 查眼底视盘水肿, 经静脉注射200g/L 甘露醇250mL , 症状在30min 内缓解。
感染6例,其中2例病人骶管注射泼尼松龙50mg 后症状加重, 伴发热38℃以上, 坐骨神经激惹现象明显, 经及时联合应用大剂量抗生素3d 后, 症状逐渐消失;3例骶管注射药物后, 感觉局部针刺样麻痛,2d 后出现骶尾部软组织红、肿、热、痛, 伴发热, 检查发现骶部皮肤温度高、压痛、局部发红, 行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好转;1例经骶部软组织切开引流痊愈。
药物误注蛛网膜下隙1例, 当即引起高位麻醉症状, 后出现腰部以下弛缓性瘫痪, 经8个月对症治疗康复。
骶管注射药物错误1例, 错将氯化钾当成氯化钠注射入椎管, 该病人当即感到局部剧痛,20min 后腰骶、会阴剧痛, 双下肢感觉、运动觉消失, 经快速推入200g/L 甘露醇250mL , 地塞米松20mg , 给予镇静镇痛药物3h 后感觉、运动功能开始恢复, 疼痛消失。
2讨论骶管注射麻醉药物为低位硬膜外麻醉的一种, 低血压是硬膜外麻醉中常见的并发症。
本组52例发生低血压, 其中46例为55岁以上老年人, 老年人易发生低血压主要原因:①生理功能衰退, 以致硬膜外麻醉后阻滞区血管高度扩张, 非阻滞区血管收缩代偿功能差, 回心血量减少, 血压下降; ②老年人椎间孔进行性闭塞, 药液在硬膜外腔容易扩散, 引起广泛交感神经阻滞[1]。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
运用国际最先进的被称为“液体刀”的骶管滴入冲击疗法采用药物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颈椎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网球肘、膝关节骨质增生、跟骨刺、急慢性扭伤、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该疗法不开刀,不住院,疗效显着,无副作用;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坏死、渗出致痛物质是刺激神经根诱发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利用骶管与腰骶椎管相通的解剖特点,从离皮肤最近的骶管注药,药物中大量神经营养物质和特殊的中成药配方,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区,即可达到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的作用,也可很快缓解及消除坐骨神经痛的症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骶疗,骶疗过程中有的病人出现强烈的坐骨神经酸胀,也能帮助我们诊断椎管内有病变;从硬膜外造影显示,只有冲击注药才能有效将药物注入腰椎管;作用机理:1、冲击原理:即红硬膜外输入一定剂量的药液直接对神经根进行冲击,减缓神经压迫, 祛除疼痛;2、悬浮复位原理:即输入体内的药液在椎管内形成压力;使粘连受压的神经纤维进行分离,使突出的椎间盘浸润悬浮,从而回复原位和弹性;3、营养修复原理:药液内含有多种营养神经细胞的成分其中含有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国家一类新药神经生长因子等成份,可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恢复神经及神经末梢的传导功能;适应症:颈、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椎管狭窄,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腰腿痛,风湿病,老年性脊椎退行性改变,四肢麻木等各种急、慢性疾患;优越性:该疗法绝对安全可靠,不住院、无危险、无毒副作用,5-10天治疗一次,药液吸收能力极强,是皮下吸收的10倍;因此,它比口服、肌肉、静脉给药更直接,更有效,是目前先进的治疗办法;禁忌人群:糖尿病患者体质极度衰弱及严重的肝、胃疾患病人; 骶管冲击疗法:患者取俯卧位,髋胸部各垫一薄枕,于骶骨裂孔周围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用9号针头从骶骨裂孔垂直进针;当针头阻力突然消失,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存在负压;推注1ml注射生理盐水无阻力时,即可由慢至快地滴注冲击药液;冲击药液组成为:生理盐水200ml、2%利多卡因15ml、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维生素B1100mg、5%碳酸氢钠10ml;一般一小时内完成;若有头晕、颈腰骶部不适感时,可适当调慢滴速;滴毕,平卧10分钟;从骶管打入这些物质,所能到达的位置是荐椎神经根,每一条神经根有硬膜与蜘蛛网膜包被,成分中的利多卡因是麻醉物质,可以将神经暂时麻痹,地塞米松是激素物质,可以消炎,维生素B对於周边神经具有营养效果.因此,这是一种针对神经根发炎的治疗方法,大部分用在椎间盘突出引起神经压迫的治疗,在西医有种直接打硬膜外注射的治疗方法,也是这样的原理,有些难治的神经痛或癌痛,用此法但打入的物质为较强麻醉药,至於在AS的疼痛,一般除了暂时麻醉的效果外,并不会对骶髂关节炎,或是髋关节炎造成消炎的效果,因此大约一两星期後就没效了.。
骶管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6例临床观察
骶管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6例临床观察作者:李燕广张进国孙晓丽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R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80-02慢性盆腔炎系妇科临床常见疾病,临床治疗一般多采用全身应用抗生素、口服中药及各种物理疗法等方法,但存在疗效较差、易复发的缺点。
笔者采用骶管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计本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龄23~50岁,病程4个月~11年不等。
诊断标准依据《妇产科学》[1]。
盆腔炎性包块45例,包块大小2.9cm×2.6cm~6.5cm×6.1cm,输卵管炎及宫旁结缔组织炎21例,其中一侧附件炎8例,双侧附件炎13例。
治疗前均行血、尿常规及盆腔B超检查。
均除外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非炎性包块。
1.2 方法[2] 行骶管疗法:患者取俯卧位,小腹下垫枕,穿刺点选择在双骶角连线中点或该中点偏头端(尾骨尖端上约3-4cm),穿刺点以甲紫液做标记,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0.5%盐酸利多卡因穿刺点局麻,单次阻滞用7号针垂直皮肤进针,将针干向尾侧方向倾斜,与皮肤成30°角,刺入2~3 cm,不超过第二骶孔位置,阻力消失有落空感即说明针突破骶尾韧带,行注气试验无阻力,骶裂孔处及骶后区无皮下气肿,回吸无脑脊液、无回血后注入1%盐酸利多卡因5 ml试验剂量的局麻药,5 min后确定针尖在骶管内,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和局麻药毒性反应后方可注入配置好的药液。
拔针后,穿刺针眼置酒精棉球,创可贴粘贴,注射后针眼3d不沾水。
(1)药液的配置: 2%利多卡因10ml 、康尼克通40mg、玻璃质酸酶1500U、维生素B6 100 mg 、维生素B12 1mg 、庆大霉素8万u,生理盐水加至20ml。
骶管滴注
骶管滴注药物经骶管进入硬膜外腔,直接作用于神经根及脊髓,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及其恶性循环,解除病变部位的肌挛缩及血管收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从而起到消除炎症解除疼痛的目的。
药物在硬膜外腔中扩散,主要受药物容量、硬膜外腔容积和注药速度等因素影响。
它在硬膜外间隙中向头部扩散力很强,所以只要注入达骶管容量(25~30ml)的药液时,药物就可以向上扩散到发病部位的神经根和脊髓。
确炎舒松-A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水肿,抑制炎症浸润和渗出,防止炎性粘连,对各期的炎症都起抗炎作用,同时还有降低细胞膜通透性、减轻自身免疫反应的作用。
B族维生素可以改善神经的营养和机能状态。
低浓度的利多卡因可阻滞交感神经传导,加速炎症代谢产物的排泄和水肿的吸收与消散。
种激素混合液多量快速地注入硬膜外腔,一方面可通过硬膜外腔向椎间孔方向扩散,分离神经根粘连,另一方面可使病变椎间隙及神经根管扩张,加强药液在炎症部位的扩散,抑制组织胺和其它毒性物质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轻细胞损伤,修复髓鞘促进再生,从而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
一、骶管注射操作方法1.穿刺点:骶管裂孔两侧隆起的骨性结节为骶角,两侧骶角下方的凹陷为骶管裂孔,多数情况下容易确定,骶角不明显或阙如,可由尾骨向上摸约5cm~6cm处,可触及一凹陷既是穿刺点。
一些肥胖患者骶角及骶管裂孔凹陷不明显,可触摸两侧髂后上棘,一连线为底边,向下形成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下方约一横指处为穿刺点。
2.穿刺角度:常规消毒皮肤,用7号短针(或用10mi一次性注射器)垂直进入皮肤,当针刺过骶尾韧带时阻力消失,有明显落空感,再将针向尾侧方向倾斜,与皮肤呈30°~40°角,继续进针约2cm左右,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注药无明显阻力时,即可进入骶孔。
3.推药方式及治疗反应:骶管容积约20~30mi并非空腔,稍多于30mi药液足以达到病变部位,且能起到一定的液压剥离的作用。
研究证明,注射速度并不影响药液在硬膜外间隙的扩散,缓慢或间断给药,以使扩散减弱,盲目加速加压只会增加副反应。
骶管注射疗法药物配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Myxopapillary ependymoma ,in Kleihues P ,Cavenee WK (eds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nervous System[M].Lyon :IARC Press ,2000.78-79.[15]Kalmon DP ,McCormick PC.Surgical man -agement of pelvic tumors with intraspinal extension ,in Schmidek HH (ed ):Schmidek &SweetOperativeNeurosurgicalTech -niques :Indications ,Methods and Results ,ed 4.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M].2000:2303-2321.[16]Caudell JJ ,Ballo MT ,Zagars GK ,et al.Ra -dio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3,57:158-165.[17]Ampil FL ,Mills GM ,Burton GV.A retro -spective study of metastatic lung cancer compression of the cauda equina [J].Chest ,2001,120:1754-1755.[18]Ampil FL ,Burton GV ,Mills GM ,et al.Cauda equina compression in breast cancer —inci -dence and treatment outcome.Eur J Gy -naecol Oncol ,2001,22:257-259.[19]Cohen DB.Infectious origins of cauda e -quina syndrome[J].Neurosurg Focus ,2004,16(6):e2.[20]Wohlgemuth WA ,Rottach K ,Jaenke G ,et al.Radiogene Amyotrophie :Cauda -e -quina -L sion als Strahlenstfolge [J].Nervenarzt ,1998,69:1061-1065.骶管注射疗法药物配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温优良1,2,李义凯2(1.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理疗科,广州510317;2.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摘要:骶管注射疗法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等腰骶部疾病,在获得较好临床疗效的同时,也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骶管内注射疗法的副反应分析与对策
骶管内注射疗法的副反应分析与对策由于骶管内注射疗法的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效肯定,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腰、腿痛症的治疗。
我院自2000年~2005年采用骶管内注射疗法治疗腰、骶部病症4824例,出现各种副反应218例,占4.5%。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各种副反应共218例,男86例,女132例,年龄35~76岁,平均43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62例,腰椎管狭窄症56例。
1.2 药物配制。
2.0%利多卡因5.0~10.0ml,肌苷注射液100mg,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25mg,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25mg,地塞米松注射液5.0~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20.0~40.0ml。
1.3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侧卧位时,充分屈髋、膝关节),腹下垫一枕头,选择骶后裂孔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铺无菌孔巾,用7号针头垂直刺入至有落空感时,将针柄向尾侧方向倾斜与皮肤呈30°~45°角,继续进针2cm 左右,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时,缓慢推注药液,速度因人而异,一般1~3min完成,推注药液过程中,询问及观察病人的反应,拔针后局部用无菌纱布固定,平卧30min,观察病人,无不良反应时方可离开,嘱咐病人3天不要洗澡。
1.4 结果。
出现各种副反应218例,占4.5%,其中出现头痛、眩晕87例,虚脱66例,腹痛17例,寒战11例,腰痛及月经紊乱各9例,过敏反应8例,穿刺部位剧痛6例,一过性截瘫5例。
2 出现各种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2.1 头痛、眩晕。
一般在推注后发生,有5例发生于推注过程中。
可能药液进入静脉丛吸收迅速,或因老年体弱,或个体对药物的耐受差。
发生于注药过程中时,则立即停止推注药液;令病人平卧位,给予中等量吸氧,观察血压,休息30~60min 后症状消失。
2.2 虚脱。
见于精神紧张、空腹或有晕针史的病人,尤其夏季多见。
治疗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心理紧张状态;推注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出现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休息20~30min即可消除症状。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修订版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一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局部肌肉松弛,手术无痛,临床叫做骶管阻滞麻醉,简称"骶麻"。
近些年来,应用骶管疗法治疗腰腿痛已被广大基层医生所熟悉,习惯称做骶管疗法,或简称为"骶疗",随着专科特色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应用骶管技术治疗疑难病症的病种也越来越扩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
为使骶管疗法在临床发扬广大,现综合报告一些骶管疗法治疗疑难病的方法和体会,愿与同道切磋交流共勉共进。
骶管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生理: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段的延迟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
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
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
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
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
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
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
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
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 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
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2c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骶骨孔的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其直经为0.2-1cm,一般呈V或◇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骶管注射的历史
Cathleen于1901年首先介绍了从骶管尾侧穿刺入硬膜外腔的方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上世纪40年代此方法曾广泛用于无痛分娩,以后逐渐用于外科手术麻醉。
1978年国际腰椎研讨会上认为“硬膜内与硬膜外类固醇药物注射对腰痛患者的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确立了激素在骶管注射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对骶管的解剖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索[。
现代研究认为,药物通过骶管注入硬膜外腔直接作用于硬膜和神经根,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化学刺激因子对神经根的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
在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的诸多治疗方法中,骶管注射疗法的疗效是肯定的,国内外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有效率在55%-80%
2. 骶管注射药物的配伍及作用机制
骶管注射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其用药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同地区在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注射速度及适应证等方面差异颇大。
回顾以往文献,药物大体可分为皮质激素类、局部麻醉药类、B族维生素及其他如透明质酸、碳酸氢钠、ATP、丹参针、麝香针等类],名目繁多,莫衷一是。
中药如丹参针、麝香针的应用,并没有客观的理论依据,是否有确切的疗效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这也是今后研究需加强的地方。
2.2局麻药的选择
麻醉药的毒性反应是骶管注射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与选用的药物、浓度、剂量、患者的体质及是否误入血管等因素有关。
有研究证明[2]在皮质激素用量相同的情况下,给予高浓度或大容积布比卡因不增加治疗效果,反而增加风险和不良反应,故主张局麻药以最小有效浸润浓度为宜(布比卡因为0.125%),且最好应用低毒性局麻药。
药理试验证明普鲁卡因性质稳定,毒性小,对组织无刺激,维持时间约30分钟-60分钟,且副作用较小[17],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应用前应常规做普鲁卡因皮试,过敏者可改用利多卡因。
3. 骶骨的解剖特性与进针
3.1骶骨的体表标志与穿刺
骶管穿刺成功的关键在于骶裂孔的定位,而它的定位一般又是以骶角为标志的,骶角缺如或不明显,必然引起触摸骶角定位或从尾骨尖向上定位骶裂孔的的困难[6]。
骶裂孔狭窄或方向偏歪等变异又是穿刺失败的另一原因[16]。
回顾文献[4-7],临床上可有以下几种定位方法:(1)直接触摸骶角法:骶骨背面突起较多,除骶角外可有其他异常结节存在,有时会出现定位困难;(2)间接触摸法:先摸到尾骨尖,沿后正中线向上约4.0cm~4.5cm处,旁开0.7cm~1.0cm即可触到骶角;(3)表面定位法:骶裂孔中心与两髂后上棘约呈一等腰三角形,两髂后上棘至两骶角间中点连线左为8.2cm,右为8.1cm,也可定位骶角或骶裂孔;(4)表面标志法:S2棘突中点到骶角连线中点的距离约为5.7cm~7.5cm,即可从上到下沿正中线定位。
3.2骶裂孔与进针的关系
骶裂孔的外形必然与穿刺有着直接的联系,观察表明[6-8],[16-17],骶裂孔的背面可呈三角形、方形、马蹄形、不规则形等,变异颇大。
不规则形异常骨片从骶裂孔的顶部和周边向孔深入构成穿刺的直接对抗,可导致穿刺失败。
长方形和尖形裂孔顶部升高与蛛网膜更加接近,临床上穿刺应加以注意。
两侧骶角不对称时可使骶裂孔的开口偏向一边,此时不易沿中线进针,否则穿刺针易偏向一侧而出现单侧麻醉,影响治疗效果。
裂孔的宽度从4mm到16mm、高度从3mm到20mm
不等,骶裂孔的狭窄加上前后径的狭小均可增加穿刺的难度,临床上的实际操作应加以注意。
3.3骶管及其内容物与进针的关系
硬膜外腔穿刺的一般规律是越低越安全,骶管注药是在硬膜外腔的最低端,所以是最安全的[18]。
硬膜囊一般终止于S2水平,自硬膜囊止端至骶裂孔的平均距离为4.7cm[17],但有少数人硬膜囊终止有变异,裂孔的前方就可能是硬膜囊。
有人[19]测量了骶角下端到硬膜囊下端的距离,男性为 5.7cm~7.5cm,女性为4.5~6.4cm,这可作为穿入深度的参考值,但临床操作时所选穿刺点应满足进针的深度与骶角连线的距离成人不应超过3cm[2],以免伤及蛛网膜下腔。
硬膜囊在骶管内几乎紧贴后壁而远离前壁,骶管前部布满了椎内静脉血管网,穿刺时的出血和惊厥与损伤静脉丛和药物注入血管内有关[6],因此,穿刺沿骶管前壁推进时出血较多,沿后壁时则较少,临床上应给予重视。
3.4药物的剂量、推进速度与并发症
关于骶管药物的剂量、注射速度的确定,因受解剖、生理、病理、患者体质等方面诸因素的影响,迄今仍缺乏解剖学定量化研究,临床上应用主要依赖于医师的经验。
骶管容积约为20ml~30ml,注药量不足,小于15ml时,往往会影响药物的渗透,达到神经阻滞的时间偏长,起不到治疗的目的;而药量超过20ml,麻醉平面偏高,常有下肢软弱无力的表现。
陈梦华等报道也认为注射容量应相当,最少用量不低于17ml。
至于注射速度,有人主张大剂量冲击疗法,认为50ml以上的较大剂量药物的体积膨胀牵拉作用及快速注入的冲击力起到对突出物及神经根有物理剥离粘连及解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或使两者移位,起到“液体刀”的作用。
但是大剂量冲击疗法有使硬膜向蛛网膜下腔压迫出现颅内压升高的危险,其增高的幅度与注药量和速度有关,与药物无关。
骶管容积约 20ml-30 ml,并非空腔、稍多于 30ml 药液足以达到病变部位,且能起到一定的液压剥离作用。
大剂量、快速冲击并不是大家认同的方法。
研究证明[16],注射速度并不影响药液在硬膜外间隙的扩散,缓慢或间断注药,并不使扩散减弱,盲目快速加压只会增加副反应。
4骶管注射的临床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4.1临床适应证
骶管注射的运用有其严格的临床适应症和禁忌证,并不凡是腰腿痛都可行骶管注射疗法,且骶管注射用药的剂量、配伍、浓度、注药速度因腰腿痛的类型、因人、因生理结构和耐受程度而异,操作人员往往很难一步掌握到位。
对局部炎症性疾病为主的病例,机械性神经根受压因素较小,所以表现出较好疗效;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未破裂,突出早期、轻中度突出及轻度腰椎管狄窄疗效较好[21];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复杂性腰腿痛及反复保守治疗无效者、腰椎粉碎性骨折致椎管狭窄、神经根严重受压者,疗效欠佳。
临床中应注意,有明显手术适应证者应及早行手术治疗,不可盲目的应用骶管注射,以免耽误病情。
4.2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骶管注射麻醉药物治疗腰腿痛,其实质是低位硬膜外麻醉的一种,低血压是其常见的并发症。
老年人因生理功能减退及椎间孔进行性闭塞,药物在硬膜外腔容易扩散,引起广泛的交感神经阻滞等原因,最容易发生低血压,应用麻醉药时用量宜少,推药速度宜慢。
注射后病人尽量平卧30min 以上,以免在阻滞状态下加重病损。
椎管肿瘤、脊柱结核及化脓性感染、穿刺部位有感染灶及皮肤病者禁用此法。
另外,
骶管内注射的药物较多,浓度较高,药物吸收慢也是引起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故临床用药应严格掌握用药规律,切忌盲目配伍。
5.小结
综上所述,骶管注射疗法在治疗腰腿痛疾病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骶骨的解剖学观测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对骶管注射的药物浓度、剂量等临床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骶管注射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根据。
但是腰腿痛是一组征候群,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病理机制,病因不同,治法各异。
临床上应进一步明确骶管注射疗法的合理性、激素的作用机制、药物配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进针的深度、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核心、焦点问题。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骶管注射治疗该病主要是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减轻或消除疼痛。
骶管注射其治疗机制主要是骶管是硬膜外腔的一部分,与硬膜外腔相通,激素类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神经根,使其继发性充血、水肿、无菌性炎症消退;局麻药可阻滞神经的传导,促进致痛物质排出;且骶管治疗可使椎管内脂肪萎缩,相对增大了椎管内容积,减少了椎体侧后方静脉血流的淤滞,从而使疼痛缓解或解
除。
骶管注射的具体操作流程,以骶角连线的中点为进针点,常规消毒,以7号注射针头垂直进针(勿向头侧倾斜),若落空感不明显,可以左右寻找或逐渐提高(向头侧)穿刺点,当出现明显的穿透感,则进入骶管腔,回吸无血、无脑脊液,推药后无隆起,即可缓慢注入药液: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1mg,地塞米松5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20ml。
每周一次,4次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