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古建筑保护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西方古建筑保护的不同
解释什么是古建筑保护它的意义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遗产。遗产(Heritage)这个人们普遍了解的名词,过去往往仅被狭义地理解为直系亲属留给子孙后代的财产。而《世界遗产公约》所阐明的“世界遗产”概念,是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财产”。遗产开始被理解为历史的见证,在整体上被认为是现今社会的继承物。
现在,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们既是前人留下的遗物,又是我们要传递给后人的礼物;既是过去文明汇聚和交流的结果,又是未来的记忆与希望之表达。因而《保护世界遗产公约》以国际公约的形式,记录了分布在129个国家的754项(截至到2003年)世界自然与文化遗存为世界遗产,加以特别的保护。迄今有176个国家缔约(截至2003年)。
是什么原因使得中西方古建筑保护不同?
首先从中西方古建筑的不同解释
一、关于中西方建筑艺术差异,从根本上说,它们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包括被西方视为东方的埃及、印度、伊斯兰的建
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包括
中国、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石头是一种密度很高的建筑材料。它的缺点是施工周期长;它的优点是使用寿命长;它的特点是足以承担巨大的压力,宜于向高空发展。与之刚好相反,木头是一种密度较小的建筑材料。它的缺点是使用寿命短;它的优点是施工周期短;它的特点是容易建造较大跨度的窗框和飞檐,宜于横向发展。相对于石头的优点和缺点,西方的经典建筑往往具
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施工周期,可一旦落成又可经受千百年的考验。作为欧洲建筑史上早期哥特式教堂的典范,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竣工于1345年,历时182年之久。然而时至今日,它还完好无损地屹立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
斯德岛上。比它更晚、更高,也更具有哥特风味的科隆大教堂的整个建筑时间跨越了近5个世纪,仅石料就用了16万吨。其垂直向上、高耸入云的双塔尖顶,凝结了德意志民族几代人的艰辛和努力。说到西班牙,人们一定会想到巴塞罗那的那座至
今尚未竣工、却已被写进建筑艺术史的圣家族教
堂。这座由著名艺术家高迪设计的造型奇异的庞
然大物,从19世纪开始施工,已经建造了一百多年,而按照预期的建设计划,还需要建造一百多年才
能完工,在欧洲的建筑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于宗教信仰比世俗政权更加稳定而长久,所以
这些建筑不会因世俗政权的更迭与替换而遭受毁灭。不仅如此,在这种宗教建筑的典范作用下,西
方人渐渐培养起一种对于古老建筑的尊崇与敬意。在西方,每座城市中的“主教堂”不仅是规模巨
大的,而且是历史悠久的。它不仅是一种信仰的体现,而且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
生命的延续。相对于木头的优点和缺点,中国的经典建筑则常常只具有几年或几十年的施工周期,
偌大的一个大兴城(即后来唐代的长安城)只用了
九个月的时间就建造成了,北京紫禁城的施工周
期也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然而,来得容易去得快,由于这些宫殿和城池都是世俗政权的象征,因而
它们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很难幸免于难。当年的
项羽打入秦都后,一把火便烧了阿房宫,此后很多
新生的朝代,都有着废旧都、建新宫的习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似乎比项羽富有远见,但也要
把元大都的宫殿统统拆尽,将木料运到南京另建
都城。待到明成祖朱棣重新迁都北京的时候,只好在元大都宫殿的遗址上再仿造南京的故宫另建紫
禁城了。这样的建筑材料和观念,使得今天的人们只有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来领略秦代建筑的
精美之处了。不仅秦代如此,两汉、南北朝的大量建筑也已因潮湿、虫蛀、地震和火灾而灰飞烟灭了。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最为古老的木制建筑,只有唐代的佛光寺和辽代的应县木塔了。不仅如此,朝廷破旧立新的建筑理念也影响了百姓喜
新厌旧的住房态度。直至现在,中国人对待建筑的态度仍然是以新为贵,以旧为耻的。与石头的特点相关,西方建筑的基本姿态是拔地而起,指向苍穹的。无论是拜占庭式、哥特式,还是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都要在穹顶、尖顶或圆顶上做文章。从外部形态上看,这些建筑都容易呈现挺拔、伟岸的身躯。从内部结构上看,这些建筑又都有些阴冷、幽暗的特点。因为密度过高的石头自身的重量较大,因而不利于建造较宽的窗框,从而不利于采光。与木头的特点相连,中国建筑的基本姿态则是横向展开,
居于大地的。古代的亭、台、楼、阁,并不过于追求绝对的高度,而是在飞檐上做文章。从外部形态上看,这些建筑常常显得稳重而不轻灵,温馨而不
神秘,威严而不刻板。从内部结构上看,这些建筑又都有着宽敞、明亮、舒适的特点。因为密度较小的木头不仅可以制造跨度较宽的门窗,而且可
以通过梁、檩、椽之间的相互叠加,而将纵向的重力转向横向的延展。
二、为什么西方人的建筑以石头为主,中国人却偏爱木制的材料呢?是不是因为欧洲山石过多而
中国盛产木材呢?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资料显示,古希腊“最早的神庙是用木头和泥石在石地基上建成的。到了公元前7世纪末,较为奢华和耐久的石头,开始被选作建筑材料”。与之相反,“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远古时代,黄土高原上除了少数的特殊地区,从未存在过森林”。因此,中国与西方的古代建筑大师之所以对木头与石头有着不同的偏好,不能归因于地理资源上的差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不同地域的民族
在建筑材料上最终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呢?这或
许与东西方建筑不同的社会功用有关。
在西方,只有在乡间的一些古老的村落里,我们还能窥见教堂的重要性。教堂过去往往是它临近地区中惟一的一座石头建筑物,是方圆若干英里之
内惟一高大的建筑物,它的尖顶是所有从远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