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宗教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宗教一直以来都扮演着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集合。
在社会生活中,宗教对人们的行为、思想和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信仰和精神寄托。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惑,宗教则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
信仰宗教可以给人们以安慰、勇气和希望。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面对社会重大变革时,宗教都能支撑人们的信心和意志。
宗教所传达的对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存在和人生的意义,从而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
其次,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于其道德规范的传播与塑造。
宗教所倡导的道德准则为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无论是基督教的十诫,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还是佛教的八正道,宗教的道德规范都呼唤人们保持公正、宽容、善良和诚实等美德。
这些道德准则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福祉,提高了社会和谐的程度。
此外,宗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文化传统。
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都深受宗教的影响。
比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亚洲的寺庙和清真寺,都是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宗教所倡导的信仰、敬畏和敬虔对艺术创作、文学产出以及民俗习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文化传统的延续也使得社会更加有凝聚力和认同感。
同时,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还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无论是教堂、清真寺还是寺庙,宗教场所都成为人们交流的场所。
宗教活动的举办使得人们有机会聚集在一起,分享自己的困惑、快乐和痛苦。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能够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群体。
宗教还为社会提供了许多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的平台,通过公益活动,宗教团体承担起了社会责任,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然而,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有时宗教信仰过于极端化,可能导致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甚至产生恐怖主义的行为。
你认为宗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你认为宗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好还是坏?一、宗教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宗教有着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渊源,能够传递一种伦理道德和信仰体系。
这有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宗教也能够帮助人们平衡内心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保持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1. 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宗教对信徒有着极强的纠偏和教育作用。
通过宣扬正直、慈悲和宽容等美德,宗教激发了人们内心积极向上的力量,加强了社会的道德约束力。
道德观念也是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维护社会的稳定宗教在传承稳定的文化传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承载了人们心中的普世价值和文化认同,有机地融合进了社会体系中。
宗教的团结作用也是不可言喻的,这在一些宗教比较普及的国家尤其明显。
3. 增强人们对未来的信念宗教还能够给人们带来人生的归宿和对未来的信仰。
它们告诉人们不要为猜测和难以理解的事情烦扰,而要踏实生活、相信未来、追求永恒幸福。
这种信仰,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生活态度,增强了个人的自信和独立性。
二、宗教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然而,宗教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作用,这是由于它们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与现代价值观之间出现的种种冲突所导致的。
1. 可能导致对科学的抵制宗教信仰中的神秘主义、超自然主义或伪科学观念,可能会对科学的发展和推进带来负面影响。
在历史中,科学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曾经十分紧张,甚至可能导致返祖现象的出现,这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开放和创新是不相容的。
2. 可能存在歧视和仇恨宗教信仰的根源是文化认同,但这种认同在过去常常会导致种族、性别、信仰上的偏见和歧视。
为了宣扬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可能会出现对其他宗教团体的排斥、攻击和仇视现象。
这种社会分化的趋势对社会的统一与和谐十分不利。
3. 有可能阻碍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宗教体系可能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它们可能不具备适应和适应新时代的能力和智慧。
如果不能积极地融入现代社会,可能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不利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
古代文明的宗教信仰:古代宗教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古代文明的宗教信仰:古代宗教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文明的宗教信仰一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埃及的太阳神崇拜,到古希腊的众神信仰,再到古印度的佛教和古中国的道教,这些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各个文明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
而它们对现代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古代宗教信仰对现代文化的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强调了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人们在面对道德抉择时,往往会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这种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其次,古代宗教信仰对现代文化的艺术形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许多雕塑、绘画和文学作品都以神话为题材。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神的崇拜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现代文化中,这些古代神话故事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人们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途径。
此外,古代宗教信仰对现代文化的社会制度也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古罗马,基督教的传播对罗马帝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的教义强调平等和博爱,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罗马社会的等级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平等和博爱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古代宗教信仰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
在某些情况下,宗教信仰可能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
例如,在古代文明中,一些宗教信仰强调本民族的优越性,排斥其他民族和文化。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可能导致民族冲突和文化冲突。
总之,古代宗教信仰对现代文化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它们既为现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艺术灵感,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发扬古代文明的宗教信仰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促进现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宗教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

宗教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宗教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不仅仅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人们安慰和支持,也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方面产生了明显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精神层面的影响宗教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信仰,让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挫折时有所依托,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
通过信仰交流和宗教仪式,人们可以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和质量。
二、生活行为规范的影响宗教信仰还可以对人们的生活行为产生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道德、伦理等方面。
在宗教信仰的指引下,人们会更注重道德准则,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做出正确的选择等,这些能够提高人们的个体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
三、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信奉同一宗教的人们之间有着更友好、互助的关系,有助于建立更紧密的社会联系。
例如,基督教强调爱、宽容、互助,基督徒之间彼此关怀、互相宽容,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回教则强调团结、公正、状态,鼓励穆斯林之间交流合作,共同建设和谐的社会。
四、社会秩序的影响宗教信仰对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也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能够引导人们遵守法律、维持社会公序良俗等,确保社会治安和秩序的稳定。
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宗教信仰有时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五、世界观的影响宗教信仰也会对人们的世界观产生影响。
宗教信仰通过集体逊明的仪式和礼节,向人们介绍了一种超越时空的世界观,即宇宙万物的创生和本体存在;再结合人的个体生活经验与面对生死的恐惧,人们会在精神上追求不同的境界与解脱,如佛教、道教和基督教信仰的追求等等。
总结:宗教信仰对于人类生活有着不可否认的影响,它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对行为、社交、社会稳定和世界观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带着开放的心态去认识、体验和感悟宗教信仰的文化价值,让宗教信仰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宗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宗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宗教作为一种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和信仰系统,影响着人们的意识、思想和行为。
我们不仅可以从宗教信仰的角度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直接感受到宗教所带来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宗教对生活的影响具体有哪些。
一、行为准则的影响不同宗教都有不同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在统治着信徒的行为。
在基督教中,爱、和平、宽容等观念常常被提及,在佛教中,慈悲、智慧、无私等观念也被强调。
这些准则让人们更加明白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人做事,并且让我们意识到伦理道德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二、心理调整的影响目前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宗教信仰可以减轻人们的压力和焦虑,增强人们的内心和信心。
这时,人们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在面对逆境时也更有勇气和自信。
同时,宗教信仰也能够让人更关注品格、道德等方面,而且在这种信仰环境下,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更强。
三、社会秩序的影响宗教信仰的有序性和纪律性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在一些宗教社团中,爱心、慈善、公益等活动往往处处可见,而这种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社会秩序和文化发展。
同时,在一些宗教文化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和规范,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秩序和和谐的环境。
四、自我认知的影响宗教信仰不仅是一种外在的信仰,更是一种内在的体验。
通过信仰,人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领悟生命的本质和真理。
这种自我认知对于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迷茫和低迷,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生命的意义。
五、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宗教信仰之间的分享和管理也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信仰者不仅可以通过宗教团体或机构的方式分享一些资源,更需要在信仰和生活中不断的学习和分享,从而让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此外,宗教信仰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多样化和传承,这一点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宗教信仰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多种多样的影响,它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道德伦理、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它也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增强信心与自信,同时,它更是一个使我们灵魂寄托的港湾。
宗教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冲突

宗教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冲突在当代社会,宗教传统和现代生活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
随着科技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教义开始产生怀疑,同时,一些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与宗教传统发生了冲突。
本文将探讨宗教传统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冲突,并分析相关问题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首先,宗教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个人信仰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差异上。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自由意识和追求个人利益的价值观逐渐强化,而宗教传统则更加强调个人的奉献和行为规范。
这种冲突导致许多人产生迷茫和矛盾,感觉无法适应宗教传统的要求同时又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个人选择。
其次,宗教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冲突还表现在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之间的对立。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道德观念变得多样化,人们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往往忽视了传统的道德价值。
宗教传统则继续强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善良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这种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宗教传统对于人们行为规范的约束力,使得道德观念逐渐模糊。
宗教传统和现代生活之间的冲突还体现在科学与宗教的对立上。
现代科学与逻辑思维的发展,为一些传统的宗教信仰提出了挑战。
科学解释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成为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质疑。
例如,进化论对于宗教信仰的创世观提出了质疑,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解释和选择,使得一些人对宗教神秘主义的依赖减弱。
以上是宗教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那么如何解决这种冲突呢?首先,要保持对传统宗教的尊重和理解,尤其是在多元化的社会中。
人们不应将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简单地与宗教传统进行对立,而是应该通过思考和对话来寻找它们之间的平衡点。
宗教传统可以在现代生活中发挥指导作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其次,宗教组织和信徒应该积极适应现代生活的变化,并与时俱进。
宗教传统应该不断地与现代社会互动,理解并回应当代人们的需求和困惑。
在面对现代科技和价值观的挑战时,宗教组织可以通过解释和教育来提醒信徒宗教传统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宗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宗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宗教因其独特的思想与信仰,一直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宗教对人们的思维、社会关系、法律等诸多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从多个角度逐一解析。
一、价值观引领人们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形成与宗教密不可分,宗教信仰从一个侧面塑造了现代社会大众的基本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信仰、生活态度等诸多方面。
例如基督教的“爱人如己”的教义,影响了现代社会人们关注他人、互助互爱的观念,伊斯兰教的"斋戒"则可以有效地调节个体行为与标准的关系,让广大信仰者遵守行为规范,使信仰者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真实、全面。
二、社会稳定因素宗教作为社会稳定因素,它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做出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大多数宗教用一种神圣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信仰体系,并且让信徒们忠诚、自律并寻求自我提高,反观现代社会中,虚荣、物欲等个人欲望的增加会导致社会的混乱,而宗教的信仰和教育使人们具有耐心、感恩,和修身养性的重要过程,从而保持个体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心理诉求疏导在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现状下,人们越来越多地体验到从心理上的负担与迫切的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宗教信仰可以满足信徒们心理需求,并为他们提供灵性支持。
例如,基督教的经文可以启发人们的智慧,赐予信徒们慰藉与安宁。
佛教的禅茶一味,可以帮助信徒们沉淀心灵、平抑情绪、提高集中力。
宗教信仰成为许多信徒的心理依托和疏导渠道,为他们解决了心灵上的困扰,从而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健康和稳定。
总结:宗教作为人文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在价值观、稳定、心理安抚等方面均有卓著贡献,并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
我们要以宽容、包容、理解的态度去接受这种信仰形态,积极开展普及宗教知识、宗教教育和宗教文化交流,以促进全人类文化的融合、进步。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人与社会的影响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孙帅信电10-14 04101685摘要: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文章分析了中西方宗教在宗教精神上的主要区别,阐述了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化生活的影响,以期能使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宗教文化;人与社会宗教是一种延续几千年的文化现象,历史上,宗教一直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人信奉着与西方不同的儒道佛教,信仰的差异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会讨论中西宗教怎样的不同形成了如此巨大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差异。
中国宗教最早的意识形态是自然神崇拜,在生产条件极度落后的原始社会,人类自然而然地对神奇的自然天象产生敬畏心理。
到了秦汉时期,统治者对长生不死的追求和驯化万民的政治目的使得以炼丹方士和儒教大肆其道。
唐宋时代,宗教随着封建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而走向巅峰,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儒教和道教融合,已被彻底中国化。
明清时代,随着中西国力的逆转,西方宗教强势进入中国。
西方宗教,主要指基督教。
公元一世纪由耶稣创立于今天的以色列地带。
而后经过恐怖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十八十九世纪跟随殖民者脚步的对外扩张,基督教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宗教,信徒超过20亿。
以上就是中西宗教的大致情况。
下文将集中探讨中西不同宗教观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及差异。
中国宗教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的主要差异,总结起来可归为以下三点:多元共处与一神崇拜的对立,天人合一与灵肉分离的对立,性善论与原罪论的对立。
一多元共处与一神崇拜儒家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浸染了中国几千年,使得中华民族能以兼容并包的态度接受世界各种宗教,从而未像西方国家发生过宗教战争。
同时这种包容性也成就了中国人灵活变通的性格。
有人说,中国人得意的时候是儒家,失意的时候是道家,绝望的时候是佛家,多元的信仰给了中国人的精神安身立命之地,也让中国人不易走极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西宗教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Chinese and western religious thought impact on modern life学号:1422110215姓名:万学远专业班级:国际学院能源与动力二班摘要:通过中西方文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宗教形态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对人的影响及人对神的态度等不同的态度,运用描述、对比、举例等方法,研究了中西宗教文化的发展、信仰等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以达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了解宗教信仰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宗教精神;中西文化;现代生活;影响Summary:Through the impac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form the different religious form of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 on the people and people's attitude toward god and other different attitud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escription, compariso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 belief, such as impact on modern life, t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religion for human development. Keywords: religious spiri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modern life; impacts.1:前言:1.1研究的原因及意义:原始宗教是文化的根系,是人类超越情结的异化,营造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因此,宗教是第一文化。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创造出来的宗教也必然有其不同区域的文化印记。
同时在宗教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历史、民族、文化传播与影响等诸多因素,每个文化内部都形成了其不同的宗教体系。
因为其历史悠久,且在文化生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对现代生活亦有很大的影响,其体现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1.2研究方法:从“宗教性”强弱到“神性”强弱分析各个思想对人行为的影响,再研究一系列生活现象,将其与宗教文化进行对照,探究宗教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2:正文:2.1:宗教的起源:宗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与社会物质生活与人类精神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宗教中,几乎所有的神都是由平凡的、世俗的人经过修炼而成就的。
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他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他们之所以被传播,是因为他们探索人生的真理,用他们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民众。
而在西方,人们则信仰上帝,它是永恒的,绝对的,是它创造了自然万物。
对于传统宗教进行理智性的研究,提出种种关于宗教的理论和学说,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思想家那里就开始了。
然而,把这种研究从依附于哲学和神学的从属地位下解脱出来,使之变成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人文学科——宗教学,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在人类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至今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相信各种各样的宗教。
宗教的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
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
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
过去,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的反认识逻辑性、危害性和主观性,很少认识到它的价值逻辑性、有益性和客观性。
宗教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它以“上帝”“真主”“天公”“诸神”等神秘偶像的意志为一条逻辑主线,把各种零碎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这些神秘偶像实际上就是社会利益(特别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化身。
总之,宗教的本质就是用主观的、虚假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的、真实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用唯心的外壳来包装唯物的内核。
例如,“生死轮回”理论反映了社会发展连续性的客观要求;“因果报应”理论反映了人际交往的等价性规律。
2.2:宗教对人类现实生活的影响现代考古发现约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活中就出现了宗教的迹象。
人们对宗教的分析和讨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宗教也有上百年的时间。
近代以来,有三种宗教研究方法最有影响力,分别是: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和宗教社会学。
宗教人类学主要通过研究人类历史上宗教的起源与发展来分析宗教;宗教心理学则强调研究宗教信仰者个人的宗教体验;宗教社会学侧重于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影响。
宗教社会学家斯达克和本布里奇从“人总是追求他们认为会有回报的东西”这条原则出发,建立了宗教“补偿物”的概念。
它“是一种信念,即相信回报将在不久的将来,或者在不可能立即证实的其他某种情况中获得。
”这里的“不可能立即证实”显然指的是宗教描述的“死后的世界”。
从回报和补偿物的角度来研究宗教,无疑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启发性。
不过这种方法也显然有它的局限性,即它主要适用于典型的宗教组织和宗教信徒。
对于那些处于虔诚的宗教信徒和坚定的无神论者之间的广大民众,它很难给出确切的、差异性的描述。
如果我们问一个虔诚的信徒和一个不虔诚的信徒对待宗教的回报和补偿物有什么差异?似乎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
因为对于回报,人们总是不会拒之门外,并且是越多越好。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无论是哪种宗教,要想获得宗教所许诺的回报与补偿物,人们都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绝没有不做任何事就能平白无故地得到回报。
这种努力对于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本质上都是要付出一些东西,可能是财富、时间、精力等等。
如果我们不从“得到”,而从“付出”的角度来看待宗教,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宗教徒与非宗教徒之间的区别,以及虔诚的信徒与不虔诚的信徒之间的区别。
因为人们对于“得到”往往是来者不拒,但是对于“付出”则不免要斟酌再三。
所以我们可以研究从虔诚的宗教徒到坚定的无神论者之间不同的“付出”。
根据“付出”的不同,我们可以得到一条连续的、不间断的“宗教性”图谱。
信奉宗教的人们对宗教的“付出”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信奉者对自己现实利益的割舍与奉献。
宗教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核心秘密就在于它对人类生存范围的扩大,即引入了“死后的生命”。
基督教的天堂、佛教净土宗的西方极乐世界、道教的羽化成仙、中国民间信仰的来世等等,本质上都是把现实的生命延续到死亡之后。
这从根本上使得宗教能够把人们对“此世”的利益追求导入到“死后的生命”之中,从而在客观上全面地降低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
在一个宗教徒看来,“死后的生命”是客观存在的,如同一个人退休后的生活;把“此世”的一部分欲望、追求、利益放弃掉,就如同人们工作时缴纳养老金;等亡故之后到了“死后的世界”,这些已经放弃的利益会加倍地返还给自己,就如同人们退休后领取养老金。
虽然“此世”的利益降低了,但是“此世+死后”的利益则会大大的增加。
这自然会给宗教信仰者带来巨大的快乐,使他们自觉自愿地降低对“此世”利益的追求。
这种追求本身就构成了人类的世俗欲望,对利益的舍弃也就消解了人类追求它们的动机和欲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宗教对世俗生活影响的角度出发,把宗教定义为:宗教就是通过宣扬某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对现实生活中人类的世俗利益和欲望进行部分或全面的弱化。
并且通过弱化的强度,我们可以判断某种特定宗教的“宗教性”的强弱。
即对人类世俗利益和欲望弱化的越厉害,宗教性就越强;对人类世俗利益和欲望干涉的越少,宗教性就越弱。
与宗教性相对应的自然就是世俗性,宗教性强世俗性就弱,宗教性弱世俗性就强。
正如斯达克和本布里奇指出的那样,宗教给人的回报不仅仅只有“来世范围”的东西,也有直接的、有形的、“此世范围”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上讲,宗教也给个人“此世”的利益回报,这无疑会刺激人们“利用”宗教来追求现实的利益。
这样看来,宗教不仅不“弱化”此世的利益追求,还会“强化”这些追求,与我们前面给出的宗教定义是完全矛盾的。
初看之下确实如此,但是当我们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现实中的宗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能给信奉者带来现实回报的往往是宗教组织,而宗教的理念不可能给人带来任何现实的利益。
前者是詹姆士定义的“制度宗教”的一部分,后者恰恰是“个人宗教”的核心。
我们与詹姆士的观点相同,认为“个人宗教”更为根本、也更加重要。
这种“由心到心,由灵魂到灵魂”的个人宗教对人的作用,基本上与我们对宗教的定义相吻合,它反映的是宗教与其他世俗文化相比最独特、最本质的特征。
而制度宗教已经和社会意识、习惯、制度等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成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制度宗教”对个人的影响往往不是“宗教(思想)”的影响,而是“制度(文化)”的影响。
在我们看来,宗教组织对个人的、现实的、“此世”的回报,正是宗教组织含有的“世俗性”的特征;只有对“死后”回报的关注,才是宗教组织的“宗教性”特征。
所以说“制度宗教”即含有宗教性,也含有世俗性,我们很难对它一概而论,需要对具体的宗教组织进行单独的分析。
2.3:“宗教性”的强度划分通过分析宗教对人类生活的干预程度,也即宗教对人类世俗利益的弱化强度,我们可以判断一种宗教或文化的宗教性的强弱。
在一个多元化、世俗化的社会里,宗教性的强弱直接反映出宗教对个人日常生活的干预程度。
一个人的宗教性强,即代表宗教思想深入影响这个人的生活;宗教性弱,即代表宗教思想对个人生活没有什么影响。
为了相对精确地描述宗教对人类世俗利益的影响,我们把世俗利益大致划分为“财富、情感、名望”三部分。
总体来说,对它们的追求基本上就构成了人类绝大部分当下的世俗利益和欲望。
通过宗教对个人世俗利益的影响程度,我们大致可以把一个人的宗教性由弱到强划分为六种状态:很弱、较弱、居中、较强、很强、极强。
在这六种状态下,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大致有如下特征:1,很弱:思想:认为不存在死后的生命,极少或从不考虑死后的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