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 第二章2
发动机原理第2章(尾喷管)

尾喷管性能参数
01
02
03
尾喷管出口压力
尾喷管出口压力是衡量尾 喷管性能的重要参数,它 决定了发动机的推力大小。
尾喷管出口温度
尾喷管出口温度反映了发 动机的燃烧效率,对飞机 性能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尾喷管扩散角
尾喷管扩散角的大小决定 了发动机的推进效率,扩 散角过大会导致推进效率 降低。
尾喷管性能测试
优化措施
优化措施包括改进尾喷管的形状、结 构和材料,以及调整发动机的燃烧室 和供油系统等,以达到优化尾喷管性 能的目的。
04 尾喷管应用与发展
尾喷管应用场景
航空领域
尾喷管在航空领域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控制飞机的起飞、 降落和飞行过程中的推力。不同类型的飞机和发动机需要 不同设计和性能的尾喷管。
航天领域
在航天领域,尾喷管用于控制火箭和航天器的发射、推进 和着陆。尾喷管的设计必须非常精确,否则可能会导致失 败。
汽车领域
一些高性能的汽车发动机也会使用尾喷管来提高发动机的 效率和性能。例如,一些赛车和运动型车辆会使用可变尾 喷管来提高加速和最高速度。
尾喷管技术发展
01
材料技术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尾喷管制造材料也在不断进步。现代的尾喷管通
新材料应用
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轻、更强、更耐高温的新型材料,用于制 造尾喷管。这些新材料可能会带来更优的性能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05 尾喷管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型发动机尾喷管改进
总结词:技术升级
详细描述:某型发动机尾喷管在性能和效率方面存在不足,通过采用先进的材料 和设计理念,对尾喷管进行了技术升级和改进,提高了发动机的整体性能。
常由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制成,以确保其可靠性和寿命。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4.气门叠开 :进、排气门同时开启
叠开角:进、排气门同 时开启时对应的曲轴转角, 一般为20º ~80º 曲轴转角。 在增压发动机可达80º ~160º 的曲轴转角。因其进气压 力高。 作用:由于进气管、气
上止点
缸、排气管互相连通,
可以利用气流的压差、惯性或 进、排气管压力波的帮助,清 除残余废气,增加进气量,降 低高温零件的温度,但注意不 应产生废气倒流现象。
T——气体的绝对温度; R——气体常数〔N•m/(kg· K)〕
气体的状态 ! 气流惯性!等 进气门关闭 进气状态下 工质密度 压力
Vr
排气门关闭
' Pr' Tr'
r
'
a
Vs’ Vc Vs
温度
Pa' Ta'
一、冲量系数
c
(冲量效率或容积效率)
为了对发动机的进气状况 ma V1 c= 进行评价,我们引入冲量系数
转速和负荷对进气压力的影响
1)转速:当节气门位置一定时,n增加,Pa’降低。Pa ’ =Ps-△Pa
对于汽油机,对应不同的节气门开度;对柴油机,则对应油量调节齿杆位置。
2)负荷:
汽油机:当节气门关小时,节流损失增加,引起Pa’下降。 且 Pa’ 随转速的增加而下降的愈快,即曲线变化愈陡。
C ka Tss (ξεc pa' - pr' ) 2.进气终了的温度Ta’ εc-1 p Ta' Tr'
pa' - pr' ) ka Ts (ξεc C εc-1 ps Ta' Tr'
Vc+Vs' ξ= Vc+Vs
Vr
(完整版)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相比,主要作了哪些简化?答:目的:1.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热力参数间的关系,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有效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内燃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3.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简化:1.以空气为工质,并视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中工质的比热容等物理参数为常数,均不随压力、温度等状态参数而变化2.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由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向工质进行的等容、等压或混合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即工质的放热视为等容放热过程3.把压缩和膨胀过程简化成理想的绝热等熵过程,忽略工质与外界的热交换及其泄露等的影响4.换气过程简化为在上、下止点瞬间开和关,无节流损失,缸内压力不变的流入流出过程。
2.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组成3.排气终了温度偏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有流动阻力,排气压力>大气压力,克服阻力做功,阻力增大排气压力增大,废气温度升高。
负荷增大Tr增大;n升高Tr增大,∈+,膨胀比增大,Tr减小。
4.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存在哪些损失?试述各种损失形成的原因。
答:1.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缸套内壁面、活塞顶面、气缸盖底面以及活塞环、气门、喷油器等与缸内工质直接接触的表面始终与工质发生着热交换2.换气损失,实际循环中,排气门在膨胀行程接近下止点前提前开启造成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的活塞推出功损失和自然吸气行程的吸气功损失3.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着火燃烧总要持续一段时间,不存在理想等容燃烧,造成时间损失,同时由于供油不及时、混合气准备不充分、燃烧后期氧不足造成后燃损失以及不完全燃烧损失4.涡流和节流损失实际循环中活塞的高速运动使工质在气缸产生涡流造成压力损失。
热工基础与发动机原理第2章

• 5)发动机工作温度 • 发动机的工作温度直接影响润滑油的工作温度,而随润滑油温度的提
高,其黏度减小。发动机的工作温度过高或过低,就会使润滑油的黏 度过小或过大,均会导致机械损失增加,机械效率下降。同时,温度 过高有时使润滑油变质。因此,使用中应尽量保持发动机正常的工作 温度,一般为80℃~95℃。此外,发动机的工作温度也直接影响混合 气的形成及燃烧过程。发动机工作温度过低,燃料不易蒸发,混合气 形成不良,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加,指示功率减小,使机械效率下降。 而温度过高,则会导致燃烧过程不正常,汽油机易发生爆燃,也会使 指示功率减少,机械效率下降。
,每小时耗油量为 GT (kg/h),则指示燃油消耗率为
Pi (kW)
gi
GT Pi
10 3
指示燃油消耗率是评定发动机实际循环经济 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9
• 4.指示热效率
• 指示热效率是指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热量之比,即
i
Wi Q1
• Q1 为做 Wi 指示功所消耗的热量,按所消耗的燃料量与燃料的热值 来计算,燃料的热值是指单位质量的燃料燃烧后放出的热量,其数值 取决于燃料本身的性质。
19
• 3.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 (1)点火提前角或供油提前角 • 汽油机的点火提前角和柴油机的供油提前角直接影响实际循环指示功
和缸内最高压力。汽油机的点火提前角和柴油机的供油提前角不易过 大或过小,必须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等合理选择。 • (2)发动机转速 • 随发动机转速提高,各摩擦表面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加大,摩擦损失增 加;同时由于转速上升而引起运动件的惯性力加大,致使活塞侧压力 和轴承负荷增加,也会使汽缸和活塞的摩擦损失增加。此外,转速提 高,还会使泵气损失及驱动附件的机械损失增加。所以,随发动机转 速提高,机械损失功率增加,机械效率下降。根据试验统计,机械损 失功率与转速平方近似成正比,所以转速越高,机械效率下降越快, 如图2-3所示。这也成为通过提高转速来强化发动机动力性的一大障 碍。
陈茂林-火箭发动机设计基础-发动机原理-第2讲 推力与喷气速度

(2)
To EQ(1)
§ 2.1
推力与喷气速度
0 c t e
控 制 e 体
对于一个封闭表面的矢量积分总是等于零,即有:
A
ex Ae
Pa ndA
A
ex
Pa ndA
A
e
Pa ndA 0 飞行方向
0 c t
Aex F外
Pa ndA Pa ndA Pa nAe
火箭发动机设计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 航天学院 二0一四年四月
内容回顾
火箭发动机:不利用外界空气,而是燃烧飞行器自身 携带的推进剂(燃料和氧化剂)并直接向外喷射工质而产 生反作用推力的喷气发动机
火箭发动机的特点: 1. 2. 3. 4. 自带燃料和氧化剂(推进剂) 产生的推力与飞行器的飞行速度无关 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可靠性要求高 推进剂贮箱大
Te ue 2c p T f Te 2c pT f 1 T f k 1 k k R0 Te Pe k c R p 对等熵流动: T 且 P k 1 k 1 m f c
c t
e
ue
k 1 k Pe 2k R0 Tf 1 k 1 m Pc
极限喷气速度
Te 0
:
uL
uL 2 H 0 2c pT f
二者比值:
2k R0 Tf k 1 m
(2 10)
Pe ue 1 uL P c
k 1 k
表示了喷管流动过程中热能利 用的程度 。
二者比值的范围一般在0.65~0.75之间 。
§ 2.2
汽车发动机的进排气原理(配气相位和充气效率定义及分析)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重量比 容积比 燃料 1 1 液态 空气 15 1000 气态 燃料受机械控制,容易加入。而汽缸容积就那么大,要想多加空气就要困 难得多。因此,对发动机换气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燃烧是做功之本。 燃烧需要空气与燃料。
§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三) 排气提前角 o
― 28 ―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o v ,
V1 V4
其中-后期膨胀比。
考虑经济性,在排气损失最小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排气提前角。
(四) 气门叠开角 i , o
i , o 缸内气体易倒流进气管; i , o p r , Ta v
(三) 进气道
― 27 ―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转弯半径 R, 表面光洁度, 各管口与垫片孔口对中 流动阻力 v 设计时还要考虑组织进气涡流。
(四) 空气滤清器
通道面积,除尘效果 流动阻力 v 经常清洗,更换纸芯。 喉口截面积 流动阻力 v ,但雾化效果 。 解决这对矛盾,采用双喉口。小喉口:雾化;大喉口:进气。
v
进气状态:非增压:空气滤清器后进气管内的气体状态, 通常取为当地的大气 状态。 增 压:增压器出口状态。 严格地说,充气效率应为
v
实际进入汽缸的新鲜充量 以标准大气状态充满汽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
更合理。这样,在后面将要讲到的大气修正中,不同的压力和温度下进气量的 比值就等于其充气效率之比。否则,按照前头的定义式,大气温度越高,充气 效率反而会越高,讲起来似乎无法接受。而且也不具备可比性。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进气道)shangzai

三、 超音速进气道
斜激波原理
利 利用斜激波,减小气流沿激波法方向的速 度分量,从而降低了激波强度。
三、 超音速进气道
超音速进气道
Ma来流 =2.0
Ma需求=0.55
三、 超音速进气道
超音速进气道的工作原理:
合理的组织激波把超音速气流降低到亚音速; 再通过扩张型管道,使得流速进一步降低
出口总压 p1* * 进口总压 p0
冲压比(掌握)
* * p0 出口总压 p1 k 1 in (1 Ma2 ) k 1 远前方来流静压 p0 p0 2 k
流量系数(了解)
VA0 A0 实际空气流量 通过捕获面积的空气流 量 VA01 A01
一、进气道概述
5、性能参数 (11km)
远前方 进气道出口 性能参数
总压 34521 静压 22632
Ma 0.8
34176 28007
0.54
0.99
in 1.51
0.898
总压 176939 158892 静压 22632 Ma 2.0 144918 0.54
in 7.02
进口面 进口速度 喉道Ma 积m2 m/s 1.944 877.8 1.000 0.8080 589.3 1.000 0.6249 472.2 1.000 0.5352 354.4 1.000
喉道面 积m2 0.4407 0.4780 0.4999 0.5195
喉道速 度m/s 440.7 360.4 331.3 306.0
三、 超音速进气道
2.0 1.0 0.8 1.5 0.6 1.0
q(
0.4 0.2 0.0 0.0
0.5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3.换气损失和泵气损失
换气损失等于进气损失与排气损失之和,如图2-3、
图2-4中面积(W+Y+X),而在实际示功图计算中,已 经用丰满系数ϕi修圆理论示功图的棱角,所以ϕi中已包 括部分换气损失(面积W+U),故泵气损失为换气损失 的一部分,即图2-3、图2-4中面积(Y+X-U)。
第一节结束
一、充量系数
沿ar线进行,进气沿ar线进行,进、排气压力相等,泵气
功为零,增压发动机的理想换气过程如图2-4a)所示,由 于进气压力Ps大于排气压力Pr ,所以排气沿a′r′线进行,进 气沿r″a″线进行,面积a″a′r′r″a″表示泵气功,为正功。
1.换气损失
如图2-3b)和图2-4b)所示,排气门提前开启时,排气 压力线从点b′开始偏离膨胀线,面积过小与理想循环相比, 损失的功相当于W所表示的面积,称为自由排气损失,在 活塞将燃气推出汽缸时,由于沿途有流动阻力,所以汽缸 内的气体压力高于排气管内压力(非增压发动机排气管内压 力假定为大气压力),损失的功相当于X所表示的面积(X
最佳排气提前角也应当越机中,由于进气系统的阻力,进气
过程汽缸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力,而活塞背面曲轴箱 内的压力稍大于大气压力,因此,进气过程活塞要消 耗功,如图2-3中面积Y所示,在增压发动机中,进 气压力高于大气压力,故活塞顶面压力高于活塞背面 压力,活塞在进气过程得到正功。
所表示的面积包含了U所表示的面积),称为强制排气损失,
自由排气损失与强制排气损失之和即为排气损失。
排气提前角的选择会影响自由排气损失和强制排气
损失的分配,如图2-5所示,排气提前角越大(曲线b),
排气门开启越早,自由排气损失就越大,但此时缸内压 力在下止点前已降得足够低,所以强制排气损失减少, 反之,排气提前角减小(曲线c),强制排气损失会增加, 而自由排气损失则会减少。因此,从减少排气损失角度 看,最佳排气提前角应使两者之和为最小(曲线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KRT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1.换气过程
从排气门开始打开到下止点这段曲轴转角,称为排气提 前角,一般为30~80°曲轴转角。自由排气约在下止点后 10~30°曲轴转角结束,由于此阶段废气流速很高,故排出废 气量达60%以上。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1.换气过程
2) 强制排气阶段
此阶段废气是由上行活塞强制推出。由于要克服排气门、排 气道处的阻力,缸内平均压力比排气管平均压力略高一些,一般 高出10kPa左右。气流的速度愈高,此压差愈大,耗功愈多。 为了利用高速气流的惯性排除废气,排气门是在活塞过了上 止点后才关闭。从上止点到排气门完全关闭这段曲轴转角,称为 排气迟闭角,一般为10°~35°曲轴转角。
2. 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3)残余废气系数γ
四行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源自气缸中残余废气增多,不仅使ηv下降,而且使燃烧恶 化。特别是在汽油机低负荷运转时,因节气门关小,新鲜 充量减少,γ会大大增加,稀释可燃混合气,使燃烧过程 缓慢,从而造成汽油机低负荷工作不稳定,经济性和排放 性能变差。 排气终了时,排气管内废气的压力高,说明残余废气 密度大,γ上升。与进气过程同理, Pr 主要决定于排气系 统各段管路的阻力和气体流速,转速增高则Pr增加。
1.充气效率的概念 充气效率ηv是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量与进气状态下 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工质量的比值
m1 V1 v ms Vs
式中 m1、V1—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的质量、体积(进气状态); ms、Vs —进气状态下充满工作容积的新鲜工质的质量、气缸 工作容积。 充气效率越大,表明发动机换气质量越好,残留于气 缸内的废气越少。每循环进入一定气缸容积的新鲜工质量多, 则发动机功率和扭矩可增加,动力性能好。
3.空气滤清器
减少进气系统的阻力
空气滤清器阻力随结构而不同。它必须在保证滤清效果的 前提下,尽可能减小阻力.如加大通过断面,改进滤清器性能, 创制低阻、高效的新型滤清器等。在使用中,应经常清洗滤清 器,及时更换滤芯。
四、 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合理选择配气定时,可以 保证最好的充气效果,改善发 动机性能。在进、排气门开闭 的四个时期中,进气门迟闭角 的改变,对充气效率影响最大。 合理的排气提前角应当在保证 排气损失最小的前提下,尽量 晚开排气门.以加大膨胀比, 提高热效率。当转速增加时, 相应的自由排气时间减小,为 降低排气损失,应增加排气提 前角。 确定配气定时,一般要在 ηv在某一转速下达到最 实机上经过反复比较试验,最 高值,此转速下能最好地利 后找出合适的方案。 用气流的惯性充气。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1.换气过程
4) 气门叠开 由于排气门的迟后关闭和进气门的提前开启,存在进、 排气门同时开着的现象,称为气门叠开,此时,进气管、气 缸、排气管互相连通,可以利用气流的压差、惯性或进、排 气管压力波的帮助,清除残余废气,增加进气量,降低高温 零件的温度,但注意不应产生废气倒流现象。在增压发动机 中,因其进气压力高,可以有较大的气门叠开角。在非增压 发动机中,叠开角一般为0°~80°曲轴转角,增压柴油机可 达80°~160°曲轴转角。 发动机类型不同,所占的曲轴转角也个不相同,一般 是由以往的产品及试验决定的。
解决办法:增大气门的相对通过面积;改善气门处 的气体流动,提高流量系数;合理的配气相位,是限制Ma 值、提高η v 的有效方法,这对于高速发动机尤为重要。
2)进气马赫数
减少进气系统的阻力
充气效率与平均进气马赫数的关系图
3) 气门直径和气门数
减少进气系统的阻力
增大进气门直径可以扩大气流通路截面积,提高效率。 在双气门(一进—排)结构中,进气阀盘直径可达活塞直径的 45%-50%,气门与活塞面积之比为0.2-0.25,进气门比排气 门一般大15%-20%,但由于受到结构限制,进一步增大比例 已很困难。
三、减少进气系统的阻力
非增压四行程发动机的进气系统,是由空气滤清器或加 进气消声器、化油器或喷油器、节气门、进气管、进气道和 进气门组成;减少各段通路的阻力,增大其流通能力,可以 提高充气效率。 1. 进气门 在整个进气系统中,进气门处的流通截面最小且截面 变化最大,因此,增大此处的流通能力并减少流动损失, 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3) 进气过程
进气门是在上止点前开始打开,以保证活塞下行时有足够大 的开启面积,新鲜工质可以顺利流入气缸。一般进气门提前开启 角为上止点前0°~40°曲轴转角。 进气门也必须在下止点后才关闭,因为需要利用高速气流的 惯性,在下止点后继续充气,以增加进气量。一般进气门迟闭角 为下止点后40°~70°曲轴转角。
2. 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四行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有:进气(或大气)的状态、进气 终了的气缸压力和温度、残余废气系数、压缩比及气门正 时等。 1)进气终了的压力Pa 进气终了的压力越高,充气效率越大。
v
1 Ps Ta 1 r
Pa Ps Pa Pa
5)减少气门处的流动损失
减少进气系统的阻力
应注意改善气门处流体动力性能,如气门头部到杆身的过 渡形状,气门和气门座的锐边等,都会影响气流的剥离,从 而影响流量系数。下图给出综合提高气门处流通能力的措施。
2. 进气管和进气道
减少进气系统的阻力
进气道和进气管必须保证足够的流通面积,避免转弯及 截面突变,改善管道表面的光洁程度等,以减小阻力,提高 效率。为此,在高性能的汽油机上采用了直线型进气系统。 在直线化的同时,还应合理设计气道节流和进气管长度,布 臵适当的稳压腔容积等,以期达到高转速、高功率的目的。 发动机除要求动力性外,还必须有好的经济性和排放性 能。在汽油机上,进气管还必须考虑燃料的雾化、蒸发、分 配以及压力波的利用等问题。在柴油机上,还要求气流通过 进气道在气缸中形成进气涡流,以改善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四气门机与二气 门机相比,功率可提 高 70% ,扭矩可提高 30% ,且响应性比增 压机好,故是汽车发 动机高功率化的有力 措施。
减少进气系统的阻力
4) 气门升程
减少进气系统的阻力
适当增加气门升程,改进凸轮型线,减小运动件质量, 增加零件刚度,在惯性力允许条件下使气门开闭得尽可能 快,从而增大时面值,提高通过能力。最大气门升程与阀 盘直径之比L/d取0.26-0.28。
1. 充气效率的概念
四行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实际发动机充气效率可直接测定,用流量计测出发动机 每小时实际充气量(m3/h),理论充气量V(m3/h)由下面的公式 算出 VS n V i 60 0.03inVS 1000 2 式中 vs —气缸工作容积(L);i—气缸数;n—发动机转速(r/min)。
Ts Pa 1
v2
2
管道阻力系数;
v 管道内气体的流速(m/s)。
进气状态下气体的密度(kg/m 3);
2. 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四行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对汽油机来讲:节气门开度直接影响Pa值,当节气门开 度变小, Pa不仅下降,且随转速的增加而下降的越快。当节 气门开度一定时,转速增加Pa下降,充气效率下降。 Pa主要取决于进气管的阻力系数和气体流速。 2)进气终了温度Ta 进气终了温度高于进气状态温度。引起Ta升高的原因是: 1)新鲜工质进入发动机与高温零件接触而被加热。 2)新鲜工质与高温残余废气混合而被加热。 解决方法是,对于增压发动机采用进气中冷;将高温排 气管与进气管分臵于气缸两侧;控制进气预热,适当加大气 门叠开角等。
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1. 换气过程 分为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和气门叠开四个阶段 1) 自由排气阶段
从排气门打开到气缸压力接近了排气管压力的这个时期, 称为自由排气阶段。到某一时刻,气缸内和排气管内的压力 接近,则自由排气阶段结束。当排气门开启,废气涌向排气 管时,排气管压力急剧上升,产生正压力波并在管内往复传 播和反射。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1.换气过程
(1) 自由排气阶段 A 排开 p >>p’ p = p’ 靠缸内压力将气体挤出气缸,其中p -缸内压力, p’-排气管内压力。 (2) 强制排气阶段 B p = p’ p p’ 靠活塞上行将废气挤出气缸。 (3) 超临界排气 C 排开 p = 1.9 p’ 在气阀最小截面处, 气体流速等于该 地音速 m/s。其流量与压差 (p - p’)无关, 只决定于排气阀 开启面积和气体状态。 (4) 亚临界排气 D p = 1.9 p’ 排闭。 其流量取决于压差 (p - p’)。
为了进一步增大进气门流通截面,采用了多气门结构, 如下图所示。根据优化气门数和进气门开启面积的关系可知, 缸径大于80mm时,采用二进二排结构;缸径小于80mm时,采 用三进二排结构,可获得最大开启面积,进气体积流量可大 幅度增加。由此可知,四气门机与二气门机相比,功率可提 高70%,扭矩可提高30%,且响应性比增压机好,故是汽车发 动机高功率化的有力措施。
8 6 4 2 0 进气
dt时间内气门
60
40
20
0
-20
-40
-60
右图给出的是角面 值,不随转速变化,而 时面值随速度增加而减 小。
1 8 6 4 2 0
2
3
2
1
排气
60
40
20
0
-20
-40
-60
曲轴转角
2)进气马赫数
减少进气系统的阻力
进气马赫数 Ma是进气门处气体的平均速度 Vm 与该处声 速 c 的比值 (M a = V m /c) 。它能反映流动对充气效率的影响, 成为分析充气效率的一个特征数。平均流速Vm定义为:实 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与进气门有效时面值 F(t) 之比。 根据一系列试验可知,在正常的配气条件下,当 M a 超过一定数值(0.5左右)时,便ηv急剧下降,如下图所示。 当η v 急剧下降后,即使提高转速,因单位时间充气量无 法增加,功率也不能增加。因此,必须注意控制 M a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