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的人”看当代境遇下人的异化和自我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现实的人”看当代境遇下人的异化和自我塑造[摘要]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人的生存问题、价值意义、人的发展出路

也浮出水面。面对当下的“浮躁”社会,很多人都在追问人究竟要走向何处,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存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出发,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出发点,阐述人在生产力和人的交往不断提高和扩大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并随之导致了人生存状态中各个领域的异化,在现代社会中,人对自身生存、价值和发展等问题出现的困惑和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痛苦也是由其导致产生的。因此,认清异化,在个体的能力范围内进行适应性的创造性的自我塑造,来缓解这种异化产生的痛苦就十分必要了。

[关键词]当代境遇异化自我塑造自我意识

一、现实的人和人的本质

人究竟是以怎么样的状态存在?或者说人有何特定的本质规定即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是研究人的生存状态的必要前提。只有弄清楚人的本质规定、人的本质特征,才能讨论和比较现代社会下人的异化,才能看清人到底在发展过程中人的本质出现了什么样的偏差。

在马克思之前,也很多哲学家对人的本质做过不同的理解和定义。“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但是他把劳动理解为‘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把人归结我自我意识。”从抽象出发,黑格尔所谓的人是理念的精神的意识的人。这种“意识的人”是把人精神化了,思想化了,没有感性的实体的东西来支撑人真实的存在和活动。而费尔巴哈则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他的人是指单个的固有的“抽象”的人。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可以说是对某一时间段人的共同性特征的理解,把某一时间段的人的共同性抽离出来固定为人的本质。这只是费尔巴哈对某一时间段的人直观感受。他没看到不同历史条件下人的不同,没有把人的社会关系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而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人的本质说。“费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体系’的秘密,把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马克思站在“现实的人”角度出发,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揭示了从社会关系入手考察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既是变动的,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是变化的,但也是稳定的。在某一阶段里,社会关系是稳定的,因此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也必然的带着社会关系的烙印。也就是说,正是在社会关系中,人才得以历史性地生成。可以说,研究特定历史阶段的人要看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之所以讨论和研究人的本质,是因为本文是从当代境遇下出发看人,也就是说本文讨论的人,是在全球化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网络和通讯信息便捷发达,政治文明与民主进程不断前进等这一时代

的历史特征下发生的人。而不是过去或者未来要讨论的人。当代境遇下的人必须联系当代社会关系环境。

二、人的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从劳动出发来讨论人的异化的。人为了不至于死亡,为了生存而依赖自然,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人渐渐地懂得通过从自然界获取原料,自己加工生产。于是生产劳动就变得普遍了。人通过劳动来满足生存的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各种产品,包括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物质资料。但随着强制分工的出现,人们发现他们的劳动不仅不肯定他们自身,相反否定劳动者,他生产劳动的越多,统治他的东西越多,劳动成为异已的力量来压迫人。劳动异化了。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劳动的异化也意味着作为劳动活动者的人也异化了。人的异化就是主客体颠倒,客体的物统治与控制了主体的人。成了物控制人的局面。人被物所奴役而失去了人的自由。“劳动者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第一,他接受劳动的对象,亦即接受工作;第二,他接受生活资料。因此,他首先作为劳动者,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更多的作为劳动者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并且只有更多地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劳动者。”

人的异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下面来一一举证。第一,劳动沦为谋生手段。劳动作为人与动物区别之一,人不仅在劳动中获得生存资料,更是通过劳动享受生命的快乐。但事实上,劳动成为强制劳动,让人的精神与肉体受到折磨,劳动只是人为生存获得必要生存资料的谋生手段而已。人无法在劳动中获得本质规定,也无法满足人本质发展的需要。失去了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性。第二,需要的异化。人除了满足必要的生存需要外,还有各种需要的生产来满足人本质发展的需要,例如,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等。但在此每个个体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需要。可在人异化后,人的需要走向统一,更多是生存满足的需要。或者是机械地由父母及社会灌输的需要,如光耀门楣的需要等。第三,是人精神意识的异化。即马克思提到的感觉贫困。人无法从人的存在中获取满足与幸福感。人的意识被人异化所带来的痛苦统治,被迫切的生存需要所占据。人的精神世界萎缩,失去了多样性,被保留下来的只有一种感觉,即欲望与财富。

回归到当代境遇下,人的本质在走向异化的过程中也是有其特殊反应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外来的文化的相互抵制、磨合与交融,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计算和经济利益的重视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网络和通讯信息便捷发达环境下,人的生活方式的颠覆与人的交往模式、内容、领域的变化;民主与政治体制的变革而引发的人政治意识的变化等,都是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条件。下面来看看在当代境遇下人异化的具体反应。

1.利己主义充斥整个社会与人的信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带来的个体的自由,把人从共同体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经济思潮的涌现,人们的生活日渐走向市场,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也影响着人们。马克思曾指出,在物质条件贫乏的前提下,利己性是必然的。人必须为了自身的生存去获得自身发展的物质资料,但由于物质资料的有限,也必然地与他人产生物质资料的争夺。因此利己主义有其存在的社会必然性。但放眼现实社会,经济利益下的利己主义已然延伸到了社会公共领域、家庭生活中。利己主义导致了道德失范。社会伦理遭到极大的挑战。

2.工具理性主义的不断深入。“现代社会的理性却走向反面,走向把人作为工具,作为可以计算的物来考量的堕落的工具理性主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思维大大地被提倡,导致了目的与手段的偏离。人的生存发展过程,存在着一个或几个目的,而为了实现其目的才有了实现目的的必要手段。但手段也仅仅是手段,只是以目的存在为前提的。但现实社会中,目的的丧失与手段的目的化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工具崇拜与技术主义成为了生存目标的价值观。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使得工具成为人追求的目标,而丧失了原本工具之后的真实目的。另外,理性思维导致的实践的精确性与可计算性也忽略了人的意识、精神、情感作用与价值。

3.价值的失落。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这些一再地被人自身反复的询问与探讨。没有公认的价值来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矛盾激化,人的自我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得不到确证。人的价值关怀从此丧失。人的精神满足也一并随着价值的失落而沦丧。很多人都在追问人活着的价值,希望通过对该问题的解答而让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本,找到精神家园,找到人存在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传统社会来看,个人是隶属与共同体的。由于个人改造能力的单薄,物质资料的贫乏,个人必须联合起来,结合多个人的劳动与实践才能使人顺利的生存下去。因此由多个人以某一共同目标为联结而形成了共同体。在传统社会,单个人是被淡化处理的,人们只追求共同体的利益。一旦个人利益与共同体利益起冲突,个人利益理所当然地被忽视。这种背景下,个人从属于共同体。个人服从于共同体。这就是个人与作为最大共同体——社会的关系。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法治与民主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个人的主观能动力与实践能力的极大增强、自由思潮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开始谋求摆脱共同体的束缚。因此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在现在这个社会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个人与集体的矛盾的处理。中国从传统社会起,就是一个家国同构的民族。个人服从家长、宗族长辈、君王。带着这种封建传统的痕迹的服从与现在提倡的个人民主权利、个人主体意识在不同程度与范围上有了一定的冲突。所以,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现今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在当代环境下人的异化的扬弃和个人的自我塑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