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的人”看当代境遇下人的异化和自我塑造

合集下载

关于人的异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人的异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人的异化的几点思考◎李瑞芳(深圳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A8A 1673-0992(2009)12-020-02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是不断进步的历史,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人,人是根本、是核心、是源泉,没有人,一切都无从谈起。

从攀援生活到直立行走,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结绳记事到文字和语言的产生,从采果捕猎到男耕女织等等,人类一步步地使自己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其间经历了巨大的生理痛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但是,我们是在不断进步不断进化的,我们的脑容量越来越大、身体比例越来越协调、抵抗力越来越强。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很多方面,我看到了弱化,看到了一条类似抛物线的轨迹,比如走路,比如提重物,比如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流感的抵抗力等。

当然,我说的是普通人,如果您拿专业运动员来举反例,我肯定被打倒。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或者说促使这些现象产生的?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涉及到一个术语:异化。

何谓异化?对于异化的概念,百家争辩、各执一词。

当然,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人生经历,势必会出现见仁见智的理解。

哲学上异化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学者王文元认为异化是指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脱离自我,或指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远离人的本真。

参考了很多资料跟观点,笔者还是站在马克思这一边。

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

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价值理论视阈下“异化”现象的重新解读

价值理论视阈下“异化”现象的重新解读

价值理论视阈下“异化”现象的重新解读1. 引言1.1 价值理论的重要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理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价值理论涉及到人们对于事物的评价和选择,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研究异化现象时,理解不同社会群体对于价值的认知和追求是至关重要的。

价值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冲突时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在当今复杂多元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等。

通过价值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差异和冲突,以及这种差异和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在重新解读异化现象时,我们需要从价值理论的视角来审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价值观念对于异化现象的产生和演变所起到的作用。

只有深入探讨价值理论在异化现象中的应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动机和社会现象背后的价值选择。

价值理论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中,更体现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实践价值。

【字数:261】1.2 异化现象的定义异化现象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个体与外界环境、他人的关系发生偏差和失调,导致个体感到陌生、疏离和失去自我认同的状态。

异化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个体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缺乏归属感,对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产生怀疑,以及对传统文化和认同感的缺失等。

异化现象不仅仅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在社会学、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也有广泛的讨论。

异化现象的存在对个体和社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和研究。

在研究异化现象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多种学科的知识,探索其根源和解决方法,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1.3 研究背景在当代社会,异化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对异化现象进行重新解读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浅谈人的“异化”

浅谈人的“异化”

浅谈人的“异化”作者:姚婕来源:《速读·中旬》2017年第12期摘要: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变形记》表现了人的“异化”问题,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戕害。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套中人》揭露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对于人性的压迫与迫害。

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和别里科夫既有相似之处:一样的异化,但他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还是因具体社会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

关键词:《变形记》;《装在套子里的人》;人;“异化”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第一位用文学手段来表现人的“异化”问题的作家,其代表作品《变形记》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戕害。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套中人》非常深刻的揭露了那个时期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对于人性的压迫与迫害。

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和别里科夫既有相似之处,又多有不同,本文谨以此为例,对二者进行比较。

一、一样的异化《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家小公司的推销员。

五年前他还是公司小职员的时候,父亲的公司破了产,他从此承担了全家经济生活的重任。

一天早上醒来,他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但仍保持着人性,有人的思想能力和心理。

逐渐地他又具有了虫性,喜欢爬行,吃发霉变质的食物。

慢慢地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

最终,他们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提出要把哥哥弄走。

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最后饥饿而死。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个可恶可憎,然而又可悲可怜的人物。

他的最大特点是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

首先,在生活上,他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严严的。

他不仅要将自己的躯体和物品用套子套起来,而且连自己的思想、精神也要“套”起来。

最令人生厌的是,他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

十多年来,教师、校长、甚至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

人们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有着沙皇政府作后盾。

他扮演的也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的角色。

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举例

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举例

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举例在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

通过对人的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描写,作家们展现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迷失和异化感。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不同的举例,来生动、全面地阐述人的异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并探讨其所带来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从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看到人的异化。

故事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尔姆斯突然一天早上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这一事件使他完全无法适应现实的生活,从而导致了他与家人的疏离和孤立。

这种怪异的物质转变代表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经历的身份认同的混乱和自我认知的困境。

作品通过这一异化形象,揭示了当代社会中人的失落和被边缘化的现象,引导人们思考和关注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寻找和定位。

其次,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中也展现了人的异化。

故事的背景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女性被迫成为生育工具,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作品以女性主人公奥芙雷得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中妇女权利被剥夺、被异化的现象。

这个形象有力地引发了人们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地位的反思,警示人们不断保护和争取自己的权益,摆脱被异化的命运。

此外,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飢餓藝術家》也是人的异化的典型例子。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苦苦追求艺术梦想的画家。

然而,他在艰难的求才之路上遭遇了种种挫折和困境,最终陷入了饥饿和病痛之中。

整个故事通过描写画家的痛苦和绝望,表达了艺术家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立和辛酸。

这种异化形象提示人们,尽管追求理想良好,但也需要理性思考和实际考虑,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追求中而导致的异化和痛苦。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是一个经常被探讨的主题。

这种异化可以是身份和自我认同上的困惑,也可以是权利和地位上的被剥夺,还可以是追求理想带来的痛苦和绝望。

这些描写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会中人的困境和自我探寻的思考。

作家们通过对人的异化的展现,呼吁人们关注个体的尊严和平等,思考自己在现实中的定位和意义。

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问题的分析与反思

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问题的分析与反思

祖国2019.6.下|理论纵横|摘要:自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使得我国经济水平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人民物质生活资料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满足。

但在这个令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成果背后,却隐含着极大的威胁与痛楚。

人们过度或错误的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忽视了精神素质的提升和精神生活的有效建设,由此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异化。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入手,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展开分析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并从教育、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对精神生活的有效建设提出了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精神生活异化精神需求精神生产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问题的分析与反思文/王衍泽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就是人的生产过程及人生产创造出的产品与人相对立或成为了反对人支配人的一种力量,在这种异化中,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奢望,人变成了“扁平化”的人。

本文的精神生活异化指的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精神生活被物质力量所支配,使人的精神生活在“金本位”的怪圈中运行,从而导致价值取向不明,理想信念迷失等一系列反常现象的表现。

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市场经济丰富了我们的物质资料,在此同时发展了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促使了人类生产的再次进步。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大大的加强了人对物的依赖性,从而引发了现代人更注重对物质欲望的满足却忽视了对精神素质的提升,导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异化。

因而,从社会历史现实的角度上对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作出分析与反思是极为重要的。

一、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的原因及影响分析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①所以我们必须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过程出发,通过对精神需求、精神生产及产生的精神资源的内在机理的分析,概括出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物化的精神需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已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由这种以生存为前提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满足带来了新的需要和新的满足,这种新的需要及满足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本来就无可厚非。

人的自我异化的概念

人的自我异化的概念

人的自我异化的概念人的自我异化的概念序言1. 引言:人的自我异化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概念。

它指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与自我、他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感到孤立和疏离。

本文将探讨人的自我异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个现象。

正文2. 原因2.1 社会压力: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竞争使得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常常被迫追求物质财富和成功,而忽视了个人内心的需求。

这种对外部价值的追求会导致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贬低,进而造成自我异化的现象。

2.2 技术依赖: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让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各种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

人们习惯了在线交流和虚拟社交,而忽视了面对面的真实人际关系。

这种虚拟的交流方式使人们与自身的情感和需求产生隔阂,进而导致了自我异化的出现。

3. 影响3.1 情感孤独:人的自我异化使其无法真正与他人建立起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人们感到孤单、无助和无法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加深了他们与周围社会的隔离感。

3.2 价值观扭曲:自我异化使人们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和成功,而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和价值观。

人们趋向于追逐短暂的快乐而忽略了长久的幸福感,导致了价值观的扭曲和人生目标的混乱。

4. 应对方法4.1 自我反思和觉察:人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状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目标是否与内心一致。

通过觉察自己的情感,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从而减少自我异化的现象。

4.2 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面对面的真实交流和联系是减少自我异化的重要途径。

人们可以主动参加社区活动、与朋友聚会并关注家庭关系,从而增强与他人的联系和情感沟通。

4.3 重新审视价值观:人们应该反思和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成功并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人们应该倡导内心的平衡、快乐和情感需求,从而减少自我异化的影响。

结语5. 总结:人的自我异化是当代社会的一大问题,它给人们的情感需求和人生目标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异化、人、社会

异化、人、社会

异化、人、社会【摘要】异化是一个长期存在于人与社会之间的现象。

在社会中,人们往往会感觉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疏离,导致心灵上的孤独感和困惑。

通过对异化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往往会受到异化的影响。

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过积极的交流和互帮互助,才能建立起健康的关系。

要想减少异化的发生,就需要加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重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异化、人、社会、角色、影响、互动、减少、联系、发展方向1. 引言1.1 异化的概念异化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当代社会中的现象,也是一个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问题。

异化一词最初由马克思提出,用来描述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失去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的状态。

简而言之,异化即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被社会规范和压迫所束缚,无法自由地表达和实现自我。

在当今社会中,异化的现象随处可见。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追逐物质利益,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情感。

个体在乏味的工作中变成了机器般的存在,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社会的竞争和压力使人们变得孤立和冷漠,缺乏彼此之间的真诚交流和理解。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断裂和疏离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和不稳定。

了解和认识异化的现象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和人的关系至关重要。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异化是如此普遍且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时,我们才能够深刻思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和消除这种异化现象,重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1.2 人的角度看社会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一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最初的原始部落社会到现代复杂的社会体系,人类对社会的认知不断深化。

从个体的角度看社会,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置于社会中心,以自身感受和经验来理解社会的运作和规律。

人类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往往受到个体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校大学生塑造人格更重要

在校大学生塑造人格更重要

在校大学生塑造人格更重要在校大学生知识积累更重要还是塑造人格更重要,我方认为塑造人格更重要。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在校大学生是指没有参加工作或者实习工作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学生群体,知识积累是指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即知识了解并且掌握的过程。

塑造人格是指将人的性格、品质优化协调,以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而何者更重要的标准在于何者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何者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何者更有利于社会更好的发展。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从本体论角度,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与之俱来的就有自己的人格,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而在校大学生即将面临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所以在校大学生的重要任务自然就放在了修身上。

通过将自己的品质与性格协调优化,可以使人格更加完善,自身更加成熟。

良好的性格品质还可以催生良好的朋友关系、家庭关系和职场关系、有利于促进自身发展,更好的融入社会。

第二,从现实论的角度,不可否认,当今社会是一个注重外表,注重包装的社会,近乎每个人都是外貌协会的成员,无论是竞聘面试还是单身相亲,男士西装革履,女士淡妆浓抹,但是在这一张张画皮背后是什么抓住了对方的心,锁住了考官的眼,答案便是这不加修饰的人格。

在很多求职面试的现场纸筒旁边不知不觉多了几张纸,刚刚拖干净的面试场地门口多了一双拖鞋;相亲地点改为商业步行街,相亲以逛街的方式进行而非坐下来共进晚餐。

这些实例无一不说明了当今社会人们更加重视的是一个人的人格。

塑造良好的人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融入社会。

第三,从发展论角度,首先立足现在,现在的大学生是拥有一定的知识底蕴而性格品质一般的群体,大学生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考试作弊的事情时常发生。

更有甚者抄袭他人论文,搞学术腐败,因嫉妒心理投放危险物质毒害舍友。

然而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所以为了教育的进步,为了社会的发展,应注重人格的塑造,特别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塑造人格更应该放在首位。

价值理论视阈下“异化”现象的重新解读

价值理论视阈下“异化”现象的重新解读

价值理论视阈下“异化”现象的重新解读在社会学和哲学理论中,异化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疏离感和不满感。

这种现象通常被视为一个消极的现象,是由于现代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压力而导致的。

在价值理论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对异化现象进行重新解读,发现其中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需要理解价值理论在社会学和哲学中的重要性。

价值理论指的是对价值及其产生、转化、传播与实现的规律性事实的理论分析,是一个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和价值关系的理论体系。

在价值理论的框架下,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深入理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及其内在规律。

在这种理论视角下重新解读异化现象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异化现象可以被理解为价值体系的瓦解和变异。

在现代社会中,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碎片化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异化。

传统的价值观念不再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个体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开始成为重要的价值标准。

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异化,但也可以被看作是新的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实现过程。

异化现象并非完全消极,它也是社会变迁和发展的一种表现。

异化现象可以被理解为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和批判。

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结构的解构和重构,使得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种种困惑和不安。

这种现象既是对传统社会秩序的颠覆,也是对现代社会秩序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看,异化现象是对现代社会进程的反思和批判,是社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纠正的一种形式。

异化现象可以被理解为对个体人格的重建和发展。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受到限制。

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强化,这使得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异化现象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个体人格的重建和发展,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一种解放和超越。

异化现象可以被理解为对社会整体结构的调整和再建。

人的全面异化

人的全面异化

人的全面异化“异化”一词来自于希腊文,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黑格尔用“异化”来描述“绝对精神”的外化,仍是在外化和分离的意义来使用这一概念的。

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

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

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做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即在知识和思维中反映出来的这种异化的表现。

相反的,现实的即真实的出现的异化,就其藏在内部最深处的---并且只有哲学才能揭示出来的—本质说来,不过是真正的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

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概念的含义被引申了: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

这是一个双重对象化的过程:首先是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是主体沦为这一对象化的对象。

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论述是从国家问题开始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指出;政治国家的彼岸存在无非就是要确定它们这些特殊领域的异化。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从政治异化开始转向经济异化,接触到异化的经济基础问题,指出:“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是一种独立的东西。

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本身的价值。

钱是从人的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统治了人,人却向他膜拜。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探讨,充分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明确提出异化劳动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同时,马克思特别注意把异化同对象化区别开来,并认为劳动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对象化,而异化则意味着“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因此对象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共同基础,而异化只是特定历史阶段存在的现象。

异化是一个历史范畴。

显然,从异化这个词的历史观意义来说,它是指一种社会过程,在其中,人们活动的结果变成统治他并与他敌对的独立力量,包括作为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即国家,人的精神力量的绝对化并变成超自然的力量,科学技术向着反对人本身的方向发展,等等。

从“现实的人”看当代境遇下人的异化和自我塑造-文档资料

从“现实的人”看当代境遇下人的异化和自我塑造-文档资料

从“现实的人”看当代境遇下人的异化和自我塑造一、现实的人和人的本质人究竟是以怎么样的状态存在?或者说人有何特定的本质规定即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是研究人的生存状态的必要前提。

只有弄清楚人的本质规定、人的本质特征,才能讨论和比较现代社会下人的异化,才能看清人到底在发展过程中人的本质出现了什么样的偏差。

在马克思之前,也很多哲学家对人的本质做过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但是他把劳动理解为‘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把人归结我自我意识。

”从抽象出发,黑格尔所谓的人是理念的精神的意识的人。

这种“意识的人”是把人精神化了,思想化了,没有感性的实体的东西来支撑人真实的存在和活动。

而费尔巴哈则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他的人是指单个的固有的“抽象”的人。

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可以说是对某一时间段人的共同性特征的理解,把某一时间段的人的共同性抽离出来固定为人的本质。

这只是费尔巴哈对某一时间段的人直观感受。

他没看到不同历史条件下人的不同,没有把人的社会关系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而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人的本质说。

“费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体系’的秘密,把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

”马克思站在“现实的人”角度出发,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揭示了从社会关系入手考察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既是变动的,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是变化的,但也是稳定的。

在某一阶段里,社会关系是稳定的,因此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也必然的带着社会关系的烙印。

也就是说,正是在社会关系中,人才得以历史性地生成。

可以说,研究特定历史阶段的人要看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

之所以讨论和研究人的本质,是因为本文是从当代境遇下出发看人,也就是说本文讨论的人,是在全球化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网络和通讯信息便捷发达,政治文明与民主进程不断前进等这一时代的历史特征下发生的人。

变形记中对异化的理解

变形记中对异化的理解

变形记中对异化的理解
《变形记》是一部描绘人性异化现象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种种压力和困境。

在《变形记》中,异化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和异化。

首先,人与自我的异化体现在主人公格里高尔身上。

他原本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小职员,为了家庭的生计不辞辛劳地工作。

然而,当他变成一只甲虫后,他的身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的内心却仍然保持着人的思维和情感。

这种身体与心灵的巨大反差,使得格里高尔无法再与过去的自己认同,他感到深深的痛苦和无助。

这种人与自我的异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

其次,人与他人的异化则体现在格里高尔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上。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前,他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与家人之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然而,当他变成甲虫后,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们开始疏远他、排斥他,甚至将他视为家庭的负担。

这种从亲密到疏远的转变,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最后,人与社会的异化则体现在整个社会对格里高尔的冷漠和排斥上。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失去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成为了一个被社会抛弃的“异类”。

社会对他的冷漠和排斥,使得他感到
无比的孤独和无助。

这种人与社会的异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异类的歧视和排斥。

综上所述,《变形记》中对异化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和异化上。

通过描绘格里高尔的悲惨遭遇,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种种压力和困境,引发了人们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当代社会的异化

当代社会的异化

当代社会的异化摘要:当代人类异化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指出当代人类异化有其必然性,存在着积极的一面,但对人类的发展也有其巨大的负面效应。

探讨了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视野下当代人类异化的消解。

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分析了人的发展是异化不断扬弃的一个历史过程,并对当代人类异化消解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以强大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改造世界,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但同时人类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又产生了始料未及的消极后果,使当代人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全球危机”。

面对充满困境和危机的世界,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困惑不解和无所适从。

当代人类异化不仅具有全面、隐蔽的特征,而且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领域的异化当代人类异化现象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中。

一方面,在经济领域的产品生产中,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劳动者,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但在当今人类社会中,劳动所产生的劳动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了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反而和劳动者自己本身形成了对立。

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现代私有制企业中,这种异化是特别明显的。

公有制企业和社会本质上不会产生劳动产品的异化。

但由于现实公有制体制方面的不发达、不完善,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异化,特别是个别特权者利用自己所有的特权通过贪污、受贿、不公平分配等途径占有劳动者的产品。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也就越大,劳动者本身受到的异化程度也就越强。

再者,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地活动,人们本来应该在劳动中肯定自己,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可是当代人类的劳动部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到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劳动本身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

现代性和人的异化的关系的探讨论文

现代性和人的异化的关系的探讨论文

现代性和人的异化的关系的探讨论文现代性和人的异化的关系的探讨论文论文关键词:现代性人异化超越性论文摘要:现代性与人的异化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现代性究竟有着怎样的原罪。

本文以现代性的摇篮工业化为始,以工业化对人的影响为线索,从一些关乎现代性的根基问题着手,探讨现代性与人的异化的关联。

本文首先说明现代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进程本没有“定罪”的必要;进而阐述它尽管没有“原罪”却又面临被“原罪”的矛盾境地;进而说明“实用”与“控制”的现代运作方式,使得人的超越性让位于“技术”,主体性在工具化的彰显面前相形逊色。

文章最后说明,“罪”或“无罪”,终究不是讨论的关键,避免异化的剧目在现代性带来的进步中上演,才是唯一的意义。

现代性这个不甚新鲜的话题之所以很有必要与人的异化这一话题相结合进行探讨,原因有二,首当其冲的原因自是由于现代性本身的性质仍未定论,应该给予它被讨论的可能,它是好?是坏?还是一个无须进行价值评判的客观存在?其次是鉴于对其本身性质进行探索,就需要以现代性对人造成的影响为观照。

这就将人的异化带人了视线。

因为,尽管人的异化这一话题在马克思视域中的时代背景虽已远逝,但问题却仍然存在。

而新的时代布景——现代工业社会,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可以说本文是在通过现代社会对人的影响来了解现代性,亦可以说是通过现代性来了解现代社会的人,进而了解我们所处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拙文愚思,不敢称有所见谛,谨愿为现代社会人文思索之花增肥添土。

何为现代性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现代性不论是作为一个概念,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没有所谓天然的正、邪之说,但又有着对它进行正、邪界定的必要。

这样的一种矛盾现象的源头,本文将其在文字上表达为一种现代性的“原罪”。

所谓“原罪”并非真的意指现代性有罪,而是对现代性对人的发展的促进的同时,所带来的对人的发展的桎梏的一种无奈的矛盾境地的形容。

在了解这一矛盾境地之前,我们先需大致了解一下什么是现代性。

价值理论视阈下“异化”现象的重新解读

价值理论视阈下“异化”现象的重新解读

价值理论视阈下“异化”现象的重新解读异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概念,指的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处境,他们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赚取生活的必需品,但劳动成果却被资本家占有和支配,这种失去工作自主权和控制权的经济处境,使得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变得异化和无趣。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文化、身份认同、社交网络等方面的问题,超越了纯粹的经济理论,需要在更广阔的价值理论视野下进行重新解读。

首先,在人的本质需求视角下,人类不只是生产者,更是思想者和营造者。

异化现象是指人类的生产、思考和交往活动被分化、分割、加工和商品化,产生了自我、主体和创造力方面的聚合和耗散非均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再只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而进行工作,而更多地在追求自我实现、承认和价值的认可。

社会中的价值观和思想文化被追逐和模仿,并对个人的生活生命体验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我价值的缺乏和认同感的贫乏让人们在无数次的商业交往中,成为短暂或永久的商品化对象,自我实现被异化和片面化,失去个性和独特性。

这种社会价值流失的现象最终导致了个体和社会整体的疏离。

其次,在社会关系视角下,异化的问题是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高度竞争和专业化的经济体系为社会关系和人际交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冲击。

身份认同、个人形象和社交网络的规范化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个体的成长和真实表达,而企业、机构和行业的替换和合并,产生了新的看待工作和社会关系的方法和态度。

这种从“我”的微观角度到“我们”的宏观角度的转变,让个人失去了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合适场所,全社会的毛骨悚然和文化动荡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在个体人格发展的视角下,异化现象是引起忧虑和反思的一个主要问题。

在人的人格发展中,需要经历“知我”、“识我”、“辨我”、“悟我”四个阶段。

其中,“知我”阶段主要体现为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过程,是对自我和社会的真实了解和认同。

而`在现在社会中,“知我”阶段主要被社会和文化规范化所占据,从“我”的个性被抽离和被替换,导致了人格的异化和残缺性。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异化与现实状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异化与现实状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异化与现实状态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在异化与现实状态方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特点。

异化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存在差异或不符合常规。

现实状态则是指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状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异化与现实状态,并分析其原因。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异化体现在人物塑造上。

许多作家通过刻画具有独特性格和行为方式的人物,使其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产生明显的差异。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的主人公杨白劳,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勇敢的行为,成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

他的形象既超越了现实中的普通农民,又代表了一种反抗和抗争的力量。

这种异化的人物形象既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又能够通过对现实的超越,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思考。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异化还体现在情节的构建上。

许多作家通过创造奇幻的情节,将读者带入一个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

例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系列,通过描绘人类与外星文明的交流和冲突,展现了一个异于现实的未来世界。

这种异化的情节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够引发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异化还表现在环境的描写上。

许多作家通过创造奇特的环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氛围和气息。

例如,韩寒的小说《三重门》中,通过对一个神秘的城市的描写,创造了一种神奇而异化的环境。

这种异化的环境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吸引力,还能够通过对现实环境的改造,传达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观察。

那么,为什么中国现代文学中会出现这种异化与现实状态的现象呢?一方面,这与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有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异化,试图抓住这种变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另一方面,这也与作家们自身的创作追求有关。

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追求创新和突破是其永恒的主题。

《变形记》中异化现象探析

《变形记》中异化现象探析

《变形记》中异化现象探析《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经典作品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异化过程,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价值的沦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进行探析。

一、人与社会的异化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萨姆沙原本是一个勤奋工作的推销员,然而,他因为替公司垫款而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加上家庭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如他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对母亲的花销依赖等,使他的精神压力日益加重。

最终,他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甲虫,由此开始了他与社会的异化过程。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他不再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而成为了一个无用的负担。

他的家人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从最初的惊恐、同情到最后的冷漠、厌恶。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凸显出现代社会中道德价值的沦丧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二、人与自我异化除了与社会异化外,格里高尔还经历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异化——与自我异化。

当他变成甲虫后,他失去了人类的情感和理智,开始逐渐与自己的动物本能融合。

他不再有自我意识和自主行动的能力,而是成为了一只受本能驱使的甲虫。

这种与自我异化的过程,使格里高尔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

他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工作、挣钱,也无法再满足家人的期望。

他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最终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

这种人与自我异化的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被物质利益所驱使,失去了自我意识和自主行动的能力。

三、人与自然异化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异化现象还体现在他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上。

当他变成甲虫后,他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他被限制在卧室里,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自由行动。

他的生活空间变得狭窄、封闭,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被限制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内,失去了与自然接触的机会。

同时,格里高尔的异化也使他成为了自然的敌人。

他被家人驱赶出卧室,最终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问题研究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问题研究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问题研究作者:李涛声来源:《理论观察》2017年第03期摘要:在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工作压力也没有像19世纪那样深受资本主义的压榨与剥削。

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带给人类技术的进步,是市场经济带给人们幸福安康,并且资本主义社会赋予人们自由和正义,资本主义的到来预示着“历史的终结“。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本文主要依据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一书中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针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与他人、工作、自身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异化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以及按照弗洛姆认为的精神健康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爱,与他人聯系的需要和创造性的满足等特征来深刻剖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境况。

关键词:消费异化;无名的权威;官僚主义;不受挫原则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037 — 05德裔美籍著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早年师从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后又师承多人并注重吸收先哲们的优秀思想成果。

他的一生著作颇丰,学术活动涉及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以及宗教学等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他长期坚持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并力图把两种不同的学说综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

作为一本以“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为视角,透过资本主义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来批判其各种异化形态的著作,以及作为《逃避自由》的后续,弗洛姆在很大的篇幅上阐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就是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是植根于人的本能需要,而是产生于人类生存的特殊条件,这也是弗洛姆不同于弗洛伊德主义之处,后者认为人的精神之所以会出现病态,是由于“力比多”所造成的泛性欲主义学说。

换句话而言,弗洛姆认为:人的七情六欲,他对权力的渴求,他的虚荣心,对真理的追求,恋爱及友爱的激情、他的破坏性和创造性,以及每一种促使他行动的强烈愿望,都来源于人类的特殊状况,而不是植根于弗洛伊德所制定的力比多发展的各个阶段。

社会异化与社会心理健康研究

社会异化与社会心理健康研究

社会异化与社会心理健康研究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异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社会异化指的是社会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疏离和隔离现象,个体与整个社会之间产生的隔阂和疏离感。

这种现象往往会对个体的社会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社会异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现代社会的高度竞争。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个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而这种追求往往会导致人们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此外,新兴的网络社交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异化。

虽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但是这种交流很难获得真实的情感和理解,因此也增加了人们之间的隔阂。

社会异化对社会心理健康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

首先,社会异化会导致个体感到孤独和无助。

个体在面对问题和困境时,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和理解,从而感到孤立无援。

其次,社会异化会增加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社会中的隔阂和疏离使得个体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焦虑,进而导致抑郁和情绪不稳定。

另外,社会异化也会给个体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个体在与社会隔离的状态下,往往会产生自卑感和不值得被重视的感觉,对个体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社会异化对社会心理健康的影响,个体和社会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首先,个体可以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缓解社会异化带来的压力。

此外,社会可以加强对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例如,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个体应对社会异化带来的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个体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来减轻社会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个体可以与他人产生紧密的联系,并感受到对社会的贡献,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社会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社交活动和促进社会交往来减少社会异化。

通过建立各种资源共享平台,个体可以更好地交流和沟通,缩小社会的隔阂和疏离。

综上所述,社会异化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个体的社会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

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

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人与自身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种异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身体健康、心理状态、社交关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导致了个人身体健康的异化。

与过去相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加便利和舒适,但却也更加缺乏运动和锻炼的机会。

长时间的坐姿和缺乏运动不仅导致肌肉的萎缩和力量的下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如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等。

此外,现代人也倾向于依赖科技产品,如电视、电脑和手机等,长时间的使用这些电子产品会产生电子辐射,对眼睛和皮肤造成伤害。

因此,个人与自身的身体健康逐渐异化,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

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与自身的情感联系越来越薄弱。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使人们的心理状态更加紧张和焦虑。

人们往往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社交活动中。

长期的压力和紧张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此外,现代社交媒体的流行也使人们更加追求虚拟世界的认可和关注,而忽视了真实世界中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个人与自身的情感联系逐渐消失,使得人们感到孤独和失落。

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对个人的社交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个人与自身的社交关系日益异化。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逐渐被社交媒体和网络替代,人们更愿意通过微信、QQ和微博等社交平台与他人保持联系。

虽然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信息获取途径,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社交圈子,忽视了真实世界中的他人需求和困境。

此外,社交媒体也容易引发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使得个人与自身的社交关系变得更加脆弱和不可靠。

个人与自身的价值观念也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日益异化的趋势。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友情和公益事业等价值观念。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追求物质和个人利益的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现实的人”看当代境遇下人的异化和自我塑造[摘要]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人的生存问题、价值意义、人的发展出路也浮出水面。

面对当下的“浮躁”社会,很多人都在追问人究竟要走向何处,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存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出发,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出发点,阐述人在生产力和人的交往不断提高和扩大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并随之导致了人生存状态中各个领域的异化,在现代社会中,人对自身生存、价值和发展等问题出现的困惑和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痛苦也是由其导致产生的。

因此,认清异化,在个体的能力范围内进行适应性的创造性的自我塑造,来缓解这种异化产生的痛苦就十分必要了。

[关键词]当代境遇异化自我塑造自我意识一、现实的人和人的本质人究竟是以怎么样的状态存在?或者说人有何特定的本质规定即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是研究人的生存状态的必要前提。

只有弄清楚人的本质规定、人的本质特征,才能讨论和比较现代社会下人的异化,才能看清人到底在发展过程中人的本质出现了什么样的偏差。

在马克思之前,也很多哲学家对人的本质做过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但是他把劳动理解为‘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把人归结我自我意识。

”从抽象出发,黑格尔所谓的人是理念的精神的意识的人。

这种“意识的人”是把人精神化了,思想化了,没有感性的实体的东西来支撑人真实的存在和活动。

而费尔巴哈则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他的人是指单个的固有的“抽象”的人。

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可以说是对某一时间段人的共同性特征的理解,把某一时间段的人的共同性抽离出来固定为人的本质。

这只是费尔巴哈对某一时间段的人直观感受。

他没看到不同历史条件下人的不同,没有把人的社会关系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而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人的本质说。

“费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体系’的秘密,把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

”马克思站在“现实的人”角度出发,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揭示了从社会关系入手考察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既是变动的,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是变化的,但也是稳定的。

在某一阶段里,社会关系是稳定的,因此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也必然的带着社会关系的烙印。

也就是说,正是在社会关系中,人才得以历史性地生成。

可以说,研究特定历史阶段的人要看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

之所以讨论和研究人的本质,是因为本文是从当代境遇下出发看人,也就是说本文讨论的人,是在全球化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网络和通讯信息便捷发达,政治文明与民主进程不断前进等这一时代的历史特征下发生的人。

而不是过去或者未来要讨论的人。

当代境遇下的人必须联系当代社会关系环境。

二、人的异化马克思的异化从劳动出发来讨论人的异化的。

人为了不至于死亡,为了生存而依赖自然,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人渐渐地懂得通过从自然界获取原料,自己加工生产。

于是生产劳动就变得普遍了。

人通过劳动来满足生存的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各种产品,包括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物质资料。

但随着强制分工的出现,人们发现他们的劳动不仅不肯定他们自身,相反否定劳动者,他生产劳动的越多,统治他的东西越多,劳动成为异已的力量来压迫人。

劳动异化了。

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劳动的异化也意味着作为劳动活动者的人也异化了。

人的异化就是主客体颠倒,客体的物统治与控制了主体的人。

成了物控制人的局面。

人被物所奴役而失去了人的自由。

“劳动者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第一,他接受劳动的对象,亦即接受工作;第二,他接受生活资料。

因此,他首先作为劳动者,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

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更多的作为劳动者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并且只有更多地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劳动者。

”人的异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下面来一一举证。

第一,劳动沦为谋生手段。

劳动作为人与动物区别之一,人不仅在劳动中获得生存资料,更是通过劳动享受生命的快乐。

但事实上,劳动成为强制劳动,让人的精神与肉体受到折磨,劳动只是人为生存获得必要生存资料的谋生手段而已。

人无法在劳动中获得本质规定,也无法满足人本质发展的需要。

失去了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性。

第二,需要的异化。

人除了满足必要的生存需要外,还有各种需要的生产来满足人本质发展的需要,例如,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等。

但在此每个个体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需要。

可在人异化后,人的需要走向统一,更多是生存满足的需要。

或者是机械地由父母及社会灌输的需要,如光耀门楣的需要等。

第三,是人精神意识的异化。

即马克思提到的感觉贫困。

人无法从人的存在中获取满足与幸福感。

人的意识被人异化所带来的痛苦统治,被迫切的生存需要所占据。

人的精神世界萎缩,失去了多样性,被保留下来的只有一种感觉,即欲望与财富。

回归到当代境遇下,人的本质在走向异化的过程中也是有其特殊反应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外来的文化的相互抵制、磨合与交融,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计算和经济利益的重视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网络和通讯信息便捷发达环境下,人的生活方式的颠覆与人的交往模式、内容、领域的变化;民主与政治体制的变革而引发的人政治意识的变化等,都是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条件。

下面来看看在当代境遇下人异化的具体反应。

1.利己主义充斥整个社会与人的信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带来的个体的自由,把人从共同体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经济思潮的涌现,人们的生活日渐走向市场,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也影响着人们。

马克思曾指出,在物质条件贫乏的前提下,利己性是必然的。

人必须为了自身的生存去获得自身发展的物质资料,但由于物质资料的有限,也必然地与他人产生物质资料的争夺。

因此利己主义有其存在的社会必然性。

但放眼现实社会,经济利益下的利己主义已然延伸到了社会公共领域、家庭生活中。

利己主义导致了道德失范。

社会伦理遭到极大的挑战。

2.工具理性主义的不断深入。

“现代社会的理性却走向反面,走向把人作为工具,作为可以计算的物来考量的堕落的工具理性主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思维大大地被提倡,导致了目的与手段的偏离。

人的生存发展过程,存在着一个或几个目的,而为了实现其目的才有了实现目的的必要手段。

但手段也仅仅是手段,只是以目的存在为前提的。

但现实社会中,目的的丧失与手段的目的化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工具崇拜与技术主义成为了生存目标的价值观。

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使得工具成为人追求的目标,而丧失了原本工具之后的真实目的。

另外,理性思维导致的实践的精确性与可计算性也忽略了人的意识、精神、情感作用与价值。

3.价值的失落。

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这些一再地被人自身反复的询问与探讨。

没有公认的价值来指导实践。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矛盾激化,人的自我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得不到确证。

人的价值关怀从此丧失。

人的精神满足也一并随着价值的失落而沦丧。

很多人都在追问人活着的价值,希望通过对该问题的解答而让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本,找到精神家园,找到人存在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从传统社会来看,个人是隶属与共同体的。

由于个人改造能力的单薄,物质资料的贫乏,个人必须联合起来,结合多个人的劳动与实践才能使人顺利的生存下去。

因此由多个人以某一共同目标为联结而形成了共同体。

在传统社会,单个人是被淡化处理的,人们只追求共同体的利益。

一旦个人利益与共同体利益起冲突,个人利益理所当然地被忽视。

这种背景下,个人从属于共同体。

个人服从于共同体。

这就是个人与作为最大共同体——社会的关系。

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法治与民主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个人的主观能动力与实践能力的极大增强、自由思潮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开始谋求摆脱共同体的束缚。

因此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个人与集体的矛盾的处理。

中国从传统社会起,就是一个家国同构的民族。

个人服从家长、宗族长辈、君王。

带着这种封建传统的痕迹的服从与现在提倡的个人民主权利、个人主体意识在不同程度与范围上有了一定的冲突。

所以,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现今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在当代环境下人的异化的扬弃和个人的自我塑造在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上,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提高生产力是扬弃异化的根本途径,但就目前阶段而言,这是达不到的。

所以说,人的异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而导致的物质资料匮乏,而必然要经历的痛苦过程,谁都无法回避。

当今社会,虽然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等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但仍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即在共产主义社会来临前,人都还将陷在异化的深渊中。

这一点,我们无法回避。

但也不意味着人只能徒然等待共产主义的到来,徒然在异化里挣扎。

就现实而言,除了从社会整体上不断地提高生产力以外,个人通过自我塑造还是能够减轻人的异化带来的创伤的。

总的来说,自我塑造依赖与社会环境与个人的自我意识。

社会环境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社会关系等内容,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社会性人格塑造,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必然的受到社会信息、社会价值观、人际关系等影响。

但社会环境不是个人能够决定与选择的。

本文对人的异化的扬弃更多是从个人角度出来谈,即从个人的自我意识来谈自我塑造。

人必须要意识到人是意识的产物和意识的积极作用,要有运用意识的自觉,也就是自我意识的回归。

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

精神意识活动能够很好的指导人的改造活动。

认识、情感与意志在人的存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意识到人的存在才会在人的存在基础之上展开意识活动。

在此基础之上,人要对人的根本性问题做一个哲学性的认识与思考。

只有意识到自身能力片面性的人才会有丰富自身能力的决心,只有思考人的价值的人才会把自身的视线转向人的价值思考、人的价值关怀,去追溯人的精神家园。

所以,人的意识回归是对有关人的存在、人的根本问题的思考的深刻回归。

所以必须促进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提高和自我塑造的目的。

从人的产生开始,人就具有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

在是这个过程中,人是作为主体的存在的。

在对象活动中,人既改造了对象世界也改造了人自身。

因此主体意识的觉醒可以确立起人的自为意识。

当个体意识到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能力与价值,坚信自身能从主体的角度改造世界,也就让人拥有了自信的精神。

从而在面临人的困境时更具有解决的自信,对人的实践活动有支撑作用。

当然,最后的一切意识活动要归于实践。

发挥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才是根本的。

本文提出的解救困境就是要求人从意识上认清人生存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境遇,认清人面临的问题,然后倡导自我意识的回归与觉醒,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开展,让人在生存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一些,也走得更幸福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