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的异化(优.选)

合集下载

论布莱希特戏剧中的人性异化——以戏剧《伽利略传》为例

论布莱希特戏剧中的人性异化——以戏剧《伽利略传》为例
刻 的哲理 内涵及其 教 育意 义 。
间的戏剧 实 践和 理论 研究 , 他创 造 了一套 与欧洲 亚 里 士多德 戏 剧 完 全对 立 的全 新 戏 剧 体 系—— 叙 事
剧 及其理 论 , 因而被 称 为“ 非亚 里士 多德 戏剧 ” 。布 莱 希 特戏剧 理论 及其 创作 实践 的基本 出发点是 : 戏 剧要表 现不 断变 化着 的生活 , 要广泛 地表 现贯 穿着 社会 内容 的事件 , 激 发 观众 的主 动 积极 性 , 认 并 去 识和 改造这 个 世 界 。但 布 莱希 特 并 不 是 一位 政 治
了单 纯 的艺术 形式 和 技巧 , 而与 社会进 行 改造 的特
对 立 。按 照人 的本 能学 说 , 自我 是一 种求 生存 的欲 望冲 动 , 的基 本 要 求 是 获 取 食 物 以求 生存 , 展 它 发 自身 以求 美好 的 生 活 , 胜 他 物 以求 延 续 生 命 , 战 因
在 机制进 行 变革 。在 这种思 想 的指导 下 , 过长 时 经
而布 莱希特 则 用辨证 的思想 、 样 的眼光 去认识 和 异
揭示 了被 资本 主 义 所 异 化 的世 界 。本 文 主 要通 过
对其戏剧《 伽利略传》 中的 主人公伽利略人性异化
的 考察 , 分析 他 由一位 倡导 科学 的英 雄 沦为科学 的 罪 人 的主客 观原 因 , 而揭 示 出布 莱希 特戏剧 中深 从
收 稿 日期 : 0 60 — 9 2 0 . 50
作者 简 介 : 英 丽 (9 4 , . 读 研 究 生 . 什 师 范 学 院 人 文 系讲 师 , 白 17 .)女 在 喀 主要 从 事 英 美 文学 研 究 。
中 图分 类 号 :16 3 I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64 2 2 0 )40 7—3 10 —3 X(0 60 .0 60

马克思概论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概论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的全名是:A.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B.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C. 卡尔·马克思D. 弗里德里希·卡尔·马克思2. 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不包括:A. 历史唯物主义B. 剩余价值理论C. 辩证唯物主义D. 相对论3.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分析了: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C. 封建主义生产方式D.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阶级矛盾B.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C. 劳动与资本的矛盾D. 城乡矛盾5.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主要指的是:A. 人与自然的异化B. 人与社会的异化C. 人与自己的异化D. 所有选项都是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是与_________共同起草的。

7.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_________决定的。

8.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是_________的。

9.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_________。

10.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认为,最终社会形态是_________的。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12. 马克思如何理解“异化”现象?1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如何分析的?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1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有哪些主要观点?答案:1. D2. D3. A4. C5. D6.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7.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8. 异化9. 阶级斗争10. 无阶级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但工人只能获得其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而剩余的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的人的异化思想探析(1)

马克思的人的异化思想探析(1)
注 释: [1][2][3][4][5][6][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人民出
版社,1979.94, 91—92,90,1,93—94,97,97—98. [8][9][10][12][13][14][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
人民出版社,1960.37,37,38—39,41—42,39,40,507.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1 卷 [M]. 人 民 出 版 社 ,
其次,彻底消除人的异化现象必须实现共产主义。在共产 主义社会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代 替了私有制,人们按需分配消费品,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 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旧式分工彻底消除,每一个人实现了自 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代替了人的异化状态。 “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 [16] 而人的异 化的扬弃“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实际实现才能完成。要消灭私 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 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 共 产 主 义 行 动 ”。 [17] 因 此 ,自 我 异 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所走的道路就是人的异化日趋严重和消 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同时进行的道路。 因此,无产阶级只 有在人的不断异化中觉醒并以革命的手段反对资产阶级,进 而以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才能摆脱人 的异化状态。
1995.114. [16][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人 民 出 版 社 ,
1979.117, 140.
· 13 ·
2009 年 10 月 第 6 卷 第 10 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人性的异化与回归:弗洛姆人性异化论新探

人性的异化与回归:弗洛姆人性异化论新探

以启 发人们重新关注马克 思异化理论 的 当代 价值 , 也 为人们进 一步 理解 当代 资本 主义社会 的本质 和人 的全
面而 自由发展提供 了一种新 的理论视 野。
关键 词 : 弗 洛姆 ; 人性异化 ; 劳 动 异 化 中图分类号 : B 8 4— 0 6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1 5 6 9 ( 2 0 1 3 ) 0 3— 0 1 3 1 — 0 6
人 性 的异化也 应 当被理解 为关 于人 的最深 刻异 化 。正 因为如 此 , 马 克思 在 接下 来 的讨 论 中虽
然 引用 了莎 士 比亚关 于货 币异 化 的描 述 , 但 是其 真 实 目的还 在 于批判 资本 主义 社 会异 化 了 的 货 币—— 这种 本来 只是商 品交换 的媒 介物— —对 人性 的否定 , “ 它把 坚 贞变 成 背叛 , 把 爱 变成 恨, 把恨 变成爱 , 把德 行变 成恶行 , 把 恶行变 成德行 , 把奴 隶变成 主 人 , 把 主人变 成奴 隶 , 把 愚蠢 变 成 明智 , 把 明智变 成愚蠢 ” 。弗 洛姆认 为 , 马克 思在 这 里对 人 性 异化 的思 考不 仅 揭示 了人
学手稿》 的解读 。 众所周知 , 马克思在《 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的最后一部分中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 异化 时写 道 : “ 只有 通过 发达 的 工 业 , 也 就 是 以 私 有 财产 为 中介 , 人 的激 情 的本体 论 本 质 才 在 其 总体 上 、 在其 人性 中存 在 。 ” ④ 这 在 一定 意义 上 启 示人 们 关 于 人性 的理 解 应 当有一 个 本 体 论
助” 。
作者 简介 : 李红珍 , 华侨 大学公 共管理学院博士研 究生。

在文明和野蛮之间——论《蝇王》中人性的异化

在文明和野蛮之间——论《蝇王》中人性的异化

[摘要] 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在代表作<蝇王》中通过大量的象征手法表现了“人心的黑暗”和“文明的脆弱”的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对抗揭示了《蝇王>中人性的异化。

[关键词] 野蛮;黑暗;邪恶引言当代著名英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寓言体小说《蝇王》被视为寓言体小说的经典作品,吸引了许多文艺评论家的注意。

<蝇王>的故事描述了在一次未来的核战争期间,一群英国男孩被谴散。

中途,他们乘坐的飞机中弹坠落到一座人迹罕至的孤岛上。

随着文明的观念渐渐失去对这群孩子的影响,伴随着绝望和日渐增长的“怪兽”的威胁,孩子们分裂为两股势力。

一股是以拉尔夫为首文明势力,一股是以杰克为首的野蛮势力。

较量在他们中间展开,求救的烟火被熄灭;西蒙和比奇被杀害;杰克一伙决定干掉拉尔夫;他们点燃了丛林⋯拉尔夫奋力突围。

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猛然看见一顶白色大盖帽⋯⋯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位英海军军官。

原来,是岛上的冲天烟火引来了军舰,他们获救了。

戈尔丁通篇都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首先体现在对物的描写上。

如“螺号”象征权威和正义,“火”象征文明,比奇的眼镜象征科学文明。

其次,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

如拉尔夫是诚实、正直的化身;比奇相信科学与理性,象征智慧;杰克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权势欲,象征邪恶和专制;西蒙善于思考,有正义感,象征信任、忠诚和理智等等。

戈尔丁正是通过文中这些具有鲜明象征意义的代表人物之间发生的冲突来表现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强烈对抗,从而揭示了人性的异化即“人心黑暗”的主题。

一、对“异化”的理解“异化”概念如何理解?“拉丁文中‘异化’一阋和‘出卖’,‘转让’是同义词,有的学者把“异化”解释为对立面的转化,说:异化的“基本规定是‘自已转化为自已的对立面⋯⋯。

有的学者联系人性、阶级性问题谈到异化。

“一般说来,人性是普遍,是整体,阶级性是特殊,是人性的异化部分。

” “人性’这个概念,摒除了唯心、形而上学的曲解之外,在实际使用中常有两种涵义。

论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人性异化——以《远大前程》为例

论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人性异化——以《远大前程》为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都有论文是近期写作1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2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3 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对比4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5 英语中法语借词刍议6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义7 Strategies of V ocabula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8 探析《蝴蝶梦》中的悬念写作手法9 《圣经<箴言>》的修辞分析10 《小妇人》--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11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12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13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14 本题目是全英文原创论文,需要完整可以联系QQ:799 7579 3815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16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17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18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19 从语言学视角分析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应对策略20 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动物庄园》的主题浅析21 从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22 英汉“骨”与“血”的隐喻研究23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24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25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女性的“物化”现象26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7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28 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29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30 论伊恩班克斯《捕蜂器》的现代哥特风格31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32 《藻海无边》中边缘女性的生存与救赎33 浅析简奥斯丁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34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35 英语广告语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36 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37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38 报刊杂志词频分析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词频分析的比较39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看极简主义在短篇小说中的应用40 《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分析41 报刊英语新词的汉译42 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43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44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45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46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47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48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49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50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51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52 探讨星巴克多样化顾客关怀及其推广性53 从《老友记》看美国幽默54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55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56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57 从唯美主义的角度论《道林.格蕾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58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59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60 O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61 语篇转喻的功能分析62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63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64 课堂英语教学与网络英语教学的对比65 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帝国主义6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7 解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68 “小红帽”符号的跨文化解读—《小红帽》的文本旅行与接收69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70 矛盾的女性主义观—读乔治.艾略特的《弗罗斯河上的磨房》71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72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73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74 从存在主义视角研究J.D.塞林格《泰迪》75 On Feminism in Persuasion76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77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War in A Farewell to Arms78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7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0 从《马丁伊登》分析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81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Teaching Liste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8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艾丽丝门罗《逃离》中女性人物命运8384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模糊化现象85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86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87 科技英语中名物化的功能88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医药药品说明书的英译89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90 金钱决定婚姻91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92 论《德伯家苔丝》中安吉尔行为的合理性93 论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94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语的修辞95 Analysis of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96 Exploration of Improper Criticism i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97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分析《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的心理历程98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的角度99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100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01 从归化的角度分析《飘》的中译本102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103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104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105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06 追逐梦想的人——浅析《刀锋》中拉里的性格多样性107 沙博理《水浒传》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108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商业广告的英汉翻译109 天才的悲剧人生——论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10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 111 滑稽背后的严肃--浅析王尔德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人物话语特征112 《暮色》两中译本中文化缺省重构的对比研究113 我们如何避免翻译中的中式英语11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115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116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17 乌托邦和老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118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119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互译120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21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122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123 从合作原则分析《绝望的主妇》中的语言间接性及其幽默效果124 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研究125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126 从文化角度谈旅游翻译127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128 论《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的幻灭129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130 汉英导游词中国俗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131 An Analysis of the Random and the Determined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132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133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134 Gender Difference in Daily English Conversation135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13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7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138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139 商标的特征及其翻译的分析140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The Great Gatsby141 论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142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143 (日语系毕业论文)浅谈中日饮酒艺术14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145 英语歌曲名称汉译研究146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147 欧亨利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48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149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150 旅游宣传品的翻译151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复仇者联盟》中的言语幽默152 广告英语的词汇特征与修辞风格的探析153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情感投入的研究154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15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6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商务交际的差异157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158 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从跨文化角度出发159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160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161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形象162 理想男人随社会变化:从劳里到盖茨比163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164 从广告分析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165 《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166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167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硬汉精神168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69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170 对中英语“丑”词的文化和认知解读171 中英道歉语及应答差异172 广告英语的翻译173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174 Comment on American Film-Television Culture Invasion175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176 A Probe into Assisting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Texts177 互联网对英语翻译的影响178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179 关于公共标识语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80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181 论英语新词对现代英语的影响182 杰克·伦敦作品《海狼》中海狼命运的解读183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184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185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186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187 提高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188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189 写作的真“趣”——对《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文体学分析190 萨克雷眼中的女性---文本分析名利场中的女性191 中译英口译活动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19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93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19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呼啸山庄》的两个汉译本为例195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196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197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198 On Human Nature in Frankenstein199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200 浅析霍桑《红字》中的女性意识。

论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人性的异化-毕业论文

论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人性的异化-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的成名作。

历来人们对它的主题众说纷纭,不同于国外学者多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研究作品。

本文主要从人物关系,尤其是家庭伦理关系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工业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异化。

分别从人与他人、自我、社会几个方面来深入的探讨异化的表现以及异化的深层次原因。

所谓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压抑束缚了人的自然个性将现代文明的罪恶和丑陋暴露了出来,这也表现这作者自己的道德观,呼吁着自然人性的回归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建立道德的评价尺度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母子关系;异化;伦理Abstract:《Sons and lovers》is Lawrence's early works. Traditionally people opinions vary of its theme, is different from foreign scholars to come from Freud's psychoanalysis research work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of human alienation mainly from the character relationship, especially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ethics relationship. From people with others and self, social aspect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deep-seated reason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lienation and alienation. So-called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repressive shackles of man's natural character expose the evil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ugly, this is the author's own morality, calling for the natural humanity's return to our today's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establish the moral evaluation scale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 word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son ,alienation, ethical绪论:整个西方自从二战以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经济结构巨变。

论吴组缃小说中的“人的异化”

论吴组缃小说中的“人的异化”
不鲜 的 。 ” E 4 ]
定 的 启 发 意义 。


人 异化 为“ 鬼”
从词源上看 , “ 异化 ” 一 词 来 源 于 拉 丁 文 Al i e n —
a t i o , 主要涵义是转让 、 脱离 、 疏远等 。异化 概念第

次被黑格 尔赋予 了深刻 的 内涵 , 但 异 化 在 黑 格
在 封建 伦 理 与 人 的 需 要 方 面 , 先 秦 儒 家 提 倡 “ 节欲” , 也 就是 说 , 封建 伦 理 与人 的 需 要 之 间不 是 对 立 的 。如孟 子 说 : “ 养 心 莫 善 于 寡 欲 。其 为 人 也 寡欲 , 虽有不 存焉者 , 寡 焉 。其 为 人 也 多 欲 , 虽 有
2 0 1 3年 9月 第3 1 卷第5 期
合肥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f e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e p .2 0 1 3
Vo 1 . 3 1 人 的异化 "
尔那里 , “ 只 是 纯 粹 的 即 抽 象 的 哲 学 思 维 的 异 化” 口l 1 珀。费 尔 巴哈则 认 为 , 异 化 只 能 是人 的异 化 , 即异 化是 人 的本 质 被 改 变 和毁 灭 的状 态 。 马 克 思
指出 , 人 的异 化 , 就 是 主体 作 为人 的 本 质 力 量 的 活 动成 为 “ 不依赖 于他 , 不属 于他 , 转 过来 反对他 自 身 的 活动 ” [ 1 。南 斯 拉 夫 “ 实践 派” 的 重 要 代 表 人 物 G・ 波特 洛维 奇认 为 : “ 所 有 的异化 , 归 根 到 底 只有 一种 : 它们 只 不 过 是 人 的异 化 的不 同 方 面 , 也

弗洛姆“人性异化及消除”理论述评——对一种新人道主义哲学的阐述和理解

弗洛姆“人性异化及消除”理论述评——对一种新人道主义哲学的阐述和理解

弗洛姆“人性异化及消除”理论述评——对一种新人道主义
哲学的阐述和理解
李佃来
【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埃利希·弗洛姆(E.Fromm,1900~1980),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围绕人的问题展开的,讨论的是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关注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

他在其人性理论上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异化问题的出路。

总体上讲,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理论,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倾向。

这种理论本身固然有其不足和缺陷,但重要的是要发现其内在深邃性的东西。

本文试图对此理论本身作一探讨。

【总页数】9页(P185-193)
【作者】李佃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E.弗洛姆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色及其局限 [J], 邓志伟
2.当马克思主义哲学遭遇"人道主义"——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理解方式 [J], 赵卉
3.E.弗洛姆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贡献 [J], 邓志伟
4.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新理解——评吴仁平新著《科学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J], 朱昌彻
5.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意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意义的一种当代理解[J], 吴梦芹;刘怀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尔库塞的人性异化论——现代物质文明对人性的压抑

马尔库塞的人性异化论——现代物质文明对人性的压抑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马尔库塞的人性异化论——现代物质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崔志奇 辽宁大学摘 要:马尔库塞通过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反思与批判,揭示出现代物质文明是对人性压抑的文明,随后从劳动者、劳动动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方面分析了现代物质文明对现代人的异化。

最后,他提出建立非压抑性文明来消除异化。

关键词:异化;压抑;现代物质文明作者简介:崔志奇(199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127-01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于上个世纪中期经历了重大的科技变革,这场变革使得西方社会科学技术迅速进步,物质财富快速增长。

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人们逐渐变成了机器的奴隶,社会的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因为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享受,而对精神生活的丰富日趋懈怠,精神危机越来越严重。

马尔库塞基于此对现代物质文明的消极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一、现代物质文明是对人性压抑的文明马尔库塞受弗洛伊德的影响,认为“爱欲”是人的本质。

他继承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人的历史就是人被压抑的历史,因为整个社会文明是在人类追求幸福的“快乐原则”和人类压抑本能需要以提高自身支配能力的“现实原则”的冲突中向前发展的。

因为现实原则的存在,人类不得不压抑爱欲。

马尔库塞对这种压抑做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基本的压抑”和“额外的压抑”。

“基本的压抑”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为满足生存而进行的压抑,“额外的压抑”是统治阶层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而对人类实行的不合理压抑。

人类为了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基本的压抑是必要的。

而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不必承受让人痛苦的工作,人们有能力不再受基本的压抑的困扰,但是现实并非如此,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承受的压力一日胜过一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不合理存在的额外的压抑。

浅析《漂亮朋友》中杜洛瓦人性的异化

浅析《漂亮朋友》中杜洛瓦人性的异化

浅析《漂亮朋友》中杜洛瓦人性的异化《漂亮朋友》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作品,该小说通过讲述两位女主角拉莫达和埃莱娜在意大利南部的杜洛瓦的成长经历,描绘了这座城市和其中人性的异化。

杜洛瓦的人性异化体现在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下。

小说中描绘了杜洛瓦的社会等级制度相当严格,贫富之间的鸿沟巨大,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机会迥然不同。

贫穷的拉莫达和埃莱娜从小就深受贫困的困扰,他们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机会,因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受到了限制。

而相对富裕的人们则享受高贵的社会地位和周围人的羡慕嫉妒。

杜洛瓦的社会等级制度使得人们的人生轨迹在出生时就注定好了,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种固定的社会等级制度使得人们的人性在一开始就被束缚住了,无法展现出真正的个性和潜能。

杜洛瓦的人性异化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对立上。

小说中描绘了小镇上的人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对立关系。

为了在这个小镇上存活和获得一些优势,人们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角逐,无所不用其极。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都存在着明争暗斗,相互攀比和嫉妒心理使得人们的人性变得冷漠和自私。

这种人际竞争不仅影响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同和支持,人们只能不断努力迎合社会的期望,这导致了人们的人性异化,他们变得虚伪和做作。

杜洛瓦的人性异化还体现在传统和观念的束缚上。

小说中描绘了杜洛瓦深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的影响。

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观念和对女性的限制使得女性在这个小镇上无法自由发展和实现自我。

她们被束缚在家庭和婚姻中,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即使有一些勇于追求梦想和自由的女性,也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压力。

这种对传统观念的依赖和固化使得人们的人性无法得到解放和发展,杜洛瓦的社会便成为了一个让人的人性异化的地方。

杜洛瓦的人性异化体现在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对立,以及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束缚。

小说通过描绘杜洛瓦这个小镇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性被异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人们不断努力寻求自我解放和价值实现的困境。

论刘震云小说中的人性异化问题

论刘震云小说中的人性异化问题

论刘震云小说中的人性异化问题作者:张红格来源:《人间》2016年第07期摘要:刘震云作为当代文坛的作家,凭借“新写实”小说获得诸多关注。

他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

创新多变是他一贯的风格,而执着于人性异化问题的探索和剖析,是他多变创作的定律。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繁荣,文学世俗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刘震云的坚守显得更有意义。

本文试图从对他小说中人性异化特征的分析、人性异化根源的探究、刘震云小说人性书写的意义三个方面对其小说进行分析,力图对刘震云的小说做深刻的解读。

关键词:人性;异化;物质;权力;意义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一、刘震云小说中人性异化的特征通观刘震云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刘震云对人性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关注。

这可能与刘震云困苦的童年生活有关,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农村的艰苦环境下度过的,天灾人祸对人性的摧残在他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记忆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刘震云写作的情感源泉。

刘震云以一种“笑中带泪”的方式沉痛地解剖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性异化的悲剧性特征。

(一)精神被权力奴化。

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物质的贫乏长久地困扰着人们,对权力的盲目崇拜实际上是人们在饱受了贫穷的折磨后对物质的追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存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压迫,逐渐被异化甚至为物所奴役。

刘震云正是认识到了人的精神被奴化的特质,于是他以犀利具体的叙事,将人的精神被奴化的这一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期唤醒人们的意识。

刘震云的前期代表作《头人》,讲述了申村大半个世纪的“领导人”更替的历史。

无论村中的领导人是谁,村民始终挂在嘴边的都是这两句话,“XX,这儿吃吧!”“XX,我这儿先偏了!”谁上台得势,村民便马上对他献上这种巴结的话。

新喜当支书时,吃了老二老三的瓜果。

老二老三说:“……吃吧吃吧,些个瓜果,吃不得了?”新喜吃了老二老三的公鸡要付钱,老二老三一脸不高兴“新喜,一只小公鸡还吃不得了?”可是后来村里人见新喜大势已去,老二老三也向调查组揭发新喜怎么吃小鸡不给钱,怎么随便摘人家后园子里的瓜果梨桃。

欲望人生之下的人性异化

欲望人生之下的人性异化

欲望人生之下的人性异化孔子曰:食色,性也。

人作为生存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有基本的欲望和需求,但是当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的“本我”就很可能放纵“自我”,从“现实的原则”去追求“快乐的原则”。

在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中,小说将视点落脚于70年代中国的一个普通村庄王家庄,一幅幅乡间生活的质朴画面看似和谐而美满,但是穿插在其中的物质欲望、权利欲望和情感欲望导致的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却让人触目惊心,遍体生寒。

“异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费尔巴哈提出来的,他讨论的是人与上帝的关系,上帝最终使人变成了“非人”。

而马克思认为,“大机器生产”与“工人阶级”是“对立的统一”,这个对立统一的结果是人的“异化”——人变成了“机器”。

在《平原》中,异化即是人性的扭曲与变异。

本文即试图探讨由于欲望的诱惑,人性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体现出来的病态和变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关于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归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层次。

在《平原》中,由于物质欲望的诱惑,老鱼叉占有了地主王二虎的田地、房产和他的老婆。

老鱼叉是赤脚医生王兴隆的父亲,本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是地主王二虎的帮工。

“自从给王二虎做帮工的那一天起,老鱼叉就立下了一个宏伟的人生目标,他要做王二虎。

”王二虎那样的物质生活诱惑着老鱼叉,“像王二虎那样吐气、呼吸,像王二虎那样走路、说话,像王二虎那样吃饭、睡觉。

”由于土改这个机遇,老鱼叉巧妙的霸占了地主王二虎的田地、房产和他的老婆。

但是人到老年后,老鱼叉却陷入了魂灵的折磨,他总梦见王二虎教他归还一切。

从此老鱼叉沉迷于上吊和挖魂,他一次次的上吊,却被救下。

每到晚上,便会在院子里挖坑找寻王二虎的魂魄,最后老鱼叉走向精神崩溃,以死亡结束一切痛苦。

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本无可厚非,属于人类的基本需求,但是老鱼叉却是暗中夺人所有。

最后内心良善的“自我”与充满贪欲的“本我”构成矛盾冲突,导致了人性的异化,从而走向精神的崩溃。

从卡夫卡_变形记_看人性异化

从卡夫卡_变形记_看人性异化

18从卡夫卡《变形记》看人性异化◎郭淳(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92)摘要弗兰兹·卡夫卡是20世纪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亦是公认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

他的小说十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它表现了人类被异己的力量所异化及无力抗争的生存困境,而其中《变形记》突出的表达了卡夫卡对人类“异化”现象的思考与忧虑。

本文就其“变形”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作品中的人性异化现象。

关键词变形异化反异化文章编号1671-0703(2010)10-018-02一、“变形”的含义“变形”是卡夫卡在小说中惯用的一种文学创作手法。

在他的小说中,人变成了动物或是动物变成了人,通过这些荒诞形象,表现了他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复杂的人生感受。

他对人物形象作变形方式的处理,是为了强化表现他的生活感受和内心真实,从而达到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可以把这种文学创作手法称之为“幻象概括法”。

所以称之为“幻象概括法”,“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以幻象表现,是先用幻象去概括表现对象的内在真实,这是本质的真实,然后再通过幻象的描写去表现真实”。

卡夫卡用“变形”的创作手法即“幻象概括法”去表达他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沉思索。

其次,“人变甲虫”这样的无端灾祸突如其来,表面上看来只是人的外形躯体的“变形”,实际上从深层含义分析是人精神状态的“变形”,是人生存困境的象征。

在物质财富统治的社会中,强大的异己力量与人相对立,挤压人、奴役人,人变成了物的奴仆,人丧失了自身的价值沦为“物”或“非人”。

而人性人情被物的世界所排挤、压制,则成为了一种必然。

“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不是躯体意义的异变,而是生命意义上的异变,是绝望、死亡或毁灭临近的象征”。

卡夫卡用“变形”的文学创作手法,表现了他的生存体验和现代情绪。

二、“变形”表现人自身的异化人自身的异化主要是指人在他人与异己力量的压抑下人的个性的异化、人性人情的被压制。

“在这里,活动就是受动;力量就是虚弱;生殖就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它自身的活动。

马尔库塞的人性异化论

马尔库塞的人性异化论

马尔库塞的人性异化论作者:崔志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7期摘要:马尔库塞通过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反思与批判,揭示出现代物质文明是对人性压抑的文明,随后从劳动者、劳动动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方面分析了现代物质文明对现代人的异化。

最后,他提出建立非压抑性文明来消除异化。

关键词:异化;压抑;现代物质文明作者简介:崔志奇(199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1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于上个世纪中期经历了重大的科技变革,这场变革使得西方社会科学技术迅速进步,物质财富快速增长。

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人们逐渐变成了机器的奴隶,社会的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因为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享受,而对精神生活的丰富日趋懈怠,精神危机越来越严重。

马尔库塞基于此对现代物质文明的消极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一、现代物质文明是对人性压抑的文明马尔库塞受弗洛伊德的影响,认为“爱欲”是人的本质。

他继承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人的历史就是人被压抑的历史,因为整个社会文明是在人类追求幸福的“快乐原则”和人类压抑本能需要以提高自身支配能力的“现实原则”的冲突中向前发展的。

因为现实原则的存在,人类不得不压抑爱欲。

马尔库塞对这种压抑做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基本的压抑”和“额外的压抑”。

“基本的压抑”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为满足生存而进行的压抑,“额外的压抑”是统治阶层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而对人类实行的不合理压抑。

人类为了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基本的压抑是必要的。

而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不必承受让人痛苦的工作,人们有能力不再受基本的压抑的困扰,但是现实并非如此,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承受的压力一日胜过一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不合理存在的额外的压抑。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pdf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pdf

有权分离, 资本家丧失了对自己拥有企业的直接控制。这样一 来, 在弗洛姆的笔下, 上至资本家, 下至普通工人, 以及社会中层 管理者, 政府部门的官员等等无不例外, 全部处在深刻的异化之 中。
在弗洛姆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批判中, 最具特色 的一部分是他关于消费异化的批判。弗洛姆认为, 消费异化是当 今社会中最严重的异化现象。真实的消费应该是人在消费活动 中一种有意义、具有创造性和人性的体验,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 消费是一种与我们真实自我相异化的虚幻的活动。在日常生活 中, 我们的消费行为不是考虑自身的需求, 而是对财富和社会地 位的幻想。表面上我们是在自主选择消费品, 实际上我们被铺天 盖地所宣传的虚假意识和幻想支配着。同时, 消费由手段变为目 的。“每个人的梦想就是能买到最新推出的东西, 买到市场上新 近出现的最新样式的商品, 相比之下, 使用物品得到的真实享受 到成为次要的”。[1]P136在异化的消费和消遣中, 人不能感到自主性 和创造性, 无法引起自己内心的反响。
二、弗洛姆关于异化概念的理解 首先, 弗洛姆认为异化是对生产性潜能的否定。以上, 我们 看到了弗洛姆对于人的本性、本质的正面确认, 他将人的本质归 结为人的生产性潜能, 通过分析观察现实, 弗洛姆发现在现实社 会的劳动中, 目的和手段颠倒了, 目的成了手段, 手段反客为主 成为人的目的, 他认为这是异化现象, 是对生产性的否定。“离开 关于生产性的否定的概念, 即异化概念, 就不可能充分地理解关 于能动的、生产的、以其自己的力量把握和包摄客观世界的人的 概念”。[1]P56 弗洛姆认为, 他所谓的人的生产性潜能是一种在现实历史 存在中从未实现过的人的抽象本质。在现实社会中, 人失去本真 的生产性、人的本质的沦丧和遮蔽就是异化。人的本质应该是人 应当成为的那个样子, 即本真的生存状态, 但事实上在人的现实 存在中, 人却显示不出真的面目来, 即人没有成为他潜在地可能 成为的样子。 其次, 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弗洛姆把异 化看作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异化( 或‘疏远化’) 意味着 人在他把握世界的时候没有体验到自己是发生作用的行动者, 而是觉得世界( 自然界、别人和他自己) 对他来说依然是陌生的。 它们作为客体站在他之上, 与他向对立, 即使它们可能是他自己

古典韵味中的现代气息——论施蛰存早期小说中人性的异化

古典韵味中的现代气息——论施蛰存早期小说中人性的异化
生 、 浅 和 驳杂 难 辨 的 。施 蛰 存 , 为 2 肤 作 0世 纪 3 0年 代 成 长 起 来 的 一 个 作 家 , 论 是 对 于 乡 土 , 是 对 于 无 还 都 市 , 都 拥 有 着 自 己诉 说 话 语 的 方 式 。 在 那 个 动 荡 他
似 乎 整 洁 得 多 。 [ 一 ”2 能就 是 这 样 内容 和 谐 、 格 清 新 " 风 的 十 个 篇 章 , 得 《 元 灯 》引 起 了 当 时 文 坛 的 关 注 。 使 上 沈 从 文 在 他 的 《 沫 集 》中 这 样 写 到 : 沫 “于 江 南 风 物 , 农 村 静 穆 和 平 , 抒 情 的 幻 想 , 了 如 《 乡 》、 社 作 写 故 《 戏 》 篇表 现 的亲 切 , 钦 文 等 没 有做 到 , 蛰 存 君 , 诸 许 施
作 — — 《 梦 》 《 园 》 《 人 》, 得 “ 改 编 一 过 , 旧 、桃 和 诗 使 今
则就 全 书各篇 风 格 言 , 有 并 不 距 离 得 很 远 的 两组 , 只
深厚 的重农 抑商 的文化 传 统 的国度 , 园 诗歌 有着 几 田 千 年 文 学 传 统 的 强 劲 支 撑 , 城 市 的 形 象 从 来 都 是 陌 而
水 沫 书 店 版 和 13 9 1年 新 中 国 书 局 改 编 版 。 在 1 3 9 1
缕清 泉 舒 缓 而缠 绵 。其 实 , 上 元 灯 》b 集 中那 《 /说
种 感怀往 昔 、 恋故 乡 、 眷 回忆 童 年 的 题 材 内 容 在 同 时
代 的作 家 中 是 不 足 为 奇 的。但 笔 者 认 为 , 上 元 灯 》 《
干集 》 我 青 少 年 时期 的描 红 练 习 。《 子 姑 娘 》 是 绢 和

弗洛姆对人性异化的心理学解说

弗洛姆对人性异化的心理学解说

弗洛姆对人性异化的心理学解说
闵卓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是在"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的基础上而来的,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能动性;人的异化根源于人的本性,是一种病态心理体验;理性和爱是消除人的异化的途径.这一系列理论体现的是一种心理学上的"人本主义"的异化观,存在着较多的理论局限.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闵卓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
【相关文献】
1.弗洛姆人性异化理论的理论囿域与当代价值
2.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探究
3.看见猫了吗?看见摇篮了吗?
——以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解析《猫的摇篮》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弗洛姆人性异化角度解读《大都会》5.基于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探寻《爱》中克里斯汀的人性异化根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的本质:自我意识还是社会存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

”在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眼中,人是相对意识存在的:“我思故我在。

”诚然,人,作为自然界的特殊生物体,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自己一只受伤的脚趾头的关注,要远胜于对远处一场地震的关注。

”这是生物体自我保护的本能。

但人又不仅仅如此。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依附于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

”“可以根据自我意识等来区别人和动物,但人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是生产劳动。

”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而这种劳动,又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劳动,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黑格尔哲学批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从天性上来说就是一种政治动物。

”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艺术与科学,人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中探寻自己的位置,不断地编织着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就像蜘蛛,离开了蜘蛛网,就不成其为蜘蛛了。

由此人的本质就是自己编织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而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所以人类本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人们是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永恒的人性是不存在的,整个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而且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人性或人的个性带有阶级性。

因为在阶级社
会中,个人隶属于一定的阶级,一切人都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变成畸形的、片面的人。

”资产者和无产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像不同水域的鱼,各自游曳在自己的流层里,很难体会到对方的感受。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确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价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工具;奴隶式的分工使人畸形发展,使人变成片面的人……”“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

”(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但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同样的合乎人所应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人的个体需求及其异化: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即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爱与归属感)、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且这五种需要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也有专家把他的需求五层次模型划分为两个阶段、两种类型:即位于较低层次的匮乏性需要和位于较高层次的超越性需要。

所谓匮乏性需要,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性因子,是不可或缺的,是必要条件却非充分条件。

没有它不行,光有它却不够。

而超越性需要却是生存之外的额外需求,更侧重精神层面,但对一些人来说可能价值追求分量也更重。

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诗中所表达的正是这种价值追求。

自由是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为了追求这种超越性需要,不惜牺牲匮乏性需要。

所谓超越性
需要,是那些有了还想要的东西,是那些能激发人性中最具核心价值的东西。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这是奉献者的快乐,而且通过人性本身就会形成激励强化机制。

依我所见,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还可加上“第六层次需要”——即“自我超越”的需要(包括奉献、利他、信仰等等)。

因为自我实现尽管已是高层次的需要了,但它仍带有佛学上所称之的“我执”的意味,离不开一己之我的自我感觉。

而自我超越却是人性追求的最高境界——爱人即爱己、利己即利他、“佛即我心、我心即佛”,“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了。

回到价值观的本义,“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是其思想的产物”。

人身上最活跃的因素是他的思想。

一个人的思想、追求,规定了他的价值观,而这一切又离不开物质基础,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会异化为“经济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利人”似乎是一条公共准则。

公司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于己无利,公司难以生存发展。

于是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的价值追求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变成了天方夜谭,也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的价值追求的异化。

三、以人为本:追求人的本性的回归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本性被异化,人陷入自己追求的悖论中。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合乎人性的发展,才能获得人的本性的回归。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
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从一种重负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里边包含了以人的本质需要为本,及人的个体需求不容被忽视的内涵。

而过去在传统统治者眼里,人民只不过是一个名词,口头上天天喊“为人民服务”,事实上,当农民张三来找他,他认为张三不能代表人民;而工人李四来找他,他又认为李四也不能代表人民。

于是乎,他口中的为人民服务之人民被虚化、被泛化了,只成了个空洞的概念,落在缥缈的远处……以人为本的本义,是要重视每个实实在在的人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当然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需求,匮乏性需求和超越性需求)。

群体的基础是每个个体。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只注重共性而忽略了个性。

四、教育、制度与文化:人性趋善的保障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认知。

“人之初,性本恶。

”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原罪”。

——这是西方人对人的本性的认知。

所以西方人强调制度,以便制约人性恶;东方人强调道德,以便张扬人性善。

但科学研究者认为:人的本性既非善又非恶,或者说既有善又有恶——“人性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是魔鬼。

”它需要我们用真诚、善良、爱心的养料把天使养大,而不是用自私、贪婪、嫉妒的毒饵把魔鬼喂大。

魔鬼需要关在法制的牢笼里。

“所有的灵魂都有向下堕落的惯性,也有向上提升的本能。

”人类容易欲壑难填,如果打开潘多拉的魔盒,欲望之魔就会出来跳舞,人类将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

基于人性恶假设的西
方国家大都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以制度约束人性恶的膨胀。

而基于人性善认知的中国人则注重人文的教化力量,强调以德立人、以文化人。

如果两者兼而用之,才是最好的办法——以制度约束人性恶、以人文弘扬人性善。

对人的教化,教育与文化的作用不可或缺。

马克思说:“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而文化通过浸染、通过潜移默化,使人养成行为习惯——即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而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

“播种行动,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

”所以道德教育最应该做的是使人从小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懂得人除了匮乏性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需要。

而制度与文化亦是相辅相成的。

“制度的背后是文化”——指的是某一种制度背后一定存在着形成此制度的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

即文化对制度有着影响力和规定性。

但反过来,制度对文化、对社会风气的养成亦具有反作用。

比如说酒驾,曾几何时,酒后开车大家都不当一回事,认为无伤大雅。

而当酒驾入刑的法律出台后,人们的看法也随之改变。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便成了新的习惯、新的风气。

所以说制度具有导善功能,制度的这种功能应该更多地被认识、被使用。

亚里士多德曾说:“对于一般公民而言,不一定都要具有善人的品德,但要恪尽职守(指遵守制度);对于统治者这种公民来说,就需要具备善人的所有品德。

”——所以领导者应该更具德性。

“对人而讲,灵魂对肉体进行统治。

对城邦来说,统治者统治国民就是理性对于欲望进行统治。

”——所以领导者应该更具理性。

康德有句名言:“这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人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他们在我们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愈是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则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天地之间有大美,人性之中有至善”,康德的话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解。

《民主与科学》2012, No.137(04) 29-31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