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康德的根本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康德的根本恶

【关键词】根本恶善的禀赋绝对自由自我完善

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详细的论述了人性善恶以及人性恶的根源、起源问题,并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根本恶”问题,即:人在生活中采纳了一种恶的行为规范,并把它奉为道德规范而加以遵守。对于这个人,他越是严格遵守这一“道德”规范,他就越恶。在康德看来,一个生活在“根本恶”中的人,也是拥有原始的求善意向的,主张通过“心灵改善”自我完善来处理“根本恶”问题,并且在绝对自由基础上提出“善人”概念。

康德分析到,人可能陷入三种类型的恶:

第一种类型是人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也知道什么是善的,但是在行动时,不自觉地和自己所认可的道德准则所背离。在这个人的判断中,行动违反所采纳的准则,会被视为一种恶。而如果一个社会成员不遵守社会准则,这种不遵守就会被其它成员判断为恶。一句话,恶是根据已确立的准则被判断出来的。康德认为,对于这种恶,他们只需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动,使之与所采纳的道德法则相一致。通过强调已采纳的道德法则,就可实现这种纠正。

第二种类型是,一个人生活在一定道德法则之下,而他的判断-选择却不在这个道德法则中;相反,他的判断-选择出于这个道德法则之外的某种动机。例如,某人做了一件善的事情,但是他不是因为要行善才这样做,而是出于其他的目的:想要得到表扬,或者是觉得有利可图才这样做,只是他的最终结果恰巧符合道德准则。只是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他的行为并不违背道德法则,但却是恶的。因为不是出于遵守道德法则的动机,就难以保证下次做事时也符合善。康德认为,对于这种恶,他们需要反省自己的动机,并确保所有动机皆来自他们的道德法则,而非来自任何其它东西。

康德认为,人不难摆脱以上两种类型的恶。然而,还有第三种恶,称为根本恶。康德是这样界定这种恶的:人在生存中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采纳了一种恶的准则,并把它当作“道德”法则,从它出发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人越是努力坚持遵循这个“道德”法则,他的所作所为就具有越大的恶性。他的恶来自他所采纳的“道德”规范。当人依据恶准则进行选择时,选项的伦理秩序就完全颠倒了,即:把善的当作恶的,同时把恶的当作善的,并在善的名义下作恶。这便是根本恶。举个例子,一个部落

康德承认恶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根本恶更是很难解决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康德认可了这种现实,相反,康德哲学意义恰恰在于如何扬弃这种恶,重新走向向善道路。于是,康德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克服根本恶呢?——一旦采纳了恶准则,人心就因此腐败了;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找到办法把这颗恶的心灵改变为一颗善心,否则我们就无法克服根本恶。

我们知道,基督教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提出了恩典,启示的概念,希望通过恩典概念来解决这一困境。基督教认为,人的一切想法都是恶的,个人无法认识善,善的概念只能来自于上帝的启示,是脱离于个体自身而外在的,只有当上帝的启示降临到个体身上时,人又相信上帝,根据上帝的指示走,个体才有可能向善。否则,单是依靠个体本身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善的。

在这里,康德不同意基督教的这一解释。认为人的生存的原始禀赋是向善的,善不是外来的。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善。首先,康德划分了两种善,一种是自由的原始禀赋中的向善倾向。这种善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的,不被任何准则界定,且始终如一地推动人的生存趋向善。另一种善则是在一定准则中界定的。在不同准则中有不同的善。因而这种善是合法意义上的善,是按照所采纳的准则判断出来的。[22]人的判断必定要诉诸于所采纳的

准则,因而其善性取决于这一准则。所采纳的准则可以使善的,也可能是恶的。在我们采纳一种恶准则时,并把它视之为善准则,以此为据进行判断时,就出现了根本恶的问题。而恶准则显然不是原始的向善禀赋所指向的。既然如此,在其原始禀赋的驱动中也必定蕴含着弃恶从善的出路。我们一旦发现了它的恶性,我们就会放弃它,并建立新准则。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完善的。每一个人在生存中都会不断完善自己。这种完善不是来自于上帝的启示,完全是取决于个体自身的。在绝对自由中,人能够去恶趋善。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完善的一生,这是一个去恶趋善的过程。恶的准则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被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