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认识学说的“哥白尼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康德认识学说的哥白尼革命

【作 者】杨刚

内容提要: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他的认识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先天综合判断具有普遍性,知识的获得是知性的先天思维形式统摄表象于其中的内部逻辑过程。

德国古典哲学是欧洲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而这个里程碑是由集自然科学研究与哲学研究于一身的哥尼斯堡老人康德开创的。康德哲学中关于自在之物的思想、关于二律背反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对于不可知论的认识无疑都对后人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迪,但更重要也是最为深刻的思想我认为就是他头脑中闪烁着关于人类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光芒,这是一场诸如他自己所说的人类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断启迪着后来者在人类认识的微观领域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康德之前,欧洲哲学史关于认识论的研究中主要是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两军对峙。他们围绕着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人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普遍性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总的来说,经验论认为一切认识都来自于感觉经验,只有人的感觉才能获得知识,他们否认理性思维的作用,认为知觉以外的东西是不可知的;唯理论则认为一切认识都来自理性思维,只有它才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感觉经验则是不可靠的,他们否认人的认识根源于感觉经验。这场长达二个多世纪的争论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把认识论的研究提到了首要的地位,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开始由原来的本体论转向认识论领域,但由于当时时代的、阶级等等的局限性以及经验论、唯理论各自的片面性,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并未能给予很好的解答,他们各持己见,对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涌现的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根本无法提供可靠的哲学依据和基础,也根本无法证实这些成果是否具有客观必然性。

面对这种困境,康德在对经验论与唯理论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他认为只有对人的认识能力本身重新考察,从怀疑人自身开始才能找到认识的客观普遍性的依据,也才能走出认识论的困窘之境,找到根本的出路。可以说,康德是从认识的微观领域开始其探索的。他把人们的认识分为三个范围或阶段(环节):即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他认为人心具有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即感性、知性和理性。感性是基础,它借助先天的空间、时间形式得以实现;知性作为认识的主体,则是以先天的12范畴为框架进行综合统一活动的纯意识;而理性则是使知识最终得以升华的最高认识能力,它依靠理念产生作用。康德就这样为我们构筑了认识的总体框架。

我们暂且不谈他

的先验论,单单是这种探索方式本身已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指南;康德对认识进行专门考察主要体现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他正是从数学里,从牛顿机械论自然哲学赋予了形式精确自然哲学里,看到了完备的、可靠的必然普遍知识的范例,于是他试图抛弃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片面性,探索到普遍必然知识得以存在的理论依据,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富有重大意义的指导,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实现了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事实上,康德并不否认任何知识都起于经验,并且以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事物对我们感官的作用为出发点,但它同时又认为,这个作用并不使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性,如同事物本来存在的那样,而只是认识到那些扎根于我们意识形式的活动中的经验关系。所以,我们必须详细论述其先验理论,才能够把握这种认识论的探索历程。

康德认为,可靠的知识只能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我们的一切知识虽以经验始,但并不因之即认为一切知识都自经验发生,〔1〕是否有离经验乃至离一切感官印象而独立存在之知识,则为一切至少须精密审察之问题而不容轻率答复。〔2〕并进而认为, 必然性与严格的普遍性,为先天知识的正确标准,且二者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3〕可见,研究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 就必须研究感性和理性之所以可能综合的条件为前提,那么,感性与理性的联合怎样才是可能的呢?康德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纯粹理性的图式,即认识必须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先验图式。

(一)先天感性能力

据康德分析,人类只有首先得到对象然后才能思维对象。那么,人类又是怎样通过感性能力得到对象的呢?康德认为,人类正是通过空间与时间这两种先天认识能力(形式)而奠定了先天综合判断之中感性认识这个基础。从主观方面说,感性就是接受性,它是由对象之刺激而产生表象的能力。感性认识方式为直观,直观是和对象发生直接关系,它不仅含有感觉质料,而且含有主体所赋予的直观形式。康德分析了当时取得最辉煌成就为人们所公认的数学,认为这种直观中产生的判断之所以具有普遍必然性,是因为它不是经验直观,而是纯粹直观,是抽象掉了直观中的质料之后所存留于认识中的。它只能是主体的纯粹直观形式。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进行了空间、时间的先天感性形式的论证和说明。

他论证了空间不是由外经验引来的经验概念;空间是存在于一切外直观根底中的必然的先天表象;空间是纯粹直观而非概念;空间被表现为无限的所与的量,从而让我们看到

了这种外感的形式的作用,他也以同样的方式论证了时间这种内感形式的作用。应当说,康德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注意到了时间、空间的直观方式,但是他在这种探索中肯定了时、空为主观的。感性形式却拒斥了时、空为物之存在方式,从而导致了现象与物自体的原则区分,现象作为表象的总和,而表象却从属于时间与空间之先天形式,也最终导致了他的不可知论。然而,我们所要发掘的正是那深藏于砂砾中的黄金,正是通过对时间、空间先天感性的论证,才为之解决认识论的主体先天的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而且,它也为纯粹数学科学如何可能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答案,这是康德兼为自然科学家的独到之处。作为认识的对象,我们的感官表象决不再是自在之物的表象,而是物由之而为我们表象的样式的表象,所以数学科学之客观有效性是仅就现象范围内之普遍性,决不涉及物自体。康德认为只有保持时、空观念的先验性,才可以保持数学科学之经验的实在性。虽然这种论述导致了他的不可知论,但是其不凡之处也恰在于他把时空看作先天感性形式,因而赋予感性以能动性,即把先验论引进感性认识,从微观领域开始对认识的探讨,这显然与休谟的直观探索大不相同了。

(二)先天知性能力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分析论是论述知性的,也就是人们在通过感性得到对象后是如何思维对象的。康德认为,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4〕唯有二者结合,才能产生知识。 而知性赖以思维对象的形式就是范畴,所以,范畴是康德知性认识阶段的重要概念。那么,康德所说的范畴到底是什么呢?

康德认为,范畴的基本特点就是:第一,它不自经验来,而为先天,所以又叫做纯粹知性概念,它从普遍认识中找出一些不依据个别经验,而却存在于一切经验认识中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就构成经验认识的单纯的连接形式。〔5〕

第二,它是思维形式而非直观形式。康德认为,人们通过感性得到的表象是杂乱无章的,它虽然通过时间及空间先天感性形式的整理,仍旧还只是现象,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又由于这种联结所得到的感觉表象缺少规律性,不能形成科学知识。康德认为,只有用概念来思维,通过知性作用,认识的主体能动地综合、整理感性直观提供的材料,使直观的材料与思维相结合,才会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科学知识的产生才有可能。康德认为,这就是知性阶段的任务。知性的这种能动性地综合统一的功能,就是范畴。#p#分页标题#e#

第三,知性是一种判断活动。经验概念可以通过反

省活动获得,但知性概念来自先天,因此,康德认为必须从知性自身的活动中去寻觅这种概念的线索。他改造了形式逻辑的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将对立统一思想引进到逻辑中,从而在认识论的逻辑判断中有所突破。知性的逻辑功能是判断,所以判断活动就应该蕴含着此种概念的机制。在形式逻辑中,判断不过是连接主词与谓词的方式,而在先验逻辑中,它涉及知性内容;判断则是把感性直观授予的表象统摄于意识中的综合活动,所以康德形式逻辑的二分法改造为先验逻辑的二分法;他提出了知性12范畴,形成了他的范畴体系,即量的范畴单一性、复多性、总体性;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系范畴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主动与被动;样态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定在性与不定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纯粹知性概念的功能判断是综合的外在形式,而范畴则是知性综合的内在形式。范畴的体系表,不仅使知性连接表象的方式一览无余了,而且,它把感性与知性区分得更加分明了。这也比前人如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研究大大前进了。

所以,知识产生过程,从先验逻辑观点看,它既不是被动地接受对象,也不是主动去创造对象,而是知性通过先天思维形式统摄着表象于其中的内部逻辑过程。所以,先天综合是先验逻辑的核心,而范畴则是实现其综合活动的骨干。对象与认识主体的关系只有通过范畴的参与才能够构成知识。而范畴又是一种主动性的能力。康德没有停留在休谟习惯性联想的因果关系上,而是将普遍性、必然性等先天范畴应用到那些因果现象上,从而使普遍必然性具有客观有效性。康德又从这里推出这种必然联系源于人自身,因而提出了人为自然界立法的口号。所谓人为自然界立法,在康德看来,就是主体从感觉开始到知识获得的整个认识活动,不仅必须有认识的客体,而且需要认识的主体,强调主体,才能获得知识。这种认识,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相反,认识的层次越高,越能体现主体的能动性,主体不仅使知识的必然性、普遍性深化,而且成为认识对象的主宰者。由此看来,知性范畴不仅引出了具有能动作用的认识主体,又提供了认识对象,并且又是认识主体作用于认识对象的思维工具。范畴的重要作用就在认识的三层综合中得以体现并完成。

康德指出,知识是相互关联的要素的整体。意识的各个状态不可能是彼此孤立、互相排斥的,任何知识的形成,都要经过认识主体的三重综合活动,即直观中感知的综合,想象中复制的综合和概念中认识的综合。这三层综合,充分说明了人的认识是怎样形

成的。康德不是把认识看成一次性的动作,而是一个层层深入、扩展的过程,与人的认识能力是吻合的,因而深刻揭示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三层综合是范畴深入作用的体现,范畴在认识论中担负的重任在综合中得以完成。

他还提出了纯粹统觉的自我意识作为这样综合能力的理由。所谓统觉原理也就是先天综合原理。康德从主体性方面的先验统一性,解决了知识与对象的相符合问题。就这样康德把传统哲学中的实体的统一性问题,变为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统一性问题,把认识主体的地位作用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从而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格局。

(三)先验理性能力

康德在论述知性范畴时指出,范畴只对感性直观进行综合整理,求得现象世界的统一,不能适用于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理性阶段。他认为,在理性阶段,人类所追求的是一种无所不包、统一完美的整体,即理念,是与现象世界不同的一些主观概念,即上帝、灵魂等。理性理念如果借用范畴作为认识的工具,便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很显然,康德所讲的知性范畴及其认识论,都是讲人的思想观念中的东西,都是把思想观念看作先于、高于现实的东西,就其实质来讲,仍然是主观唯心主义,宣扬的是先验论,这是不正确的。

但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的意义在于他把人类主体认识能力提到了应有的地位,这同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轻视人来讲实为巨大的进步。康德在三种关系范畴,即实体性、因果性及共存性的知性概念的类推活动中找到了先验的理性概念,从而建立了绝对主体的理念、宇宙理念和上帝的理念。实际上,理性在康德那里就广义而言泛指一切先验因素的源泉,狭义而言则指与知性相区别的最高认识能力。理性的逻辑应用是推理,推理只与判断有关,而不应用于经验。由推理而产生的新概念(理念)是理性自身的对象,是理性对于自身的反思。所以理性与知性绝不是两种认识能力,而是同一认识能力,但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对象;知性以有限事物为对象,而理性则以无限事物为对象。旧形而上学恰混淆了二者的界限,对知性范畴做出了超验的应用。康德则看到了二者的区别,从而使他的认识论理论探索更先一步。

康德坦率指出:我发现这种天然趋向的目的乃是为了从经验的枷锁中,从单纯观察自然界这一限度中,把我们的概念解放出来,使它至少看到它面前开展着一个包含为感性而绝对达不到的仅仅作为理智的对象的境界;这样做当然不是为了这些现象去做思辨的研究(因为我们在那里找不到立足之地),而是因为实践的原因;如果面

前没有象这样的一个境界来满足其必要的期待和希望,就不能达到理性为了道德的目的所绝对需要的普遍性〔6〕。

遗憾的是,康德所追求的实践只是一种伦理的、道德的实践,他没有也不可能看到人类劳动的实践。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讲的我们对于事物、现实和感性也该从主观方面去理解,〔7〕唯心主义总是抽象地发展了主观方面,但也确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它所带给我们的启迪实在巨大。

在上面,我们论述了康德对于认识论理论的探索。这同样使我们想到: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不是消极被动的,人类正是通过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功能在对客观表象及现象的把握中不断总结出其规律性,并依靠这种主观能动性来理解并改造世界。康德的理论使我们深入人类认识的精髓,认识论领域需要不断突破,唯如此,人类才能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取得最有效的成果。

注释:

〔1〕〔2〕〔3〕〔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本,第27、27、29、71页。

〔5〕〔6〕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978年版,第103、156页。

〔7〕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五卷,第16页。? WW马国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