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提出的认识论新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合集下载

康德对认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分析

康德对认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分析

康德对认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分析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认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被称为“康德哲学”或“康德主义”,并以其对认识论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康德对认识论的贡献以及其局限性进行分析。

康德对认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先验判断”和“后验判断”理论以及“合理必然性”理论等方面。

首先,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从经验出发,但同时也依赖于先验的认知能力。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知识不仅来源于我们的感觉和经验,还受到我们的理性和悟性(先验判断)的制约。

这种理性制约使我们能够区分真实的认知和虚假的幻觉,从而确保我们的认识能够达到真理的水平。

其次,康德的“合理必然性”理论是他对认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必然性,这些规律和必然性不仅适用于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也适用于我们对于道德和伦理的判断。

康德认为,人类的道德判断应该建立在合理必然性的基础上,而不是凭借个人的欲望和自私。

康德的认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后来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对于认识论的贡献使得人们开始思考认识的本质和界限,以及思维和理性的能力。

康德的认识论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思路,同时也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康德的认识论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首先,他过度强调了理性和悟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忽视了感觉和经验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主要基于先验判断,而将经验作为次要的参考。

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认知能力,限制了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理解。

其次,康德的理论过于抽象和晦涩,难以理解和应用。

康德的哲学思想深奥复杂,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理解。

这种复杂性使得康德的理论很难被大众接受和应用,限制了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效果。

另外,康德的认识论也受到了一些哲学家的批评和反对。

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与科学方法论

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与科学方法论

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与科学方法论康德是德国启蒙哲学家之一,他对于认识论的观点以及科学方法论的探讨对于现代哲学和科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两大来源,并强调了理性与经验的互补关系。

同时,康德的科学方法论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合理性。

首先,康德区分了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两大来源。

先验知识是指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知识,它是人类思维的固有结构。

康德认为,人类思维具有先天的形式,这些形式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框架。

例如,空间和时间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概念,它们是我们理解和组织感知经验的基础。

经验知识则是基于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感觉和经验所获得的知识。

康德认为,理性和经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先验知识的指导,经验知识只是一堆无序的感觉。

其次,康德强调了理性与经验的互补关系。

康德认为,理性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先天形式,也是人类思维的活动力。

它通过先验概念的运用,使得我们对于经验世界的认识变得有条理和系统化。

康德提出的“合成判断”概念进一步说明了理性与经验的关系。

合成判断是指通过整合多个感性经验来获得更高层次的知识。

康德认为,理性通过合成判断的过程,能够将不同的感性经验进行分类、归纳和概括,从而得出更普遍性的结论。

而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提供了理性所需要的材料和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强调了人类认识的有限性。

他认为,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有界限的,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背后的表象,并无法直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这种有限性源于人类思维的结构和经验的局限性。

而在科学方法论上,康德主张以理性为基础进行科学研究。

他认为,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严谨的逻辑推理、实证观察和实验验证的过程,以确保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康德反对仅仅凭借主观经验和直觉进行科学研究,他强调理性必须以经验为基础,并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验证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总结起来,康德的认识论观点强调了理性与经验的互补关系,并区分了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两大来源。

康德辩证法

康德辩证法

康德辩证法康德辩证法是指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康德认为,辩证法是哲学思考的基础,同时又是哲学批判的根本工具。

康德辩证法深受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又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自己的哲学体系。

康德认为,辩证法主要是指思维上的矛盾。

它是通过对这种矛盾的思考和解决,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和扩展。

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抓住事物的矛盾,并将其转化为辩证合理的结论。

这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是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批判来实现的。

康德辩证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形而上学辩证法形而上学辩证法主要是指对事物本质和本体的探讨。

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内在矛盾的集合体。

这种矛盾不仅表现在事物的存在上,还表现在事物的本体和本质之中。

因此,形而上学辩证法的核心在于解决事物本体和本质的矛盾。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辩证法的根本问题在于一种悖论。

这个悖论是: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和其他事物相联系,但是它们却又是独立自主的存在。

因此,只有通过对事物本体和本质的探讨,才能解决这种悖论。

二、认识论辩证法认识论辩证法主要是指对人类认识活动本身的思考和探讨。

康德认为,人类认识活动本身就是对事物矛盾的思考和处理。

人类认识的发展是通过解决问题和矛盾来实现的。

因此,认识论辩证法的核心在于解决认识过程中的矛盾。

康德认为,人类认识活动最基本的矛盾在于经验和理性的相互关系。

人类经验的道路是通过感知和感觉来实现的,但是这种经验具有局限性。

因此,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才能充分发挥人类认识的作用。

这种理性思考和推理必须以经验为基础,经验也必须经过理性的分析和归纳。

三、伦理学辩证法伦理学辩证法主要是指对人类道德价值观念的探讨和思考。

康德认为,人类道德价值观念存在于人类认识的深层次,而这种道德价值观念的发展是通过解决矛盾和冲突来实现的。

康德辩证法强调道德价值观念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它认为,人类道德价值观念不仅仅存在于个体之中,更是存在于社会和文化之中。

黑格尔哲学是如何解决康德的二律背反的?

黑格尔哲学是如何解决康德的二律背反的?

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了人类认识论的深刻问题。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来了解世界。

这两种认识方式存在着矛盾和互相排斥的关系,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问题。

黑格尔哲学则是对康德的认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决,下面将就此展开阐述。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是因为他将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看作是两种相互独立的认识方式。

黑格尔认为,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感性认识是我们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受和经验,而概念认识则是我们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

这两种认识方式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感性认识提供了我们对具体事物的直观认识,而概念认识则提供了我们对事物的抽象认识。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来全面地了解事物,避免了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问题。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是因为他将认识看作是主观的、个体的行为。

黑格尔认为,认识是客观的、社会的行为。

我们的认识是受到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的。

我们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我们的认识是客观的、社会的,而不是主观的、个体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的认识,避免了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问题。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是因为他将认识看作是静止的、不变的。

黑格尔认为,认识是动态的、发展的。

我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它是随着我们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我们的认识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变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发展来完善我们的认识,避免了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问题。

黑格尔哲学是对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决。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是因为他将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看作是相互独立的、认识是主观的、个体的、认识是静止的、不变的。

黑格尔通过将认识看作是客观的、社会的、动态的来解决了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

康德的四个悖论

康德的四个悖论

康德的四个悖论康德是18世纪哲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其中,他的“四个悖论”是值得深思的。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阐述康德的这四个悖论。

第一悖论:自由意志的存在是不可证明的康德认为,我们的人类能力使我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我们有自由意志。

然而,这种自由意志的存在是无法证明的。

我们不能证明人的行动是没有自由的。

这是因为我们无法证明一个事件的因果关系是自由的还是确定的。

因此,康德认为自由意志的存在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一个可证明的事实。

第二悖论: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无法完全理解的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无法完全理解的。

我们只能通过直觉来理解这些存在,但我们无法形成一个描述时间和空间的完全有效的概念。

因为时间和空间是我们意识到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世界本身的属性。

因此,我们仅仅能够通过我们自己的感知体验来理解这些事情。

第三悖论: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只是表象康德认为,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只是表象。

我们不能知道真正物质的实质。

这是因为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世界,而不是真正的事物。

我们的感官和理性是不能得知真正的存在的。

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

第四悖论:我们无法不用我们的感官来认知事物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必须依赖于感官来进行。

但我们的感官并不是完美的,它们会产生误解或错误。

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需要改进我们的感官来更准确地理解世界。

综上所述,康德的四个悖论深度反映了人对世界的认识的有限性。

通过这些悖论,我们可以了解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仅仅是表面的事物,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我们所认识的世界。

康德认识论的中心问题

康德认识论的中心问题
“这件衣服是蓝色的” “今天热”
经验判断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三、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
经验论片面地强调后天综合判断,从而 否认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 唯理论片面地强调先天分析判断,从而 轻视科学知识的经验内容。 康德则要将先天判断与综合判断联系起 来,形成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新 的经验内容的科学知识。
知性)
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如何可能?
(先验辩证论—消极的辩证法)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先验方法
论—积极的方法论)
康德认识论的基本图式:
自我(思维)
(先验的观念性)
形式
自在之物(存在)
(超验的本体)
质料
现象世界和经验知识
(经验性的实在性)
几点结论:
先天知识形式是知识成为可能的前提 和根据 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开端 知识仅限于现象的范围内,不能达到 自在之物(本质)
“玫瑰花是红色的。”
虽然一切知识都是判断,但是并非一切 判断都是知识。构成知识的判断必须符 合两个条件:
具有普遍必然性
能够提供新内容
二、判断的分类
根据主项与谓项的关系,可以将判断分 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分析判断―谓项被包含在主项中的判断
• “物体是有广延的。” • “三角形有三个角。”
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以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为主导、以唯 心主义经验论为基础的认识论和关于 物自体的不可知论
“人给自然立法”的哥白尼式革命
根据知识的来源,可以将判断分为 “先天判断”和“经验(后天)判 断”
先天判断―“独立于经验”的判断
一切分析判断都属于先天判断―先天 分析判断,比如:
“三角形有三个角” “黄金是黄色的”
先天判断具有普遍必然性

哲学大师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

哲学大师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

哲学大师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大师,他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通过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系统阐述了他的理性主义思想,强调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和道德行为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探讨其对于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意义。

一、康德的认识论观点康德的认识论观点被称为“康德转向”,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经验的。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仅仅是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的,还需要理性来加工和组织这些感觉和经验。

康德提出了“先验认识”和“后验认识”的区分,先验认识是指人类的先天思维结构,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后验认识则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具体知识。

康德进一步提出了“概念化”和“合成”两个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感觉和经验,而是主动地参与其中。

通过概念化,人类的理性可以将感觉和经验整理成有条理的概念,通过合成,人类的理性可以将不同的概念组合成更加复杂的结构。

这种认识过程使得人类能够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在道德哲学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是由纯粹理性的原则所决定的。

康德提出了“无条件的道德律令”——“唯一合乎理性的行动,就是按照使之成为普遍性法则的意愿去行动。

”康德强调个体应该根据道义原则,而不是根据感性的欲望或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康德的道德观念与他的人类认识论观点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自律能力的,我们可以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种自律能力使得人类能够超越个人的欲望和动机,追求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

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人类作为理性生物的尊严和自由。

只有遵从理性原则,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道德行为。

三、康德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于社会科学领域也有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普及性。

康德问题及其解答

康德问题及其解答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月 第21卷第2期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1No.2Apr.2020 [收稿日期]2019-12-0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ZDA015);嘉应学院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作者简介]彭小伟(1981—),男,广东省茂名市人,嘉应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

引用格式:彭小伟.康德问题及其解答[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2):43-49.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DOI:10.12186/2020.02.006文章编号:1009-3729(2020)02-0043-07康德问题及其解答Kant’squestionsandhissolutions关键词:康德问题;先验人类学;实用人类学;理性存在者彭小伟PENGXiaowei嘉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作为康德问题的高度概括,“人是什么”既是康德哲学的切入点,又是康德哲学的理论旨趣。

对此,康德一方面从先验人类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考察,将这一问题分解为“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和“我可以希望什么”三大问题,在其不同著作中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另一方面,康德又从实用人类学的视角对其展开了剖析。

在康德看来,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个体即理性的存在者。

然而,康德的解答注定了“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绝不可能存有终极的答案,因为人们对此问题的思考越深入,由此产生的责任也就越大。

·34·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月 第21卷第2期 一如我们所知,所谓“康德问题”,可以归结为“人是什么”的问题,这是贯彻康德哲学的主线,也是康德终其一生都在思索的问题。

第四章 康德的心理学思想

第四章  康德的心理学思想

第四章康德的心理学思想第一节康德心理学的思想前提一、近代自然科学提出的问题1、伽俐略时代框定的近代自然科学方法1)质、量:从事物的质和量中观察归纳事实2)普遍定律3)演绎和预见4)设计实验2、近代科学问题定律从何而来?二、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1、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2、经验论和唯理论对立的实质(一)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培根(1561-1626)笛卡儿(1596-1650)霍布斯(1588-1679)斯宾诺莎(1632-1677)洛克(1632-1704)莱布尼茨(1646-1716)贝克莱(1685-1753)休谟(1711-1776)1、培根(1561-1626)生平知识就是力量清除认识障碍-四假相知识的源泉新工具-经验归纳法1)生平弗兰西斯·培根,伦敦。

父亲是女王的长使大臣,12岁入剑桥大学学习,16毕业,23岁选入国会议员。

三次进爵,6次升官。

1621年被控告,结束政治生涯。

从此专心研究哲学及著述。

新贵族出身,毕业于剑桥大学。

毕业后从政,历任国会议员、国王顾问、大法官等要职。

1621年被指控犯有受贿罪而下台。

主要著作:《伟大的复兴》、《论学术的进展》、《新工具》、《培根论说文集》。

2)知识就是力量一生致力于复兴科学,改造自然。

人是自然的主人,但“只有认识自然的本性和规律的人才能命令自然”。

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力深藏在知识之中。

起源于近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精神,也是时代精神的表征。

3)清除认识障碍-四假相“种族假相”:人类本性中的偏见“洞穴假相”:个人特有的偏见“市场假相”:语词不当造成的偏见“剧场假相”:来自各种哲学教条的偏见三类虚幻哲学:诡辩派(亚里士多德)经验派(炼金术)神学迷信派(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四假相说的评价:四假相存在于人类认识活动中,因而该学说具有合理性,但把错误认识的根源完全归因于人的天性是不正确的。

4)知识的源泉认识的对象是自然;感官迟钝、无力、有欺骗性;知识来自从科学实验中获得的感觉经验;主张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结合;认识事物时,首先必须确证感觉的准确性。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康德是德国哲学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关于
物自体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成为了后来哲学界的热门话题。

而黑格尔作为康德哲学的
重要继承者和发展者,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无法直接认识物自体。

物自体是我们无法直接认识
的“东西本身”,我们只能认识其现象。

这就引出了物自体问题:我们是否能够了解物自
体的本质?对此,康德提出了先验认识和经验认识的区分,认为我们只能在经验中获得知识,而先验概念则是我们主观上的形式,无法逾越先验认识的限制而认识物自体的本质。

而黑格尔对康德的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发展。

黑格尔认为,康德在认识论上
的困境源于他将认识看作是主观的能动性,而未能将认识看作是对于物自体真实的反映。

黑格尔认为,认识不仅是主观意识的活动,更应该是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表达。

黑格尔
提出了“辩证法”的认识论观点,试图解决康德的物自体问题。

黑格尔强调了认识的主体性。

他认为,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主体理解客体的
过程。

主体通过认识活动将客体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黑格尔试图通过辩证法来揭示
认识的主体性,并强调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理解和表达。

黑格尔强调了认识的历史性。

他认为,认识是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

认识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黑格尔试图通过辩证法
来揭示认识的历史性,并强调了认识是历史的发展过程。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康德的认识论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观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认识的极限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现象界,无法认识物自体。

因为我们只能通过感官获得表象,无法获得物自体的本质。

这一观点限制了人类认识的界限,也强调了认识的相对性。

2.时间的先验康德认为时间是先验的,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他将时间视为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必要条件。

时间是人类理性的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时间为基础。

3.空间的先验康德认为空间也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他将空间视为一种直观形式,这种形式是所有外在感知的基础。

空间是人类理性的另一个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空间为基础。

4.范畴的先验康德认为范畴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范畴是我们思考、理解世界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他将范畴视为人类思维的必要工具,通过范畴我们可以整理和归类感性知识,使之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范畴是在时间与空间这两种直观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于感性知识的更高层次的组织和划分。

5.判断的逻辑康德认为判断有逻辑上的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必然性。

他将判断视为人类理性的重要活动,通过判断我们能够获得知识和发展理论。

康德认为,判断的逻辑基础是先验范畴,不同类型的判断对应着不同的先验范畴。

6.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康德区分了现象与物自体,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无法认识物自体。

我们的认识只是对于物自体的表象,而非物自体本身。

这一观点是他哲学思考的重要基础,他主张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对于物自体的认识超出了我们的能力。

7.认识的客观性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具有客观性,因为我们的认识遵循先验范畴和时间的先验,这些先验条件保证了认识的客观性。

在康德看来,人类的认识虽然无法触及物自体,但我们的认识具有普遍必然性,是基于先验范畴和时间、空间的先验形式所构成的先验知识。

这些先验条件是所有人类知识的基础,保证了人类认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

总之,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为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

康德如何解决休谟问题,因果性是否存在?

康德如何解决休谟问题,因果性是否存在?

康德如何解决休谟问题,因果性是否存在?⼀.因果问题还是归纳问题?在哲学史当中,对休谟问题具有着两种不同的⽅向,第⼀种是把休谟问题理解为因果问题,第⼆种就是把它理解为归纳问题,⽽另有⼀些⼈⼜把休谟问题理解为因果问题加上归纳问题。

在哲学史上,绝⼤多数的哲学家都把休谟问题界定为归纳推理的有效性问题,具体表述就是在归纳推理当中对于已经观察到的事实到未观察到的事实的推论,我们有什么恰当的证据去证明其中的关联。

康德还有其他的⼀些相关的论述:例如我们有什么理由从个别事例观察出普遍性的结论从单称判断到全称判断的推论该如何证明?波普尔曾经将归纳休谟问题概括为“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或者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得到证明”的休谟问题,并且波普尔也是第⼀个将休谟问题认为是归纳问题的哲学家。

罗素指出休谟的论证所证明的是“归纳是⼀个独⽴的逻辑原理,从其他的逻辑原理⽆法推出”,也持有的是归纳问题的观点。

在哲学史上,例如穆勒、卡尔纳普、莱⾟巴哈等,都是把休谟问题理解为归纳问题。

⽽在我国,例如冯契先⽣也认为休谟问题是“归纳推理是否正确,或者是在什么条件下正确”的问题。

⽽另⼀些哲学家则将休谟问题直接理解为因果问题,这其中就以康德为代表。

在最初引进休谟问题时,康德就是把它当作因果性的认识地位问题来处理,然后把休谟问题直接深⼊到综合命题,可否是先天有效的这⼀休谟问题上,把整个的因果性的原则看作是最重要的先天有效的原则,并且指出休谟的哲学体系主要就是从因果连接概念出发。

休谟雕像⽽康德的先验认识论也是在回答休谟问题上提出的,康德曾⾔,“我坦率的承认就是休谟的提⽰,在多年以前⾸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了⼀个完全不同的⽅向”。

⽽在国内,将休谟问题理解为因果问题的也有⼀些⼈。

他们认为因果问题是关于因果的必然性的问题,因此是⼀个认识论问题,⽽归纳问题是归纳推理可靠性的问题,主要是逻辑学或者⽅法论上的休谟问题。

第三种,以我国学者张志林教授在80年代所写的《因果观念和休谟问题》⼀书中,对这⼀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即休谟问题具有着两种相互联系的表述形式。

康德B版先验演绎中的“自我认识”问题

康德B版先验演绎中的“自我认识”问题
第3 2 卷第 2 期
V0 l _ 3 2 N0 . 2
长 春师 范 学院学 报 ( 人文社 会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 收稿 日期】 2 0 1 2 —1 1 — 1 2
【 作者简介】 薛期灿 ( 1 9 8 1 - ) ,男,福 建漳州人 ,吉林 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硕 士 ,从 事古希腊哲学和德 国古典哲学
研 究。

1 5・
另外一种直 观方式设 想为可能 的)区别开来 ,却 又与后者作 为同一个主体而是等 同的 ,因而我能够说 : 我 ,作为理智的和思维的主体 , 把我 自己当作被思维 的客体来认识 ,只要我还被通过这客体在直观中给予 了我 ,不过与其他现象一样 ,并不如同我在知性面前所是,而是如同我对我 自己所显现的那样 :这个 问题 所带来 的困难不多也不少正是如下问题 的困难 ,即我一般说来如何能够对我 自己是一个客体 ,而且是一个 直观的和内知觉的客体” ?也就是说 ,同一个 自我怎么会有作为认识 的主体和作 为认识的客体的区分 和结 合呢?
康德对统觉与内感官的区分 ,带来的是作为认识 的主体的自我和作为认识的客体 的自我的区分与统一 的问题。对于上述问题 ,康德给出了初步的答案 ,他说 : “ 如果我们承认外感官 的诸规定是我们用来仅仅 在我们受到外部刺激的情况下认识 的客体 ,那我们也必须承认 ,内感官是我们用来仅仅如同我们受到我们 自己的内部刺激那样直观 自己,也就是说 ,对于内直观而言 ,我们只是把我们 自己的主体当作现象来认 识 ,但却不是按照它 自在地本身所是的东西来认识 ” 。康德给 出的初步解决思路是基于外感官和内感官的 类比,这样 ,内感官的认识也把主体当作现象来认识 ,至于 自我本身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的规定 。 三 、问题 的解 决 :自我 认识是 如何 可能 的? 要认识存在着的 自我 ,首先要有直观 ;要获得对 自我的直观 , “ 我”必须在 内感官方面受到 内部对象 的刺激 ,那么 ,剩下来的问题便是 : ( 1 )刺激 内感官的东西——刺激者 ,是什么呢? ( 2 )内感观是怎样 受 到刺激 的 呢? 刺激 内感 官 的对象 ,当然不 是外 面 的对象 ,只能是 属 于意识 的东 西 ,只能 是意 识 到的关 于外 面对 象 的 表象以及由这派生出的另外的意识到的表象 ,这些都是内感官的对象。这些表象 ,也 即对象 ,只有通过时 间形式才能成为我们 内感官的对象。由于内感官 ,由于内感官的时间形式 ,并且还 由于意识 中有 了各种各 样的内容 ,这些 内容首先是受到外面对象刺激出现的表象 ,此外就是由此派生出来的表象 ,因为存在着这 些条件 ,就 出现 了内直观 ,也即 自我直观。由于外面对象 的刺激 ,直觉到关于这种对象的表象 ,也就是意 识到关于外面对象的表象 ,这是直观对象的我。 关于上述 的关于外面对象的表象 ,意识 获得 了基本的内容 ,从 而意识也就成 了对象。按照康德的观 点 ,这 只能首先是感官的对象 ,内感观 的对象。 “ 这就是说 ,直观对象的我 又成了对象 ,成为在 内直观 中,在时间形式之中被给定的对象。这就形成直观 自身 的我以直观对象 的我为对象的局面” 。以直观对象 的我为对象的、以时间为形式的直观 自身的我 ,是 自我意识 ,它就是那个刺激 内感官的东西 ,即刺激者。 为 了对 自 我进行认识 ,知性就必须利用其统摄直观到的众多材料的能力对内感官进行规定 ,这样 ,感 官自 我 的这个主体就成 了被动的主体。知性通过其想象力的先验综合对作为被动的主体的内感官中的表象 实行综合 ,这样 , “ 内感观就被刺激了” 。 康德最后总结道 : “ 在对一般表象 的杂多的先验综合 中,因而在统觉的综合 的本源统一中,我意识 到 我 自己,既不是像我对 自己所显现的那样 ,也不是像我 自在地本身所是那样 ,而只是 ‘ 我在 ’ 。这个表象 是一个思维 ,而不是一个直观。既然为了认识我们 自己,除了把每一个可能的直观 的杂多都纳入到统觉的 统一 中来的那个思维行动之外 ,还要求有这杂多的借以被给予的某种确定的直观方式 ,所以,虽然我 自己 的存有并不是现象 ( 更不是幻相) ,但我的存有的这一规定却只适应于内感 官的形式 、按照我所联结的那 个杂 多在 内直观 中被 给予 的特 殊方式 才 能发 生 ,因而 ,据 此我关 于 自己并 不拥 有我 如 何在 的知识 ,而只 拥 有我如何对我 自己显现的知识” 。康德对 自我认识 问题的解决遵循着他的认识论 的基本思路 ,即知性和感 性功能上 的严格区别 ,以及在认识上二者之必须结合 。通过统觉与内感官的区分 ( 前者属于知性 ,后者属 于感性) ,进而区分 自我意识与 自我认识 ,康德得 出双重意义上 的自�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1. 引言1.1 黑格尔对康德物自体问题的重要性黑格尔对康德物自体问题的重要性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康德提出的物自体问题,即物是如何具有独立存在性的问题,一直是哲学界的一个争议焦点。

黑格尔通过对康德的理论进行批判和重新构思,提出了他独特的解决方案,这不仅解决了康德的疑问,也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物自体问题在于把物的独立存在性看作是超越经验的东西,而实际上这种独立性是通过思维的运作而产生的。

黑格尔批判了康德关于“物自体”的概念,认为这种概念只是理性的产物,没有真实存在的基础。

他主张通过辩证法的运用来解决这一问题,即认识物体的真正本质是通过不断的对立和统一来实现的。

黑格尔的解决方案不仅对康德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的发展。

他的辩证法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哲学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黑格尔对康德物自体问题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性,也为整个哲学界开拓了新的思路和视野。

2. 正文2.1 黑格尔对康德物自体问题的批判黑格尔对康德物自体问题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康德的二元对立和反思性之间的矛盾。

康德认为物自体是无法被认识的,只能通过现象来被认知。

这种二分法使得物自体和现象之间形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使得我们无法真正了解物自体的本质。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这种观点是对物自体的消极否定,将现象和物自体彻底分割开来,无法真正揭示事物的真实性。

黑格尔批判康德的二元对立,认为这种二元论是片面的,无法解释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

黑格尔主张通过辩证法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矛盾的辩证处理,揭示出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联系。

黑格尔认为,只有通过超越二元对立的辩证法,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全貌。

黑格尔对康德的物自体问题提出了强烈的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

通过辩证法的应用,黑格尔试图超越康德的二元对立,重新审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康德的物自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物自体问题,即我们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因为我们只能认识经验中的现象。

黑格尔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主要包括他对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

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唯心主义。

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因为我们的认识仅限于经验中的现象。

但黑格尔认为,这种主张忽略了认识的发展和历史过程。

黑格尔认为,我们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我们能够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研究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

黑格尔提出了他的辩证法观点。

辩证法是黑格尔的哲学核心,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

根据辩证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方面,这些对立的方面相互作用、互相排斥,并最终导致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黑格尔认为我们能够通过对事物的对立和矛盾的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

基于这些观点,黑格尔提出了他对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他认为,我们无法从单一的经验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但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和社会的研究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

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事物内在的对立和矛盾的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

这就是黑格尔对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康德的物自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对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批判,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的研究,对事物内在的对立和矛盾的分析等观点。

通过这些观点,黑格尔提出了一种新的认识论观点,他认为我们能够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研究和对事物内在对立和矛盾的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

这些观点对后世的哲学和认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1. 引言1.1 康德物自体问题的提出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物自体问题,即物体如何在我们的认识中成为可能。

他认为,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是通过经验和理性结合而得出的,而物自体问题则探讨了我们如何能够认识并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特性。

康德认为,我们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的认识受限于感知和理性的能力,而物自体则是超越我们所能认识的范围。

康德的物自体问题引起了许多哲学家的关注,其中包括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物自体问题是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因为它挑战了我们对于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康德的物自体问题激发了黑格尔对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思考,并促使他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探讨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批判以及他的解决方案,以及这些观点对我们的哲学思考带来的启示和康德与黑格尔哲学思想之间的关联性。

1.2 黑格尔对物自体问题的重要性认识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主要体现在其对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转变中。

康德提出的物自体问题,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深刻地影响了后继哲学家对于认识和存在之间关系的思考。

黑格尔认识到,康德所提出的物自体问题不仅仅是个别问题,而是关乎整个现象世界和自我意识的根本性问题。

康德的批判性哲学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开始反思自身认识能力的来源和局限性。

黑格尔深刻意识到,康德的物自体问题对于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促使人们思考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推动了哲学思想的深刻变革。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仅在于对问题本身的解决,更在于对整个哲学传统的批判和超越,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2. 正文2.1 黑格尔对康德物自体问题的批判黑格尔对康德物自体问题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康德的“物自体”概念上。

康德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只能按照特定的形式和规律被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基于我们的感官和理性所构建的。

康德的认知论

康德的认知论

康德认识论康德的认识论(Kantian Epistemology)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数学命题和自然科学基本原理的形成和根据问题。

康德承认知识的内容或材料来自感觉,感觉是对象刺激了人的感官以后产生的观念。

知识是从感觉开始,从经验开始的康德认为,认识的对象只是现象,本体属于人永远不能认识的范围。

人的理性从本性上要求认识终极的无条件的东西。

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理性对经验进行最广泛的综合。

理性的要求永远达不到目的,我们的认识永远是有条件的,是无止境的现象。

如果理性把相对的现象绝对化,自以为已经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

康德以自己的批判哲学为根据,对以前盲目追求绝对真理的“形而上学”体系作了系统的批判。

他认为过去的形而上学陷入以下三种假相:把心灵当作精神实体,断言心灵不朽;把世界当作给定的整体,作出种种不同的臆断;把上帝当作绝对的实在,肯定它必然存在。

康德指出把心灵当作精神实体是错误的推论,因为这是把作为一切认识的先天条件的自我当作对象,而这个先验的自我只是认识的主体,永远不可能成为认识对象;康德对三种不同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即本体论的论证、宇宙论的论证、目的论的论证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批判。

康德认识论的特点在于他提出了从时空感性直观到纯粹知性概念(范畴)的认识形式。

他认为人类先验地具有这一套认识形式,才能把感觉材料组成知识。

如果设有这套主体的认识形式,我们就不可能得到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也就是说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

这个看来似乎是荒谬的先验论,实际上比旧唯物论从哲学上说要深刻,从科学上说要正确。

近代科学已经证明,认识并不象旧唯物论所理解那样,是一种从感觉、知觉到概念的循序渐进的单线简单过程。

不是那种被动的、静止的、镜子式的反映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的实践问题当作道德问题加以探讨和研究,从而建立他的伦理道德学说。

他认为,实践理性所规定的先验的道德法则,是人类总体的意志,它为经验的善恶概念和道德行为立法。

康德对休谟难题的解决方式

康德对休谟难题的解决方式

康德对休谟难题的解决方式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他提出了一种解决休谟难题的方法——他认为我们的认识不是完全被经验所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智活动所塑造的。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康德的这个观点。

首先,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感觉和知觉得到的,但是这只是事物的外部表象,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心智活动来理解这些表象。

他认为我们的心智具有先天的形式,这些形式是固定的、自我制约的,并且是我们理解经验所必需的。

其次,康德认为,我们的理智是可以自我反思和自我规定的。

我们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被动接受者,我们可以通过主动思考和反思,来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

我们的理智可以自我规定,我们可以通过这种规定来理解那些不可知的事物。

最后,康德认为,认识的限制不是来自于现实本身,而是来自于我们的认识能力。

我们无法直接认识世界本身,我们只能通过我们自己的主观心智来理解这个世界。

因此,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而且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世界的本质。

总之,康德认为我们的认识不是完全被外部经验所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智活动所塑造的。

他认为我们的心智具有先天的形式,我们的理智可以自我反思和自我规定,而认识的限制不是来自于现实本身,而是来自于我们的认识能力。

论康德的“判断力难题”及其解决方式

论康德的“判断力难题”及其解决方式
本文深入探讨了康德哲学中的判断力问题,指出在康德的认识论中,判断力原被视为知性的一种应用能力,缺乏独立立法领域。然而,康德通过《判断力批判》对反思判断力进行了重要阐述,将其从知性中分离,赋予其独立地位。此举不仅解决了判断力的难题,更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康德进一步将反思判断力的天立法原则与审美能力相结合,为美学确立了合法地位。这一理论贡献不仅丰富了康德的哲学体系,也为后世的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还详细分析了康德如何审查人类理性的各个层次,以及如何通过领地概念的提出,解决立法的先天问题。同时,文章也探讨了判断力在康德知识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形成知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康德“判断力难题”及其解决方式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康德哲学的深刻内涵和理论价值。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为后世哲学家所借鉴和批判。

康德的哲学思想以“康德哲学体系”为核心,从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方面全面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一、康德的认识论1、经验与先验康德认为人们的认识分为经验和先验。

经验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感观所获得的知识,而先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自带的一些概念和原则。

经验是以感觉为基础的,而先验则是我们的认识能力内在的、固有的结构,是纯粹理性的产品。

康德将先验分成两种,一种是经验前的先验,如时间和空间等;另一种是经验后的先验,即形成经验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先验形式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脱离先验形式来认识事物,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是通过先验形式构建出来的。

而且先验形式不是来源于经验,而是来源于普遍适用于一切认识对象的纯粹形式。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对事物认识的先验形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础的方式。

时间和空间不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自然地构成的认识条件。

3、现象和本质康德在哲学中提出了“现象”和“本质”的概念。

现象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的外在表现,是我们通过感官所能直接观察到的。

而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是背后真实的存在。

康德认为,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而本质则是我们无法直接认识的。

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现象的世界,并不是本质的世界。

4、认识的局限性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无法突破这些局限性,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因素是主观的,是建立在认识者自身的认识结构上的,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对世界的一种表现,不是对世界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康德提出了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无法越过这些限制去认识世界的真实本质。

二、康德的形而上学1、形而上学的限制康德对形而上学提出了批评和局限性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领域: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 主要思想 著名思想:绝对命令、先验唯心主义、综合命题、本体 《纯粹理性批判》(1781) 《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修订版)》(1787) 主要著作 《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
康德的认识论
• 一、感性论 (一)感性直观 (二)时间和空间 (三)时间和空间的特点 (一)范畴 (二)范畴的先验演绎 (三)图形论 (四)人为自然立法 (一)理性和理念 (二)理性的不恰当运用会产生幻相 (三)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 (四)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五)纯粹理性的理想
或然的 实然的 必然的
范畴表
• 量的范畴
统一性 复多性 质的范畴 总体性 实在性 否定性 限制性
• 关系的范畴
依附性与实体性(实体与属性) 原因性与结果性(原因与结果) 交互性(主动与被动的相互作用)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存在性与非存在性 必然性与偶然性
• 样式的范畴
• (二)范畴的先验演绎
• 康德认为:十二种先验概念和范畴是我们进行知性活动, 获得科学知识的先决条件。当知性运用先天直观形式和先 验概念范畴把感性直观的内容纳入思维形式之中,使感觉 材料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形成科 学知识。 • 例如,太阳照晒与石头变热在我们的感觉表象中是没有必 然联系的,由于知性把它们纳入原因和结果的范畴之后, 才是他们之间具有了内在必然的联系,从而产生具有普遍 必然性的判断:由于太阳的照晒,所以石头变热,从而产 生了知识。
• 2、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
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 3、正题——世界有出于自由的原因 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自然 • 4、正题——世界的因果系列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
反题——没有绝对的必然存在者,世界的最初原 因是偶然的
• (五)纯粹理性的理想
• 康德认为上帝这个理念只是纯粹理性的“理想”。 • 上帝的理论证明是不可能的,上帝存在与否在理 论上是无法解决的。
• 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
• 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 • 1797年辞去大学教职; • 1804年2月12日病逝。
基本信息 姓名:伊曼努尔·康德 外文名:Immanuel Kant 个人概况 国籍:德国 出生日期:1724年4月22日 逝世日期:1804年2月12日
个人背景 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
• (三)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
• 理性心理学之中的灵魂理念的虚假推论所产生的 谬误 • 大前提:实体是只能作为主体而被理解的东西。 • 小前提:灵魂(思维存在者)是一种只能作为主 体而被理解的东西。 • 结论:灵魂是实体。
• (四)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 二律背反意思是:具有同等理由而能成立的相互冲突的命 题。 • 1、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康德提出的认识论新问题及其解 决途径
石硕
目录 • 康德的简介 • 康德的认识论
一、感性论
二、知性论
三、理性论
四、认识论的意义
康德人物简介
•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 (Königsberg,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马鞍匠家庭, 家人都是虔诚的新教徒; • 1740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攻读哲学, • 1745年毕业; • 1746年起康德去一个乡间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四年; • 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 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
• (二)理性的不恰当运用会产生“幻相”
• “幻相”即伪知识,把主观的理念当做有客观内 容的东西,认为有现实的对象和它们相一致或相 符合。
• “幻相”产生的原因:当人们在思考这些理念时, 总要对它们有所判断,而除了范畴外,人们有没 有其他的判断工具,于是人们很自然地将范畴运 用于理念,作出它们是否存在、有何属性、有何 因果关系等等的判断,这样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先性论
一、感性论
• (一)感性直观 • 康德认为:一切认识发端与感性。 • 感性是人凭借感官接受表象、获得感性知识的认 识能力; • 先验感性是人借助认识的先验形式对感觉得到的 材料进行整理,使感性知识得以形成和产生的能 力和行为。 • 感性直观是外界的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主体方 面接受刺激印象的功能便开始发动,对象只有通 过感性才可被主体接受,对象与主体感受能力处 于直接的关系中。
三、理性论
• (一)理性和理念 •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所谓理性 是指人心中要求把知性所得的各种知识、规则定律 等等,再加以“综合统一”,把它们概括为最高最 完整的系统知识,以达到把握无条件的绝对知识的 能力。 • 理性主要是通过理念(理性概念)去获得整体性的 知识 • 纯粹理性概念有三个: • 1、“灵魂”之理念,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概念 • 2、“世界”之理念,一切物理现象的最高概念 • 3、“上帝”之理念,统一精神现象和物理现象的 最高概念
(三)时间和空间的特点:
经验性的实在性与先验的观念性
• 凡是在经验中被给予的对象或现象,时间对它都有 实在的、客观的效力这就是时间的经验性的实在 性。 • 时间是不能离开主观条件的绝对自存的东西或其 属性,它纯粹是主体认识能力的直观形式,但已 抽调直观地条件,时间就什么也不是了,这便是 时间的先验的观念性。
时间和空间是人具有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 不仅作为认识客体的人同时间和空间有密切的关 联,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具体规定,包含时间和空 间的组成元素,而且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也同时间 和空间有密切的关联,包含时间和空间的组成元 素,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事物观或世界观,用康德 的话来说:“人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先验感应形 式”。
感觉是经验知识的来源,但感觉本身并不 能产生知识,要构成感性知识必须具备两个因 素:质料和形式。质料是感觉所获得的各样感 性材料,是一堆毫无联系、杂乱无章的东西, 还不是知识。要构成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直观形 式去整理这些材料,这种先验的直观形式就是 时间和空间。
• (二)时间和空间
• 时间是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是先天表象,是现 象和感性经验的可能性的形式条件。 • 空间类似于时间,它不是概念,而是先天的纯粹 直观。外感官的一切现象的形式条件。(如几何 学、纯粹力学)
• (三)图型论(先验的时间规定)
• 将范畴应用于现象上,就必须有一个中介——一 方面与范畴同质,一方面与现象同质。 • 纯粹的、智性的;感性的
• (四)人为自然立法
•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人类以知 性范畴作为形式去规定作为现象总和的自然,自 然界本身是没有普遍必然联系的,“人为自然立 法”,即人的知性形式为现象立法。
二、知性论
• (一)范畴
• 与感性中的先天直观相对应的是知性中的先天因 素,是在经验中预先设定的,包含在“能被我们 说成是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对世界的理解”之 中——范畴(纯粹知性概念)
判断表
全称的 特称的 单称的
• 量的判断
质的判断
肯定的 否定的 无限的
• 关系的判断
直言的 假言的 选言的
样式的判断
四、先验认识论具有的学术进步意义
• 康德的认识论既强调先验形式、先验概念范畴在 认识判断中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一切知识必须从 经验感觉开始。康德的认识论克服了唯理论和经 验论的片面性,是完全符合人类认识活动实际的 全面正确的观点。发现和强调康德认识论具有的 学术进步意义,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康德哲学,发 展哲学认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