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20燃烧的秘密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 冀教版(5)

一、教学目标:1、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2、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4、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难点是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三、教具准备:1、蜡烛、火柴、三脚架、烧杯、毛巾、澄清的石灰水、水槽2、实验记录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既然物体燃烧时会发生变化,那么伴随燃烧肯定也要产生新的物质,能产生什么新物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2、讲授新课(1)提出假设师:刚才我们已经说过燃烧要产生新物质,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蜡烛燃烧后会产生什么?并且说一说为什么?同学们要开动脑筋仔细思考,只要你是由蜡烛燃烧想到的就可以,不怕说错,你想到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等一下老师找同学回答。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其间与同学互动参与小组讨论)师:好,下面那位同学能回答我刚才的问题,请举手。
若干同学举手,师点名。
(生:水、空气、烟、二氧化碳,用眼看到的,用鼻子闻的呛,凭空想的)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很勇敢,看来同学们刚才都在积极开动我们的小脑筋在思考。
我们就需要同学们这种积极思考,敢于想象的精神,这正是我们科学课需要的。
那么刚才我们的同学提出了许多个答案,究竟哪个是正确的,还是全部都正确呢,还是要同学们自己来寻找正确的答案。
(2)实验验证假设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看看同学们能不能知道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在做实验之前呢,老师先介绍一下实验要用到的器材有:火柴、蜡烛、澄清的石灰水、水槽、毛巾、烧杯实验如何进行操作,老师现在每组发一张指导卡,里面有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请同学们按指导卡操作。
教师发指导卡,同时发实验记录单。
师:好,现在每组同学的实验器材和指导卡、实验记录单都齐全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去实验来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答案吧!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实验结论教师巡视每组实验基本上都结束。
冀教小学科学四下册《20燃烧的秘密 》word教案 (9)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20.燃烧的秘密教学分析:《燃烧的秘密》是河北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学期《有趣的变化》单元的其中一课。
本课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常见的燃烧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从而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化学变化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从小树立“生活处处有科学”、“学以致用”的观念,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活动时,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
教学思路是:先探究一个具体的燃烧现象,再比较一些其它物体燃烧的变化,然后归纳出“物体燃烧会产生新的物质,不同材料燃烧产生的新物质也不同”这个科学知识,最后,根据这一个知识点,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因此,整个教学内容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1: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蜡烛燃烧这一现象引入,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有没有什么变化?”。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的侧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猜想。
活动2:观察其它物体(纸、布)燃烧的变化。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活动3:根据不同毛线燃烧产生的物质的不同来辨别真假羊毛线。
这个探究活动体现的是“学以致用”、“生活处处有科学”,侧重点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实验、观察和记录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⒈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⒉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科学知识目标:⒈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⒉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燃烧的实验,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课时:1节教学准备:纸、布、羊毛线、普通毛线,打火机、蜡烛、铁罐、镊子、锥形瓶(2个,其中一个内装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⒈引入师述:说起火,我们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火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家里,打开煤气炉,一股蓝色的火焰便升腾起来;走进教室,脚下的水泥、瓷砖是燃烧制成的;出门时乘坐的飞机、火车、轮船、汽车,都是靠“内燃”发动机才动起来的。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20课《燃烧的秘密》冀教版

20.《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授课题目】20.燃烧的秘密【教材分析】本课从观察多种物体燃烧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资料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后利用图片和“科学在线”,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并通过认识防火标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难点是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实验。
【学情简介】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生成新物质。
本课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从观察多种物体燃烧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其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资料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为防止学生乱用火,教材利用图片和“科学在线”,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通过认识防火标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火的意识。
【教学目标】1.探究燃烧过程出现的现象。
2.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4.能认识物体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会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5.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实验。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湿毛巾,镊子,烧杯,纱布,培养皿,布片,木条,火柴,酒精灯,蜡烛,澄清的石灰水,防火标志图片,有关燃烧的利用及其危害的视频资料或图片。
学生:纸片,记录纸,彩笔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设计(师生活动)阶段目标课后反馈一、导1、出示“火”字。
冀教小学科学四下册《20燃烧的秘密 》word教案 (3)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20.燃烧的秘密教学分析:《燃烧的秘密》是河北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学期《有趣的变化》单元的其中一课。
本课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常见的燃烧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从而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化学变化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从小树立“生活处处有科学”、“学以致用”的观念,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活动时,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
教学思路是:先探究一个具体的燃烧现象,再比较一些其它物体燃烧的变化,然后归纳出“物体燃烧会产生新的物质,不同材料燃烧产生的新物质也不同”这个科学知识,最后,根据这一个知识点,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因此,整个教学内容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1: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蜡烛燃烧这一现象引入,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有没有什么变化?”。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的侧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猜想。
活动2:观察其它物体(纸、布)燃烧的变化。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活动3:根据不同毛线燃烧产生的物质的不同来辨别真假羊毛线。
这个探究活动体现的是“学以致用”、“生活处处有科学”,侧重点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实验、观察和记录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⒈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⒉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科学知识目标:⒈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⒉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燃烧的实验,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课时:1节教学准备:纸、布、羊毛线、普通毛线,打火机、蜡烛、铁罐、镊子、锥形瓶(2个,其中一个内装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⒈引入师述:说起火,我们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火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家里,打开煤气炉,一股蓝色的火焰便升腾起来;走进教室,脚下的水泥、瓷砖是燃烧制成的;出门时乘坐的飞机、火车、轮船、汽车,都是靠“内燃”发动机才动起来的。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燃烧的秘密》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活动发现事实、作出判断,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准备:布、火柴、蜡烛、镊子、烧杯、澄清石灰水、木片、纸片、蒸发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老师在课前用棉花粘了一个“火”字,现在我请一名同学来帮帮老师,把它点燃,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二、物体燃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揭示燃烧的秘密,(板书课题)我们来做一些燃烧试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易燃材料,我们看看都有什么?在做实验前,我们思考一下,这些物质在燃烧时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猜想汇报)[实验验证]: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刚才的猜想。
(出示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实验验证]:1、学生做实验。
2、把观察现象填入表中:六、安全知识教育1、出示一些安全标识的图片及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让学生猜它表示的意思,并要求学生牢记。
2、发生火灾时我们应该怎么办?七、课堂小结: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八、布置作业:现在天气热了,家长都会买些水果,那么你有没有观察过水果呢?课后就请同学们观察切开的苹果、扒了皮的香蕉有什么变化。
自己设计表格记录下来,下次上课的时候交给老师。
板书设计:燃烧的秘密物体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物体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是不可逆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 冀教版(2)

《燃烧的秘密》教案设计陵园小学王潜学情分析:《燃烧的秘密》是河北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学期《有趣的变化》单元的其中一课。
本课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常见的燃烧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从而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化学变化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从小树立“生活处处有科学”、“学以致用”的观念,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活动时,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
教学思路是:先观察一个燃烧过的现象,再比较一些其它物体燃烧的变化,然后归纳出“物体燃烧会产生新的物质,不同材料燃烧产生的新物质也不同”这个科学知识,最后,根据这一个知识点,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产生新物质。
2、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燃烧的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3、认识防火标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质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纸片、布片、木片、干树叶、毛线、瓜子皮、蜡烛、火柴、酒精灯、镊子、铁盘、湿毛巾、干毛巾、澄清石灰水、烧杯;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根木条)师:同学们这两根普通的木条一样吗?两者有什么区别?生:不一样。
一根没有燃烧,一根是已经燃烧过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燃烧过的木条表面发黑。
师:你很留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很普遍,但是燃烧后怎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燃烧的秘密》。
(板书课题:燃烧的秘密)二、探究物体燃烧的变化师:为了观察物体燃烧时的变化,桌子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哪些呢?生:有纸片、布片、木条、干树叶、曲别针、瓷片、铜条。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20)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燃烧的秘密》是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的内容。
本课是学生在发现生活中燃烧现象的基础上,以蜡烛燃烧进行观察,通过“提猜想—做实验—观现象—论结论”的探究活动,观察蜡烛燃烧后杯壁的变化,进而得出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是水和二氧化碳。
通过这两组实验使学生明白,实验是检验科学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生成的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提猜想—做实验—观现象—论结论”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2、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实验现象的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本课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初步了解了物体燃烧时火焰颜色、气味等知识。
虽然学生对蜡烛燃烧较熟悉,但是对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比较陌生。
在熟悉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鲜事物,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利用多媒体和实验探究相结合,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
六、教具准备:纸片、布片、羽毛、火柴、蜡烛、镊子、铁质托盘、烧杯、澄清石灰水、吸管、课件
七、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八、板书设计
燃烧的秘密
火焰气味灰烬
蜡烛燃烧不可逆
水二氧化碳。
冀教小学科学四下册《20燃烧的秘密 》word教案 (3)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20.燃烧的秘密教学分析:《燃烧的秘密》是河北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学期《有趣的变化》单元的其中一课。
本课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常见的燃烧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从而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化学变化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从小树立“生活处处有科学”、“学以致用”的观念,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活动时,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
教学思路是:先探究一个具体的燃烧现象,再比较一些其它物体燃烧的变化,然后归纳出“物体燃烧会产生新的物质,不同材料燃烧产生的新物质也不同”这个科学知识,最后,根据这一个知识点,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因此,整个教学内容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1: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蜡烛燃烧这一现象引入,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有没有什么变化?”。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的侧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猜想。
活动2:观察其它物体(纸、布)燃烧的变化。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活动3:根据不同毛线燃烧产生的物质的不同来辨别真假羊毛线。
这个探究活动体现的是“学以致用”、“生活处处有科学”,侧重点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实验、观察和记录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⒈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⒉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科学知识目标:⒈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⒉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燃烧的实验,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课时:1节教学准备:纸、布、羊毛线、普通毛线,打火机、蜡烛、铁罐、镊子、锥形瓶(2个,其中一个内装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⒈引入师述:说起火,我们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火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家里,打开煤气炉,一股蓝色的火焰便升腾起来;走进教室,脚下的水泥、瓷砖是燃烧制成的;出门时乘坐的飞机、火车、轮船、汽车,都是靠“内燃”发动机才动起来的。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8)

教材分析:《燃烧的秘密》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这一单元的第20课。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了解物体燃烧的秘密。
难点在于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和燃烧后的生成,了解燃烧属于不可逆变化。
最后通过探讨燃烧的利弊使学生懂得如何科学地利用燃烧及预防由于燃烧引起的灾难。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燃烧”现象并不陌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燃烧现象的本质,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3.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2.愿意辩证地分析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STSE目标:1. 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4.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实验。
教具:多媒体课件、烧杯、石灰水、蜡烛、毛线、火柴等。
学具:蜡烛、夹子、火柴、木片、布条、纸片、烧杯、石灰水、湿毛巾、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昨天老师买了些毛线,但是不知道哪种是真的?哪种是假的?售货员告诉我回去烧一烧就会知道,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吗?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试一试?教师分别点燃毛线,找一名同学来判断。
(通过闻气味)用燃烧的方法的确可行,其实燃烧中还蕴藏着很多知识,让我们一起探究这里面的秘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科学来源于生活,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导入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定基础。
二、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的情景1、为了进一步认识燃烧,我们来进行一些燃烧试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种安全的易燃材料,下面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可以燃烧的材料?学生说:火柴、纸片、木片……2.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物体在燃烧时会出现什么现象?生:想那么我们必须亲自动手实验,观察之后才能知道物体燃烧时会有哪些现象发生,为了保证实验顺利完成,我们先学习实验要求。
冀教小学科学四下册《20燃烧的秘密》word教案(3)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20.燃烧的秘密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⒈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⒉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科学知识目标:⒈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⒉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燃烧的实验,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课时:1节教学准备:纸、布、羊毛线、普通毛线,打火机、蜡烛、铁罐、镊子、锥形瓶(2个,其中一个内装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⒈引入师述:说起火,我们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火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家里,打开煤气炉,一股蓝色的火焰便升腾起来;走进教室,脚下的水泥、瓷砖是燃烧制成的;出门时乘坐的飞机、火车、轮船、汽车,都是靠“内燃”发动机才动起来的。
那么,物体在燃烧时有些什么秘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⒉新授⑴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①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蜡烛燃烧后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师述: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种常见的物品。
这是什么?(示蜡烛)蜡烛燃烧,很多人都见过,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蜡烛燃烧后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②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简单依据。
③介绍实验方法,指导做实验验证猜想。
(方法:用锥形瓶倒扣在蜡烛上,观察现象;然后迅速把锥形瓶翻转并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观察现象。
)④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⑤各组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最后得出: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的物质。
⑵观察其它物体燃烧的变化。
①师述:试试用纸、布来燃烧,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何做好燃烧实验。
(提示:实验中有哪些步骤?要注意什么?哪一个步骤最重要?我们应该怎样做?)③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教师巡视课堂。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19)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方案设计理念以科学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学科学,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设计了《燃烧的秘密》一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本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去完成科学学习。
教材分析《燃烧的秘密》是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一课。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生成新物质的基础上,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燃烧时,发生怎样的变化而设计的。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用实验验证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结论。
2.愿意辩证地分析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知道一些安全标识,并能举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新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但这个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再加上本课实验又比较多,还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引导和调控。
教法、学法教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类比迁移法1、整堂课以“燃烧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秘密”为线索,以实验探究为重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让学生通过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了解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2、在实验过程中,当干燥烧杯罩在蜡烛上,杯壁上出现了白雾,学生能想得出蜡烛燃烧有水蒸气生成。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 冀教版(4)

燃烧的秘密一.教材分析:《燃烧的秘密》是河北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学期《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一课。
本课是从观察多种物体燃烧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资料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面的影响,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对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有了一些总体的认识。
同时他们对探究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所产生的新物质会非常的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燃烧的相同和不同,认识燃烧现象,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在实验探究中,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加强防火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归纳出燃烧的现象;2.难点: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五.实验材料塑料包装纸、树枝、布条、羽毛、毛线、蜡烛、澄清石灰水;水槽、镊子、蒸发皿、小瓷盘、火柴、湿毛巾、锥形瓶。
六.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引起兴趣:1.提问:课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片,谁来说说发生了什么?2.谈话:看到这浓烟,老师不禁想问物质在燃烧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除了这烟,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想不想去探究探究,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一起来研究燃烧的秘密。
二、围绕问题,科学探究:(一)认识到燃烧就在身边3.提问:同学们,你都见过身边哪些物质的燃烧?4.追问:看来很多物质都能燃烧,你有见过它们燃烧时的现象吗?(不要总结)(二)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的情景5.谈话:生活中为了安全,我们很少去燃烧物质,而今天,机会来了,想不想近距离的去观察物质燃烧时的现象,期待吗?6.图片:实验用到的材料有蒸发皿、镊子、火柴以及湿毛巾;被燃烧的物体有毛线、干树叶、橡皮筋;羽毛、纸和塑料袋,每组任选三样进行燃烧。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趣的变化 20 燃烧的秘密》公开课教案_0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单位:姓名:科学探究目标: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3.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2.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燃烧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不可逆。
STSE目标:1.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燃烧过程的利与弊。
2.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实验。
教学准备:木条、布条、纸条、蜡烛、烧杯、石灰水、水槽、打火机、实验记录表、镊子。
板书设计:20.燃烧的秘密燃烧:发光发热燃烧有新物质生成。
燃烧的过程不可逆。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表演,你们想看吗?师:瞧,这是什么字?师:我想让这个火字发光发热,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师:下面老师来点燃这个“火”字,同学们仔细观察。
师:你们现在感受到什么?师:观察得真仔细,这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燃烧。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燃烧的秘密,好吗?(板书课题:20《燃烧的秘密》齐读标题)师:读得真好,你们还在哪见到过燃烧的现象?师:老师这也搜集了一组资料,大家一起看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图片内容)二、实验探究师:同学们看,从远古时代的钻木取火,到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燃料的燃烧,从小到一根火柴的点燃,到森林大火的燃烧,燃烧这一自然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燃烧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物体在燃烧时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出示片)我们今天就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实验桌上老师为你们每组准备的绿色的实验盒里都有什么?你说,你说,你说。
我们知道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先猜想一下木片、纸片、布片燃烧的火焰是怎样的?师:大家有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吧,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21)

《有趣的变化——燃烧的秘密》详细教案执教:卢龙县第四实验小学王保红一、教学内容分析:《燃烧的秘密》是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一课。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产生新物质的基础上,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燃烧是发生怎样变化而设计的。
本课设计思路是,从观察多种物体燃烧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资料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面的影响,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二、教学目标:1.观察记录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
2.对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物质进行假设。
3.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说出燃烧时产生的物质。
三、教学重点:假设并验证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四、教学难点: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新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五、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可燃烧物品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托盘、打火机、漏斗、烧杯、蜡烛、镊子、澄清石灰水和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推测现象导语: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请同学们推测一下:当点燃这个“火”字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教师出示一个用棉花做成的一个“火”字,贴在托盘上。
)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
2.观察演示实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预测学生回答:火瞬间燃烧了棉花拼成的“火”字;看到了红色的火苗;看到棉花烧完后,还残留一些灰烬。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像棉花这样被点燃的现象,在科学上我们称其为“燃烧”。
(板书:燃烧)3.激发兴趣导语:燃烧有很多秘密,你想知道什么?预测学生回答:我想知道燃烧的东西会不会和没燃烧的东西一样;我想知道燃烧后会不会有特殊的气味;我想知道火会不会瞬间把黑板一样大的棉花点燃……小结:各组同学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能揭开燃烧的秘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 第五单元 有趣的变化 20 燃烧的秘密名师教案 冀教版

20.燃烧的秘密一、课程目标◆知识与目标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4.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2个以上的事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能力与过程1.培养假设或猜想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各种燃烧之间的区别,并进行记录。
3.学习以实验检验假设或猜测的科学探究方法。
4.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燃烧的利弊。
2.培养科学进行燃烧的意识,能与别人分享安全燃烧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三、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
四、教学用具蜡烛、酒精灯、镊子、燃烧匙、火柴、木片、纸板、布条、干树枝、动物毛皮、烧杯、石灰水、干布等。
五、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并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播放)燃烧的录像。
(教师)同学们,这个画面大家一定都很熟悉。
这就是燃烧。
燃烧是我们平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一说你从燃烧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说一说。
(教师)同学们,你还看到过其他物质的燃烧现象吗?它们燃烧时的现象一样吗?(学生)说一说。
活动:燃烧的变化(一)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的情景1.教师提供一些物体(如木条、蜡烛、木片、纸板、布条、干树枝、动物毛皮等),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可以燃烧,说说物体燃烧时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选择其中的几种材料试一试,仔细观察物体燃烧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注意:实验之前我们得先把窗户打开以便通风,看看周围有没有易燃物品,并准备好湿毛巾以备灭火使用。
)(出示)燃烧实验的要求:1.实验时用镊子夹住可燃物,放在蒸发皿的上部点燃。
2.观察物体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气味、灰烬或其他现象,并做好记录。
3.观察不同的物体燃烧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小组内分工合作,尤其要注意安全。
3.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冀教小学科学四下册《20燃烧的秘密 》word教案 (3)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20.燃烧的秘密教学分析:《燃烧的秘密》是河北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学期《有趣的变化》单元的其中一课。
本课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常见的燃烧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从而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化学变化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从小树立“生活处处有科学”、“学以致用”的观念,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活动时,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
教学思路是:先探究一个具体的燃烧现象,再比较一些其它物体燃烧的变化,然后归纳出“物体燃烧会产生新的物质,不同材料燃烧产生的新物质也不同”这个科学知识,最后,根据这一个知识点,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因此,整个教学内容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1: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蜡烛燃烧这一现象引入,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有没有什么变化?”。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的侧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猜想。
活动2:观察其它物体(纸、布)燃烧的变化。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活动3:根据不同毛线燃烧产生的物质的不同来辨别真假羊毛线。
这个探究活动体现的是“学以致用”、“生活处处有科学”,侧重点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实验、观察和记录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⒈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⒉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科学知识目标:⒈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⒉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燃烧的实验,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课时:1节教学准备:纸、布、羊毛线、普通毛线,打火机、蜡烛、铁罐、镊子、锥形瓶(2个,其中一个内装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⒈引入师述:说起火,我们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火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家里,打开煤气炉,一股蓝色的火焰便升腾起来;走进教室,脚下的水泥、瓷砖是燃烧制成的;出门时乘坐的飞机、火车、轮船、汽车,都是靠“内燃”发动机才动起来的。
冀教小学科学四下册《20燃烧的秘密 》word教案 (9)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20.燃烧的秘密教学分析:《燃烧的秘密》是河北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学期《有趣的变化》单元的其中一课。
本课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常见的燃烧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从而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化学变化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从小树立“生活处处有科学”、“学以致用”的观念,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活动时,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
教学思路是:先探究一个具体的燃烧现象,再比较一些其它物体燃烧的变化,然后归纳出“物体燃烧会产生新的物质,不同材料燃烧产生的新物质也不同”这个科学知识,最后,根据这一个知识点,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因此,整个教学内容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1: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蜡烛燃烧这一现象引入,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有没有什么变化?”。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的侧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猜想。
活动2:观察其它物体(纸、布)燃烧的变化。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活动3:根据不同毛线燃烧产生的物质的不同来辨别真假羊毛线。
这个探究活动体现的是“学以致用”、“生活处处有科学”,侧重点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实验、观察和记录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⒈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⒉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科学知识目标:⒈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⒉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燃烧的实验,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课时:1节教学准备:纸、布、羊毛线、普通毛线,打火机、蜡烛、铁罐、镊子、锥形瓶(2个,其中一个内装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⒈引入师述:说起火,我们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火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家里,打开煤气炉,一股蓝色的火焰便升腾起来;走进教室,脚下的水泥、瓷砖是燃烧制成的;出门时乘坐的飞机、火车、轮船、汽车,都是靠“内燃”发动机才动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20燃烧的秘密教案冀教版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目标
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4.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2个以上的事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能力与过程
1.培养假设或猜想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各种燃烧之间的区别,并进行记录。
3.学习以实验检验假设或猜测的科学探究方法。
4.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燃烧的利弊。
2.培养科学进行燃烧的意识,能与别人分享安全燃烧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三、教学难点
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
四、教学用具
蜡烛、酒精灯、镊子、燃烧匙、火柴、木片、纸板、布条、干树枝、动物毛皮、烧杯、石灰水、干布等。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并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
(播放)燃烧的录像。
(教师)同学们,这个画面大家一定都很熟悉。
这就是燃烧。
燃烧是我们平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一说你从燃烧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
(教师)同学们,你还看到过其他物质的燃烧现象吗?它们燃烧时的现象一样吗?
(学生)说一说。
活动:燃烧的变化
(一)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的情景
1.教师提供一些物体(如木条、蜡烛、木片、纸板、布条、干树枝、动物毛皮等),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可以燃烧,说说物体燃烧时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选择其中的几种材料试一试,仔细观察物体燃烧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注意:实验之前我们得先把窗户打开以便通风,看看周围有没有易燃物品,并准备好湿毛巾以备灭火使用。
)
(出示)燃烧实验的要求:
1.实验时用镊子夹住可燃物,放在蒸发皿的上部点燃。
2.观察物体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气味、灰烬或其他现象,并做好记录。
3.观察不同的物体燃烧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小组内分工合作,尤其要注意安全。
3.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教师予以引导肯定。
(二)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提问)这些物体在燃烧后生成什么了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生成物(如火焰和气味,光和热,气体和灰烬等),以及如何知道或感受到这些的生成。
(提问):除了这些我们能明显看到或感受到的现象,蜡烛燃烧还可能生成什么?我们如何来验证生成物呢?
(学生)讨论,说一说。
(教师)我们可以用干烧杯和内壁沾有石灰水的烧杯分别罩在点燃的蜡烛上,观察烧杯内壁有什么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交流汇报。
(教师)干烧杯内壁上有水,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沾有石灰水的烧杯内壁上,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了,说明蜡烛燃烧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这可能有些同学不太明白,我们做个小实验:往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看看石灰水怎么样了?我们吹出的气是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
(小结)蜡烛燃烧不但发出了光、放出了热,而且还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
(教师)蜡烛可以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那么这些物质能不能反过来生成蜡烛呢?
(讨论,说一说)燃烧过程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
(总结)燃烧一般是单向进行的,它是不可逆的反应。
(承接)燃烧是不可逆的。
燃烧可以放出光、热和其它新物质,而燃烧又天天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大家想想,物体燃烧的不可逆性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三)认识燃烧与生活的关系
(教师)你认为燃烧对人们生活的有哪些作用或影响?通过上网、阅读和请教等方法寻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帮助说明你的观点。
(学生)思考并进行资料的搜集活动。
(总结)
(教师)总的来说,燃烧对于我们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
提问:
1.燃烧对人类的益处有哪些作用?
2.燃烧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表现?
(教师)燃烧可以用来烹调事物、加工工具、取暖还有机器的能源,而燃烧引起的爆炸、火灾等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人们的生命财产化为灰烬。
因此,科学地利用燃烧非常重要。
(展示)燃烧标识。
(提问)你在哪见过这些标识,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有关燃烧的标识。
(拓展)讨论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火,布置写一篇安全用火的短文或设计制作3~5个安全用火的标识牌。
七、板书设计
活动:燃烧的变化
不同物体燃烧的现象不一样。
蜡烛的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还放出光和热。
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燃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利:
2.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