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调查:全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教育发展的省际差距比较

我国教育发展的省际差距比较
会 科 学 研 究 重 大 课 题 攻 关 项 目“ 国教 育 与 人 力 资 源 问 题 研究 ” 0 J D 0 3 中 ( 3Z 0 3 )
1 22
维普资讯
既是社 会发 展水 平 的重 要 标 志 , 又是 经 济 发展 , 乃 至整个 社会 发展 最 重 要 的决 定 因 素之 一 。在公 共
教育资 源和教 育机 会 的分 配方 面 , 平 的教育 可 以 公
如何 全 面衡 量 教育 发 展 的地 区差 异 是 问题 研
究 的基 础 和制定 政 策 的关 键 。虽 然 近 年来 有 关 教 育要 均衡 发展 的呼声持续 不 断 , 但是 对各 地 区的教 育发 展状 况 进 行 综 合 测 量 的研 究 成 果 还很 不 足 。
案例研 究 ” 题 组 分 析 了我 国教 育 差 距 的严 峻形 课 势 , 为教育 差距拉 大造 成 的影 响在许 多 方面 比经 认 济差距 更严 重 。
在 人类 开始迈 入知识 经济 的时代 , 教育 具有 了 更 强 的改造现 实 与 创造 新 社 会 的可 能 。教 育 本身
行 投资 , 增加 他们 的资产 , 是减小 贫 富差距 、 消除贫
困 的有 效 途 径 。
数 据分 析 了义务 教育 投 入 的公 平 性 在此 期 间 的变
化 , 研究结 果发 现 : 学 和初 中 的生 均 总支 出 的 其 小
地 区不均衡 有所扩 大 。“ 转型期 中国重大 教育政 策
平衡 。第二 , 各级教 育的数 量与质量之 间存在 “ 剪刀差” 系。随着教 育层 次从 大学、 中、 中、 关 高 初 小
学 的逐渐 降低 , 虽然教 育机会 的基尼 系数逐 渐减 少, 但是教 育质 量的基尼 系数却在逐渐增加 。

教育事业统计分析报告

教育事业统计分析报告

教育事业统计分析报告
一、介绍
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之一。

通过对全国教育事业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优化机制和加强管理,不断促进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状况
根据数据统计,全国目前共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352,487个。

其中,幼儿园58,249个,小学16.9万所,中学7.9万所,职业院校3.6万所,普通高校2,914所。

同时,全国教育事业总体水平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在2019年度,教育投入支出总额为48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6214亿元,占教育支出的75.2%。

三、教育质量
在教育质量方面,全国中小学生平均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在2019年度,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全年平均学习成绩为70分以上,其中,小学生平均成绩最高的省份为北京市,中学生平均成绩最高
的省份为上海市。

四、教育公平
为了提高全国教育公平水平,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和
改革措施。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普及程度达到99.9%,
大学招生率也在不断升高。

但是,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师队伍建设
等问题仍需加强,以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

五、结论
通过对全国教育事业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
良好,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教育管理和优化
机制,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水平,以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教育调查:全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教育调查:全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教育调查:全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教育调查:全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作者:王善迈袁连生田志磊张雪开篇语教育健康发展,仰赖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就是按照规律办事。

揭示规律要依靠扎实可靠的调查研究。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服务教育改革发展,这是本栏目的使命。

教育是社会事业。

全社会都十分关注教育。

我们热情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赐稿,字数最好在8000字以内,附有统计分析图表。

欢迎传播本栏目的文章。

请转载者特别注意:本栏目文章为专业研究成果,不是普通新闻稿;网络版本由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首发;其他任何单位只有与本报签订本栏目转载协议,方可转载;对无协议转载的,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欢迎加入中国教育报调查中心QQ群(222683187)。

我国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巨大发展。

政府宣布,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全面普及。

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

从入学率指标看,我国教育已经达到世界中等水平。

但是,我国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地区之间教育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水平差异很大,很不均衡。

为了缩小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教育发展指标,全面、客观地描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差异,为制定和执行缩小地区差异的公共教育政策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

本文试图构建适合我国情况的教育发展指数,并依据这个指数比较分析了2009年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教育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教育的相应发展提升教育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水平,取得社会公众满意的教育成果,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衡量教育发展总体水平的指标应该包含这4个方面的内容。

但是,目前我国教育统计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教育质量统计评价数据,人口大规模流动导致各个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当地教育发展实际。

限于现有的统计数据,我们构建了由教育机会指标、教育投入指标和教育公平指标构成的教育发展指数,其中的教育投入指标作为教育质量的替代指标。

教育调查数据分析的方差分析及应用

教育调查数据分析的方差分析及应用

教育调查数据分析的方差分析及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但是仅仅关注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数据来对教育问题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而在统计学中,方差分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数据中的重要变量,进而更好地掌握教育现状和需求。

一、方差分析的定义和基本原理方差分析(ANOVA)是一种用于数据分析的方法,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样本的平均值是否不同。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比较多组数据的方差大小,从而确定是否存在一些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方差 = 组内方差 + 组间方差在数据分析中,我们通过计算总方差来判断数据中的变异性大小,然后将其分解为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

一般来说,组间方差越大,说明各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可以得出结论。

二、教育数据应用方差分析的意义教育数据分析中,方差分析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可以对教育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并帮助教育决策者更好地制定教育政策。

具体而言,教育数据方差分析可以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方差分析可以通过对教育资源分配差异的分析,更好地发现各学校的差异,进而调整资源配置策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2.教育课程的优化通过方差分析可以轻松比较不同教育课程的差异,在教育课程设计上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实现教育目标。

3.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方差分析可以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估,评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教育数据方差分析的案例分析以全国高中数学竞赛的数据为例,利用方差分析得出是否各省份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将全国各省份的平均成绩作为数据样本,用方差分析方法计算总方差,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

然后,分别计算组间和组内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得出F值为120,p值为0.01。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各省份成绩存在显著差异。

四、结语通过对教育数据方差分析的介绍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方差分析在教育数据分析中具有诸多优势和应用空间。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水平区域比较分析报告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水平区域比较分析报告
职教论坛, 2 O 1 6 . 3 1 2 5
2 0 1 4年 , 东 中西部 地 区每万人 1 9 1 。其 中 , 东 部地 区中等职 业学校 每
西 略有 增长 , 由7 . 0 0人增 至 7 . 6 3人 以外 。 其 他省 份 几乎没有 增长 , 甚 至有 4个 省份 出现轻微下 降 , 中部 地 区仍然有 3个 省份 每万人 口教师数 在 4人 以下 。 生 师 比也 是 反 映教 育 系统 内部 或 者一 个 地 区

区域 中等职 业学 校教 师发展 对 比分析
关键 词 : 中等职 业 学校 ; 教 师队伍 ; 发展 水平 ; 省份 比较 ; 区域 比较
作者 简 介 : 张 洪华 ( 1 9 7 7 一) , 男, 山 东德 州人 , 天 津职 业技 术 师 范大 学教 师教 育研 究 院副教授 , 教 育 学博 士, 主要研 究方 向为教 育管理 、 教 师教 育等 。 基金 项 目 : 天 津市哲 学社 会科 学规 划课 题 一般 项 目“ 跨 学科 ‘ 双师 双 能型 ’ 职教 教 师 培养 研 究 ” ( 编号: T J J X1 6 一 o 1 8 ) , 主持 人 : 张洪华 ; 天 津 市教 育科 学“ 十三 五” 规 划 职教 专 项“ 基 于跨 学科 的 高层 次 ‘ 双 师型 ’ 教 师培 养研 究 ” ( 编号 : V E S P 3 0 1 7 ) , 主持人 : 张洪 华。
师 队伍 规 模 、 素 质 结构 、 培养 培 训 体 系 和管 理制 度 等方 面提 出 了具 体工 作 目标 。

西部地 区的 内蒙古 每万人 口教 师数 由 5 . 9 1 人 增至 6
人及 以上 , 宁夏 由 3 . 9 9人 增 至 4人 以上 . 只有西 藏

江苏省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工作调研报告

江苏省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工作调研报告

[摘要]目前,江苏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高职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而出现的重要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考试招生;改革方案;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71苑[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5-0111-01一、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作用(一)缓解高职院校生存危机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问题还在持续发酵。

2016年,省内已有一定数量的普通高职院校未能完成当年的招生计划,即使江苏省内录取分数线在降至最低省控线的情况下,也仍有较大招生缺额。

近5年来,面向中职注册入学在计划数和录取数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江苏省内高职院校目前的招生困境,深化了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二)扩大招生自主权唯分数论的考试模式一定程度上无法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扩大招生自主权,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学生,调整各专业招生计划。

同时,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注册入学制度的实施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因此,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注册入学制度的实施,对高职院校招生模式的革新及招生自主权扩大方面,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二、江苏省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现状调研(一)江苏省高职招生种类1.高职院校提前招生高职院校提前招生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促进我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根据教育部及我省有关文件精神,在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基础上开展了改革试点工作。

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均可申请参加改革试点。

2.对口单招为了培养出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推出了一种新的招生模式,即对口单招。

和一般高中生参加的高考相比,这是另一种概念。

这种招生模式广泛受到社会和学校推崇的原因是它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但促进了中职教育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高职教育。

贵州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分析

贵州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分析

贵州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分析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但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截至2020年,贵州省共有42所高校(含成人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其中本科院校21所,独立学院11所,硕士研究生授权单位14所。

本文从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贵州开始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学院等高校。

70年代初,高等教育进入低谷期,各高校都面临学科建设、师资储备等方面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0年以后,贵州省先后组建了贵州大学城、贵阳学院区等高校集群,推动高等教育的整体提升。

二、现状分析1.高等教育规模大2019年,贵州高校在校生总数已达到44.7万,同比增长3.3%。

在校生规模方面,贵州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和贵州民族大学名列前三。

2.学科建设亟待提高虽然贵州高校的学科专业数量不少,但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除了贵州民族大学等院校以外,其他大部分学校都存在学科布局不够合理、学术水平不高等问题。

贵州高校应加强学科建设,注重提高核心学科的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

3.高校竞争压力大目前,贵州省内21所本科高校在校生总数已经接近40万,高校竞争压力巨大。

今年,贵州省各高校的招生计划在30万左右,高校之间的招生竞争已经非常激烈。

高校在招生上应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实现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分配。

4.校企合作亟待加强贵州省的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不够对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亟待加强。

贵阳市政府已于2017年出台《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培养职业技能人才。

高校应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将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连结。

三、未来发展方向1.加大核心学科建设贵州高校应加强核心学科建设,注重基础和应用研究,提高学校整体竞争力。

高校可以设置交叉学科,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摘要】河南省高等教育在资源分布、规模发展、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分散,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瓶颈,需要加强引进和培养优秀教师。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实践,更贴近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

结论显示河南省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议继续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

展望未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将在政府支持和社会期待下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资源、分布、规模、速度、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总结、建议、未来发展、前景。

1. 引言1.1 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河南省作为中国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高等教育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高等教育也逐渐壮大。

本文将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从高等教育资源与分布情况、办学规模与发展速度、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展开探讨。

在高等教育资源与分布情况方面,河南省拥有众多大学和高等学校,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导致资源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

办学规模与发展速度方面,河南省高校数量不断增加,但与人口比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速度有待提升。

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方面,河南省高校积极推进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河南省高校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但在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河南省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不足之处。

通过对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各地区教育支出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各地区教育支出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各地区教育支出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中国是一个广阔而多元化的国家,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教育支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分析中国各地区教育支出的差异,并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中国各地区教育支出的差异概述中国各地区教育支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财政投入差异:不同地区的教育财政投入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以及一些沿海省份,教育经费充裕,每年教育支出占地区GDP的比例较高;而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教育财政投入相对较低。

2.民间教育支出差异:中国的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但一些家庭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给孩子,会额外投入教育支出,如购买学区房、报名补习班等。

而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家庭教育投入更多,以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

3.学校设施和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地区间存在着办学条件的差异,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设施和教育资源配置相对较好,有着更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存在基础教育条件薄弱的问题。

二、造成中国各地区教育支出差异的原因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相对财政收入有限,教育支出相对较低。

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由于财政收入较高,可以更多地将资金用于教育事业。

2.政策倾斜差异:中国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均衡,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政策倾斜,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然而,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教育支出可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导致教育支出差异。

3.地区差别和历史遗留问题:地理、人口、历史等因素也会对教育支出造成影响。

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教育设施和资源相对较为欠缺,教育支出不足;而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容易吸引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投资。

4.社会文化差异:中国各地区的社会文化差异也会影响教育支出的差异。

一些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更愿意在教育上投入资金,而一些地区则对教育支出不够重视。

我国东、中、西部国民收入水平比较与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国民收入水平比较与分析
因此必须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科学 化,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真正把科教兴农落到实处,积极促进中西部 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
4、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再分配的作用
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解决地区收入差距的。地区 间的收入转移可以改变地区间的所得分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收入从 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流向收入较低的地区,那么收入的区域间差距将会缩小。为 增强国家财政支付能力,应积极采取措施,适当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实行规范 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中央财政只 有在财政初次分配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财力用于对地方的转移 支付,发挥其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才能通过转移支付促进西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
政策因素
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 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 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 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 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 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83--1996年,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 海地区,仅有8.3%分布于中部地区,3.4%分布于西部地区。与外商直接投资的 分布相适应,内地省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更进一步的结 果便是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贸易原因
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是反映贸易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从1993—2003 年,东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从0.64上升到0.77,出口依存度从0.29—0.40,中部 地区贸易依存度从0.18下降到0.11,出口依存度从0.10下降到0.06,西部地区贸 易依存度则从0.13到0.11,而出口依存度一直在0.06左右徘徊。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的对外贸易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少。1999年,东南 沿海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0.60%,其他地区只占不到10%。因 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享受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比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要多。 同时,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劳动力要素流动不畅,职业转换困难程度不同,劳动 力的流动性在东部地区要强于西部地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者收入在地区 之间的差别。

广东省学前教育市场分析

广东省学前教育市场分析

广东省学前教育市场分析一、广东省学前教育概况:1、出生人口广东省2019年出生人口为143.98 万人,出生率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深圳与广州出生人口最多,人口红利对于学前教育发展将带来利好,据官方数据调查:2019年广州市GDP 为23万亿元,常住人口1490万人,出生婴儿数量为:40.6万人;深圳市2019年GDP为24.6万亿元,常住人口1302万,出生婴儿数量达到了:49.67万人;预测在2021年将迎来幼儿入园第一次高峰期;2、现有幼儿园概况广东省幼儿园总数1926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约占5100所。

全省在园幼儿总数:451万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有140万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204.50万人;全省有幼儿园教职工54.99万人,有专任幼儿教师29.29万人;全省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截至到2019年10月共计占比74.5%;”5080计划”,2020年广东省学前教育将新增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5万个以上,新增公办幼儿园300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00所,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000所以上,全年实现公办幼儿园占比达到50%以上,普惠幼儿园占比30%,民办幼儿园占比20% 的“50 80”任务目标;二、省内各市幼儿园数量分布情况如下表,1、广东省内幼儿园数量分布其中广州、深圳、湛江、茂名、揭阳、东莞6个城市幼儿园数量最多;2、广东省较有影响力的公办幼儿园广东**机关幼儿园深圳宝安机关幼儿园广州**幼儿园顺德梁銶琚夫人幼儿园广州市育才第一幼儿园惠城区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广州市第二幼儿园惠州市惠阳区崇雅实验幼儿园深圳实验幼儿园韶关市教工幼儿园深圳教育幼儿园中山市机关第二幼儿园深圳市南山区蓓蕾幼儿园中山市政法幼儿园3、广东省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经营情况小结1)主营收入:学位收入、课程收入;2)成本组成:物业场租、装修投入、设备折旧率、学费、学位总数量,师生配比(1:30)人工、运营成本来决定;3)公办幼儿园保育费/学费:1100元/月,餐食费20元/日(450元/月/人);4)高端民办幼儿园:学费区间在:5000-10000元/月,餐食费:25元/日,900/月;5)公办幼儿园:经费充裕,区域影响大、强师兴教示范引领,重视特色课题研究;6)普惠(新型)幼儿园:覆盖社区、满足民生,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毛入园率,需靠公办幼儿园帮扶、培训、引导;虽接受收编财政铺贴,但没有行政自主权;7)营利性民办高端园:成本自负,需面对公办幼儿园、普惠幼儿园的生源竞争、教师人才竞争、教育特色竞争,需连锁或集团化经营降低经营成本,减少运营风险,目前市场已有大鱼吃小鱼、合并经营的趋势;8)利润方面:如“艾乐国际幼儿园”(利润/年):学费收入在25-30%,高档园约200人/园,学费在6000元/月的校园一年营收1200万,利润约在360万;根据招生满园率一般2.5年回收办园投入成本;三、2020年广东省学前教育政策与行动1、“三个措施”让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加政府在新改扩建幼儿园建设方面将会加大财政投入,对已经产权到期的民办幼儿园将收回教育局公办体系进行升级改造、对现有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

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分析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元文化的国家,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一直存在。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在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典型的发达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而欠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如贵州、云南、甘肃等省份。

首先,发达地区的教育支出总额远远超过欠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丰厚,能够更多地投入到教育领域。

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相对较低,教育支出相应减少。

其次,教育支出的财政投入比例存在差异。

发达地区相对欠发达地区在教育支出的财政投入比例上更高。

这是因为发达地区更加关注教育的发展,重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投入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教育。

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困难,教育支出的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再次,教育条件的差异也导致了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

发达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教育资源丰富,教师队伍素质高。

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困难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条件相对较差,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导致教育支出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1.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发达地区的GDP总量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生了更多的财政收入,从而能够更多地用于教育支出。

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有限,无法提供大量的教育支出。

2.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差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差异也是导致教育支出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

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丰厚,能够更多地用于教育领域。

而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相对较低,教育支出相应减少。

3. 教育资源的分配差异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导致教育支出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达地区相对欠发达地区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更加优先。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作者:王亚南,王斌,徐珍珍来源:《职教通讯》2021年第11期摘要:在借鑒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测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了教师供给指数、教师教学指数、教师科研指数、教师社会服务指数、教师声望指数五个子维度。

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后发现,高职院校之间在教师发展水平上的分化程度较高,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而且从各个子维度来看,除了教师供给指数外,分化趋势同样十分明显。

不同省份、类型的高职院校在教师发展水平上同样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东部省份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中部、西部省份,“双高”院校要显著高于普通院校,公办院校显著高于民办院校。

基于测评结果,未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政策导向应实现从“效率”到“公平”,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应实现从“项目”到“制度”的转变。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测评;指数基金项目: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双高’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成效评价及推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NDJC039Z)作者简介:王亚南,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王斌,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师教育;徐珍珍,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11-0009-11一、问题的提出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教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师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样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石。

在高职教育大变革、大发展的背景之下,开展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测评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不仅可以全面深入了解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真实水平,而且可以横向比较不同院校、不同省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水平的差异,从而为政府的科学决策和资源调配提供现实依据。

对我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的对比研究

对我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的对比研究

较低,约束能力较弱,自我素质养成较低。 3. 行为文化建设 (1)注重教师主导性行为的文化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性问题是讨论的基础。高职教师的主导行
为内容包括教学活动、师生关系等行为。目的是教师对校园文明 建设的培养,引导和建设校园文明的完善。
(2)注重学生职业行为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培养重要的模块是对学生的职业行为素质培养,同 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各项技能,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职业型人才的 地方,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要最好礼仪、道德、待人处事、 行为举止等行为。 4. 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为了让学生 与就业率零距离的效益,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发展是必不可少 的,为了顺利培养人才,高职院校也要必备自身的特色,适应自 身发展的制度文明。 四、可实施性分析以及发展规划 高职院校注重技术为主,在素质教育和精神上面的培养较少, 而目前的社会需求是全面性的复合型人才。校园文化的建设对高 职院校的发展和运营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校园文化要以全面培养人才树立证券的方 向。目前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缺陷与不足,针对这样不 足进行制度性的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和完善校园文明建设的整体 框架。 参考文献: [1] 王德斌 .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6):107-109.
统化。国家有关法规、政策 , 对于高职学生的知识、技能、实训 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都有明确的规定 , 而对于素质教育、 职业道德 , 只有抽象的要求。
2. 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我们可以统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制度文化, 二是物质文化,三是行为文化。从制度文化中分析,呆板的制度 化学院管理很难达到统一、高效的管理,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层 次不已、自身的约束能力较弱,因此制度化的管理很大程度会让 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压抑的心理。 3. 促进学校长期发展 学校的发展规划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现如今的教育行业竞 争比较激烈,教育水平趋向国际化、大众化。而想要在这种环境 中长期发展,就必须做好自身学院的长期规划目标。其一是提升 学院的教学质量,其二是树立自身的教学品牌,其三是创新的教 学模式。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多重的方式和手段,但是对于全面 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还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落实。 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内容 1. 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的建设能够促进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同时给学生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质量。那么在物 质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秉持几个重要思考点。教学特色的物质文 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对专业的有效宣传,突出教学的特色。 2. 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 贯穿着整个教学管理和学生素质管理。那么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 通过两个方面实现: (1)注重校风的建设 校风建设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校风是高职院校的氛 围营造的关键。那么在校风的建设中主要是通过校训、校歌、校 徽等进行物质的体现。其次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营造。 (2)注重学生素质精神建设 自新课改后,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全面的开展和落实, 但是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大部分为初、高中毕业学生,其知识水平

教育资源分布调查

教育资源分布调查

教育资源分布调查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教育资源的分布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旨在了解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改善不平衡的现状。

1. 教育资源的定义和意义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育设施、师资力量、教材教辅以及教育科技等方面。

合理分布的教育资源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对于个体和整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异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教育设施方面,城市地区往往拥有更好的学校、教学设备以及校园环境;而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往往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3. 区域教育资源分布差异除了城乡差异外,我国不同地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也存在差异。

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一些边远地区或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如西藏、青海等地。

4.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市集中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其次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于教育,而贫困地区由于资金紧张和交通条件等限制,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5. 改善教育资源分布的建议为了改善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状况,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 加强区域间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逐步减少地域差异,使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地分布;-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资源的投入,吸引社会企业和机构参与办学,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供大家共享。

综上所述,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通过加大投入和各类政策的支持,不断改善教育资源的分布,为全体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

我国中、西南各省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研究——基于SPSS软件分析

我国中、西南各省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研究——基于SPSS软件分析

时代金融82时代金融我国中、西南各省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研究——基于SPSS 软件分析摘要:为研究我国中、西南各省及直辖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运用SPSS 软件对各省市原始数据进行归纳整合,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我国中、西南地区高等教育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 皮尔逊分析 回归分析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谭宁蕙在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中国,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高等教育更是培养人才、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由于全国各省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各省的教育发展也存在着不少差异,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东部沿海地区以外,我国中、西南地区高等教育仍然有很多值得改善的地方,本次研究将利用SPSS 统计软件对我国中、西南地区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便优化我国中、西南地区教育布局,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一、指标选择本研究在参考了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为分析我国中、西南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情况,选取我国中、西南共11个省市中具有代表性的7个指标对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X1:高校数(所),代表该地区的教育规模。

X2:招生数(万人),从招生数量也可以反映该地区的教育规模。

X3:在校生数(万人),代表该地区的在校生数量,从一定程度也反映了该地区的教育规模。

X4:专任教师数(万人),反映该地区的师资情况。

X5:高校生师比,反映该地区的教育资源配比情况。

X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反映该地区的经济水平。

X7:高等教育生均教育支出(元/人),反映该地区对于高等教育的财政资金投入。

这7个指标能更综合、全面地反映我国中、西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保证分析指标和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我国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其他省市普通高校教育发展水平数据,数据来源于《2016年广西教育事业数据分析》以及对国家统计局官网上的2010-2019年我国教育相关数据进行提取和整理。

东中西部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研究

东中西部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研究

东中西部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研究【摘要】本文从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个方面对东中西部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呈现阶梯状不均衡现象,也存在发展不协调、经费投入不足等共同问题。

建议政府继续加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探索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招生指标分配倾向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机制,注重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东中西部普通高等教育比较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增加到1978年的3倍,达到了1800多所;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更是增加到20倍,达到了1700多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壮大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和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是否存在不平衡、差异性和共性问题,这是需要关注并进行探索的课题。

一、东中西部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概述(一)东中西部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对比情况1.东中西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学生数量分布不均匀,东中部普通高等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毕(结)生数约为西部的2倍(本文东中西部对比数据为各省、市、自治区的算术平均数)。

(见表1)表1 东中西部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结)业生数(2006年)注:来源资料: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有关数据整理。

2.东中西部毛录取率(本文没有采用通常的“毛入学率”。

原因是只有部分省区市不同年份地公布了高等教育毛入学,而且公布的数据还包括高教自考、成人教育等,带来了统计数据获取和比较分析的困难。

为了保证资料数据获取的方便和更好的测量效度,本文采用“毛录取率”代替“毛入学率”,以当年当地录取人数的4倍而不是在校大学生人数作为评测分子,以当年当地18~22岁适龄人口而不是应考人数作为基数,来测度地区之间的高等教育机会发生率。

)呈现阶梯状递减,而且都不同程度存在毛录取率偏低的现象(东中西部毛录取率分别为25.88%、21.01%和18.95%)。

2023年教育资源分布调查

2023年教育资源分布调查

2023年教育资源分布调查2033年教育资源分布调查概述:教育资源的分布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以及公平性至关重要。

为了了解2033年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本文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进行了调查。

通过对学校、师资、设施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学校数量与类型分布情况: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33年全国共有正式教育机构2.35万所,其中包括学前教育机构、中小学和高等学校。

各省份学校数量总体较为均衡,但在西部地区和一些贫困地区,学校数量相对较少,教育资源较为匮乏。

在学校类型方面,中小学占了大部分比例,约占总数的70%,高等学校约占30%。

这也反映了我国教育机构的整体结构。

二、师资力量分布情况:师资力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

通过统计数据,我们发现,全国教育机构共有教师160万人,其中中小学教师占比较大。

但同时也发现,教师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东部沿海省份拥有较好的师资资源和师资结构,而西部地区则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

三、教育设施分布情况:教育设施的建设和分布与学生的学习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个学校拥有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约50个。

但在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设施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也不断普及。

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室和多媒体设备,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普及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结论: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教育资源分布在全国范围内总体较为均衡,但在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仍存在一定的不足;2. 师资力量在东部沿海省份相对充足,而在西部地区存在不足的问题;3. 教育设施的建设和普及仍需加强,特别是在偏远地区;4.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普及仍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进一步改善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我们建议:1.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建设;2. 在教师培养方面加大力度,为人才输送提供更多的支持;3. 增加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设施建设投入;4. 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应用,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调查:全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教育调查:全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作者:王善迈袁连生田志磊张雪开篇语教育健康发展,仰赖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就是按照规律办事。

揭示规律要依靠扎实可靠的调查研究。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服务教育改革发展,这是本栏目的使命。

教育是社会事业。

全社会都十分关注教育。

我们热情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赐稿,字数最好在8000字以内,附有统计分析图表。

欢迎传播本栏目的文章。

请转载者特别注意:本栏目文章为专业研究成果,不是普通新闻稿;网络版本由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首发;其他任何单位只有与本报签订本栏目转载协议,方可转载;对无协议转载的,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欢迎加入中国教育报调查中心QQ群(222683187)。

我国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巨大发展。

政府宣布,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全面普及。

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

从入学率指标看,我国教育已经达到世界中等水平。

但是,我国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地区之间教育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水平差异很大,很不均衡。

为了缩小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教育发展指标,全面、客观地描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差异,为制定和执行缩小地
区差异的公共教育政策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

本文试图构建适合我国情况的教育发展指数,并依据这个指数比较分析了2009年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教育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教育的相应发展提升教育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水平,取得社会公众满意的教育成果,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衡量教育发展总体水平的指标应该包含这4个方面的内容。

但是,目前我国教育统计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教育质量统计评价数据,人口大规模流动导致各个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当地教育发展实际。

限于现有的统计数据,我们构建了由教育机会指标、教育投入指标和教育公平指标构成的教育发展指数,其中的教育投入指标作为教育质量的替代指标。

教育发展指数=40%×教育机会指数+30%×教育投入指数+30%×教育公平指数之所以将教育机会指标的权重确定为40%,是由于上述教育发展指数中没有教育成果的内容,且教育机会的高低对教育成果有直接影响,适当增加其权重是期望可以对缺失教育成果指标有所弥补。

根据上述指标,我们使用政府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了2009年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教育发展指数(如表1),用于反映各个省份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

表1 表2从表1可以看到,2009年,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北京、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最低的是贵州、云南、西藏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
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由于教育公平水平在全国倒数第一,教育投入水平也比较低,教育发展水平排在倒数第6名,远远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说明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教育的相应发展。

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是由教育机会水平、教育投入水平和教育公平水平3个方面共同决定的。

从各省份教育机会水平(见表2)、教育投入水平(见表3)和教育公平水平(见表4)之间的关系看,全国31个省份大致可以分为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两大类型。

表3 表4均衡发展类型的省份,构成教育发展指数的3个方面差异不大。

属于均衡类型的省份共12个:上海、北京、浙江、黑龙江、陕西、四川、海南、广西、新疆、安徽、甘肃、贵州。

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属于高水平均衡;黑龙江、陕西、四川、海南、广西属于中等水平均衡;新疆、安徽、甘肃、贵州则属于低水平均衡。

非均衡发展类型的省份,构成教育发展指数的3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属于非均衡发展类型的省份共有19个:天津、江苏、福建、辽宁、吉林、内蒙古、宁夏、重庆、河北、青海、山西、江西、山东、湖南、河南、湖北、广东、西藏、云南。

非均衡发展类型又可分为教育机会相对薄弱型、教育投入相对薄弱型、教育公平相对薄弱型3类。

属于教育机会相对薄弱型的省份有吉林、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云南,属于教育投入相对薄弱
型的省份有河北、山西、江西、河南,属于教育公平相对薄弱型的省份有广东、天津、江苏、福建、辽宁、重庆、山东、湖北。

经济越发达,教育机会水平越高教育机会水平由教育机会指数的大小决定。

我们设计的教育机会指数由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义务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4个指标构成。

教育机会指数=1/4(学前教育毛入学率指数+义务教育毛入学率指数+高中阶段教
育毛入学率指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数)在计算各省份各级教育毛入学率时,我们使用常住学龄人口而非户籍学龄人口作为基数,以反映人口大量流动时代各地区的真实教育机会。

从2009年各省份教育机会指数(见表2)看,水平最高的是浙江、上海、北京等前10个省份,除了重庆外都属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位列后10名的省份有7个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可见,总体而言,一个地区的教育机会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经济越发达,教育机会水平越高。

排在后10名的省份中,有两个中部省份、一个东部省份。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北京,这个公认为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其教育机会水平还低于浙江、上海,主要原因是常住人口中非户籍幼儿的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远低于
浙江、上海,拉低了教育机会指数。

这既反映了地方政府是否积极主动发展教育的阶段性水平,也反映了地方政府是否促进了不同层次教育的协调发展水平。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
区投入水平比中部地区更高我们因为缺少教育质量数据而用教育投入指标来替代教育质量指标,因而在构建教育投入指数时,尽量选择与质量关系密切的投入指标。

国内外研究表明,教育经费水平、师资水平对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用各级教育的生均事业费、教师学历水平作为教育投入指标,来间接反映教育质量。

教育投入指数=1/8(小学生均事业费指数+初中生均事业费指数+高中阶段生均事业费指数+高等教育生均事业费指数+普通小学师资指数+普通初中师资指数+普通高中师资指数+普通高校师资指数)为了便于理解和比较,我们对4个经费投入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某省份教育经费的标准化值=该省份实际值/最优值。

其中的最优值是当年最高省份的值。

各级教育师资指数按如下方法计算:小学师资指数=地区普通小学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100%初中师资指数=地区普通初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100%高中师资指数=地区普通高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100%大学师资指数=地区普通高校中具有博士学历教师的比例
/100%由表3可以看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投入水平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水平比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更高。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投入与经济水平关系比较密切,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与经济水平的关系似乎不是很密切。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获得了中央政府更
多的财政转移支付经费,教育投入水平高于其经济水平。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北京、上海的教育投入水平远远高于其他经济发达的省份,但经济发达的广东,教育投入水平还不如吉林、辽宁、内蒙等经济力量较弱的省份。

提高教育公平靠合理的教育政策和执行力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
基础。

提高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教育公平的理想状态是一个孩子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不受其出生地区、家庭、性别和受教育学校的影响。

相应地,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公平、城乡公平、阶层公平、性别公平、校际公平等5个方面。

我国现有的统计资料中,没有反映阶层之间、学校之间、性别之间教育公平的指标,所以我们只能构建包含城乡公平和省内县域公平指标的教育公平指数:教育公平指数=1/8(小学专任教师学历的城乡差异指数+初中专任教师学历的城乡差异指数+小学生均事业费的城乡差异指数+
初中生均事业费的城乡差异指数)+1/4(县际小学生均事业费基尼系数+县际初中生均事业费基尼系数)小学、初中生均事业费和教师学历的城乡差异,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教育的城乡公平水平。

一个省份内县际间小学生均事业费基尼系数和初中生均事业费基尼系数,可以反映县际间小学和初中教育经费的差异,揭示省内县域间教育资源的公平情况。

从表4可以看到,教育公平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密切的关系,教育公平水平高的有经济发达的上海和浙江,也有经
济欠发达的西藏和青海;教育公平水平低的有经济欠发达的甘肃和新疆,也有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和山东。

广东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其教育公平水平全国最低,而且远远低于倒数第二名的重庆。

显然,提高教育公平不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而在于合理的教育政策和政策的执行力度。

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教育公平只计量了城乡公平和县域公平,没有反映校际公平、阶层公平和性别公平。

如果有校际公平、阶层公平和性别公平的数据,像北京这样校际和阶层差距明显的地区,教育公平的排名将会下降。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16日第3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