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中隔震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摘要:经过多年来地震灾害的灾后表现能够看出地震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地震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所以,建筑设计中的安全性和抗震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当前,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破坏程度的有效措施即隔震与消能减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运用隔震与减震技术,对于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效果十分显著,尽管运用该种技术手段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筑成本,但是伴随着时代的改变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提升,对于隔震减震技术的必要性与可应用型也在不断凸显。

回顾过往建筑工程实施案例能够发现,消除器的使用可以有效加强建筑结构的阻尼,通过效能器使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震动得以缓解,从而实现建筑消能减震的目标。

此外,通过研究国外强震经验分析得出,通过延伸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的隔震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缓结构的水平地震效用。

下文即对隔震减震具体操作手段进行叙述。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应用1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建筑物结构隔震体系是通过在结构底部或层间位置设置隔震装置形成的,该体系主要包含了下部结构、隔震层以及上部结构。

隔震技术主要原理是利用隔震层将建筑结构上下两部分有效分离,避免地震作用通过结构向上传递。

利用隔震层较大的阻尼来吸收地震能量,减轻建筑物上部结构受到的作用力,确保建筑结构处于弹性工作性能,增加建筑物安全性能。

另外,隔震层具有较小的水平刚度,能够很好延长建筑物自身基本周期,在地震中减小其加速度反应,从而保证结构的安全。

通过设置合理的隔震层,不仅可以避开地震波的主频带范围,减小地震作用传递到隔震结构上部,还能耗散大部分的地震能量,使得上部结构相对形变减弱,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并且,通过设置阻尼器,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的抗震性,使其具备更强的抗震性能,而且可以有效抵消外界的冲击力,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建筑结构主要隔震措施2.1地基隔震地基处于建筑和地震能量的夹层,和地面直接接触,表明地震来临时,地基将直接遭受地震波的冲击。

建筑抗震结构论文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

建筑抗震结构论文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

建筑抗震结构论文建筑抗震设计论文浅议隔震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摘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给出高层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要求,其中隔震层的设计和验算尤为重要,由于高层隔震建筑上部结构倾覆弯矩较大,对隔震支座的竖向压应力、竖向位移、水平剪应力、水平位移以及上部结构的变形等要求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

本文作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剖析了高层建筑结构的隔振设计实施方案。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设计高层建筑通过隔震建筑和不隔震建筑的抗震效果比较,表明隔震结构采用橡胶垫隔震支座时具有明显的隔震效果。

隔震结构的设计内容包括隔震目标的确定、上部结构设计、隔震层设计、隔震层验算、构造措施、经济性论证等诸多方面。

一、基础隔震结构体系动力分析基础隔震结构目前多用于30层以下、高宽比较小、上部结构水平层刚度较大的建筑结构。

如果上部结构层数较多、高宽比较大、层间刚度较小,则上部结构须视为多质点体系,采用多质点模型,并需要考虑结构的倾覆、扭转等因素。

在高烈度区地震波激励下,高层隔震结构体系的上部结构弯曲变形已开始占了较大部分,在高烈度地区应用橡胶隔震结构,结构中的隔震支座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拉应力或者非线性变形,但是结构整体是安全的。

对于高层隔震结构体系,上部结构的倾覆弯矩较大,水平地震作用会引起隔震层的转动,结构的垂直荷载也较大,隔震层可能产生明显的竖向变形。

对于这种情况,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不仅要按多质点平动体系进行分析,并且要考虑结构的摆动。

因此应采用多质点平动加摆动计算模型。

二、高层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1.隔震设计要求(1)设计方案: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建筑抗震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

(2)设防目标:采用隔震设计的房屋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应高于抗震建筑。

在水平地震方面,隔震结构具有比抗震结构至少高0.5个设防烈度的抗震安全储备。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种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并且,我国通常地震的震源相对较浅,波及的区域较广,发生次数也较为频繁,当地震灾害发生时,将会对社会和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人们对于建筑物的防震设计越来越重视,愈加关注建筑设计中隔震与减震有效措施的实施。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建筑工程设计中隔震减震技术的运用,考虑到工程实际中常用的隔震减震设计和隔震减震构造运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实现整体建筑工程质量的良好保障目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引言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人们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采取合理的隔震减震策略,有效抵御地震带来的威胁,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积极重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设计,保证施工团队能根据设计图纸内容完成后续施工。

1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减震措施的意义随着人民对建筑安全的重视程度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防止建筑遭遇地震后中断重要的使用功能,避免人员伤亡及次生灾害,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2021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从规章制度层面鼓励推广隔震减震技术。

《条例》中第十六条要求: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医院、儿童福利机构、幼儿园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并且国家鼓励在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中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提高抗震性能。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减震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破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大幅度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使人身安全和财产得到保障,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在结构设计环节使用隔震减震技术。

隔震减震措施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已经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手段。

2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2.1支座受到抗震墙造成的影响在进行减震和隔震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到尽量分散,一方面,是因为这样能够让建筑结构变得稳固;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地震时给建筑带来的倾覆力加成,减弱支座拉力带来的严重影响,要根据要求确保受力较大的一面设置抗震减震支座,并确保各支座间距离不得超过2m,否则会导致抗震减震支座的作用无法体现,进一步影响建筑的减震隔震效果。

建筑减震隔震系统论文

建筑减震隔震系统论文

建筑减震隔震系统论文基础隔震体系通过在建筑物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专门的橡胶隔震支座和耗能元件,形成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

通过隔震层和耗能元件,将房屋结构与基础隔离开来,延长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并将结构的位移集中于隔震层,建筑物上部结构类似于刚体平动一样,自身相对位移较小,建筑物结构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不会造成建筑物产生破坏或倒塌现象[1]。

近年来,通过大量试验结果及已建造的隔震结构工程经验,在大地震发生时,隔震系统一般可使上部结构承受水平地震作用降低约60%。

隔震系统减震效果明显优越于一般传统结构,建筑的总造价相比传统的抗震加固方法增加很少,对于高烈度区尤其适用[2]。

基础隔震技术对上部结构的平面、立面、体型等限制较小。

首先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加速度已经很小,其次可以人为调整隔震支座的布置使隔震层的刚度中心和上部结构(上部结构作为一个刚体)的质心尽量重合,以减少扭转效应。

这对于不规则的建筑物尤其适用,它使地震区的建筑物的外观视觉效果及结构设计从很多严格的限制中解脱出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超高层建筑、大空间大开窗建筑、及平面不规则建筑的结构设计。

若设计合理,地震作用后无需对建筑物进行修复,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体系在建筑物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叠层橡胶隔震支座,通过利用橡胶刚度小的特点能够延长建筑物的固有自振周期,远离场地卓越周期,从而达到减小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叠层橡胶支座有以下四种类型[3-4]:普通夹层橡胶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加各种阻尼装置的夹层橡胶支座。

夹层橡胶垫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技术最为成熟的隔震装置。

夹层橡胶垫隔震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能力,作为建筑物的支承垫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

目前,我国一些隔震器材生产厂家生产的夹层橡胶垫的竖向承载力安全系数甚至能够超过6.0。

2、具备稳定的弹性复位功能,能在多次地震中自动瞬时复位。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分析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分析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作为保护建筑和人民安全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通过对隔震技术的原理、应用案例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帮助设计师和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隔震技术,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抗震性能;城市化安全性引言在地震频发的现实环境下,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抗震设计主要依靠增加结构刚度来提高抗震能力,但这往往会增加建筑结构的成本和施工难度。

隔震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抗震手段,通过将建筑结构与地基分离,避免地震能量传递到建筑物上,进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本文将对隔震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1.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成为关注焦点。

传统的抗震设计存在成本高和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因此隔震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抗震手段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隔震技术的深入分析和探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抗震设计和建筑结构的发展,提高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性。

2.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概述2.1隔震技术的定义与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将建筑结构与地基分离的抗震手段。

其原理基于弹簧-阻尼器系统,通过在建筑结构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将地震引起的振动能量分散、吸收或反射,从而减小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力。

隔震装置通常由弹簧和阻尼器组成,弹簧用于支撑建筑结构并提供柔性,而阻尼器则通过耗能机制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

这样,当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对振动进行有效控制,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2隔震技术的分类隔震技术可以根据其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基础隔震、建筑隔震和设备隔震。

基础隔震是通过一定的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分离,例如使用沉降隔震装置等。

建筑隔震则是通过在建筑结构内部设置隔震装置来实现,如弹簧隔震墙、隔震剪力墙等。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在建筑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的背景和原理、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背景和原理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变形则是地震灾害的关键点。

传统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减震器的结构工程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底部设置弹簧、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开来,使地震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小。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日本地震频发,大量建筑物被毁坏,造成了重大损失。

随后,日本开始研究并应用隔震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此后,国际上也开始了对隔震技术的深入研究。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地震频发区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研究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区域,隔震建筑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建筑规范和标准,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日本在1995年通过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物抗震施工规程》,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了具体规定。

中国也在地震规范中对隔震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科学界,对隔震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隔震结构的设计优化、隔震装置的材料和性能研究、隔震结构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等。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性很大。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隔震减震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采取科学的隔震减震技术和措施,可以减少建筑物在地震时受到的摇晃和破坏,提高抗震能力。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技术通过减少地震能量传递,降低建筑物振动响应,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建筑物的完整性。

隔震减震措施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还能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1隔震减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地震是自然界最为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隔震和减震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破坏,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隔震和减震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物受到地震引起的振动的影响。

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或结构中加入隔震设备或减震装置,能够有效地分离建筑物与地面之间的动力联系,使建筑物在地震时发生的振动大大减小。

这种隔离和减震的效果可以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结构的传递,降低地震震级导致的破坏。

(2)隔震和减震技术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通过合理选择结构材料和构造形式,并结合隔震和减震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提高其抗震能力。

即使发生地震,建筑物也能够承受住较大的地震作用而不发生崩塌或倒塌。

(3)隔震和减震技术还可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

地震不仅会给建筑物本身带来破坏,还可能导致其他灾害,如火灾、水灾等。

采用隔震和减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概率。

2隔震减震的方法隔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切断地震能量传递的直接途径,将建筑物与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隔离开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

通过采用隔震装置,如隔震支座、隔震橡胶垫等,建筑结构能够在地震时自由摆动,分散和吸收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用于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影响的技术。

它通过将建筑与地基之间增加一层或多层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地震中,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减少震中产生的破坏和位移,保护人们和财产的安全。

本文将着重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分析。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出现的隔震技术是利用钢球或橡胶球来降低地震引起的地基振动。

然而,这种技术并不可靠,无法提供足够的隔离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师们开始研究和开发更高效的隔震系统。

在隔震技术的研究方面,工程师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材料的选择和性能研究、隔震系统的设计和构造、隔震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和模拟等。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来评估隔震系统的性能。

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震害调查研究,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模式和机理。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目前,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办公楼、住宅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各种类型的工程。

隔震技术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新建建筑和老建筑的加固。

对于新建建筑,隔震技术可以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就被融入进去。

隔震材料和隔震系统会根据地震活动的特点和建筑物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对于老建筑,工程师们通过在建筑底部添加隔震装置来加固建筑物。

这样一来,建筑物在地震中产生的动力响应就能得到控制,从而减小结构损伤和位移。

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地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通过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此外,隔震技术还能够减少地震后的修复和重建工作,降低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

总之,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技术,它通过增加建筑与地基之间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包括材料、设计和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隔震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隔震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隔震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作用研究论文隔震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作用研究论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能否充分地考虑到抗震问题,并且使用有效的措施达到抗震的目的,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的时候,都是坚持小震不塌,大震能修的原则,在设计方面使用了很多措施进行抗震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于建筑设计中抗震措施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1 建筑结构的主要隔震措施在对建筑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般使用的方式是对地基进行相关处理、对建筑上部结构进行防震设计以及安装抗震的装置,这些方法通常是相互结合使用的,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各个地区地震构造具体情况以及建筑本身结构进行设计,在关键部位需要设置隔震层,根据隔震层位置的不同,可以将建筑物隔震设计分成以下几种。

1. 1 建筑地基采用特殊材料隔震建筑基础隔震,指的是通过对于建筑基础进行特殊的处理,减轻地震时建筑受到的地震的作用,从而减少地震对于建筑造成的损害。

以往是在建筑的基础位置交替铺上砂子与粘土,或者直接设置砂子或者粘土垫层。

在建筑的基础位置安装垫层,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于建筑造成的损害。

近些年来,相关部门已经加强了对于这个方面的研究,研发出一种使用沥青为原料的材料,使用这种材料进行隔震层设置,能够起到的良好的隔震效果。

1. 2 建筑基础设置隔震装置减震指的是在建筑的基础位置和上部建筑之间安装特殊装置,从而减轻地震向上传递的作用,其最高能够减少地震对建筑传递的三分之二的能量,但是,装置减震措施不适合使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由于在高层建筑中,设置装置会增加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造成无法达到减震的效果。

一般使用的有粘弹性隔震、摩擦滑移隔震等几种,设置装置有橡胶垫装置、混合隔震装置等。

1. 3 建筑层间隔震措施层间隔震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对破旧的建筑进行改造,在施工方面有着操作简单、易于上手的优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要点探析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要点探析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要点探析论文(共4篇)第1篇:试探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汶川5.12地震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便高达八千亿元,而人员伤亡更是触目惊心。

由此可见,建筑结构优质抗震设计尤为重要,可显著降低地震灾害伤亡人数,并控制直接经济损失。

因此从设计层面如何有效提升框架结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尤其是建筑在强震作用影响下的预防倒塌性能,成为我们应主力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1.采用隔震设计技术营造以柔克刚效果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技术是一类效果显著的新型工程抗震方式,我们可通过安放消能隔震装置,例如隔震垫、橡胶于结构建筑基础与底部之间,将基础同上部结构有效隔开,进而令其动力作用与性能有效改变,显著减轻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营造以柔克刚的良好建筑结构抗震效果。

通过国内外工程实践与大量试验证明,该隔震设计体系可令结构水平加速度地震反应有效下降约百分之六十,进而控制或消除了建筑结构受到地震的损坏影响程度,提升了建筑物与空间内部人员的安全水平。

一般来讲该隔震体系技术拥有强大的垂直方向承载力,可达到五十至两千吨,同时该设计技术体系拥有较大垂直向压缩刚度,相应的其水平向具有的变形刚度有限,仅为每毫米四分之一千牛至每毫米一点八千牛,而其在水平向变位极限值较大,最大可达到五十厘米,并具有较充足的初始刚度,可抵抗轻微地震与风荷载。

一旦发生强烈地震时可产生一定程度的柔性自由滑动。

而倘若发生了较大变形则会回升刚度,发挥一定的限位与保护作用。

其中采用橡胶钢板夹层隔震垫可有效发挥显著复位能力,通过实践研究不难发现,其在众多地震灾害中均能产生瞬时自动复位。

再者该类技术方式构建的隔震装置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其服务使用寿命高达七十年左右,因而远远高出一般住宅、民用建筑使用期限五十年的寿命要求。

另外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式主要使用在重要多层与低层建筑中,例如学校、医院、科研机构、商场与各类重要职能单位建筑。

2.减震消能结构抗震设计方式减震消能结构抗震设计方式主要指位于某些建筑结构部位,例如剪力墙、支撑、连接缝、节点或连接件等位置合理设置消能元件或阻尼装置,利用该消能装置内含的非线性摩擦滞回变形进行能量耗散,或对地震能量进行吸收,进而降低主体建筑结构竖向与水平向的地震反应,避免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倒塌或破坏现象,以实现抗震、减震科学目标。

浅析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浅析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浅析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摘要: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源于建筑物的倒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难以忘记汶川地震给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所带来的巨大的人身、财产伤害,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发生里氏9.0级地震,再次给我们的建筑隔震设计敲响了警钟。

因此做好工程抗震减灾工作,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目前已成为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隔震技术建筑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建筑结构物提出了比以往更严格的抗震安全性和适用性要求,而传统的结构消极抗震设计方法,越来越难于满足这些要求,同传统抗震体系相比,隔震技术更加有效、安全、适用、可靠,并且可以降低造价,在突发性的地震中不破坏、不倒塌,既保护建筑结构本身,又保护建筑物内部设备及人员安全,经济适用,将成为建筑抗震的主体。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研究背景隔震概念最早由日本和合浩藏在1881 年提出,现代意义上的基础隔震技术是由卡斯佩和日本大戚公共建筑工程公司分别独立创造出来的。

大成公司在1983 年旧金山国际抗震工程师大会上宣布了这项成果。

该公司在模拟大地震作用的振动台上,用一个7层框架结构楼房和一个墙体承重结构楼房的模型作了试验。

结果证明结构内部承受的振动力减弱了14-18 倍,可以有效地达到抗震的要求。

结构减震控制可以认为是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一次革命。

日本、美国、中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众多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一度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众多的减震技术中,隔震技术的减震效果是首屈一指的,但其应用范围也相对较窄,不太适用于超高层或高宽比较大的建筑,我国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包括:高层建筑的隔震设计方法;考虑土—基础—结构共同作用的隔震结构受力分析;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滑移支座的开发等。

隔震结构分析设计要点论文

隔震结构分析设计要点论文

隔震结构分析设计要点论文第1篇:隔震结构分析设计要点论文【擒耍】文章介绍了隔震结构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对隔震层分析,上、下部结构设计、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等主要步骤及要点进行了说明。

主要结合隔震分析的现状,说明膈震层布置的原则,上部结构设计要点。

【关键词】隔震分析;膈震建模;隔震层布置引言2008年以来,我国接连发生汶川、玉树、芦山等多次大地震;2011年以来,智力、日本、尼泊尔等地发生了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近期以来更是地震不断(见表1)。

这些事例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地球已经进入又一个地震活跃期。

作为已被*实的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隔震技术正在逐渐进入我国建筑领域,并随着2014年住建部颁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表1近期地震汇总1231、隔震结构概念,原理与传统抗震结构相比,隔震结构多了一个隔震层。

隔震层由隔震器、阻尼器、抗风装置、限位装置等部分组成,以隔震层为分界线,隔震层以上称为上部结构,隔震层以下称为下部结构。

地震之所以能引起房屋破坏,主要有两个原因:1)地面震动大量传递到建筑结构上(2)震动能量引起构件破坏。

因此,减轻地震灾害也可以从两方面人手:1)削弱建筑与地面的连接,减少能量传i,2)增加耗能构件,减少常规构件消耗的地震能量。

隔震结构主要是从第一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关于高墩大跨径连续钢构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分析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高墩大跨径连续钢构桥梁在交通道路建设中运用的越来越多,尤其是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盘山公路等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但由于地形较为复杂,在道路建设中多采用桥梁,再加上山区为地震多发地带,因而对桥梁设计要求极为严格。

高墩大跨径连续钢构桥梁结构的设计具有良好抗震能力,分析其抗震设计,对于其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墩;大跨径:连续钢构梁;抗震设计1高墩大跨径连续钢构桥简介钢构桥结构较为特殊,是将墩台与主梁整体固结。

建筑结构中隔震减震加固技术的应用论文

建筑结构中隔震减震加固技术的应用论文

建筑结构中隔震减震加固技术的应用—在5.12特大地震后的应用论文提交时间:2016 年7 月1日摘要随着近些年来地震灾害的多发,造成了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人们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越来越重视。

本文就结合当前的地震灾害的情况,论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以及灾后减震加固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隔震消能减震 5.12特大地震1.引言在过去近十年里,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以及世界各地接连不断的地震都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此在建筑结构中是否充分考虑抗震问题,是否合理运用了相关的减震隔震加固技术对灾后房屋加固也成为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尤为重要。

隔震和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受损的有效技术。

又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条件的在隔震和消能减震加固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得到一个能有效降低地震损失的抗震体系,保障人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本文以5.12地震作为一个切入点,以5.12特大地震后国家采取的消能减震加固技术作为实例,来探讨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在未来建筑结构中隔震减震设计的运用。

2.消能减震体系和隔震体系概述一般建筑减震是通过巧妙应用建筑的阻尼与地震能量之间的关系来实施的。

建筑的阻尼的增加能够对地震能量起到较大的消耗作用,减震措施止是通过增加建筑的阻尼来实现消耗地震能量的目的,使建筑的主体结构受到地震的破坏得到避免和减轻。

关于对消能部件个数的设置、具体位置设置等布置问题,一般需要经过仔细分析和计算。

通常在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消能构件,能够达到附加两个方向的阻尼及刚度的目的。

少数情况在结构变形较大的位置设置消能结构,使整个建筑的阻尼得到均衡,使地震能量被分散,从而提高整个建筑物抗震性能,达到保证建筑物安全的目的。

2.1. 消能减震体系消能减震设计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特别的机构或效能元件,通过其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以确保主体结构的安全,进而使主体结构构件在罕见地震中不发生严重破坏。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隔震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 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引入隔震装置,将地震或振动波动的能量分散和吸收,降低地震造成的结构破坏和震害后果。

隔震装置通常由弹簧、减振器等组成,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减少结构受力,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

2. 方法(1)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的基础上设置隔震装置,用以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的传递。

常见的基础隔震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和液压隔震支座等。

(2)结构隔震结构隔震是指在建筑的结构中设置隔震装置,用以减少地震波对结构的影响。

常见的结构隔震装置包括摩擦隔震装置和轴向力隔震装置等。

(3)附加质量减振附加质量减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上附加质量来达到减振的效果。

常见的附加质量减振装置包括质量块、液压质量阻尼器等。

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应用案例1. 地震高发区建筑隔震在地震高发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重要工程。

例如,日本东京塔是一座采用基础隔震技术的高层建筑,具备较强的地震抗震性能。

2. 振动环境恶劣区建筑减振在振动环境恶劣区,建筑结构减振技术能够减少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例如,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采用了摩擦隔震器技术,使桥梁在风震和地震条件下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三、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发展趋势1. 多层次、多角度的应用未来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将更加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方向的地震和振动。

2. 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的发展将推动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创新,如纳米材料、聚合物材料等,能够提高隔震装置的性能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

总结: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论文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论文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论文隔震技术是一种用于减轻结构受到地震、风载或其它外力作用时的振动响应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结构与地基之间插入隔离层,降低结构对地震能量的传递从而减少结构振动。

本文将介绍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加入隔震装置,将结构与地震波之间的耦合降低到最低,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隔震装置通常采用弹簧和减震器等材料制成,可以吸收和消散地震波的能量。

当地震波传导到结构上时,隔震装置能够与地震波一起振动,消耗掉地震波的能量,减少了结构的振动。

隔震技术在工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博物馆等。

这些建筑通常需要承受大量人员聚集和活动带来的动力荷载,隔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的振动,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隔震技术也被应用于桥梁工程中。

大型桥梁往往承受着车流和风载等动力荷载,隔震技术能够有效减小桥梁的振动,提高桥梁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此外,隔震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核电站、石化厂和地铁等特殊工程,减少地震或外力对这些建筑的影响。

一篇相关的论文是《隔震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研究》,该论文阐述了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首先,该论文介绍了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

然后,论文对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隔震层的选择、隔震装置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等。

此外,论文还介绍了隔震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如地震波的输入、结构的动力特性和隔震层的性能等。

最后,论文通过实例分析了几种典型的隔震结构,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估和比较。

综上所述,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插入隔离层,降低结构对地震能量的传递,从而减少结构振动。

隔震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桥梁工程和特殊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隔震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研究》是一篇研究隔震技术的论文,详细介绍了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及几种典型隔震结构的性能评估和比较。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在建筑结构中运用各种装置,以缓冲地震引起的建筑振动并保障建筑物安全的技术。

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地震防灾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进行分析。

一、技术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隔震层将地震引起的水平振动分离,使上部结构不与地面有直接的连接,从而减小上部结构的震动幅度,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隔震层的隔震原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如弹簧减震、脆性材料减震、液体隔震、牢固几何隔震等。

弹簧减震的原理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作用消耗地震能量,减小上部结构的振动。

脆性材料减震是通过将易于破碎的材料放置在隔震层中,地震时,脆性材料会破裂和摩擦,起到减震效果。

液体隔震的原理是将液体封入屏障内,在地震时,液压作用减缓隔震层的振动,达到减震目的。

牢固几何隔震则是利用沉床、弹簧、支撑等固定装置,控制上部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消耗地震能量,达到减震效果。

二、研究进展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一定的历史和成果。

1971年,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马加敦机场标准化了弹簧隔震系统。

1985年,日本首次成功应用液体减震技术于东大阪体育馆和名古屋生活文化中心。

此后,随着研究深入,国外已经有了一系列应用成果,如加州罗斯肯莱斯特大学的地震工程中心、日本东京塔、台湾台北101大楼等。

国内的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但也有一些重大的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推出了油井钻机隔震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2008年,我国首个隔震结构大楼——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建筑工程物流中心”建成,并取得了非常好的隔震效果。

三、应用实例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国内,应用隔震技术的典型实例有:位于四川南充的中石化建筑设施综合体、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上海银行大厦、广州V8国际商业中心、成都新世纪环球中心等。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隔震技术和减震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隔震支座是一种有效的方案。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隔震减震的新理念和设计方法在建筑工程中不断得到应用,不仅满足了建筑减震的要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1隔震减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意义中国城市地震频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我国许多建筑结构缺乏良好的抗震性能,建筑抗震技术落后,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因此,有必要采取合理的隔震减震策略,尽量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使建筑结构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减震策略,合理设置隔震层或采用减震装置,可以将地震所承受的水平位移、加速度和剪力传递到非结构部位,从而保护建筑物主体结构不受破坏,减弱地震的有害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2.1特殊材料隔震传统的建筑结构材料如混凝土和钢材,虽然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抗震要求,但特殊材料通常具有更高的强度、韧性、耐久性等性能。

例如,形状记忆合金可以根据外界温度和应力条件改变形状,从而在地震时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的特点,可有效提高结构刚度和承载能力。

这些特殊材料的应用,使建筑能够更好地承受地震荷载,提高抗震性能。

2.2中间层隔震首先,中间层隔震策略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隔震装置,将上部主承重部分与下部基础隔震,从而减小地震产生的水平振动传递。

隔震装置通常由弹性元件(如橡胶垫、形状记忆合金等)组成,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在地震时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中间层隔震策略使上部结构在地震过程中振动相对自由,降低了地震引起的位移和加速度,有效保护了建筑的完整性。

其次,中间层隔震策略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关于建筑结构中隔震技术的探索

关于建筑结构中隔震技术的探索

关于建筑结构中隔震技术的探索[摘要]我国建筑设计人员目前对隔震设计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开始致力于将各种有效的隔震技术应用到结构设计中,并且致力于解决当前隔震设计计算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以使建筑隔震设计实现高效性合理性。

就目前来看,研究人员已经实现了对于隔震设计的更为完善的认知。

本文便是以建筑结构设计中对于隔震技术的应用为主题,通过从理论含义、体系模型等方面对隔震技术进行分析,着重地谈论了我国当前的隔震设计计算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关键字]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技术1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隔震技术的相关理论分析1.1理论含义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组织开展隔震设计,是指在设计工作中,有意识地延长该工程的结构周期,以使建筑工程在应用中顺利地躲开地震发生的短周期,最终使建筑结构免遭震害的破坏。

开展隔震设计工作,必须要立足于该建筑工程的建造场地环境、使用功能定位、震害预防需求及类别、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充分考虑经济、设计、操作等方面的可行性,设计并对比分析选择优秀的隔震设计方案,才能够保证隔震设计的有效性。

1.2体系模型目前,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结构的不同特征,以及该建筑工程的具体设计要求,设计出由简洁到精密的不同体系模型,以适应建筑的具体隔震设计需求。

具体来讲,其体系模型可以根据核心作用性能的不同,分为质点与振动两大体系,其中,质点体系又分为单质点、双质点、多质点以及无限质点这几种,而振动体系则可分为空间振动与扭转振动两种,各种体系模型具有不同的特征与适用性,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做到对于这些特征与适用性的充分考虑。

质点体系模型:1)单质点模型,该模型以夹层垫作为基础隔震层,其刚度要比建筑上部结构具有的刚度低出很大部分,一旦发生地震,上部结构可以作为整体平动的刚体来控制建筑结构活动,所以,设计人员可以立足于此机制,顺利地计算出地震单向水平力下隔震层的反应。

2)双质点模型,该模型的设计通常不需要考虑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力下的倾覆力矩及弯曲变形,而只需计算出建筑结构在基本振型下的动作即可,主要用于层数较少的房屋隔震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技术的运用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技术的运用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技术的运用研究摘要:地震就是指因地壳结构变化出现的自然灾害,地震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建筑物的结构,使建筑工程出现坍塌或变形的现象,而隔震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地震带来的影响。

本文以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技术为研究主题,首先介绍了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技术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当前建筑结构抗震减震的相关问题,最后阐述了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技术的运用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参考,以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运用;研究前言从建筑结构角度来看,大部分土木结构的建筑工程分为上部结构、基础结构以及下层地基,为缓解地震带来的能量,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一般会在各结构层之间设置隔震层。

现阶段,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隔震技术已经从传统的以硬治硬升级为以柔克刚的方式。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一般会按照建筑结构特点设计相应的隔震层,利用下层软质隔震层吸收大量地震带来的能量,减少地震对上层结构的影响,从整体上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效果。

1.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技术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不可抗力的自然现象,地震之所以会破坏建筑物,主要原理就是由于地面剧烈运动导致建筑物出现快速的振动,振动就会对建筑本身以及建筑物内设施造成影响。

虽然地震预测设备能够有效发现地震波,提醒人们做好相关应急措施,但由于地震发生的速度很快,根本无法控制地震对地表以及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为有效减少地震对房屋建筑的破坏,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只能从建筑工程角度入手,利用隔震技术提高建筑的稳定性与抗震性。

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应该遵循小震不坏和大震可修复的原则,结合实际需求采取科学的隔震技术。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运用隔震技术的建筑与不使用隔震技术的建筑遇到地震时的表现有较大的差异,使用隔震技术的建筑在遇到地震时,往往只表现出建筑轻微的倾斜、建筑内设施以及物品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破坏;而不隔震的建筑会出现墙壁断裂、倒塌以及建筑物内设施破坏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中隔震技术论文
摘要:隔震技术是在建筑传统抗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建筑结构中设计隔震层,通过隔震层降低地震自振幅度,减小地震对建筑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力及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建筑内部用户的正常生活,同时对建筑结构整体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建筑业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近几年来部分地区由于地震自然灾害造成建筑物坍塌以及人员伤亡的事故屡见不鲜,在这一形势下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刻不容缓。

隔震技术是现今建筑结构设计的创新技术,其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对提高建筑结构的隔震性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优势分析
1.1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隔震技术在应用中主要是在场地和主体之间或者基础设施和主体之间合理设置阻尼较大,然刚度却较小的阻尼隔震层,利用隔震层将地震所散发的力量吸收掉,以此来降低地震能量对建筑上部结构的传输,这样有利于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

隔震技术工作原理的核心在于通过降低地震振幅的方式来达到防震以及减震的目的。

隔震技术体系通过延长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从而减少建筑结构水平地震作
用,在建筑结构中合理利用隔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防震性能,对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2隔震技术的优势分析
隔震技术与传统抗震技术相比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隔震技术可以加快建筑结构对地震的反应,增强建筑结构的舒适感与安全性;第二,隔震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非结构构件的破坏以及建筑内部物品的移动、振动与翻倒;第三,隔震技术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大大降低了建筑结构的防震工程造价,虽然隔震技术设备需要增加大概5%的成本投入,但是当发生地震时建筑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会大幅度降低,减少建筑内外部损坏,从整体来看隔震技术是具有经济性的;第四,利用隔震技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保证了相关设备的功能发挥。

2 隔震技术的发展分析
在传统抗震建筑结构中一般都是利用抗震结构或者构件来实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采取这种抗震方式进行设计时主要是将地震的作用力当作一种外加荷载来进行考虑,与建筑中其他的结构荷载进行组合设计,从而达到抗震效果。

传统抗震结构设计的抗震效果不是很好,遇到稍微大一点的地震灾害仍然会造成大量损失,而隔震技术则不同,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隔震技术对建筑隔震效果具有良好效果,隔震建筑中增加了专门变形与耗能装置,例如阻尼器、橡胶隔震支座等等,橡胶隔震支座能够为建筑结构提供竖向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
能力以及弹性能力。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不仅具有橡胶隔震支座中的多重能力,同时还具备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对降低地震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是在传统防震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符合我国现代建筑的抗震要求,具有良好的隔震能力。

就近几年来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隔震技术的现状来看,我国基础隔震技术大致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基础滑动隔震与弹性隔震。

其中在弹性隔震技术中,叠层钢板橡胶隔震技术应用较为广泛。

该类隔震技术主要是在建筑结构的底层和建筑基础顶面之间设置一个侧向刚度较低的隔震层,通过隔震层可以延长整个建筑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周期,将地震变形集中在建筑底层位置,建筑上部结构基本上呈现刚性运动,但是这种隔震技术主要是针对建筑结构水平隔震,对竖向震动基本上是没有隔离效果的。

总的来说,隔震技术设备各有其特点及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建筑结构的抗震要求合理选择相应的隔震技术材料及设备,从而实现建筑结构的最大化隔震效果。

3 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上述已经详细阐述了隔震技术的应用优势,但这是在建筑结构设计合理应用隔震技术的前提下实现的。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隔震技术需要考虑隔震结构设计计算方法、隔震结构设计方案选择、隔震建筑结构的适用范围以及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步骤等等,为了保证隔震技术性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全面发挥,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分析:
3.1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计算方法
(1)规范计算方法。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结构隔震设计中采用的都是分离式计算方法,计算减震系数,其作用原理是将建筑隔震结构的楼层剪力和非建筑隔震结构的楼层剪力进行逐层比较,取两者比值的最大值,将其作为建筑结构的减震系数,对于高层建筑隔震结构来说,则是对楼层倾覆力矩进行比较,并取两者的最大值。

获取建筑结构建筑系数之后,建筑隔震结构则应按照非隔震结构进行设计。

基于建筑隔震结构所承受的地震作用分布相对较为均匀或者是呈梯形分布,而非建筑隔震结构则是呈倒三角形或者是弯曲形分布,所以非建筑隔震结构的每一层剪力与弯矩值应比建筑隔震结构的高。

(2)时程分析。

在建筑结构减震系数计算过程中,对于隔震结构分析可采取时程分析法,该分析法对建筑隔震支座的计算模拟相对较为精确。

现今我国建筑隔震结构计算软件相对较为成熟,计算机程序能够为建筑隔震结构提供铅芯橡胶支座、普通橡胶支座以及滑动隔震支座等诸多计算模型。

普通橡胶计算模型属于简单弹性模型,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受拉力时,应取折线形弹性模型,也就是在受拉和受压时的弹性刚度应取不同值。

3.2建筑隔震方案的合理选择
就现今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现状来看,我国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可以说已逐渐趋于成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适应建筑工程实际要求及工程概况。

建筑结构隔震方案是后期进行建筑结构隔震技
术实际操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建筑隔震方案进行合理化选择。

在建筑结构隔震方案选择过程中应以抗震设防类别、建筑场地条件、设防烈度以及使用功能等因素为依据,从而科学选择建筑结构隔震方案。

3.3建筑隔震结构的适用范围
从建筑层面来说,在建筑隔震层中建筑上部结构楼层之间的位移较小,一般情况下都是钢体运动,扩大了建筑上部结构在建筑隔震设计中的自由度,有效缓解了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设计的限制性与约束性,在建筑隔震结构设计中对上部结构设计并无过多限制。

从建筑结构层面上来说,隔震结构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适合应用于多种类型的建筑结构设计中,与建筑传统结构设计相比,建筑隔震结构设计对非结构构件、上部结构的偏心、相关设备的抗震构造以及构件的延性等多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其限制范围较小,在隔震结构设计中可以灵活选择隔震层上部建筑结构形式。

隔震技术主要是通过增大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来降低建筑结构地震的振幅,在建筑场地特征周期比较短的建筑结构中利用隔震技术,其隔震效果较佳。

3.4建筑隔震结构设计的步骤
在建筑隔震结构设计中要保证隔震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应严格按照建筑隔震结构设计步骤进行设计操作。

首先,需要确定建筑隔震结构的布置与上部结构方案设计,在建筑隔震结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地基之间的联系性,建筑隔震结构设计不应与地基进行直接性接触。

其次,应对建筑隔震结构设
计中所需要用的隔震支座进行合理布置与设计。

在建筑隔震结构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结构的具体特征选择合适的隔震支座。

隔震支座设置好之后,位于隔震层的各个橡胶隔震支座应在可变荷载与永久荷载的双重作用力下产生竖向平均压应力,相关设计值应控制在相关规范要求范围内。

再者,需要确定隔震建筑的上部结构水平换算烈度和地震作用。

其中水平换算烈度应在建筑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层间的剪力最大值对比之后再做确定,通常情况下建筑层间剪力比较都是采用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法。

4 总结
隔震技术是在建筑传统抗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建筑结构中设计隔震层,通过隔震层降低地震自振幅度,减小地震对建筑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力及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建筑内部用户的正常生活,同时对建筑结构整体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现今隔震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多种类型建筑结构设计中,是一种相对较为成熟的隔震技术,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参考文献:
[1]陈昊.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J].山西建筑,2010,35(7):67—69
[2]周升.隔震技术基本原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68):45—46
[3]杨惠予.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鸡西大学学报,2010,10(3):32—34
[4]谢志林.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13,3(14):133—135
[5]丰清良.浅析高层建筑结构中隔震技术的运用[J].建筑与工程,2012,9(07):463—464
[6]杨淑红.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发展与应用[J].山西建筑,2013,17(03):106—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