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第二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第二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第二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功能,以及突触的基本结构与传递过程

2、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对躯体运动调控的不同功能与机制

教学重点

1、脑干对躯体姿势调控(姿势反射)

2、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教学难点

1、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本章课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是体内最重要的功能系统,它不仅把体内各部的功能互相联系起来,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而且还能把人体活动和外界环境统一起来,使其更好地适应经常变化的外界环境,尽管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的整合和调节极其复杂,但其基本方式仍是反射。

[自学提纲]

?1、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功能

?2、神经元的结构、机能与分类

?3、突触的基本结构

?4、突触传递的过程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躯体运动:指运动器官系统(骨骼肌、骨和骨连接)的运动。

人体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与调节下,骨骼肌有节奏的协调一致的收缩与舒张,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维持一定的姿势,从而完成各种动作,因此,人体能产生随意运动的基础,就在于骨骼肌能够反射性地引起肌紧张,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支配与调节下重新调整各部分肌肉的张力,以恢复姿势,维持平衡,所以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实质上就是对骨骼肌活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是调节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脊髓反射是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脊髓前角灰质中有大量的运动神经元(α、γ运动神经元)

(一)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1、屈肌反射:当肢体受到刺激时,可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伸肌松驰,整个肢体屈曲。

2、对侧伸肌反射:当刺激增强时,被刺激的同侧肢体出现屈肌反射,还可反射性地引起对

侧伸肌伸直的活动。

3、意义:(1)屈肌反射具有躲避伤害刺激的保护意义;

(2)对侧伸肌反射具有维持姿势的意义

(二)牵张反射:

1、概念:人体内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

2、牵张反射

位相性牵张反射(腱反射)

肌紧张:缓慢牵拉肌肉可导致被牵拉肌肉本身的收缩。

肌紧张的感受器是肌梭,效应器是受牵拉肌肉中的ST

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肉引起被牵拉肌肉的快速收缩。

腱反射的感受器是腱器官,效应器是受牵拉肌肉中的FT

二、脑干对躯体姿势调控(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类反射活动总称姿势反射。

牵张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就是最简单的姿势反射,此外,还有较复杂的姿势反射。(一)状态反射:

1、概念:头部空间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

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

2、状态反射规律:(1)头部后仰:前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后肢伸肌紧张性降低;

(2)头部前俯:后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前肢伸肌紧张性降低;

(3)头向一侧扭转:下颌所指一侧的伸肌紧张性加强,对侧伸肌紧张性减弱;

状态反射的姿势符合姿势反射的运动姿势

状态反射规律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例:举重:头后仰——提高肩臂力量;双杠肩倒立——头后仰——提高肩臂力量;

体操平衡木动作——头部位置不正,使双臂肌力不一致,身体失去平衡;

(二)翻正反射:

当人和动物正常姿势遭到破坏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正常的反射活动。例:动物通常都有保持站立姿势的能力,如将动物推倒,该动物能很快翻正过来。

体操、跳水、跳伞的空间旋转和翻腾动作界与翻正反射有关。

(三)旋转加速度反射:

旋转加速运动时,将刺激半规管壶腹脊上的感受装置,反射性地引起眼外肌、颈肌和四肢肌张力的改变。

(四)直线加速运动反射:

人体作直线加速运动时所引进的颈部和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而恢复正常姿势

1、升降反射:人在乘电梯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将反射性地引起肌张力的改变。

当电梯上升的瞬间,引起膝关节不由自主的屈曲,而当电梯停住的瞬间,则引起膝关节伸直,而电梯下降过程中,下降瞬间膝关节不由自主地伸直,而在停止时,则膝关节屈曲。2、着地反射:动物由高处落地时头部前倾,前肢伸直,前肢脚趾张开而后肢弯曲,使身体在着地时保持重心,缓冲震动。

例:体操落地动作,下肢弯曲。但如果一旦失手从器械上跌落,也会用手撑地。

三、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1、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

功能特征:(1)交叉支配: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的躯体运动,头面部多受双侧支配;

(2)上下倒置:运动区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一定的区域支配一定部位的肌肉,且功能定位是上下倒置的;

(3)按功能定位:身体不同部位在皮层的占位面积大小与运动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2、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下行传达来完成的。(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1、控制肌紧张使肌肉活动适度;

2、参与随意运动的稳定;

3、与运动程序有关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1、维持身体平衡——小脑绒球小结叶(原始小脑)

2、调节肌紧张——旧小脑

3、协调随意运动——新小脑

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板书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突触的基本结构与突触传递的过程。

2、状态反射有何规律?举例说明状态反射规律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3、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控具有哪些特点?

4、概念:牵张反射,姿势反射,状态反射

大肌肉动作游戏

大肌肉动作游戏(一) 作者:王桂岐《为了孩子》 阶梯式成长游戏 1~12个月 1岁前,宝宝各方面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每一天、每个月他都会表现出新的能力; 每一天、每个月都让爸爸妈妈惊喜不已。 儿童的发展是连续性的,表现在1岁以内宝宝的身上,像爬楼梯那样,会呈现出阶梯性上升,而且比其它年龄段更明显。用“阶梯”来形容宝宝的发展,贴切又形象。 同样的游戏,在宝宝成长的12个月里,玩的方法和目的都有显著的差异,它们也是呈阶梯式的,层层递进。 依据此特点,我们收集设计了这一组阶梯式成长游戏。每个主题有12个月的游戏内容,全年共有12个主题。 和宝宝一起“爬楼梯”,你准备好了吗?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帮到你。 爸爸妈妈应该知道 宝宝成长中的概念:什么是大肌肉动作 这里说的“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小肌肉群完成的是精细动作,譬如:抓、捏、撕等手部动作。大肌肉群,指的是人的胸肌、腹肌、背肌、腿肌、二头肌和三头肌(手臂)。大肌肉群完成的是比较大的动作,譬如抬头、转头,俯撑、翻身、坐、爬、站立、行走、跑跳等动作。 大肌肉动作和宝宝发育 大肌肉动作的发展与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大肌肉动作的发展会影响到儿童的其它能力,譬如:

* 思维能力(低龄儿童的思维依赖于动作,受到动作发展的制约); * 自我意识能力(动作发展可以帮助宝宝提升对自我的认知); * 探索环境的能力(1岁前宝宝的抬头、翻身、爬行等大肌肉动作可以帮助他拓展探索的范围)。 发展大肌肉动作的意义 1岁以内,宝宝的大肌肉动作发展有一个进步的序列:抬头、翻身、靠坐、独坐、爬行、扶站……这些也是宝宝探索能力不断提升的标志。 宝宝的动作和探索行为为其认知经验的获得提供了帮助。所以,大肌肉动作发展是否良好,对1岁前宝宝尤为重要。 学科前沿:肌肉也具有记忆力。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肌肉对曾经进行过的动作和活动存有记忆。对宝宝而言,适时恰当的肌肉动作和练习,可以帮助其尽早形成“肌肉记忆”,有利于动作的习得和巩固。 大肌肉动作游戏 第1个月 走走太空步 适合年龄:0~2个月 适合地点:干净、舒适的地毯或床上 游戏方法: 1.家长坐在床上或椅子上,面对面搂抱宝宝。 2.一手从宝宝腋下穿过放于宝宝手臂下方,同时用拇指扶住其头部后侧,使宝宝直立。 3.让宝宝双脚轻触平面(注意:家长手上力量要合适,不可使宝宝足部呈现弯曲状态)。

第二章-第二节-肌肉运动学(四)

幻灯片1 第二章骨骼肌肉系统运动学 第二节肌肉运动学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 冯宇飞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肌肉训练的结构基础 三 幻灯片4 影响肌力的因素 ● 1.肌生理横断面:肌力与之成正比 ● 2.肌的初长度:适宜的长度决定肌的肌力 ● 3.肌的募集: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越大 ● 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 5.杠杆效率 幻灯片5 肌生理横断面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指一块肌肉中所有肌纤维横断面积之和。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越大,肌肉力量就越大,这是因为肌纤维越粗,其中含的 肌凝蛋白量就越多。 ●有人通过科学研究论证肌肉横断面每增加1平方厘米,可提高力量6~12公 斤。 幻灯片6 肌肉的初长度 ●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即前负荷。 ●人的肌力的大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 长或肌肉弹性拉长后,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因为肌肉拉长时,肌梭将感知肌纤维长度变化产生冲动,会提高肌纤维回缩力来对抗拉力,当长度拉到一定程度将引起牵张反射,可提高肌力的发挥效率。 ●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肌小节功能最佳,产生的肌力也最大。 幻灯片7 肌肉的募集 ●肌肉收缩时同时被激活的运动单位的数量,反应肌肉的募集状态。 ●肌肉募集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当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增大

或冲动的频率增加时,被动员或激活的运动单位也增多。 ●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也越大。 幻灯片8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通常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一致。 ●但在一些较大的肌肉中,部分肌纤维可与肌腱长轴成角,形成羽状连接,角 度越大,可募集的肌纤维越多,产生的肌力越大。 幻灯片9 杠杆效率 ●肌肉收缩产生的实际力矩输出,受运动节段杠杆效率的影响。 ●有报道称:髌骨切除后股四头肌力臂缩短,使伸膝力矩减小约30%; 幻灯片10 (2)快速力量 ●概念 ●快速力量是肌或肌群在一定速度下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的能力。 ●快速力量组成: 启动力量 爆发力量(通常称爆发力) 制动力量 幻灯片11 爆发力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肌力量的能力。 ●公式是:爆发力=力量/时间

生理学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习题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视觉的形成是由眼的折光系统和感觉系统的机能共同完成的。() 2、瞳孔的机能是控制进入眼内光线的量,增强视觉准确度。() 3、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围部分,对弱光敏感。() 4、前庭器官的稳定性主要来自于遗传,后天训练很难改变。() 5、腱梭主要感受肌肉被牵拉的程度。() 6、当人体的视锥细胞功能障碍时,将会出现夜盲症。() 7、壶腹嵴是感受人体直线变速运动的,囊斑是感受人体旋转变速运动的。() 8、前庭器官包括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它们是位觉和平衡器官。() 9、肌紧张是由于骨骼肌的肌纤维轮换交替产生微弱收缩的结果。() 10、头后抑时,人体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的紧张性没有什么变化。() 二、选择题: 1、看远物时,晶状体(),曲率()把物象()到视网膜上。 A、减小 B、增大 C、前移 D、后移 E、变扁 F、变圆 2、前庭器官在维持人体()机能上起重要作用。 A、呼吸 B、平衡 C、兴奋和觉醒 3、视杆细胞,感受()刺激 A、强光 B、颜色C弱光 4、视锥细胞感受()和()刺激。 A、强光 B、颜色C弱光 5、当身体作旋转运动时,半规管内的淋巴液流动,冲击()的毛细胞兴奋。 A、囊斑 B、壶腹嵴 6、肌梭和腱俊在机能上的主要差别是肌俊可以感知肌肉的(),腱梭可以感知肌肉的()。 A、张力 B、长度 C、痛觉 7、前庭机能稳定性较高的运动项目是()。 A、跑步 B、举重 C、体操 D、游泳 8、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Ca2+由膜外进入突触的膜内 B、突触小包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其对K+、Cl-的通透性升高 C、突触后膜电位增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三、概念题: 1、递质 2、牵张反射 3、受体 四、简答题: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哪些? 2、小脑对人体运动有哪些调节作用? 3、脊髓的机能是什么?

第二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第二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功能,以及突触的基本结构与传递过程 2、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对躯体运动调控的不同功能与机制 教学重点 1、脑干对躯体姿势调控(姿势反射) 2、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教学难点 1、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本章课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是体内最重要的功能系统,它不仅把体内各部的功能互相联系起来,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而且还能把人体活动和外界环境统一起来,使其更好地适应经常变化的外界环境,尽管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的整合和调节极其复杂,但其基本方式仍是反射。 [自学提纲] ?1、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功能 ?2、神经元的结构、机能与分类 ?3、突触的基本结构 ?4、突触传递的过程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躯体运动:指运动器官系统(骨骼肌、骨和骨连接)的运动。 人体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与调节下,骨骼肌有节奏的协调一致的收缩与舒张,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维持一定的姿势,从而完成各种动作,因此,人体能产生随意运动的基础,就在于骨骼肌能够反射性地引起肌紧张,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支配与调节下重新调整各部分肌肉的张力,以恢复姿势,维持平衡,所以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实质上就是对骨骼肌活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是调节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脊髓反射是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脊髓前角灰质中有大量的运动神经元(α、γ运动神经元) (一)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1、屈肌反射:当肢体受到刺激时,可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伸肌松驰,整个肢体屈曲。 2、对侧伸肌反射:当刺激增强时,被刺激的同侧肢体出现屈肌反射,还可反射性地引起对

肌肉活动神经控制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一节神经系统概述 一、神经组织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组成神经组织的细胞有两大类,即神经细胞(nerve cell )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cell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 .神经元 每个神经元依据某些结构特征可分辨出三个组成部分;细胞体(soma )、树突(dendrites )和轴突(axon )。 2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目前较为确定的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转运功能,构成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代谢特质的“转运站”;②参与血脑屏障的组成;③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具有绝缘作用;④填补神经元的缺损;⑤参与离子和递质的调节,胶质细胞可摄取和贮藏神经元所释放的递质,必要时重新释放出来,以调节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 .神经冲动的产生 (1 )外向电流和电紧张性电流 (2 )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 2 .神经冲动的传导 (1 )局部电流学说:无髓鞘性神经纤维上冲动的传导形式。 (2 )跳跃传导学说:髓鞘性神经纤维上冲动的传导形式。 3 .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 (1 )生理完整性 (2 )绝缘性 (3 )双向传导 (4 )相对不疲劳性

三、神经无间的信息传递 1 .化学性突触传递 (1 )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突触小泡 (2 )突触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是由于突出触后膜对Na + 、K + ,尤其是Na + 通透性升高而去极化所致。 抑制性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 IPSP 的幅度因神经元膜电位水平的不同而改变。IPSP 的机制主要是对K + 和CL ˉ尤其是CL ˉ的通透性升高。 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取决于许多突触的同时或在一段时间内先后施加影响的总和。空间总和时间总和。 2 .电突触传递 电传递的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即突触延搁),电突触常可和比学突触一起构成混合突触。 四、中枢抑制 1 .突触后抑制 (1 )传入侧支性抑制 (2 )回返性抑制 2 .突触前抑制 第二节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 .脊髓神经元 (1 )运动神经元池:一块肌肉通常接受许多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支配某一肌肉的一群运动神经元,称为运动神经元池。其中有大小α运动神经元和γ神经元。 (2 )中间神经元:位于传入与传出神经原之间,起介导信号的作用。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1.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有三个:一是单向性、二是时间延搁、三是易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对乙酰胆碱释放的影响,其中钙离子可以促进释放;肉毒杆菌毒素有阻止释放的作用;二是对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的影响,箭毒能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三是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脂酶从而阻止乙酰胆碱的清除,延长其作用时间。 二.当兴奋通过神经-- 心肌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最终导致终板膜的变化是? A 对钠通透性增加,去极化 B 对氯钾通透性增加,超极化 C 仅对钙通透性增加,去极化 D 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超极化 为什么 B 正确?一般兴奋型递质不是发生去极化吗?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超级化。这个结论正确。你注意看清题目,在心肌,M 受体兴奋引起心脏抑制,所以应该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三.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 兴奋信号传到肌接头处时,兴奋引起钙离子大量释放.释放的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突触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而释放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递质),乙酰胆碱(递质)经过

神经肌肉接头间隙(突触间隙);与接头后膜(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 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终 引发板电位。

第一章 肌肉的活动

第一篇器官系统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肌肉的活动 第一节肌肉的兴奋和收缩第二节肌肉收缩的形式及力学分析 教学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肌肉的神经支配及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过程。掌握肌纤维的微 细结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原理和过程,肌肉收缩的形式和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重点 肌纤维的微细结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原理和过程,肌肉收缩的形式和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教学难点 肌肉的神经支配及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过程。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授课过程: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新课引入:第一篇器官系统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肌肉的活动 第一节肌肉的兴奋和收缩 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骨骼肌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收缩和舒张。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身体姿势。骨骼肌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下完成的。 肌纤维(肌内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肌束集中形成肌肉(肌外膜)。每一块肌肉都是一个器官。肌肉两端为肌腱,跨关节附骨。 一、肌肉的神经支配 (一)运动单位 1、脊髓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通过终板支配骨骼肌的运动。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所组成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叫做一个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的生理特点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运动单位是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2、运动单位的分类: (1)运动性(快肌)运动单位—大运动单位:冲动频率高,收缩力量大,易疲劳,氧化酶含量低。大运动单位中(如腓肠肌)肌纤维数目多,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 (2)紧张性(慢肌)运动单位—小运动单位:冲动频率低,持续时间长,氧化酶含量高。

肌肉的神经支配方法

肌肉的神经支配方法 我们全身上下存在着的很多的肌肉,这些肌肉都是靠我们的神经连接起来,由大脑统一来支配我们的肌肉如何进行工作,我们日常一定要关注我们自身神经系统是不是存在着伤害后,可能会导致我们自身全方面都会出现很大的负面影响,为大家介绍一下肌肉的神经支配方法吧。 1.大脑运动区发出的锥体径和锥体外系最终与运动神经发 生联系,锥体径主要支配小肌肉群,以完成精细动作,锥体外系主要支配大肌肉群,负责大肌肉群运动的互相协调。每条运动 神经纤维可与100~160条肌肉纤维发生联系,称作一个运动单位。运动神经发出的神经冲动并不直接到达肌纤维,而是先到 达肌头处的原生质~运动终板,并释放化学介质~乙酰胆碱,引起肌肉收缩。释放的乙酰胆碱又立即被运动终板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灭能,每次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复来一次。哺乳动物的A类神经(躯体有鞘神经)每秒钟最多能发出这样的神经冲动可达2500次,很神奇。 2.(1)正中神经支配手外在肌共9块:即掌长肌、桡侧腕屈肌、拇长屈肌、食中指指深屈肌和4块指浅屈肌;支配的内在肌 共有4.5块:分别是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浅头(为半

块)和第一、二蚓状肌。 (2)尺神经支配外在肌共3块:即尺侧屈腕肌、环小指指深屈肌;内在肌共14.5块:即骨间肌7块、第3、4蚓状肌2块、小鱼际肌群4块、大鱼际肌群中的拇收肌及拇短屈肌深头1.5块。 (3)桡神经支配手部腕背侧的全部肌群12块:即伸腕肌3块、拇长、短伸肌及拇长展肌3块、指总伸肌4块、食小指固有伸肌2块。 肌肉的神经支配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日常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自身的肌肉神经,千万不要进行一些危险的运动,可能会是我们自身出现骨折的问题,给我们身上的肌肉带来很大的伤害,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

运动生理 第二章肌肉活动

第二章肌肉活动 一、是非题: ()1、肌肉收缩需要有ATP的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张也需要A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8、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大于慢肌纤维,主要原因之一是快肌纤维的氧化生能速度快。 ()9、要使ST优先发生适应性变化,训练时强度要小,时间要短。 ()10、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适合于长跑运动。 ()1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当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K+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而触发的。 ()12、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13、运动电位又称Na+平衡电位,它是不能传播的。 ()14、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部滑行,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肌节缩短。 ()15、等动收缩时在关节运动的整个范围内肌肉都能产生最有效的收缩,这是因为负荷能随关节运动的进程而减少。 ()16、骨骼肌的张力-速度曲线表明,肌肉作等张收缩时,其产生的张力和收缩的初速度之间呈正变关系。 ()17、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速度的变化,都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18、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时,粗肌丝和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迭状态,因而能取得最好的收缩效果。 ()19、肌肉收缩的力量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成正比。 ()20、在不同强度运动中肌纤维募集程序的差异,主要由两类肌纤维兴奋阈

人体各部肌肉所受神经支配

第一部分头颈背部肌群 第一节浅层肌: 1.斜方肌:起自枕外隆凸、上项线内侧,颈一至胸十二棘突,项韧带;止于锁骨外三分之一,肩峰、肩胛岗上缘;功能:璇颈(对侧),旋肩,转肩胛骨,肩胛内收。神经支配:副神经(传出支),颈三至四神经前支。血管供应:颈横动脉。 2 .胸锁乳突肌:起自胸骨柄、胸骨内侧部,至于颞骨乳突。功能:屈颈(双侧),旋颈(单侧),神经支配点:副神经,颈二至三神经前支。血管供应:枕动脉,甲状腺上动脉。 第二节颈前外侧肌 1 .前斜角肌:起自颈三至六横突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功能:颈部侧曲(同侧),转颈(对侧),屈颈(双侧)。神经支配:颈五至七神经前支。血管供应:甲状腺下动脉。 2 .中斜角肌:起自颈二至六横突,至于第一肋骨(前斜角肌之后)。功能:同前斜角肌。神经支配点:颈二至八神经前支。血管供应:颈升动脉。 3 .后斜角肌:起自颈五至七横突后结节止于第二肋骨。功能:同前、中斜角肌。神经支配:颈五至八神经前支。血管供应:颈升动脉。 第三节枕下肌 1 .头上斜肌:起自寰椎横突,至于枕骨粗隆下的上项线。功能:头部后伸(双侧),头向对侧屈(单侧)。神经支配:颈一神经后支(枕下神经)。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2 .头下斜肌:起自枢椎棘突,止于寰椎横突。功能:头向后侧旋转。神经支配:颈一神经后支(枕下神经)。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3 .头后大直肌:起自枢椎棘突,止于枕骨上项线。功能:头部后仰(双侧)头向同侧旋转(单侧)。神经支配:颈一神经后支。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4 .头后小直肌:起自寰椎后结节,止于枕骨上项线。功能:头向后仰(两侧)。神经支配:颈一神经后支。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第四节深层肌 1 .头夹肌:起自项韧带下份颈三至胸四棘突,止于下项线、乳突。功能:头部后仰(两侧)同侧转颈(单侧)。神经支配:相应脊神经后支。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2 .颈夹肌:起自颈三至胸六棘突,止于颈二至四横突后结节。功能: 头向后仰(单侧),同侧转颈(单侧)。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3 .颈半棘肌:起自胸一至六横突,止于颈二至五棘突。功能:头颈部后伸(两侧)同侧屈曲(单侧)。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4 .头半棘肌:起自胸一至六棘突,止于枕骨上下项线之间。功能:头颈部后伸(两侧)同侧屈曲(单侧)。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5 .头最长肌:起自颈四至胸六横突,止于乳突后侧。功能:脊柱后伸(两侧)同侧屈曲旋转(单侧)。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第二部分上肢肌 上肢肌依据部位分为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第一节上肢带肌 1 .肩胛提肌:起自颈一至四横突,止于肩胛内上角。功能:头部屈曲,上提肩胛。神经支配:颈神经丛分支(颈四),肩胛背神经(颈五)。血管供应:颈横动脉。 2 .小菱形肌:起自颈六至七棘突及项韧带,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功能:肩胛骨内收。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颈四或颈五)。血管供应:颈横动脉深支,肩胛背动脉。 3 .大菱形肌:起自胸一至四棘突、棘上韧带,止于肩胛骨内侧缘(肩胛岗以下)。功能:肩胛骨内收。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血管供应:经横动脉深支,肩胛背动脉。

第二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第二章:肌肉活动的神 经调控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第二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功能,以及突触的基本结构与传递过程 2、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对躯体运动调控的不同功能与机制 教学重点 1、脑干对躯体姿势调控(姿势反射) 2、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教学难点 1、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本章课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是体内最重要的功能系统,它不仅把体内各部的功能互相联系起来,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而且还能把人体活动和外界环境统一起来,使其更好地适应经常变化的外界环境,尽管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的整合和调节极其复杂,但其基本方式仍是反射。 [自学提纲] ?1、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功能 ?2、神经元的结构、机能与分类 ?3、突触的基本结构 ?4、突触传递的过程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躯体运动:指运动器官系统(骨骼肌、骨和骨连接)的运动。 人体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与调节下,骨骼肌有节奏的协调一致的收缩与舒张,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维持一定的姿势,从而完成各种动作,因此,人体能产生随意运动的基础,就在于骨骼肌能够反射性地引起肌紧张,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支配与调节下重新调整各部分肌肉的张力,以恢复姿势,维持平衡,所以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实质上就是对骨骼肌活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是调节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脊髓反射是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脊髓前角灰质中有大量的运动神经元(α、γ运动神经元) (一)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 试题部分 ] 一、名词解释 1、突触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4、突触后抑制 5、传入侧枝性抑制 6、回返性抑制 7、突触前抑制 8、牵张反射 9、肌紧张 10、腱反射 11、姿势反射 12、脑干网状下行抑制系统 13、脑干网状下行兴奋系统 14、翻正反射 15、状态反射 16、旋转变速运动反射 17、直线变速运动反射 18、锥体系 19、锥体外系 二、单项选择 1、神经冲动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主要是依靠。() A.化学递质 B.无机盐离子 C.局部电流的作用 D.胆碱酯酶 2、突触传递的生理机制显示。()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B.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K+和CI-的通透性增大 C.选择性增加或提高突触后膜对K+和CI-的通透性,可呈现抑制性突触效应; D.同一突触由于迅速而重复活动,其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可表现空间总和; 3、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增加。()

A.Na+﹑K+﹑CI_(尤其是Na+)通透性 B.Na+﹑K+﹑Ca2+ (尤其是Ca2+)通透性 C.K+﹑CI_(尤其是CI_)通透性 D.Na+﹑CI_﹑Ca2+ (尤其是CI_)通透性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表现为。() A.去极化 B.超极化 C.先去极化再复极化 D.超射 5、突触前抑制主要发生在。() A.传出途径中 B.感觉传入途径中 C.中间神经元之间 D.植物性传出途径中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表现为。() A.去极化 B.超极化 C.先去极化再复极化 D.超射 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表现为。() A.“全或无”式; B.电位的正向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C.类似于负后电位 D.突触后膜电位较静息时更负 8、传入侧枝性抑制的生理学基础是。() A.优势现象 B.膝跳反射 C.交互抑制 D.腱反射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六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 2、了解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和位觉器官的感觉分析功能,特异性投射系 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传导途径和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功能。 本章的教学重点: 位觉、肌梭和腱器官的功能、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难点:位觉、肌梭和腱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感觉生理概述 第二节:位觉 第一节:感觉生理概述 一、概念 1、感觉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分为: 特殊感觉 躯体感觉 内脏感觉 2、感受器 分布在体表或各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种类:外感受器 内感受器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刺激 2、还能作用 3、编码作用 4、适应作用 三、感觉信息的传导 1、特异性投射系统 概念:由感受器传人的神经冲动都有经过脊髓或脑干,上行传人丘脑更换神经元,并按排列顺序,投射大脑皮质特定区域,引起特异感觉,故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特点:专一 点对点 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概念:特异投射系统的神经纤维经脑干时,发出侧支并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过多次更换神经元之后,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在交换神经元,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点:保持机体警觉,不能产生特定感觉。 四、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在功能上具有不同的作用,称为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1、体表感觉 投射区:中央后回 特点:左右交叉,头面部投射到左右双侧皮质 倒置 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程度有关 2、肌肉本体感觉 中央前回 3、视觉 4、听觉、前庭觉 5、内脏感觉 第二节:位觉 一、前庭器的感觉装置与适宜刺激 1、位觉 身体进行各种变速(包括正负加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觉)。 2、前庭器的感受装置 功能:维持身体姿势和平衡 结构: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囊的壁上有囊斑,囊斑中有感受性毛细胞,其纤毛插入耳石膜内。(耳石膜表面附着的许多小碳酸钙结晶称为耳石,毛细胞的纤毛上覆盖着许多胶状物质,形如帽状,称为终帽)半规管壶腹壁上的壶腹嵴也含有感受性毛细胞。 3、前庭的适宜刺激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一.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1.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有三个:一是单向性、二是时间延搁、三是易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3.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对乙酰胆碱释放的影响,其中钙离子可以促进释放;肉毒杆菌毒素有阻止释放的作用;二是对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的影响,箭毒能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三是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脂酶从而阻止乙酰胆碱的清除,延长其作用时间。 二.当兴奋通过神经--心肌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最终导致终板膜的变化是? A对钠通透性增加,去极化 B对氯钾通透性增加,超极化 C仅对钙通透性增加,去极化 D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超极化 为什么B正确?一般兴奋型递质不是发生去极化吗?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超级化。这个结论正确。你注意看清题目,在心肌,M受体兴奋引起心脏抑制,所以应该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三.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 兴奋信号传到肌接头处时,兴奋引起钙离子大量释放.释放的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突触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而释放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递质),乙酰胆碱(递质)经过神经肌肉接头间隙(突触间隙);与接头后膜(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1 / 1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 试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突触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4、突触后抑制 5、传入侧枝性抑制 6、回返性抑制 7、突触前抑制 8、牵张反射 9、肌紧张10、腱反射11、姿势反射12、脑干网状下行抑制系统 13、脑干网状下行兴奋系统14、翻正反射15、状态反射16、旋转变速运动反射17、直线变速运动反射18、锥体系19、锥体外系 二、单项选择 1、神经冲动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主要是依靠。() A.化学递质 B.无机盐离子 C.局部电流的作用 D.胆碱酯酶 2、突触传递的生理机制显示。()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B.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K+和CI-的通透性增大 C.选择性增加或提高突触后膜对K+和CI-的通透性,可呈现抑制性突触效应; D.同一突触由于迅速而重复活动,其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可表现空间总和; 3、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增加。() A.Na+﹑K+﹑CI_(尤其是Na+)通透性 B.Na+﹑K+﹑Ca2+ (尤其是Ca2+)通透性 C.K+﹑CI_(尤其是CI_)通透性 D.Na+﹑CI_﹑Ca2+ (尤其是CI_)通透性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表现为。() A.去极化 B.超极化 C.先去极化再复极化 D.超射 5、突触前抑制主要发生在。() A.传出途径中 B.感觉传入途径中 C.中间神经元之间 D.植物性传出途径中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表现为。() A.去极化 B.超极化 C.先去极化再复极化 D.超射 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表现为。() A.“全或无”式; B.电位的正向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肌肉运动形式

肌肉活动的基本运动形式和训练方法 1.被动运动:被动运动是指全靠外力帮助来完成的运动,即由治疗师、患儿健肢或器械力量协助完成的动作,被动运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可松弛肌肉痉挛、牵伸挛缩肌腱和韧带;保持和增强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防治关节粘连和挛缩,并可增强本体感觉,诱发肢体屈伸反射,为主动运动作好准备。 被动运动手法和注意点:①活动的肢体应置于舒适、放松的肢位;②活动的顺序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③治疗师的手越接近关节越好,以一手控制拟活动的关节附近,另一手扶托关节远端;④操作动作应缓慢、柔和、有节律,逐渐增大活动范围至最大限度;⑤施力以不引起疼痛为度,避免突然施加暴力和冲击力,以防进一步损伤软组织。 2.助力运动:助力运动也称主动——辅助运动。即凭借治疗师、患者健肢、器械装置(如滑轮、回旋器)、气垫气球、水浴等方法的辅助或消除重力的影响下,引导和帮助患儿主动完成的运动。助力常加于肌肉开始收缩和结束时,尽量使主动运动为主,助力运动为辅。 3.主动运动:即在没有辅助情况下患儿自己完成的运动。主动运动能增强肌力、改善局部和全身机能。对小儿可设法采用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以引导患儿作自主运动。年龄稍大的脑瘫患儿,可指导他作医疗体操。 主动运动肌肉收缩的形式主要有两类: (1)等张收缩:就是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改变,在肌张力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关节活动;可分为等张缩短(向心性收缩)和等张延伸(离心性收缩)两种。肌肉等张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两端缩短、接近。例如:股四头肌收缩产生伸膝动作;腘绳肌收缩产生屈膝动作。 (2)等长收缩:即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但肌张力明显增高,不产生关节活动,多用于成人瘫痪的早期康复和促进肌力。 4.抗阻运动:患儿在作主动运动过程中,除克服自身重力外,无其他负荷时,称随意主动运动。如需克服某些外加阻力,称抗阻主动运动。抗阻运动是在对抗外力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主动运动,如利用沙袋负重训练等。此法可易化更多肌梭,促进和恢复肌力与耐力,增强关节的稳定性,抗阻运动注意事项:①仅适用于软瘫和手足徐动型患儿,痉挛型患儿不宜使用,否则会加重痉挛;②治疗师将阻力施加在受累关节的远端;③在活动范围的起始或终末施加最小的阻力;在动程中13 段施加最大的阻力。 5.放松运动: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运动,分为主动放松运动和被动放松运动。放松运动常适用于痉挛性瘫痪,但脑瘫患儿常不易配合进行。 (二)增强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肌张力的训练: 脑瘫患儿运动障碍、关节活动减少。日久发生组织粘连或肌腱痉挛,使关节活动范围进一步缩小。关节周围有致密的韧带和疏松结缔组织等组成成分,在关节制动的情况下,韧带因受不到牵拉会自动缩短并失去弹性,疏松结缔组织则发生增生变性而成为致密的结缔组织,从而可造成挛缩。临床上常见预防挛缩比治疗挛缩容易得多也重要得多。在康复治疗中,首先要保持良好的肢位并保持关节的正常活动度。此法可分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1.牵张方法:牵张法适用于肌张力增高和痉挛肌群,张力低下者忌用。由于纤维组织具有粘滞弹性,当组织被牵张时,牵张应力逐渐增大,使组织延长;如维持其长度不变,组织内受牵张而提高的肌张力随时间延长就逐渐下降。根据以上特性,纤维组织的牵张宜采用恒定的中等的力量进行长时间持续牵张,或重复多次牵张。这样,牵引力去除后,纤维组织不完全恢复原长,从而可获得较好的牵张效果。配合按摩手法解痉效果更显著,具体方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来源及相互关系。 2、掌握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的特征以及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 3、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概念,学会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代谢规律及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 2、不同性质运动中的能量代谢规律及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 2、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分配: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生物体从单细胞的低等生物到多细胞德高等生物以及人体,其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都直接来源于A TP。肌肉的收缩活动也是如此。 三磷酸腺苷:A TP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胞浆和核浆内)、由自身合成并课迅速分解被直接利用的一种自由存在的化学能形式。由一个大分子的腺苷和三个磷酸根组成,故称三磷酸腺苷。 (一)ATP的分解——放能 ATP的分解放能,实际上是被酶断开末端高能磷酸键,水解呈ADP和Pī并释放出能量 被人体直接利用的过程,以实现各种生理功能。即: ATP酶 ATP ADP+Pi+能 肌肉收缩就是利用肌细胞内A TP分解释放的能量供肌肉收缩克服阻力来做功,以实现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化。目前肯定的是,这种能量转化的部位就在肌球蛋白横桥于肌动蛋白的结合位点,至于这种能量转化的确切机理虽有研究,但还不十分清楚。 (二)ATP的再合成——吸能 ATP的再生成实际上是ADP与Pi再连接,是一个磷酸化的吸能过程。ATP的生成包括

有氧生成和无氧生成两种类型。 1、A TP的有氧生成(氧化磷酸化) 2、A TP的无氧生成(底物水平磷酸化) 1mol的CP可净生成1mol的ATP,反应简式为: CP+ADP ATP+C (三)ATP分解与再合成的关系 二、能量的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质 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Margaria曾计算了体内能源物质最大供能的总容量和输出功率,并比较了它们之间各自特点,把供ATP再合成的能源物质按无氧功能和有氧供能分成了三个系统。即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图1-5)。 一、磷酸原系统 概念:通常是指A 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二者的化学结构都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 TP—CP系统) 供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等类中间产物。 磷酸原系统主要供能的运动项目:高功率输出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运动项目。 二、乳酸能系统 概念: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又称酵解),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该系统ATP的生成速率取决于底物消耗(糖原、葡萄糖)到产物生成(乳酸)之间的反应速率。 供能特点: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衡量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常用指标:血乳酸。 乳酸能系统主要供能的运动项目:1分钟高功率输出项目,如400米跑、100米游泳等。

生理学: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节

生理学: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节 昨日思考题 思考题(一):最常见的关节结核是什么?最常见的骨关节结核是什么?最常见的滑膜结核是什么? 答案:最常见的关节结核是膝关节,最常见的骨关节结核是脊柱结核,最常见的滑膜结核是膝关节。 外科学:关节结核思考题(二):RF 阳性即可确诊类风湿关节炎? 答:不能。RF 阳性只作为参考。确认类风湿关节炎需具备 4 条或4 条以上诊断标准。具体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请参照昨日微信推送。 外科学:非化脓性关节炎2011 年第19 题生理学A 型题关于腱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 B. 反射中枢位于延髓 C. 效应器为同一关节的拮抗肌 D. 为多突出反射 题目解析 1. 腱反射 又称动态牵张反射,是快速牵拉肌腱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是一种单突触反射(D 错)。 2. 腱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中枢在脊髓(B 错),效应器是快肌纤维(C 错)。

3. 腱反射对辅助诊断疾病具有意义,因其受高位中枢调节,当高位中枢有病变时可以出现腱反射亢进(A 对)。 本题可参考《生理学》人卫8 版教材P335。 本题答案A 考点讲解 【2017 年大纲生理学(九)神经系统的功能11. 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本题的音频讲解请点击这里哦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 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13:32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来自医学生考研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 1. 脊髓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有许多运动神经元,包括α、β、γ运动神经元,其中α运动神经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环节,它发出的冲动直接支配骨骼肌梭外肌,被称为最后公路。β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梭内、外肌,γ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梭内肌。脊髓后角有许多感觉神经元,它们接受躯干、四肢皮肤、肌肉、关节等的外周传入信息,然后传递给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2. 运动单位 我们将一个α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所组 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多个运动单位的同步收缩就形

第二章 第二节 肌肉运动学(四)

第二章骨骼肌肉系统运动学 第二节肌肉运动学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 冯宇飞 联系方式: 肌肉训练的结构基础 三 幻灯片4 影响肌力的因素 1.肌生理横断面:肌力与之成正比 2.肌的初长度:适宜的长度决定肌的肌力 3.肌的募集: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越大 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5.杠杆效率 幻灯片5 肌生理横断面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指一块肌肉中所有肌纤维横断面积之和。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越大,肌肉力量就越大,这是因为肌纤维越粗,其中含的肌凝蛋白量就越多。 有人通过科学研究论证肌肉横断面每增加1平方厘米,可提高力量6~12公斤。

肌肉的初长度 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即前负荷。 人的肌力的大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长或肌肉弹性拉长后,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因为肌肉拉长时,肌梭将感知肌纤维长度变化产生冲动,会提高肌纤维回缩力来对抗拉力,当长度拉到一定程度将引起牵张反射,可提高肌力的发挥效率。 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倍时,肌小节功能最佳,产生的肌力也最大。 幻灯片7 肌肉的募集 肌肉收缩时同时被激活的运动单位的数量,反应肌肉的募集状态。 肌肉募集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当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增大或冲动的频率增加时,被动员或激活的运动单位也增多。 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也越大。 幻灯片8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通常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一致。 但在一些较大的肌肉中,部分肌纤维可与肌腱长轴成角,形成羽状连接,角度越大,可募集的肌纤维越多,产生的肌力越大。 幻灯片9 杠杆效率 肌肉收缩产生的实际力矩输出,受运动节段杠杆效率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