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54张)-PPT优秀课件
系统中,兴奋是以__电___信__号__(又叫 神经冲动 )的形式沿
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①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阅读课文P18并结合图示分析回答:
★静息电位:(K+外流)内负外正
神经纤维膜内__K_+_明显高于膜外,而_N__a_低+ 于膜外,未
受刺激时,膜对__K_+_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膜外侧阳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脑神经 周围神经
脊神经
脑 中枢 脊髓 神经
思考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神经细胞(神经元)
细胞核
轴突
树突
末梢
细胞体
+髓鞘 =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 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不是。
反射弧结构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关系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只有感觉无效应 只有感觉无效应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 反射即不能发生,必须保证 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学案》P14-即时1、2
思考5:兴奋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呢?
眨眼、打针时哭、 见医生哭、望梅止渴、
例子 吃梅分泌唾液、 老马识途、鹦鹉学舌、
排尿
谈虎色变
非 条 件 反 射
条 件 反 射
条件反射
例2.下列现象中哪一种是属于条件反射( DEF )
A.沸水烫手,立即收回
2.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共23张PPT)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当一位同学在你面前挥一下手,你会不自觉地眨眼;而经过训练的人,却能做到不为所动。
战士可以练成长时间不眨眼
因为这一反射活动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是一种保护性的非条件反射。
说明眨眼反射是可以受大脑皮层控制的。
1.为什么眼前有东西飞来时,眼睛会不受控制地眨一下?
(1)脊髓:
(2)小脑:
调节躯体 。
平衡
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非条件反射
脊髓
小脑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资料1:一位老人突然出现脸部、手臂及腿部麻木等症状,随后上下肢都不能运动。后经医生检查,发现他的脊髓、脊神经等正常,四肢也都没有任何损伤,但是脑部有血管阻塞,使得大脑某区出现了损伤。这类现象称为脑卒中,在我国非常普遍 。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4.分析缩手反射如何受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调控,推测这种调控的途径是怎样的?
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3.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肌肉收缩等运动
机体运动更加有条不紊
发出指令不断调整
二.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如脊髓、脑干、下丘脑和大脑),都存在着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
2.为什么有些人可以练成长时间不眨眼呢?这说明了什么?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躯体运动
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
脊髓
控制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大脑皮层
控制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控制
控制
它们是如何分工、合作,从而协调地进行调节的呢?大脑中的神经中枢是如何控制躯体运动的呢?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当一位同学在你面前挥一下手,你会不自觉地眨眼;而经过训练的人,却能做到不为所动。
战士可以练成长时间不眨眼
因为这一反射活动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是一种保护性的非条件反射。
说明眨眼反射是可以受大脑皮层控制的。
1.为什么眼前有东西飞来时,眼睛会不受控制地眨一下?
(1)脊髓:
(2)小脑:
调节躯体 。
平衡
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非条件反射
脊髓
小脑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资料1:一位老人突然出现脸部、手臂及腿部麻木等症状,随后上下肢都不能运动。后经医生检查,发现他的脊髓、脊神经等正常,四肢也都没有任何损伤,但是脑部有血管阻塞,使得大脑某区出现了损伤。这类现象称为脑卒中,在我国非常普遍 。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4.分析缩手反射如何受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调控,推测这种调控的途径是怎样的?
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3.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肌肉收缩等运动
机体运动更加有条不紊
发出指令不断调整
二.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如脊髓、脑干、下丘脑和大脑),都存在着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
2.为什么有些人可以练成长时间不眨眼呢?这说明了什么?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躯体运动
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
脊髓
控制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大脑皮层
控制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控制
控制
它们是如何分工、合作,从而协调地进行调节的呢?大脑中的神经中枢是如何控制躯体运动的呢?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解剖学8-2
包括α和r运动神经元
大α运动神经元支配快肌纤维 小α运动神经元支配慢肌纤维 r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分散在α运动神经元之间, 其胞体较运动神经元为小。它的轴突离开脊髓 后支配骨骼肌肉的梭内肌纤维。
2.牵张反射
• 概念:当骨骼肌 受到牵拉时会产 生反射性收缩 • 特点:感受器和 效应器都是在同 一块肌肉中 • 类型:腱反射 肌紧张 • 意义:在于维持 身体姿势,增强 肌肉力量。
1.锥体系 2.锥体外系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功能特点
锥体系
锥体外系
1. 双侧支配 1. 对侧支配; 有单突触联系(占10~20%); 皆多单突触联系 激活α、rN元; 激活rN元; 对皮层无反馈环路。 对皮层有反馈环路 2. 加强肌紧张; 2. 调节肌紧张;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协调随意运动。
三、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
记忆的形式与过程
短时性记忆 持 感续 觉时 间 性: “信息流”的中断 (由第持 续 一时 级间 记: 数 忆秒
运 用
持 续 第时 二间 : 级数 记分 忆至 数 年
持 续 第时 三间 : 级永 记久 忆( ? )
遗 忘 遗 忘 遗 忘 可能不遗忘 (消退和息灭) (新信息的代替) (前活动性和 后活动性干扰)
高位中枢下传冲动
r运动N元兴奋 梭内肌收缩 肌梭的 敏感性↑兴奋性↑ α运动N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
重力作用
持续轻微 牵拉伸肌
● 脑干某些中枢调节肌紧 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 张是通过兴奋γ环实现的。
r-环的作用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
• 1.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网状结构:在脑干广大的区域中,神经细胞和神经 纤维交织在一起呈网状。 ①抑制区:抑制肌紧张 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 抑制区(范围较小); ②易化区:加强肌紧张 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 易化区(范围较大)。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几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模式图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8
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神经元
传统手段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最新手段 9
2.基本功能 (1)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2)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3)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模拟脑神经元接受光刺激兴奋放电
真实脑神经元兴奋放电
运动神经元 运动生理学
中间神经元 11
神经纤维
⑴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被它的结构总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 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冲动)
⑵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影响因素: 直径、有无髓鞘、髓鞘厚度、温度
① 纤维直径:与直径成正比; ② 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比值 = 0.6,为最适比例; ③ 有髓纤维 > 无髓纤维; ④ 温度:恒温动物 > 变温动物;
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速度↑; 温度↓,速度↓;
意义: 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2
⑶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完整性(结构和功能) ②绝缘性(结缔组织)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耗能少)
轴浆运输:神经纤维内的轴浆经常处于流 动状态,轴浆流动具有运输物 质的作用。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8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的神经元联系方式及机制示意图
A:神经元联系方式;B:机制解释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9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40
(一)、感受器及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感觉器官及感觉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 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称为感受器。
运动生理学3-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以脊髓为中枢形成的初级反射活动,称为脊
髓反射。 牵张反射 屈肌反射
1.牵张反射
• 概念:当骨骼肌 受到牵拉时会产 生反射性收缩。
• 特点:感受器和 效应器都是在同 一块肌肉中
• 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 意义:在于维持
身体姿势,增强 肌肉力量。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动态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 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 运用反牵张反射的原理可有效的放松肌肉,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PNF练习法——一种放松肌肉和消除 疲劳的有效方法
• 运用肌梭和腱梭形成的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的 原理,进行肌肉放松的方法。
• 方法: • 缓慢逆向运动使肌肉拉伸至最大幅度 — 保持
(6-10秒)— 稍放松 — 肌肉在抗阻下作静力 性收缩 — 保持(6-10秒)— 结束
• 讨论: 在需要保持身体平衡的运动中,如果头部位置 不正会有什么后果? 举重时,提铃瞬间头应该怎样?为什么? 短跑运动员起跑瞬间头为什么要低着?
• 体操的后手翻、空翻及跳马动作,若头部位置不正, 就会使两臂用力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常导致 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
• 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 用低头姿势,这些都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
• 张力不但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有关,而且也与运 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参与活动的 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 员(简称MUI)。运动单位动员也可称为运动单位募 集。
三、前庭器、前庭反应与前庭稳定性
• 前庭器 位于内耳,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是维
持姿势和平衡的位觉感受装置。 • 前庭反应
反射叫牵张反 射。
运动生理学教案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3学时
❖ 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良好的视力是运动中判 断人和运动器械的空间位置、速度快慢、距离 远近、移动方位的重要条件。
2.视野
❖ 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 点时,该眼所能看到 的范围,称为视野。
❖ 范围:单眼视野的下
方>上方;颞侧>鼻 侧
绿
❖ 白色>黄蓝>红色> 绿色。
❖ 上方约为60~70度、
红 蓝 白
下方80度、左右为
一、 感觉器
(一)感受器的概念
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 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冷、热)
皮肤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压力差、触觉)
外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痛觉)
化学感受器 味觉,嗅觉
感受器
声感受器 听觉
光感受器 视觉
内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肌梭、肌腱 内脏感受器 肺牵张、颈动脉窦感受器、 颈动脉体感受器
100度
❖ 足球运动员的视野范 围最大
3.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双眼视觉 ❖ 概念:两眼同时视物时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 ❖ 特点:
①来自物体同一部位的光线,成像于两侧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经视觉中枢整合后只产生 一个“物体”的感觉。
②双眼视觉视野比单眼视觉大得多。
③双眼视觉能增加对物体距离、三维空间的判 断准确性,形成立体感。
❖ 本体感受器:肌肉、肌腱 和关节囊中有各种各样的 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
❖ 功能:感受肌肉被牵张的 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 伸展的程度,并将这些感 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 统(躯体运动中枢),以 调节骨骼肌的运动。
❖ 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使本体 感受器的机能得到提高.
(一)、肌梭
❖ 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 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
2.视野
❖ 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 点时,该眼所能看到 的范围,称为视野。
❖ 范围:单眼视野的下
方>上方;颞侧>鼻 侧
绿
❖ 白色>黄蓝>红色> 绿色。
❖ 上方约为60~70度、
红 蓝 白
下方80度、左右为
一、 感觉器
(一)感受器的概念
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 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冷、热)
皮肤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压力差、触觉)
外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痛觉)
化学感受器 味觉,嗅觉
感受器
声感受器 听觉
光感受器 视觉
内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肌梭、肌腱 内脏感受器 肺牵张、颈动脉窦感受器、 颈动脉体感受器
100度
❖ 足球运动员的视野范 围最大
3.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双眼视觉 ❖ 概念:两眼同时视物时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 ❖ 特点:
①来自物体同一部位的光线,成像于两侧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经视觉中枢整合后只产生 一个“物体”的感觉。
②双眼视觉视野比单眼视觉大得多。
③双眼视觉能增加对物体距离、三维空间的判 断准确性,形成立体感。
❖ 本体感受器:肌肉、肌腱 和关节囊中有各种各样的 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
❖ 功能:感受肌肉被牵张的 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 伸展的程度,并将这些感 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 统(躯体运动中枢),以 调节骨骼肌的运动。
❖ 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使本体 感受器的机能得到提高.
(一)、肌梭
❖ 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 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
最新16神经系统对机体运动的控制和调节_PPT课件幻灯片课件
unit) – 1.脊髓运动神经元(、):纤维又称为肌梭运动纤维
(spindle motor fiber) – 最后公路
3
4
5
6
9
三、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下行运动通路
• 包括4区和6区,4区为中央前回,为第 一运动区。
• 皮层运动区神经元构筑学(neuronal architectonics)特点
• 牵张反射是一种最简单和反应速度最快的脊髓反射活动, 属于单突触反射(即没有中间神经元的参与)
• 自然条件下,导致牵张反射的原因主要是重力的牵引。14牵张反射弧 Nhomakorabea15
16
①感受器:肌梭(muscle spindle, 长度感受器)
• 由2-12根梭内纤维组成,与肌肉纤维并行排列,并 附着于肌纤维上,或以两端固着在肌腱上。两端具 横纹,接受γ纤维的支配,可收缩;中段膨大不具横 纹,称核袋区。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 工作水平评估专业剖析与
专业和课程建设
董黎生 2006年11月11日
一、评估概况 二、专业剖析与专业及课程建设
一、评估概况
6个一级指标 15个二级指标 36个观测点 特色或创新项目
体现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
1.办学指导思想 1.1学校定位与办学思路 1.2产学研结合
2.师资队伍建设 2.1结构 2.2质量与建设
• 绝大多数内脏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经、又接受副交感神经 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于 同一器官的机能影响表现为拮抗性质,这对于保证机体 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交感神经整体活动主要作用是促使机体适应环境的急剧 变化;副交感神经整体活动效应是对机体起保护作用。
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传递
三、小脑 运动学习 前庭小脑,眼震颤 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肌张力减退 前庭-眼反射
(spindle motor fiber) – 最后公路
3
4
5
6
9
三、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下行运动通路
• 包括4区和6区,4区为中央前回,为第 一运动区。
• 皮层运动区神经元构筑学(neuronal architectonics)特点
• 牵张反射是一种最简单和反应速度最快的脊髓反射活动, 属于单突触反射(即没有中间神经元的参与)
• 自然条件下,导致牵张反射的原因主要是重力的牵引。14牵张反射弧 Nhomakorabea15
16
①感受器:肌梭(muscle spindle, 长度感受器)
• 由2-12根梭内纤维组成,与肌肉纤维并行排列,并 附着于肌纤维上,或以两端固着在肌腱上。两端具 横纹,接受γ纤维的支配,可收缩;中段膨大不具横 纹,称核袋区。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 工作水平评估专业剖析与
专业和课程建设
董黎生 2006年11月11日
一、评估概况 二、专业剖析与专业及课程建设
一、评估概况
6个一级指标 15个二级指标 36个观测点 特色或创新项目
体现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
1.办学指导思想 1.1学校定位与办学思路 1.2产学研结合
2.师资队伍建设 2.1结构 2.2质量与建设
• 绝大多数内脏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经、又接受副交感神经 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于 同一器官的机能影响表现为拮抗性质,这对于保证机体 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交感神经整体活动主要作用是促使机体适应环境的急剧 变化;副交感神经整体活动效应是对机体起保护作用。
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传递
三、小脑 运动学习 前庭小脑,眼震颤 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肌张力减退 前庭-眼反射
10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人体生理学》
(二)着地反射
动物自高处落下时,头后仰,四肢伸直,作着
地姿势准备。当动物一旦着地,则头前倾、四 肢屈曲,这种反射称为着地反射。 做体操动作失误时,人从体操器械上跌落下来 用手撑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种着地反射 容易引起尺骨鹰嘴骨折。 体育运动中应克服这种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 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即身体从高处落下时做滚 翻动作,起保护作用,避免出现伤害事故。
《人体生理学》
第三节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灵长类动物小脑分叶平展示意图
《人体生理学》
小脑在控制肌肉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一、原始小脑的功能 ---维持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 二、旧小脑的功能 ---调节躯体和四肢肌紧张。 三、新小脑的功能 ---协调随意运动。
《人体生理学》
第四节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人体生理学》
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比较:
α-运动神经元 大小 数量 效应器 大(几十至150u) 多(占前根2/3) 梭外肌(快、慢肌) γ-运动神经元 小(﹤25u) 少(约1/3) 梭内肌(核袋、链肌)
紧张性
释放递质 功能 亚型
无
ACh 引起骨骼肌收缩 α1 (时相型) α2 (紧张型)
神经元
《人体生理学》
突触示意图
《人体生理学》
突触化学传递的基本结构
《人体生理学》
传 递 过 程
AP 抵达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 突触小泡前移 与前膜融合、破裂 递质失活 机制 弥散与突触后 膜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突触后电位) (去极化或超极化)
《人体生理学》
电压门控性 Ca2+ 通道开放
《人体生理学》
二、翻正反射
将正常动物推倒,动物可以很容易的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躯 体运动的调控
一、运动调控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级神经 最高水平:大脑皮层联络区、基底神经 节、皮层小脑---负责运动的总体策划 中间水平:运动皮层、脊髓小脑
---运动的协调、组织、实施 最低水平 :脑干、脊髓---运动的执行
策划
策划
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区的示意图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The anterior motoneurons ) ⑴ α运动神经元
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
膝反射
腱反射示意图
表现: 肌肉的收缩是全部肌纤维的一次性 同步收缩,表现出明显动作。
单突触反射
②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表现为被牵拉肌肉发生持续、缓慢紧张性 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的生理意义: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 反射活动,是随意运动的基础。
易化区: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 和后叶中间部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1898年Sherrington发现
(1)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 断脑干, 动物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 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 反张状态。
(2) 去大脑僵直的本质: 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是抗重力肌
B.易化区 Facilitatory region: 较大 ,
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 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
该区兴奋→肌紧张增强。 易化区活动略占优势
②脑干以外高位中枢也存在调节肌紧张的 抑制区和易化区。
具有始动作用,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 区和易化区调节肌紧张。
抑制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
一、运动调控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级神经 最高水平:大脑皮层联络区、基底神经 节、皮层小脑---负责运动的总体策划 中间水平:运动皮层、脊髓小脑
---运动的协调、组织、实施 最低水平 :脑干、脊髓---运动的执行
策划
策划
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区的示意图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The anterior motoneurons ) ⑴ α运动神经元
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
膝反射
腱反射示意图
表现: 肌肉的收缩是全部肌纤维的一次性 同步收缩,表现出明显动作。
单突触反射
②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表现为被牵拉肌肉发生持续、缓慢紧张性 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的生理意义: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 反射活动,是随意运动的基础。
易化区: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 和后叶中间部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1898年Sherrington发现
(1)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 断脑干, 动物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 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 反张状态。
(2) 去大脑僵直的本质: 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是抗重力肌
B.易化区 Facilitatory region: 较大 ,
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 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
该区兴奋→肌紧张增强。 易化区活动略占优势
②脑干以外高位中枢也存在调节肌紧张的 抑制区和易化区。
具有始动作用,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 区和易化区调节肌紧张。
抑制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
2.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共31张PPT)
非条件反射
学习和训练
②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还需要 _______ 的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非条件刺激
消退
维持
非条件刺 激的强化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关系
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4. 条件反射的消退
(1)消退原因
如果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条件反射就会_________,以至最终____________,这是条件反射的消退。
(4)小儿麻痹症
顾方舟从事“脊灰”减毒活疫苗研究,建立了“脊灰”病毒的分离与定型方法,制定了“脊灰”活疫苗的试制与安全性标准。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脊灰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指导了中国后来20多年数十亿份疫苗的生产与鉴定。他研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使中国进入无脊髓灰质炎时代。
(3)(非条件)反射发生的条件 ?
脊髓分为前角和后角,前角主管运动,后角主管感觉。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I型和Ⅲ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甚至瘫痪,但是感觉一般是正常的。
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
缩手在前,可以使机体迅速避开有害刺激,避免机体受到伤害;之后产生感觉,有助于机体对刺激的利弊作出判断与识别。可以使机体更灵活、更有预见性地对环境变化作出应对,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如果你的手指被植株上尖锐的刺扎了一下,你迅速把手缩了回来,然后感觉到了疼痛,紧接着你意识到手被扎了。
2.你是先缩手,还是先感觉到疼痛呢?这有什么适应意义呢?
学习和训练
②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还需要 _______ 的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非条件刺激
消退
维持
非条件刺 激的强化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关系
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4. 条件反射的消退
(1)消退原因
如果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条件反射就会_________,以至最终____________,这是条件反射的消退。
(4)小儿麻痹症
顾方舟从事“脊灰”减毒活疫苗研究,建立了“脊灰”病毒的分离与定型方法,制定了“脊灰”活疫苗的试制与安全性标准。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脊灰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指导了中国后来20多年数十亿份疫苗的生产与鉴定。他研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使中国进入无脊髓灰质炎时代。
(3)(非条件)反射发生的条件 ?
脊髓分为前角和后角,前角主管运动,后角主管感觉。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I型和Ⅲ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甚至瘫痪,但是感觉一般是正常的。
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
缩手在前,可以使机体迅速避开有害刺激,避免机体受到伤害;之后产生感觉,有助于机体对刺激的利弊作出判断与识别。可以使机体更灵活、更有预见性地对环境变化作出应对,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如果你的手指被植株上尖锐的刺扎了一下,你迅速把手缩了回来,然后感觉到了疼痛,紧接着你意识到手被扎了。
2.你是先缩手,还是先感觉到疼痛呢?这有什么适应意义呢?
2.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课件(共31张PPT).ppt
③喝酒后,呼吸急促,与此现象相关的是_脑__干__;
④植物人具有正常的呼吸和心跳,可肯定其_脑__干_未受损;
⑤植物人具有渗透压和体温,可肯定其下__丘__脑__未受损; ⑥植物人失去躯体感觉和运动的能力,说明其受损部位为_大__脑__(__大__脑__皮__层__)
;
2.脊髓 脊髓包括灰质和白质两部分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神经系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人的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 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
外周神经系统 神 经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思考:中枢神经系统 = 神经中枢吗?
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髓 和位于颅腔内的脑; 神经中枢: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 成的,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中含有许多 神经中枢!
功能:连接脑和脊髓的重要通路, 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 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 中枢心跳、血压、吞咽等
现学现用
1.识图:①_大__脑_ ②_下__丘__脑_ ③_小__脑_ ④_脑__干_
① ②
2.功能辨析:
③
①喝酒后,走路摇摇晃晃是因为酒精麻痹了小__脑__;
④
②喝酒后,语无伦次是因为酒精麻痹了_大__脑__(__大__脑__皮__层_;)
此外,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2)按照传导方向分类: ①传入神经:即感觉神经; 功能:将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②传出神经:即运动神经; 功能: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指令信息传输到相应 器官,使机体对刺激作出反应; 分类: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 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
运动生理学课件
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1 腱反射 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 肌紧张
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
拉 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2.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大脑皮质
小脑
脊髓小脑束
▪小脑将来自大脑皮质的运动指令与实际 执行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误差,然后 通过小脑大脑皮质联系,传回至皮质以 校正运动,使运动逐步协调起来。
4.大脑皮质在运动调控中的作用
皮层脊髓束:大脑发出指令,经内囊、脑干下行,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 皮层脑干束:由皮层发出,经内囊到达脑干内各脑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
时间后,前庭器官对刺激引起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
3.本体感觉
本体感受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分布 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肌梭与腱梭)
机能:分别感受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以及肌 肉收缩和关节伸展的程度。
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 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或称 运动觉。
肌梭主要感受肌肉细微长度的变化, 腱梭主要感受大张力的大小。
▪ 例如,不同训练水平的篮球运动员运球快速进攻时,训练水平高的运 动员其控球能力强,失球次数少,而且运动速度快,表现出本体感受 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 肌肉活动时发生的本体感觉往往被视、听和其他感觉遮蔽, 故本体感觉也称为暗淡的感觉。运动员的本体感觉能力必须 经过长时间训练,才能在意识中比较明显而精确地反映出自 己的运动动作。
二、调节机能
(一)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
运动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三章第四节
1、牵张反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它在运动 中的意义。
2、小脑在控制和调节运动方面行使何功能? 3、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命令是通过哪些途径
实现的?它们分别行使着什么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调控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 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条下行通路完成的。
锥体系下行途径
①皮层脊髓束:皮层运动区→延髓锥体交叉到对侧 →下行→脊髓→躯干、四肢
②皮层脑干束:皮层运动区→脑干→头面部
功能:支配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
起源:锥体外系的皮层起源比较广泛,几乎包 括全部大脑皮层。 下行途径:下行途径复杂。 调控:作用对脊髓反射的控制常是双侧性的。 主要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不同肌群运动。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脊髓运动神经元
一块肌肉通常由若干运动神经元支配。这些神 经元位于脑干或脊髓前角,称为运动神经元池。
运动神经元池
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
大 运动神经元 小 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支配肌纤维的收缩活动, 神经元调节长度和张力
脊髓反射的感觉传入
牵张反射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直线加速运动反射 旋转加速运动反射
状态反射 头部空间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
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全身肌肉张力的重 新调配。
翻正反射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 通过一系
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 射。(视觉、位觉、大脑皮层)
旋转运动反射 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
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称为旋转运动 反射。(位觉)
直线运动反射 人体在主动或被动进行直线加速或减速活动时,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和神经 营养因子的功能。 2、详细了解视觉、听觉、位觉和本体感觉的基 本结构和功能。 3、掌握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 控机制以及它们的协调配合。
重点与难点:
1、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 体运动的调控 2、大脑皮质对各级中枢功能进 行的整合
(一)脊髓反射
2)静态牵张反射 感受器:肌梭 效应器:慢肌纤维 特点;缓慢牵拉,肌肉缓慢收缩,为多突触反射 意义:维持姿势,对抗重力牵拉
(一)脊髓反射
3)牵张反射过程(环路)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1.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调节肌紧张。 2.去大脑僵直:切断上位脑与脑干的联系,脑干网 状结构易化区功能增强,产生伸肌紧张亢进的状 态。 (二)姿势反射 状态反射、翻正反射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一)定义 突触: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只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 起相接触,接触的部位称为突 触。
突触传递:通常信息从前一个 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这一 信息传递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图3-2突触的结构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二)突触传递 1.电突触传递
2.化学性突触传递
1.电突触传递
第一节 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1.结构:胞体+突起 树突 轴突
2.功能: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 对综合分析发出指令
图3-1神经元
(二)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1、外向电流和电紧张性电流 2、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
(三)神经元信息的传导
神经神经元信息的传导被定义为局限于同一细 胞内的传送或扩布。即细胞的任何一个部位所 产生的冲动,可传播到整个细胞,使细胞其他 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电位的倒转。 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 神经元传导的方式: 1、局部电流方式 2、跳跃式传导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和神经 营养因子的功能。 2、详细了解视觉、听觉、位觉和本体感觉的基 本结构和功能。 3、掌握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 控机制以及它们的协调配合。
重点与难点:
1、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 体运动的调控 2、大脑皮质对各级中枢功能进 行的整合
(一)脊髓反射
2)静态牵张反射 感受器:肌梭 效应器:慢肌纤维 特点;缓慢牵拉,肌肉缓慢收缩,为多突触反射 意义:维持姿势,对抗重力牵拉
(一)脊髓反射
3)牵张反射过程(环路)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1.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调节肌紧张。 2.去大脑僵直:切断上位脑与脑干的联系,脑干网 状结构易化区功能增强,产生伸肌紧张亢进的状 态。 (二)姿势反射 状态反射、翻正反射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一)定义 突触: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只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 起相接触,接触的部位称为突 触。
突触传递:通常信息从前一个 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这一 信息传递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图3-2突触的结构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二)突触传递 1.电突触传递
2.化学性突触传递
1.电突触传递
第一节 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1.结构:胞体+突起 树突 轴突
2.功能: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 对综合分析发出指令
图3-1神经元
(二)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1、外向电流和电紧张性电流 2、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
(三)神经元信息的传导
神经神经元信息的传导被定义为局限于同一细 胞内的传送或扩布。即细胞的任何一个部位所 产生的冲动,可传播到整个细胞,使细胞其他 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电位的倒转。 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 神经元传导的方式: 1、局部电流方式 2、跳跃式传导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精品医学ppt
25
a.肌梭功能:感受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 b.腱器官功能:感受肌肉收缩时的张力变化。 c.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
体感觉。 ③运动对本体感受器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使本体感受器的机能得 到提高.
精品医学ppt
26
第三节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1.概述
躯体运动受: ①脊髓 ②脑干 ③大脑皮质 ①小脑 ②基底神经节
为视调节。
晶状体的调节:当看近物时,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向前后凸出,增加曲 率,使物像前移到视网膜上;当视远物时, 睫状肌松弛,睫状体后移,此时悬韧带被 拉紧,晶状体曲率减小,物像后移至视网 膜上。
精品医学ppt
13
②成像系统(视网膜)
a.视锥细胞:
接受强光刺激,形成明视觉和色觉,并能看清物体表面的 细节与轮廓,有很强的空间分辨能力。
精品医学ppt
35
4.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小脑可调节肌紧张、控制躯体平衡、协调感觉运 动和参与运动学习。
5.基底神经节(大脑皮层下的古老的前脑结构) 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与肌紧张的控制、随意活 动的稳定和运动程序有关。
精品医学ppt
36
精品医学ppt
37
6.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 ①神经系统在人体肌肉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和
兴奋同侧屈肌+抑制同侧伸肌
兴奋对侧伸肌+抑制对侧屈肌
如:走路
精品医学ppt
31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①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调节肌紧张: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可使肌紧张减弱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易化系统:可使肌紧张加强。
② 去大脑僵直:切断上位脑与脑干的联系,脑干网 状结构易化区功能增强,产生伸肌紧张亢进的状 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Ø 感受器电位产生机制:
三、听觉
Ø 听觉的产生机制:
三、听觉
1.耳蜗静息电位 1)蜗管内淋巴电位:+80-+100mv 2)毛细胞电位:-70 — - 80mv 3)蜗管内与毛细胞Rp差值为:160mv
2.耳蜗微音器电位:多个毛细胞感受器电位的复 合表现 。
四、位 觉
(一)位觉的产生机制
四、位觉
(二)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1.前庭反射: (1)肌紧张; (2)眼震颤; (3)自主功能反应。
2.前庭功能稳定性 : 刺激前 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 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 能稳定性。
五、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
(一)肌梭 肌肉长度变化感受器引起牵张反射 (二)腱器官
➢ 肌肉张力变化感受器,位于肌腱内抑制牵张反射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二、视觉
Ø 视网膜的结构 (1)视网膜分层
(2)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数量 感光色素
分布 突触联系
功能
1.2×109个 1种(视紫红质) 中间和周边均少
树状 暗光觉
6×107个 3种
中间凹最多,向外越少 一对一
昼光觉,色觉
(3)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
2)递质-受体:结合引起膜离子通道开放,产生各种效应
3)配体-受体 配体:激动剂、拮抗剂。 配体-受体结合特点: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二)体内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1.外周系统的递质-受体系统 1)胆碱能递质-受体系统 2)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 3)外周神经系统的递质-受体分布
2.中枢神经系统的递质-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递质受体系统 2)单胺类递质受体系统 3)氨基酸类递质受体系统: 4)肽类递质受体系统 5)嘌呤类递质受体系统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 控(ppt)
(优选)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重点与难点:
1、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 体运动的调控
2、大脑皮质对各级中枢功能进 行的整合
第一节 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1.结构:胞体+突起 树突 轴突
2.功能: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 对综合分析发出指令
图3-1神经元
(一)脊髓反射
2)静态牵张反射 ➢ 感受器:肌梭 ➢ 效应器:慢肌纤维 ➢ 特点;缓慢牵拉,肌肉缓慢收缩,为多突触反射 ➢ 意义:维持姿势,对抗重力牵拉
(一)脊髓反射
3)牵张反射过程(环路)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1.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调节肌紧张。
2.去大脑僵直:切断上位脑与脑干的联系,脑干网 状结构易化区功能增强,产生伸肌紧张亢进的状 态。
2.化学性突触传递
1.电突触传递
➢ 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是细胞的缝隙连接。缝隙连 接是指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
➢ 电传递的机能意义在于:
第一,由于它传递的速度快,可使很多神经元产 生同步化的活动;
第二,它能耐受阻断化学传导的药物,对温度变 化也不敏感。
2.化学性突触传递
(1)中枢化学突触的结构特 征:
1、局部电流方式
2、跳跃式传导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一)定义 Ø 突触: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只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 起相接触,接触的部位称为突 触。
Ø 突触传递:通常信息从前一个 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这一 信息传递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图3-2突触的结构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二)突触传递 1.电突触传递
(二)姿势反射 状态反射、翻正反射
三、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三)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二)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1、外向电流和电紧张性电流 2、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
(三)神经元信息的传导
➢ 神经神经元信息的传导被定义为局限于同一细 胞内的传送或扩布。即细胞的任何一个部位所 产生的冲动,可传播到整个细胞,使细胞其他 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电位的倒转。
➢ 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 ➢ 神经元传导的方式:
牵张反射
引起随意运动
腱器官
肌梭(梭内肌) 运动神经元
肌纤维(梭外肌) 运动神经元
第三节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运动的脊髓调控 (一)脊髓反射 1.牵张反射
1)动态牵张反射 ➢ 感受器:肌梭, 效应器:
快肌纤维 ➢ 特点;快速牵拉,快速收
肌反射等
(二)体内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四、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①转运功能; ②参与脑屏障的组成; ③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具
有绝缘作用; ④填补神经元的缺损; ⑤参与离子和递质的调节。
图3-4神经胶质细胞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感觉概述
一般感觉:触、压、痛等 感觉 本体感觉:肌肉张力长度,关节位置
内脏感觉:血压、渗透压、酸碱度等 特殊感觉:视、听、嗅、味、平衡等
2.化学性突触传递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超极化抑制
➢ 神经冲动前膜去极化Ca内流释放抑制性递质 与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膜对Cl通透性后膜超极 化,即IPSP
➢ 特点:前一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神 经元活动
三、神经递质与受体
(一)神经递质和配体
1)递质:通过经典的突触联系作用于效应细胞的传递物质
➢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突触 的接触处各有膜隔开,轴突 末梢的轴突膜称为突触前膜, 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胞体膜或 突起膜则称为突触后膜,两 膜之间为突触间隙。
图3-3神经肌肉接头
2.化学性突触传递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去极化兴奋
神经冲动前膜去极化Ca内流释放兴奋性递质与后膜上受 体结合后膜对Na、K通透性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局 部反应)总和动作电位(轴突始段)
三、听觉
Ø 听觉的产生机制:
三、听觉
1.耳蜗静息电位 1)蜗管内淋巴电位:+80-+100mv 2)毛细胞电位:-70 — - 80mv 3)蜗管内与毛细胞Rp差值为:160mv
2.耳蜗微音器电位:多个毛细胞感受器电位的复 合表现 。
四、位 觉
(一)位觉的产生机制
四、位觉
(二)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1.前庭反射: (1)肌紧张; (2)眼震颤; (3)自主功能反应。
2.前庭功能稳定性 : 刺激前 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 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 能稳定性。
五、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
(一)肌梭 肌肉长度变化感受器引起牵张反射 (二)腱器官
➢ 肌肉张力变化感受器,位于肌腱内抑制牵张反射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二、视觉
Ø 视网膜的结构 (1)视网膜分层
(2)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数量 感光色素
分布 突触联系
功能
1.2×109个 1种(视紫红质) 中间和周边均少
树状 暗光觉
6×107个 3种
中间凹最多,向外越少 一对一
昼光觉,色觉
(3)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
2)递质-受体:结合引起膜离子通道开放,产生各种效应
3)配体-受体 配体:激动剂、拮抗剂。 配体-受体结合特点: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二)体内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1.外周系统的递质-受体系统 1)胆碱能递质-受体系统 2)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 3)外周神经系统的递质-受体分布
2.中枢神经系统的递质-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递质受体系统 2)单胺类递质受体系统 3)氨基酸类递质受体系统: 4)肽类递质受体系统 5)嘌呤类递质受体系统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 控(ppt)
(优选)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重点与难点:
1、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 体运动的调控
2、大脑皮质对各级中枢功能进 行的整合
第一节 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1.结构:胞体+突起 树突 轴突
2.功能: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 对综合分析发出指令
图3-1神经元
(一)脊髓反射
2)静态牵张反射 ➢ 感受器:肌梭 ➢ 效应器:慢肌纤维 ➢ 特点;缓慢牵拉,肌肉缓慢收缩,为多突触反射 ➢ 意义:维持姿势,对抗重力牵拉
(一)脊髓反射
3)牵张反射过程(环路)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1.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调节肌紧张。
2.去大脑僵直:切断上位脑与脑干的联系,脑干网 状结构易化区功能增强,产生伸肌紧张亢进的状 态。
2.化学性突触传递
1.电突触传递
➢ 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是细胞的缝隙连接。缝隙连 接是指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
➢ 电传递的机能意义在于:
第一,由于它传递的速度快,可使很多神经元产 生同步化的活动;
第二,它能耐受阻断化学传导的药物,对温度变 化也不敏感。
2.化学性突触传递
(1)中枢化学突触的结构特 征:
1、局部电流方式
2、跳跃式传导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一)定义 Ø 突触: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只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 起相接触,接触的部位称为突 触。
Ø 突触传递:通常信息从前一个 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这一 信息传递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图3-2突触的结构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二)突触传递 1.电突触传递
(二)姿势反射 状态反射、翻正反射
三、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三)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二)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1、外向电流和电紧张性电流 2、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
(三)神经元信息的传导
➢ 神经神经元信息的传导被定义为局限于同一细 胞内的传送或扩布。即细胞的任何一个部位所 产生的冲动,可传播到整个细胞,使细胞其他 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电位的倒转。
➢ 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 ➢ 神经元传导的方式:
牵张反射
引起随意运动
腱器官
肌梭(梭内肌) 运动神经元
肌纤维(梭外肌) 运动神经元
第三节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运动的脊髓调控 (一)脊髓反射 1.牵张反射
1)动态牵张反射 ➢ 感受器:肌梭, 效应器:
快肌纤维 ➢ 特点;快速牵拉,快速收
肌反射等
(二)体内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四、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①转运功能; ②参与脑屏障的组成; ③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具
有绝缘作用; ④填补神经元的缺损; ⑤参与离子和递质的调节。
图3-4神经胶质细胞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感觉概述
一般感觉:触、压、痛等 感觉 本体感觉:肌肉张力长度,关节位置
内脏感觉:血压、渗透压、酸碱度等 特殊感觉:视、听、嗅、味、平衡等
2.化学性突触传递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超极化抑制
➢ 神经冲动前膜去极化Ca内流释放抑制性递质 与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膜对Cl通透性后膜超极 化,即IPSP
➢ 特点:前一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神 经元活动
三、神经递质与受体
(一)神经递质和配体
1)递质:通过经典的突触联系作用于效应细胞的传递物质
➢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突触 的接触处各有膜隔开,轴突 末梢的轴突膜称为突触前膜, 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胞体膜或 突起膜则称为突触后膜,两 膜之间为突触间隙。
图3-3神经肌肉接头
2.化学性突触传递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去极化兴奋
神经冲动前膜去极化Ca内流释放兴奋性递质与后膜上受 体结合后膜对Na、K通透性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局 部反应)总和动作电位(轴突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