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_通行十二经_议
中药附子临床药理及应用论文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9-0069-03中药附子临床药理及应用郑尚辉*关键词:附子;中药;临床药理;总结分析*江西上饶市立医院(334000)2012年3月29日收稿附子“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又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历代因善用附子起大病沉疴而闻名遐迩者不乏其人,扶阳学派的著名医家,多有“某附子”之称。
可以说,善用、广用附子是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的主要特色。
在现代临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低血压状态、冠心病及风心病等,均有很好疗效。
本文就附子的临床药理及应用,从现代药理作用、性味功效、适应证、配伍、用量、煎服法、毒性反应及处理等几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1现代药理1.1化学成分: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mitum carmichaeli De -bx.的子根的加工品。
附子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剧毒的二萜双脂类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第碱、川乌碱甲和川乌碱乙,川乌碱乙又叫卡米查林。
其作用于心脏的物质,还有毒性较强的阿替新、氨基酚及去甲基乌头碱。
1.2药理作用1.2.1强心:附子有明显的强心作用。
韩公羽[1]等从附子水溶性成分首次分离得到一种新成分尿嘧啶,其对蟾蜍离体心脏用5u -mol/L ,具有明显的加强心肌收缩作用(P <0.01),作用随剂量增加与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且不影响心率。
与合成品尿嘧啶对照,二者强心作用一致。
其又[2]“从生附片中分离出多种成分,且研究结果再一次证实了上述结果。
陈长勋[3]等观察到口服附子粗制剂后动物血清有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加快心肌收缩速度的作用,给药2h 后血清作用达高峰。
给药后60-120min 所取动物血清均显示有强心作用,实验还证明附子在加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还能加快心肌收缩的速度。
1.2.2抗心律失常作用:张梅等[4]对附子抗心律失常有效组分的研究结果表明。
附子为通十二经纯阳要药
附子辛热,有大毒,其性走而不守,功能助阳补火,散寒除湿。
附子为百药之长,功兼通补,温补阳气,有利于气血复原,散寒通阳,可促使气血畅通,对经治不愈的难治病,通常在辨证基础上辄加附子而获效。
配麻黄温肺化饮治肺胀附子味辛,辛入肺经,故能温肺散寒,助阳固表,与麻黄配伍,宣补并用,攻补兼施,则善治肺胀咳喘。
肺胀一证,饮邪充斥,淹蔽阳气,以致阳不外卫,无能御邪,稍一冒寒触风,即可引动伏饮,挟感而发,证属本虚标实,此非一般宣肺化痰药所能胜任,三拗汤、华盖散、小青龙汤等之麻黄功在宣散,温阳之力多嫌不足,惟有加入附子一味,温扶阳气,庶可克敌,临床凡见咳喘频发,咯痰清稀,背俞寒冷,舌苔白腻等阳虚阴凝证者,取小青龙汤加附子投之,每能奏效。
配生脉养心温阳治胸痹附子主入手少阴心经,功能大补心阳,其性走而不守,善于祛除寒邪,疏通血气,用治胸痹有一举三得之妙。
心居阳位,为清旷之区,凡心阳不足,阳气失于斡旋,寒邪乘虚而入,两寒相得,凝滞气血,痹阻心脉,不通则痛,则胸痹心痛。
证见脉细而微,舌胖而淡属阳微阴弦者,当取附子汤温阳散寒;若见脉虚而数,舌红质干属气阴两亏者,则宜附子合生脉散同用,用附子振阳,生脉养阴,共成复脉之师。
配茵陈暖脾化湿退阴黄附子性大热,不仅祛寒,尚能燥湿,故张元素谓:“附子温暖脾胃,除脾湿。
”与退黄专药茵陈相使而用,温阳化湿,专治阴黄。
黄疸发病,当以湿邪为要,所谓“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性粘滞,缠绵难祛,最易遏气损阳,故而黄疸日久不退,必然损伤阳气,加重水湿的停滞,遂成阴黄变证,症见肤色如烟熏,舌润脉沉,治此当在茵陈剂中,佐以少量附子,振奋脾阳,以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效。
配石苇温肾通淋疗尿石附子气雄,擅补肾阳,温膀胱之气,与石苇等清利通淋之剂同用,则有温阳行气,通淋排石之力。
石淋一证,肾虚气化失利为本,湿热蕴结下焦为标,肾主水,司二便,肾阳旺盛,气化有权,生化有序,湿热无以蕴结,结石无法形成,若肾阳衰弱,气化乏力,清浊泌别失司,湿浊无法下注而沉积为石,治疗若拘泥清热通淋,不但结石难以攻下,且久服攻利,反有耗气损阳之弊,而施以温肾通阳之附子,以补代通,阳气充盈,气化则能出焉。
附子的最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
附子的最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
附子的最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
附子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用,但火神派药理偏矣。
四逆汤是对脾用药,不是补肾阳。
附子的作用是温经散寒,能通十二经络,能使阳气外达,干姜和甘草对脾起作用。
之所以很多病用附子能起作用,是因为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子的作用就是温通经络,使气机流畅而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用。
大家要厘清认识,好不好?郑钦安的用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
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用附子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子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方解应该是这样的:用附子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干姜守而不走,干姜,甘草固护脾阳。
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大附子。
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而非肾也!钦安也误啊!
火神派擅用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火神大家对此却隐而不彰。
吾今和盘而出,诚一片救世的仁心。
冀大家不要被刘力红等所误,失其宗旨而乱用附子。
举个例:火神派治口舌生疮等虚火症,用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火不能下降之故也。
故效显!火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我辈谨记。
重申:附子非补肾阳之药。
其功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方剂中使用以助药效,但对非寒湿阻滞之人使用,则会生热风,不宜使用!即使用,也得合理配伍。
附子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附子药材名称:附子拼音名称:FUZI别名:天雄,黑附子,盐附子,淡附子,附片,白附片,黑顺片,卦片,熟附子,铁花(四川),五毒(河南)。
科属: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产地:主要栽培于四川,销全国并出口。
湖北、湖南、陕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
性味:[性味、归经]辛、甘,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中成药:共有235种中成药使用附子:复方硫酸软骨素片复方硫酸软骨素片定喘膏附桂风湿膏阳和解凝膏特制狗皮膏止血复脉合剂醒脑再造胶囊强力天麻杜仲胶囊定风止痛胶囊等。
应用:1、用于亡阳证。
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治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多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回阳救逆,如四进汤。
治久病气虚欲脱,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每配人参用,如参附汤。
2、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证。
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
若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常与肉桂、山荣萸、熟地等同用,如右归丸。
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
治脾肾阳虚的阴寒水肿,多与白术、茯苓、生姜同用。
治脾阳不足、寒湿内阻的阴黄证,可与茵陈、白术、干姜同用。
治阳虚感寒,可配麻黄、细辛同用。
3.用于寒痹证。
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
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每多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多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
配伍效用:1、附子配伍白芍:附子辛甘大热,入于气分,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功;白芍酸苦微寒,入于血分,性柔而主静,有养血柔肝、敛阴和营、缓急止痛之效。
附子得白芍,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血;白芍得附子,养血和营而无寒凝之弊。
二者伍用,其温阳散寒、养阴和营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血虚寒凝之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寒滞肝脉之胁痛;寒凝胞宫之痛经等症。
《本草求真》:附子“通行十二经”
《本草求真》:附子“通行十二经”附子“通行十二经”一说,见于清代医家黄宫绣所著《本草求真》一书,其云:“附子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
”黄氏对中药附子功能持如此评价,确令人玩味。
一、关于“通行十二经”的含义“通行十二经”者,应谓人身手足三阴三阳,其外而皮肤肌肉,内而五脏六腑、筋脉骨髓,当无所不赅,查阅本草诸书,药性能有如此广博者,鲜也,正出于此,古代医家从长期之临床实践中观察记述了附子这一药理特性。
如《汤液本草》:“…浮中沉,无所不至,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
”《别录》:“…为百药之长。
”《本草正》:“附子,因其性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回阳气。
”《本草经读》:“附子,味辛气温,火性速发,无所不到…”“附子能使自上而下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
”《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要药,外达皮毛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本草经疏》:“附子气味,皆大辛大热,…其性走而不守。
”《本草备要》:“附子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
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治三阴伤寒,中风、中寒、气厥、痰厥、咳逆、呕哕、噎膈、脾泄、冷痢、寒泻、霍乱转筋、拘挛风痹、症瘕积聚、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小儿慢惊,痘疮灰白,痈疽不敛,一切陈寒痼冷之征,……。
”从以上部分医药学专书记载,可见中药附子是一味潜力颇大的药物。
二、以附子组方之方剂分析中药用之于临床治疗,多以组方的形式出现,为了反映附子之临床药理效应,尤其擅长“通行十二经”的特点,笔者收集了部分以附子组方的古方,作一粗略归类,以兹佐证。
其归类之出发点在于,附子一药既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那么以附子组方用之临床,必然能广泛取效于人体内外上下不同病位,为此,分两部归类:第一部分以反映附子作用于人体各局部病变的方剂;第二部分以反映附子作用于人体整体阴阳的方剂。
附子(《本经》)
附子(《本经》)附子(《本经》)hnzyts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均系栽培。
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味辛、甘,性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临床用名有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子)。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辛,温。
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徵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
《名医别录》:味甘,大热,有大毒。
主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
又堕胎,为百药长。
《本草拾遗》:附子醋浸削,如小指,内耳中,去聋。
去皮炮令拆,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开宝本草》:味辛、甘,大热,有大毒。
疗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
又堕胎,为百药长。
《药类法象》: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肾中寒甚。
以白术为佐,谓之术附汤,除寒湿之圣药也。
温药中少加之,通行诸经,引用药也。
及治经闭。
《药性赋》:味辛,性热,有大毒。
浮也,阳中阳也。
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阳之厥逆。
《汤液本草》:气热味大辛,纯阳。
辛甘温大热,有大毒。
通行诸经引用药。
入手少阳经三焦、命门之剂。
《象》云: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肾中寒甚。
白术为佐,名术附汤,除寒湿之圣药也。
湿药中少加之,通行诸经引用药也。
治经闭,慢火炮。
《珍》云:治脾湿肾寒。
《本草》云: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拘挛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走,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利赤白,坚肌骨,强阴堕胎,为百药之长。
《液》云:入手少阴三焦、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
附子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
非身表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
如用之者,以其治四逆也。
《本草》又云: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芪、人参。
冬月采为附子,春月采为乌头。
《本草衍义补遗》:《衍义》论五等同一物,以形像命名而为用。
火神派主药---附子
火神派主药---附子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
四川陕西栽培的乌头称天雄。
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
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
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
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不独张景岳有此评论,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130方,用附子达21方。
近代名医赵锡武非常推崇《阴证略例》,认为王氏治疗阴证的特点是善用附子,重视温补脾肾。
我每提倡用真武汤不要怕附子用量大,取其鼓动心阳,抑阴邪上乘。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光绪时复有罗定昌者,其治热病发热谵语,舌生芒刺,烦躁不便,而脉尺寸俱无,即用承气(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加附子。
说非用附子治病,而是借其热直达少阴耳。
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
吴佩衡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
祝味菊(1884-1951)用附子救孩子最多,大多投寒凉太过,气阳微弱,凡遇重证,很愿一力承揽。
当时沪上几无不知“祝附子”者。
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说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
附子功效的本草考证
附子功效的本草考证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 AconitumcarmichaeliiDebx. 的子根的加工品,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附子味辛气温,走而不守,温经逐寒,彻内彻外,为宣通气血之第一利器,有其他药物无法比拟的回阳救逆之功,能起沉疴、拯垂危,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2010 年版中国药典将附子的功用归纳总结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本文通过对附子本草学、方书、医籍的考证,整理其功效的历史沿革,为其临床运用提供依据。
1 回阳救逆功效的沿革附子的功效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痿躄。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本经》并未明确指出附子有回阳救逆之功。
但正如《本经逢源》言:“《本经》所主诸证,皆阴寒之邪,乘虚客犯所致。
”肯定了附子的温阳散寒之力。
汉代的张仲景善用附子回阳救逆,为后世医家运用附子治疗危重症树立了典范。
他创设了回阳救逆的名方“四逆汤”,阴盛格阳之寒厥下利的通脉四逆汤,治疗蛔厥的乌梅丸,均是取附子回阳救逆之功。
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有霹雳散,治阴盛格阳,燥热而不欲饮水者。
用大附子一枚,烧存性,研为末,蜜水调服。
逼散寒气后使热气上升,汗出乃愈。
亦是取附子回阳救逆之功。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温脾汤,将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寓下于温药之中,这是对张仲景大黄附子汤的发挥。
宋代出现了较多含附子的基础方,如《魏氏家藏方》中的芪附汤、《妇人大全良方》中的参附汤,在这些方剂的影响下,后世医家逐渐将人参、附子或黄芪、附子作为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的基本配伍结构。
金元时代四大家之中,刘完素认为附子能通行诸经,言其“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
李东垣则认为,附子能“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可应用于多种内伤杂病。
附子药用经验
附子药用经验儿时上学住校,周末步行30多里回家。
时值盛夏,见路边有不知其名的“庄稼”,长势甚好,叶如艾,呈剑齿状,质厚,墨绿色,泛油光。
询之,才知为中药附子。
后来,每到附子采挖之时,经济拮据的邻里人家便将一袋袋的附子拎回家,浸洗削皮切片,以获得一点加工费。
不过活得快点干,因为新鲜附子易烂,只有浸在卤碱水中始不烂。
那些天,全县所有的汽车都要赶去盐都自贡拉卤碱。
我作医生后,曾数至大乘寺附近的附子厂考察,亲见了附子加工的全过程。
江油为附子之乡,至今街上还设店卖附子,1包1kg,色如冰糖,谓是上品,用以馈赠亲友。
我小时侯身体弱,尿床,每到冬至,几乎家家户户都用附子炖狗肉,这时,父亲就带我去他朋友家喝狗肉附子汤。
在我印象里,附子和土豆的味道差不多,久煮之后,嚼着面面的,大概1碗4-5片,约1两左右。
一次,我在上海拜访姜春华先生,他问我:你们四川人拿附子当菜吃,是真的吗?我说我就吃过,姜老为之咋舌。
(二)善用附子者莫过于四川医生。
明代泸州人韩飞霞在《医通》中说:“附子回阳,霸功赫奕”,但尚不以善用附子著称。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光绪时复有罗定昌者,其治热病发热谵语,舌生芒刺,烦躁不便,而脉尺寸俱无,即用承气加附子。
说非用附子治病,而是借其热直达少阴耳。
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
祝味菊东去上海,当时沪上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说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
章次公先生于此十分心折,说他治病“心狠手辣”。
名医徐小圃的两个儿子俱死于热病,小儿子又病热,几至不救,祝以附子起之。
今沪上徐氏儿科仍以用附子见长,即祝公昔年所教也。
祝味菊誉附子为“百病之长”,其用附子有每剂3、4两的。
有起死回生之力的千古名方——四逆汤
有起死回生之力的千古名方——四逆汤中医是中华民族超前的智慧,几千年来名家辈出,其中医圣张仲景更是杰出的代表。
自宋元以来,人民对中医的印象有了改观,认为中医只能调理身体,因此有了慢郎中之称谓,但是中医急救,完全不亚于西医,只是医道渐废能知者已经不多,会使用的更是寥寥无几。
相对于韩春雨的论文受到质疑,我更宁愿相信古人的记载。
祖师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四逆汤这样一个方剂,以至于后来急救的很多方子都是有此方化裁而来。
在《伤寒论》中四逆汤第一次出现在《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条文曰:若重发汗,而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只是说明了重发汗以后四逆汤可以使用,但是并未点明其症状。
其后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记载:阳明病,脉浮而迟,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复下利呕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已经完全告诉我们怎么样使用这个方子。
四逆汤由生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组成。
方中以附子通行十二经,急急打通经络,使其中虚寒之气消散,佐以干姜温中而保持火力,使阳热之成分源泉不竭,使附子通行经络而又能量,甘草镇阳气,使附子、干姜温而不至于浮动,源源不断地输入人体,又能防止附子温性而至于阳气暴脱。
可谓是一方极尽温养救逆之妙法。
四逆汤所谓的救急,可以见到患者手足冰冷,常常冷过关节,整个前臂或者是膝关节以下都是冰凉的,患者常常是浑身战栗,拥衣被而冷不减,上吐下泻,全身乏力不欲动。
到了这种地步人就是奄奄一息,如果是西医马上就要进行补液,防止进入到休克。
但是一瓶瓶冰冷的液体进入体内,不要说保命,吾恐杀人而不自知。
李可是山西的老中医,临床上治疗过许许多多心衰的病人。
是中医界的一个怪才,他治病选用附子可以达到二三百克,而现在的医生十克二十克就开始胆战心惊,唯恐出现什么差错,究其原因不过是西医治疗学下的一个行尸走肉。
李可老中医在急救的时候,就是以四逆汤为底方,重用附子。
以达到就危急于顷刻的疗效。
附子功效考
附子功效考
傅文录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1(31)10
【摘要】经多年学习与研究火神派扶阳理论,结合文献与临床实践,作者认为,附子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应该重新归纳为:附子,辛温大热,味甘微苦而咸,归心肺脾肾经,通行十二经,为百药之长。
具有激发阳气、扶阳抑阴、引药达经、开通脉滞、伏火归肾之功效,主治阴盛阳衰而引起的四肢厥逆、风寒湿冷痛证及癥瘕积聚等。
【总页数】6页(P1108-1113)
【关键词】附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阳气;火神派
【作者】傅文录
【作者单位】平舆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
【相关文献】
1.比较不同炮制工艺后的附子成品的功效作用 [J], 王丽
2.不同煎煮时间对桂枝附子汤治疗心肌缺血功效的影响 [J], 张颖
3.白附子面膜的研制及其美白功效评价 [J], 南香顺;郝春艳;石钰
4.白附子面膜的研制及其美白功效评价 [J], 南香顺;郝春艳;石钰
5.附子温阳功效在治疗心力衰竭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J], 徐香玲;杨继;赵英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扶阳要药论附子(中卅五)
扶阳要药论附子(中卅五)(六十七)清·唐宗海《本草问答》附子生于根下,与枝叶皮核不同,故不入中上焦,其色纯黑而味辛烈,秉坎中一阳之气所生,单从下焦扶补阳气,极阳极阴,皆有毒。
附子之烈,正以其纯是坎阳之性,可以大毒。
附子与肉桂之性不同,肉桂是补火,秉于地二之火气者也;附子是助热,热生于水中,是得天水之阳。
故附子纯入气分以助阳,为肾与膀胱之药,火煅则无毒,水中之阳毒遇火则散,亦阴阳相引之义。
今用盐腌以去毒,使附子之性不全,非法也。
凡温药,皆秉木气,惟附子是秉水中之阳,为温肾达阳之正药。
盖秉木火者,为得地二之火,秉水中之阳,是得天之一阳。
少阴主热,依积阳之气,故性大热者,直入下焦膀胱肾中,附子是也。
附子古用火炮,正是去其毒也,或解为助附子之热,非也。
余四川人,知四川彭明县采用附子,必用盐腌,食之毒人至死,并无药可解,可知附子之毒甚矣。
然将盐腌附子之盐放于竹筒中,用火煅过,则无毒,入补肾药,又温而不烈,反为良药。
据此,则知仲景炮附子,亦是制其毒也。
其中生附又是以毒追风,毒因毒用,一生一炮,有一定之理。
(六十八)民国·张山雷《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但生者尤烈,如其群阴用事,汩没真阳,地加于天,仓猝暴病之肢冷肤清,脉微欲绝,或上吐下泻,澄澈清冷者,非生用不为功。
而其他寒症之尚可缓缓图功者,则皆宜用炮制。
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盐制之药,而又浸之水中,去净咸味。
实则辛温气味,既一制于盐之咸,复再制于水之浸,久久炮制,真性几乎尽失,故用明附片者,必以干姜、吴萸等相助为理,方有功用,独以钱许,其力甚缓。
寿颐尝于临证之余,实地体验,附片二钱,尚不如桂枝三五分之易于桴应,盖真性久已淘汰,所存者寡矣。
是以苟遇大症,非用至二三钱不能有效,甚者必四五钱。
非敢孟浪从事,实缘物理之真,自有非此不可之势。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别称乌头、附片、草乌等,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子根的加工品,属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对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等症有治疗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吧!附子的药用价值【性味】味辛、甘,性大热。
【归经】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附子的药用功效1、《本草纲目》:治三阴经证,及阴毒伤寒,阴阳易病。
2、《本经》: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3、《别录》:腰脊风寒,脚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强阴,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
附子的临床应用1、用于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治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多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回阳救逆,如四进汤。
治久病气虚欲脱,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每配人参用,如参附汤。
2、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证: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
若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常与肉桂、山荣萸、熟地等同用,如右归丸。
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
治脾肾阳虚的阴寒水肿,多与白术、茯苓、生姜同用。
治脾阳不足、寒湿内阻的阴黄证,可与茵陈、白术、干姜同用。
治阳虚感寒,可配麻黄、细辛同用。
3.用于寒痹证: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
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每多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多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
附子的食用方法1、真武汤:熟附片9克、白术12克、白芍9克、茯苓12克、生姜9克,水煎服。
2、实脾饮:熟附片9克、白术12克、茯苓9克、厚朴6克、大腹子6克、木瓜6克、草豆蔻3克、广木香3克、干姜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附子:为百药之长,回阳救逆!
附子:为百药之长,回阳救逆!附子 Fuzi《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性能:辛、甘,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1.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如四逆汤(《伤寒论》);本品能回阳救逆,人参能大补元气,二者同用,可治亡阳兼气脱者,如参附汤(《正体类要》);若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而见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无脉者,可与干姜、肉桂、人参同用,如回阳急救汤(《伤寒六书》)。
2.阳虚证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
配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者,如右归丸(《景岳全书》);配党参、白术、干姜等,可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脘腹冷痛、大便溏泻等,如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与茯苓、白术等同用,可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如真武汤(《伤寒论》);若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常与麻黄、细辛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3.寒痹证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
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中药知识:附子
例一:一个西医院放弃治疗的心衰濒死的老年女患者,出院回家后儿媳妇一面悲伤地为老人准备寿衣等事项,一面找到李可再试试。
患者昏迷厥冷,脉已摸不到,血压无。
李可处方用四逆汤变方3剂,附子用到45g,告诉家属若能活过来再找他。
不识字的儿媳妇慌乱中将3剂药一起煎煮,半天内给婆婆灌了下去,3个小时后老人奇迹般的活过来了。
李可见患者家人是当天来谢而不是3天后颇感意外,问明缘由后发现附子已用到135g,这对其震动极大,古代临床家著作中剂量就是不传之秘。
患者全身衰竭、生死存亡之际,不以雷霆万钧之力斩关夺门、破阴回阳,不足以挽垂绝之生命。
以后李可有意识地加大附子用量渐至200g,并注意用甘草来相佐制毒性大多回生有望。
李可还问过老药工,附子大者1枚有多重,他们说大约50g。
所以李可猜测当年张仲景用附子量决不是现在这么小。
例二:有一个病人,是个高大的农民,没钱,吃饭都够呛,得了心肌炎也没有钱治,心脏巨大,压迫了整个胸腔。
住进我弟子开的医院,病人嘴唇黑,脸上有雾气,脉搏快,喘,根本不能动。
住进来以后,200克附子加麝香,隔一个小时加200克,加到750克附子,4天后醒了。
医药费一千多元,我告诉弟子免了他的药费。
附子之用当今除李可外能有几人?有如此药效为何医者仍囿于药典之用量?如此大胆必有过人之处,然必有处于风口浪尖之嫌,木秀于林必遭大风。
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
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
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
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不管你的表里内外,四肢关节,五官九窍,五脏六腑,不管哪一个地方,只要阳气不到位那就是病。
就是因为阳气不够啊,阳气应该周流全身啊,通过阳气的升降,来调节人体,使人的整体不受侵犯。
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所谓的正气啊,就是浑元之气啊,就是脾气和肾气加起来那个元阳,你把阳气保护好就啥病也没有了。
附子见解
附子见解附子辛热,大毒。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
古方以一两一枚者为力全,近时专取大者为胜。
用盐过多,虽一两五六钱,制熟不及七八钱,且容易腐烂。
若欲久藏,须同灶灰入罐中,置近火处,庶可经久。
其性热有毒,必正气、角少、顶细、脐正者为上,粗顶,有节,多鼠乳者次之,伤缺偏绉者下。
有两岐者名乌喙,此禀气不正专主大风顽痹。
附子生用则散阴寒,熟用则补真元。
生用去皮脐,熟用甘草、童便制。
若欲久藏,一味甘草浓煎汁煮,汁尽为度。
入阳虚补剂,用黄连、甘草制。
凡中其毒,生莱菔汁及黄连解之。
近时乌附多产陕西,其质粗、其皮厚、其色白、其肉松、其味易行易过,非若川附之色黑、皮薄、肉理紧细,性味之辛而不烈,久而愈辣,峻补命门真火也。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躄拘挛,腰痛不有行步,破徵坚积聚,血瘕血疮。
《本经逢原》:附子气味俱厚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暖脾胃而通噎膈,补命门而救阳虚,除心腹腰膝冷痛,开肢体痹湿痿弱,疗伤寒呃逆不止,主督脉脊强而厥,救寒疝绰号痛欲死,敛痈疽久溃不收及小儿脾胃慢惊,并须制熟用之。
附子为阴证要药,凡伤寒阴证厥逆直中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热而脉沉细或浮虚无力者,非此不治。
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至唇青囊缩者,急须生附以峻温散之。
《本经》治风寒咳逆,当是阴寒呃逆,亥豕之谬。
详《本经》所主诸证,皆阴寒之邪乘虚客犯所致。
其主金疮者,是伤久气血虚寒不能收敛,非血出不止之金疮也。
《别录》又主腰脊风寒,脚气疼弱,心腹冷痛等病,总取温经散寒之力耳。
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能,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
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培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然须并用生者方得开通经络。
若气虚热甚宜少用熟附,以行参、芪之力。
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
附子得干姜、炙甘草名四逆汤,主少阴经寒证。
得桂枝、甘草、姜、枣名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
《药性歌括》之附子
《药性歌括》之附子1.附子“附子辛热,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阳功有。
”这是中医里面很重要的一味药,属于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掌状分裂,有光泽。
秋天开花紫碧色,也有白花,其状如帽。
一般在冬天采它的根做药用。
一般我们都说川附子,所以四川的附子最好,陇县、棉县一带的附子最好。
附子大辛大温,有大毒。
《神农本草经》讲,“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
寒湿、痿痺、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所以附子可以治疗一些寒病,是驱寒温里的药物,尤其是温暖脾胃,还能够暖肾,附子是阴症的要药。
在《伤寒》、《金匮》里用的很多。
但是附子有大毒,李时珍说:“乌附毒药,非危病不可用。
”所以附子这味药确实很厉害,用好了能救命,用不好能杀人。
药物就是要用它的偏性,附子我们用的就是它大辛大热大毒的偏性。
(1)为什么叫附子呢?因为它是乌头的子根。
乌头块根旁边长出的子根,它是附在块根旁边的,所以叫附子。
一般是人工种植的,因为草乌是野生的,乌头是人工种植的。
一般在四川头一年的冬天就把块根种下去,到第二年的小满,把种的乌头的块根旁边的土挖开,看看附在旁边相连的子根有多少个了,摘掉多余的,过十天再把另一边的土挖开,再摘掉多余的,那么整个植物一共就留2到3个子根,因为留太多,它长不大,等到了秋天,再把这个子根挖出来,就叫生附子,因为还没经过炮制。
如果全株植物只留一个子根,那么这一个就会长的很大,这就叫天雄,所以天雄和附子是同一个植物,只不过天雄就是独一个,所以叫天雄,它的力量比较强,营养都在这一根上了。
如果子根不去掉那么多,都让它长会怎么样呢?那么每一个都会很小,这叫侧子,力量比较小了。
(2)附子的种类生附子我们一般不敢用,因为毒性太大,有很多的炮制方法,它的目的都是为了把附子的毒性减低,因为毒性太强了,我们不敢用,一般情况下,不到救命的时候,没有十足的把握,谁也不敢用生附子。
张仲景的方子大家可以看一下,真正用生附子的情况很少,所以一般都是用炮制过的附子,去掉它的毒性,附子品种非常多,过去品种没有这么多,比如现在有盐附子,黑附片,姜附,半附片。
蒲辅周附子运用二十三法
浓煎徐服不拘时,各症渐减,阴回阳生。继 进三才汤佐枣仁、石斛、阿胶养阴益胃,未 及数帖而瘥。
04
CATALOGUE
扶阳固卫
扶阳固卫
自汗治疗
先生对于阳虚卫弱导致的自汗,倾向于使用 玉屏风散加附子,或者芪附汤来进行治疗。
益气固表
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加附子 可温阳益气,芪附汤由黄芪和附子组成,可 益气固表。
健脾养胎
先生首调脾胃以养胎元,五味异 功加砂、藿、姜、枣、山药,3帖 恶阻止。继补肝肾以固胎本,泰
山磐石合安胎银苎酒增损。
02
01
03
足月顺娩
一周服1剂,直至足月顺娩。通过 调养脾胃和补肝肾,先生成功地 帮助患者养胎元和固胎本,为患
者的顺利生产奠定了基础。
15
CATALOGUE
益气强心
益气强心
01 虚阳上越
VS
理中四逆治寒痢
先生对于寒痢下利清谷,肢厥脉微, 甚则滑脱不禁者,常采用理中、四逆
等方剂进行治疗。
21
CATALOGUE
平复厥热
《本草经读》:“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于少 阴而热已;少阴之神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脉生,周行通达
而厥愈。”
平复厥热
附子交阳
附子能促使太阳标阳与少阴神机相交, 从而降低体温,恢复脉搏,并使厥愈。
附子的药性与应用
附子药性辛温雄烈,蒲辅周先生对其有大量精到的配伍应用经验,归纳总结为 二十三种配伍方法,详述如下。
01
CATALOGUE
回阳救逆
《伤寒蕴要》言附子“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本 草经读》赞其“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回阳救逆
回阳救逆之要药
附子配伍药对详解
附子配伍药对详解导读: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李附子(李彦师)、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医林佳名。
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
故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
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当也属常见。
故本文拟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的配伍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
一、附子配干姜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
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
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
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
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
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注解】
附子是一种常用的有毒性的中草药,所以使用时要谨慎。
【化学性状】
附子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最主要的是有剧毒的乌头碱,在稀酸或沸水中,乌头碱可水解为乌头次碱、乌头原碱,其毒性逐渐降低。
【药性功效】
附子味辛,性大热,有毒,通行十二经,具有强心回阳、温里散寒、助阳行水、补火、止痛和局麻等功效。
而且附子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还能兴奋迷走神经而具强心作用。
【宜食】
阳虚、风寒湿痹、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阳症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
【忌食】
附子不宜与鼓汁一起食用,主要是因为豆鼓气味苦寒或咸寒。
而
附子则是大辛大热的药物,为温里回阳药,两者药性相反,同时食用会降低药效。
【文献参考】
《本草纲目》:“附子、乌头天雄忌鼓汁,稷米。
”“稷米甘寒,益气退热,凉血解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