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传统村落规划保护与发展模式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河南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与价值传承研究
45传统与创新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构成复杂,是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社会环境。
只有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深入挖掘乡村生态、文化、经济等多重功能和价值,才能做到乡村的全面振兴。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河南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及其价值传承策略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概念界定(一)传统村落农耕文明时期人类主动聚集在某个区域内,务农耕作、繁衍生息所形成的具有区域文明、社会结构、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聚落形式即为传统村落。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它集中反映着当时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习俗、建筑营造艺术和聚落空间布局,是中华民族失不再来的根性遗产和精神文明载体,也是当代社会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活态保护目前,在我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活态理念的应用涉及活态传承、活态继承和活态保护等多个方面。
研究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研究文化遗产自身的活态性及其传承者的活态性;二是研究如何发挥文化遗产自身的活态性及其传承者的功能,以便对它们进行合理的保护与传承。
其中,活态保护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特点,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对其的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
同时,也注重文化空间的营造和传承、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提高公众参与度等相关问题。
本文所提到的“活态保护”注重传统村落自身的活力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强调传统村落自身活力以及村落居民作为传承主体的重要性的一种保护模式,是加强村落居民在生产生活过程当中对于村落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与发展的传承方式。
二、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一)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河南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大量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传统村落。
截止2019年,在已公布的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中,河南入选的名镇有8个,名村仅有9个,有限的数量与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
河南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探讨——以淇县赵村为例
河南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探讨——以淇县赵村为例本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淇县赵庄传统村落发展利用规划为样本,简要介绍了赵庄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其次通过对赵庄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按照有利于传统民居保存、传统村落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发掘传统元素及其环境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结合近年来倍受人们欢迎的乡村精品旅游,探讨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利用规划,推动赵庄经济发展,使城镇化和传统村落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为淇县全域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
标签:传统村落;农村旅游;发展利用1、前言我国的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有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村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3年10月17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表示,不是所有传统村落都分布在贫困地区。
但传统村落的济发展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他觉得核心解决的是两个,一个是这个地区政府必须加大支持,既然是国家的财富,国家应该拿出资金,而且要拿出较大的资金和技术力量给予支持。
赵庄村是省级贫困村,由于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全村750多口人,三分之二为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
作为淇县整村搬迁村之一,村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早日搬出大山,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然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大形势下,随着村里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帮助村民脱贫的各项工作开始实施,村民的期盼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2、淇县赵庄村传统村落概况2.1、淇县赵庄村的基本介绍赵庄村位于河南省淇县,是灵山街道办事处的一个行政村,地处豫北太行山区,辖:东赵庄、西赵庄、窄狭、碾沟、地谷岭五个自然村。
村落最早形成于明末清初,先由李姓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徙于此,后有冯、赵、蔡、贾等姓因战争避难汇集加入。
村域面积12.59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260余亩。
《河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河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摘要。
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以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开发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认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观念不一致、利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角色定位不清等问题,并对优化构建平等参与、合作共赢的旅游开发模式提出些许建议。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传统村落旅游;旅游开发模式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村落以其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乡村居所、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以及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热点,旅游开发成为国内众多传统村落活化复兴的道路选择。
传统村落旅游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不同类型的旅游开发模式。
“国内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模式可以按照开发经营主体、产品形式、聚落空间作用以及区域的不同进行划分。
”[1]本文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开发经营主体为依据的分类方式,对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开发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河南省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优化建议。
一、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旅游(一)传统村落学术界最初使用的是“古村落”一词,xx年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古村落统称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2]。
从这一概念出发,传统村落有如下特点:其一,现存一定规模的传统建筑,村落的选址和建筑格局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其二,具有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保留了当地的生产生活风貌、风俗习惯和传统民间艺术等。
(二)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异同关于传统村落旅游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从众多学者的文献研究中不难看出,大部分研究将传统村落旅游简单的等同于乡村旅游。
诚然,就旅游目的地而言,传统村落旅游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但从旅游吸引物以及旅游目标群体而言却与乡村旅游有着很大的区别。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信阳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拥有着众多传统村落资源,这些传统村落凝聚着历史的痕迹,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探讨其保护价值、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历史的见证者。
传统村落保存着古老的建筑风格、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的民俗风情等,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传统村落也是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传统村落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乡村发展的有力支持。
二、信阳市传统村落的现状与问题信阳市拥有着众多传统村落资源,如南阳寨、商丘寨、汝窑村等,这些传统村落具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村落面临着严峻的保护问题。
一方面,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面临着严重的老化和损坏,大量传统建筑面临倒塌甚至拆除的风险;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逐渐遗失,居民大量外出,导致传统村落的衰败和人口减少。
传统村落的保护管理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给传统村落的保护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三、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对策与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立法,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保护措施,建立健全传统村落的保护管理体系,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
2. 加强保护意识。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氛围。
3. 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对于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严禁随意拆除和改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合理规划传统村落的发展和利用。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修订版)的通知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修订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布日期】2022.07.01
•【字号】豫建村〔2022〕152号
•【施行日期】2022.07.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
正文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规划导则(修订版)的通知
豫建村〔2022〕152号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结合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实际,我厅对《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试行)》进行了修订,现将《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修订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请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反馈我厅,以供修订参考。
附件: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修订版).docx
2022年7月1日。
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黄河流域23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特征是中部大聚集、西部小聚集、东部分散。
路网较为密集的平原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少,路网较为稀少的山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多且集中,平原地区与山区交界地带传统村落呈现出沿黄河走向抱团聚集的空间分布状态。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发展策略,即重塑空间秩序、串联传统村落,加大对外交流、优化路网设计,利用流域关系、融合人文特色。
关键词: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发展策略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是中原农耕文化的代表,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活水。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地、乡村发展的重要细胞单元,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经济价值。
如今,城镇化发展对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造成冲击,部分传统村落出现了人地矛盾、人口流失、空间挤压、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
保护和利用好现存的传统村落,发挥其自然资源价值、历史人文价值,提升传统村落居民的生活品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区域概况河南省黄河流域主要位于河南省中北部。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北部有太行山、王屋山,西部有崤山、熊耳山,中部有嵩山。
黄河流域从北部地区穿过,流经省内的山地与平原,整体地势呈西高东低。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传统村落名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社会经济数据、高程影像数据以及市级统计年鉴数据。
其中,传统村落名录来源于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六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国家级名镇名村名单以及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省级名镇名村名单,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HBN黄河流域发展数据库,数字高程数据影像图来源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创立的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于各地市统计局官网的统计年鉴。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
暖 夏凉 ,地 基 为 红石 垒砌 ,坚 固结实 。特 别 是 明 代 民 居 , 全 部 用 红 色 条 石 筑 砌 而 成 , 历 时四百 余 年而 坚 固如 初。 建筑 上 的木 雕、 木
刻 装 饰 精 美 , 图 案 多 变 、 技 艺 精 湛 , 山 墙 上
Abs r tact Anci i entvia eat g r m aS 0f 0Ci Iand S S a hi 十 i 0 rCaI S
还 多有 红 石透 雕 的花 窗 ,具有 较 高的 艺术价 值 。古 老 的宅 院还 用 多层 弧形 石板 作 为门 洞 的 拱 顶 (图 2 ), 每 层 石 板 上 都 雕 有 图 案 ,
的建筑史 学价 值。
承 栽 着众多社 会 、历 史信 息
坏或 改 变
然 而现存 的古村 落 由
于现 代 生产生 活方式 的 冲击 ,正遭 受不 同程度 的破 该 文 以河南 省郏县 临沣 寨为例 ,结 合其
保 护 及 开 发 现 状 , 研 究探 讨 如 何 对 古 村 落 进 行 保
文章 编号
摘 要 古村 落是 先人 们给我 们 留下的 宝贵遗 产 ,
载 着 区 域 性 的传 统 文 化 、 建 筑 艺 术 、 民俗 风 情 ,记 录 了社 会历 史发 展 的脉 络 ,是 宝贵 的 物 质 及 文 化 遗 产 。 但 是 在 近 几 年 我 国 快 速
城 镇 化 及 新 农 村 建 设 过 程 中 ,古 村 落 正 发 生
exsi ci iagesar ufer r it ng an entvl l s f ng f0m e i var ng yi degr ees ofdam age change. or T i paperw hi s iusr ed he cas hs ch i l tat l by t e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信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偏东,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
信阳市境内有许多传统村落,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特征。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房屋老旧、村民外迁、村庄经济发展困难等。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统村落中的古老建筑、传统产业、民俗风情等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不仅可以保护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村落的保护可以推动村庄经济的发展。
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通过保护传统村落,改善村庄的环境质量,提升村庄的旅游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从而带动村庄的发展。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可以发展与村庄特色相关的旅游产业,如农家乐、民宿等,促进村民增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对村庄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村落的保护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村落保护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农村的乡村振兴。
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培育新的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还可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能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逐渐加大,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二元对立。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可以促进城乡交流与合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让城市居民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农村的生活方式,增强城市居民对农村的认同感,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村庄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能力。
郑州市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郑州市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作者:王东杰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02期郑州市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建筑遗产、教育等价值。
当前,郑州市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存在保护经费短缺、人才匮乏、政策引导不到位、郑州市传统村落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应从多元筹措资金、建立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专门队伍、建立“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责任机制等方面发力做好郑州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
要研究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问题,首先需要厘清传统村落文化的含义。
“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使用的频率较高,比如《三国志·魏书卷十六》中云:“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
”《辞海》认为:“村落”即“村庄。
”《辞源》认为,所谓“村落”即“乡人聚居之处”。
联系古今文献典籍对于“村落”的解释,我们认为所谓“村落”,即指古代先民在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在族群聚居的基础上,因生活所需建造的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单元。
所谓“传统村落”,多从时间上界定,指民国以前建成的村落,具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具有独特的建筑风貌,长期以来村落的选址并未出现较大变动的村落。
“文化”来自于英文,其原来的意思也包含耕种。
因此,通过概念对比不难看出,它们之间联系紧密,均和农耕文明相关。
一、郑州市传统村落文化的特色郑州市传统村落文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色:一是,建村历史悠久,见证古老中国发展的历史。
比如:邓州市大金店镇老街,曾是十大集镇之首。
镇上的南岳古庙不仅见证南宋时期宋金对峙的历史,还反映了南宋时期的建筑文化。
镇上的府君庙是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
登封市徐庄镇文化底蕴深厚,该镇见证华夏文明的开启,且文脉延续5000年不断。
二是,宗族文化突出。
比如位于上街区西南隅的方顶村主要以方姓为主,新密市刘寨镇吕楼村主要以吕姓为主。
三是,革命文化突出。
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及效应探析
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及效应探析近年来,河南省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省实际的发展模式。
该模式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农村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探析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及其效应。
一、发展模式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市场导向、多元发展”。
具体来说,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提供财政资金和技术支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农民作为美丽乡村的主体,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农业产业,让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市场导向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鼓励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和生态农业等产业,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政府积极引进企业和项目,推动农村的多元化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
二、主要效应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了农村环境。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政府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了美丽乡村景观和特色农业园,清理整治了乱建乱搭、乱堆乱放现象,提高了农村的整体卫生水平和环境质量。
2.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和生态农业等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政府引进企业和项目,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3.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美丽的乡村环境、多样的产业发展、优质的公共服务等给农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获得感,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和脱贫奔康。
4.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也在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建设过程中,政府注重农民的参与和意见听取,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信阳市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资源。
传统村落是中国古老的村落形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传统村落资源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信阳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探讨传统村落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和保护方式。
一、信阳市传统村落的现状信阳市地处中原腹地,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资源。
在信阳市的乡村,可以找到许多具有古老历史和独特建筑风格的传统村落,如信阳市固城湖乡的古村落、信阳市花山镇的青砖青瓦古村等。
这些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信阳市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需要,一些传统村落被拆迁或改造,古老的建筑和文化景观受到了破坏;一些传统村落由于人口外流和生活条件的恶化,面临着逐渐荒废和衰落的危险。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信阳市的传统村落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针对信阳市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信阳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信阳市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规定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修缮。
信阳市加强了对传统村落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举办文化节、旅游活动等方式,增强了民众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认同和保护意识。
信阳市政府还鼓励民间力量和企业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人才,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涉及面广、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目前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资金仍然不足,保护工作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由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涉及多个相关部门和利益关系,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导致保护工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不足。
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需要完善保护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投入,提高保护工作的综合效果。
与传统村落保护相对而言,传统村落的利用问题相对较少受到关注。
郑州市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W e n h u a j i a n s h e郑州市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建筑遗产、教育等价值。
当前,郑州市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存在保护经费短缺、人才匮乏、政策引导不到位、郑州市传统村落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应从多元筹措资金、建立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专门队伍、建立“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责任机制等方面发力做好郑州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
要研究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问题,首先需要厘清传统村落文化的含义。
“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使用的频率较高,比如《三国志·魏书卷十六》中云:“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
”《辞海》认为:“村落”即“村庄。
”《辞源》认为,所谓“村落”即“乡人聚居之处”。
联系古今文献典籍对于“村落”的解释,我们认为所谓“村落”,即指古代先民在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在族群聚居的基础上,因生活所需建造的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单元。
所谓“传统村落”,多从时间上界定,指民国以前建成的村落,具有!""年以上的历史,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具有独特的建筑风貌,长期以来村落的选址并未出现较大变动的村落。
“文化”来自于英文,其原来的意思也包含耕种。
因此,通过概念对比不难看出,它们之间联系紧密,均和农耕文明相关。
一、郑州市传统村落文化的特色郑州市传统村落文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色:一是,建村历史悠久,见证古老中国发展的历史。
比如:邓州市大金店镇老街,曾是十大集镇之首。
镇上的南岳古庙不仅见证南宋时期宋金对峙的历史,还反映了南宋时期的建筑文化。
镇上的府君庙是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
登封市徐庄镇文化底蕴深厚,该镇见证华夏文明的开启,且文脉延续#"""年不断。
二是,宗族文化突出。
比如位于上街区西南隅的方顶村主要以方姓为主,新密市刘寨镇吕楼村主要以吕姓为主。
三是,革命文化突出。
河南省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河南省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河南省古村落蕴含着丰厚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旅游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古村落作为河南宝贵的文化资源,可以在文化高地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在大力发展古村落旅游的同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并重的方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一河南省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河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评选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规范、从宏观到具体的过程,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正如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作家冯骥才所说的那样:“我国很多传统村落就像厚厚的古书,只是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
”与全国各地的情况比较相似,河南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现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妥善解决。
(一)历史文化古村和特色景观名村遍布省内河南省共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0个,占全国总数的3.97%。
其中南阳和驻马店各有2个,郑州、开封、许昌、平顶山、安阳、信阳各有1个;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占全国总数的0.72%,均位于平顶山郏县境内。
郏县同时拥有一个国家级名镇、两个国家级名村,是河南境内文化村落保存相对完好的地域之一。
在全国范围内,河南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目在全国处于相对偏后的位置,不仅与浙江(48个)、江苏(37个)、福建(42个)、四川(30个)、广东(37个)等省份相比落后不少,而且在中部六省的排序中也相对落后,较山西(40个)、湖北(19个)、安徽(27个)、湖南(22个)、江西(33个)都有差距。
(参见表1)表1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统计一览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28个省共646个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河南有16个;2013年8月26日公布的第二批名录全国有915个,其中河南有46个;2014年11月17日公布的第三批名录全国共994个,其中河南有37个;2016年11月9日公布的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共1602个,其中河南有25个。
河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河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作者:苏双李瀛山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17年第06期摘要:本论文以淇县赵庄传统村落发展规划为样本,介绍传统村落赵村地方特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现场调研、梳理对照、分析研究,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延续性的传统村落发展意见与建议,提高原始居民的生活水平,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有关部门提供发展思路和决策参考,进一步推动淇县城乡统筹一体化工作深入开展,使城镇化和传统村落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构筑美丽中国梦。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淇县赵村1、前言城市经济飞速的发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必然会给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日益严峻的问题,留守儿童、空巢化等问题严重。
在这个越来越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代,新农村建设也如火如荼,拆村并点力度强大,巨量的村落也在这个过程中消失了。
在规划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的传统村落,也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直到2012年传统村落的发展才有了重大转机,它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将原先习惯称呼的“古村落”,改名为“传统村落”。
2012年4月由国家四部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并把盘查家底列为工作之首要;表明了这一举国的文化举动所拥有的气魄、决心与科学的态度,评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进入名录的传统村落将成为国家保护的重点。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为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国家和省有关部门陆续发文。
2013年9月18日,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 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
河南省发布的文件有《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豫建村镇〔2013〕1号)和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补充通知(豫建函〔2013〕224号)等。
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受到了越来越大的侵蚀。
然而,这些传统村落却是我们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传承人们智慧的重要载体。
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河南省传统村落现状河南省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闻名中外的省份。
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中原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其中不乏许多传统村落。
然而,这些传统村落却已经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1.城市化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传统村落的生活也逐渐受到了影响。
很多传统村落都面临着人口外流的问题。
2.历史文化的保护: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许多传统村落中都有着重要的文化遗产。
然而,这些文化遗产却常常受到修复不当、管理不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文化遗产被毁坏或失去了原本的历史价值。
3.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这些地方的自然资源常常被破坏或者被开发,导致了很多生态问题。
三、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为了更好的保护传统村落,河南省面临着如下的挑战及应对之策:1.建立文化保护机构,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针对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专门的文化保护机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一些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
2.加大环保力度,保护生态环境:政府应加大环保力度,建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保护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鼓励相关产业遵守环境保护法规,为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3.加强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传统村落的旅游业是有效保护传统村落的一种手段。
政府应加强对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的挖掘,加强旅游规划和开发,制定一套完整的旅游开发策略,使传统村落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4.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了遏制人口外流,政府应当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可以从加强农村招商引资、扶持农村产业升级等方面入手,为农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留住农村人口。
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实证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
第 33 卷 第 12 期2020 年 12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3 No.12Dec.2020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实证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徐洵(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摘 要:对河南省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整理河南省传统村落的保护路径,分别从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与利用的路径以及发展策略等层面,对现阶段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20)12-0146-021 概述1.1 研究背景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在逐渐加快,河南也逐步形成了繁华的现代商贸街,传统的乡村格局也在一点一点被逐渐瓦解。
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很多宝贵的文化传统都逐渐被发展的洪流所淹没,传统村落原本的特点被逐渐掩盖,距离“千村一貌”的乡村格局越来越近。
但是人们发现,在逐渐现代化的过程中,那些传统村落不仅仅是一个村落,其中包含了很多童年的记忆,很多生活的痕迹及情感变化。
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村落的意义重大,无论是个体还是对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村落的存在都是文明发展进程中所留存下来的珍贵遗产。
因此,要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重视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传统村落受现代发展所影响而失去原有的运维。
河南省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地貌,发展过程中留存下一大批非常有价值的传统村落,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农耕文化一直在传承和发展中保存下来。
1.2 选题意义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相关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的速率越快,传统村落消失的速率也就越快。
河南省是中国北方省份中拥有较多传统村落的省份,由于河北省的地理位置较为独特,其保存下来的传统村落极具中原文化特色,在整个北方区域中较具代表性。
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及效应探析
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及效应探析近年来,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在推动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发展模式以及其带来的效应两个方面对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探析。
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采取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河南省注重政府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投资,鼓励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政府通过农村土地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发展等方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河南省积极引入第三方力量,通过与企业合作、引进专业机构等方式,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管理和服务。
这样一来,农民便不仅仅是乡村建设的参与者,也可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
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
在经济方面,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了乡村就业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在社会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设施等,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增加了居民的社交空间和文化娱乐设施,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在环境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通过推进农村生态修复、农田水利建设等,改善了农村环境质量,保护了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容易出现片面性和零散性。
这导致了一些美丽乡村项目的开展效果不佳,甚至存在浪费资源和环境破坏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在投入和运营上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一些地方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但缺乏后续的管理和维护,导致项目效果不持久。
另一些地方则缺乏足够的投入和管理,美丽乡村建设进展缓慢。
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规划和设计不科学、农民参与度不高、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亟待解决。
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在发展模式以及其带来的效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信阳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及保护模式研究_翟慧敏
信阳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及保护模式研究翟慧敏柴雅鑫(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64000)【摘要】本文结合信阳地区传统村落的特点及保护现状,讨论其保护价值,并找出当地传统村落保护的不足之处,在分析一些国内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后,结合“乌镇模式”和“婺源模式”,尝试探讨更适宜信阳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模式。
【关键词】信阳;传统村落;价值;保护1引言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旧城改造,大拆大建;老屋拆除,农民上楼等,使许多沉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的传统村落,渐渐地、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我们面前。
据统计,我国的自然村落以每天80至100座的速度消失,而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也在以每天1.6座的速度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通过摸底调查,分别于2012年12月、2013年8月、2014年12月公布三批共2555个国家传统村落,信阳共有19个传统村落入选。
信阳地处河南南部,是南北方文化的交融地,其地势南高北低,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氛围独特,乡土建筑及村落遗存丰富。
2信阳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信阳地处河南南部,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河流众多,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独特,乡土建筑遗存丰富。
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使得该地区的传统民居集南北方民居特征于一身,在经历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后这里遗留下来的传统村落具有规划、历史和文化、民居、景观及经济等保护价值,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
2.1规划价值传统村落的规划的价值主要包括传统村落的选址、传统村落的水系、传统村落的布局以及传统村落的防御等方面。
2.1.1传统村落的选址在选址方面,对于以农耕为主的信阳人来说,最重要的考量是土地;除耕地以外,还要考虑当地的水利条件;信阳南部山区的许多始迁祖都是因躲避战争才来到这里的,因此安全也是重点考虑的问题;信阳地区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也同样说明了信阳人对自然之美有着敏锐的感受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传统村落规划保护与发展模式探究作者:沙晨迪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3期摘要:如今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不断深入,更好地进行传统村落规划保护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河南省内也存有大量带有当地文化特色且与山势地貌结合的十分珍贵的传统村落。
文章通过对古村落保护的案例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实际特点,从环境规划、绿色有机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寻求出有力的保护途径和转型方式。
为杜绝一些由于认识不足而造成的看似保护实则破坏的传统村落环境改造,提供借鉴希望对今后河南省传统村落具体保护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河南省;传统村落;规划;保护;发展模式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省内不仅古都密集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而且也有许多富有中原特点的传统村落如明珠般散落其中,迄今河南省已有9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地域风俗都受到了巨大冲击。
由于无法正确认识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没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使得传承数千年中原农耕文明的村落正在加速衰落、消失,然而不应该让这些传统村落所拥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湮没在发展进程中。
我们从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物质文化遗产等理论学说出发,将“有机理念”“绿色设计”“低碳设计”等理念运用其中,根据原有村落的不同特点进行创新性保护,让这些古村落的物质文化精神被世人所熟知运用,并代代相传。
一、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基本特点及发展现状(一)河南传统村落的多样性、地域性特点源于中原地区多样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传统村落及当地民居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各自呈现独特的地域特点。
有些地区犹如皖南民居般山清水秀、细致静雅,有些又如黄土高原地区地坑窑洞般粗犷雄浑的气势。
河南传统村落根据具体地貌和方位分布特点可以将其具有典型特征的乡土建筑类型区划分:即豫北山地地区、豫西塬上地区、豫南山地地区、豫中及豫东平原地区、豫东南及豫西南盆地地区。
在豫北山地地区坐落着以林县高家台村为代表的石板房聚落,主要集中分布在新乡、安阳、焦作、济源等地区。
受太行山、王屋山及中部丘陵的影响,地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豫北山地聚落选址多遵循生态法则,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及自然环境,石板房民居也成为这个地区较为独特的民居形式。
在豫西塬上地区分布着窑洞型聚落,主要集中在河南境内,以三门峡市、洛阳市、巩义市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根据豫西黄土高原的多种地貌特征,高原在沿河谷、沿沟壑的地区的沟皇地区和河沟台地许多窑洞村落聚集其中,形成最佳的生态聚落环境。
豫南山地地区有大量类徽派村落位于大别山北麓,多为山地、丘陵地形,主要包括信阳市新县、光山县、商城县及固始县的部分地区。
由于处于豫、鄂、皖三省的交界处,受不同文化传统民间风俗相互碰撞使得豫南山地传统民居的形式如皖南地区一般,呈现出一种类徽派的婉约风格。
空间布局上,虽没经过具体的规划设计,却自发形成以宗祠为中心,向四周发散,依山势、地形灵活布置多种平面组合形式,建筑选址也多受风水师影响,建筑形态上,形成灰色小青瓦、白灰的夯土墙体、狭长的天井内院等特点。
豫东南、豫西南盆地的圩子聚落,主要是指地理位置上的河南南部淮河以南地区与河南省南阳盆地地区,分别集中分布在信阳市和南阳市,其设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聚水而居、巧妙利用资源是圩子民居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水心岛、塘埂、围墙、门楼及居民院落四周的水域(即圩沟)是圩子的主要构成部分。
豫中、豫东平原地区的堡寨式聚落,主要包括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平顶山市等部分地区,河南地区的堡寨聚落总体布局同属于“聚族而居”的聚落方式。
堡寨民居无论其整体布局还是局部设计上都体现出中国式地主庄园的建筑风格,村寨俨然一个独立城池,总体上气势宏伟,功能齐全。
比较有代表性的堡寨村落有平顶山郏县临沣寨、荥阳油坊村秦氏古民居群等。
综上所述,正是因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中原地区的古村落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点,它们不仅是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发展史的见证,也凝结成了河南人对于中原地区乡土生活的共同记忆,是应被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
通过上述河南省不同地域特点的传统村落分析,在接下来探究当今传统村落的规划保护中,就可根据当地不同特点并结合各地自身的文化发展脉络,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
(二)当今河南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随着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些传统村落正逐渐接纳城市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和生活模式,抛弃自身传统。
笔者走访过河南当地的一些村落发现,村落里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有些连生活基础设施都跟不上,老旧的民屋建筑也没有进行及时保护,而荒废甚至坍塌,逐渐被人们遗忘,这些都使得传承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村落正在加速衰落、消失。
此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无法正确认识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很多古村落盲目进行城市化发展和村落规划,多数在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推行改造,多采用“一刀切”的做法,或在村落整体规划上缺乏整体意识,只保护和保留某种特色聚落或民居,甚至在不了解各地文化特点的情况下,随意移植些其他地区的造型形式用于本土民居。
使传统村落与原有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相脱离,“千村一面”的状况在很多地区早已普遍发生。
继续这样盲目的开发只会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风貌逐渐丧失,向着不断重复的、单一性的空间形式靠拢。
河南省及我国的传统村落都正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改善传统村落的建筑环境、保护本土文化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从环境规划设计角度分析河南省传统村落发展模式(一)“绿色设计”“有机更新”理念在河南传统村落规划中的应用深入研究景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学说理论,将“有机更新”“绿色生态设计”等理念引用到村落保护中。
“有机更新”是指在保留村落的地域特点下,根据时代特点对古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及建筑遗存予以优化和更新,使其既延续传统风貌地域特色,同时还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以提高整个村落的整体形象。
比如对古村落遗址可进行整体环境景观规划,可发展成新的游览区生态遗址公园。
对需要城乡发展的古村落,可保留传统建筑的风格使其成为地方特色。
对材料、建造手法等方面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古村落的改造与更新。
更重要的是,在保护古村落建筑的同时实现居民生活环境及公共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系统以及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更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河南传统村落规划保护模式及经济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类是保护核心模式,以历史遗迹为核心区域进行分散式规划,把古建作为景区或博物馆供旅游参观,资金来源主要靠门票收入和国家文物修缮类的拨款。
这种模式易忽略对核心建筑周边地区的建设保护,缺乏整体观念,使得核心景区和周围村落景致不相融合,导致发展不平衡。
第二种是招商引资模式,由开发商带动群众,进行整体性的商业开发,变村落为旅游小镇,优点是对特色地区有基本的保护和整个村镇的整体布局,但开发商的改造从文化角度开发保护的思考较少,使许多古镇商业化意味太浓而流失了古镇原有的淳朴味道。
第三种类型是当地村民的自发式保护,百姓是主体。
由村中能人自发性汇集村中资源,带领百姓共同搞旅游开发治理,共同致富,不足之处是缺乏科学的规划分析和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使规划缺乏合理性。
第四种类型是自由状态,原住民依然在居住,房屋修缮环境治理很少被人关注,无固定资金来源,处在一种无序发展的状态,我省目前还有许多属于这种状态的村落,这是需要我们重点保护的。
基于以上几种古村落发展模式,我们应该从城乡规划、古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入手,在现有模式上进行改进,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途径及更新模式。
即保护整体村落、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单体建筑、以旅游促发展模式、名品产业发展模式、现代化农业模式、现代化农业模式和村落功能再生模式等。
(三)以河南历史文化名镇朱仙镇为例探究古村落具体发展模式朱仙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是从物质空间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层面进行的,空间布局上以“岳飞庙”“清真寺”为中心建立两大文化景观园区,主要对岳飞庙、山陕会馆、清真寺、戏楼以及西大街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进行保护,围绕重点区域对整个村镇进行系统规划。
运用“有机更新”理论对现有民居如运河两边的建造进行修缮和对与当地风格不符的民居进行改造,与重点景区融合,发挥出朱仙镇传统建筑特色,连贯成整体的游览路线。
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上,庙会文化,伊斯兰教中的宗教民族文化,及开封木板年画的传承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中木板年画最为著名,已经成为朱仙镇文化内涵和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文化建设方面应以木版年画产业的发展和更新为重点。
扩充原有年画产业的功能内涵,可以增加由原有产业衍生出的新型功能空间,实现文化产业传承与更新。
三、结语经过对河南省内传统村落的特点进行分析,河南省古村落规划保护模式应基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同时在整体规划布局上应用“有机更新”“绿色设计”等创新设计理念,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有效政策,尊重当地文化,调动本土居民的建设积极性,从而对河南省传统村落进行科学有效的建设模式,使中原传统文化薪火不断,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1]左满常,白宪臣. 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5]吕红医,河南传统村落的时空简史[J].中州建设,2012,(15).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