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传统村落规划保护与发展模式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传统村落规划保护与发展模式探究
作者:沙晨迪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3期
摘要:如今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不断深入,更好地进行传统村落规划保护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河南省内也存有大量带有当地文化特色且与山势地貌结合的十分珍贵的传统村落。文章通过对古村落保护的案例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实际特点,从环境规划、绿色有机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寻求出有力的保护途径和转型方式。为杜绝一些由于认识不足而造成的看似保护实则破坏的传统村落环境改造,提供借鉴希望对今后河南省传统村落具体保护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河南省;传统村落;规划;保护;发展模式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省内不仅古都密集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而且也有许多富有中原特点的传统村落如明珠般散落其中,迄今河南省已有9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地域风俗都受到了巨大冲击。由于无法正确认识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没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使得传承数千年中原农耕文明的村落正在加速衰落、消失,然而不应该让这些传统村落所拥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湮没在发展进程中。我们从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物质文化遗产等理论学说出发,将“有机理念”“绿色设计”“低碳设计”等理念运用其中,根据原有村落的不同特点进行创新性保护,让这些古村落的物质文化精神被世人所熟知运用,并代代相传。
一、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基本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河南传统村落的多样性、地域性特点
源于中原地区多样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传统村落及当地民居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各自呈现独特的地域特点。有些地区犹如皖南民居般山清水秀、细致静雅,有些又如黄土高原地区地坑窑洞般粗犷雄浑的气势。河南传统村落根据具体地貌和方位分布特点可以将其具有典型特征的乡土建筑类型区划分:即豫北山地地区、豫西塬上地区、豫南山地地区、豫中及豫东平原地区、豫东南及豫西南盆地地区。
在豫北山地地区坐落着以林县高家台村为代表的石板房聚落,主要集中分布在新乡、安阳、焦作、济源等地区。受太行山、王屋山及中部丘陵的影响,地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豫北山地聚落选址多遵循生态法则,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及自然环境,石板房民居也成为这个地区较为独特的民居形式。在豫西塬上地区分布着窑洞型聚落,主要集中在河南境内,以三门峡市、洛阳市、巩义市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根据豫西黄土高原的多种地貌特征,高原在沿河谷、沿沟壑的地区的沟皇地区和河沟台地许多窑洞村落聚集其中,形成最佳的生态聚落环境。豫南
山地地区有大量类徽派村落位于大别山北麓,多为山地、丘陵地形,主要包括信阳市新县、光山县、商城县及固始县的部分地区。由于处于豫、鄂、皖三省的交界处,受不同文化传统民间风俗相互碰撞使得豫南山地传统民居的形式如皖南地区一般,呈现出一种类徽派的婉约风格。空间布局上,虽没经过具体的规划设计,却自发形成以宗祠为中心,向四周发散,依山势、地形灵活布置多种平面组合形式,建筑选址也多受风水师影响,建筑形态上,形成灰色小青瓦、白灰的夯土墙体、狭长的天井内院等特点。豫东南、豫西南盆地的圩子聚落,主要是指地理位置上的河南南部淮河以南地区与河南省南阳盆地地区,分别集中分布在信阳市和南阳市,其设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聚水而居、巧妙利用资源是圩子民居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水心岛、塘埂、围墙、门楼及居民院落四周的水域(即圩沟)是圩子的主要构成部分。豫中、豫东平原地区的堡寨式聚落,主要包括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平顶山市等部分地区,河南地区的堡寨聚落总体布局同属于“聚族而居”的聚落方式。堡寨民居无论其整体布局还是局部设计上都体现出中国式地主庄园的建筑风格,村寨俨然一个独立城池,总体上气势宏伟,功能齐全。比较有代表性的堡寨村落有平顶山郏县临沣寨、荥阳油坊村秦氏古民居群等。
综上所述,正是因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中原地区的古村落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点,它们不仅是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发展史的见证,也凝结成了河南人对于中原地区乡土生活的共同记忆,是应被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通过上述河南省不同地域特点的传统村落分析,在接下来探究当今传统村落的规划保护中,就可根据当地不同特点并结合各地自身的文化发展脉络,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
(二)当今河南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些传统村落正逐渐接纳城市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和生活模式,抛弃自身传统。笔者走访过河南当地的一些村落发现,村落里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有些连生活基础设施都跟不上,老旧的民屋建筑也没有进行及时保护,而荒废甚至坍塌,逐渐被人们遗忘,这些都使得传承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村落正在加速衰落、消失。
此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无法正确认识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很多古村落盲目进行城市化发展和村落规划,多数在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推行改造,多采用“一刀切”的做法,或在村落整体规划上缺乏整体意识,只保护和保留某种特色聚落或民居,甚至在不了解各地文化特点的情况下,随意移植些其他地区的造型形式用于本土民居。使传统村落与原有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相脱离,“千村一面”的状况在很多地区早已普遍发生。继续这样盲目的开发只会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风貌逐渐丧失,向着不断重复的、单一性的空间形式靠拢。河南省及我国的传统村落都正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改善传统村落的建筑环境、保护本土文化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从环境规划设计角度
分析河南省传统村落发展模式
(一)“绿色设计”“有机更新”理念在河南传统村落规划中的应用
深入研究景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学说理论,将“有机更新”“绿色生态设计”等理念引用到村落保护中。“有机更新”是指在保留村落的地域特点下,根据时代特点对古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及建筑遗存予以优化和更新,使其既延续传统风貌地域特色,同时还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以提高整个村落的整体形象。比如对古村落遗址可进行整体环境景观规划,可发展成新的游览区生态遗址公园。对需要城乡发展的古村落,可保留传统建筑的风格使其成为地方特色。对材料、建造手法等方面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古村落的改造与更新。更重要的是,在保护古村落建筑的同时实现居民生活环境及公共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系统以及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更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河南传统村落规划保护模式及经济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类是保护核心模式,以历史遗迹为核心区域进行分散式规划,把古建作为景区或博物馆供旅游参观,资金来源主要靠门票收入和国家文物修缮类的拨款。这种模式易忽略对核心建筑周边地区的建设保护,缺乏整体观念,使得核心景区和周围村落景致不相融合,导致发展不平衡。第二种是招商引资模式,由开发商带动群众,进行整体性的商业开发,变村落为旅游小镇,优点是对特色地区有基本的保护和整个村镇的整体布局,但开发商的改造从文化角度开发保护的思考较少,使许多古镇商业化意味太浓而流失了古镇原有的淳朴味道。第三种类型是当地村民的自发式保护,百姓是主体。由村中能人自发性汇集村中资源,带领百姓共同搞旅游开发治理,共同致富,不足之处是缺乏科学的规划分析和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使规划缺乏合理性。第四种类型是自由状态,原住民依然在居住,房屋修缮环境治理很少被人关注,无固定资金来源,处在一种无序发展的状态,我省目前还有许多属于这种状态的村落,这是需要我们重点保护的。
基于以上几种古村落发展模式,我们应该从城乡规划、古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入手,在现有模式上进行改进,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途径及更新模式。即保护整体村落、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单体建筑、以旅游促发展模式、名品产业发展模式、现代化农业模式、现代化农业模式和村落功能再生模式等。
(三)以河南历史文化名镇朱仙镇为例探究古村落具体发展模式
朱仙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是从物质空间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层面进行的,空间布局上以“岳飞庙”“清真寺”为中心建立两大文化景观园区,主要对岳飞庙、山陕会馆、清真寺、戏楼以及西大街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进行保护,围绕重点区域对整个村镇进行系统规划。运用“有机更新”理论对现有民居如运河两边的建造进行修缮和对与当地风格不符的民居进行改造,与重点景区融合,发挥出朱仙镇传统建筑特色,连贯成整体的游览路线。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