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正式说课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定稿)
设计意图:通过此例的两个小题,让学生明白,在求椭圆标准方程时,首先要判断焦点所在的位置,本例也是待定系数法的运用,同时进一步巩固了标准方程中a、b、c的关系。
例3:求焦点在 轴上, ,且经过 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完成此例。以例代练,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及时反馈,强化知识点的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归纳、讲解、练习、总结的过程,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数形结合、类比、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精神。
2、重点、难点、: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地位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的普遍现状,我这样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2、圆的方程及推导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能产生对比联系,为后继学习作好铺垫。
第3环节导入新课
探究:若适当改变上述两个条件(一个定点、定长),那么动点的轨迹又如何呢?
(1)把一个定点改为两个定点 和
(2)距离为定长改为到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
研究: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课内部分:
第1环节创设问题情境:
演示幻灯片给学生,并提问:图中主要几何图形是什么?
并让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参与程度,为后继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学生会举出如鸡蛋、橄榄球之类的物体,结合图片从感官上给予纠正。
第2环节复习提问:
1、圆的定义是什么?圆的定义中有哪些条件?(1、一个定点2、一个定长)
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本节课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圆后,“坐标法”研究“曲线方程”的又一实例,是解析几何初步知识的深化和延续;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椭圆的学习是坐标法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它也是学习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后续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的重要模型.因此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上讲,三种圆锥曲线独编一章,更突出了椭圆的重要地位。
将曲线及其方程结合起来,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对探究点的轨迹问题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
由于椭圆的几何特征比圆复杂,学生对于从哪个角度入手抽象椭圆的几何特征有一定的困难。
另外,在方程推导过程中,对于含两个根号的方程的化简,学生之前接触较少,完成起来有些困难,需要教师作适当的引导与小组合作讨论。
故本节课难度设置不应过高,设计问题时应多作铺垫,扫清学习障碍,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确定依据]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目标:1. 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推导,会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 通过动手画图的实践操作,感知、观察动点形成轨迹的过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的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3.通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列出方程并化简变形,体会含有两个根式方程的化简过程,同时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用以解决简单问题,培养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优质课说课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下面, 我将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选修2-1第二章的第二节内容.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 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2.教材地位“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第一节的内容;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用坐标法研究了直线和圆的性质,及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对椭圆概念与方程的研究是坐标法的深入,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学情分析(1)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及其性质, 曲线与方程的关系, 对解析几何有一定的了解, 已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2)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对椭圆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仍没有上升到成为“概念”的水平, 将感性认识理性化将会是对他们的一个挑战.含有两个根式的方程的化简也会使学生的探究受阻, 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结合学生的实际, 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 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2.在椭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3.在教学中充分揭示“数”与“形”的内在联系, 体会数形美的统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敢于探索, 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 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 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为了突出重点, 让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画图揭示椭圆上的点所要满足的条件, 由此得出定义, 推出方程.2.难点: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为了突破难点, 关键是抓住“怎样建立坐标系”和“怎样简化方程”两个环节来进行方程的推导.四、教学方法及准备(一)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教师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 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使学生经历实践、观察、交流、分析、概括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一支铅笔、两个图钉(或胶带)、一根细绳、一张硬纸板.五、教学过程设计按照“引入课题——形成概念——推导方程——对比分析——例题讲解——归纳小结——作业布置”这七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层层推进, 实现教学目标.(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本节课的开始由多媒体演示“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 绕地球旋转运行的画面.提出问题: “神州八号”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待学生回答后,请学生叙述生活中见到的椭圆形象, 并用课件展示我所搜集的椭圆形象, 让学生形成椭圆的感性认识, 引入课题.[设计意图] 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为引出新知做铺垫.通过举例和展示生活中椭圆形的图片, 让学生认识到椭圆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他们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同时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二)实验探索, 形成概念有了对椭圆的感性认识,如何来研究椭圆呢?提出问题: 曲线可以看作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这时借助于多媒体演示椭圆的画法, 请学生拿出准备的学具动手画图, 并思考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继续用问题引导: 圆是如何定义的,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学生回答后我继续追问: 在画图的过程中, 哪些量在变, 哪些量保持不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 观察回答: “两定点间的距离没变, 绳子的长度没变, 点在运动.”我继续提问:你们能根据刚才画椭圆的过程, 类比圆的定义, 归纳概括出椭圆的定义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然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重点关注学困生,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叫椭圆.”接着对得到的概念进行剖析, 提出问题: 这个常数是任意的吗?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进行思考、讨论、交流, 尝试找出答案, 若有困难, 教师借助于演示实验再次探索观察, 学生不难发现, 这个常数必须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这样, 就得到了完整的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高中数学公开课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高中数学公开课《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分教材分析和过程设计两部分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阐述与说明.一、教材分析我着重从教学内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材重难点的确定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上册)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初步应用.(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在学生已学过坐标平面上圆的方程的基础上,运用“曲线和方程”理论解决具体的二次曲线的又一实例.从知识上讲,它是解析法的进一步运用,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讲,它为我们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从教材编排上讲,现行教材中把三种圆锥曲线独编一章,更突出了椭圆的重要地位.因此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三)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相应的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会根据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2)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2.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1)通过教学情境中具体的学习活动(如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在作出合理推导的基础上,形成椭圆的定义;(2)引导学生寻求椭圆标准方程的研究途径,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分教材分析和过程设计两部分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阐述与说明.一、教材分析我着重从教学内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材重难点的确定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上册)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初步应用.(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在学生已学过坐标平面上圆的方程的基础上,运用“曲线和方程”理论解决具体的二次曲线的又一实例.从知识上讲,它是解析法的进一步运用,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讲,它为我们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从教材编排上讲,现行教材中把三种圆锥曲线独编一章,更突出了椭圆的重要地位.因此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三)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相应的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会根据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2)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2.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1)通过教学情境中具体的学习活动(如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在作出合理推导的基础上,形成椭圆的定义;(2)引导学生寻求椭圆标准方程的研究途径,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分教材分析和过程设计两部分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阐述与说明.一、教材分析我着重从教学内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材重难点的确定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上册)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初步应用.(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在学生已学过坐标平面上圆的方程的基础上,运用“曲线和方程”理论解决具体的二次曲线的又一实例.从知识上讲,它是解析法的进一步运用,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讲,它为我们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从教材编排上讲,现行教材中把三种圆锥曲线独编一章,更突出了椭圆的重要地位.因此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三)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相应的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会根据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2)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2.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1)通过教学情境中具体的学习活动(如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在作出合理推导的基础上,形成椭圆的定义;(2)引导学生寻求椭圆标准方程的研究途径,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具:绘图板、图钉、细绳、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出课题问题xxx年10月12日上午9时,"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实现多人多天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请问:"神州六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什么?多媒体展示"神州六号"运行轨道图片、(二)启发诱导,推陈出新复习旧知识:圆的定义是什么?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形式?提出新问题:椭圆是怎么画出来的?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标准方程又是什么形式?引出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三)小组合作,形成概念动画演示椭圆形成过程、提问:点m运动时,f1、f2移动了吗?点m按照什么条件运动形成的轨迹是椭圆?下面请同学们在绘图板上作图,思考绘图板上提出的问题:1、在作图时,视笔尖为动点,两个图钉为定点,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符合什么条件?其轨迹如何?2、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3、当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时,还能画出图形吗?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交流的探究过程,得出这样三个结论:椭圆线段不存在并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四)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1、回顾: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2、提问:如何建系,使求出的方程最简?由各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汇报研讨结果、各组分别选定一种方案:(以下过程按照第一种方案)①建系:以所在直线为x轴,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第一课时)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的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等五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构思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必修2“圆的方程”以后又一个二次曲线的实例。
它是对运用坐标法探讨曲线的又一次实际演练,同时也为我们探讨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供应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重点、难点重点:驾驭椭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坐标法的基本思想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坐标法的应用二、目的分析“以学问为载体、留意学生的实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培育”是本教学设计中要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
为此,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学问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的定义,驾驭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能够依据给定的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能用标准方程推断曲线是否是椭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帮助学生领悟视察、分析、归纳、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在相互沟通、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合理表述、科学抽象、规范总结的思维习惯。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目标在同等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亲身经验椭圆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胜利与欢乐,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念,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学问的主动看法。
三、教法分析闻名教化家布鲁纳说过:“学问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当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学问获得的主动参加者”。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力求给学生供应活动的空间,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老师的教学方法则干脆确定了是否有利于创设一种好玩、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干脆关系到学生接受学问的过程是主动还是被动。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纳探究式教学方法,即“问题诱导—启发探讨—探究结果”,留意“引、思、探、练”的结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及目标设定本节课是圆锥曲线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研究曲线.椭圆的学习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节和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标准方程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椭圆的定义是通过描述椭圆的形成过程而生成的,是一种发生性定义.它既揭示了椭圆的本质属性,又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基础,理应作为本节的重点.同时,椭圆的标准方程作为研究椭圆性质的根本依据,也应成为另一个重点.由于学生对用坐标法求方程还没落实到位,对含有根式的方程的化简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定为标准方程的推导.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并初步学习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的学情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坐标法研究曲线的方法,熟练此法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数学的观察思考和归纳的能力.同时对学生思维和能力训练有很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椭圆、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通过椭圆定义的获得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2)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求简意识并能懂得欣赏数学的“简洁美”.(3)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二、教学分析新的教学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上,不仅要熟练教材,研究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情,弄清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哪些知识、思维、能力上的障碍,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做好做足文章,教学才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学效果才能突出.本节课既有概念的教学,又有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和应用.在概念学习上,学生可能会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忽略对概念本质的深入学习,忽视对概念的理解,导致学生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出现偏差,也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受到限制.在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中,按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过程,学生存在一定的障碍,具体表现为:如何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学生在认知上还不是很到位;对于含两个根号的式子的化简,平时接触不多,方程中字母超过三个,且次数高,项数多,计算量较大,学生没有信心和能力自我解决这一难题;方程中字母b的引入,学生更是较难想到.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上作了以下设计:(1)在椭圆定义的教学上我花了大量时间,课前精心准备了实验教具,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感受椭圆的形成过程,并鼓励学生总结椭圆上点的运动规律.当学生定义不准确、不严谨时,不是否定学生,而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最近发展区”继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对条件c2 的理解水到渠成.这样,不仅完善了椭圆的定义,也有助于学生能a2力的培养.(2)如何建立坐标系?对这一问题,教师并不是急于给出坐标系,而是给学生时间和机会,放手给学生做.又通过折椭圆,展示椭圆的对称性.再借助圆来说明(在求圆的方程式,若把圆心作为坐标原点建系时,得出的方程比另外的不把圆心作为原点得出的方程简洁美观).启发引导学生找出最好的建系方案,让学生明白哪种坐标系更合适,这样,不用老师叮嘱,在以后的建系中,学生自然会注意到平衡对称对简化问题的作用.(3)①无理方程的化简这是一难点,但也是学生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必经的过程,所以我放手并鼓励学生自我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投影展示学生推导化简结果.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学习才会变得既有趣又有意义.②b的引入.主要是结合着图形,由学生观察图形直观获得a,c的几何意义,进而自然引进b.过渡自然,并为下节课学习椭圆几何性质打下基础.三、教法特点为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4个自主探究的机会:探究1:椭圆定义的得出.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总结归纳出椭圆的定义;探究2:如何建立适当直角坐标系.积极鼓励学生用不同建系方法,让他们充分暴露自然思维,通过比较,自己得出最简洁的方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课本或老师所给的方案;探究3:标准方程的推导.先放手给学生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协从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探究4:巩固应用.对例题的处理,不是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而是学生自主分析,相互讨论,形成解题思路方法.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进行引导,用激发兴趣、自主探究的讲解、讨论相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促进学生说、想、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主动探究学习,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教师捕捉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和思维的火花,对学生的积极表现都给予鼓励和肯定.四、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的实施从整体上说是比较顺利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得比较充分,课堂上认真参与,积极探索,学习热情较高.在概念的理解、方程的认识、基本思想的体会、以及动手合作、观察归纳等方面的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具体表现为:1.学生对椭圆定义中的关键词:和、常数、22有非常清晰的理解,对a c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标准方程中a,b,c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2.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加强了学生代数运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了类比发现法、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为下一节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三个例题,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独立完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椭圆,让学生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椭圆定义的获得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2)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求简意识并能懂得欣赏数学的“简洁美”.(3)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理解坐标法的基本思想.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具:呼啦圈,绘图板、图钉、细绳.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椭圆.材料1:对椭圆的感性认识.通过演示课前准备的生活中有关椭圆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材料2:“嫦娥一号”模拟轨道图.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 开始了举世瞩目的太空之旅,流传了几千年的飞天神话,变成了现实 ,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请问: “嫦娥一号” 绕地球飞行的运行轨道是什么?(课件演示轨道图)引入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常见的椭圆形状的物品,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通过“嫦娥一号”的轨道录像,让学生感受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爱国思想.)(二)动手实验,亲身体会.1.教师演示,引出研究思路.教师将一圆形的呼啦圈朝一方向用力压或拉,变成一椭圆形状的呼啦圈,以说明圆和椭圆的密切关系,点明可以像学习圆一样来学习椭圆.思考:在上一章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圆.那么,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设计意图:对于生活中、数学中的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但对椭圆,学生只停留在直观感受,基于它俩的关系,引导学生用上一章所学,来研究椭圆.)2.学生分组试验.(1)取一条细绳;(2)把细绳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板上的两点1F 、2F ;(3)用铅笔尖(M )把细绳拉紧,在板上慢慢移动观察画出的图形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成果)3.分析实验,得出规律.(1)在画出一个椭圆的过程中,细绳的两端的位置是固定的还是运动的?(2)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绳子的长度变了没有?说明了什么?(3)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绳子长度与两定点距离大小有怎样的关系?3教师应用多媒体,把其它建系得出的方程展示给学生,相比之下,其它。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等奖说课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等奖说课稿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选修2-1第二章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这几方面内容向大家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的许多几何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是《圆锥曲线与方程》的第一节课,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它是本章也是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原因如下:第一,在教材结构上,本节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前面学生用坐标法研究了直线和圆,而对椭圆概念与方程的研究是坐标法的深入,也适用于对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学习,更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二,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研究,将曲线与方程对应起来,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
而这种思想,将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第三,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了运算能力,提高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1.在学习本节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初步了解了用坐标法求曲线的方程及其基本步骤,经历了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建立模型的基本过程,这为进一步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奠定了基础。
2.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建模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使得进一步探究学习本节内容成为可能。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椭圆定义的归纳概括、方程的推导化简对学生是一个考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探究学习受阻,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指导。
三、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确定如下:(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证明等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并根据条件会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定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我借助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通过将知识的学习前移,课堂上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研究和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设计说明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位于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
教学安排了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和方程”理论解决具体的二次曲线的又一实例。
从知识上讲,它是解析法的进一步运用,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
鉴于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并学会初步应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探究、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加强用解析法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是本节课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去根式的策略。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初步掌握了用解析法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对曲线与方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这为进一步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椭圆定义的归纳概括,方程的推导化简对学生是一个考验。
三.教法分析通过对学情的分析,制定教法。
在椭圆定义形成环节采用数学实验教学法;在标准方程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四.学法分析本节课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在类比中发现,在思考中概括,在探究中获取新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课件
机械振动
机械振动中,有时会出现 椭圆振动,如单摆的振动 、弹簧振子的振动等。
椭圆在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椭圆被广泛应用 于造型设计,如穹顶、旋转餐厅
等。
机械零件
在机械零件中,椭圆经常被用作 孔、槽等的形状,以满足不同的
功能需求。
道路工程
在道路工程中,椭圆被用于道路 标志、护栏等的设计,以确保行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一种简洁明了的数学表达方式,它反映了椭圆的基本特征,也为解决与椭圆相关的 实际问题提供了方便。
下一步学习的建议与指导
01
建议学生加强对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理解和掌握,尤其 是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
0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进一步加深对椭圆及 其标准方程的认识和理解。
03
02 椭圆的标准方程
椭圆的两种形式
焦点在x轴上
此时椭圆的长轴在x轴上,短轴在 y轴上,长短轴关系为|x2/a2 y2/b2 = 1|。
焦点在y轴上
此时椭圆的短轴在y轴上,长轴在 x轴上,长短轴关系为|y2/a2 x2/b2 = 1|。
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导
通过椭圆的定义,我们知道一个椭圆是由一个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所构成的轨迹。这个常数叫做椭圆的半长轴 ,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半焦距。
标准方程的理解与应用
理解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描述椭圆形状和大小的重要工具。通过观 察标准方程,我们可以得知椭圆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它的长 短轴关系。
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椭圆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物理学中, 椭圆可以用来描述天体运动的轨迹;在工程学中,椭圆被用 来设计各种形状的零件和结构;在经济学中,椭圆被用来描 述股票价格的波动等等。
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及教案
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及教案一、说课稿1. 椭圆的定义椭圆是一种平面内到两个固定点(焦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
这两个固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常数称为椭圆的长轴。
椭圆的焦点可以在平面上任意位置,但椭圆的对称轴必须通过焦点。
2. 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frac{x^2}{a^2} + \frac{y^2}{b^2} = 1 \]其中,a是椭圆的长轴的一半,b是椭圆的短轴的一半。
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分别与x轴和y轴平行。
3. 焦点与椭圆的关系椭圆的焦点到椭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之和等于椭圆的长轴的长度。
即\[ 2a = |PF_1| + |PF_2| \]其中,\( PF_1 \)和\( PF_2 \)分别是椭圆的两个焦点。
4. 椭圆的性质(1)椭圆的长轴和短轴互相垂直,且通过椭圆的中心点。
(2)椭圆的焦点在长轴上,且距离中心点的距离分别为\( c \)和\( -c \),其中\( c \)满足\( c^2 = a^2 b^2 \)。
(3)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椭圆的长轴的长度。
(4)椭圆的面积为\( S = \pi ab \)。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3. 能够应用椭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3. 椭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设置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椭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椭圆形状物体,引导学生关注椭圆的形状特征。
2. 讲解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椭圆的基本概念。
3. 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让学生掌握椭圆方程的求法。
4.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椭圆知识进行分析。
5. 课堂练习:设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_0
椭圆及其标準方程说课稿椭圆及其标準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椭圆及其标準方程”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说明等四部分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阐述与说明.一、教材分析我着重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椭圆及其标準方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圆锥曲线的基础,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的学习方法对本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为后继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求曲线方程的深化和巩固。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準方程.过程与方法: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掌握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堂活动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椭圆的两种形式的标準方程,理解座标法的思想。
难点:椭圆标準方程的推导与化简,座标法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设问题—启发讨论—探索结果”以及“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式教学方法,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
学法指导:採用了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定问题;以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共同交流与协作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果实;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发展。
教学手段:採用投影仪、多**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让学生自己準备画椭圆工具(包括一块木板、两颗图钉、一根细绳,一张白纸)。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我按照“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交流,发现新知→师生互动,探索新知→拓展昇华,巩固新知→归纳小结,布置作业”五个环节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正式说课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二数学第八章第一节,本节课共分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来说说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二、教学目标设计三、教法学法设计四、教学媒体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六、教学评价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地位分析:《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与方程”思想解决二次曲线问题的又一实例,从知识上说,本节课是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又一次实际运用,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进一步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标准方程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去根式的策略.(三)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思想方法有了一些了解和运用的经验,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学生已经具备探究有关点的轨迹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也较浅,并且还受到高二这一年龄段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困难.如:由于学生对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掌握还不够,因此从研究圆到椭圆,学生思维上会存在障碍.二、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会根据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再次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二)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动手画椭圆、分组讨论探究椭圆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等过程,提高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在形成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三、教法学法设计(一)教学方法设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一方面我通过设置情境、问题诱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我提供的素材进行直观观察→动手操作→讨论探究→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过程充分体现主体地位.(二)学法指导:新课标的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4种机会: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观察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2.提供操作、尝试、合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利用资源,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3.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愿想愿说.4.提供成功的机会:赞赏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乐趣.四、教学媒体设计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自制教具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实现多媒体快捷、形象、大容量的优势与自制教具直观、实用的优势的结合,既突出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五、教学过程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导入阶段:设置情境、问题诱导.(二)学习阶段:探索研究、掌握新知.(三)应用阶段:变式演练、加深理解.(四)小结阶段:反思总结、提高素质.(一)设置情境、问题诱导2005年“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那么“神州六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可能会回答圆或椭圆。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椭圆的几何性质和应用。
难点:椭圆方程的推导和含根式的化简。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和解决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一)教学方法1.归纳法和演绎法:通过对椭圆的实物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和性质,然后通过演绎法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2.探究法:通过动手画椭圆、分组讨论、探究椭圆的性质和应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维能力。
3.讲解法:在探究的基础上,适当讲解椭圆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和性质。
二)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启发式的问题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情境教学,将椭圆的定义和性质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应用能力。
3.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图像、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椭圆的性质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环节通过引入一道有趣的问题,如“如果地球的轨道是一个椭圆,那么什么时候地球距离太阳最近?什么时候距离最远?”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椭圆的定义和性质。
二)知识讲解环节1.椭圆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归纳和演绎法,引导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和性质,如离心率、焦点、半长轴、半短轴等。
2.椭圆的标准方程:通过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和推导过程。
3.椭圆的几何性质和应用:通过探究椭圆的性质和应用,如椭圆的离心率和轨迹、椭圆的切线和法线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椭圆的几何性质和应用。
三)练环节1.画椭圆:通过动手画椭圆,帮助学生巩固椭圆的定义和性质。
2.推导方程:通过练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帮助学生掌握方程的推导方法和技巧。
3.应用练:通过练应用题目,帮助学生掌握椭圆的应用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环节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研究收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研究兴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和策略都比较清晰明确,但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让学生动手画椭圆,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椭圆的几何性质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二数学第八章第一节,本节课共分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来说说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三、教法学法设计
四、教学媒体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地位分析:《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与方程”思想解决二次曲线问题的又一实例,从知识上说,本节课是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又一次实际运用,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进一步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标准方程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去根式的策略.(三)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思想方法有了一些了解和运用的经验,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学生已经具备探究有关点的轨迹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也较浅,并且还受到高二这一年龄段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困难.如:由于学生对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掌握还不够,因此从研究圆到椭圆,学生思维上会存在障碍.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会根据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再次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二)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动手画椭圆、分组讨论探究椭圆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等过程,提高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在形成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
(一)教学方法设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一方面我通过设置情境、问题诱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我提供的素材进行直观观察一动手操作一讨论探究T归纳抽象T总结规律的过程充分体现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新课标的理念倡导“以人为本”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4种机会: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观察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2.提供操作、尝试、合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利用资源,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3.提供表
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愿想愿说.4.提供成
功的机会:赞赏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媒体设计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自制教具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实现多媒体快捷、形象、大容量的优势与自制教具直观、实用的优势的结合,既突出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导入阶段:设置情境、问题诱导.
(二)学习阶段:探索研究、掌握新知.
(三)应用阶段:变式演练、加深理解.
(四)小结阶段:反思总结、提高素质.
(一)设置情境、问题诱导
2005 年“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那么“神州六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可能会回答圆或椭圆。
我展示“神州六号”飞船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图片,指出飞船进入太空后,先以椭圆形轨道运行后变轨以圆形轨道运行.由于实际的结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顺势进行复习提问:圆的定义是什么?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形式?学生回答后,再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1、椭圆是怎么画出来的?2、椭圆的定义是什么?3、椭圆的标准方程又是什么形式?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探索研究、掌握新知
我用多媒体演示画椭圆,同时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自制教具:木板、细绳、图钉、铅笔,同桌一起合作画椭圆.我在学生的绘图纸上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
1、在作图时,视笔尖为动点,两个图钉为定点,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符合什么条件?其轨迹如何?
2、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
3、绳长能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吗?这样,学生边作图、边思考、边讨论,每组学生都可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比较,我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画出的不同图形,然后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积极发言,相互补充,从而探究出三个结论并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接着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圆心在原点的圆的方程与不在原点的方程哪个形式更简单?为什么?为了突出椭圆标准方程这一重点,再进一步启发:圆心是圆的中心,那么在椭圆中,两焦点连线中点不也是椭圆的中心吗?那么我们如何建系,才能使所得方程更简洁呢?学生在问题诱导下,可能大部分会选择两焦点连线中点为原点,以两焦点所在直线作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但还可能有学生以两焦点所在直线作为y 轴,甚至还会有个别同学坚持以某一个焦点为原点.
对于同学们的意见,要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按照不同的建系方案进行推导.为了突破难点,在学生推导过程中进行思维点拨: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本式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整理后再平方呢?学生基本完成后,我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不同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分析讨论.
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形成以下意见:经过整理后再平方过程较简单;以两焦点连线中点为原点建系所得方程形式较简单,但仍不是很简洁.
针对同学们的讨论意见,我指出:令b2=a2-c2,再两边同除以a2b2,可使方程体现数
学的对称美和简约美;不同建系方案得到的方程都叫做椭圆的方程,但这两种形式的方程叫做椭圆的标准方程.
(三)变式演练、加深理解先插入两个例题,第一个例题师生共同完成,第二个例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例题围绕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这两个重要知识点设计选题,使学生能够根据定义和所给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再进行变式练习,采取学生思考,分组交流的方式.而变式练习则更多的体现能力立意,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式练习采用的多少还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予以取舍.
(四)反思总结、提高素质采用同学们积极发言,填写表格的形式对本节内容进行反思、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深化知识理解,构建知识网络,领悟思想方法的目的.围绕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选择布置书面作业和思考题,再给学生布置一个研究性课题作为课外延伸作业: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彗星的资料,试着回答为什么有的彗星经过若干年会再次光临地球,而有的彗星却和地球只有一面之缘呢?这样,让学生带着余韵,带着联想,圆满愉快地结束本节课.
六、教学评价设计本节课学生在自觉进入问题情境后,通过实践、探索、体验、反思等活动开展探究式学习,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开放的课堂环境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自由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数学的情感体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在思想方法运用、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教师不多的发言也注重分析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