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区别是什么

合集下载

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

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

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急慢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及早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诊断标准对于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急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腹痛等症状。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则相对较轻,可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对于具有肝炎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

急性肝炎时ALT和AST水平升高,而慢性肝炎时ALT和AST水平可能轻度升高或持续升高。

2. 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等指标。

阳性结果提示可能感染乙肝病毒,需要进一步检查。

3. 肝炎病毒核酸检测,通过检测乙肝病毒DNA或RNA来确定病毒感染情况,对于肝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肝脏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对于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四、病理学检查。

对于疑难病例或需要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行肝脏穿刺活检,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急慢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对于具有肝炎风险的人群,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肝炎病变,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肝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所述的诊断标准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患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肝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怎样判定为肝炎

怎样判定为肝炎

怎样判定为肝炎一、肝炎的发病原因肝炎是指肝脏组织的炎症病变,临床上主要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毒性肝炎等多种类型。

其中,病毒性肝炎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常见的有Hepatitis A virus (HAV)、Hepatitis B virus (HBV)、Hepatitis C virus (HCV)、Hepatitis D virus (HDV)和Hepatitis E virus (HEV)等。

此外,肝脏的免疫功能、代谢功能和解毒功能不良,也可能导致肝炎的发生。

二、肝炎的临床表现肝炎的症状有时候不太明显,但通常会出现以下一些表现:(一)典型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不适或疼痛、甚至高热、出疹等。

(二)皮肤和黏膜的症状:皮肤苍黄、黄疸、色素沉积、咖啡色尿、灰色排泄物等(三)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头痛、头晕、失眠、抑郁、焦虑等。

(四)消化系统方面的症状:厌油、腹胀、便秘或腹泻等。

三、肝炎的治疗方法治疗肝炎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毒、控制病情,预防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其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休息:应保持充足睡眠,适当的身体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二)饮食:应以低脂、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为主,要注意补充各种营养素,例如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碘、铁、氨基酸等。

(三)药物治疗:应根据不同的肝炎类型和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四)其他治疗:针对肝功能异常及黄疸等严重症状,可采取肝保护治疗、利胆通便治疗、中药治疗等。

四、肝炎的注意事项(一)预防肝炎:加强个人卫生,尽量避免接触污染物及病源;定期检查肝功能,及时发现肝炎。

(二)避免饮酒:过度饮酒会对肝脏造成很大的损害,应注意避免饮酒。

(三)规范用药:在应用药物时,必须严格遵照医师的医嘱和用药指导。

(四)保持良好的心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最重点是什么?各型肝炎病毒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急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诊断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一、病原学:各型肝炎病毒特点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抗体存3~6个月,有现症感染意义。

IgG抗体,存在多年,有保护力。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

包膜含HBsAg,核心有HBcAg、HBeAg、HBV-DNA以及DNA聚合酶。

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HBsAg、HBeAg、HBcAg、HBxAg和DNA聚合酶。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病毒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而是感染指标。

丁型肝炎病毒(HDV)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2个基因型乙肝五项:HBV-DNA和HBeAg为病毒复制指标。

而HBV-DNA为最敏感的病毒复制和传染指标。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各型肝炎传染源及传染期各型肝炎传染源传染期甲型肝炎患者及亚临床感染者无病毒携带状态起病前2周到血清ALT高峰后1周,少数可延至起病后30日。

传染性最强阶段是黄疸前期。

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急性患者:起病前数周,持续整个急性期。

慢性患者和携带者传染性与e抗原、HBVDNA及DNAP是否阳性有关。

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丁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戊型肝炎患者起病前9日到病后8日(二)传播途径各型肝炎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粪一口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丙型肝炎输血及血制品戊型肝炎粪一口习题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BA.潜伏期B.黄疸前期C.黄疸期D.恢复期E.慢性期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由哪种病毒引起 C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E.丁型肝炎病毒(三)人群易感性各型肝炎易感人群甲型肝炎普遍易感,多在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时获感染,隐性感染为主。

肝炎病理与原因

肝炎病理与原因

肝炎病理与原因各类型肝炎病理变化有那些相似处?各种疾病的症状病理虽然都不同,但却也有相似之处。

太原市中心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专家表示:各型肝炎的肝脏病理改变基本相似。

各种临床类型的病理改变如下。

一、淤胆型肝炎有轻度急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伴以明显的肝内淤胆现象。

毛细胆管及小胆管内有胆栓形成,肝细胞浆内亦可见到胆色素淤滞。

小胆管周围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二、慢性肝炎1、慢性迁延型肝炎肝脏大多较正常为大,质较软。

镜下改变有以下3类。

(1)慢性小叶性肝炎: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及小叶内炎性细胞侵润为主。

汇管区改变不明显。

(2)慢性门脉性肝炎:肝细胞变性较轻,有少数点状坏死,偶见嗜酸性小体。

汇管区有多数炎性细胞浸润,致便汇管区增大。

但无界板破坏或碎屑状坏死。

(3)慢性间隔性肝炎:有轻度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伴以小叶内炎性细胞浸润。

汇管区纤维组织伸展入小叶内,形成间隔,间隔内炎性细胞很少,无假小叶形成。

2、慢性活动型肝炎肝脏体积增大或不大,质中等硬度。

镜下改变可分为中、重二型。

(1)重型慢性活动肝炎:桥形坏死范围更广泛,可累及多数小叶并破坏小叶完整性。

(2)中型慢性活动型肝炎:小叶周边有广泛的碎屑状坏死和主动纤维间隔形成。

小叶内肝细胞变性及坏死均较严重,可见融合性坏死或桥形坏死以及被动性间隔形成。

小叶结构大部保存。

三、急性肝炎肝脏肿大,表面光滑。

镜下可见: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以气球样变最常见。

电镜下可见内质网显着扩大,核糖体脱落,线粒体减少,嵴断裂,糖原减少消失。

高度气球样变可发展为溶解性坏死,此外亦可见到肝细胞嗜酸性变和凝固性坏死,电镜下呈细胞器凝聚现象。

肝细胞坏死可表现为单个或小群肝细胞坏死,伴局部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汇管区的改变多不明显,但有的病例出现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其次是单核细胞和浆细胞。

肝窦内枯否细胞增生肥大。

肝细胞再生表现为肝细胞体积增大,有的有核丝分裂,双核现象,以致可出现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现象。

急性肝炎诊断标准

急性肝炎诊断标准

急性肝炎诊断标准急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能够准确诊断急性肝炎,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以便医生们能够根据病情进行判断和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希望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

在诊断急性肝炎时,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病情发展的过程,同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生化指标,在诊断急性肝炎时,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血清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指标(ALT、AST、GGT、碱性磷酸酶等)、凝血功能指标(PT、INR等)以及血清胆红素等指标的检测。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功能的情况,从而进行诊断和判断。

2. 病毒学检测,急性肝炎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

因此,在诊断急性肝炎时,医生需要进行相应的病毒学检测,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HCV-Ab)等检测,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

三、影像学检查。

在诊断急性肝炎时,医生有时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密度等情况,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肝脏的病变有一定的帮助。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诊断:1. 临床症状,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症状。

2. 血清生化指标,ALT、AST升高,GGT、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

3. 病毒学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病毒学检测阳性。

4. 影像学检查,肝脏B超、CT、MRI等检查显示肝脏有一定的病变。

根据以上标准,医生可以进行急性肝炎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总结。

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无论是急性肝炎,还是慢性肝炎,可能都是让患者比较害怕的,因为都会转换为乙肝,是有传染性的,所以对于急慢性肝炎的判断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区别急慢性肝炎的不同之处的呢?
如何才可以发现后进行治疗的呢?搜集了一些区别急慢性肝炎的
方法和治疗措施,大家可以跟随看看哦。

肝炎诊断标准(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慢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经过六个月后,仍然有临床症状和肝功能障碍的病症。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上腹不适,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是体内转氨酶升高。

严重者消瘦、面色灰暗、黄疸等。

急慢性肝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异常。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主要区别在于病情是非。

另外,慢性肝炎还包括了那些不是病毒原因引起,但是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炎患者,包括脂肪肝患者、药物性肝炎患者等。

急性炎患者预后大多良好,90%以上的患者在3个月内都可以痊愈,只有不到10%的人可转变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仅有1%~2%的患者会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

其次,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传播。

所以对于患有肝炎的患者一定要及时的治疗,一旦恶化就会治疗的比较的麻烦,还有就是一些喜欢吸烟酗酒的人,建议戒酒戒烟哦,这样才可以预防肝炎的产生,也可以帮助恢复患有肝炎的患者。

同时不要熬夜,要多注意休息。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主要有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两种类型。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是根据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肝炎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等特征进行分类和诊断的标准。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炎分型诊断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一、急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急性肝炎是指肝脏在短时间内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的症状。

急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原体、临床表现、血清学标志物等进行划分。

1. 病原体分型急性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等不同类型。

其中,甲型肝炎主要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乙型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丙型肝炎主要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丁型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HDV)与HBV共同感染引起。

2. 临床表现分型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黄疸、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可以将急性肝炎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

轻型急性肝炎病程较短,症状轻微,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完全康复。

中型急性肝炎病程中等,症状较明显,肝功能损害程度适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重型急性肝炎病程较长,症状严重,肝功能损害程度较重,可能出现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3. 血清学标志物分型急性肝炎的诊断还需要通过检测血清学标志物来确定。

常用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肝功能指标(ALT、AST、总胆红素等)、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Anti-HCV等)以及免疫学指标(抗-HAV IgM、抗-HBc IgM等)。

根据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可以确定急性肝炎的类型和病情。

二、慢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慢性肝炎是指肝脏长期受到炎症刺激而发生的慢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慢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原体、病变程度、病情进展等进行划分。

1. 病原体分型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分别称为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急性肝炎只要积极治疗

急性肝炎只要积极治疗

急性肝炎只要积极治疗,大多数是可以治愈或控制病情,如若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恶化而不治,或者转化为慢性肝炎,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急性肝炎用中医中药治疗疗效湿著,中医辨证认为多因湿蕴郁而致,黄疸者多为偏于热结肝胆,瘀阻血分,治以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无黄疸者多偏于湿滞脾胃,气机失调,治以茵陈五苓散、柴胡疏肝散加减。

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验方:白花舌草30克、金钱草20克、益母草10克用法:上药加水600毫升,煎取360毫升,每次服120毫升,每天服3次,连服2周为一疗程,儿童剂量减半。

此方疗非常显著,可以一试。

接上文我接着说说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和病变特点:病毒性肝炎分为1、急性普通型肝炎;2、慢性肝炎(有两种。

一是持续性,一是活动性);3、重型肝炎1、急性普通型肝炎:临床最常见,有黄疸型和无黄疸型。

特点是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较轻。

变性主要是气球样变性,少数为嗜酸性变,坏死多为单个或几个,称点状坏死,其区域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Kupffer细胞增生,可见肝肿大,质软,包膜紧张。

多数半年内恢复,少数演变为慢性,极少数发展为重性肝炎。

2、慢性持续性肝炎变性坏死较轻,汇管区慢性炎细胞浸润明显,小量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界板不破坏,可见肝肿大,表面光滑,发展缓慢,预后较好。

慢性活动性肝炎比急性肝炎变性坏死更广泛更严重,肝小叶界板破坏,肝细胞呈灶状坏死,崩解为碎片,在肝小叶中央静脉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间的肝细胞坏死带,称桥接坏死,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并沿坏死区向肝小叶内延伸,分割破坏肝小叶。

可见肝肿大,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或成细颗粒状。

此类肝炎病变较重,恢复不易,继续演变,可形成结节性肝硬化,少数可变为肝癌。

3、重型肝炎 a:急性重型肝炎病变发展迅速,呈大片状坏死,仅在肝小叶周围残留少数肝细胞,肝窦扩张充血、出血,多数炎症细胞浸润。

可见肝体积显著缩小,重量明显减轻,包膜自然皱缩,质软。

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一般叫急性黄色(红色)肝萎缩,预后差。

急性肝炎诊断标准金标准

急性肝炎诊断标准金标准

急性肝炎诊断标准金标准急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临床上主要以发热、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为特征。

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肝炎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准确的诊断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性肝炎的诊断标准金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皮肤瘙痒、尿黄、粪白等肝功能异常表现。

在诊断急性肝炎时,临床医生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和病毒性肝炎特异性标志物检测。

肝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其中ALT和AST升高是急性肝炎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病毒性肝炎特异性标志物检测主要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Anti-HCV)等项目,可帮助鉴别病毒性肝炎的类型。

2. 病毒学检查,包括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血清学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主要是通过PCR技术检测病毒的核酸,可直接证实病毒感染。

病毒血清学检测主要是检测病毒抗体,包括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帮助判断患者的病毒感染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急性肝炎的诊断中并不是必需的,但对于部分患者可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可帮助了解肝脏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鉴别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的帮助。

四、病史和体格检查。

除了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外,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也是诊断急性肝炎的重要依据。

患者的发病史、疾病过程、既往史、家族史等都是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此外,体格检查也可以发现一些肝脏和全身的体征,如肝大、压痛、腹水、黄疸等,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急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史和体格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

肝炎患者的护理查房

肝炎患者的护理查房

肝炎患者的护理查房1.肝炎患者的护理查房2.肝胆科护士实习总结3.慢性肝炎应该注意什么4.慢性肝炎的危害和注意事项5.感染科护士简洁工作总结6.肝炎病人的临床表现肝炎患者的护理查房慢性肝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肝脏疾病,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病毒性肝炎。

从另一角度来看,慢性肝炎就是肝脏损伤持续半年以上的肝炎。

慢性肝炎治疗起来是比较麻烦的,病程也很长,在治疗的途中需要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这样才能保证治疗效果,让慢性肝炎尽快的控制住,尽快的好转。

1、谨遵医嘱慢性肝炎一定要在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要谨遵医嘱按照治疗疗程来走。

要配合医生的治疗,不能随意的中断治疗,慢性肝炎是否治愈,并不能光看症状,还是要看检查结果的。

如果随意的中断治疗,慢性肝炎就会更加严重,就会给后续的治疗增加难度。

2、好好用药慢性肝炎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的方式来进行治疗,主要分为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要服用保肝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适合自己情况的保证药,这种药不能随便乱吃。

第二,所有的慢性肝炎病人都要进行抗纤维化治疗,这类药物大多数是中成药。

第三,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尤其是乙肝和丙肝。

3、不要太劳累慢性肝炎患者和普通人的生活其实并没有多少区别,但是不能拿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一定不要把自己弄得太过于劳累,正常上班即可,如果上班的工作量太大了,就要跟领导协商减轻工作量,总之要劳逸结合。

不要经常熬夜,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点睡早点起。

4、不要喝酒慢性肝炎患者的肝脏已经出现了损伤,这个时候再继续喝酒会让肝功能问题更加严重。

如果不想让病情反复发作,或者让病情更加严重,就要把酒戒掉。

任何事情在健康面前都不值一提,酒虽然能够带来快乐,但是会让人失去健康。

5、合理的饮食慢性肝炎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以及治疗结束以后都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坚持健康的饮食。

首先要改掉暴饮暴食的坏习惯,按时按量吃三餐。

其次要吃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比方说富含优质蛋白的鸡蛋、牛奶,再比如说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前段时间小张单位里组织体检,检查结果显示是丁型肝炎,小张不禁纳闷:只听过甲肝、乙肝,怎么还有丁肝?实际上,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5种,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呢?应该如何治疗?生活中怎样预防?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五种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是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病变,患者症状表现是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上腹部不适等,少数患者伴有发热、黄疸、肝肿大。

病毒性肝炎具有急性、慢性之分,根据病原学不同,主要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5种,病毒分别是HAV、HBV、HCV、HDV、HEV,其中HBV是DNA病毒,其余几种是RNA病毒。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少数发展为肝癌。

按照危害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①轻度,症状不明显,只有1-2项生化指标异常;②中度,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发生异常改变;③重度,肝炎症状持续,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肝脾肿大,多项生化指标异常。

2.肝炎病毒的标志检测病毒性肝炎在诊断时,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肝穿活组织检查、超声及CT检查等。

其中,肝炎病毒标志检测,可以明确肝炎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甲肝。

在急性肝炎患者中,血清抗HAV IgM阳性,说明是近期感染;抗HAV IgG阳性,说明是既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肝。

①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说明正处于感染阶段;抗HBs阳性,说明已经产生对HBV的免疫力。

②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说明HBV处于活跃复制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血清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说明疾病缓解,感染性减弱。

③HBcAg与抗HBc:HBcAg阳性,说明存在完整的HBV颗粒直接反应;抗HBc IgM阳性,说明处于感染早期,体内有病毒复制。

慢性轻度乙肝和HBsAg携带者中,HBsAg、HBeAg、抗HBc三项均阳性,说明具有高度传染性,难以阴转。

肝炎的诊断标准

肝炎的诊断标准

肝炎的诊断标准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它可以由病毒、药物、酒精等多种因素引起。

肝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不同类型的肝炎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因此,正确的诊断标准对于肝炎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急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急性肝炎是指肝脏发生急性炎症的一种疾病,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急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和体征:急性肝炎患者常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肝大、脾大等体征。

2. 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是急性肝炎的常见指标,ALT水平常比AST高。

此外,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等指标也有助于急性肝炎的诊断。

3. 病毒学检查:急性肝炎的病原体通常通过血清学检查进行诊断,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

病毒学检查可以通过检测病毒抗体、核酸和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进行。

4. 影像学检查:肝脏B超和CT检查可以帮助发现肝脏的病变和炎症程度,对于急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二、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慢性肝炎是指肝脏长期存在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和体征:慢性肝炎患者常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肝大、脾大等体征。

2. 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AST升高是慢性肝炎的常见指标,但通常不如急性肝炎明显。

此外,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血清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也有助于慢性肝炎的诊断。

3. 病毒学检查:慢性肝炎的病原体通常通过血清学检查进行诊断,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

病毒学检查可以通过检测病毒抗体、核酸和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进行。

4. 影像学检查:肝脏B超和CT检查可以帮助发现肝脏的病变和炎症程度,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病毒性肝炎概述

病毒性肝炎概述

病毒性肝炎疾病医学概述[定义]肝炎:即肝脏的炎症,是指累及所有肝细胞的弥漫性或片状肝细胞坏死为特征的肝内炎症过程,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的,可以是病毒性,也可以是非病毒性肝炎。

[临床分型]根据黄疸的有无、病情的轻重和病程的长短,临床上可将肝炎分为急性肝炎(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迁延性和活动性)、重症肝炎(急性和亚急性)和淤胆型肝炎。

一、急性肝炎:是病毒感染的结果,这些病毒包括甲肝、乙肝、丙肝和戊肝等病毒,还可以由药物或中毒(如酒精中毒)造成的损伤引起的。

1.病程:在6个月之内的,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约2-3个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病程大约在3-6个月内,但部分病例转为慢性,常见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2.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有皮肤及巩膜出现黄染,以甲型肝炎多见;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为多,大多数缓慢起病,临床表现无黄疸症状。

二、慢性肝炎:是急性肝炎发展的结果,不论病因如何,持续时间超过六个月的任何肝脏炎症均可被定义为慢性肝炎。

最常见的类型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或是自身免疫性(或狼疮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和毒性物质)、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酒精性肝炎。

慢性肝炎中的肝脏活检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活动性不强且不太严重的肝炎)或预后不良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肝炎又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慢性迁延性肝炎(CPH):是指急性肝炎病人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隐痛、腹胀等症状,肝功能轻度异常或反复波动,以上情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慢性迁延性肝炎常见于丙型肝炎感染。

预后通常较好,且病变没有恶化的倾向。

此病进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可能性较小。

2.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指症状和体征持续1年以上,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

肝脾多肿大,常有压痛和质地改变,肝功能持续异常或有明显波动,部分病人出现皮肤黝黑,进行性脾肿大、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慢性活动性肝炎预后不良,通常进展为肝硬化、发生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的风险较高。

急慢性乙肝的区别与报卡

急慢性乙肝的区别与报卡

急慢性乙肝的区别与报卡关于急慢性乙肝的区别与报卡有的同事还不知道,或不注意,或常混淆,往往认为乙肝是慢性的,不知道诊断的标准和时间界线。

下面介绍的一些相关知识,希望对同事有所帮助。

急慢性乙肝有哪些区别?第一个方面:时间方面,急性乙肝是指乙肝发病的前六个月,慢性乙肝是指乙肝的急性期已过,也就是说乙肝的前六个月没有治好,乙肝病程超过六个月以上的,就称为慢性乙肝。

丙肝急慢性的时间区别也是如此。

第二个方面:症状方面,急性期的一些早期症状主要有厌食、恶心、全身乏力、易困倦、恶心、呕吐等,如果是慢性乙肝主要表现为迁延性和活动性,迁延性慢性乙肝的症状较轻,而活动性慢性乙肝的症状较重,多变现为肝病面容、肝掌、肝脾肿大、蜘蛛痣等。

第三个方面:乙肝的发病日期往往病人记不清晰,医生可以用发现日期代替,但要注意查出有乙肝病毒的感染,无论在三阳小三阳,如果肝功能正常、也没有肝炎的自觉症状,这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是病人!当然,如果乙肝病毒数量超过正常值的话,也应该积极地做保肝和抗病毒治疗,避免发病。

第四个方面:传染病信息报告,乙、丙肝病毒携带者,不在网络中作传染病报告。

这是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6]92号中规定的“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

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

”即目前通过网络报病原携带者的只是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三个病种,乙肝病原携带者(无论是大三阳或小三阳,只要不是病人)不进行网络录入报告!在网络中注意病例分类2,选好急性或慢性!实施中的相关连接乙肝病例分类诊断及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实验室检测–常规抗原抗体检测–抗-HBc IgM 1:1000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现住址在本辖区–不能明确诊断为慢性乙肝的病例•乙肝病例分类诊断及报告标准•监测乙肝病例报告要点:•携带者:不报告•HBsAg(+)•且无症状/体征•且ALT持续正常•明确HBsAg(+)>6个月:•慢肝反复就诊:不报告•症状/体征反复出现•或ALT反复异常•慢肝首次发作:报告•症状/体征首次出现•或ALT首次异常–既往未检测HBsAg,或结果不详–本次HBsAg阳性•无相关症状(体征),且ALT正常(携带者:不报告)•有相关症状(体征),或ALT异常–抗-HBc IgM 1:1000阳性(报急肝)–抗-HBc IgM 1:1000阴性(报慢肝)–血清学: HBsAg阴转,抗HBs阳转(报急肝)•病例诊断报告流程•乙肝病例报告卡附卡•1、HBsAg阳性时间:>6个月/ 6个月内 / 未测或不详•2、抗-HBc IgM 1:1000稀释检测结果:阳性 / 阴性 / 未测•3、本次ALT: U/L•4、首次出现乙肝症状和体征的时间: 年月/ 无症状•5、肝组织穿刺检测结果:急性病变 / 慢性病变/未测•6、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阳性 / 阴性 / 未测附: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乙肝健康教育

乙肝健康教育

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疾病分类1、按病程长短分类,乙肝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判断是急性还是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诊治中十分重要,二者的治疗原则不同,预后也有很大差异,有时为了区别是急慢性肝炎,往往通过肝穿病理检查来判定。

急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常常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患者血液中HBsAg(+)持续时间低于6个月,6个月内乙型肝炎病毒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HBsAg阴转,可遗留感染过HBV的血清学标志:HBe、抗HBe及抗HBS三个抗体阳性,但某些患者抗HBS出现时间较晚,低度也可能不高。

急性乙型肝炎的关键特点是半年内HBsAg阴转。

而慢性乙型肝炎如一言以蔽之就是HBV存在于机体内超过6个月。

2、按病情轻重分类,可分为乙肝携带者、活动性乙型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其中乙肝携带者分慢性HBV-DNA携带者(大三阳,DNA定量高水平但肝功正常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小三阳,HBV-DNA低于检测下限,肝功正常);活动性乙型肝炎又分为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和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又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重型肝炎又可分为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

3、按有无出现黄疸(即按症状特点),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该分型多针对于急性乙型肝炎,即急性黄疸型乙肝和急性无黄疸型乙肝。

临床表现1、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

急性黄疸型可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区压痛及叩痛等,而急性无黄疸型多较隐匿,症状轻,似有轻度乏力、纳差、恶心等不适,恢复较快,常常体检化验时才被发现。

慢性肝炎诊断标准

慢性肝炎诊断标准

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慢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通常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

慢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下面将介绍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一、临床表现。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肝区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诊断过程中发现肝功能异常。

因此,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临床表现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二、实验室检查。

1. 肝功能检查。

患者肝功能检查中,AST、ALT、GGT、总胆红素等指标的异常情况是慢性肝炎诊断的重要依据。

通常情况下,这些指标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如AST和ALT升高,GGT增高等。

2. 病毒学检查。

针对慢性肝炎的病毒学检查是至关重要的,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CV等指标的检测。

阳性的病毒学指标可以帮助确认患者是否感染了HBV或HCV。

3. 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主要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B超、CT、MRI等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状态,发现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

四、病理学检查。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肝脏活检或穿刺吸取肝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慢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做出准确的诊断。

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肝炎有助于减少肝脏损伤,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对于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肝炎有哪些指标

慢性肝炎有哪些指标

慢性肝炎有哪些指标
一、慢性肝炎有哪些指标二、肝炎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三、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有哪些区别
慢性肝炎有哪些指标1、慢性肝炎有哪些指标
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改变均不严重,常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区轻微疼痛,偶尔出现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质地可中等硬,轻微压痛。

少数病人可有脾肿大。

ALT升高或反复升高,其他肝功能试验及蛋白代谢大致正常。

其主要病理变化特点为汇管区的细胞浸润,浸润细胞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很少。

肝实质内可见少量肝细胞变性或点状坏死。

但肝小叶完整,没有肝细胞再生结节形成,因而不发展或肝硬变,一般预后良好。

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症状较重,病程经过以病情反复加剧为其特征。

乏力、厌食、腹胀、肝区痛等症状明显,中等度黄疸,肝肿大,脾脏常可触及,肝病面容,有蜘蛛痣及肝掌。

及有肝外系统表现,关节炎、脉管炎、皮疹、ALT持续或反复升高,蛋白代谢异常,白/球倒置,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并可有贫血。

2、肝炎诊断标准之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3、肝炎诊断标准之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经过六个月后,仍然有临床症状和肝功能障碍的病症。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上腹不适,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

肝炎的诊断标准

肝炎的诊断标准

肝炎的诊断标准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两种类型。

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介绍肝炎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

患者急性肝炎时,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黄疸、腹胀等。

而慢性肝炎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

医生在诊断肝炎时,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观察其临床表现,以便及时发现疾病的线索。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生化检查。

血清生化检查是诊断肝炎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肝功能检查、病毒标志物检测等。

肝功能检查可以观察到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的异常情况,从而判断肝脏功能的损害程度。

同时,病毒标志物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

2. 病毒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是诊断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体检测等。

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标本,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肝炎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包括B超、CT、MRI等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形态、密度等情况,对于判断肝脏的病变和肝炎的病情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

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因此医生在诊断肝炎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便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目录一、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区别是什么二、肝炎的传播途径三、如何预防肝炎
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区别是什么1、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在临床症状方面的区别
1.1、肝炎的许多症状如乏力、厌食、恶心、腹胀等,在急性肝炎患者身上都表现得经较明显,在慢性肝炎患者身上就不那么明显,甚至有些患者有效没有这些症状。

但慢性肝炎患者可出现蜘蛛痣、牙龈出血等一些症状。

1.2、急性肝炎一般是甲型黄疸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该病起病急、症状重、出现黄疸、病程短、易恢复、预后好。

慢性肝炎多数由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引起,起病缓、症状轻、病程长、预后差,极易转变为肝硬化、肝癌。

2、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在生化检查方面的区别
2.1、由于肝脏受损的程度不同,对人体各种功能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急、慢性肝炎在各项化验指标的表现上亦有侧重。

如急性肝炎患者的ALT升高明显,而有些慢性肝炎患者ALT升高不是很明显,有的甚至在正常范围内。

2.2、急、慢性屏炎主要从临床症状表现的差异和病后持续时间的长短及某些化验结果不同等方面来区别。

2.3、急性肝炎,常有密切接触肝炎病人的病史,如与肝炎病人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类便),而未采取防护措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