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管理智慧法则

合集下载

老子的管理智慧

老子的管理智慧

老子的管理智慧老子认为天地世间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并且天地万物的运动特征也遵循道的规律,那道又有什么规律?老子在《道德经》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是说道以自然为本,因而对待事物就应该顺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去发展,让它符合自然法则,不需要横加干涉,也只有这样万事万物才能健康发展并和谐统一。

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行事,最终是适得其反,揠苗助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禾苗的生长是存在着一定的自然规律的,但如果将自身主观意识强加于自然规律之上,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很多问题上,我们应该采用“无为而治”的方针指导我们的生活及学习。

“无为”是道家学派的一个基本理论,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平常我们所理解的一无所为,无所作为。

“无为而治”的精髓是“不妄为”,不随意为之,不违道而为之。

与此同时,对于那种符合道法运行的东西,则必须以有为的形象出现,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

他们人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古时,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

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徵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解读《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解读《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解读<<道德经>>对管理的贡献近年,国内外一些企业丑闻曝光不断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企业的管理文化.恰恰在这方面,老子的思想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简単分析,<<道德经>>对企业管理有以下的贡献:1.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妄为,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制定企业策略时,要掌握身处行业的形势,要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策略,顺势而行.2.老子讲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小企业面对大企业时,不要与之直接竞争,而应寻找大企业的弱点,作为自己经营立命之地.小企业可集中力量专注大企业忽略的客戶或没有提供的服务,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业务,正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让大企业的资源为我所用.3.老子推崇小国寡民.企业管理也一样,管理体系的职能愈多,规模愈大,管理的毛病也会愈多,"大企业病"越难以解决.4.老子提出反向思维.作为企业主管在提出一种策略时,一定要对比思考与之相反的策略,这才能产生全新的方案.反向思维给我们增加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反向的极致5.老子认为制度比选贤更重要.道家主张:一个社会只要有良好的制度,统治者又能遵守几项简単的基本原则,国家便可富国安民,运作顺畅.战略管理大师迈克〃波特也认为:企业CEO的工作是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架构,机制,制定公司的长远策略,巩固公司的文化与核心价值比什么都重要.这与老子学説是一致的.6.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中,能够具体,周详和考虑到实用的经营谋略莫过於<<孙子>>,讲述管理的严谨与霸气的书莫过於<<韩非子>>.这兩部经典著作涉及管理理念都十分丰富,但他们的中心思想,理论基础都源於老子.管理中的《道德经》一个人在桥上看着风景,风景就是他的一切,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他看不见的另一面,他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别人风景的一部分。

这首诗告诉我们,世界是相对的并且是相联的。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教育管理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的教育管理原则与方法,以期为现代教育管理者提供启示和借鉴。

主体1. 心态与自律道德经强调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心态与自律。

在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自我要求严格,秉持公正和诚实的原则,以赢得学生和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2. 引导与启发道德经提倡以引导和启发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

管理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同时,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和兴趣,以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3. 激励与赞赏道德经强调激励和赞赏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管理者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通过激励和赞赏来推动他们的研究和成长。

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体研究氛围和学校的绩效表现。

4. 协调与平衡道德经强调协调与平衡的原则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者应注重学校内部各方利益的平衡,处理好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同时,管理者还应与社会环境保持协调,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道德经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教育管理智慧,它强调了管理者的心态与自律、引导与启发、激励与赞赏、协调与平衡等方面的重要性。

这些原则与方法对于现代教育管理者来说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运用道德经中的教育管理智慧,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本文对道德经中的教育管理智慧的简要探讨,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1、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这一智慧用到管理之中就是指管理者应顺应趋势,不任意妄为,要踏实发展,不朝令夕改,想一出是一出,这样才能“无为而治”。

2、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这句话是老子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老子这里讲的“不争”,不是放弃所有,而是阐明若要成为圣人和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以民为先,处于民下,天下的人才会乐于推崇,尊为圣人和王者,以这种不争的处事态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

这个智慧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告诉管理者要有广阔的胸襟,不要过度以个人为中心,不要太斤斤计较于自身的利益得失,为下属多创造机会,多站在下属的角度上思考,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忠诚。

3、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说“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因而才能不断在旧的基础上取得新成就。

这是老子'物壮则老'的思想的体现,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会逐渐走向衰弱。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不盈”强调的是企业发展不能过于求快,应当控制发展的程度,如果一昧求规模求壮大,很多弊端还没有解决就发展到顶峰,而这些弊端没有趁着发展的时候解决,等到从顶峰走下坡路,这些弊端显露再解决就失去了先机,只有尽量保持在不至于满盈的状态,这样才能在事物破败消亡之前有足够的空间解决问题,从容创新,使之脱胎换骨,继续发展。

4、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应该合理调味,掌握火候,并且不乱搅动。

对于管理者来说,老子'烹小鲜'的智慧强调的是做事要把握分寸,分寸把握不当将会影响到事态的发展,处理事情不分轻重,更是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凃。

《道德经》告诉我们最好的管理是怎样的

《道德经》告诉我们最好的管理是怎样的

《道德经》告诉我们最好的管理是怎样的《道德经》告诉我们最好的管理是怎样的老子的《道德经》说管理的几个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最好的管理就是,就是员工感觉不到领导的干预,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把自己岗位上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

领导说最少的话,管最少的事,干预最少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尊重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老子《道德经》里谈到治国与管理的几个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说的是最差的管理境界是“侮之”——上司与下属互相看不上,明里暗里有很多牢骚怪话,在工作上相互不配合。

比这稍好一点的是“畏之”——下属害怕上司,规章制度严格,领导作风严厉,员工因为畏惧利益受损或是领导威严而变得唯唯诺诺。

这样的企业文化,很难激发人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更高明一些的是“亲而誉之”——双方关系不错,互相赞美而互感亲切。

但老子认为这只是第二等的领导境界,因为领导艺术之一便是恩威并施,太过一团和气,有时难免会放松标准,放纵人的惰性。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意思是说:善于打结的人,用不着绳索也没有人解得开。

老子此处是用打结比喻对下属的管理。

意思是说,用“道”约束人,不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厉的制裁手段,也没有人会违背。

自我约束比他人约束更为有效。

《封神演义》中记录了一个“画地为牢”的传说故事:周文王以仁道治天下,百姓都知耻守责。

只需在地上画一个圈,让犯法的人在圈子里坐牢,虽然没有墙壁和守卫,也无人逃跑;即使逃跑,周文王善于占卜,也很快就能把罪犯抓回来。

这种让百姓自尊自爱、自觉守法的管理方法,正是老予弘扬的“道”。

真正的管理,要依赖被管理者的自动自发,如果需要频繁动用严厉的制裁手段,往往是失败的开始。

秦始皇制订了严刑苛法,杀人如麻,天下却乱套了。

汉高祖、唐太宗法律简明,却天下太平,百姓安乐。

据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年间,全国犯重罪被处死的,最少的一年只有9个人,可见犯罪率多么低。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如能无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 清净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 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 成器长。 (第67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 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 道,为而不争。 (第81章)
(第11章)
3、无为不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37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 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 不治。 (第3章)
(第64章)
案例一:
有一次,国内某著名出版社的负责人,希望该出版 社在出版界的某一领域占据支配地位,于是决定以相当可 观的价格购买一家比较小的出版社。该负责人急于推行这 一购买活动以确保出版社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给手 下施加压力,让他们在没有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之前就仓 促上阵,他说道:“我们以后能清楚那些细节。” 然而,他手下的快速行动忽略了一个不能忽略的细节 。数以千计的顾客订购了这家出版社的产品,出版社订单 在握,这很好;账单及时开出,这也很好。但是只有20% 的客户支付了货款,不知是什么原因,有人忘记了检查货 款回收率。这件事情不是被有意隐瞒的,而是被淹没在其 他大量琐碎的财务细节中,这样,非但不能使整个战略产 生预期效果,而且其造成的损失妨碍了出版社几年内的其 他投资。 【简单不等于容易,管理更要注重细节】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 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 神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道德经的管理领导智慧

道德经的管理领导智慧

道德经的管理领导智慧
在道德经中,强调了以柔克刚的智慧。

这意味着在领导和管理团队时,应该避免使用过于强硬和咄咄逼人的方法。

相反,应采用柔和的态度和方法,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这种智慧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和冲突时,应该讲究方法和态度的温和,而不是强行压制他人。

道德经中还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这意味着在领导和管理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团队成员自行发挥才能,而不是过度干预和控制。

通过给予团队成员自由的空间和信任,他们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创造力和潜力,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道德经中还强调了循循善诱的智慧。

这意味着在管理和领导团队时,应采用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和培养团队
成员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耐心地引导和激励,可以使团
队成员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表现,从而达到更好的管
理效果。

道德经中还提到了知人善任的智慧。

这意味着在管
理和领导团队时,应该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优势,
并将其合理地分配到相应的岗位和任务上。

通过了解和
善于运用每个人的长处,可以使整个团队发挥出最佳的
团队协作和工作效果。

道德经中还强调了和而不同的智慧。

这意味着在管
理和领导团队时,应充分尊重并容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通过合理地处理和协调不同的利益和观点,可以建立一
个和谐而有活力的团队,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在现代组织中应用道德经的管理领导智慧,可以帮助领导者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管理挑战。

这些智慧提供了一种从容、客观
和包容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团队合作、提升团队绩效,并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管理氛围。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的智慧无为而治,是指在管理中不过度干预,不强求,以自然的方式引导员工发挥潜力。

这种管理方式不是不管不顾,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支持。

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不要过度干预,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古代的王朝,许多都是因为过度干预而导致灭亡。

二)顺势而为的智慧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在管理中,要根据员工的特点和能力,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分配,让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要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和方向,以适应变化的形势。

三)以德治人的智慧道德经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注重道德建设,以德治人。

只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让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同时,也要注重员工的人文关怀,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爱,从而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四)不争之智慧道德经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以柔克刚,不要过于争斗和竞争。

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企业氛围。

同时,也要注重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互相研究和借鉴,以共同发展。

三、领导者的修养智慧一)谦虚的智慧道德经中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XXX无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领导中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过于自信和自大。

只有谦虚才能更好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

二)以身作则的智慧道德经中说:“民之所好,施之以器,民之所恶,毋以剌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领导中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

只有领导者自己做到了,才能更好地要求员工做到。

同时,也要注重细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解读《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解读《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解读<<道德经>>对管理得贡献近年,国内外一些企业丑闻曝光不断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企业得管理文化、恰恰在这方面,老子得思想具有巨大得指导意义、简単分析,<<道德经>>对企业管理有以下得贡献:1、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就是什么都不做,而就是不要妄为,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制定企业策略时,要掌握身处行业得形势,要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得策略,顺势而行、2、老子讲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小企业面对大企业时,不要与之直接竞争,而应寻找大企业得弱点,作为自己经营立命之地、小企业可集中力量专注大企业忽略得客戶或没有提供得服务,并使之成为自己得业务,正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让大企业得资源为我所用、3、老子推崇小国寡民、企业管理也一样,管理体系得职能愈多,规模愈大,管理得毛病也会愈多,"大企业病"越难以解决、4、老子提出反向思维、作为企业主管在提出一种策略时,一定要对比思考与之相反得策略,这才能产生全新得方案、反向思维给我们增加了一个思考得角度、反向得极致5、老子认为制度比选贤更重要、道家主张:一个社会只要有良好得制度,统治者又能遵守几项简単得基本原则,国家便可富国安民,运作顺畅、战略管理大师迈克·波特也认为:企业CEO得工作就是建立一个行之有效得管理架构,机制,制定公司得长远策略,巩固公司得文化与核心价值比什么都重要、这与老子学説就是一致得、6、中国得传统文化经典中,能够具体,周详与考虑到实用得经营谋略莫过於<<孙子>>,讲述管理得严谨与霸气得书莫过於<<韩非子>>、这兩部经典著作涉及管理理念都十分丰富,但她们得中心思想,理论基础都源於老子、管理中得《道德经》一个人在桥上瞧着风景,风景就就是她得一切,她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她瞧不见得另一面,她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别人风景得一部分。

这首诗告诉我们,世界就是相对得并且就是相联得。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道法自然的管理原则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许多东西是不能量化,不能公式化的。

《道德经》的道,就有这一特点。

道可道,非常道,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管理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时时刻刻遵循管理原则,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尤其注重总结实际管理经验,才能真正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管理者要懂得以优秀者为师2.顺应天道,稳步发展3.合作共赢才是硬道理4.化繁为简,简单致胜5.信誉铸就企业辉煌6.主动听取下属的意见7.把握机会,顺时而动8.激励要遵守平衡之道不言身教的管理原则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老子》二章)他很看重管理者的修身在治国理民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管理者,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不主观行事,胸怀大志自谦而不居功。

老子又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称为三宝作为修身原则。

管理者要坚持做到慈爱不偏心,待人一视同仁,做到节俭,做到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能治家、治乡、治邦、治天下。

1.尊重下属才能领导下属2.人格影响力来源于自身修养3.俭以养德,管理者之良训4.高明的管理者懂得否定自我5.管理者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6.以身作则,不言之教7.低调感恩造就成功的管理者8.管理者一定要有一颗善心人尽其用的人才战略对管理者来说,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企业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就是识才、用才、励才、留才和育才。

《道德经》认为圣人不但善于用道去治理天下,也善于用道去识别人才,用人才去成就事业。

不论是什么人,什么东西,高明的管理者都会让他发挥作用。

这是《道德经》用人艺术的精华所在。

1.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2.说到做到,不轻易许诺3.优秀的管理者不事必躬亲4.别对下属出权利王牌5.引导下属进行良性竞争6.给下属广阔的发展空间7.给他权利就要信任他8.不要过多干预下属的工作无为而治的管理策略在《道德经》看来,无为之道,是最高的统治管理策略。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一、XXX有之睿智体现在第一章,开章明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轮廓、边缘)。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总纲,将有与无两种现象揭示出来,无的重要性,超越有形有象的表象世界,去把握更本原的内容。

无,宇宙,90%以上是暗物质,却是确实存在的。

从自己和生活层面来看,价值观、胸襟,精神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决定了事业的成败,决定了整个企业的发展。

无形无象,规律性,创造的精神都无形无象,却可以创造奇迹。

例:XXX的女老总。

突破一些常规的思维,有形有象的不要过分看重,看到事物更本质的东西和发展的潜力。

90%的成果是员工的隐性知识创造出来的。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隐性分两个层面,一是技能层面,感悟、灵感,常常难以用言语表达。

例:XXX读书的故事。

“您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从做轮子的经验来看,下得快了急了,轮子很痴,转起来不灵活,只有不快也不慢,做出来的轮子才好用,70岁了,没有人传承技术。

做轮子的精神都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证明了言语的局限性,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隐性知识还包括价值观、胸怀、理想等。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的两面组成的。

阴阳的合和。

《不可思议的时代》,用不断的运动去应对不断的运动变化。

沙堆实验。

最大的不变就是不断的变动,不断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深刻的辩证法的思维,不要固定于某一种思维模式,要及时调整自我。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说有简单,说无比力难。

空掉之后才会更新开展自己的机会。

同一样工具如何发挥功用,发挥到极致。

一块砖头,想出有多少种功用。

从无形有象的事物更多地发挥功能。

要有大的胸怀与眼界。

二、无为管理的治道(一)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

从《道德经》里汲取管理智慧

从《道德经》里汲取管理智慧

从《道德经》里汲取管理智慧从《道德经》里汲取管理智慧《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此章以水喻道,说明讲道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这对于校长的修身养性和办学治校都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席发言】■叶存洪“居善地”:时刻保持谦虚恭谨的姿态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按属性,水总是流向低洼之地,江海之所以有容纳百川的能力,就因为江海位置比百川更低的缘故。

明白这个道理,想要领导下属、受人尊敬的话,一定要放下身段,找好定位,时刻保持谦虚恭谨的姿态。

由此而论,校长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有学者指出:“除非你真正了解自己,否则你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那么,校长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以为,校长既不是“官”也不是“吏”,所以,完全用不着去比附什么“县处级”、“正科级”之类的行政级别,也完全用不着打官腔、摆吏谱、端架子。

校长的身份首先是教师,是为广大教师服务的那个教师。

1970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CEO罗伯特·格林利夫出版了《仆人式领导》,主张领导者要有甘当仆人的意识。

他认为,只有天生的仆人才会成为管理者、领导者,一个人成为管理者、领导者的过程首先就是担当仆人角色的过程。

如果校长过于强势,居高临下,习惯“帝王式领导”,教师就会觉得你“不好接近”,就会对你敬而远之——“惹不起躲得起”。

只有“居善地”,从内心把自己看作是教师中的一员,真正融入教师群体,教师有话才愿意跟你说,愿意掏心窝地跟你交流。

所以,当别人把你捧上云端的时候,你必须脚踏实地。

如果你把自己高高放在云端,你将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你就会闭塞视听,最终孤家寡人一个,管理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心善渊”:用包容之心吸纳他人建议老子一再强调“江海为百谷王”,领导者的心胸应该像江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宽宏大量。

心胸宽、度量大才能接纳别人的聪明才干和积极建议,这是帮助自己成功的要素。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比如Google最近的净利润增比往年同期成倍地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测。

但是,Google并不强迫企业员工追求盈利或者市场占有率,反而是不断创新网络服务模式,竭尽全力为客户提供使用的方便性。

尽管Google需要盈利,但它没有钻到钱眼中强求赢利而忽视用户的利益,正是符合百姓本性的这种企业责任感,使它的它经营顺理成章,充分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同时也就奠定了公司获得丰厚利润的坚实基础。

Google利润大增迎来滚滚财源,而客户都认为本来应当如此,没有丝毫受到商家盘剥的感觉,因此它完成了企业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

相反的是,当前我国的医疗、教育事业,许多业中人以追逐私利为目标,不当利用医疗和教育事业的垄断地位强制人们支付高额的医药和教育费用,当他们“功成事遂”之时,百姓皆谓我受害。

致使医疗和教育竟然成了当今国民最为不满的行业,成了众矢之的。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

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

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

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人们应该还记得,当年的郑州商战,亚细亚商场的王遂舟总经理挑起了如火如荼的血腥“商战”。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也包含了一些关于管理之道的思考。

以下是一些《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1. 非争之道:《道德经》强调非争之道,认为管理者不应过于争斗与竞争,而应以柔和的方式处理问题。

管理者应像水一样,顺应自然,避免强行干涉和争斗,以保持和谐的局面。

2. 无为而治:《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

管理者应以柔和而无为的态度,让事物自然发展,避免过度干预。

这种管理方式强调以德治人,通过榜样和自我修炼来影响员工,而不是通过指令和命令。

3. 强调智慧与谦虚:《道德经》认为管理者应具备智慧和谦虚的品质。

管理者应具备洞察问题本质和透彻的思考能力,同时保持谦虚的态度,积极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4. 重视平衡与和谐:《道德经》强调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

管理者应注重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避免偏袒某一方。

同时,管理者应努力维护团队的和谐氛围,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5. 强调适度与自律:《道德经》认为管理者应保持适度和自律的原则。

管理者不应过于追求功利和权力,而应始终保持中庸之道。

同时,管理者应自律,不被欲望和情绪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总的来说,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强调以柔和、无为而治、智慧与谦虚、平衡与和谐以及适度与自律等原则。

这些原则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帮助管理者保持冷静、平衡和公正,处理问题和管理团队,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
在上一篇中总结了《道德经》中有关人生的智慧。

《道德经》作为一本流传千年的旷世奇书,其中蕴含了许多的智慧。

今天为您分析《道德经》中有关管理的智慧,希望对管理者有所启示。

•1.执大象,天下往
哪里有“道”,天下的人便会向往哪里。

管理者坚守大道,天下人都会向往、归附。

•2.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应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恣意妄为,实事求是,适应自然规律。

•3.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管理团队,应该像煎小鱼一样。

熟悉规律,掌握好火候,谨慎行事。

火候掌握不好,胡乱搅动,鱼就会被煎糊。

•4.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

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

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

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以上是作者整理的五点启示。

如果您还有其他看法,观点,可在下方留言交流。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道德经与管理智慧

道德经与管理智慧

道德经与管理智慧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不仅对哲学、宗教、道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社会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道德经与管理智慧的集锦,希望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和实践。

道德经的管理思想1.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道德经认为,世界上有柔弱之物,并不代表它们无能无用,相反,柔弱之物在逆境中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如此便完成了生命的价值。

在管理中,柔弱之物如组织中的新员工、管理者的下属,应得到尊重和关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以实现共同目标。

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对于过度追求功利和自我实现的管理者,道德经认为其走向的就是极端与自毁。

“为学日益”强调的是不断学习进步,而“为道日损”则是提醒管理者在实践中时刻警醒自己的心态和意识。

3. 勇于克己,正道理之,德不轻干。

管理者应该时刻自我约束,勇于克己,不能因为短暂的实益而背离与利益无关但却正确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积累良好的声誉。

4. 养其身,育其性,常使其德充盈。

道德经认为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更要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素养和管理意识,让员工自主意识和规范意识相统一,形成一套符合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共识体系,以实现目标。

道德经的人际关系管理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中“道生一”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事物相互独立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的“一”指的是无形的“道”。

在管理中,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就是基于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此乃衍生出更多人际关系。

2. 善与恶相似,相似则道、德、礼、义。

道德经强调人性是相对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好与恶,这需要人们用道德、礼仪和法律等方式进行约束。

在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发掘员工的闪光点,从而改善员工的缺点,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优势。

3. 致虚极,守静笃。

管理中,应该致虚极而守静笃,通过减少碎片化工作,保持专注,驱散松散的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终身修身,可以养德,而德持久。

道德经认为,人生的最终成功在于修身养德。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一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一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一)老子其人与《道德经》老子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

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比较完而系统的哲学体系。

她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乃至对世界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与影响。

老子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部)厉乡曲仁里人。

曾任东周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务。

相传孔子曾向她请教过周礼的问题。

她告诉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孔子大受教益,深赞老子像条龙。

其时,东周王朝已经衰落,社会处于战乱之中,她便辞官西去,走到函谷关,关令尹喜请求老子在隐居之前,为她写一本书,以便把思想留下来。

“于就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这就就是流传迄今的中国第一哲学巨著《道德经》。

书成之后, 老子西去,“莫知所终”。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老子就是谁提到了3个人:一就是上述比孔子年长的李耳,二就是与孔子同时的老莱子,三就是晚孔子129年的东周王室的太史儋。

但司马迁本人及大多今人,都倾向于就是李耳。

《道德经》又称《老子》,近年学者认为该书写作于春秋末年,后又经战国中前期人增修而成,故书中带有战国时期的痕迹。

《老子》一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历代都有学者对《老子》作注释,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人,史所罕见。

最早注释的就是战国末年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有《解老》及《喻老》两篇。

魏晋时玄学家王弼的《老子注》影响最为深远,又称通行本,如今所见《老子》一出皆本于此。

今人任继愈的《老子新译》,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都很值得参考。

《道德经》简介《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

有说它就是言哲思的,有说它就是言智术的,有说它就是言兵事的。

但它总的就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

《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5章)
【从前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精巧,而是使人民淳朴。 人民所以难治,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认 识这两种差别,就是治国的法则。】
3、顺任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1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第35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40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5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9章)
3、自知之明
自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24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 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71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 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 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72章)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友情提示
请勿在室内吸烟
上课时间请勿:
上课时间欢迎:
--请将您手机改为“震动” 避免在课室里使用手机 --交谈其他事宜 --随意进出教室
--提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 --随时指出授课内容的不当之处
内容提要
一、《道德经》简介 二、道为管理之本 三、管理者的修养 四、老子的管理法则
一、《道德经》简介
【假如我稍微有些认识,在大道上行走,惟恐走入了邪路。 大道很平坦,但是人君却喜欢走斜路。朝政腐败极了,弄 得农田非常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还穿着锦绣的衣服,佩 带着锋利的宝剑,饱足精美的饮食,搜刮足余的财货;这 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的无道呀!】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 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 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 《第59章》
【抗议严刑峻法】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 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74章) 【抗议虐政】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 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虽无以生为者,是贤 于贵生。 (第75章)
三、管理者的修养
1、尊道贵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 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51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 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 饮食, 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53章)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 传为老子所撰,为道家学派的代表性文 献,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又言 简意赅的国学经典。它对中国哲学、政 治、宗教、文学等产生过深远影响,也 具有丰富的独特而系统的管理智慧,在 东南亚国家管理学界有较大影响。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它是除 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表量最多 的文化经典,20世纪西方海德格尔等哲学家 也从中吸收理论的养分。
【治理国家,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力更重要。爱惜精 力,乃是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的积德;不断的积 德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没有什么不能胜任就无法估计 他的力量;无法估计他的力量,就可以担负保护国家的责 任;掌握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可以长久维持;这就是深根 固柢、长生久视的道理。】
2、功成弗居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2章)
【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 因而有道的人方正而不割人,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 肆,光亮而不刺耀。】
6、宽容大度
圣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 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 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66章)
2、复归素朴
绝圣弃辩,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 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19章)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 割。 (第28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第32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议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第23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34章)
4、圣人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 (第5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 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7章)
5、方而不割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 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第58章)
二、道为管理之本
1、批判现实,批判强力统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18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29章) 【所以圣人要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