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一)

合集下载

《道德经》与管理智慧讲座内容

《道德经》与管理智慧讲座内容

《道德经》与管理智慧讲座内容《〈道德经〉与管理智慧》《道德经》啊,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宝典。

要是把它和管理智慧联系起来,嘿,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咱们先说说这《道德经》里的“无为而治”。

这可不是啥都不干啊。

你看啊,就好比放风筝,你不能死死地拽着线,那风筝就飞不起来了。

管理者呢,不能把员工管得太死。

要是整天在员工背后指手画脚,这规定那要求的,员工就像被紧紧攥住的风筝,没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真正聪明的管理者,就像放风筝的高手,给员工一个大方向,然后就放手让他们去做。

员工有了自主性,就像风筝在天空自由飞翔,说不定还能飞得更高更远呢。

再讲讲“柔弱胜刚强”。

这在管理里咋理解呢?你想啊,水是很柔弱的吧,可是它能把石头滴穿。

管理者要是遇到那种很顽固的问题或者很有个性的员工,硬来可不行。

你要是对着员工一顿猛批,像狂风暴雨一样,员工心里可能就抵触了。

但是你要是像涓涓细流一样,慢慢地去感化他,用温和的方式去引导,说不定就能把这个“刚强”的员工转化过来,让他心甘情愿地为团队做事。

这就像治水一样,堵不如疏,管理也是这个理儿。

还有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管理团队的时候,有些管理者特别爱唠叨,啥都要说两句。

其实啊,真正有智慧的管理者,不是整天咋咋呼呼的。

就好比下棋,那些高手往往都是沉默寡言的,他们在思考每一步棋该怎么走。

管理者也得这样,不要轻易地就把自己的想法全倒出来。

要多观察,多思考,等到合适的时候,说出来的话才是金玉良言。

要是整天像个话痨似的,员工可能都不知道该听你哪句好了。

《道德经》里的“大器晚成”也能给管理智慧一些启发。

在培养员工的时候,不要急着让他们出成果。

就像种树一样,你不能今天种下去,明天就想让它长成参天大树。

你得给员工时间去成长,去积累经验。

有些员工可能一开始表现平平,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就像好酒一样,越陈越香。

管理者要有耐心,不能因为员工短期内没有成绩就放弃培养他们。

在团队协作方面,《道德经》也有话要说。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天下有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天下有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天下有道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管理之学:当管理者把企业治理得很好时,企业内外井然有序,员工们个个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命令与指示,所有一切都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这是管理的高境界。

当管理者乱管理,瞎折腾时,员工们个个都很焦虑,都在等待上司的指示与命令做事,没有指示与命令,就无所事事。

看似忙碌,却没有什么效率与效果,更别谈什么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这是管理的大败笔。

所以,管理者让员工们自动、自发、自觉地把工作做好,把任务完成,而不要需要监督者去干预与干涉,这是管理者把管理知识精华运用的结果。

员工们消极、懒惰、没有干劲与动力,还时时需要上司做指示与命令,或者需要监督者来干预与干涉,这是管理者不懂管理的结果。

欲望过于强烈,就会产生罪恶。

不知道满足,贪心不足蛇吞象时,就会有灾祸发生。

当贪得无厌时,那么做什么都会犯错。

而且会一错再错,错上加错。

所以,管理者要知道什么时候满足,什么时候不知足。

这样适可而止的欲望,就会不会产生罪恶,更不会犯错,也就不会有灾祸临头。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永远会觉得满足。

管理者不出家门就能掌握各种信息与情况,而且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这是因为管理者把各种管理都运行得很到位的结果,更在于企业对信息管理的执行力度的强化。

管理者不看窗外,不到外面去了解情况,就能知晓事物的自然规律,这是因为管理者博古通今与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结果,更在于企业对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强化。

一个人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

一个人离管理越远,就离员工与利润越远。

一个人学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教育管理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的教育管理原则与方法,以期为现代教育管理者提供启示和借鉴。

主体1. 心态与自律道德经强调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心态与自律。

在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自我要求严格,秉持公正和诚实的原则,以赢得学生和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2. 引导与启发道德经提倡以引导和启发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

管理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同时,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和兴趣,以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3. 激励与赞赏道德经强调激励和赞赏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管理者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通过激励和赞赏来推动他们的研究和成长。

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体研究氛围和学校的绩效表现。

4. 协调与平衡道德经强调协调与平衡的原则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者应注重学校内部各方利益的平衡,处理好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同时,管理者还应与社会环境保持协调,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道德经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教育管理智慧,它强调了管理者的心态与自律、引导与启发、激励与赞赏、协调与平衡等方面的重要性。

这些原则与方法对于现代教育管理者来说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运用道德经中的教育管理智慧,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本文对道德经中的教育管理智慧的简要探讨,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1、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这一智慧用到管理之中就是指管理者应顺应趋势,不任意妄为,要踏实发展,不朝令夕改,想一出是一出,这样才能“无为而治”。

2、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这句话是老子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老子这里讲的“不争”,不是放弃所有,而是阐明若要成为圣人和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以民为先,处于民下,天下的人才会乐于推崇,尊为圣人和王者,以这种不争的处事态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

这个智慧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告诉管理者要有广阔的胸襟,不要过度以个人为中心,不要太斤斤计较于自身的利益得失,为下属多创造机会,多站在下属的角度上思考,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忠诚。

3、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说“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因而才能不断在旧的基础上取得新成就。

这是老子'物壮则老'的思想的体现,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会逐渐走向衰弱。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不盈”强调的是企业发展不能过于求快,应当控制发展的程度,如果一昧求规模求壮大,很多弊端还没有解决就发展到顶峰,而这些弊端没有趁着发展的时候解决,等到从顶峰走下坡路,这些弊端显露再解决就失去了先机,只有尽量保持在不至于满盈的状态,这样才能在事物破败消亡之前有足够的空间解决问题,从容创新,使之脱胎换骨,继续发展。

4、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应该合理调味,掌握火候,并且不乱搅动。

对于管理者来说,老子'烹小鲜'的智慧强调的是做事要把握分寸,分寸把握不当将会影响到事态的发展,处理事情不分轻重,更是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凃。

《道德经》告诉我们最好的管理是怎样的

《道德经》告诉我们最好的管理是怎样的

《道德经》告诉我们最好的管理是怎样的《道德经》告诉我们最好的管理是怎样的老子的《道德经》说管理的几个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最好的管理就是,就是员工感觉不到领导的干预,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把自己岗位上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

领导说最少的话,管最少的事,干预最少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尊重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老子《道德经》里谈到治国与管理的几个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说的是最差的管理境界是“侮之”——上司与下属互相看不上,明里暗里有很多牢骚怪话,在工作上相互不配合。

比这稍好一点的是“畏之”——下属害怕上司,规章制度严格,领导作风严厉,员工因为畏惧利益受损或是领导威严而变得唯唯诺诺。

这样的企业文化,很难激发人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更高明一些的是“亲而誉之”——双方关系不错,互相赞美而互感亲切。

但老子认为这只是第二等的领导境界,因为领导艺术之一便是恩威并施,太过一团和气,有时难免会放松标准,放纵人的惰性。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意思是说:善于打结的人,用不着绳索也没有人解得开。

老子此处是用打结比喻对下属的管理。

意思是说,用“道”约束人,不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厉的制裁手段,也没有人会违背。

自我约束比他人约束更为有效。

《封神演义》中记录了一个“画地为牢”的传说故事:周文王以仁道治天下,百姓都知耻守责。

只需在地上画一个圈,让犯法的人在圈子里坐牢,虽然没有墙壁和守卫,也无人逃跑;即使逃跑,周文王善于占卜,也很快就能把罪犯抓回来。

这种让百姓自尊自爱、自觉守法的管理方法,正是老予弘扬的“道”。

真正的管理,要依赖被管理者的自动自发,如果需要频繁动用严厉的制裁手段,往往是失败的开始。

秦始皇制订了严刑苛法,杀人如麻,天下却乱套了。

汉高祖、唐太宗法律简明,却天下太平,百姓安乐。

据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年间,全国犯重罪被处死的,最少的一年只有9个人,可见犯罪率多么低。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如能无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 清净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 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 成器长。 (第67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 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 道,为而不争。 (第81章)
(第11章)
3、无为不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37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 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 不治。 (第3章)
(第64章)
案例一:
有一次,国内某著名出版社的负责人,希望该出版 社在出版界的某一领域占据支配地位,于是决定以相当可 观的价格购买一家比较小的出版社。该负责人急于推行这 一购买活动以确保出版社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给手 下施加压力,让他们在没有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之前就仓 促上阵,他说道:“我们以后能清楚那些细节。” 然而,他手下的快速行动忽略了一个不能忽略的细节 。数以千计的顾客订购了这家出版社的产品,出版社订单 在握,这很好;账单及时开出,这也很好。但是只有20% 的客户支付了货款,不知是什么原因,有人忘记了检查货 款回收率。这件事情不是被有意隐瞒的,而是被淹没在其 他大量琐碎的财务细节中,这样,非但不能使整个战略产 生预期效果,而且其造成的损失妨碍了出版社几年内的其 他投资。 【简单不等于容易,管理更要注重细节】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 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 神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道德经的管理领导智慧

道德经的管理领导智慧

道德经的管理领导智慧
在道德经中,强调了以柔克刚的智慧。

这意味着在领导和管理团队时,应该避免使用过于强硬和咄咄逼人的方法。

相反,应采用柔和的态度和方法,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这种智慧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和冲突时,应该讲究方法和态度的温和,而不是强行压制他人。

道德经中还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这意味着在领导和管理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团队成员自行发挥才能,而不是过度干预和控制。

通过给予团队成员自由的空间和信任,他们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创造力和潜力,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道德经中还强调了循循善诱的智慧。

这意味着在管理和领导团队时,应采用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和培养团队
成员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耐心地引导和激励,可以使团
队成员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表现,从而达到更好的管
理效果。

道德经中还提到了知人善任的智慧。

这意味着在管
理和领导团队时,应该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优势,
并将其合理地分配到相应的岗位和任务上。

通过了解和
善于运用每个人的长处,可以使整个团队发挥出最佳的
团队协作和工作效果。

道德经中还强调了和而不同的智慧。

这意味着在管
理和领导团队时,应充分尊重并容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通过合理地处理和协调不同的利益和观点,可以建立一
个和谐而有活力的团队,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在现代组织中应用道德经的管理领导智慧,可以帮助领导者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管理挑战。

这些智慧提供了一种从容、客观
和包容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团队合作、提升团队绩效,并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管理氛围。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的智慧无为而治,是指在管理中不过度干预,不强求,以自然的方式引导员工发挥潜力。

这种管理方式不是不管不顾,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支持。

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不要过度干预,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古代的王朝,许多都是因为过度干预而导致灭亡。

二)顺势而为的智慧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在管理中,要根据员工的特点和能力,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分配,让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要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和方向,以适应变化的形势。

三)以德治人的智慧道德经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注重道德建设,以德治人。

只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让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同时,也要注重员工的人文关怀,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爱,从而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四)不争之智慧道德经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要以柔克刚,不要过于争斗和竞争。

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企业氛围。

同时,也要注重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互相研究和借鉴,以共同发展。

三、领导者的修养智慧一)谦虚的智慧道德经中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XXX无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领导中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过于自信和自大。

只有谦虚才能更好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

二)以身作则的智慧道德经中说:“民之所好,施之以器,民之所恶,毋以剌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领导中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

只有领导者自己做到了,才能更好地要求员工做到。

同时,也要注重细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道德经的组织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组织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组织管理智慧1. 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也包含了许多有关组织管理的智慧。

这篇文档旨在探讨道德经中关于组织管理的核心思想和指导原则。

2. 整体观念道德经强调了整体观念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

它提倡领导者要以整体的眼光看待组织,不仅关注细枝末节,还要理解组织的整体运转和发展。

只有把握全局,领导者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并推动组织的发展。

3. 自然之道道德经中的自然之道思想对组织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过于干预和操控。

领导者应该像自然界中的水流一样,灵活适应环境变化,并以自然的方式推动组织的成长。

4. 弱者之道道德经中提到的弱者之道思想也对组织管理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教导领导者要谦逊、谨慎,并善待组织中的每个成员。

领导者不应过于强调权力和优越感,而应以温和谦和的态度与员工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

5. 非争之争道德经提倡非争之争的思想,这对组织管理中的冲突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要以和平、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争斗和竞争来达成目标。

领导者应倡导团队合作和共赢,以实现组织的长远发展。

6. 无为而治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也对组织管理提供了独特的思路。

它强调领导者要放下个人的欲望和功利心,以无为的态度引导组织。

领导者应该学会放手,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度,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力。

7. 平衡的智慧道德经最重要的智慧之一是平衡。

它告诉我们在组织管理中要求取一个平衡点,避免过度的极端和偏见。

领导者应该平衡公司利益与员工福利、长期发展与短期目标等各种因素,以找到最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

8. 总结道德经中包含了许多组织管理的智慧,从整体观念到自然之道、弱者之道、非争之争、无为而治和平衡的智慧等方面都给予了我们宝贵的启示。

领导者如果能够运用这些智慧,将能更好地管理组织,实现长期发展和共同进步。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慈俭双全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

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而敌自服也,善用人者为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

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管理之学:管理企业的人,要有三件法宝。

第一件法宝是慈爱。

慈爱是要对员工们关情备至,搞人性化与人情味的管理。

正因为管理者爱员工,所以员工也会回报地爱管理者。

儒家讲仁爱,佛家讲善爱,道家讲慈爱,墨家讲兼爱,基督教讲博爱。

爱是人类永恒的真理。

企业之间,上下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

因为人有慈爱,所以会变得很勇敢。

用慈爱之心,去交战就能获胜,用于防守就就能巩固,上天要救助他,就会让慈爱来保卫他。

所以,爱是一种宇宙的力量。

第二件法宝是节俭。

企业要开源节流,不要铺张浪费。

节约一张纸,累积起来就是很多纸。

节约一点水,累积起来就是很多水。

节约一毛钱,累积起来就是很多钱。

正因为管理企业懂得节俭,所以能为企业扩大财富。

第三件法宝是不敢做天下第一。

想做天下第一的人都是狂妄。

上帝要其灭亡,必让其疯狂。

谦虚谨慎与保持谦卑,不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这样就能成为他人的良师益友与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不敢做天下第一,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减少很多竞争对手。

真正的武士,是不会崇尚武力的;善于用兵的人,是不会冲动行事的;经常战胜敌人的人,往往不交战就能使敌人自己屈服;擅长于用人的人,对人很谦恭;善于管理的人,总能让调动他人的积极性。

这是一种不争强好胜的德性,能有效发挥别人的能力。

做为管理者要会用人,要能用人所长,要能调动他人的积极性,要能发挥他人的能力,要能使他人为我所用。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作者:伲永贵来源:《商周刊》2012年第20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管理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而老子所作的五千言著作《道德经》,蕴涵着博大精深的管理之道,是我们可资借鉴的瑰宝。

辩证地研究汲取老子的管理思想,不仅能够促进中国式管理学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我国现阶段的管理水平。

总体看来,老子的管理思想大致包含三个核心部分:无为管理、辩证管理和柔性管理。

“道法自然”的无为管理老子的管理思想是以道为基础的。

这里的“道”,是万物之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是玄之又玄之物。

道的存在和运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先天地而生”。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崇尚自然,提倡“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反对人为干预,并从“道法自然”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

所谓“无为”,就是不乱为,不妄为,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事实。

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内在运动规律,人类只能在遵循规律的条件下,认识它们,利用它们。

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遭受惩罚。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管理上有几方面的意思:首先,管理者要遵循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其次,要求管理者不胡乱作为,要把握“为”的度。

老子认为,万物自有发展规律,无需外界干预。

他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同时,老子又强调,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要注意“为”的度。

他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告戒管理者,在管理中要注意把握“度”的问题。

最后,“无为”的理想境界是“无不为”。

老子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老子看来,“无为”和“无不为”是有机统一的,“无为”是手段,“无不为”则是目的,管理者只有“无为”,方能达到“无不为”。

古往今来,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得到了众多管理者的青睐,并收到了实际效果。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管理智慧一、XXX有之睿智体现在第一章,开章明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轮廓、边缘)。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总纲,将有与无两种现象揭示出来,无的重要性,超越有形有象的表象世界,去把握更本原的内容。

无,宇宙,90%以上是暗物质,却是确实存在的。

从自己和生活层面来看,价值观、胸襟,精神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决定了事业的成败,决定了整个企业的发展。

无形无象,规律性,创造的精神都无形无象,却可以创造奇迹。

例:XXX的女老总。

突破一些常规的思维,有形有象的不要过分看重,看到事物更本质的东西和发展的潜力。

90%的成果是员工的隐性知识创造出来的。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隐性分两个层面,一是技能层面,感悟、灵感,常常难以用言语表达。

例:XXX读书的故事。

“您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从做轮子的经验来看,下得快了急了,轮子很痴,转起来不灵活,只有不快也不慢,做出来的轮子才好用,70岁了,没有人传承技术。

做轮子的精神都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证明了言语的局限性,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隐性知识还包括价值观、胸怀、理想等。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的两面组成的。

阴阳的合和。

《不可思议的时代》,用不断的运动去应对不断的运动变化。

沙堆实验。

最大的不变就是不断的变动,不断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深刻的辩证法的思维,不要固定于某一种思维模式,要及时调整自我。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说有简单,说无比力难。

空掉之后才会更新开展自己的机会。

同一样工具如何发挥功用,发挥到极致。

一块砖头,想出有多少种功用。

从无形有象的事物更多地发挥功能。

要有大的胸怀与眼界。

二、无为管理的治道(一)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

从《道德经》中寻找图书馆的管理智慧

从《道德经》中寻找图书馆的管理智慧

从《道德经》中寻找图书馆的管理智慧摘要:老子《道德经》的管理思想丰厚深邃、高远超越。

本文从《道德经》中寻找一些管理智慧,把它应用于现代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当中去,古为今用。

作为一个图书馆的管理者,应该学习《道德经》,学习它的管理智慧,做好高校图书馆工作。

关键词:《道德经》;图书馆;管理智慧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为今用“执古之道,以御今之。

”意即把握早已存在的“道”,可以用来驾驭当前的一切。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道”的规律,就是要我们去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因为从“道”来看,所有的事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出现过。

把它应用在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方面,许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在管理上不会再陷入困境。

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四种级次的管理者“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意即最好的管理者,人们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害怕他;更次一等的,人们轻侮他。

老子将管理者分为四等,第一等是人们知道他的存在,但不知道他曾经发号施令,好像他没做过什么事;第二等,人们亲近他,并且称赞他;第三等,人们害怕他,与他保持距离;更次一等,人们轻侮他。

老子的观察很犀利,对于管理者还分了不同的层次。

最理想的管理者是人们知道他的存在,但不觉得需要他。

第二等,管理者采取一些服务措施,人们称赞他工作做得好。

第三等,他采用一些规章制度来限制你,人们害怕他。

第四等,管理者服务态度差,如有伤读者尊严等,人们都可以骂他。

三、“上善若水”,做水一样的管理者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意思就是,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样,最上等的德行莫过于水的德行。

水利于万物却不求索取,行为谦下,因此它的行为就接近于道了。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比如Google最近的净利润增比往年同期成倍地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测。

但是,Google并不强迫企业员工追求盈利或者市场占有率,反而是不断创新网络服务模式,竭尽全力为客户提供使用的方便性。

尽管Google需要盈利,但它没有钻到钱眼中强求赢利而忽视用户的利益,正是符合百姓本性的这种企业责任感,使它的它经营顺理成章,充分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同时也就奠定了公司获得丰厚利润的坚实基础。

Google利润大增迎来滚滚财源,而客户都认为本来应当如此,没有丝毫受到商家盘剥的感觉,因此它完成了企业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

相反的是,当前我国的医疗、教育事业,许多业中人以追逐私利为目标,不当利用医疗和教育事业的垄断地位强制人们支付高额的医药和教育费用,当他们“功成事遂”之时,百姓皆谓我受害。

致使医疗和教育竟然成了当今国民最为不满的行业,成了众矢之的。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

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

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

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人们应该还记得,当年的郑州商战,亚细亚商场的王遂舟总经理挑起了如火如荼的血腥“商战”。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也包含了一些关于管理之道的思考。

以下是一些《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1. 非争之道:《道德经》强调非争之道,认为管理者不应过于争斗与竞争,而应以柔和的方式处理问题。

管理者应像水一样,顺应自然,避免强行干涉和争斗,以保持和谐的局面。

2. 无为而治:《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

管理者应以柔和而无为的态度,让事物自然发展,避免过度干预。

这种管理方式强调以德治人,通过榜样和自我修炼来影响员工,而不是通过指令和命令。

3. 强调智慧与谦虚:《道德经》认为管理者应具备智慧和谦虚的品质。

管理者应具备洞察问题本质和透彻的思考能力,同时保持谦虚的态度,积极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4. 重视平衡与和谐:《道德经》强调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

管理者应注重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避免偏袒某一方。

同时,管理者应努力维护团队的和谐氛围,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5. 强调适度与自律:《道德经》认为管理者应保持适度和自律的原则。

管理者不应过于追求功利和权力,而应始终保持中庸之道。

同时,管理者应自律,不被欲望和情绪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总的来说,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强调以柔和、无为而治、智慧与谦虚、平衡与和谐以及适度与自律等原则。

这些原则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帮助管理者保持冷静、平衡和公正,处理问题和管理团队,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

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
在上一篇中总结了《道德经》中有关人生的智慧。

《道德经》作为一本流传千年的旷世奇书,其中蕴含了许多的智慧。

今天为您分析《道德经》中有关管理的智慧,希望对管理者有所启示。

•1.执大象,天下往
哪里有“道”,天下的人便会向往哪里。

管理者坚守大道,天下人都会向往、归附。

•2.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应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恣意妄为,实事求是,适应自然规律。

•3.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管理团队,应该像煎小鱼一样。

熟悉规律,掌握好火候,谨慎行事。

火候掌握不好,胡乱搅动,鱼就会被煎糊。

•4.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

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

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

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以上是作者整理的五点启示。

如果您还有其他看法,观点,可在下方留言交流。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道德经与管理智慧

道德经与管理智慧

道德经与管理智慧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不仅对哲学、宗教、道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社会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道德经与管理智慧的集锦,希望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和实践。

道德经的管理思想1.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道德经认为,世界上有柔弱之物,并不代表它们无能无用,相反,柔弱之物在逆境中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如此便完成了生命的价值。

在管理中,柔弱之物如组织中的新员工、管理者的下属,应得到尊重和关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以实现共同目标。

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对于过度追求功利和自我实现的管理者,道德经认为其走向的就是极端与自毁。

“为学日益”强调的是不断学习进步,而“为道日损”则是提醒管理者在实践中时刻警醒自己的心态和意识。

3. 勇于克己,正道理之,德不轻干。

管理者应该时刻自我约束,勇于克己,不能因为短暂的实益而背离与利益无关但却正确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积累良好的声誉。

4. 养其身,育其性,常使其德充盈。

道德经认为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更要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素养和管理意识,让员工自主意识和规范意识相统一,形成一套符合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共识体系,以实现目标。

道德经的人际关系管理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中“道生一”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事物相互独立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的“一”指的是无形的“道”。

在管理中,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就是基于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此乃衍生出更多人际关系。

2. 善与恶相似,相似则道、德、礼、义。

道德经强调人性是相对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好与恶,这需要人们用道德、礼仪和法律等方式进行约束。

在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发掘员工的闪光点,从而改善员工的缺点,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优势。

3. 致虚极,守静笃。

管理中,应该致虚极而守静笃,通过减少碎片化工作,保持专注,驱散松散的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终身修身,可以养德,而德持久。

道德经认为,人生的最终成功在于修身养德。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一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一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一)老子其人与《道德经》老子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

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比较完而系统的哲学体系。

她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乃至对世界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与影响。

老子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部)厉乡曲仁里人。

曾任东周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务。

相传孔子曾向她请教过周礼的问题。

她告诉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孔子大受教益,深赞老子像条龙。

其时,东周王朝已经衰落,社会处于战乱之中,她便辞官西去,走到函谷关,关令尹喜请求老子在隐居之前,为她写一本书,以便把思想留下来。

“于就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这就就是流传迄今的中国第一哲学巨著《道德经》。

书成之后, 老子西去,“莫知所终”。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老子就是谁提到了3个人:一就是上述比孔子年长的李耳,二就是与孔子同时的老莱子,三就是晚孔子129年的东周王室的太史儋。

但司马迁本人及大多今人,都倾向于就是李耳。

《道德经》又称《老子》,近年学者认为该书写作于春秋末年,后又经战国中前期人增修而成,故书中带有战国时期的痕迹。

《老子》一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历代都有学者对《老子》作注释,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人,史所罕见。

最早注释的就是战国末年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有《解老》及《喻老》两篇。

魏晋时玄学家王弼的《老子注》影响最为深远,又称通行本,如今所见《老子》一出皆本于此。

今人任继愈的《老子新译》,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都很值得参考。

《道德经》简介《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

有说它就是言哲思的,有说它就是言智术的,有说它就是言兵事的。

但它总的就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

《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大道甚夷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大道甚夷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学:大道甚夷《道德经》中有很多关于管理学的经典论述,其中大道甚夷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我们最好遵循大道甚夷的原则。

大道甚夷是《道德经》中一个著名的概念,意思是“大道至简,甚易也”,也就是说,最好的方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在管理中,大道甚夷的原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简化管理过程,避免过于复杂的规章制度,让员工更加自由地工作。

在实际管理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贯彻大道甚夷的理念:(一)精简管理流程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流程的精简。

流程越简单,员工就越容易理解和操作,并且能够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如果流程过于复杂,则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效率,甚至因此出现沟通不畅、混乱的情况。

(二)注重人性化管理大道甚夷的原则还告诉我们,要注重人性化管理。

管理者应该理解员工的需求和心理,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例如,为员工提供灵活的休假时间、优质的工作环境等,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另外,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也是大道甚夷原则的重要体现。

管理者应该带头树立健康、积极的工作态度,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同时,也要及时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开展相关的培训、心理疏导等工作。

总之,大道甚夷是道德经中一条很重要的管理学原则。

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这个原则,尽可能地简化流程,注重人性化管理,并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

除了上述措施,大道甚夷的原则还告诉我们管理者应该珍惜员工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可以更好地帮助员工沟通与协作,有效的协作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

如果管理者仅仅强调快速完成任务,而缺少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人际关系可能会变得紧张,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会降低。

对于大道甚夷原则的贯彻与实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保持清晰的思路管理者需要监控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

如果发现员工工作效率不高,就应该及时调整管理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一)
老子其人和《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

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比较完而系统的哲学体系。

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乃至对世界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部)厉乡曲仁里人。

曾任东周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务。

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周礼的问题。

他告诉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孔子大受教益,深赞老子像条龙。

其时,东周王朝已经衰落,社会处于战乱之中,他便辞官西去,走到函谷关,关令尹喜请求老子在隐居之前,为他写一本书,以便把思想留下来。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
之意五千余言”。

这就是流传迄今的中国第一哲学巨著《道德经》。

书成之后,老子西去,“莫知所终”。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老子是谁提
到了3个人:一是上述比孔子年长的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的老莱子,三是晚孔子129年的东周王室的太史儋。

但司马迁本人及大多今人,都倾向于是李耳。

《道德经》又称《老子》,近年学者认为该书写作于春秋末年,后又经战国中前期人增修而成,故书中带有战国时期的痕迹。

《老子》一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历代都有学者对《老子》作注释,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人,史所罕见。

最早注释的是战国末年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有《解老》及《喻老》两篇。

魏晋时玄学家王弼的《老子注》影响最为深远,又称通行本,如今所见《老子》一出皆本于此。

今人任继愈的《老子新译》,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都很值得参考。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

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

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

《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
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

《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经世改用之学。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是一部历代学者已经研究了两千多年的皇皇巨著,深奥不好懂,故常使人望“道”兴叹,不得其门而入。

作者斗胆略作介绍,然终难窥堂奥。

“道”乃万物总规律。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道德经》中提到了70多次。

老子首先提出了“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所谓“道生天地万物”。

这非关本文宗旨,谨从略。

此外,老子说“道”,还具有万物的共性,万物的总法则的涵义,韩非子云:“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稽是考量之意,他正是把“道”解释为万物的总法则的。

“道”本来是指人行走的道路,经过引伸具有“规律”、“法则”的意思。

如“天道”系指明星辰等天体运行的过程和规律;“人道”则指人类社会秩序,包括道德规范,道理和原则等。

老子吸取了“道”的这些涵义,认为“道”是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总规律。

“天”、“地”、“人”都要以“道”为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25章,以后只列章)。

大德之人的行动也要“唯道是从”(2l 章)。

日月星辰按道(自然规律)而运行;树木花草依道而生息。

人有道而前进,人无道即碰壁,明君有道而国盛,暴君无道而政亡。

因此说,不学“道”不足于修身;不识“道”,不足以治国。

柔弱胜刚强。

这句话概括自78章,后人也常以“守柔”来表示老子的这一思想。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8章)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冲击坚硬的东西,却没有胜过水的,弱能胜强,柔能克刚,这道理天下人尽知,却无人能实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76章)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死后躯体却是僵硬的。

草木生存之际也是柔软脆嫩的,死亡之后就变得干枯了。

坚固强硬属于死亡,柔弱则归于生存。

因此,用兵逞强不会胜利,树木强硬就会折断。

坚固强大走向衰落,柔弱则向上发展。

老子号召人们向柔弱的水的品质学习,柔弱胜刚强。

对人而言,不可逞强。

人之处世,必经谦虚谨慎,以“柔弱”为原则。

“善用人者为之下”(68章)善于用人的人对人就须谦和恭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
后之”(66章)因此圣贤之人要想处在人上,必须对人表示谦下;要想处在人的前面,必须把人放在自身的前面。

圣人从来不自以为是,也不自高自大,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

无为而治。

“自然无为”是“道”的特征。

老了云“道法自然”,(25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7章)大道永远是无所作为的,但却无所不做。

“道”对天地万物并不妄加干涉,让他们按其本性自由发展,结果却是美好的。

这里“自然”、“无为”其实说的一回事,“自然”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发展;“无为”则从另一面讲意思是不妄为,不随意干涉之意。

“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以“无为”的方式去做,那天下就不可能得不到治理了。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7章)这里的“我”指的是有道的人(圣贤领导)我无所作为,人民就自我化育(自然生长和培育万物);我好清静,人民就自然纯正,我不扰民生事,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这里要强调一句,“无为”并不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而是不姿意妄为,不孜孜营私,而是一心依天地自然之理而行的意思。

英译“无为”据说如下的句子译得比较恰当。

Non―action(Wu-wei)is not meant literally“inactivity”but rather
“taking no action that is contrary toNature.in other words letting Nature take its owncour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