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高三语文二模古诗鉴赏汇编解析
2015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5静安区二模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l-6题。
(17分)当代设计的危机①全球最近似乎迎来了“泛设计”时代,特征之一是领导人和坊问在说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的时候,都不约而同言必称“设计”和“创意”,但很奇诡,几乎所有人(包括消费者和设计师)都不满意当下的设计。
市场经济下的设计和消费的“偷安”,使现代设计面临着真正危机。
②该背景下设计的“道德”研究,会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角度,“道德”在这里只是一个托词,只是用来涵盖人与人工制造物的所有社会属性和关系。
设计伦理与其他学科的伦理学研究一样,都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
但是,较之其他学科,设计的道德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似乎均隐现在人与物的关系行为之下,也就是说,口。
那么,在设计伦理学的视野下将如何理解这个“好”呢?③在现代主义设计中,“优良设计”概念的提出和对它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产品功能性的强调和对大众品味的提高上。
其中功能性问题,不仅是围绕“实用”展开,同时还通过摒弃过分的装饰来实现设计的“诚实”。
时至今日,由于与经济、与技术、与社会面貌以及文化的反复渗透,设计从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其重心也从生产转向消费、从需求转向欲求,进而商品的实用性被商品的周期性推翻。
在不以物品作为实用品的年代,设计的目的必然变得多元和模糊,其伦理规范也就变得抽象无约束,像“以人为本”的倡导,曾有设计师以人与物的各种关系所列出的尺度,规范了产品为人之合理使用的设计底线,然而,这些数据只能解决人的生理需求的愿望,而更高层次的人的欲望需求将如何以“以人为本”的概念得以补充?过去我们痛苦的是物品的短失,现在我们痛苦的是物品极大丰富之后的选择以及物的属性的转移。
④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对于“物的时代”有过精彩概括,他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生产、完善和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Ⅱ)诗歌鉴赏试题部分浅析word精品文档6页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Ⅱ)诗歌鉴赏试题部分浅析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全国卷Ⅱ)无论是在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方面,还是在写作实践上,无论试题的深度、广度,还是把握时代脉搏上,卷Ⅱ语文试题(以下简称Ⅱ卷)均体现了规矩中有探索,传承中有创新的原则,把握住了立足根本而又力求枝繁叶茂的宗旨。
而表现最充分的莫过于作文以及诗歌鉴赏题的选材和设题上。
下面笔者就Ⅱ卷的诗歌鉴赏题作浅显的分析,以求有的放矢,探求规律,科学备考。
一、原题再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试题分析1. 稳中求变的题型。
今年Ⅱ卷的诗歌鉴赏题沿用了以往的题量(2道)与分值(11分)的模式,甚至考点也与去年相同,即仍重点考查对诗歌情感(主题)的理解和对表达技巧的分析。
考查的既是诗歌鉴赏的根本,又是《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更是重中之重。
因为理解诗歌最重要的是能把握其所发之真情,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能分析出诗人表情达意的方法,即表达技巧。
如此考查,应是命题者的初衷。
而且与今年其他省市该题中多见的“形象赏析题”相比,虽然形象类也是考查重点,但笔者认为Ⅱ卷考得更为根本。
如此,在今后的备考中,自然仍应把理解诗歌情感放在首位;其次,学会分析表达技巧;当然,诗歌形象(人物、景物)也不能搁置一旁。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6—文言文二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6—文言文二【浦东新区】(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游焦山小记李流芳①二十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
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艇共载。
到山,访湛公于松寥山房,不遇。
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先岭,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
寻由小径至别山、云声二庵,径路曲折,竹树交翳,阒然非复人境。
有僧号见无,与之谈,亦不俗,相与啜茶而别。
寻《瘗①鹤铭》于断崖乱石间,摩挲久之。
还,饭于湛公房。
孟阳、鲁生遂留宿山中。
予以舟将渡江,孟阳、鲁生与山僧送余江边,徙倚柳下,舟行相望,良久而灭。
落日注射,江山变幻,顷刻万状,与伯美拍舷叫绝不已。
②因思焦山之胜,闲旷深秀,兼有诸美。
焦先岭上,一树一石,皆可彷徨追赏。
其风涛云物,荡胸极目之观,又当别论。
且其地时有高人道流如湛公之徒,可与谈禅赋诗,逍遥物外。
观其所居,结构精雅,庖湢②位置,都不乏致。
竹色映人,江光入牖,是何欲界,有此净居?孟阳云:“吾尝信宿兹山,每于夕阳登岭眺望,落景尚烂于西浦,望舒已升于东溆;琥珀琉璃,和合成界,熠熠恍惚,不可名状。
”嗟乎!苟有奇怀,闻此语已,那免飞动?③予自丁酉来游,未遑穷讨。
人事参商,忽忽数年,始一续至。
又以羁绁俗缘,卒卒便去,如传舍然。
不知此行定复何急?良可浩叹,自今以往,日月不居,一误难再。
赋归之后,纵心独往,尚于兹山不能无情,当择春秋佳日,买小艇,襆被宿松寥阁上十日夕以偿夙负。
滔滔江水,实闻此言。
【注】①瘗:埋葬。
②庖湢:厨房和浴室。
22.第①段主要交待了焦山之游的 。
(1分)23.从句式的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24.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A.又因为尘事而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B.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匆匆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C.又因为束缚于尘事,便匆匆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D.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2015届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名句默写
2015届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名句默写高三2015-08-23 20:102015届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名句默写【长宁】(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3)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4)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SPAN>论语>七则》)(5)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卢纶《塞下曲》)(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送张琥》)(8)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崇明】(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周邦彦《苏幕遮》)(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SPAN>论语>七则》)(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7)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施耐庵《水浒传》)【奉贤】(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韩愈《师说》)(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七则》)(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4)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015年二模语文试题汇编4--古诗鉴赏解析
2015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诗鉴赏奉贤区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①苏轼今年春浅腊侵年②。
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含山。
楼阁淡疏烟。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悰③,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苏轼久病初愈之时。
②春浅腊侵月:春浅,尤言春迟。
腊侵年,因上年闰月,现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
③衰病少悰:衰病,病刚刚好,身体衰弱。
少悰,少乐趣。
14、“冰雪破春妍”句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是;二是。
(2分)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
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16、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
(3分)14、“冰雪破春妍”句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是冰破雪消,已经有了春天的气象;二是天气寒冷,冰雪破坏了春天姹紫嫣红的美景。
(2分)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
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16、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
(3分)“寒夜”三句,细腻地刻画自己的感受,含蓄的传递出词人久病初愈的喜悦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暖”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得其韵“清圆”悦耳,入耳堪听了。
至此作者把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而这种情景正是病起的词人才会有的独特心理感受。
2015上海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课外文言文汇编
松江区(四)阅读下文,达成第10-13 题( 12 分)(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令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喝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日:“固然,卿不朕欺。
”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诋毁非法。
”问濂,对曰:“彼效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指责,因呼濂字曰:“微④景濂,几误罪言者。
”【说明】①主事:官名,茹太素是人名。
②恶:疑问代词,怎么。
③微:无,没有。
10.解说以下句中加点词。
(4 分)(1)坐客为谁() (2)有足采者()11.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2 分)濂具以实对。
12.的皇帝对宋濂的态度是有变化的,;而““密令人侦视”表现了他对宋濂” 这一细节则表现了他对宋濂的亲密。
(3分)13.F 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宋濂:坦诚公正B.皇帝:知错能改C.茹太素:擅长进言D.廷臣:趋炎附势闵行区(1)阅读下文,达成8-10题(8分)朱冲,字巨容,南安人也。
罕有至行.,勤学而贫,常以耕艺为事。
邻居失犊,认冲犊以归,后得犊于林下,大惭,以犊还冲,冲竟不受。
有牛犯其禾稼,冲屡持刍送牛而无恨色。
主愧之,乃不复为暴。
咸宁四年,诏补博士,冲托病不该。
寻.又诏曰:“以冲为太子右庶子。
”冲每闻征书至,辄逃入深山,时人认为梁管之流。
冲居近夷俗,羌戎奉之若君,冲亦以礼让为训,邑里化之,路不拾遗,村无凶人,毒虫猛兽皆不为害。
卒以寿终。
①刍:饲养牛马的草料。
②梁管之流:梁鸿、管宁之类的人。
11.解说文中的加点字。
(4分)(1)罕有至行(.)(2)寻又诏曰(.)12. 对文中划线句“冲亦以礼让为训,邑里化之”翻译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朱冲也用礼让训斥他人,乡里的人被他感动。
B.朱冲也把礼让作为训斥,乡里的人被他感动。
C.朱冲也用礼让训斥他人,被乡里的人感动。
D.朱冲也把礼让训斥他人,被乡里的人感动。
2015年高考语文卷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汇编
2015年高考语文卷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汇编一、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5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I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答案】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子进行分析。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5—文言文一.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5—文言文一【浦东新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8分)韦敻传①韦敻,字敬远,京兆杜陵人也。
弱冠,被召拜雍州中从事,非其好也,遂谢疾去职。
前后十见征辟,皆不应命。
(魏)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敻养高不仕,虚心敬悦,遣使辟之,虽情逾甚至,而竟不能屈。
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
所居之宅,枕带林泉,敻对玩琴书,萧然自乐。
②明帝即位时,晋公宇文护执政,广营第宅。
尝召敻至宅,访以政事。
敻仰视其堂,徐而叹.曰:“甜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护不悦。
有识者以为知言。
③弟孝宽为延州总管,敻至州与孝宽相见。
将还,孝宽以所乘马及辔勒与敻。
敻以其华饰,心弗欲之。
笑.谓孝宽曰:“昔人不弃坠履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
吾虽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
”于是乃乘旧马以归。
④敻子瓘,行随州刺史,因疾物故,孝宽子总复于并州战殁。
一日之中,凶问俱至。
家人相对悲恸,而敻神色自若。
谓之曰:“死生命也,去来常事,亦何足悲。
”援琴抚之如旧。
⑤建德中,敻以年老,预戒其子等曰:“吾死之日,可敛旧衣,勿更新造。
使棺足周尸,牛车载柩,坟高四尺,圹深一丈。
其余烦杂,悉无用也。
吾不能顿绝汝辈之情,可朔望一奠而已。
吾常恐临终恍惚,故以此言预戒汝辈。
”宣政元年二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七。
选自《周书·卷三十一》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访.以政事(2)吾虽不逮.前烈(3)因疾物故..(4)可朔望.一奠而己18.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徐而.叹曰哙拜谢,起,立而.饮之B.弟孝宽为.延州总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C.有一于.此,未或弗亡于.是余有叹焉D.敻以.年老,预戒其子等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19.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20.第②段中的“叹”和第③段中的“笑”能否对换,为什么?(3分)21.韦敻要俭办丧事有多重原因,请联系全文加以简析。
2015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详解与写作范文)
2015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阅读1.(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由于“食洋不化”,晦涩、繁琐而又不知所云的文字在当代中国美术理论中泛滥成灾。
吴冠中以他特有的简洁、锐利和明晰,展示了另一种写作方式和另一种文风,其核心正是所谓“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吴冠中之提出“风筝不断线”,质疑“内容决定形式”,为“抽象美”辩护,以及冒天下之大不韪抨击以笔墨为评鉴绘画的唯一标准……都是他在艺术实践基础上深入思考的结果,“都是在一定情况下感到非写不可的,不吐不快,嬉笑怒骂,皆是真情流露,几乎忘却了自身的安危”。
由于他所关切的这些问题牵涉当代美术的基本规范和基本价值,必然引起有关方面的激烈反应。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当时引发轩然大波,被认为大逆不道的那些主张,早已成为艺术界的常识。
时间相隔较近的争论(如关于“笔墨等于零”)有些老人还在耿耿于怀,而新一代美术家却对这一话题感觉不到任何刺激性,甚至认为翻来覆去谈“笔墨”是浪费时间。
②吴冠中的艺术思想以他的创作实践为基础,而他的创作实践又与近数十年中国社会文化共生。
作为一个画家,他的文章有助于对他绘画作品的理解,他的绘画作品则印证了他理论主张的现实可行性。
在研读《石涛画语录》时,他为石涛的一段话所吸引:“古今至明之士,借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
这些话刚好点明了吴冠中数十年感受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关系。
③吴冠中论说艺术的文章不是学院派引经据典的“论文”,而是针对当代中国艺术的现实境况对同行提出的“忠告”。
他关于现代绘画的存在理由、艺术的传统与创新、形式对于绘画的意义等方面的论述,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在掌握世界艺术潮汛的基础上,立足现代中国,清醒估量当代中国艺术的得失,企求中国艺术生面新开。
由此出发,他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开拓和挺进”大声疾呼。
例如他关于在美术创作中“内容决定形式”的质疑和对“形式美”的提倡,(1);他提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2);他对中国现代绘画名家的直率评说,(3);他逐字逐句译述《石涛画语录》,(4)……这些出自艺术实践的见解,包含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职业艺术家自己提出问题,证明是艺术实践自身遇到的迫切问题;而争论的激烈和广泛性(仅以在《美术》上发表的文章计,便有六七十位美学、艺术史论家参加)则表明了问题的重要理论意义”。
2015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详解与写作范文)
2015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7分)1.(17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心理测试测出了什么?①美国心理学会的茱莉亚•德森的一句话粉碎了我们的希望,她说:“目前传媒上出现的绝大多数的心理测试其实是一种娱乐休闲性质的游戏..。
”她介绍称,心理测试在专业领域被称为心理测量,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其编制过程有一套科学的标准,结果有严格客观的解释。
“我们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它需要符合严格的统计学原理。
”与之相比,时下流行的心理测试并没有严谨的科学性,往往只是心理测量的一部分或个别经过简单化的投射测验题,甚至完全与心理测量没有关系。
②抛开这些科学性不言,自得其乐的普罗大众估计很难认同她的观点,对于各类心理测试题结论认为非常准确的用户占52.3%,“这没什么奇怪的,不过是福勒效应的又一个明证罢了。
”茱莉亚这样回答。
③福勒效应,是心理学家福勒于1948年通过实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39份的兴趣诊断问卷,要求学生们列出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喜好、个人特征等,一个星期后福勒完成对他们的评估并列出13条个性分析。
他要求学生先阅读各自的13条描述对自己来说是对还是错,如果不确定打问号,结果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准确的。
可事实是每个人拿到的个性评估都是一样的,这13句描述是从报摊的占星书籍中挑出来的笼统的、含糊的语句来迷惑他们。
这大概也是如此符合福勒效应的时下流行的心理测试在网络上流行很重要的原因吧。
④人们喜欢听到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渴望被赞美。
心理学家凯蒂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记得在十七岁时做过这些人格测验(你是《欲望都市》里的谁?)。
而现在我更热衷‘你的财富在何处?’”无论年龄是多少,我们往往只参与自己最喜欢的主题,并且在读到肯定的赞扬时,心情会愉悦。
⑤当人们遇到困难或者失去自信的时候,做做心理测试可以调剂精神。
2015高考试题新课标2卷古诗词鉴赏答案,残春旅舍.doc
2015高考试题新课标2卷古诗词鉴赏答案,残春旅舍第一篇:《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试题及答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2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2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驗的结晶过程。
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
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
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劍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
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
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
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上海市闸北区2015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试题详解
(闸北区2015)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 (节选,有删改)黄国荣⑪全民阅读成为当下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媒体上传国家将为它立法,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再读书让人忧心忡忡。
号召、立法固然是件好事,但这事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其效果也不容乐观。
假如我们不正视民族当下的现实,不脚踏实地抓具体落实,仍然继续满足于文件上写、嘴上说、电话上统计、形式上忽悠这种浮夸、应付、糊弄的工作作风,而无实际阅读活动的组织和现实困难的解决,即便立了法,也只能仅仅是一种空打雷...的声势而已。
⑫我们民族当下的现实是什么呢?北大王余光教授说,20年前季羡林老师曾经说,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
我不赞同季老师这话,但不好意思当面反对。
我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最爱读书的民族,而是不爱读书的民族。
梁晓声先生也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说,我国年人均读书四本多,这个数字是骗人的,中国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读过四本书。
我非常赞同二位的说法,我也认为,中华民族真不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
⑬中华民族若不爱读书,怎么会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那么多苦读书的美传,没有耳闻?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这个“悬梁刺股”的典故可能外国人都知道。
还有匡衡“穿壁借光”的故事,唐代诗人岑参还曾有诗赞“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2015高考语文模拟题答案:古诗鉴赏
2015高考语文模拟题答案:古诗鉴赏2015高考语文模拟题答案:古诗鉴赏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
“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表达了羁旅之苦和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解析:从内容上看,“孤舟”既是写“舟”之孤,又是写“人”之孤,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孤单、飘零之苦;从结构上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道中”“晓路”“客程遥”“征帆”“荡桨”“系枫桥”,“孤舟”既照应题目,又贯穿全文,是本诗的线索。
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3、解析: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如“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
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是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答案:颔联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
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4、解析: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无;二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答案:衬托(反衬)的手法。
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伏;第六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出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2015年高考各地语文卷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汇编
2015年高考各地语文卷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汇编2014-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1、2014年(新课标卷Ⅰ)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2、2014年(新课标卷II)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3、2014年(浙江卷)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5分)4、2014年(北京卷)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瘦。
(1)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5、2014年(江苏卷)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2015年上海高三语文二模古诗鉴赏汇编
2015年高三二模古诗鉴赏奉贤区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①苏轼今年春浅腊侵年②。
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含山。
楼阁淡疏烟。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悰③,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苏轼久病初愈之时。
②春浅腊侵月:春浅,尤言春迟。
腊侵年,因上年闰月,现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
③衰病少悰:衰病,病刚刚好,身体衰弱。
少悰,少乐趣。
14、“冰雪破春妍”句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是;二是。
(2分)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
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16、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
(3分)14、“冰雪破春妍”句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是冰破雪消,已经有了春天的气象;二是天气寒冷,冰雪破坏了春天姹紫嫣红的美景。
(2分)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
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16、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
(3分)“寒夜”三句,细腻地刻画自己的感受,含蓄的传递出词人久病初愈的喜悦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暖”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得其韵“清圆”悦耳,入耳堪听了。
至此作者把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而这种情景正是病起的词人才会有的独特心理感受。
2015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详解与写作范文)
2015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阅读(80分)1.(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断章两种诗本事①在那些与诗歌有关的故事中,凡是涉及创作缘起等背景..的,被称为该诗的“本事”。
②诗本事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录下来虽然比较晚,但早已有所流传,因为大有意思而脍炙人口,既然人们喜闻乐见,于是便有人将它记录下来。
这样的文本也许未必完全可靠,但总算是事出有因,也有某种根据,足以作为研究诗歌的重要参考。
在许多诗话、笔记一类的书中,这样的小故事甚多,唐朝甚至出现过专门的《本事诗》(唐人孟棨著)一书;近人陈登原先生编的《唐人故事诗》(南京书店1931年版,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影印本)则是这一类诗本事的汇编本。
在周勋初先生主编的《唐人轶事汇编》(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更有许多关于唐诗本事的片段。
③第二种所谓诗本事,是后来的研究者根据他们读诗的体会推测研究出来的,如苏雪林《李商隐恋爱事迹考》之类就是如此。
这样的著作读起来很好玩,有的简直像是小说,但往往未必靠得住,必须根据可靠的资料和情理来加以判断,不宜盲目相信。
当然,如果既有丰富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又能从相关作品里发掘一些细节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综合研究,写成文章或专著,那是很好的事情。
《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④王国维《人间词话》书名虽然仍用传统的“词话”,而内容相当新,自有其体系,而且明显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向着现代形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⑤《人间词话》理论精华甚多,一向得到很高评价,但其中也有些观点颇可商讨,试举两点来看:一,“诗人不必多阅世”,如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而词作极高明,“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按此说的论点和论据不相应。
李后主先当皇帝,后成亡国之君,落差极大,阅世甚深,其词中的感慨与此密切相关,由此岂能得出“不必多阅世”的结论!文学史上的大人物往往是阅世很深的人,屈原、陶渊明、杜甫以及后来的曹雪芹无不如此,李后主也是如此。
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
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
“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
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
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
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高三二模古诗鉴赏奉贤区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①苏轼今年春浅腊侵年②。
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含山。
楼阁淡疏烟。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悰③,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苏轼久病初愈之时。
②春浅腊侵月:春浅,尤言春迟。
腊侵年,因上年闰月,现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
③衰病少悰:衰病,病刚刚好,身体衰弱。
少悰,少乐趣。
14、“冰雪破春妍”句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是;二是。
(2分)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
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16、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
(3分)14、“冰雪破春妍”句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是冰破雪消,已经有了春天的气象;二是天气寒冷,冰雪破坏了春天姹紫嫣红的美景。
(2分)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
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16、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
(3分)“寒夜”三句,细腻地刻画自己的感受,含蓄的传递出词人久病初愈的喜悦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暖”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得其韵“清圆”悦耳,入耳堪听了。
至此作者把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而这种情景正是病起的词人才会有的独特心理感受。
虹口区定风波【宋】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①,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②。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①此词为作者被贬黔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时所作。
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奉节县东,因地势险恶而得名。
③两谢:指晋诗人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14.黄庭坚是宋代著名词人,字,号山谷道人。
(1分)15.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起调低沉,用“万里”“乘船”二词,暗含去国怀乡之感;B.“一漏天”“似乘船”,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C.“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有久雨得晴、喜出望外的感觉;D.“鬼门关”是用地势险峻来烘托作者重阳纵饮,举杯消愁之态。
16.结合内容,赏析本词中“老翁”的形象。
(4分)14.黄庭坚是宋代著名词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1分)15.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反衬作者重阳纵饮,忘怀得失的胸襟。
))。
(3分)A.首句起调低沉,用“万里”“乘船”二词,暗含去国怀乡之感;B.“一漏天”“似乘船”,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C.“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有久雨得晴、喜出望外的感觉;D.“鬼门关”是用地势险峻来烘托作者重阳纵饮,举杯消愁之态。
16.结合内容,赏析本词中“老翁”的形象。
(4分)比喻、夸张,用典、设问,等手法,身处险境不向命运屈服;此句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为乐的典故(1分),言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1分)。
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穷且弥坚的乐观奋发精神(1分)。
此处典故的运用收到了言简意丰、余韵盎然的效果(1分)。
【简析】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
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
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
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下三句是一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
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
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
遂逼出“催醉”二字。
“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
“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
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
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
“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
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
最后三句是高潮。
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
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
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
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
写出他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黄浦区秋日众哲馆对竹许浑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14、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A、1B、2C、3D、4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5分)14、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1分)A、1B、2C、3D、4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5分)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卷帘”时移、“高枕”愁思,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失落,暗含失意的惆怅;(1分)同时寓情于景,“秋更早”和“夜偏长”,表现凄凉孤寂的心情。
(1分)尾联展开丰富的想象,“秦溪”路上万竿翠竹摇曳,清凉多姿,内心得到慰藉。
(1分)两联意蕴相辅相成,借凌霜翠竹,表明自己傲视困境的品格,(1分)在写景中寄托了作者坚守清正卓异的情思,含蓄隽永。
(1分)静安、青浦、宝山卜算子谢逸烟雨幂①横塘,绀色②涵清浅。
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③岸④乌巾,细葛含风软。
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注】①幂:覆盖。
②绀色:青色。
③隐几:靠着几案。
④岸:露出额头的戴头巾法。
14.从诗歌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A、古体诗B、格律诗C、长短句D、元曲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写出了烟雨空濛、水光潋滟的美丽景色。
B、以并州剪刀剪来吴江水,突出眼前水色之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
C、乌巾、细葛的穿着,伏于几案的动作,刻画了清贫自得的农夫形象。
D、陶渊明是柴桑人,这里以不见陶渊明,寄托了孤独之感、向往之情。
16.“心共孤云远”句中的“远”字用得好,请对此作赏析。
(4分)14.从诗歌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C )(1分)A、古体诗B、格律诗C、长短句D、元曲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3分)A、“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写出了烟雨空濛、水光潋滟的美丽景色。
B、以并州剪刀剪来吴江水,突出眼前水色之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
C、乌巾、细葛的穿着,伏于几案的动作,刻画了清贫自得的农夫形象。
D、陶渊明是柴桑人,这里以不见陶渊明,寄托了孤独之感、向往之情。
16.“心共孤云远”句中的“远”字用得好,请对此作赏析。
(4分)“心共孤云远”,我的心和孤独的云朵一起飘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或一个遥远高洁的精神世界,物我一体,颇有陶渊明隐逸和高洁之姿。
表达了词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高远的志向,以及对高洁精神世界的追求。
浦东区【中吕】阳春曲·春景胡祗遹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
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迟。
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
洛阳花酒一时别。
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14.“中吕”是这首曲的。
(1分)15.对这首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春能得几晴明”起过渡作用,流露悲哀之情。
B.“窗外晓莺啼”写春声盈耳,营造了和美的氛围。
C.“红雨”句运用比喻,生动描绘出桃花纷落之状。
D.这组“阳春曲”,语言自然流畅,不见雕琢痕迹。
16.结合全诗,赏析“闲煞旧蜂蝶”一句中的“闲煞”。
(4分)14.“中吕”是这首曲的宫调名。
(1分)15.对这首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A.“一春能得几晴明”起过渡作用,流露悲哀之情。
B.“窗外晓莺啼”写春声盈耳,营造了和美的氛围。
C.“红雨”句运用比喻,生动描绘出桃花纷落之状。
D.这组“阳春曲”,语言自然流畅,不见雕琢痕迹。
16.结合全诗,赏析“闲煞旧蜂蝶”一句中的“闲煞”。
(4分)“闲煞”一词,口语化,自然贴切(1分);通过比拟的手法,写出了百花零落之后,蜂蝶无所事事的状态(1分);展现了春归之后的萧条景象(1分),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之情(1分)。
【或展现了春归之后别一种生机(1分),虽有惜春之情,却无伤感之意(1分)。
】作品鉴赏:以“阳春曲”曲牌写春景,可谓名副其实。
这组“阳春曲”包括三支小令,渲染出一派风和日丽、蝶逐蜂嚷、百花争艳的烂漫春色。
虽是一组曲,但三首又各有侧重。
第一首可名之为“春晴”。
首两句写景。
首句写墙头杏花。
这里的杏花不仅有数支,而且像堆琼砌玉的红雪般,这就突出了花的繁茂。
这里的杏花是是晴天的景物。
次句写青山。
由于青山在屋后较远的地方,所以看上去像一架屏风。
“一春能得几晴明?”强调这晴的难得,这一问句流露出了作者满意的心情。
“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在赞美令人陶醉的阳春三月,显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
第二首可名之为“春睡”。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