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汇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比较鉴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比较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学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1、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2、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明确:梅香雪白各显风采导入诗歌比较鉴赏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1、内容、情感比较方法指津:①读诗题。

②注意注解。

③抓关键词语。

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⑤积累常用感情基调用语。

2、意象、意境比较方法指津:①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②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③注意诗歌的不同类别3、语言赏析比较方法指津:①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

②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等。

4、手法、技巧比较方法指津:①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

②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③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三、诗歌比较鉴赏课堂练习1.手法鉴赏练习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

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东风暗拆”一句作者想象芭蕉终于展开时的情态,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比拟、对比、衬托等手法,描绘了海棠在重重新绿映衬下未开的娇羞之美,将海棠比拟成少女,与桃李形成对比,衬托出海棠的不趋时,矜持高洁、不与群芳争艳的品格,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欣赏不同诗人的作品,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心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意境与情感1.1 介绍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1.2 分析经典诗歌案例,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第二章:唐代诗歌欣赏2.1 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2.2 分析并欣赏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第三章:宋代诗歌欣赏3.1 介绍宋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3.2 分析并欣赏苏轼、陆游等诗人的作品第四章:明清诗歌欣赏4.1 介绍明清诗歌的特点和风格4.2 分析并欣赏纳兰性德、唐寅等诗人的作品第五章:现代诗歌欣赏5.1 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5.2 分析并欣赏徐志摩、郭沫若等诗人的作品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介绍不同朝代的诗歌特点和风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并欣赏经典诗歌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写作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诗歌意境和情感的题目,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文本:提供杜甫、李白、苏轼、纳兰性德、徐志摩等诗人的作品。

2. 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章:提供关于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参考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第六章:诗歌创作与表达6.1 介绍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6.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第七章:诗歌的朗诵与表演7.1 介绍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演方法7.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活动,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第八章:诗歌与生活的联系8.1 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理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表达8.2 分析生活中的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实用性和价值第九章:诗歌评价与批评9.1 介绍诗歌评价标准和批评方法9.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评价和批评实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第十章:诗歌的综合与应用10.1 探讨诗歌在文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影响10.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方法、朗诵技巧、评价标准等。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优秀教案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优秀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引导分析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显示平台【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从中了解到诗歌的一些基本鉴赏方法,即“七看”:看诗题、看注释、看诗眼、看背景(论世)、看诗人(知人)、看典故、看手法;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检查预习概念解读: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明确: 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吟诵——意象——想象和联想——意境——明情二、教师引导鉴赏实例(多媒体出示)(一)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明确:“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之感。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心犹壮”的乐观与旷达。

(二)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知能力,学会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知识2. 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3. 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体会2. 诗歌情感的把握3. 个性化诗歌鉴赏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资料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起源、分类、特点等。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提出问题:“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二、新课学习(15分钟)1. 老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如《春晓》、《登鹳雀楼》等,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如烘托氛围、表达情感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老师展示一首具有丰富意境的诗歌,如《夜泊牛渚怀古》。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以及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

四、诗歌鉴赏实践(10分钟)1. 学生自主选取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 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大家共同讨论,交流感悟。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课后搜集其他诗歌,继续练习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后是否愿意主动进行诗歌鉴赏实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深化理解感悟诗情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哲理,提升思考人生的深度。

教学重点:1. 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2. 学生自我情感的抒发3. 诗歌哲理的感悟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情感的把握2. 学生个性化情感的表达3. 诗歌哲理的提炼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情感表达的案例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六、情感表达(10分钟)1. 老师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传达自己的情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激疑导入:许多同学在初读古典诗歌的诗歌,常因读不懂诗歌的内容而苦恼。

自己的理解的意思往往与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读散文的方法去读诗了。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里说过“《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

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

”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读诗才能读懂中国古典诗歌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话题。

(课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二、小组合作探究:诵读理解诗句,把握感情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①昼已昏:天已黄昏。

②渔梁:州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③鹿门:山名,在襄阳。

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

④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⑤岩扉:岩洞的门。

⑥幽人:隐士。

隐居者,诗人自指。

⑦喧,吵闹。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分各小组诵读,翻译诗句,把握情感,解读预习案探究题。

探究讨论学案思考题:1、首联写山寺黄昏报时的钟声有何用意?此联可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诗人一边听着山寺黄昏中悠然的钟声钟声,一边看着尘杂的人声,感受到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见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起源和发展1. 诗歌的起源2. 诗歌的发展历程3. 诗歌的分类和特点第二章:诗歌的阅读方法1. 诗歌的阅读技巧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第三章:诗歌中的自然描写1. 自然景物的描绘方法2. 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关系3. 欣赏自然景观的诗歌第四章:诗歌中的人物描写1.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2. 人物情感的表达技巧3. 欣赏人物描写的诗歌第五章:诗歌中的情感表达1. 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2. 诗歌中的情感类型3. 欣赏情感表达的诗歌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欣赏法、实践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3. 学生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的提高4. 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精选2. 参考书目:诗歌鉴赏教程、中国古代诗歌史论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4. 网络资源:诗歌网站、相关博客和论坛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置身诗境的学习氛围。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安排1. 课堂讲授:每个章节安排2-3课时进行讲授。

2. 课堂讨论: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进行讨论和分享。

3. 课后作业:每个章节安排1-2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 诗歌创作: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八、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品鉴、模仿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诗词的欣赏与品鉴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诗词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或一段诗词朗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起源、发展、分类等。

3. 诗词欣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4. 诗词品鉴: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等,让学生学会品味诗词之美。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重要性。

1. 讲授法: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诗词欣赏的方法。

2. 示范法:选取优秀诗词进行示范性讲解,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4.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古代诗人,创作自己的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创作的诗词,考察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内容1. 诗词的节奏与韵律:让学生了解诗词的音节、节奏、韵脚等基本元素,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 诗词的意象与意境: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分析意象组合成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想象。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2. 知识讲解:讲解诗词的节奏与韵律,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诗词鉴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感受其节奏、韵律和意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完美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完美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一.本周教学内容: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推荐作品:《积雨翔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其一)》《扬州慢》《长相思》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两种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四.教学难点:找准诗歌意彖,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五.教学设计:(一)单元知识总拾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彖的把握,发挥想像,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彖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

要品味、感受意境,需要注意几点:1.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对外界的各种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中。

2.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有些诗歌写的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景色,而是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景彖,或者本就是存在于诗人想像中的物象和景彖,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体验过的。

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取得共鸣。

因为传说也好,诗人的想像也奧,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这就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我们在想像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一章:诗歌与情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定义和特点2. 诗歌的情感表达三、教学步骤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喜欢的诗歌。

2. 讲解: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实践:让学生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作业1. 阅读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与景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景象描绘。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景象的感受和描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景象描绘2. 诗歌景象与情感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景象的理解和喜欢的诗歌。

2. 讲解:介绍诗歌中的景象描绘和与情感的关系。

3. 实践:让学生创作一首小诗,描绘一种景象并表达相应的情感。

四、作业1. 阅读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景象描绘和情感的关系。

第三章:诗歌与意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意境创造。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意境创造2. 诗歌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喜欢的诗歌。

2. 讲解:介绍诗歌中的意境创造和与情感的关系。

3. 实践:让学生创作一首小诗,创造一种意境并表达相应的情感。

四、作业1. 阅读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境创造和情感的关系。

第四章:诗歌与修辞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 修辞手法与情感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喜欢的诗歌。

2. 讲解:介绍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与情感的关系。

3. 实践:让学生创作一首小诗,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表达相应的情感。

四、作业1. 阅读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情感的关系。

第五章:诗歌的欣赏与解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如何欣赏和解析诗歌。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一、置身诗境1.什么叫“置身诗境’呢?指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想象的世界中,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①什么是联想?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②什么是想象?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天上的街市》2.怎样才能置身诗境呢?①借助自己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②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与触觉,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山崩地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二、缘景明情1.什么叫“缘景明情”呢?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①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②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换言之,是由一系列意象构成的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③下列事物是什么意象?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视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体会下面诗句表现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壮丽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沉郁孤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和谐静谧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开阔苍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高远辽阔2.缘景明情的方法①将诗中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形成一幅画面,然后,从这幅画中去感受诗人的情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一步,找出景物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理解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的景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与意境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1.2 意境的概念与作用1.3 学习方法指导第二章:诗境中的自然景观2.1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与欣赏2.2 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悟2.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第三章:诗境中的人文景观3.1 城市与乡村的诗歌描绘3.2 历史与文化的融入3.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第四章:诗境中的情感表达4.1 诗人情感的多样性4.2 情感与景物的相互映照4.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第五章:诗歌朗诵与表演5.1 诗歌朗诵的艺术5.2 诗歌表演的形式与技巧5.3 学生诗歌朗诵与表演实践教学资源:1. 相关诗歌文本2. 诗歌朗诵与表演视频3. 诗歌创作指导素材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诗歌创作质量3. 学生诗歌朗诵与表演水平第六章:诗歌与生活6.1 诗歌与日常生活的关联6.2 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6.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第七章:诗歌与哲理7.1 诗歌中的哲学思考7.2 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探索7.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第八章:诗歌的形式与技巧8.1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8.2 诗人用词与句式的巧妙运用8.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第九章:诗歌鉴赏与批评9.1 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9.2 诗歌批评的标准与原则9.3 学生诗歌鉴赏与批评实践10.2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10.3 未来学习建议与展望教学资源:1. 相关诗歌文本与分析资料2. 诗歌鉴赏与批评实例3. 学生诗歌作品集教学评估:1. 学生诗歌创作的深度与广度2. 学生对诗歌鉴赏与批评的能力3. 学生对课程的整体反馈与满意度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诗歌,让他们置身于诗境之中,通过景物描写来感悟诗人的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诗歌朗诵与表演,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诗歌与意境的理解与欣赏2. 诗歌描绘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的体会3. 诗歌创作的实践4. 诗歌朗诵与表演的技巧5. 诗歌鉴赏与批评的方法与原则详细补充和说明:1. 诗歌与意境的理解与欣赏:这是教学的核心部分,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并通过具体的诗歌实例来展示意境的魅力和作用。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等方式,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节奏、韵律、形象等。

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等元素。

教学重点:1.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2. 运用诗歌表达个人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资料,如诗歌文本、诗人简介、诗歌鉴赏文章等。

2. 学生预习相关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分析第一首诗歌《静夜思》,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四、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元素。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意境美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表现。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案例分析:走进诗人心灵(10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案例,如《登鹳雀楼》、《江南逢李龟年》等,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的关联。

七、小组讨论:诗歌创作心得(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赏析,探讨诗歌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八、课堂练习:以景写情(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景物,如“春天的大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诗歌知识,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教案标题: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感受力。

2. 通过学习和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对情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分析经典诗歌作品,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2. 通过创作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教学准备:1. 选取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包括不同主题和风格的作品。

2. 准备一些自然环境的图片或视频素材,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和想象力。

3. 准备一些创作诗歌的指导材料,包括常用的诗歌形式和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描述其中的细节和美感。

2. 向学生介绍本课将要学习和创作诗歌的主题,即置身自然环境中,通过诗歌表达对景物的情感和感受。

学习诗歌:1. 选择一首经典诗歌,向学生朗读并解释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

3. 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诗歌:1.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诗歌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自由诗等。

2. 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如何选择主题、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

3. 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鼓励他们表达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情感。

分享和展示:1.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欣赏和评论彼此的创作。

2. 选取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邀请学生进行朗诵或展示,以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总结和评价: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经验。

2.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继续创作诗歌,可以将作品集结成册或进行线上分享。

2. 组织参观诗歌朗诵会或文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诗歌的魅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感受力。

高中群文阅读《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教案

高中群文阅读《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宕昌县旧城中学祁谢忠群诗:《新城道中(其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苏轼《官鹅初雪》彭彦平(旧城中学教师)《游雷古山》赵红红(旧城中学高二学生)《雷古山六首(其五)》刘雁冰(宕昌文广局)教学目标:1、阅读一组写景诗歌,感受诗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体会诗中所寄寓诗人的情感。

2、初步学会运用“读古诗——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的方法鉴赏古诗。

3、在诵读中,感受家乡美,激发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运用“读古诗——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的方法鉴赏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读诗的困惑导入,学习苏轼的一首写景诗——《新城道中(其一)》(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37)。

二、学习《新城道中(其一)》(一)读古诗。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

(二)明诗意。

再读古诗,结合题目、作者和注释,弄明白诗的大意。

(三)想画面。

关注意象,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你看到了诗中怎样的画面?(四)悟诗情。

具体讲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自主阅读另外三首古诗自主阅读提示:(一)读古诗。

(字音,节奏)(二)明诗意。

(题目、作者和注释)(三)想画面。

(意象,联想,想象)(四)悟诗情。

(具体)四、分享时刻(一)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官鹅景?寄寓了作者怎样情感?(二)这三首诗中,你最喜欢的哪一首或哪一句?先读出你喜欢的诗或句子,再说说你的感受。

(让学生读读喜欢的诗,说说喜欢的理由,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诗的技巧,以及自己在读诗时心中最真切的感受。

)五、比较整合(一)讨论:这三首诗,有何异同?不同之处:每首诗所描写的事物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相同之处:每首诗都像是一幅官鹅风景画,画面都很自然,唯美。

(板书:景美)读着诗歌,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心中那份最真挚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都是对家乡官鹅浓浓的热爱之情。

(板书:情真)读着诗,故乡美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板书:自豪感)(二)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中的官鹅,让心灵跟随作者自豪一回。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诗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既可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又可以概括社会状况,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

诗歌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领域,选修模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涵盖了诗歌鉴赏、写作技巧等若干方面,有着多层次的教学意义。

因此,本篇文章将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一套完整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教学设计,以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这一模块的教学工作。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对唐宋诗词的研究,启发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诗歌之美,并理解诗歌意境。

2、通过学习诗歌鉴赏与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成长。

3、通过诗歌的鉴赏与写作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增强其自身文化底蕴,加深了解中国文化、中国诗歌文化的内在精神。

二、课程设计1、引入环节本课程的引入环节,可以通过介绍唐宋时期的文化背景、诗歌表现形式以及相关文学载体等方式,为学生打开感知唐宋古典诗歌的大门。

同时也可以采用歌词、广告的手段,吸引学生眼球,引导学生深入课题。

2、阅读鉴赏环节本课程的阅读鉴赏环节,主要是对唐宋诗词的结构形式、语言表达、意境描绘进行分析和解读,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阅读,了解和领悟不同文学时期和流派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同时,通过学习诗词的用典、修辞等手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美学情感。

此项环节可以结合学生现场阅读、分组讨论等形式开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意识及思维深度。

3、写作训练环节本课程的写作训练环节,是对鉴赏环节的深化和拓展,通过对经典和现代诗歌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2.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3.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方法】1. 目标定向,知人论世2. 诵读文本,整体感悟3. 涵泳品读,揣摩探究4. 鉴赏交流,展示成果5.熟读成诵,养护情感6.链接相关,触类旁通(参见《临沂市高中语文“三五六”课堂教学策略》)【课堂类型】1. 单元总领课本单元知识梳理2. 重点学习课《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扬州慢》3. 自主赏析课《菩萨蛮(其二)》《积雨辋川庄作》《旅夜抒怀》《新城道中(其一)》《长相思》4. 合作探究课五、成果展示课[课时安排] 8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活动内容】1.学习“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结合注解,诵读理解《春江花月夜》一诗。

【活动过程】1. 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 掌握“意象与意境”“抒情的艺术方法”。

3. 自读学案《春江花月夜》的“鉴赏建议”,结合工具书和注解,做“积累整合”。

四、作业:背诵《春江花月夜》。

第二学时【活动内容】诵读《春江花月夜》,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的方法。

【活动过程】一. 结合“学练平台”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诗歌。

二. 配乐(古曲《春江花月夜》)诗朗诵 1.教师范读。

2.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走进《春江花月夜》,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3及配画,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诵。

4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并提高。

三、用你那多彩的笔描绘出诗中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图画。

四、作业:学案“拓展应用”。

第三学时【活动内容】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活动过程】一、完成“积累整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不同诗人对同一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来创作自己的诗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创作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情操。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诗歌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诗歌意境的理解(1)介绍诗歌意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意境的构建和表达。

(3)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并掌握诗歌意境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第二章:情感表达的方式(1)介绍情感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和重要性。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3)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并掌握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3. 第三章:诗人与景物的关系(1)介绍诗人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

(3)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并掌握诗人与景物关系的表达方式。

4. 第四章:诗歌的创作技巧(1)介绍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创作技巧的应用。

(3)学生通过创作和分享,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培养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

5. 第五章:诗歌的评价与欣赏(1)介绍诗歌的评价标准和欣赏方法。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评价和欣赏的角度。

(3)学生通过评价和欣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分享,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诗歌鉴赏教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诗歌鉴赏教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简介诗歌术语导入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代诗歌了,那么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什么叫意象?意境又是什么呢?(请学生说说对此的理解,然后教师举例总结)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自然景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如:咏雪唐•张打油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如: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明确:空山、明月、清泉、松、竹、浣女、渔民,这些都是意象。

二、理论指导和实例鉴赏(一)理论指导1、什么叫“置身诗境’呢?请同学们阅读p22。

明确: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2、什么叫“缘景明情”呢?请同学们阅读p22。

(二)实例鉴赏1、鉴赏韦庄的《菩萨蛮》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诗中的江南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笔下的江南。

明确:江南春水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

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是何等的闲适自在。

江南不仅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更美。

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导入
1.复习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策略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感受特定诗歌作品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2.古典诗歌欣赏的第二层境界,中国古典诗歌欣赏策略之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和品位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置身诗境
(一)何为“置身诗境”?
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想象的世界中,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1. 概念理解: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例: 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抽学生读古诗卡片,展示选句的全诗面貌,帮助进入例句联想。


·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今宵酒向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北宋柳永《雨霖铃》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北宋苏轼《江城子》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以“梧桐”为例:
(动图示范过程)讲授法讲授法
解析: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

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

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熟。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晏殊《踏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

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

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

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


夔写给友人的《八归》中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

刘过在《贺新郎》中道“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
中真正愁煞人。

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染笔,后人听到秋风吹拂梧桐,秋雨打梧桐,就产生凄凉的况味。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换言之,是由一系列
意象构成的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意境:清新、幽静(提问、讨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 王维《山居秋暝》
说明: 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黄昏美景。

可令王孙公子流连
陶醉,忘怀世事。

2. 积累:
(1)意象: 说说下列意象是什么意味?
杨柳 圆月 落叶 春风 大海 流水 古迹
梅花
示范:如何积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
以“杨柳”为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
今宵酒向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北宋 柳永《雨霖铃》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以“杨柳”表示“惜别”
讲授法
小结:杨柳—惜别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春风—得意
练习法
大海—开阔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梅花—傲视(布置学生自行收集积累)
提示:通过不同诗歌中出现的同一个物象,感受诗人的情意,归纳此物象
表达的情意。

注意积累中国古典审美意象,如:望月则怀远、见流水则思
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2)意境:说说下面诗句表现的意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意境:雄奇壮丽)
——唐王维《使至塞上》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意境:沉郁孤愁)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意境:和谐静谧)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意境:开阔苍凉)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高远辽阔)
——唐王勃的《滕王阁序》
(抽学生读古诗卡片,展示选句的全诗面貌,帮助理解例句的意境。


提示:知人论世,理解全诗,在此基础上,注意积累中国古典诗歌名句
所构建的意境,积累描述意境的词汇,提高对诗歌意境美的感受和表达
能力。

(二)如何“置身诗境”
1、借助自己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

练习:借助自己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置身下面诗句的环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与触觉,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
界。

练习: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与触觉,构想下面诗句所描绘的奇幻世
界。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唐白居易《长恨歌》
二、缘景明情
(一)何为“缘景明情”
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二)如何“缘景明情”
1.将诗中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形成一幅画面,然后,从这幅画中去感受诗人
的情思。

示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动图示范过程)
练习法讲授法
解析: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
交融、心物合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孤独凄苦的天涯断肠人面对秋色,
所见物象既是眼中物,又是心中物。

一系列意象叠加构成的画面里,景中有
情,情中有景,天涯孤旅、苍凉愁苦的意境感人至深。

2.抓住诗中跳跃的意象,用联想和想象,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使之形成完整的
意境,再去体会诗人感情。

示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访隐者不遇》
(动图示范过程)
解析:本诗呈现的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仿佛云中游龙,
讲授法
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恍惚迷离之感。

一方面表现了隐者不与世俗、孤傲高
逸的生活情致,另一方面流露了诗人由失望而希望,由希望转更失望,流
露出终不可及的深深惆怅。

3.抓住诗中的写景佳句,品味其中的精妙。

示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授法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王维《使至塞上》
(动图示范过程)
解析:写景是王维最擅长的技巧。

出使边塞,途中所见,诗人即景叙事,一
笔两到。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
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
的名句。

4.对以景结情的尾句,要仔细揣摩、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

示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动图示范过程)
解析: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忽然宕开,切入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画
面: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这是怎样的情
味?是无限乡愁?是建功雄心?是对现实忧怨?……丰富难言,情不可尽。

三、课堂小结
(动图示范过程)
四、作业:预习--读诗歌《春江花月夜》,体会意境和情感。

提示: 1.找意象; 2.意象组合,构想画面(置身诗境); 3.体味意境,领会情感(缘
景明情)。

讲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