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版高中第四章种群种群的特征教案必修生物
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随机选取若
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
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
所以,要针对
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
的特征
migration rate or emigration rate.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种群密度会越来。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名师教案

《种群的特征》名师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科版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标志重捕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教师讲解,能够列举种群的特征;(2)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能够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1)模拟用标志重捕法查动物种群密度学科素养(1)基本思想(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2)基本活动经验(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特征,难点是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及标志重捕法。
【教学策略】1.自主学习:本节内容适合自学。
教师提前编制关于本节内容的导学案,由学生先纵览本节内容,并完成学案上基础自学部分,并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填好后上交给老师。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模拟标志重捕法活动学习种群密度调查的基本方法,并组织学生重点讨论活动中的几个问题,从而明白该方法的原理,知道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粗略知道野外使用该方法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如何应对。
3.概念图策略:通过种群各数量特征的意义概括出它们间关系,自主构建概念图,建立知识框架。
【教学准备】1.提前分好合作学习小组,并下发导学案,由学生填好学案后,教师回收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学生存在的困惑。
2.准备好10个500ml的烧杯(其中装入约200粒花生),记号笔。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辨析种群的概念之前的模块我们都是从分子、细胞、个体水平来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从今天这一节开始我们将从群体水平来了解生命现象。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案导学诱思一、种群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3)作用: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
2.年龄结构(1)概念: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作用:预测种群将来发展趋势。
3.性比率(1)概念:指种群中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2)作用: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4.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特点:同一种群不同时间密度不同;不同种群密度不同。
思考:在一块麦田里,小麦、老鼠、荠菜、蝗虫、野驴等生物的种群密度相同吗?种群密度最大的和最小的各是什么?说明什么?提示:不相同。
种群密度最大的是小麦,最小的是野驴,几乎为零。
说明同一区域内,同一时间内,不同种生物种群密度不同。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动物(1)计算公式:N=Mn/m(N是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总数,M是第一次捕捉并标志数,n是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总数,m是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标志的个体数)。
(2)注意事项:标志物不会对动物造成危害;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能够维持一三、种群的分布型1.分布型: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2.类型(1)集群分布:最常见的分布型。
如人类等。
(2)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
如动物的领域行为。
(3)随机分布:种群的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
如狼蛛。
四、种群的存活曲线1.概念: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2.类型Ⅰ凸形: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是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死亡。
如人类等。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名师课件

想一想: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 素)如何影响害虫的种群密度?
问题3.种群各特征之间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出生率 直接影响
决定 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
间接影响
预测
性比率
死亡率
• 结合种群的几大特征,用概念图表示这几大特征 之间的相互关系。
出生率
预测
年龄结构
决定
预测
直接影响
预测
种群密度
(201606)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 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 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A )
4.性比率
生殖后期
生殖期
生殖前期
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比例 男:女≈1:1
4.性比率
(1)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思考:性比率失调对种群有何影响?
4.性比率 (影响种群数量变动)
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
出生率
死亡率
=100/1000=10%=150/1000=15% =50/1000=5%
(1)定义
出生率:单位时间新产生个体数/原有个体总数
死亡率: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原有个体总数
表示方法:百分比或千分比。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联合国人口司15年公布了《世界人口展望》的报 告。报告预测在2022年,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 界上第一人口大国。
重捕标记数
活动:模拟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 实验目的:估算烧杯内的花生总数
结果记录表
实验步骤
12 3
从烧杯内取M个花生并做 标记 标记后的花生放入烧杯混 匀 重新抓取n个花生
其中有标记的为m个
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 4.1 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浙科)

《种群的特征》庄浪县第二中学 王永生本节内容是浙科版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是学生学习生态知识的第一节,是进一步学习种群、群落的基础。
本节旨让学生了解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1、举例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简述出生率、年龄结构、种群分布型等特征。
3、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4、识别种群的分布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自学、交流能力和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生态意识,明白生态调查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1、种群的特征,简述出生率、年龄结构、种群分布型等特征;2、种群密度的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教学难点】种群密度的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件及、模型及挂图2、学生准备:教材。
【导入新课】教师:用一则笑话引出种群。
请同学们思考物种生存繁衍的单位是个体吗?时,我们的机体怎么办呢?又该如何应对呢?学生:讨论思考。
【讲授新课】一、种群教师:什么是种群?学生:讨论思考如何下定义。
教师:修正学生的表达,给出,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强调定义时的要点: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同种和全部。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师:你知道种群有哪些主要特征吗?教师:种群的主要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该物种的种群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独有特征)。
其中本节重点研究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教师: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如何知道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呢?学生:讨论并试回答。
教师:师生互动让学生明白研究生态的方法常用调查法获得第一手数据。
下面我们学习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估计种群密度的方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样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 4.1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1(无答案)浙科版必修3

4.1种群的特征一、目标导航基本要求1.举例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
3.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
发展要求说明1.“种群的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不作要求。
2.“活动: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不作要求。
3.“课外读:种群生命表”只作为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一、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呢?1、回忆初中知识,种群的概念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
2、种群的基本特征: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你能简单说明原因吗?【提示】1、凡是占据某一地区的某个种的个体总和,叫种群。
某山地的杉木种群,某水田的浮萍种群2、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种群密度二、种群的各特征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又怎样相互联系的,请完成相关的概念图:思考完成: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的种群特征是,它又上怎样预测种群密度的,请画出它的类型并加以标注:【提示】思考完成:年龄组成当种群中青年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较少是,种群呈增长型,种群密度将会越来越大、当种群中年老的个体较多,而中青年个很较少是,呈衰退型,种群密度将会越来越小,当种群的个年龄段个体数相当时,呈稳定型,种群密度将会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决定大小和密度预测变化方向直接影响影响数量变动预测变化方向直接影响年龄组成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影响数量变动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哪些?各方法适用于什么样的生物?提示: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标志冲不发适用于个体比较大、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
2、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请用数学方法算出调查区域种群数量。
浙江省嵊州市黄泽中学浙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 4.1种群的特征 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种群的概念;2.简述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等种群特征;3.识别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能用种群特征描述身边的种群,关注我国的人口状况和生物资源状况,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种群的数量特征2.难点:种群的存活曲线教学策略和方法: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而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所以本节内容以种群密度为中心,在展开提出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因素,从而来简述种群的数量特征。
由于本届内容较抽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以自然界中的各种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并增加课堂的趣味。
三、学情分析种群的概念在必修2 生物的进化中已经提及,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以直接回顾引出。
种群的特征内容难度不大,对于学生来说不难理解。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及动态将具有明确的认识,为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生态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具准备: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种群学生回顾种群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过渡:由个体特征指出种群很多特征是中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如出生率、死亡率等,二.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从概念、意义和调查方法三方面来阐述过渡:通过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来过渡到若在调查期间有很多个体出生或者死亡都会影响到种群密度的大小。
2、出生率、死亡率简述概念、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与社会的联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的死亡率在不断降低。
所以要控制人口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所以我国仍然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过渡:展示印度某火车站的图片,美国人口普查局2011年12月15日发布的全球人口趋势报告预测印度人口到2025年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4)》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 章第1 节的内容,学生在前面学习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教材前三章内容是在个体水平上对稳态进行描述的,从本节课开始进入宏观的群体水平,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模型,尽管仅限于个体水平,但有了这个基础,对群体水平上的稳态及调节机制的内容,学生应该更容易理解接受。
三、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掌握种群密度的概念。
(2)尝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了解生物的种类;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教学难点: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四、教法、学法教法:三五五教学模式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图片。
学法:自学探究法、知识迁移法、归纳分析方法等。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2、问题展示,合作探究3、达标训练,巩固提升4、知识梳理,归纳总结5、预习指导,新课链接六、教学反思1、教学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本课的教学采取的是“三五五”教学模式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近,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导入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教师语言表达不够精简,教姿教态不够规范。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总是担心学生对教学的重难点记忆不够深刻,因此对这部分进行了多次重复,占用了学生不少时间,今后还要注意精讲多练,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4、在评价标准方面不够精准在评价方面,评价优秀的标准不够具体,不够精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考要求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 a 标志重捕法a a课时要求(1)概述种群的概念。
(2)概述种群的特征。
(3)学会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的密度。
一、种群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思考一个班集体是一个种群吗?答案不是。
2.个体、种群和物种三者之间的关系(1)个体是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
(2)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只有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配繁殖。
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探究——理性思维试判断下列各项所述是不是种群,并说明理由。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判断:不是。
理由:鱼的种类很多,所有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
(2)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判断:不是。
理由: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不是全部的玉米个体。
(3)甲、乙两地同一物种的鸟判断:不是。
理由:不在同一个自然区域,存在地理隔离。
例1(2015·浙江学业水平考试)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的是()A.一个校园里的全部树B.一个公园里的全部鸟C.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D.一片稻田里的全部害虫答案C解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即种群是由同种生物组成的,而“树”“鸟”“害虫”均由多种生物组成,所以A、B、D三项均不是种群。
例2下列对种群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湖泊中所有鱼类的总和B.生活在同一区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C.一个草原上相互之间有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D.一个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和答案B解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A、C、D所述都包括多种生物,不是一个种群。
方法技巧种群的判断方法两个“要素”“同一物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形式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两个“方面”种群是物种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主要由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
(2)死亡率:一般用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3)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作用:出生率与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在一定时期内,只要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就会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就会减少。
2.年龄结构(1)概念: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2)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请作出比较。
类型种群特征未来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结构类型生殖前期个体数大于生殖期、生殖后期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增大增长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稳定型生殖前期个体数小于生殖期、生殖后期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减小衰退型(3)作用:提供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
3.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比率,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4.种群密度(1)概念: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2)研究意义: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思考个体是组成种群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由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
如图所示:请分析:下列属于个体所具有的特征是13⑦,属于种群所具有的特征是245⑥⑧。
1性别2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3出生日期4年龄结构5出生率和死亡率⑥性比率⑦体重⑧空间特征探究1——图示解读(1)下图为年龄金字塔图形,请说出其中的含义。
1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中线把每一个年龄组都分为左右两半,左边代表雄性,右边代表雌性。
(2)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则此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增长型。
(3)识别下列柱形图,三种年龄结构的类型。
1图A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图B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图C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2各图示的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4)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能保持稳定吗?答案不一定。
还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探究2——注重方法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判断技巧(1)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结构。
(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比率。
(5)种群的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会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6)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7)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密度,原理是怎样的?答案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比率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
(8)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蝗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例3(2016·浙江10月学考)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答案D解析由于乙种群在t1~t4时间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乙种群密度逐渐增大,A错误;虽然在t2时刻甲、乙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相等,但具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数值未知,所以在该时刻甲和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B错误;由于乙种群在t2和t3时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同,所以两个时刻的自然增长率也不一定相同,C错误;甲种群在t2~t4时刻出生率/死亡率先是大于1,种群密度上升,后来该比值小于1,种群密度又下降,D正确。
特别提醒δ<1说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逐渐减小;δ=1说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δ>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例4判断下列种群特征概念图相关分析的正误。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2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3()(4)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1>2()(5)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4()答案(1)√(2)√(3)√(4)×(5)√解析图中的1234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比率和年龄结构。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比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依据;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造成的,因此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三、标志重捕法1.标志重捕法的调查对象: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
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N/n=M/m(N指种群总个体数;n指重捕个体数;M指标志个体数;m 指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探究——归纳概括(1)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1前提条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
2标记要求: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寿命和行为不会产生伤害。
3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2)种群密度的计算: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等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即标记个体数/种群密度(数量)=重捕中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例5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
则该种群数量约为()A.88只B.86只C.90只D.92只答案A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9=34∶15,N≈88只。
因此该草场中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例6在一片约33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标志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
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
(1)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________。
A.165B.160 C.5D.15(2)如果标志物是一个较重的铁环,大山雀被捕获的概率会________,因此算出的值比真实值可能________。
答案(1)C (2)增大偏小解析设种群数量为x,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可知:x/25=33/5,可以计算出x=165,故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为165/33=5只/hm2。
易混易错种群密度调查数据的偏差分析(1)偏高:一般情况下,导致第二次捕获中标记个体数比实际小的因素最终都导致调查数据偏高,如被标记的个体不容易被捕获、标志物脱落等,都会导致调查数据偏高。
(2)偏低:若被标记的个体标志明显,第二次更容易被捕获,或者捕捉时只捕捉某种个体(如用大网眼渔具捕获大鱼),会导致调查数据偏低。
1.下列关于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所有种群的性比率都为1∶1C.害虫种群密度不能作为防治的依据D.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种群数量将增多答案D解析增长型年龄结构中生殖前期个体所占比例较大,预示着将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增多。
2.如图表示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其中属于增长型的是()A.甲和乙B.乙和丙C.甲D.丙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甲种群中生殖前期中个体数多,生殖后期中个体数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乙种群中各时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丙种群中生殖前期个体少,而生殖后期个体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3.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结构()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答案A解析图中曲线显示,初始状态时出生率=死亡率,为稳定型年龄结构,后来出生率>死亡率,且分别大于和小于初始状态,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项正确。
4.近期“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这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一项调整性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A.改变性比率B.降低人口密度C.调整年龄结构D.降低出生率答案C5.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