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境外工业园区比较及启示_关利欣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

浅谈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

浅谈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
陶琳琳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逐步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贸易合作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经济贸易合作区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简介为切入点,系统的阐述了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发展现状,并为经济贸易合作区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陶琳琳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境外中国工业园产业发展定位及开发模式分析——以越南中国(海防-深圳)经济贸易合作区安阳工业区为例 [J], 施志宏
2.境外城市规划设计探索——以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详细规划为例 [J], 杨先昊
3.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现状探析 [J], 贾玲俊;萨秋荣
4.广西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与发展初探 [J], 王鹏飞
5.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高质量发展对策思考 [J], 丁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在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在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封 硬 赏 磊 — 鳓 癣 i 蜜


要: 自2 0 0 6年 6月我 国商务 部公开招标 境外 经贸合 作 区以来 ,
我 国 已在 1 5个 国家 确 定 1 9个境 外 经 贸合 作 区 项 目, 部 分 已 经 开 始 投 入
运营 。 然 而, 在我 国海外工业 园区建设规模持 续扩大的 同时, 仍存在前期
织形式的高水平 海外工业园区。
华 为与 中兴等 ,另有 3 0家 中国企
业签 署 了进入 协议 , 预计 园区未来


0 0余家 , 就 我 国海 外 工 业 园 区建 设 将 吸 引高新技术企 业 2 业人 数超过 1 2 万 。由此可 以看 出, 当前 我 国在 国外 建 设 的工 业 园 区
0 1 4年 , 我 国前江 投资 资,并 已吸引超 过 1 1 4 o家企 业入 工业 园区。2 驻 园 区, 其 中包 括 7 l 1 家 中资控股 管 理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在 越 南 投 资 1 6 9 万 美元 , 建立 了总 面积为 6平 企 业 。例 如, 截至 2 o 1 5年初 , 牡丹 4 0 1 6年 6 江 市 企业 共 在俄 罗斯 设立 了六个 方 千 米 的龙 江 工业 园 。2
本论 文系 2 0 1 6年重庆市教 育委员会 人文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重庆 两路寸滩保税 港区区域经 济效应研 究》 的阶 段性研 究成果 ; 项 目批 准号 : 1 6 S K G H 2 2 5

咖啡厅和健 身房等 。再 以 月 ,国家又启 动 了总投 资达 1 4亿 企业前 1 0 年 免缴税 的优 惠 ,并且 会议室 、 截 美元 的 印度 中 国工业 园 区建 设项 在第 二个 l 0年 内,政府 只对企 业 埃塞俄 比亚 东方工业 园区为例 , 园区 内土地 至 2 0 1 6年 l 0月 , 园区 内 已完 成 目, 项 目分别 为马哈拉施特 拉邦与 收取一半 必要 的税 费, 9 年之 久 。园区 内员工 “四通 一平 ” 建设 , 包 括近 2 5万 平 古吉拉特邦 的两个工业 园区。 近年 使用权达 9 % , 比全 国通用 方 米标准 型厂 房 、 3 . 5万平 方米 绿 来, 我 国在海外 建设的工业 园区范 个人所得税 固定为 9

以中越龙江工业园为例分析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以中越龙江工业园为例分析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经济研究以中越龙江工业园为例分析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耿 颖(温州大学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摘 要: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创新举措之一,由政府支持领导企业对外投资,在深化中国与东道国投资合作领域和层次的同时,也会受到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产生一定的风险。

基于此,本文以中越龙江工业园为例,分析了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存在的风险,并思考相应的改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中越龙江工业园;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风险1 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概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主要以引进外资为主。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为了增强企业的实力,减少外资的依赖程度,我国企业开始不断的改进经营模式逐渐的走出国门。

我国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不断的提高对外水平,其中在境外建立经贸合作区就是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境外经贸合作区与跨境经贸区不能统一而论,两者之间的本质含义一定要区分开来。

跨境经济合作实际上指的是跨国区域合作,在通常情况下是由两国或两国以上政府共同推动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合作区内可以享有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等优惠政策。

而境外经贸合作区包含的内容则较为广泛,包括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区以及出口加工区等。

2 龙江工业园境外经贸合作区存在的风险分析2.1 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在越南认同度不高由于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宗教信仰、法律法规等差异,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管理模式与当地也有较大的不同。

从越南平阳省多次发生的工人罢工事件来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在平阳省投资的企业在管理时,依然采用中国式的管理方式。

投资企业没有深入的分析了解当地的企业管理模式与文化环境,导致经常发生劳资纠纷或管理冲突,引发一系列影响较为不利的事件。

因此,是否要顺应当地企业的管理模式,还是将我国的管理模式做出一定的改变融入当地市场,是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企业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园区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

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园区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

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园区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苏州工业园区举行建设25周年成果汇报会〇文宗合4月12曰,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建设25周年成果汇报会在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新加坡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等出席会议并参加系列活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分别致贺信。

两位领导人都肯定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25周年取得的成绩,并期望园区进一步发挥优势,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与更高层次协调创新发展。

会上,中外嘉宾欢聚一堂,回顾总结园区建设25周年的成就,传承中新友谊,深化中新合作,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园区开创了中新两国合作的新模式,开 发建设25年来,已经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园 区,相信在双方的努力下,园区未来发展将会取得让 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25年发展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首个旗舰型、具有标志意义 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经过25年的不懈奋斗,实现了从“低洼农田”到“现代化产业新城”的华丽蝶 变、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的重大跨越、从 K世界工厂”到“全球化配置资源”的创新转型、从 “现代工业区”到“绿色生态城”的和谐共生,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实际利用外资近315亿美 元,累计创造税收8000多亿元,实现进出□总额超1万亿美元,人均GDP、单位GDP能耗、研发投入占比等 —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 实现三连冠,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成 为国际合作的典范。

1994年2月,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经国务院批准设 立。

在25年发展历程中,园区探索实现了一系列转变。

•从“学习倍鉴”到“品牌输出”。

苏州工业园区从系统学习起步,认真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 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累计 派出194批3680人次赴新培训,并出台了 110多项接轨 国际通行规则、符合中国国情的规章制度。

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69工业区绿色发展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Park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摘 要 本文以丹麦卡伦堡、加拿大伯恩赛德、日本北九州、德国鲁尔和韩国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为例,总结国外工业园 区绿色发展五点经验:一是国家政策推动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二是构建工业园区工业共生体系;三是多样化园区管理运作 模式;四是静脉产业园助力构建循环社会;五是生态工业园区成为环境教育的窗口。

同时,对我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提出 五点启示:一是进一步创新绿色发展政策机制,加强执行与监管;二是提升工业共生模式研究水平,发展特色共生模式体系; 三是创新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和运作模式;四是完善废弃物管理体系,推动静脉产业发展;五是鼓励公众参与,实施环境教育。

关键词 工业园区;绿色发展;静脉产业;循环社会■文/徐宜雪崔长颍 陈坤唐艳冬背景工业生产因其规模效应和范围效 应的存在往往扎堆发展。

然而,工业园区因其大量产业尤其重化工业的进 驻,已成为环境问题的高发地,这些环境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了工业园区的 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园区 规划建设的逐渐成熟,来自工程化建设和工厂内部环保措施所做出的环境 贡献边际效应递减,工业园区亟须绿 色发展模式上的创新。

随着生产活动不断向工业园区聚集,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 表的工业园区在推动我国工业的绿色转型方面,可以发挥十分关键的 杠杆作用。

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需要在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上发力,通过 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优化 产业结构和推动技术进步来实现。

对园区中的企业来说,绿色发展在带来 随着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逐渐成熟,来自工程化建设和工厂内 部环保措施所做出的环境贡献边际效应递减,工业园区亟须绿 色发展模式上的创新。

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 大的环境效益:企业通过绿色制造、 园区智慧管理等,综合提升能效、污染减排、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及产业 链的耦合,最终实现园区整体的绿色转型W o 国外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案例研究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在商业基 础上形成的工业共生体系20世纪70年代,由于丹麦水资源供给的局限,卡伦堡当地几家重要 的工业企业(燃煤电厂、炼油厂、酶制剂厂等)试图在使用淡水资源及废 料管理等方面寻求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中新两国合作造就独特模式

中新两国合作造就独特模式

中新两国合作造就独特模式苏州工业园:2008-12-16 20:42:03 来源: 网易科技报道网友评论6 条进入论坛文/ 王杰聪这是一座新城市,有科技园,有制造加工区,有商贸区,有高教区,有风景区,有物流区,有保税区……苏州工业园党工委书记马明龙曾说,园区就是现代化新城区,我们改变了传统工业园白天热闹、晚上变空城的状况。

”苏州工业园一角(查看更多图片)复制新加坡对比新旧照片中,今天遍布高楼工厂的苏州工业园,几年前还全是农田和泥泞的道路。

而现在,随处可见新加坡高标准高投入模式带来的成果,一座现代化的国际新城市,伫立在苏州古城的东部。

1978 年,对新加坡的访问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巡时他就提出了“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的讲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正式成立。

“今天的园区,几乎和14 年前所规划的完全一样。

话。

园区对新加坡经验的学习从规划建设开始。

1994 年,园区的总规划师时匡曾经这么说过。

和通常边规划边建设的惯例不同,当年他带领的规划团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次性就拿出了70 平方公里的整体规划、详规和管理软件。

苏州工业园今天的发展也证明当年规划花的3000 万元美金物有所值。

最初期的规划可以看到独墅湖高教区、环金鸡湖商贸区、阳澄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传统工业区相距甚远。

而今天苏州工业园将这几个区域的规划完整的呈现了出来。

据园区管委会宣传办副主任刘杰回忆,园区成立的前几年都在进行基础建设,而且大部分还是地下的,不知情的人还觉得园区建设速度慢。

这样“先地下,后地上”、“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基础建设,在园区GDP 增长70 多倍的十四年间,没有进行任何的补建。

“效仿新加坡模式形成的先进管理机制,为了园已经成区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知评如此说道。

除规划外,对新加坡模式的效仿还反映在园区的开发管理上,园区的开发建设和政府层面的管理工作被严格拆分。

我国与国外高新科技园区比较研究

我国与国外高新科技园区比较研究

我国与国外高新科技园区比较研究
陆利华;张克俊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论坛》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在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过程中,提高国际化水平是重要任务,而把我国高新区放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从比较中审视国外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经验与我国高新区发展的成就、特色、问题和差距,反映高新区建设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我国高新区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本文对我国与国外高新科技园区在目标与功能、体制和政府的作用、发展模式、区位选择、规划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得出了若干结论.【总页数】5页(P126-130)
【作者】陆利华;张克俊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0074;四川省社科院,四川,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相关文献】
1.法国索菲亚科学园区的发展对我国高新科技园区的启示 [J], 艾之涵
2.国内外高科技园区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J], 孙都光
3.我国高新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框架暨评价体系初探 [J], 韩西平
4.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定制培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J], 张国安
5.教育成本分担制与国内外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比较研究 [J], 熊志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加坡工业园启示与思考

新加坡工业园启示与思考

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的启示与思考在市委的统一安排下,我有幸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加了市领导干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培训班,对新加坡进行了近距离学习考察。

期间,聆听了大学教授的精彩讲课,实地参观考察了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园区发展以及企业生产现场,对新加坡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其中,感受最深、触动最大的还是新加坡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体系的梯次推进,特别是作为工业发展强劲动力的园区经济,其发展历程、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新加坡工业园区发展带来的启示新加坡工业园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先后经历了劳动密集型阶段、资本密集型阶段、技术密集型阶段、信息化及知识密集型阶段,由单一经济体逐步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云集、高科技工业占较大比重的工业集群,并通过工业发展促进了金融、贸易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其中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主要裕廊化工园区、晶片园、商业园和纬一科技园。

透过新加坡工业园区发展的历程,我们能够体会到,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巨大成功,既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先天的资源优势,更重要的在于新加坡发展工业园区的一整套完善理念。

一是超前布局、科学规划理念。

新加坡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是一项高层次的实践,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方式。

在发展工业园区的时候,新加坡政府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将靠近市区的东北部划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沿海的西南部规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地区则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沿裕廊河两岸则规划住宅区和各种生活设施,并把裕廊工业园规划成工业生产基地和转口贸易基地,有计划地保留10%的用地作为建设公园和风景区,使裕廊岛成为风光别致的工业区兼旅游区,被称为“花园工业镇”,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云集于此。

二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理念。

新加坡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问题也有很多,如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缺乏、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短缺等,但面对这些问题,新加坡政府能够因势利导,实现有限资源无限创造。

新加坡与香港产业发展路径对比及启示

新加坡与香港产业发展路径对比及启示

新加坡与香港产业发展路径对比及启示作者:王丽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08期一、新加坡与香港的产业发展路径(一)新加坡的产业发展路径新加坡从1959年自治,其后于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

从农业发展条件来看,新家坡国土面积712平方公里,地少物乏,蔬菜、水果90%以上依靠进口,粮食全部依靠进口。

但新加坡地理条件优厚,其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带,不仅是东南亚的航运中心,还连接着太平洋和印度洋,处于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海上交通要道。

在殖民统治期间,英国利用新加坡具有多年自由港的历史地位,将其作为远东地区的货物集散中心。

转口贸易作为单一的经济形式占据着新加坡经济的主导地位。

以1959年为例,贸易占GDP的比重高达81.7%。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受到其他邻近东南亚国家的激烈竞争,贸易额迅速减少。

传统严重依赖贸易的畸形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对此,新加坡政府顺势而为,对产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根据发展重心变迁的轨迹,新加坡产业发展阶段可以细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阶段、技术密集型产业阶段,以及高端服务业阶段。

1、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1960—1973年)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转口贸易这一主导产业发展严重下滑,经济疲软,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失业率曾高达14%。

对此,新加坡政府调整产业发展政策,提出工业化发展战略,并主张发展进口替代产业。

1965年8月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国家,由于失去了马来西亚这块腹地市场,新加坡的经济和产业发展面临新的调整。

1967年,新加坡政府做出了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决策。

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这一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均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主要的产业有食品、印刷、服装和纺织、木材加工、软饮料、砖土陶瓷、玩具、玻璃、电子零部件等等。

这一时期,新加坡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59年的8.63%上升至1967年的16.27%,再到1973年的30%左右;失业率也从最初的高于10%下降到1972年的4.7%。

我国海外园区发展及服务经验浅析 郭淼1 马舒琪2

我国海外园区发展及服务经验浅析 郭淼1  马舒琪2

我国海外园区发展及服务经验浅析郭淼1 马舒琪2摘要:我国在产业园区的培育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

如何吸取国内园区的发展经验并将其利用在在海外园区的发展服务中的行业投资项目中,是当前我国海外园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海外园区建设、服务、经验引言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促进经济发展,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平台。

通过园区促进产业与贸易发展成为国际可借鉴、可复制的主要模式,更是中国实现经济腾飞的最宝贵经验之一。

新时期,在“走出去”升级战略的指引下,园区开发、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我国“走出去”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海外园区经验及现状中国海外园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年之前的企业自主开发摸索期,园区功能以贸易、加工为主,例如海尔在美国建立的美国海尔工业园。

第二阶段是2005年-2013年的政府引导开发期,2006年我国政府开展“国家级境外合作区”建设,海外园区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明显加强,海外园区逐渐成为中外经贸合作的重要模式。

第三阶段是2014年至今的快速、提质发展期,海外园区数量及投资金额快速增长,出现了依托港口、机场而形成的新型园区和国家级合作园区。

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的海外园区近140家,涉及约55个国家和地区;园区总规划面积16000平方公里,规划投资480亿美元;相关园区建成后将为当地提供近55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海外园区形式多样,包括经济特区、海外工业园、境外工业园、海外园区、境外合作区、加工贸易区和商贸合作区等。

在“一带一路”沿线,我国共建有园区91个,涉及近30个国家和地区。

从投资主体与方式来看,现阶段我国海外园区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民营资本表现活跃,占比达64%国有资本占比33%。

海外园区投资方式主要表现为中方主导联合投资、中方单一企业投资及中国企业联合投资3种类型,其中中外联合投资、中国企业联合投资正成为主流模式。

从园区主导功能来看,现阶段我国海外园区以加工制造、农业开发、能源化工、商贸物流为主,。

我国在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在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在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赵逖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7年第2期赵逖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摘要:自2006 年6 月我国商务部公开招标境外经贸合作区以来,我国已在15 个国家确定19 个境外经贸合作区项目,部分已经开始投入运营。

然而,在我国海外工业园区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仍存在前期投入量较大、投资和收益不成正比、投资布局不协调以及部分区域重复建设等问题。

基于此,本文运用相关数据与案例,深入分析了我国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现状、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完善对策。

关键词: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现状;问题;对策伴随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市场需求逐步扩大,以及中国国内制造业成本不断攀升,我国制造业企业海外拓展市场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据搜狐新闻网显示,截至2016年初,全球范围内我国已建立100多个海外园区,包括工业园区、科技产业园区等经贸合作示范区,其中工业园区居多。

目前,由于企业运营园区经验欠缺、对相关风险预估不足,致使一些已建成的海外工业园区与国内产业衔接不紧密等多方面问题,为尽早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快建设一批服务配套完善、市场化运作、平台型组织形式的高水平海外工业园区。

一、我国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分析(一)海外工业园区建设数量较多,规模较大自2006 年“国家及境外合作区”批准以来,我国在海外建设的工业园区数量日益增多。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 年初,我国在海外建设的工业园区数量已达75个,共带动近180 亿美元投资,并已吸引超过1140 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包括711 家中资控股企业。

例如,截至2015 年初,牡丹江市企业共在俄罗斯设立了六个工业园区,包括米哈工业园区与跃进工业园区等。

并且,我国建设的海外工业园区规模也较大。

以泰中罗勇工业园区为例,其作为中国首批企业工业聚集中区,规划面积为12平方千米。

截至2015年底,园区内已拥有60余家中国企业,共实现产值37.5 亿美元,累计向泰国政府缴纳税收7000 余万美元。

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以越南龙江工业园区为例

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以越南龙江工业园区为例

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以越南龙江工业园区为例金 辉 温州大学商学院摘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是为了使一个区域内经济能够与区域建设和空间布局相协调,是一种典型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施,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内的产业得到了不断的集聚。

本文将以越南龙江工业园区为例,研究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以此能够为其他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聚;越南龙江工业园区;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2-0151-02引言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和创新集群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境外经贸合作区自身的建设成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关乎到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

近几年,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在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自主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越南龙江工业园区为案例,研究园区内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以此为其他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建设发展提供经验,最终促进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产业集聚效应与其影响因素分析(一)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区域内经济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布局之间的一种典型的发展模式[1]。

产业集聚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大量企业在地理上的有机聚集产生外部经济性的结果,集聚区通过不断吸引企业进驻,最终会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分工较完善的动态经济循环系统。

(二)影响产业集聚效应的因素分析产业集聚效应的生成与发展受许多方面因素影响,产业集聚区是不停变化着的,产业集聚区的变化包括多个方面,集聚规模不断扩大、集聚网络不断变化、集聚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这种变化是随产业集聚区发展不同阶段而变化[2]。

根据产业集聚区发展不同阶段,把产业集聚区分为衍生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与退化阶段,在不同阶段,集聚区发展水平也不一样。

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陶训健1(中共和县县委党校安徽和县238200)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省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创造了“东亚奇迹”,成为发展中国家腾飞的典型。

当然,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成功的教训,我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应从中获得启示。

关键词:出口导向产业调整儒家文化雁行模式东亚模式金融安全一、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20世纪60年代初,亚洲开始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以“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省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资源贫乏、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的特点,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腾飞。

20世纪60年代其经济增长率为9%,70年代为9 .1%,80年代虽有所下降,但仍达到6.3%,到了20世纪末,虽经历金融危机,“四小龙”仍具有勃勃生机和活力,其许多经济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1998年,新加坡人均GNP达到了30060美元,香港为23670美元,台湾为12040美元,韩国为7970美元。

“四小龙”的巨大成就,开辟了一条有别于欧美老牌工业化国家的成功之路,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典型,世界银行1993年出版的《东亚奇迹》进行了高度肯定。

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原因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长期、稳定、高速的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里既有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因素,也有它们所具有的特殊因素。

国内外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亚洲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陆续提出了“战略论”、“政策论”、“体制论”、“文化论”等不同的解释。

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亚洲经济高速发展是一系列因素构成有机系统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机遇。

第一,20世纪60—90年代,在东西方冷战的夹缝中,东亚地区相对和平,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

新加坡自贸区的制度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自贸区的制度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自贸区的制度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a李猛胡振娟内容提要: 新加坡自贸区的成功在于完善的法律制度与先进的管理制度。

本文通过透析新加坡自贸区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管理制度创新,详细了解新加坡自贸区制度的建设现状与环境,能够以此为鉴推进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发展。

对标新加坡自贸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需要适时出台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转变自贸区行政管理模式,坚持经贸自由化政策,深化赋税制度改革,并进一步开放区内金融市场。

关 键 词: 新加坡自贸区;法律制度;管理制度;自由贸易试验区作者简介: 李猛,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一带一路”倡议研究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法博士,研究方向主要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制度创新和法治保障问题(北京,100007);胡振娟,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北京:100029)。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4536(2021)02-0122-18与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而设立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FTA)有所不同,在法律性质上,新加坡自贸区与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同属国际法中的自由贸易试验区(Free Trade Zone, FTZ),如表1所示。

它们具有相同的法律属性与功能作用,具备制度引荐上的理论可能性。

新加坡自贸区发展至今时间跨度较长且运行较为成功,对比而言,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依然处于建设运营初期阶段,新加坡自贸区的制度经验成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律制度*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政策创新与市场风险防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8CJY046)的阶段性成果。

122新加坡自贸区的制度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建立与管理制度创新发展的重要现实范例。

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探索及启示

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探索及启示

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探索及启示[摘要]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园区积极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先进的公共管理意识、体制和模式。

本文分析了园区政府理念创新的三个纬度,并园区不我们认为,理念创新是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因,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首先体现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上的创新。

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从管制思维到亲商思维(服务思维)在全球化趋势日愈凸显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转变传统管制思维,树立权利本位、亲商思维、服务理念。

在亲商思维的指引下,政府行为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

所谓亲商思维是指园区行政部门以为客商服务为最高宗旨,把亲商思维消化在招商引资、日常管理服务的态度和价值观中,帮助客商获得满意回报率,同时使园区获得相应收益从而形成双赢格局。

亲商思维是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核心,它认为政府并非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只有当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一个适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并使这些企业取得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投资,国家经济才能得到快速提高。

亲商思维把政府——工商业——人民利益三者统一于工商业的发展,通简便以高亲商思2轨道,使政府管理模式从个人权威转向规则权威,使政府理念由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

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它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

坚持依法治理。

严格执法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法治经验的引进一一借鉴——运用,以法治思维探索建立了依法治园的法规体系和执法机制,形成工业园区完善的法制环境。

其内涵表现为: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专家治园的规划管理体制。

园区的规划管理体制推行专家治园,公开公布政府的园区规划,然后授权规划师分级管理,行政首长只处理违规申请和上诉案例。

同时实行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以杜绝腐败。

其次,完善和明晰园区法规。

结合中国国情和园区实际需要,园区管委会共编制了18项管理办法,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才十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外商投资管委会3发展充和再培训的条件;发展教育和智力投资。

国外老工业基地改造对我国中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国外老工业基地改造对我国中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国外老工业基地改造对我国中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王珏
【期刊名称】《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2)004
【摘要】2007年1月,中部老工业基地振兴正式拉开了序幕.要振兴中部老工业基地,可以借鉴国外老工业基地产业、资金和就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中部地区的具体情况,在国家区域政策的帮助下,走出一条适合中部老工业基地实际的振兴之路.
【总页数】5页(P5-9)
【作者】王珏
【作者单位】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7
【相关文献】
1.国外区域创新对我国中部发展战略的启示 [J], 侯仁勇;胡树华
2.国外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J], 许广义;张逸昕
3.国外城乡发展经验对我国中部地区城乡统筹的启示——从生产要素流动性角度分析 [J], 徐玮;谢文君
4.国外振兴老工业基地经验对我国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J], 庞辉;
5.国外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措施与启示 [J], 李俊江;史本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新苏州工

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新苏州工

业园区的创新发展模式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创新发展模式引言公共管理创新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公共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各个地区追求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以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探讨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并分析其创新发展模式。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简介中新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建设的一片面积约288平方公里的新兴工业园区,位于中国苏州市。

自创立以来,该园区以其创新发展模式和卓越的经济绩效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公认的典范。

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公共管理创新旨在寻求更高效、更灵活、更具创造力的管理方式,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并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公共管理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共管理创新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在公共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该园区建立了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优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

其次,园区注重依法治园,建立了健全的法治体系,为投资者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护。

再次,园区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建立了人才资源库,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人才支持。

这些公共管理创新举措为园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经济发展是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追求的重要目标。

通过引进外资、打造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该园区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

一方面,园区聚集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了产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园区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高了经济结构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

良好的公共管理创新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机制,而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会进一步促进公共管理的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和新加坡是亚洲的两个重要经济体,它们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外向型经济均在两国占有重要地位,国家战略均在两国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对外投资领域,两国也都采取了建立境外园区的方式带动国内企业“走出去”。

然而,由于在国家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中新两国境外园区的建设也呈现出不同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两国境外园区在建设动机、开发模式、产业定位、区位选择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探寻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要素,为中国新时期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中新两国境外园区概述(一)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指在国家统筹指导下,国内企业在境外建设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辐射和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加工区、科技产业园等各类经济贸易合作区。

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商业运作为基础,以促进互利共赢为目的,主要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东道国投资环境和引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决策。

通过建设经贸合作区,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东道国投资建厂,增加东道国就业和税收,扩大出口创汇,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2006年6月和2007年7月,商务部分两批公开招标境外经贸合作区,在15个国家确定了1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项目。

目前已有部分投入运营。

截至2010年9月底,19个合作区实施企业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6.7亿美元,入区企业投资约28.3亿美元;实际平整土地面积1745万平方米;12个合作区有企业入驻,入区企业数量达193家。

中国政府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共赢合作,并从发展资金、授信、税收、审批、通关、安全、保险、培训等方面对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给予政策支持。

(二)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为了充分利用活跃的亚太经济和周边国家潜力巨大的资源和市场,新加坡按照国家战略经济计划,凭借本国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由政府主导在关系友好的东道国选址建设海外工业园区。

为了吸引新加坡企业及跨国公司入驻,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入驻园区的企业可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新加坡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新境外工业园区比较及启示关利欣内容提要与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相比,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基础条件较为薄弱,缺乏对外投资的总体战略布局,政府在园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相对被动,对外投资产业竞争优势不足,园区区位选择不平衡性凸显。

因此,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强园区的产业配套服务,找准对外投资的优势产业定位,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手段为企业“走出去”铺平道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产业转移与升级,从而在新时期更好地建设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

关键词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对外投资57··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1期开始在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印度等国家建立海外工业园区,目前已建有十余个。

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的建设始终秉承相同的设计理念和组织方式,并积极引入新加坡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理念,从而在东道国园区内营造出类似新加坡的适宜外商投资的商业环境,增强东道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因此颇受东道国欢迎。

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源自政府出台的“区域化2000”计划(Regional 2000Programme),以期为新加坡的持续发展拓展外部空间。

新加坡政府机构和政联公司(Govern-ment-Linked Companies)积极参与到海外工业园区的开发和招商引资工作中,如经济发展局(EDB)、新加坡技术工业公司(即现在的胜科工业集团,SembCorpIndustries)和廊裕镇公司(JurongTown Corporation)的分支机构(即现在的JTC Corporation)等。

二、中新两国境外园区差异分析(一)母国经济地理条件不同新加坡独特的地理条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向型经济特点为建立海外工业园区奠定了基础。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资源相对匮乏,土地面积仅710平方公里,但其扼守马六甲海峡,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之间往来的重要海上枢纽。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花园城市”的发展定位、语言文化的多元整合、廉洁高效的营商环境使之发展成为全球化的商业、运输、通讯、旅游中心,并在东南亚国家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也使得其在周边国家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具有地缘优势。

新加坡属于新兴的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接近5万美元,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外向型经济是其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特点。

从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就开始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

同时,新加坡也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实现了产业转移与升级,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及知识密集型产业。

截至2009年底,新加坡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为5522.76亿美元,新加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593.48亿美元。

广阔的全球视野和较高的经济开放程度成为新加坡建设海外工业园区的基础条件。

中国地缘环境相对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开放程度相对较低等多种因素使得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与新家坡岛国明显不同,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国家,土地、矿产、水、人口等资源均较为丰富。

然而,由于中国位于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且十分敏感的东北亚地区,这就使得中国面临比新加坡更复杂的外部环境。

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幅员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表1: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概况58··IEC,NO.1,2012衡,经济总量与人均收入差异巨大,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这也使得中国比新加坡具有更加复杂的国内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逐步放开市场、引进外资,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

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57.3亿美元,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619.6亿美元。

虽然从货物贸易上看,中国的开放程度已经很高,但从服务贸易、投资开放、资本开放等方面看,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在母国基础条件较为薄弱的背景下,中国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更趋向于一种开放方式的探索。

(二)建设境外园区的动机不同实现产业转移、土地资源无形化战略和扩大对外投资是新加坡建立海外工业园区的主要目的。

从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廉洁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制造业迅速发展。

然而,由于新加坡的国土资源和水资源十分有限,这个城市国家难以承载更多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亟需将国内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从而推动本国企业和跨国公司实现产业升级,并将新加坡打造成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中心,实现总部经济。

20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把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作为其经济腹地,通过实施战略性经济计划,增加对该地区的投资并发展区域工业园区,充分利用亚太地区的经济机遇和对本国来说无形的土地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并最终补充新加坡国内经济。

同时,与亚洲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新加坡的对外投资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相对较低,且此前为建立国际经济联系而鼓励本国企业与欧美公司建立合资企业等尝试均未有效增加对外投资。

为此,1993年成立的海外企业促进委员会(Com-mittee to Promote Enterprise O-verseas)便将其海外拓展战略从“国际化”转移到“区域化”上来,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便逐步展开。

规避贸易摩擦、实施“走出去”战略、形成海外产业集群是中国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初衷。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大量“中国制造”涌入国际市场,贸易顺差不断增加,这不仅引起了贸易伙伴的强烈不满,也引发了许多贸易摩擦和争端。

为了规避贸易中的壁垒和风险,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率先尝试建立海外园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从而进一步开发利用海外资源和市场。

这种做法不仅是企业发展所需,也与中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走出去”战略相契合。

然而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面临多种风险和困难,亟需政府从国家层面对海外园区的建设给予支持和保障。

鉴于现阶段中国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而制造业的主体又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走出去”必定面临投资规模小、风险大等问题,无法发挥中国目前的产业集群优势。

为此,从国家层面支持企业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使众多中小企业能够依托具有跨国经营经验的大企业形成海外产业集群,成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具体而创新的举措。

(三)境外园区运营模式不同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是基于与东道国政府间合作的产业地产开发和城市综合体物业管理。

首先,新加坡在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建设的海外工业园区都获得了两国政府的支持,不仅有操作层面的政府机构和政联公司参与园区的运营和管理,还有国家层面的协调委员会负责两国合作协议、投资政策等体制框架的协商。

例如,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了三个层面的领导和工作机构: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中新双边工作委员会和园区联络机构。

越南、印度尼西亚的新加坡海外园区也是在两国总理签署合作协议后,由新加坡政联公司为首的财团和东道国企业共同投资建设。

其次,新加坡海外园区的建设实质是产业地产开发。

裕廊集团是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地产开发商,向全球提供适合于制造和相关行业的各种工业及商业设施建设及园区建设。

胜科集团是全球领先的能源、供水、海洋及离岸工程的供应商,也是城市综合体和工业园区的重要开发商。

新加坡正是凭借在工业园区建设上的经验与优势,向海外输出资本、技术与服务,在土地资源无形化战略上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第三,新加坡海外园区建成后,新加坡政府机构和投资方积极开展59··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1期市场营销,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整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与服务、先进的园区管理模式等优势,吸引各国跨国公司及东道国企业入驻园区,并向入园企业出租或出售园区内某个单位的所有权及其管理权,实现物业管理功能。

其营利模式并不局限于物业管理或从技术转让中获利,而是更加重视通过专业化的产业服务来创造价值。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采取依靠主导企业投资、吸引中国企业入驻、政府支持推动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

由于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基础是先期“走出去”的企业所建设的供本企业使用的生产和贸易园区,所以主导企业在合作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与东道国政府谈判、获取优惠政策、签订合作协议、筹集资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导企业通过自建、与中国企业共同投资或与东道国企业合作等方式,按照中国国内工业园区的建设标准和管理经验,在东道国开辟土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当地情况将园区定位为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科技园区、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园区或自由贸易区等形式,主导企业既经营实业,又负责园区的日常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