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现场评价及防治措施应急预案地测科二〇一七年地质灾害现场评价及防治措施应急预案一、矿井基本情况山西宁武大运华盛南沟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城东北的南沟村一带处,行政区划隶属宁武县凤凰镇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2′47″~112°25′13″,北纬38°59′42″~39°01′33″。

1、地理、人文、地质、气象信息:水文地理:井田属海河流域桑干河水系。

井田南石湖河沿大运公路分布,为季节性河流,平时干涸没有流水。

只有雨季才有水流经过。

地表水基本汇于沟谷,向西流出井田,汇入恢河。

井田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气候寒冷,迟暖早寒,昼夜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冬季严寒长达七个月,根据忻州市宁武县气象站历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在~℃,最高气温在7月份,平均气温20℃,极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在1月份,平均℃,极端最低气温℃。

全年无霜期约90-130天,最大积雪厚度,冻土深度在,日照时数每年约2800时左右,年降水量为~ mm,平均 mm降水量主要集中于7、8、9三个月。

年平均蒸发量,最大在5、6月份,最小在1月份,气候特别干燥。

霜冻期为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上旬,风向为西及西北风,风期多集中在冬春两季,最大风速可达23m/s,年平均风速s。

本区自然灾害主要有冰雹、暴雨等。

地质情况:该井田位于管涔山脉东麓,属中高山侵蚀地貌,区内整体地势为北高南低。

本区最高处位于矿区东北部,海拔为,最低处位于井田西7号拐点附近,海拔为,相对高差。

井田内沟谷较为发育,多呈树枝状,个别沟谷切割较厉害,地势较陡峭。

井田内主要河流为井田南部的石湖河,井田内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1525m。

本矿副平硐井口标高,主斜井井口标高,进风斜井井口标高为,井口附近历史最高洪水位为,井口高于附近历史最高洪水位。

经实地考察,本井田内西北部采空区上方地表有不同程度的地裂缝和2处地表塌陷区,裂隙最大宽度10cm,塌陷区面积分别为9782m2和39540m2,塌陷最大深度为50cm。

浅析丹凤县地质环境工作中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丹凤县地质环境工作中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丹凤县地质环境工作中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从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出发,重点对地质灾害的特点,现状,防治等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地灾监测防治1丹凤县地质灾害现状1.1地质灾害分布现状我县目前的地质灾害包含滑坡、泥石流、崩塌三种类型共威胁1386户、5049人、7553间房屋,77亩耕地,企事业单位3个,潜在财产损失达1.18亿元,272处,威胁100人以上的安全隐患点有7处(其中:崩塌3处,泥石流10处,滑坡259处)。

全县地质灾害可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面积492.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0.2%,主要包括土门-竹林关、寺坪、花瓶子、铁峪铺高易发区,重点是312国道和西合铁路沿线的滑坡、崩塌与皇台铜矿尾矿库溃坝;中易发区面积120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9.6%,主要包括竹林关(原东岭)-龙驹(原月日)区、蔡川(留仙坪)-武关(原北赵川)中易发区;低易发区面积736.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0.2%,主要包括商镇-武关区、峦庄(原桃坪)、庾岭镇太白村-龙驹秋树坪低易发区。

目前还没有较大的地质灾害点,应加强防灾意识,规范人类活动,每年雨季加强观测,避免陡坡、陡崖崩塌造成损失。

1.2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现状:根据全县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包括勘查治理简易工作治理,共8处,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简易工程治理。

目前工程全部完工,完成投资1380万元。

累计清理疏通河道2000余米,抢通便道1500米,开挖疏通堰塞湖1处,清理泥石流堆积物35万余方;全面完成排洪渠工程,修筑排洪渠挡墙4000余米(双侧),硬化河床2000米;完成水毁耕地修复工程,平整修筑高标准石坎梯田200余亩;修筑滑坡体防护挡墙500余米,开挖根基、削坡卸载等移动土方8万方;修建高标准拦挡坝3座,拦砂坝2座;完成泥石流遗址建设和1500米通村道路路面硬化及绿化工程;完成2座道路桥梁及1500米河堤护栏工程。

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

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

层易风化剥蚀而內凸,失去支撑的部分常发生崩塌(图2-2)。

二、构造条件
构造和非构造成因的岩石裂隙与崩塌的形成关系密切。

要形成崩塌,岩体中须发育两组或两组以上陡倾裂隙,与坡面平行的一组演化为张裂隙。

裂隙的切割密度对崩塌块体的大小起控制作用。

坡体岩石被稀疏但贯通性较好的裂隙切割时,常能形成较大规模的崩塌,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岩石裂隙密集而极度破碎时,仅能形成小岩块,在坡脚形成倒石堆。

三、地形条件
崩塌的形成与地形直接相关。

地形强烈切割的山区,高陡斜坡分布区和深开挖的基坑、矿坑中易发生崩塌。

发生崩塌的地形坡度一般
3、“稳”即稳坡,包括降低斜坡坡度,滑坡后部削方减重及滑坡前缘回填压脚(图3-1(c)),以生物工程和护坡工程来保护边坡等。

图3-1滑坡治理措施示意图
4、“固”即加固,包括采用各种形式的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和预应力抗滑桩、抗滑明洞等工程,或采用灌浆、电力学加固、焙烤等方法以改变滑带岩土的性质来进行加固,增大滑面的抗滑力。

按滑坡治理措施的施工方式、试用条件和主要作用,可将其分为防御避让、护坡护岸、削坡卸载、排水防渗、排引地下水、拦挡抗滑、固结加固和生物工程等类型。

2023年度地质灾害在陕西的分布及其防治探析

2023年度地质灾害在陕西的分布及其防治探析

2023年度地质灾害在陕西的分布及其防治探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陕西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以及地震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同时也给地方经济带来了损失。

为了更好地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需要对其分布和防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析。

一、地质灾害在陕西的分布陕西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因此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防治。

具体来说,陕西地质灾害的分布如下:(一)滑坡滑坡是由于地势突变、地下水位上升、地震、降雨等因素引起的大量土石体向下滑动的一种地质现象。

在陕西,滑坡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黄土高原地区和陕南地区等。

其中,秦岭山区的滑坡主要是由于强烈的震动,而黄土高原地区的滑坡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和降雨等因素引起的。

(二)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滑坡、塌方等因素引起的一种大规模流动体系。

在陕西,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杨家岭、泾阳、陕西段的黄河等地。

由于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开采过度,导致地表土壤松散,土石物质又渗入水路,构成泥石流的物质基础。

(三)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质体下沉或塌陷而引发的地表沉降。

在陕西,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关中平原和渭河流域。

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地下水开采、地下空间开采等所导致的。

(四)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主要由板块运动引起。

在陕西,地震主要分布在咸阳、汉中、安康等地。

由于陕西位于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重点防治分析。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探析为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防治:(一)强化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严格实施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处置,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加强地质灾害管理通过制定严格的地质灾害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资金保障、加强识别与预警技术等手段,推进地质灾害的科学预防和管理。

石大灾害及防治对策讲义02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

石大灾害及防治对策讲义02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

第二章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第一节地质灾害概述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就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分类十分复杂,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标准。

(D地质灾害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因岩土工程处置不当而发生事故所形成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事故灾害也属于突发性的。

(3)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等)。

二、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及危害是很严重的。

我国有2/3地区属于山地,地质灾害十分严重。

据统计,在20世纪的后50年,每年中国因地质灾害而导致伤亡的人数在万人左右,造成经济损失总数达上百亿元。

国际上,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受到地质灾害的危害,因而1999年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的主题确定为“防治地质灾害”。

本章内容涉及一些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这里着重介绍地震、滑坡、泥石流、引起的灾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地震灾害2.2.1地震概述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烈度在6度及6度以上的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和自治区。

近几十年来的十多次大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巨大创伤。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导致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地质灾害常常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旨在确定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及其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

评估地质灾害风险的目的是识别潜在的风险,以制定合适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包括地质条件、气象数据、历史灾害事件等。

评估结果通常以概率和风险指标的形式呈现,方便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

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减轻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

预防措施通常可以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类。

工程措施主要通过建设和加固防灾设施来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

例如,在山区,可以采取种植树木来加固土壤,修筑水泥堤坝来防止土石流的发生,修建护岸来防止河流决堤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下支挡和排水技术来加固山体和提高斜坡的稳定性。

工程措施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在有效减轻灾害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非工程措施则主要通过改变人类活动方式和调整土地利用来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例如,在高风险地区,可以限制或禁止居住和工商业活动,减少人口暴露在地质灾害的威胁下。

此外,还可以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提高灾害事前防范的能力。

非工程措施尤其适用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条件的地区,并具有较低的成本和环境影响。

除了预防,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也是减轻地质灾害影响的重要环节。

灾害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包括政府、学术界、企业和社会组织等。

有效的灾害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规,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应急响应措施也需要预先制定和训练,以应对突发地质灾害事件。

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背后,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例如,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得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测更加精准和及时。

同时,模拟和数值模型的应用也为预防措施的制定和评估提供了重要工具。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中国的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②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③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久雨,④人类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严重,⑤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黄土高原),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范围广、频次高、强度大5.灾害的严重后果:人员伤亡大、经济损失严重、交通运输受阻等6.防治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植树造林、生态退耕、改善生态环境③修建护坡工程、改造或加固岩土体、合理采矿等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

地质灾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种类及防治措施CATALOGUE目录•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主要种类•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成功案例及经验分享CHAPTER地质灾害概述自然灾害的一种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定义人员伤亡灾害发生时,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受损,农作物、牲畜等生产资料丧失,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CHAPTER地质灾害主要种类定义成因危害030201山体滑坡定义成因危害泥石流成因地面塌陷的成因包括地下水位下降、溶洞坍塌、地下工程活动等。

定义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危害地面塌陷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交通中断、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地面塌陷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质环境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实施工程防治: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如加固斜坡、修建拦沙坝、回填塌陷坑等。

针对以上地质灾害,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4. 加强科普宣传3. 推进生态修复CHAPTER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调查与监测规划设计优化植被恢复与生态保护预防措施应急预案制定救援力量建设预警系统建设应急措施1 2 3稳固工程排水工程防护工程工程治理措施CHAPTER成功案例及经验分享案例一:四川雅安地震灾后重建•科学规划,快速响应,全面恢复。

四川雅安地震后,政府迅速组织专家进行地质灾害评估,科学制定灾后重建计划。

通过加大投入,快速推进重建工作,全方位恢复受灾地区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经验分享与启示重视科学评估与规划•科学决策,精准防治。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应重视科学评估与规划的作用。

通过专业团队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确保防治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WATCH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湿陷
黄土湿陷灾害都是由于水侵入建筑物基底 水侵入建筑物基底造成的 水侵入建筑物基底 ,按照浸水来源可将其分为地表积水入渗型 地表积水入渗型黄土湿陷 地表积水入渗型 灾害和地下水位抬升型 地下水位抬升型黄土湿陷灾害两种类型。 地下水位抬升型 地表积水入渗型黄土湿陷灾害
地表积水入渗,增大了地基土含水量,使其承载力锐减,从 而建筑物受损。 同时,地基渗水总是不均匀的,自渗水点向外围渗入水量逐 渐减少,直至接近原天然含水量。这样就造成了地基性能恶化程 度的轻重不等,沉降不均,从而极易造成墙体剪裂,导致建筑物 受损或被毁。
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主要是做好设计施工和维护工作。在设计时考虑周密,采用各 种必要防护措施;施工过程中合理安排施工程序,保证施工质量; 后期加强维护管理,布
就关中地区而言,滑坡主要分布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带:(1)宝 鸡-常兴滑坡带;(2)横岭滑坡区;(3)白鹿塬滑坡带;(4)泾河 下游西岸沿渭河滑坡滑塌带;(5)秦岭北坡滑坡、滑塌、崩塌带。 其分布示意图如下:
3
•关中地区的区域环境特征 关中地区的区域环境特征
关中地区地形图
4
•关中地区的区域环境特征 关中地区的区域环境特征
关中地区黄土特征: 关中地区黄土特征:
黄土的物质成分: 黄土的物质成分: 黄土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黄土中粒径大于0.05mm的粗颗粒分 矿物成分 为轻矿物和重矿物。轻矿物含量占粗矿物含量的90%以上 (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碳酸盐)。重矿物仅占 粗矿物总量的10%以下,但种类很多。 上述矿物种类及含量在各地黄土中大致相似,只是同 时代分布在东南(如关中地区)较湿热的黄土,由于风化 作用较强烈,不稳定组分相对减少而稳定组分相对富集。 黄土的粒度成分 粒度成分:黄土高原黄土的粒度成分,总的情 粒度成分 况是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关中地区黄土相较于西宁、 兰州一带,黄土颗粒显著变细,秦岭山地黄土颗粒则更细 。
关中地区黄土湿陷性质
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低阶地一般为4-8m ,高阶地为6-12m。且本 区黄土粘粒含量高于陇西和陇东陕北地区,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中 等,自重湿陷发展较缓慢,湿陷量小,自重湿陷对建筑物的危害比 陇西和陇东陕北地区为轻。 如兰州附近黄土湿陷系数为0.05-0.12;洛阳地区为0.02-0.03;西 安黄土湿陷系数为0.04-0.08,居于二者之间。
影响黄土湿陷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地质界早已注意到黄土 的物质成分 湿陷性 物质成分与湿陷性 物质成分 湿陷性有密切关系。 黄土湿陷性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这与黄土颗粒成分由西北 向东南逐渐变细,即粘粒物质含量逐渐增高有关。此外,黄土的孔 隙状况对其湿陷性也有一定影响,黄土的大中孔隙含量越低,小微 孔隙含量越高,则土体稳定性越高。
水土流失
近现代致使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近现代造成关中地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二: 水利建设引起的黄土流失: 水利建设引起的黄土流失:各地在兴建管道、塘堰、电站等过 程中,将大量废土砂石就地堆积在山坡上或直接侵入沟道里,造成 新的损失。特别是一些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既造成环境恶化,给群 众生产生活带来威胁,又影响到工程本身顺利进展和效益的发挥。 如秦岭北麓的蓝田县引岱蓄水灌溉工程,82-86年间共挖土方123.37 万立方米,随意弃土达113万立方米,占挖方总量91.5%,增加了河 道含沙量。 修建公路铁路引起的水土流失: 修建公路铁路引起的水土流失:近年来,交通事业迅速发展。 而在修建道路施工中,普遍不重视处理开挖面,随意向沟道、坡脚 或斜坡上倾倒弃土、石渣。一遇大雨,疏松的泥沙碎石顺坡流入河 沟,河水泥沙含量增高,淤积河床,压埋农田,危害严重。咸阳市 北部几个县,85-90年修路约400km,平均每年弃土287.173万立方 米。西延铁路,沿途弃土石800万立方米。大都倾倒沟道,没有采 取拦挡措施,给当地群众带来直接危害。
地震:地震引起的晃动会破坏坡体的平衡和稳定; 地震: 雨水、融雪: 雨水、融雪: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连阴雨,使地表水渗入坡 体,软化岩土或其中软弱面,形成空隙水压力而诱发崩塌; 地表水的冲刷、浸泡: 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不断冲刷、浸泡坡角,削弱 坡体支撑和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而诱发崩塌;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和泄水等 改变坡体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易诱发崩塌。
地下水位抬升型黄土湿陷灾害
就关中地区而言,西安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 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黄土湿陷灾害最为典型。 西安地区于1955-1964年间地下水位普遍上升,十年间地下水 上升高度最小为1-3米,一般为5-8米,个别地段如城东兴庆宫公园 附近上升达15米左右。
黄土湿陷
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 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 年降水量增大: 年降水量增大:从1958-1964年间,西安地区年降水量较历年平 均降水量多170-260mm,尤其是64年7、8月份,两月间降水量即达 到500mm,渗入地下的水量估计有30%-50%。 人为因素增加地表水入渗: 人为因素增加地表水入渗:随着工业发展,城市人口增多,用 水量大幅增加,原有排水系统被破坏,新建排水系统尚不完善,使 污水、废水大量渗入地下,从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蓄水库( 渗漏严重: 蓄水库(池)渗漏严重:如西安城东南的兴庆湖(小型人工湖 ),容积约15万立方米,未作防渗处理,漏水严重,1958年蓄水, 到1963年,湖周围地下水位标高上升了15m。 灌溉管道的渗漏严重: 灌溉管道的渗漏严重:西安西南郊的沣惠渠为农灌渠道,由于 当时未作防渗处理,58-60年连续三年行水,使管道沿线地下水水位 上升6-8m,局部低洼地段出现明水。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黄土天然含水量总的变化、干容重、流限、塑限、塑性 指数等指标、抗剪强度均呈西北低东南高的趋势。
关中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黄土湿陷 黄土滑坡、 黄土滑坡、崩塌 水土流失 泥(石)流 土壤次生盐渍化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黄土湿陷
影响黄土湿陷的因素: 影响黄土湿陷的因素:
水土流失
关中地区水土流失历史原因
战国末年,关中被誉为“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后来, 随着大中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兴起与建设,特别是隋唐时期大规模的 城市建设和明清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使森林遭到了严重 破坏。 秦、汉、隋、唐都曾建都于关中,建筑材料与燃烧的劈柴,皆 取之于秦岭森林,经过长期的砍伐,致使原始森林几乎损失殆尽。 宋朝没有在关中建都,秦岭的林木暂时得到了一定的恢复,经过元 代至明代早期,秦岭东端的华阴谷中,“高达千寻,粗逾十围”的 松柏还常见。可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垦的加剧,大致从明代中叶 起,森林遭到了摧毁性的破坏。清朝前期,由于人口大增,耕地有 限,争田日益激烈,导致矛盾重重,清政府曾对关中地区采取鼓励 开垦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曾经尚且可见的高大树木消失殆尽, 许多山岗变为荒山。 因此,人为破坏经历时间相对于自然作用虽短,但无论在单 位时段上还是在单位面积内都能发生大量水土流失,其危害极其严 重。
黄土滑坡和崩塌
崩塌
关中地区崩塌主要发生于秦岭北麓,多为基岩崩塌,产生在陡峻 的斜坡地段,一般坡度大于75 度,坡面多不平整,裂隙发育,主要 分布于基岩斜坡地带、山区断裂破碎带及道路沿线。 如西安南郊的翠华山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大的山崩,崩石阻塞大 峪河,形成堰塞湖,现为我省第一个地质遗迹公园。
崩塌产生的外界诱发因素
5
•关中地区的区域环境特征 关中地区的区域环境特征
黄土的显微结构特征: 黄土的显微结构特征: 毗邻沙漠边缘的黄土骨架颗粒主要是表面比较干净的碎 毗邻沙漠边缘 屑颗粒,并夹有少量外形规则的集粒;典型黄土区 典型黄土区中的黄土 典型黄土区 骨架颗粒以碎屑颗粒为主,含有外形规则的集粒;而高原东 高原东 南部(关中地区)的黄土中,碎屑颗粒被嵌埋在微细物质之 南部 中而轮廓不清,各种形态的团块增多。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溯源侵蚀速度,使沟谷系统由少增多, 由小增大,分割、蚕食沟间地,使本来就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丧失 ,土层越来越薄,远远低于维持较高生产力所需的土层和土壤数量 。而土壤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从而导致环境的恶化。 不难想见,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日益贫瘠,土地肥力 下降,农林收入自然随之减少,从而进入“越穷越垦越流失,越流 失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
关中地区地质灾害具有区域性 多发性 区域性和多发性 区域性 多发性的特点 ,基于目前的经济力量和技术条件,不可能对所 有潜在地质灾害点进行全面的工程治理。 因此,本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有效道路,即进 一步圈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根据地质灾害特点 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地质灾害分布、特 征、发生规律研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 这对于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灾害的发生、优化 土地使用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是事关关中 地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向。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成因
在黄土地区,水土流失实质 实质上是地表黄土侵蚀。究其原因 原因主 实质 原因 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两者大致以农耕出现为时段分界。 自然侵蚀作用受到促进侵蚀的因素 促进侵蚀的因素(如黄土岩性、流水、暴 自然侵蚀作用 促进侵蚀的因素 雨、风、地震等)和抑制侵蚀的因素 抑制侵蚀的因素(如植被、土壤层等)双方 抑制侵蚀的因素 力量消长的支配。 这种自然侵蚀过程,从黄土高原开始堆积算起,不少于250万 年。黄土高原现存侵蚀地貌结构,绝大多数是自然侵蚀作用的结果 。 农耕时代以后的现代加速侵蚀 现代加速侵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工程经 现代加速侵蚀 济活动造成的。 若从半坡时期原始农业算起,至今也有5000年。这种侵蚀作 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先前防御作用的自然因素愈来愈丧失其 作用,而原先促进其侵蚀的因素,愈来愈发展其势力。
黄土滑坡和崩塌
滑坡与崩塌的防治
首先,要搞好滑坡、崩塌灾害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使人们从 事工程经济活动时主动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一些使斜坡“加载”及 削弱滑坡“抗滑能力”的工程以及大量爆破等诱发滑坡、崩塌的活动 。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勘察,防患于未然。在施工 以前要首先对场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勘察,弄清斜坡的稳 定情况。 再者,科学设计、合理选择施工方法,以免破坏斜坡的稳定性 。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最小程度地破坏斜坡稳定性的施工程序和方法 。 最后,及时治理不稳定斜坡。在施工期间或工程、建筑物运营 后,若发现场地斜坡有不稳定迹象,要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整治, 控制其发展。 总而言之,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保护斜坡,规 范化人们的生产建设活动,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