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习需要安静的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学习需要安静的课堂

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留出一个或多个短小时空,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期的安静状态。“静”有利于学生与文本“核心对话”的深入,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

深刻,有利于语文本体学习任务的回归。

1 “静”有利于“对话”的深入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诸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学生和编者间的对话……但最核心的对话关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学生以文本为中介,通过文本引发对已有经验,包括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经历的反思和回味,获得对文本所蕴涵的情感、作者情感以及自我人生的一种感受和领悟。显然,这种核心

对话产生的感悟效能比通过教师的讲解、媒体的演绎听懂或看懂的感悟要真实、有效得多。“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是说,学生的阅读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

慷慨设置“安静”,让课堂留有学生亲近文本、展开对话的时空,让每个学生都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默读文本、品味文本:从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中去体味语言,真正与作者进行对话,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融通———促使“核心对话”的深入开展,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安静”,可以为其它对话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

铺垫,为精彩的动态生成提供土壤。

2 “静”有利于个性思维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指出:这种连珠炮式的提问的最大的弊端是在提问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停顿。被提问的学生没有一个缓冲、思考的“安静”,学生没有时间激发思维和整理自己的思路,造

成心理紧张与心理失控,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要“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以人为本”。每个学生都

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方式。换言之,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科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不可能有统一的方式。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

指出的,每个人的智能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

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个性化”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

设置“安静”,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自由的时空中对各种疑问进行深入的思考,

对思维障碍进行深度探究,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进展提供个性化的思考,为各种对话的进行提

供必要的准备。这样的“安静”,不但利于调动每个个体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

广度和深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认同、反思和体验的习惯。

把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引导他们在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中放

飞智慧,激活思维,彰显特长,构建个体成功成长模块。“安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催化剂”。张中行先生回忆他的老师俞平伯先生讲解李清照词时,朗读完“人比黄花瘦”一句,没有再说话,十分钟后,就下课了,这个教学情节,学生永远也忘不了。在教不是非常深奥的文言文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课文注释,然后提出疑问,相互进行解答。但我们的教师总是不

放心,舍不得在课堂上留出时间给学生静静地看书和思考。于是,学生仍旧在教师的指挥下齐读、默读,听老师讲解,回答老师的提问。学生由主体退居为“接收器”。其实,高中阶段

学生的文言水平有着相当的差距,教师采用一视同仁的方法,无论是对于高水平学生还是对

低水平学生,都是不恰当的。

在提问学生时,你会安静等待多久?根据罗卫(Rowe)的研究表明,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一般只有一秒钟。罗卫的研究还揭示出,当教师学会把等待从3 秒延长到5 秒时,就会发生下面的事情:①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也延长了;②回答失败减少了;③来自学生的问题增加了;④学生主动回答的人数增加了;⑤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⑥推测性的思考增多了。

一位老教师在提问时,一位被提到的学生沉默了近半分钟。老教师没有随便请他坐下,而是面带微笑,静静地等待着。此时我们都感受到了那种“别有爱意信任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人境界。

3 “静”有利于回归的本质

“语文”从字面上理解即“语言”和“文字”,语文学习最根本的着眼点、着力点都应在语言文字上。无论教学怎么改革,学习方式如何变革,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指出的: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过分追求热闹的语文课堂,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超越文本”“整合课程资源”等新课程理念,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多媒体课件大行其道。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活动形式多样。整节课虚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与涵咏;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听、说、读、写诸项活动未能扎实进行,尤其是写,更是难有一席之地。语文学科在这样的课堂再次迷失了自身,丢失了本性,异化了本质。

课堂设置“安静”,把“写”挤进课堂,有利于语文本体的回归。在“安静”中,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和整洁,激发学生把字写好;在“安静”中,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考,让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同步提升;在“安静”中,注重能力迁移,强化读写结合,使写话、写段的历练融入文本理解过程中,实现双赢。这样的“安静”,可以使语文课堂在浮躁中保持本性,咬住“青山”不放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