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教师用书 登泰山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教师用书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开卷有益诗意的登临泰山之登临,有雨中之攀,有风中之行,最多的则是春夏季节的登临。
而于大雪之中的攀登,则是古往今来的稀有登临。
清代的姚鼐于寒冬之日,乘风雪,携友人,以一个诗人的姿态自泰山西北谷登临绝顶,写下了登临篇章中的诗意篇章——《登泰山记》。
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之美,再一次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引领我们去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人生是一条向上的路,身为行者的我们一次次地登临。
登临是一种追求,登临是一种超越,登临是一种境界。
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因为登临,我们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文化传承与理解1.文学常识姚鼐姚鼐(nài)(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
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
著有《惜抱轩文集》《文后集》《惜抱轩诗集》,辑成《古文辞类纂》7卷。
山行姚鼐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桐城派的作家群,站在丰厚的文化积累上,透过文化地域政治这些表层的东西,创造了文化上的活跃蓬勃的时期。
文学是人学,桐城派作品应该能够反映一个时代深处真实的东西,引起人们对生活、社会、时代以及生命的思考,记录社会变迁和历史沧桑,具有永久的价值。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姚鼐》赏析+教案+课件
课文原文登泰山记姚鼐【原文诵读】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知识点总结01【知识目标】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实词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多种文言现象。
2.理清本文思路,学习借鉴本文比喻、拟人的手法,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3.感悟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02【相关资料】1.作者姚鼐,清朝桐城派古文家。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著有《惜抱轩全集》。
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2.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登泰山记》课件36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极:尽头。极天:天边。 2.采:同“彩”。 3.丹:朱砂。 4.承:托着。 5.此东海也:判断句。
6.绛:大红;皓:白;驳:杂。 7.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 为鞠躬的样子。日观峰四面诸 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说“若 偻”。
翻译: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 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 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深红、 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 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1.丁未:干支纪日法。 2.朱孝纯子颖:朱孝纯,字子颖。当时泰安府知府。
古代称谓:称人名、字、号、官职名等。 3.蹬:台阶,石阶;有:通“又”。
翻译: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 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
深研悟“雪”,理解哲理
苍山负雪之美,雄浑壮丽之美,气象万千之美,这是眼中“自然之风 雪”,自然之美。
乘雪赴山之美,兴奋无畏之美,豪迈洒脱之美,这是心中“人生之风 雪”,人生之美。
“哲理之风雪” 经历风雪,不断攀登,以历绝美!
登山临雪 苍山因负雪而奇绝,人生因乘雪而精彩。
心灵远游 暂将心灵寄山雪,神与物契我自安。
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 岁
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明确: 官场太苦闷,需要登临抒怀来励志,登一次泰山也好! 我想有一次精神的突围,登一次泰山也好!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登一次泰山也好!
小结:以知人论世的角度,进入了历史文化情境,并融 入了当代文化。呈现了个人的文化积淀,拉近了作者与 我们的距离,也为姚鼐的泰山之游初步赋予了情思和生 命。
16.2《登泰山记》课件(共2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揭秘之旅第一站:行迹可疑,别有深意
齐读课文第 2 段,找到下列特殊之处,完成表格。 特殊的时间 特殊的天气 特殊的路线 特殊的目的地
(一)揭秘之旅第一站:行迹可疑,别有深意
齐读课文第 2 段,找到下列特殊之处,完成表格。
特殊的时间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农历二十八)——戊申晦(农 历二十九) 除夕
红日升起后,蓦然回视, 日观峰以西负雪的诸峰,有红有白,色彩 绚丽。向前看,红日高升,无比壮阔,向后看,红白相间,明暗交 错,空间广阔而立体。 “若偻 ”,拟人。写出在最高峰日观峰上俯瞰众峰,众峰低矮仿佛 在鞠躬的姿态,“日观以西峰 ”仿佛都在向此时新生的红日致敬。 坦荡洒脱的豪情。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 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云一线异色 ”之“异色 ”意为“ 出现不同的颜色 ”, “须臾 ”意为“片刻 ”,“成五采 ”之“成 ” 意为“ 变成 ”。 作者敏锐的察觉到了日出前的色彩变化,斑斓的色彩极速变 幻,构成一幅神采飞动、瑰丽炫目的日出奇观,给人一种震 撼之感。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 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
品读课文 2、3、5 段,圈画写景的句子,小组合作,用简明的语言概 括画面的特点,体会作者隐藏的情感。
画面
特点
情感
苍山夕照 壮阔明丽
开阔澄明的心境
泰山日出 磅礴壮美
坦荡洒脱的豪情
雪后空山 庄严幽寂
高洁坚韧的风骨
揭秘之旅第三站:事有雷同,绝非偶然
失意迷茫的姚鼐在磅礴壮丽的泰山日出中实现人生的转折。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在经历人生的困境后,也曾从自然中寻得了慰藉,获得了超 脱,我们先来看本单元的几位文人。
《登泰山记》姚鼐原文、注释、翻译、背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姚鼐资料【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课下注释】①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姚鼐(1732-1815),字姬传,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
②【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
③【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西王屋山,东流到山东入海。
④【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⑤【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⑥【古长城】古代的长城,指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分界。
⑦【以】在。
⑧【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
《登泰山记》原文、课下注释、翻译【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姚鼐资料【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课下注释】①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姚鼐(1732-1815),字姬传,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
②【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
③【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西王屋山,东流到山东入海。
④【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⑤【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⑥【古长城】古代的长城,指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分界。
⑦【以】在。
⑧【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
乾隆,清高宗的年号(1736-1795)。
《登泰山记》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二、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创始人 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 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他们对散文创 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方苞注重文章 的“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主张古文“清正雅洁”。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就 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 发儒家的“义理”。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 家思想,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极天云一线异 天边。
色,须臾成五 ⑦ 须臾:片刻,一会
采。
儿。
⑧ 采:同“彩”。
古代特殊纪日: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第三段
日上, ① 正赤如丹:纯红如 正赤如丹, 同朱砂。
下有红光动 ② 绛:红色。
摇承之,或 ③ 皓:白色。
曰,此东海 ④ 驳:杂。
文体知识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 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 托物言志。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
《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迹的文体。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核舟记》 (明朝魏学洢)
第4-6段
①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
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
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 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 ②
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
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
色,多平方,少圜。少杂 ① 树,多松,生石罅,皆平 ②
顶。冰雪,无瀑水,无鸟 ③ 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课件(33张PPT)
苍山负雪
日照城郭
遥望天都倚客松, 莲花始信两飞峰。 且持梦笔书奇景, 日破云涛万里红。
○ 辛巳四月二十七日
● 江泽民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山巅
京师
乘、历、穿、越
泰安
西谷 中岭(天门) 中谷 南麓
京师
泰安
登山前: 山麓
山顶
登 山
四十五里 (远)
全文的思路
交
记
描
返
补
代
述
绘
记
写
泰
登
日
人自山山来自出文然
位
经
美
景
景
置
过
景
观
观
全文的思路
泰山的位置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登山的经过
至于泰安
由南麓登
越过中岭 山巅之所见
苍山负雪
复循西谷 明烛天南
山水如画 观日出奇景
居雾若带
五鼓——面迎风雪待日出 稍后——白山矗立若樗蒲
须臾——一线异色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红光承 回视——群山异色拜日观
”。该流派作家主张文学兼
具_____、_____、词章之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
文论和写作方面都有一定成就。
游 惜抱轩 桐城派 “桐城三祖 ” 义理
清代 方苞 考据
刘大櫆
桐城派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 为名(一说乞病归),告归田里。道经泰 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 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 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 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观,刻石题字。泰山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兀挺拔的气势、雄伟壮丽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课件
【活动4】品读第3段,思考回答:1.画出时间词语以及 对应的景象变化。
五鼓 稍见 须臾 日上 回视
2.这段主要写什么?为这幅画命名。与夕照图相比有何不同? 作者描画了一幅无比壮丽的泰山日出图。泰山观日出。 如果说夕照图画面明净,色彩柔和,景象恬静,充满阴柔之美, 那么这幅日出图则色泽炽烈,气势雄阔,生机勃勃,对照映衬 之下,足见其阳刚之美。 3.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观?重点写了什么? 写了大风、积雪、云雾、雪峰、朝霞、太阳、大海、远山。 重点写日出时“极天”的变化。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作者由东而西,由高到低,写晨曦中山峰绚丽多姿,是一幅奇 异的立体风光图。没有一个字写冰雪,却使我们能够从它的形 象中想象到。而“或得日或否”的山峰,尽管色彩各有不同, 而神态却是相同的,这就是所谓“皆若偻”。课文注释“引申 为鞠躬的样子”是有道理的,这里以群山有如臣服于下、敬礼 膜拜的姿态来反衬泰山的“五岳独尊”的巍峨气势,也使日出 景象显得更加庄重。
(2)写日出之时的景观,着重视察描画日出前后色彩的变化。 以静衬动,是一幅流动着色彩美的动态图。从“一线异色”到 “须臾成五采”到“正赤如丹”“红光动摇承之”,写出了倏忽 万变的壮美景象。一个“承”字,把旭日写得好像有一双巨手轻 托着徐徐上升,又以汹涌着、摇动着、充满无穷生命力的红光为 衬托,情景愈加显得奇丽。紧接一句“或曰,此东海也”,好像 是谁突然发现,惊呼了一声,引发了我们对日出的壮观景象进行 想象:本来太阳是从一片红光闪耀,涵澹澎湃的东海之中升起来 的,难怪它是那样的绚丽,热烈,浑圆。
【活动6】品读第5段,思考:该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 作用?
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作者以“三多”“三少”“三 无”,用简明的文字,扣住时令,概括出泰山石多松多的高山 特色,同时也以此写出泰山之冬的特殊景观:石峰峻峭,青松 苍劲,冰雪覆盖,鸟兽飞绝。这种静美,给我们以和谐的色调 感。游览结束之时,作者又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泰山之冬印象图, 这幅图画,犹如风光影片的结尾,最后再给你一瞥全貌,虽无 细部刻画,却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总体印象。
《登泰山记》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 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苍:深青色、深绿色; 平方:平整方正; 圜:通“圆”; 罅:石缝。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 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 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 时居住的住所; 是:这; 漫失:模糊或缺失; 僻:偏僻; 当:在; 往:去(看)。
日 出 前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日正出
日出后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 动摇承之。 回视日观 以西峰, 或得日或 否,绛皓 驳色,而 皆若偻
古代纪年月日法 (1)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皇帝即位, 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例如,乾 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纪年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六十甲子,用 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日。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词采更典丽 冰雪遍地,瀑水隐形,鸟兽绝迹。
少用修饰性的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朴实无华。
•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句法更整齐
城郭夕望,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
不取整齐对称,取奇数非偶数,以免仅仅因 形式上的工丽而出现必要的偶句
对比三段文字,说说三者写作的语言特点
《归也霜朝亦而。高而无醉岩野洁往穷翁穴 芳 , , 也亭暝 发 水 暮 。记, 而 落 而》晦 幽 而 归:《若明 香 石 ,黄夫变 , 出 四冈日化佳者时竹出者木,之楼而,秀山景记林山而间不》罪间繁之同:开夏之阴四,,宜朝,时而云急暮风也乐雨。语 全 来 一 散 变,言 文 收 唱 中 化有抑 几 束 三 有 。瀑扬 乎 结 叹 整布顿 以 尾 的 ,声挫 “ , 风 参: , 也 有 韵 差” , 以三个两两相 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 对的句式,构 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 成有利的排比,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 结构严谨,构 助也。 思巧妙,层次 分明,轻快自 然。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登泰山记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3.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涉及实验,如实地考察、观测泰山等,需提前准备实验器材,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要制定好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色彩鲜明:作者通过对色彩的描绘,使景物更加鲜明生动,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形象地描绘了泰山的雪景。
(4)动静结合: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景物既有静态的壮丽,又有动态的生动,如“云海茫茫,波涛汹涌”,形象地描绘了云海的壮观景象。
2.请简要分析《登泰山记》中的抒情手法,并概括其特点。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登泰山记》,学生能够了解泰山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理解泰山代表的精神内涵。他们能够认识到泰山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分析《登泰山记》中的景物描写和抒怀句子时,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设置实验操作台,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此外,还可以利用黑板、展板等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教学设备:确保教学所需的投影仪、电脑、音响等设备正常运行。提前准备好PPT或其他教学课件,以便于课堂演示和讲解。
4.审美创造与鉴赏:学生通过对《登泰山记》的深入学习,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他们能够欣赏并评价文言文作品的文学价值,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登泰山记》课件4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国历史上由五大名山,即
其中,泰山被誉为“五岳之首”。
五岳
北岳恒山(山西省大同市)
西岳华山(陕西省渭南市)
南岳衡山(湖南省衡阳市)
东岳泰山(山东省泰安市
中岳嵩山(河南省郑州市)
学习目标
熟练朗读课文,积累“阴、阳、负、烛、承、罅”等文言实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赏析精彩的写景片段,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
登泰山记
姚 鼐
1、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2、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3、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
一、题目解说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独尊”、“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泰山风景区以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和黄河金带四景最为出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是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现代时间
时辰
特殊名称
更点
23:00—1:00
子时
夜半
子时为三更
1:00—3:00
丑时
鸡鸣
丑正二刻为四更
3:00—5:00
寅时
平旦
寅正四刻为五更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教师用书 赤壁赋 登泰山记
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赤壁赋》一、读准字音属.客(zh ǔ) 窈窕..(y ǎo)(ti ǎo) 杯盘狼籍.(j í) 斗.牛(d ǒu) 桂棹.(zh ào) 倚歌而和.之(h è) 愀.然(qi ǎo) 江渚.(zh ǔ) 舳舻..(zh ú)(l ú) 潜蛟..(qi án)(ji āo) 蜉蝣..(f ú)(y óu) 嫠.妇(l í) 酾.酒临江(sh ī) 横槊.赋诗(shu ò) 无尽藏.(z àn ɡ) 冯.虚御风(p íng) 二、辨识通假(1)冯虚御风(“冯”同“凭”,乘)(2)山川相缪(“缪”同“缭”,盘绕,围绕)三、一词多义(1)歌⎩⎨⎧歌.曰(名词,歌词)扣舷而歌.之(动词,歌唱)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 (2)如⎩⎨⎧纵一苇之所如.(往,去)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3)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凌)空]盈虚.者如彼[(月)缺] (4)然⎩⎨⎧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何为其然.也(这样) (5)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6)之⎩⎪⎨⎪⎧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四、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作动词,渺小得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五、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露..横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开卷有益诗意的登临泰山之登临,有雨中之攀,有风中之行,最多的则是春夏季节的登临。
而于大雪之中的攀登,则是古往今来的稀有登临。
清代的姚鼐于寒冬之日,乘风雪,携友人,以一个诗人的姿态自泰山西北谷登临绝顶,写下了登临篇章中的诗意篇章——《登泰山记》。
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之美,再一次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引领我们去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人生是一条向上的路,身为行者的我们一次次地登临。
登临是一种追求,登临是一种超越,登临是一种境界。
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因为登临,我们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文化传承与理解1.文学常识姚鼐姚鼐(nài)(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
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
著有《惜抱轩文集》《文后集》《惜抱轩诗集》,辑成《古文辞类纂》7卷。
山行姚鼐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桐城派的作家群,站在丰厚的文化积累上,透过文化地域政治这些表层的东西,创造了文化上的活跃蓬勃的时期。
文学是人学,桐城派作品应该能够反映一个时代深处真实的东西,引起人们对生活、社会、时代以及生命的思考,记录社会变迁和历史沧桑,具有永久的价值。
桐城派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
戴名世是桐城先驱;方苞为桐城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
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
刘大櫆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
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实际上是以“考据”“词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
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2.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3.相关知识(1)阴与阳古代很多事物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
山水亦常用。
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
用于“水”则水的南面为“阴”,北边为“阳”,与“山”的阴阳称法正好相反。
(2)戊申晦戊申,干支纪日;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古人纪日除干支外,还用一些专有名词,除“晦”外,有“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朔”,农历每月初一日,如“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史记·秦始皇本纪》)。
(3)五鼓五更。
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
一次隔两个小时。
即一更是19~21时,二更是21~23时,三更是23~1时,四更是1~3时,五更是3~5时。
(4)泰山泰山,亦称岱山、岱宗,为我国五岳之一,称为东岳。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 524米。
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
(5)关于“天门”及“三谷”的解释泰山有一天门、二天门及三天门。
二天门又叫中天门,三天门又叫南天门;三个天门都在泰山中路之上,至今一天门坊及南天门摩空阁犹存。
南天门下就是十八盘,两边峭壁耸立对峙,即姚文说的“世皆谓之天门云”的地方。
此天门,即指南天门;岱顶之上,在南天门之北有两石壁立如门,谓之西天门;日观峰之东又有东天门;丈人峰之西北原来有坊,叫北天门坊。
三谷,即《泰山志》所记的泰山三溪:东溪、中溪、西溪。
中溪(中谷)源于溪山(中天门坊就在此处,即姚文所说“中岭”之所),南流至梳洗河,从泰安城东穿过,入泮河,归汶河。
登泰山的中路自岱宗坊至中天门基本沿此溪上。
东溪源于岱顶东南的东溪山,流向东南,后归汶河。
西溪源于南天门东侧之大龙峪,往西南流,后南流入泮河,归汶河。
从西路登山,基本上沿此谷,(2)须臾成五采.( )(3)少圜.( )答案:(1)“有”通“又”(2)“采”通“彩”(3)“圜”通“圆”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至于..泰安古义:今义:提起另一事的连词。
(2)戊申晦.古义:今义:昏暗;夜晚(3)稍古义:今义:稍微,略微(4)平方古义:今义:一数学名词答案:(1)到(2)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3)逐渐,渐渐(4)方方整整的4.词类活用判断。
(1)济水东.流( )(2)明烛.天南( )答案:(1)名词作状语(2)名词活用作动词5.写出下列加点词词义。
(1)当当.其南北分者( )崖限当.道者(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余始循以.入( )回视日观以.西峰( )(3)限越长城之限.( )崖限.当道者( )(4)望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坐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王曰:“何坐?”曰“坐.盗”(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答案:(1)在,在……的地方,介词。
挡住,动词。
(2)在,在……的时候,介词。
同“而”,表顺承,连词。
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3)界限,名词。
门槛,名词。
(4)远望,动词。
动词,盼望。
名词,声望。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5)动词,与今义同。
同“座”,座位。
介词,因……犯罪。
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6.句式判断。
(1)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此东海也()(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3)a.郦道元所谓..天门云(..环水也b.世皆谓之)答案:(1)判断句(2)定语后置(3)固定结构思维发展与提升一、合作学习思考1: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泰山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
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
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答:明确: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通明的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余晖,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
思考2:你认为作者在描绘这幅泰山夕照图时,哪些词语用得精妙?答:明确: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承受着大自然撒下的雪景,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像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匐在那里,背上披着一层厚厚的银装,多么富有神韵。
明烛天南:“烛”是一种光化反应。
雨水的晴日,直射雪山,而雪山又把所吸收的光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
半山居雾:一个“居”字,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静谧气息,而且增强了山间云雾缭绕不绝的高峻之感,创造出云雾全然凝滞不动的静穆而奇妙的境界。
这几个词写出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
思考3:这篇游记散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明确:作者在写登山时,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大有深意。
登山的时间是十二月,登山时天气是风雪弥漫,登山的道路有四五十里,石级有七千多级,而且路上“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至登上山顶,就会使人产生“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感慨,顶风冒雪,不畏艰险,显示出了雪中泰山奇景的巨大魅力。
登山下望,“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又会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作者极力描写泰山的美景,日出的壮观和泰山人文景观的丰富,虽然极少流露个人的情感与评价,但是他的情感与评价却在不露声色之中早已深深地融会到山川美景之中去了,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祖国名山大川的炽烈情感。
思考4:本文写景状物是如何捕捉季节特征的?答:明确:作者在文首以“乘风雪”交代登山的季节,后面写登山途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呼应上文;及登上山顶后,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来描绘那奇丽的雪景。
到日观亭待日出又遇“大风扬积雪击面”,以此形容风烈雪大;俯视亭东“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又是一幅云雾中雪覆群山图。
末段综述山顶景物时,提到“少杂树”,只剩石以及石隙间的多松,又说“冰雪,无瀑水”“雪与人膝齐”,这些都显示了泰山的冬季特征。
二、疑难探究思考5:如何理解作者描绘日出的层次性?答:答案:作者用浓墨重彩有层次地描写日出的奇丽图景。
先描写在日观峰待日出的情景:时间,戊申晦五鼓;环境,大风扬积雪击面;神态,面东而待。
这几句描述,表现作者等待观望日出的急切心情和豪情逸兴,从而产生一种艺术魅力,吸引读者急盼看到日出的奇景。
接着写日出,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已出的顺序描写。
用“稍见”“日上”“回视”等词语表现日出的先后;以色彩的变化——白、异色、五彩、正赤、红光、绛皓驳色,反映日出前后的绚烂多彩;以蓝天、群峰、东海、云雾作为日出的广阔衬景,展现了一幅雄伟壮丽的日出图画。
思考6:如何体味“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答:答案:“苍山负雪”的“负”字极富神韵。
作者不说雪盖青山,而说青山背雪,把主动者说成被动者,用语新颖脱俗。
更重要的是,着一“负”字,顷刻赋予苍山以生命,像骡马一样背载着沉重的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