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余光中的诗作《听听那冷雨》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欣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修辞手法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诗歌的修辞手法解析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解析意象、分析情感、探讨修辞手法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欣赏法:诗歌朗读、视频欣赏、音乐配合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背景图片、视频、音乐等实物教具:雨具、图片等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评论、分析文章等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余光中及其诗作《听听那冷雨》诗歌朗读:全班朗读诗歌,感受语言韵律意象分析:解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雨、窗、夜等情感理解:探讨诗中的情感变化,如寂寞、思念、哀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诗歌朗读:10分钟意象分析:15分钟情感理解:20分钟修辞手法:15分钟互动环节:10分钟小结与作业: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六章:课前准备与资源6.1 课前准备教师熟悉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背景、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安排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6.2 教学资源余光中的诗歌集或相关诗歌文本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解读、分析、评论等资源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第七章:课堂管理与纪律7.1 课堂管理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避免分心、打扰他人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7.2 课堂纪律提前明确课堂规则,如按时到达、保持安静、积极参与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如不随意讲话、不打闹等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第八章:教学拓展与延伸8.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8.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9.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第十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0.1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0.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一章: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1.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11.2 进度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些环节的时间第十二章:教学辅导与支持12.1 教学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2 学习支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诗歌文本、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和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相关文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文学讲座等,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第十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3.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3.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四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4.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14.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15.2 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总结和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阐述了一个关于余光中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这首诗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听听那冷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3、让学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韵味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中复杂的文化内涵。
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静静地坐在窗前,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余光中先生笔下的那冷雨,看看他在雨中又有着怎样的情思。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 2017),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
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其诗作如《乡愁》等,散文如《听听那冷雨》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描绘雨景的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通过“冷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小组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为什么?例如:“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听”“看”“嗅”“舔”几个动作并列,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写雨,让读者更能全方位地感受到雨的特点。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 这里将雨的可嗅、可观、可听进行对比,突出了听雨所带来的独特美感。
2、教师点拨: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和独特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诗意和韵味。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和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中描绘的雨景,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
(2)掌握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等,并能够模仿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语言之美。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深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增强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作者通过雨景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品味文章富有诗意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文化乡愁的内涵。
(2)体会作者在文中将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感觉交织融合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雨声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然后谈谈自己听到雨声时的感受。
(2)教师引入:“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去感受他笔下的雨景和那份独特的情感。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余光中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他的作品风格。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找出文中描写雨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雨景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例如:“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2023最新-《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篇一《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大家看看,课题就叫“听雨”行吗?生1:不好,因为这样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加一“冷”字,才能看出。
师:“冷”字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1:心冷,伤心。
生2:凄凉,凄楚。
书上第五节就有这样的字眼。
还有当时的季节特点,春寒料峭。
师:很好。
那课题改成“听冷雨”不就行了吗?生2:似乎可以。
生3:我不同意,“那”字必不可少,少了味道不够。
因为,“那”是远指,表明所听之雨远在大陆,是多年前在大陆听到的雨,是留存于记忆中的雨,能表现作者对大陆的深情。
师:理性而独到的分析,同学们赞成吗?生(异口同声):赞成。
师:如此课题为“听那冷雨”不就得了?生4:不行,读起来仓促,不够舒缓,总之别扭。
生5:“听听”,有听了再听,听了还要听的意思,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理。
师:太棒了,我觉得同学们的分析精当而准确,要是余老先生在场也会给你们鼓掌的。
(老师板书课题,同时有意用红色粉笔书写“冷”字,设下悬念)师:同学们,能确认听雨部分是哪几节吗?生6:5至11节。
师:前几节写了哪些内容?生6:第二节是“析雨”,表明汉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
第三节写“嗅雨”,第四节“观雨”。
师:那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写“听雨”呢?生7:这样行文更厚重,更耐人寻味,为听雨作铺垫、蓄势。
师: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全文思路:(幻灯片)金门街回家--说雨--嗅雨--观雨--听雨--走进厦门街公寓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听雨部分,先读第五节。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第一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3、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重点难点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教学方法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小时候邮票母亲亲情长大后船票新娘爱情后来呵坟墓母亲亲情而现在海峡大陆乡土情、爱国之情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
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体会冷雨中的温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教学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4.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内容。
5.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冷雨”、“故乡”等。
7. 学生品读诗歌,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8.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9.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味所学。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
幼儿园优质课-《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意境之美。
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
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步骤:一、布置预习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
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
(具体略)六、阅读拓展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七、作业朗诵感受。
《听听那冷雨》教案2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听听那冷雨篇一给你的情人写一封情书,让爱情升华成最美的烟火!作者:简方婷(jianfangting@ 将近下班时,天空飘起了雨丝,手机及时地响了起来,是琳温柔而不失坚强的声音:“今天我在妈妈家住了,你一个人吃饭吧。
”我无聊地应着。
也罢,反正回去也是一个人,不如在公司多待会儿吧。
于是,回到桌前,重新打开电脑。
我在这家公司已经干了四年,日子长得连我自己也要诧异。
也许这就如同我和琳的婚姻,一切已经成为了习惯。
抬眼望了望天空,雨开始大了起来。
不由地一个名字涌上心头―“听听那冷雨”。
也是一个微雨的日子,因为无聊,我打开了一个聊天室,看着屏幕上一个个陌生的id,一句句跳动的情话,不由哑然。
忽然,一个id 映入我的眼帘“听听那冷雨”,啊,余光中的美文呐。
于是,我用网络上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套瓷方式,向他或她(我当然希望是她)打了招呼。
我是猫to听听那冷雨:“好有诗意的名字呀!”《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篇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由于他语言上的特点。
很多学生全向我反映读不顺,感觉不对劲。
写景散文只能靠读去感受语言的优美。
结合自己几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记录:1、预习至关重要,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不然课堂上老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可能没有良好的效果。
2、作者的生平介绍,理解文章所写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作者及其一些作品。
3、文章第十自然段中“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一个男生提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停顿,第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另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 诗歌全文解析,感受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祖国的情感。
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如“冷雨”“夜色”“孤灯”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拟声词、排比句等,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 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需要学生学会分析并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作品《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解析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诗歌语言特色。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分析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4.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
2. 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领悟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分析主题思想。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法:创作以家乡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余光生平和本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3. 课堂讲解: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写作练习:布置以家乡为主题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 作品展示: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评价与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应进行评价与反馈。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和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
教师应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听听那冷雨》和作者余光生的其他作品,可以进行相关的教学拓展。
如组织学生阅读余光生的其他作品,或者推荐相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九、课程资源: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和多媒体等资源。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雨的气息。
引导学生谈谈对雨的联想和感受。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6.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 布置作业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关注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创新能力,鼓励有独特见解的作品。
3. 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写作水平,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6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6篇)《听听那冷雨》全文篇一《听听那冷雨》全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在现代史上,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
而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听听那冷雨》,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听听那冷雨》篇一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第一课时目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教学设计:(一)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
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听听那冷雨篇一进展顺利。
接下来,我们就谈起了余光中的文与诗。
她是女孩,在这一点上我比较相信自己的感觉。
后来,是一个客户的电话,打断了我们的谈话,于是互留e-mail告别。
在那之后,因为工作忙了起来,那个美丽的邂逅也就忘个一干二净。
再遇到她是在社区的一个版块:青春。
在那看到了她的帖子:《哎呀,灰姑娘》她写到:“ 第一次见到灰姑娘是在童话中。
我想从小红帽到白雪公主、灰姑娘,大概是每一个女孩的儿童必读。
从此无数个灰姑娘站了起来,从此无数个关于或白或黑的王子的梦诞生了。
我亦不例外,想当然地把自己看作灰姑娘。
可是,慢慢长大,发觉自己同美丽、善良、勤劳的灰姑娘实在相去甚远。
于是,就不再奢望水晶鞋,安心地穿着我的皮鞋、布鞋、塑料鞋,等着我的男孩。
第二次记起灰姑娘,是在大学时。
某次,班上一位男生唱起了郑均的歌,歌词和名字全不记得了。
只有那“我的灰姑娘”五个字伴着忧伤的旋律,时时回荡在耳边。
还记得平素很严肃的男生唱起这五个字时的满脸的温柔。
哎呀,美丽的忧伤的灰姑娘,你曾打动过多少人呐!感动之余,不免猜测,是不是每个男生在说起这五个字时,都有一种当上王子的满足感?恩,姑且命名:‘灰姑娘情结’!呵呵,是不是该申请专利呀!献给灰姑娘,永远的灰姑娘!”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她灵动的双眸。
于是,我给她去了e-mail。
彼时,我与琳的恋情正跨入第三个年头。
琳是一家外企的公关。
不用说美丽得妖娆,性格更是温婉大方。
我们同居二年了,彼此熟捻得象一本翻旧的。
书。
我不知道自己还缺什么,但在夜深人静时,我总爱走到阳台上,静静地抽上一只烟,就那么一言不发望着夜色斑斓!我想:我是为了寻找孤独!冷雨给我回了信。
由此,我很感谢余光中,因此对他的喜爱更加一分。
我问她:“找到你的男孩了吗?”她说:“曾经有过,但我觉得他不是那个我要等待的人。
”“是你的要求太高吧?”“也许吧。
但真爱容不得任何马虎。
我不希望因为一时的妥协,而失去了一生中的最爱!”看着屏幕上那几行浅蓝色的字,我忽然有一丝悸动。
活动方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听听那冷雨》,使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离乡背井的孤独,理解文本中的文化乡愁主题。
2.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语言美和形式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基调。
2. 主题理解:分析诗歌中的文化乡愁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3. 语言鉴赏:欣赏诗歌中的意象、韵律、修辞等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文化乡愁主题,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感受诗歌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描绘雨天的画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听听那冷雨》,了解诗歌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主题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文化乡愁主题,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语言鉴赏:欣赏诗歌中的意象、韵律、修辞等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朗读展示、写作练习。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恰当表达见解、符合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
听听那冷雨教案[最终定稿]
听听那冷雨教案[最终定稿]第一篇:听听那冷雨教案知识与能力: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
重点难点:通过对听雨章节的理解把握作者情思,体味余式散文的美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显示古诗词中听雨的经典语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从这些句子中,从雨中,你听出了什么来?师语:不同人在不同遭遇、不同情境下,听雨的感受也不同。
今天,让我们走进78岁高龄的台湾老作家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解题)看题目:听听那冷雨:师语:那指的哪些地方:明确(大陆和台弯岛)“雨”作为是本文的一个核心意象,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各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请从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品读课件投影触觉冷雨潮湿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听觉清脆可听单调可听的音乐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引导语:作者感受雨的方式有很多,有看、嗅、闻、舔、听,但是作者更偏爱于哪种呢?(明确:听)(主要集中在5-10章节)这又是为什么呢,到底作者在听那冷雨的过程感受到了什么,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这份笔纸心间的[这份意境吧。
三、文本研习(一)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1、每个小组代表朗读段落其它同学在感受听雨的过程中,调动你们的各种器官,找一找,在这个听雨章节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或你最欣赏的语段。
然后将你欣赏的语段,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2、以前后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并写下来,以小组代表的形式发表意见屏幕显示,体会意境提示:1、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特点2、揣摩语言,体悟蕴藉感情(抓住句式、修辞等)主要的语言鉴赏要点:第5节:①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明确:两种不同的听雨感受,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怀乡之痛②文中引诗: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罗帐昏。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高中文学教学的不断深入,经典作品《听听那冷雨》在鲁人版高一必修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本文将分享一篇针对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该作品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1.理解《听听那冷雨》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主题;2.分析文中人物、情节等元素,熟悉其精神内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书籍:《听听那冷雨》模拟测试卷;2.教学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工具;3.学生文学鉴赏笔记本。
三、教学步骤1.导入多媒体工具播放雨声音效,引导学生思考在雨天下一张最易让身心放松的画面。
2.阅读与讨论教师由浅入深地阅读相关文本,通过对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描写及语言的运用进行分析及评论,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整体意义。
同时可以让学生模拟角色,以个人的独特视角和对感觉的刻画来分享学习中的感悟。
3.文本解析教师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让学生就作品“雨”的象征意义展开深入探讨和剖析,重点阐释作品的主旨和内涵以及文学特点等。
4.写作训练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小组写作练习,例如:a.写下你们身临其境感觉到的寒冷、潮湿、安静的氛围,尝试用同样的氛围,去描述另一件事。
b.以雨为主题,自选角度写一篇生活感悟小记。
5.课堂反馈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尝试进行回顾并获得反馈。
重点补充一些优秀范例,让学生更好地发扬优点和规避不足,以后避免写作盲目。
6.拓展延伸教师可设置一些在课外的拓展延伸活动,如读书总结、双班交流、家长读书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效果与总结本堂课的重点是全面了解作品的主旨、内涵,以及吸收作品的文学特点。
教学目标未必在一节课内全部达成。
层层递进的理解让学生深刻懂得,只有真正驾驭精神的自由,才能在自由中收获一个丰盛生命的品牌。
在后续的文学阅读中,学生们知道如何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信地对文化进行拓展,更好地在文化上丰富自我生命的内涵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作品《雨》的内在含义和文学特点,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活动方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教案:活动方案——《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之情。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2. 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描写,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如雨的象征意义。
2. 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氛围。
3. 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创作背景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本内容。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音频等。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本氛围。
3. 分析文本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4. 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描写,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5. 探讨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如雨的象征意义。
6. 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八、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
2. 分析并总结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如雨的象征意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十、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情感变化,分析作者如何通过雨这一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存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尝祖国的山水之美。
3、依据自己的经受,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展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家乡,家乡之于我们,就犹如母亲一样。
曾经爱过,就永久爱过,永久不能忘记。
尽管可能会由于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久不会转变,由于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现来,暖和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查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始终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最终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生疏,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方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
这是他的诗歌,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三)夯实根底,检查字词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由于,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由于我们的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很多的传统文化。
活动方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活动方案《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细腻描绘。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探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2.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播放雨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对冷雨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分享各自的感悟。
4. 赏析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6. 总结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布置相关的拓展作业。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文本解析:详细解析课文《听听那冷雨》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手法分析:针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4.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学习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教学思路:
《听听那冷雨》所表达的是余光中先生对山水的独特感悟。
这位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小楼一夜听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为什么作者写的是冷雨?有没有深刻的内涵?原来作者的“冷”事实上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出疑问,也可以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地朗诵,了解作品蕴涵的观点,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2、通过探究与活动,明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高雅的情趣,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放飞想象,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突出朗读,强调合作,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丰富内涵的人。
教学难点:
1、冷雨的含义,观察冷雨的“冷”的方式,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2、确立“见仁见智”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维、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完成练习册“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大家都学习过余光中的《乡愁》,我们能否集体背诵一下呢?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大家背诵的不错——音准气足,字正腔圆。
余光中先生面对着这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时,在历经半个世纪,终于跨过空间带来的“乡愁”的诗人,又深深地沉浸在一种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之中。
●余光中先生是谁呢?哪位同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