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4(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卷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
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
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
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
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
然二元对立。
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
“二元论”就是
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现在进入21世纪
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
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
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
(摘编自《中国传
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B.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C.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
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D.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
西方文
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答案B
解析以偏概全。
并非西方所有悲剧都让“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
原文中说
的“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只是对《哈姆莱特》的陈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B.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
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C.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进入21
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这弊端愈加明显。
D.中国文化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虽然造成了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的落后,却为当今的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
答案D
解析“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这一说法于文无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
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B.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
有所不同。
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C.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D.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
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答案D
解析因果关系不当。
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其原因不是西方人“已经认识……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是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
”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
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
墓寻古迹”了,只不过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年,他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
中国学者。
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
面前。
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耳熟能详。
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
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
他主持的安阳殷墟发掘,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曾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作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
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的尴
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
李
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
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失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
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
”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
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
在儿子眼中,李济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
“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
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
”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
是“可恶”。
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
李济因
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的一面。
李济
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
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置。
”(选自《民国
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49年社会巨变,中国学术一分为二,胡适、钱穆、李济、傅斯年等一批学人离
开大陆,其中不少人在台湾传薪播火。
自此以后,殊途发展,虽为异流,却显同归之势。
殷墟的不少资料以及李济在台湾,使海峡对岸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对殷墟的研究。
这种研究,不仅是学术,还分明包含着对乡土的牵挂,对故园的思念。
《中国文明的开始》和《安阳》等学术著作,均为李济去台后的心血结晶,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李济原来的梦想是去新疆、青海等地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后来由于中国人
的历史起源于夏商周,所以决定改去河南、山西和山东。
B.如果没有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文化也只能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它的成功
发掘,使得中国的历史又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C.安阳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
长夏鼐、台湾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都曾受李济的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训练。
D.本文简述了李济的考古贡献并展现了其高尚的学养人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并
不为很多人所知、却在考古学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形象。
答案A
解析A项于文无据,关于去河南、山西和山东的原因,原文并无表述。
5.文中多处引用了别人评价李济的话,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4分) 答:
答案①评价人身份各异,引用不同人对李济的评价,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
这些评价从侧面凸显了李济的学术地位和巨大的学术影响;③评价点出了李济对
考古学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④评价展现了李济正直的人品。
6.李敖称李济是“一个迷人的学阀”,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
答案他被称为“学阀”的原因:①他崇高的学术地位。
他是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他独特的个性。
他相当固执,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甚至在一些人眼中,简直就是可恶。
他“迷人”的原因:①他杰出的贡献。
先后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以及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他的人格力量。
对事业充
满热爱,并一直为此而努力,对真心为学的人会给予最大的帮助;对故园充满热爱与眷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患难之交
毛姆
我阅人至今已经有三十年之久。
如果只凭一张脸来雇用一个仆人,我肯定要犹豫不决,然而我想我们多半只凭一张脸来判断我们所遇见的人,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常常弄对多于弄错。
人家对我说他们对一个人的初次印象一准不会错的时候,我耸耸肩。
就我来说,我发现自己认得越久的人,他们越使我迷惑不解。
我最老的朋友们,恰恰是我可以说一点也不了解的人。
我产生这些想法是因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爱德华·海德·勃吞在神户逝世的消息。
他是
一个商人,我跟他交情很浅,可是有一次他使我大吃一惊,我才对他感兴趣。
要不是听他亲口说的,我怎么也不会相信他竟然做出这种事情。
不论是外貌,还是举动,
他都使人想起一种定了型的人物。
他身材矮小,细瘦文弱,一头白发,一脸皱纹,气色红润,眼睛湛蓝。
我在日本横滨的英国俱乐部被人介绍跟他认识。
他在俱乐部里看来人缘颇好,他离开以后,人家说他属于最高尚的人当中的一个。
有一种人吸引你,是因为你觉得他对人们具有真诚的爱。
他确有魅力。
一天下午,我坐在旅馆休息室里。
不久,勃吞走进休息室,我们闲谈起来。
“俱乐部的赖内·勃吞是个靠汇款过日子的人吗?”
“不错。
这是个相当有趣的故事,”他说,“他不是个坏人。
我喜欢他。
他总是衣冠
楚楚,风度翩翩,有那么点漂亮。
女人家很欣赏他。
他落拓不羁,饮酒过度。
每个季度都有一点钱寄给他,他打牌又赢得一点。
他赢了我很不少的钱,这个我知道。
”
勃吞和颜悦色地轻声一笑。
“我想这就是他倒霉的时候来找我的缘故,还有一点就是他和我同姓氏。
有一天,
他到我的办事处来找我给他安排一个职位。
他告诉我,家里不再寄钱给他了。
我问他几岁。
‘三十五。
’他说。
我忍不住笑了。
‘我怕目前一点儿也帮不了你的忙,’我说,‘再过三十五年来找我吧,那时我再看看
怎么办。
’
他不走,然后告诉我他不想老是打桥牌,于是打了扑克,结果垮了台。
他一败涂地,要是找不到事情做,只好自杀了。
我打量了他一会儿,看得出他整个儿垮了。
酒喝得比平常更多,像是个五十岁的人了。
‘那么,除了玩牌以外,你还会做什么事呢?’
‘我会游泳。
’他说。
我忽然有了个主意。
”
勃吞中断了他的故事,转脸对着我。
“你可熟悉神户?”他问道。
“不熟悉。
”我说。
“那么你不知道汐屋俱乐部了。
我年轻的时候,从那儿游泳,绕过灯塔,到樽见的
小海湾登岸。
有三英里多路呢,而且因为绕过灯塔那儿的潮流湍急,是很难游过去的。
我就和那位青年谈了这一情况,并且说,要是他能游过去我就派给他一个工作。
我看到他相当为难。
我没说什么。
耸耸肩膀。
他对我瞧了片刻,然后点点头。
‘好吧,’他说,‘你要我什么时候去呢?’
我看看表。
十点刚过。
‘游这段路顶多需要一小时零一刻钟多些。
我在十二点半开车到那边小海湾接你。
把你送回俱乐部去穿衣服,然后咱们一块儿吃中饭。
’
‘行,’他说。
我们握握手。
我祝他运气好,他走了。
那天上午我有许多工作要做,总算刚好在十二点半赶到樽见的小海湾。
其实用不着匆忙,他一直没有露面呢。
”
“他在最后关头吓退了吗?”我问。
“没有,他开头游得顺利。
然而酗酒放荡当然毁坏了他的体质。
绕过灯塔的潮流他
对付不了。
大约三天之后才发现他的尸体。
”
有一两分钟我说不出话来。
我有点儿震惊。
然后问了勃吞一个问题。
“你打算给他一个工作的时候,可知道他会淹死吗?”
他温和地微微一笑,那双善良忠厚的蓝眼睛望着我。
他一只手摸着下巴颏儿。
“嗯,当时我的办事处里并没有空位子。
”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这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容易引起
共鸣,也使小说的笔调显得亲切,易于读者接受。
B.这篇小说作者采用顺叙方式展开叙述,开始作者就发表了一段感悟:人性复杂,人的外表具有欺骗性。
这是由于看到了主人公爱德华的死讯,至此拉开了大故事的帷幕。
C.爱德华对赖内痛下杀手,只是因为赖内赢了他“很不少的钱”。
一个不学无术,“靠汇款过日子”的浪荡公子赢了他辛苦挣来的钱。
D.这篇小说刻画了以爱德华、赖内为代表的两类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崇尚
的“金钱”价值观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答案A
解析B项全文从作者的感悟到爱德华的死,回忆之前的事情,是倒叙。
C项“只
是因为”分析不当,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嫉妒,“他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有
那么点漂亮。
女人家很欣赏他”;而爱德华“身材矮小,细瘦文弱,一头白发,一脸
皱纹”。
D项应为“以‘我’、爱德华、赖内为代表的三类人”。
8.小说的标题“患难之交”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答案①题目与人物形象的反讽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人面兽心的伪君子
形象。
②题目与内容的对比,增加了故事的悬念。
③题目“患难之交”不是人们所
理解的为朋友两肋插刀,而是置朋友于死地,讽刺了资本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对人性的扭曲。
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爱德华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6分)
答:
答案①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人心不古的伪君子。
外表和善,却置朋友于死地。
②虚伪冷酷、残忍无情的凶手。
明知赖内根本应付不了“灯塔的潮流”,却让他去送死,还说要接赖内一起吃饭这类看似体贴周到的空话。
③以追逐“金钱”为目标、丧失人性的人。
对赖内赢他钱一事耿耿于怀,设计报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腾字显圣,代人也。
腾少慷慨有大节,解巾员外散骑侍郎、司徒府中兵参军。
东魏兴和初,征拜征西将军,领阳城郡守。
大统九年,大军东讨,以腾所据冲要,
遂先攻之。
时兵威甚盛,长史麻休劝腾降,不许,拒守经月余,城陷被执。
太祖释而礼之,问其东间消息,腾盛陈东州人物,又叙述时事,辞理抑扬。
太祖笑曰:“卿真不背本也。
”即拜帐内大都督。
未几,除太子庶子,迁武卫将军。
既为太祖所知,愿立功效,不求内职,太祖嘉之。
十三年,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恭帝三年,拜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转江州刺史,爵上庸县公,邑二千户。
陵州木笼獠恃险粗犷每行抄劫诏腾讨之獠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诸贼果弃其兵仗,或携妻子临城观乐。
腾知其无备,密令众军俱上,诸贼惶惧,不知所为。
遂纵兵讨击,尽破之,斩首一万级,俘获五千人。
保定元年,迁隆州总管,领刺史。
二年,资州盘石民反,杀郡守,据险自守,州军不能制。
腾率军讨击,尽破斩之。
而蛮、獠兵及所在蜂起,山路险阻,难得掩袭。
腾遂量山川形势,随便开道。
蛮獠畏威,承风请服。
所开之路,多得古铭,并是诸葛亮、桓温旧道。
是年,铁山獠抄断内江路,使驿不通。
腾乃进军讨之。
欲至铁山,乃伪还师。
贼不以为虞,遂不守备。
腾出其不意击之,应时奔溃。
一日下其三城,斩其魁帅,俘获三千人,招纳降附者三万户。
帝以腾母在齐,未令东讨。
适有其亲属自东还朝者,晋公护奏令伪告腾云:“齐为无道,已诛公家,母兄并从涂炭。
”盖欲发其怒也。
腾乃发哀泣血,志在复仇。
四年,齐公宪与晋公护东征,请腾为副。
赵公招时在蜀,复留之。
晋公护与招书曰:“今朝廷令齐公扫荡河、洛,欲与此人同行。
汝彼无事,且宜借吾也。
”于是命腾驰传入朝,副宪东讨。
五年,拜司宪中大夫。
建德二年,
征拜大司空,寻出为泾州总管。
宣政元年冬,薨于京师。
赠本官加并、汾等五州刺史,重赠大后丞。
谥曰定。
(节选自《周书·陆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陵州木笼獠恃险粗犷/每行抄劫/诏腾讨之/獠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
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
B.陵州木笼獠恃险粗犷/每行抄劫/诏腾讨之/獠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
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
C.陵州木笼/獠恃险粗犷/每行抄劫/诏腾讨之/獠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
D.陵州木笼/獠恃险粗犷/每行抄劫/诏腾讨之/獠既因山为城/攻之未可拔/腾遂于
城下多设声乐及诸杂伎/示无战心/
答案B
解析“木龙獠”是一个部落名,中间不能停顿;“腾”指陆腾,是下文的主语,“腾”
前应停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巾,古人常戴的一种头巾;解巾即除去头巾,指出任官职,与“解褐”意思相近。
B.庶子,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官职,周代主要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的教养等事。
C.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周代时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D.驰传,古代驿站的一种马车,驾四匹中等马。
在文中意为驾驭驿站车马疾行。
答案C
解析周代五等爵位指公、侯、伯、子、男,没有“王”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腾慷慨有节,知恩图报。
面对军威强盛的敌军,陆腾坚决不投降,坚守城池
直到城陷被擒;后受太祖知遇,表示愿意立功效命。
B.陆腾颇有威名,功勋卓著。
资州盘石百姓造反,据险固守,陆腾率军将其一举
歼灭;陆腾根据山势开路,反叛蛮、獠迫于威势,接受降服。
C.陆腾善用兵法,临机制变。
面对铁山獠人阻断通道、音信隔绝的境况,陆腾带
军征伐,佯装撤军,后伺机猛攻,连下数城,俘获招降甚众。
D.陆腾能征善战,为帝所重。
陆腾素有智谋,多次打败獠人,深受皇帝重视;在
东征时,皇帝因为其母在齐,就暂时放弃了东征的计划。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