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作者:陈柳钦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05期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践表明,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可拉动当年GDP增长1%至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件最深刻的事情。

一、目前城镇化进程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相伴的城镇化加速发展,不仅对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拉动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新的影响。

城镇化让大量农民变成城镇居民,让广袤的农村成为都市。

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社会生产力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是中国具有历史性的重大选择。

自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2000万人,年均城镇化水平提高近1.5个百分点。

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7亿人,城镇化率达到52.57%。

未来20年,将是中国城乡变动最为明显的时期。

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总人口将超过15亿,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将超过10亿。

也就是说,未来20年,中国农村的人口将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将有3亿人由农村移居到城镇。

然而,在过去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象。

一些地方政府在以地生财的利益驱动下,盲目拉大城市建筑框架,乱批乱占土地,热衷于扩大城区,增加开发区,土地利用十分粗放。

一些地方政府人为地、机械地将非城市地区划入城镇,农村人口并入城镇人口,导致城镇人口规模短期内迅速增加。

因此,现在所说的超过50%的城镇化率,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绝大部分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并没有在城镇实现永久定居。

如果按户籍来算,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

而现行户籍和土地制度,正是阻隔在城乡之间的主要壁垒。

XX县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XX县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XX县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xx县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四个轮子一起转的重要一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基建同步,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我县城镇化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立足县情实际,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构建以人为核心、县城区为主体、乡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截至2021年底,全县总人口30.8万人,常住人口27.87万人,县城区常住人口7.33万人,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1.81;城镇建成区面积33.5平方公里,县城区建成面积10.9平方公里。

(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县境高速路网完善,余凯、江安、道瓮高速建成通车,遵余、湄石、德余高速序时推进,即将实现镇镇通高速;升级改造余庆到瓮安猴场、黄平浪洞、石阡聚凤、施秉杉木河,龙家镇到湄潭,松烟镇到湄潭、凤冈等对外通道,形成完善对外交通体系。

乡镇公路通达,镇镇通二级公路、村村通硬化公路。

有序推进乌江航运工程,涪陵至大乌江沙湾码头段开启通航。

县城区西部新城、东部产业园均衡推进,基本形成一核两带,三轴四片的多中心组团空间格局。

按照外成环、内成网、节点畅通发展思路,高标准建成西部新城路网、经开区路网、余庆大道路网,启动白龙大道建设,逐步完善城区交通路网体系。

完成余庆河河道整治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西部新城、经开区管网改造,县城区基本实现雨污分离,防洪排洪能力得到提升。

完成乌江路、中华路、河滨北路、香港路等排污、电网、通信系统等改造和路面修复,总长度约8公里。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

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36.2%,对于前年有1.4%的增长,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是高速增加。

高速增长意味着我们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三十年里面。

由此各种矛盾也在爆发,也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农民工。

2012年,我国7.12亿城镇人口中包含约2.34亿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

除了农民工,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局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总量达7300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有很多是大学毕业生。

以上两个群体无法享受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仅14.3%和16.9%。

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

目前中国有2/3城市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

201 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3~4倍。

2011年全国新增能源消费就高达2.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意大利或墨西哥一年的消费量。

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专家谈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专家谈新型城镇化

农 民 工 市 民 化 需 打 破 的 障 碍 很 以上。特别是大量 中小企业 ,与农 民 农 民 工 才 能 更 好 地 融 人 城 市
多。农 民工虽然在城镇 居住 半年 以上 工签订 正式用工合同的 比例很低。大
苏海南 (中国劳动 学会副会长兼薪
就被统计 为城镇人 口,但是 ,在现行 量报酬低廉 、 “招之即来挥之 即去 ” 酬 专业 委 员会 会 长):让 农 民工 融 入城
法 ,让农 民工愿意参保且心 里踏实 。
还要特别注 意到 ,做好改善农 民工居
住条件 、丰 富业余生活 、帮助解决其
子女上 学、拓宽个人职业 生涯发展通
道 等工作 ,在农 民工市 民化过程 中 已
城 镇 化 核 心 是人 的城 镇 化
一 一 专 家谈 新 型城 镇 化
特约记者 /欣 桦
由于 在 过 去 劳动 力 供 大 于 求 的 态 生重大转变 、地 区性和季节性 的招 工 人 的城 镇 化 是 一 项 系 统工
势下 ,企业经营者形成 了尽可能利 用 难 已经 成 为 常态 的大 背 景 下 ,促 进 企 程 , 不 能 单 兵 突 进 ,须 统 筹 推
第 一 个 层 面 , 努 力 实 现 “十
育权等诸 多市 民所 享有的权利。不仅 动 关 系 的 不 稳 定 ,也 使 企 业 缺 乏提 升 有 ” ,即 “进城 有 工 作 。劳 动 有合
城市 中的原有户籍人 口没有把农 民工 员 工 知 识 和 技 能 水 平 的动 机 ,而这 使 同 ,报 酬 有 保 障 ,参 保 有 办 法 ,上 岗
事实劳动关系来实现劳动力成本最小 业构建稳定 的劳动 关系是一个 一举多 进 ;不 能 一 就1 nii就 ,须-循 序 斩进

心得体会: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最新)

心得体会: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最新)

心得体会: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最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新型城镇化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9.58%,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

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已进入中后期。

在未来几年城镇化速度可能会降低,但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将是摆在我们面前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

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城市群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优化区域人口和经济的空间格局,也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最大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我国开启了继粤港澳之后的又一个“大湾区建设”。

X作为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抓住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优势,加强与江浙沪的互联互通,夯实新型城镇化基础,创造新型城镇化的巨大需求,促进X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质量跃升。

在城镇空间布局方面,合肥作为X省会必须加大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努力打造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群、淮河城市群,利用好聚集和扩散效应,形成城镇化重点区域;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入城落户,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能够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X户籍人口7083万,全省农民工1952.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2.65%,农村转移人口入城落户的任务十分繁重。

实现进入城镇的人都能够安居乐业和无后顾之忧,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首先要解决好住房问题。

通过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改革和完善住房市场体系、保障体系,出台人才住房补贴政策,从而保障城镇居民、特别是新市民和年轻人享有基本住房。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者:张启元来源:《共产党员·上》2014年第10期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

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城镇化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不经过城镇化就实现了现代化的。

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都超过70%,美国、日本、德国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82%、91%、7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

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城镇常住人口已有7.3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

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的时候,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我国要在更短时间内走过发达国家城镇化走过的路,已经遇到和可能遇到的挑战会更多。

在这种情况下,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尊重城镇化的自身规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走的是一条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形势与政策考试重点(含解答)

形势与政策考试重点(含解答)

中国梦我的梦1.重点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路径和保障2.领会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3.积极探讨如何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答: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确立;保障:实干兴邦,坚持求真务实,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开拓创新。

2、个人梦和中国梦,有内在联系,这就是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离不开中国梦的实现。

同时,中国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又有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

所以,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梦想,要在全社会中营造一种氛围,把全民族的梦想和追求凝聚在一起。

只有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才能把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让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逻辑中梦想成真。

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3、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中国梦归根结底是全体中国人的梦,也是我们每一名青年学子的梦,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但心中要有梦,更要坚定这个梦,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紧跟党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艰苦奋斗,锤炼出高尚的品格,成为祖国栋梁。

青年学生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练好本领,提升道德品格和人文素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和力量。

吾辈青年应时刻铭记“少年强则国强”的警言,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1.重点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就业难的原因以及学生应当如何破解就业难题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3.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答:1、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的原因:(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440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

申论范文——新型城镇化

申论范文——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导语: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背景链接】一、政策背景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年3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今年政府重点工作的部门分工。

会议指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分行业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具体办法,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

要积极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力争有实质。

城镇化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

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

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2013年1月15日,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

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

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

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

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

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

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

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

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坚持以人为本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之中,城镇化地位特殊、位置关键,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因此,立足海阳实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统筹发展,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靓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便成为值得我们共同期待和深入研究的现实性课题。

深刻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首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重要内容是将农民转化为市民,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造福百姓。

过去的城镇化往往伴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城郊成为城区,转为市民的农民“种田无地、上班无岗”;另一方面,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市,却依然保留农村户口,没有平等享受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

目前,海阳城镇人口达到30万人,但仍有约2万进城务工的农民属于农村户口,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处于起步状态,远远不能满足市民正常需要。

其次,新型城镇化的方向是城乡一体。

农业和农村发展是城镇繁荣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推进城镇化不能以牺牲农村发展、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必须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

要围绕实现“同城化待遇、均等化保障”,坚持统筹城乡规划、就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公共财政更多投向农村,把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更多向农村倾斜,使工业化、城镇化创造的财富更多向农村转移,赋予农民公平发展机会,提升农民发展能力,努力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

新时期的城镇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深入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主要载体是城市群和都市圈,重要载体是县城。

统筹大中小城镇协同发展,使得百姓享有更高品质的都市生活。

《一》当下城镇化特征(1)经济全球化放缓,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过去几十年,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改革开放主动参与“外循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今天,疫情当下、俄乌冲突、中美竞争等国际问题突出,经济全球化放缓,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挑战。

国内资源需求得不到满足、国内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全球绿色发展趋势和应对气候变化要求还没有达到等等,为了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中国提出“十四五”循环经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人口聚集核心城市,收缩型城市人口流失。

过去几十年,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流入中小城市,中小城市人口流入更大的城市。

中国核心城市快速崛起,人口数量指数增加,这些城市主要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有成都、杭州、郑州、西安等15个新一线城市等等。

大城市的兴起,必定会对小城市造成影响,“人口在逐渐减少的城市”,我们称为“收缩型城市”。

“收缩型城市”有四类模式,资源枯竭、产业变迁、偏远城市、大城市周边,这几种模式都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引导发生的。

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向核心城市集聚,必定有小城市的人口减少,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避免陷入这样的小城市。

新型城镇化下更加指明:以人为中心建设城市。

(3)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总量增长放缓。

过去几十年,在“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这两个伟大的革命下,国富民强了、这一切都离不开“人口”红利。

但不幸的是,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正在大幅度减小,逐渐接近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将达到顶峰,随后中国将会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

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人口净增长48万人。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地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 29 张维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

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36.2%,对于前年有1.4%的增长,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是高速增加。

高速增长意味着我们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三十年里面。

由此各种矛盾也在爆发,也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农民工。

2012年,我国7.12亿城镇人口中包含约2.34亿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

除了农民工,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局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总量达7300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有很多是大学毕业生。

以上两个群体无法享受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仅14.3%和16.9%。

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

目前中国有2/3城市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

201 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3~4倍。

形势与政策第3版习题答案6

形势与政策第3版习题答案6

第一专题“三农”问题习题一、单选题1.《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三农工作,坚持()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

A.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B.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C.农业农村优先发展D.三农提质增效答案: C题型:单选题2. 21世纪以来第()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020年2月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A.17个B.18个C.19个D. 20个答案:A题型:单选题3.“三农”问题是( )的简称。

A.支农、惠农、扶农B.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国民收入分配关系C.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D.农业、农村、农民答案:D题型:单选题4.“三农”问题的本质是( )A.是工业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历史现像B.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演进引发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失衡和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扩大的问题C.农民不能平等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能公平分享工业化和城镇化成果的问题D.是与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一种特殊自然历史现象答案:B题型:单选题5.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A.发展中小城市B.城乡发展一体化C.发展农村经济D.乡村发展一体化答案:B题型:单选题6.新型城镇化核心是( )。

A.以人为本B.社会和谐进步C.实现城乡统筹推进答案:A题型:单选题7.下面哪项不属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总要求()。

A.管理有效B.生态宜居C.乡风文明D.生活富裕答案:A题型:单选题8.党的()首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D.十九大答案:D题型:单选题9.下面不属于乡村振兴总要求的是()(单选题)A.产业兴旺B.生态宜居C.文化繁荣D.治理有效答案:C题型:单选题10.中国农民丰收节,于()设立,节日时间为每年“()”。

A. 2016年、⽴秋B. 2017年、夏⽴C. 2018年、秋分D. 2019年、秋分答案: C题型:单选题二、多选题1.《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层层落实责任。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作者:方辉振黄科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04期[摘要]新型城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和权益保障问题,二是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人由“乡”到“城”的转变。

新型城镇化之“新”在于强调人本、公正与和谐,并在推进过程中力求实现三大转变,即从“物本”转向“人本”,从“效率”转向“公平”,从“征服”转向“和谐”。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此要尽量降低农民工城镇化门槛和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包容性城镇和大力实施“三融合”工程。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难题是调整农民市民化的利益格局,其中最现实的是要解决“钱从哪里来”和“人到哪里去”的问题;根本出路仍在于发挥改革红利、加快相关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核心;人的城镇化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4-0063-06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新科技被视作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

近期,新型城镇化成为热门词语,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到学界的热烈争论,再到民间的热切期盼,都指向新型城镇化这个焦点。

新型城镇化这个“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作为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引擎已得到了公认,但对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却有多种不同的解读[1]。

本文试就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做一探讨。

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由“乡”到“城”的转变城市化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内容的社会经济演进过程,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解读。

人口学认为城市化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及其带来的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经济学认为主要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社会学认为主要是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扩散的过程,地理学认为城市化主要是人口、产业等由乡村地域景观向城市地域景观的转化和集中过程。

综之,城市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化,是人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城市化。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

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

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

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

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

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

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

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

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_任远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_任远

区规模的统计,城市的规模在扩大。

城市人口的增加、规模扩大,这种城市本身的扩张会有很多的问题。

城市是什么?一个简单的解释是:相当多的、自己不生产所需粮食的人们长期生活地。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定义。

这里有几个关键的要素:第一是稠密的人口,第二是从事非农业生产,第三个很重要———是长期生活地。

现在来分析这三点,乡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有了充足的劳动力。

但是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吗?大量的外来人口有多少是能够长期在城市生活?外来人口大部分从事的还是服务行业、重体力劳动,长期在城市生活面临重重困难。

城市的扩张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管理困难,如城市交通、教育、住房等等。

在城市数量没有扩大的情况下,所有这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大城市,镇并没有起到消化的作用。

对镇的发展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产业。

费孝通先生在江苏所做的小城镇研究,那是比较早的时候,其实就是有产业支撑。

我们可以从这里面去找到支撑全国各种各样的镇的发展的模式或者道路。

主持人韩康:风笑天同志是社会学的专家,他用很专业的社会学的分析的方法、工具,包括原来费老讲的非常经典的城镇化发展的案例,来给我们解读和分析城市化最基本的概念,让我们对城镇化的概念、理解更加全面,也更加丰富、丰满,谢谢。

下面请任远同志发言。

[作者简介]任远,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任远(复旦大学,上海200433)如果说城镇化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工业化和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则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率水平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快会被基本吸纳,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总量都已经下降,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出现,因此我国城镇化发展需要从“重视非农化的城镇化”过渡到“重视市民化的城镇化”。

也就是说促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逐步市民化和实现社会融合,从而促进城市内部的社会整合,促进他们在城市稳定就业和长久居留下来,通过流动人口市民化保障流动人口的社会权利,并因此构造出新兴中产阶级,推动生活方式变化和消费发展,并支持经济产业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然而,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和政绩,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导致大量耕地被侵占。

这不仅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也使得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

同时,土地出让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如低价出让土地、违规改变土地用途等,也损害了公共利益。

此外,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低下。

一些新建的城区存在大量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的工业厂房,而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域却面临着土地供应紧张的局面。

这种土地资源的错配,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支撑不足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一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产业基础薄弱。

部分地区在城镇化建设中,过于注重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这导致城镇缺乏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难以吸引人口的聚集和就业。

一些城镇的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如资源型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这些产业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和环境压力,容易导致城镇经济的衰退。

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足,缺乏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使得城镇在产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人口市民化滞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目前人口市民化进程相对滞后。

大量农村转移人口虽然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但在户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仍未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户籍制度的限制是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障碍之一。

由于户籍与公共服务的紧密挂钩,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面临诸多困难,如高门槛的落户条件、繁琐的手续等。

同时,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农村转移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入学难、教育质量差等。

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城镇化

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城镇化

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城镇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确立了新型城镇化为我国未来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

2014年,国务院所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中共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等都明确指出,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注重发展质量的城镇化。

一、以人为核心的新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1.城市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城镇化是伴随人类工业化的发展,农村人口涌向城镇,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客观趋势。

人类的城镇化进程到今天已有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了,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基本发展到了后期阶段。

对照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规律和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之路已经走过了发展的初级阶段,已经不可能再走粗放发展的路子,也不能靠行政命令,大干快上,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因地制宜,生态良好、体现文化、合理规划的城镇化道路。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城市发展客观理论基于我国当前国情的内在要求。

2.以人为核心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是以每年%的速度在增长,尤其是2000年至今年均城镇化率达到了每年%。

但是由于最近十年来我国劳动力年龄段的人口是呈下降趋势的,所以在2014年4月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就提出在接下来的六年全国年均城镇化水平增长率要降低到%。

这决定了未来几年里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在质量的提升,而不在速度的提升。

而要想保障城镇化的质量,那就必须要提高城镇化建设的主体——“人”的质量。

以人为本,提升“非市民”城市劳动就业能力,保障“非市民”全面参与城市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实现经济立足、社会接纳和文化交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未来最大的发展潜力在于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城镇化转型的关键是制度重构和机制改革。

本期会客厅邀请上海市松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振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执行主任王涌彬、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院研究员王宝刚,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主持人蓝枫当前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持人: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您认为当前城镇化发展存在哪些问题?王振亮: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我认为,把所有问题的症结与核心归纳在一起,就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深化体制改革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引发的社会不公、城乡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等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更加严重。

所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大力改革创新,逐步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13亿人民、而不是仅仅是5亿城市人口的共同富裕、公平享受现代化成果的正确途径。

二是城乡土地制度存在制度性缺陷第一,土地出让的理论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1987年,为了城市国有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完成了国有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理论与制度创新,我称之为“土地权益两分法”。

因而1988年2月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关于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使用和转让的条款。

但是,这个理论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即土地的权益,应当是具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权、土地使用权。

我称之为“土地权益三分法”。

由于城市国有土地经营权的缺失,造成土地制度设计的缺陷。

因而在过去的20年城镇化发展中,尽管《土地法》规定禁止炒卖土地,但事实上土地炒卖现象严重;同时,批租40年、50年、70年期限的商品房(住宅或商业办公用房等),都有3~5年的折扣。

具体说,就是土地批租时限是从开发商拿到土地就开始了,等建造好,交付给业主—即土地使用权(与房屋物权不可分割)的使用者时,已经过去了3~5年甚至更多。

造成当前全国所有的商品房,100%的使用期限被打了折扣。

譬如,商品化住宅,批租期限为70年,购房者取得产权证时,已经过去了3-5年多,许多因动拆迁难以解决的,要10年多。

这是制度设计的缺陷所造成的。

第二,土地出让办法存在缺陷。

住宅用地70年批租的地租(或40年、50年)一次性缴纳,是高房价的根源之一;土地批租中,经营性土地只划分为6类,这根本不可能包容几万个行业,因而造成由于土地批租性质和时限问题而产生的严重的制度性市场不公;住宅用地分类存在缺陷,缺少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供给制度。

第三,城乡建设土地不能公平进入市场:“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强行征收、征用城市郊区农村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尽管农民获得了一定的补偿,但是,这批失地农民真正失去了发展权,是城市对农村最严重的剥夺。

这是近20年来工业化、城镇化高速推进,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本的制度性原因。

第四,土地开发市场准入制度缺位:20世纪90年代,工业区开发一哄而上,村村点火、队队冒烟;2000年以后,大搞城镇化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外资、国有、民营、个人一起上、钱多钱少都可以干。

失控的地价和失控的房价与土地开发市场准入制度缺位有直接的关系。

三是中央与地方分税制改革后的财税体制存在偏差,使得地方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只能依赖土地财政,是造就高房价和地方土地财政的总根源建国后的40多年中,国家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全国统一的财政模式。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赋、合理分权的原则,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并由此启动了全面的工商税制的结构性改革,自1994年1月1日实施。

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性。

地方经济社会要发展,地方政府手中就必须有资金有财力作为支撑。

根据分税制财政体系的划分,税收分为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三大类。

分税制改革以后,作为第三产业的房地产业,具备了发展的良机,“九五计划”期间的事实证明,搞房地产业可以大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形象,最大的好处是大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可以用发展房地产业所获得的资金来弥补搞工业化所亏欠的地方资金窟窿,同时还可以用收取市政配套费、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配套费的名义,获得巨额资金,建设人民群众急需的教育设、医疗卫生、体育等设施。

这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

为从制度上彻底解决腐败问题,2004年9月1日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联合下发74号文件“六类土地出让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的土地新政。

即所谓的“要土地找市场”。

腐败消除了,地价上去了,地方政府拿到了数倍、甚至十几倍于土地协议招标之时的巨额收入,这更大的激发了地方政府高价卖土地的决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这也是我国前一阶段土地开发失控的主要制度性根源。

与此同时,为配合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近几年国家税务总局连续出台了若干措施,对房地产业课以重税,使房地产业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高税赋的结果必然是产品的高价格,这是古今中外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所已经表明的道理。

因此,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2004至2007年,是房地产业支撑起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扩张。

全国600多个城市,近2000个县城的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房地产来解决地方财政的收入。

所以,当前发达地区或城市都来救楼市,也就不可避免。

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创新土地制度,转变思维,有序发展城镇化,而不是热热闹闹、急急忙忙的城镇化,我很期望能够理性的推进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关系主持人:您如何看待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关系?杨保军:中央把城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来抓,我认为非常重要,但又担心会按照老的思路来抓,这就涉及到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关系问题。

既然要谈新型城镇化,就要了解传统城镇化。

有一些着眼于产业发展的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区别主要是产业发展,即由传统的“三高一低”转变过来,要用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推动。

有一些着眼技术的专家认为要用绿色的理念,绿色的技术等等。

研究规划的专家又着眼于从空间的角度,这也是一种新。

但是我认为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就是农民转化为市民,这个过程中有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化:生产方面的改变必然带动居住方式要改变,居住方式改变,生活质量和细节都要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空间结构的变化,再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现在城镇化率是51.27%,但是其中有1亿多人是“城镇化”了三分之二,或者说“城镇化”了一半,就是这1亿多流动的外来务工人员还没有得到市民的待遇,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却未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是重大的问题,不能回避。

我认为,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最大的区别: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思考,就是城镇化的主体到底是谁。

推动城镇化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另一方面是企业、房地产开发商等等,这些力量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城建设也如火如荼,但是真正要被城镇化的农民却不在其中,什么时候城镇化的主体真正得到重视,让农民真正能够逐渐的、有序的转化为市民,并且获得相应的待遇,我认为这是一条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忽视农村主持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怎样保护农村和农民的利益?王涌彬:城镇化不仅仅包含房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与社会发展、进步相匹配,并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社会和谐,是人的城镇化而非物的城镇化。

在当前则是要理顺从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扭曲的城市发展模式,回归到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城市发展本源和内涵上来。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习惯了眼睛只盯有钱人,到处搞大型综合体,动不动就是十几万、几十万平米,盲目追求高档次与高消费;有些城市为了便于管理就不允许建便民商铺;很多新建的大型社区,缺乏必要的生活配套;很多城市还在建设功能单一的开发区,不具备完善的城市功能,也缺乏对城市市民的关怀,更谈不上关注新进城的农民是否适应城市生活了。

人居委在全国多个城镇开展城镇人居环境基础调研时发现,百姓视角的人居环境与政府视角的人居环境并不完全一致。

在政府的宏大叙事中,往往更强调高楼林立的景观大道、尺度巨大的城市广场、造型独特的标志性建筑等城市外在形象,而对于居民而言,除了这些“看上去很美”的城市形象外,需要的是充足的就业岗位、适当的生活成本、便利的生活环境等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城市生活。

尤其是现阶段正在面临农村人口的减少,很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出现人口负增长。

人口增加时问题容易解决,人口减少问题就大了。

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要城乡统筹发展,各级政府不能只盯着城市,忽视了农村。

实际上,在中国51%的城镇化水平里,约有40%生活在县城以下的城镇中,60%生活在城市。

小城镇的发展极大的缓解了大、中城市发展的压力。

现有城镇承接了大量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这些人如果都去了大、中城市,那么中国的大城市,无论是交通,还是医疗、教育、就业,可能要崩溃了。

所以说,城镇化的提法更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

县城和城镇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纽带,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纽带。

当前,倡导重点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主要是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是以追求GDP 的增长为核心思想的产物。

城镇化是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

但应警惕刺激经济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片面追求强调发展速度,炒作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重点关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校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提高农村医疗条件。

要老有所养,让老年人对未来生活保障有信心。

让农民进城住有所居,城乡能够提供就业岗位,拥有较低成本的生活条件。

异地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主持人:什么是异地城镇化?我国在异地城镇化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张建:我认为把迁居作为非农人口向城市大量的集中,跨越行政区叫异地城镇化;在一个行政区域里面人口就地城镇化,或者叫本地城镇化。

我国以前的异地城镇化的量非常大的,过度的异地城镇化会造成很多的问题。

比如说从迁出地农村来说,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迁出农村以后,把农村的活力带走了。

例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开始在全国推全国试点的村庄规划,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好多村空心化的情况非常严重,都是老人和孩子在村里面生活。

做村庄规划的时候,人口一直下降,不知道怎么做规划期末的人口目标了,如果按照那个目标来做,土地怎么缩减,迁村并点又造成很多问题,如果按照人口减少的趋势去做也特别不知所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