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一全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梳理汇编(超强)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必背文言文整理

2020年高考必背文言文整理

2020年高考必背文言文整理一《苏武传》两汉:班固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19分的总分,这部分内容拉分特别厉害,得分高的能得到满分,但是得分率低的,也该也就6-8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必记的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必记的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必记的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必记的学问点1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8.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10.来吾道乎先路。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吩咐'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行见。

"展'通"辗'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20.比去,以手阖门。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2020年高考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整理

2020年高考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清单《烛之武退秦师》一、识记积累(识记并积累以下相关文化常识)1.晋侯、秦伯:2.寡人:3.子(敬称):4.盟:5.《左传》:二、理解巩固(一)重点实词1.从公从.之2.辞辞.曰:“臣之……无能为也已。

”3.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高考】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6.朝朝.济而夕设版焉7.易以乱易.整,不武【备注】:以上实词均在120个常见实词范围内。

8.贰且贰.与楚也9.危国危.矣10.陪焉用亡郑以陪.邻11.厌夫晋,何厌.之有12.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3.与失其所与.(二)重点虚词1.“之”2.“以”(配合资料书梳理归纳)(三)重点语句翻译(直译为主,落实关键词,体现句式特点)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译文: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译文:(一)文言断句1.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限断9处,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荆轲刺秦王》一、识记积累(识记并积累以下相关文化常识)1.太子:2.变徵、羽声:3.宾客:4.蛮夷:5.宗庙:6.陛下:7.《战国策》》二、理解巩固(一)重点实词1.信今行而无信.2.见秦王必说见.臣3.顾顾.计不知所出耳4.遗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5.举愿举.国为内臣6.负王负.剑7.就轲自知事不就.8.卒卒.惶急不知所为9.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10.少愿大王少.假借之11.诚秦王诚.振怖大王之威12.私乃遂私.见樊於期13.请乃请.荆卿曰【高考】吏部请如雍言14.走秦王方还柱走.【高考】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备注】:以上实词均在120个常见实词范围内。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沁园春长沙》1.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示鄙视。

《短歌行》1.契阔谈讌“讌”同“宴”。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通假字列缺霹雳:“列”通“裂”。

(二)古今异义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古义指实在,副词,今义是书信,名词。

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今义是熄灭。

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三)词类活用1.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3.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均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战栗”、“使……惊骇”。

4.云青青兮欲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四)名词用作状语1.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2.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3.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五)句式:省略句1.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2.对此欲倒(于)东南倾;3.一夜飞渡(于)镜湖月;4.(我)脚著谢公屐;5.(我)且放白鹿青崖间。

《琵琶行》(一)句式1.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也可以叫“异义对应”)(译: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来到船上)3.省略(1)初为《霓裳》后《六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省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2)本长安倡女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3)使快弹数曲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4)送客湓浦口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5)感斯人言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6)沉吟放拨插弦中省略“于”,在,“沉吟放拨插(于)弦中”4.状语后置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转徙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5.介宾短语后置(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向。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梳理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二)【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自称姓名或名。

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

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

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编7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编7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编7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文学常识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资料【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资料】(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 (停止)2、金就砺则利 (靠近,接近)草创未就 (完成)诸侯各就国 (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 (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 (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 (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 (送到)致意 (表达)致食客三千 (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停止)7、用心一也 (因为)用之所趋异也 (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吾尝跂而望矣 (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修饰/转折) 顺风而呼 (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因果)蟹八跪而二螯 (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 4、之青,取之于蓝 (代词)輮使之然也 (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 (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 (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译:(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 (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 (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4、如是而已 (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 (承接)惑而不从师 (转折)吾从而师之 (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并列)小学而大遗 (并列)则群聚而笑之 (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主谓取独)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 (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前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类,这一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 (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 (那)吾其还矣 (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祈使,一定) 其孰能讥之乎 (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 而耻学于师 (向)于其身也 (对于)其皆出于此乎 (从)不拘于时 (被)5、乎生乎吾前 (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词)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译:2、不拘于时 (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篇一: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高中语文总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①没有(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②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②què城楼城阙。

③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④quē通“缺”5、微⑥卑贱,人微言轻(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

(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最新版】目录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文学常识2.通假字3.虚词4.一词多义5.文言翻译正文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身的十五倍)。

二、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用字现象,主要体现在字形和字义上的通假。

如在《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进入。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三、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语法作用,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助词等。

如“而”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作连词,表转折,又可以作介词,表示手段、条件等。

在《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中的“兴”字,可以理解为“兴起”。

四、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

如“师”字,在《古之学者必有师》中表示“老师”,而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则表示“从师求学”。

五、文言翻译文言翻译是将文言文转换为现代汉语的过程,需要注意实词、虚词、句式等方面的转换。

如《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可以翻译为“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

(完整word)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①既东封郑(封:边界。

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①又欲肆其西封。

(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①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③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庸俗,鄙陋,目光短浅)。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课文总结+成语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课文总结+成语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总结《烛之武退秦师》一、重点字词1.晋侯秦伯围郑(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因为)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尚且)4.郑既知亡矣(已经)5.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员,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6.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7.朝济而西设版焉(兼词,于之。

)8.夫晋,何厌之有(满足)9.唯君图之(句首发语词,表示希望。

)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11.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12.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13.以乱易整(替代)14.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说”同“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三、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一般引申为宴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古义: 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共其乏困(古义:缺乏的东西。

今义:疲惫困倦。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 那个人。

今义:“妻子”的尊称。

)5.亦去之(古义:离开;距离。

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离开所在地方去往别处。

)四、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3.且贰于楚也(贰:数词作动词吧,有二心。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6.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来源:学&科&网Z&X&X&K]8.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9.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使……减少。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文复习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要项伯(“要”通“邀”,邀请)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1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行的人)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10.断其左股(古义:大腿)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12.约为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14.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1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土地)5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7函封之(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又前而为歌曰(前:名词当动词,上前)9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11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2箕踞以骂曰(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13其人居远(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15进兵北略地(北:名词当状语,向北)16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7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18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19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用刀割刺)20道芷阳间行(道:名词作动词,取道)21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22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名词作状语)23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24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25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26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27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使,活) 28从百余骑(从:使动,使,跟从)29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四、一词多义:1、鄙:①越国以鄙远(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村邑)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鄙俗)④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轻贱)⑤孔子鄙其小器(鄙薄轻视)⑥敢竭鄙诚,恭疏短引(自谦之词)⑦北蛮夷之鄙人(鄙陋鄙俗)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 ②敝人(谦词)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④敝帚自珍(坏,破旧)3、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器)②不及召下兵(士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器,武器)⑤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武器)⑥故上兵伐谋(用兵的策略)4、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语文常考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语文常考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语文常考知识点总结都形容极其吝啬。

异:前者偏重于性格上的吝啬,语义重;后者偏重于行为上的自私,语义轻一些。

都有界限清楚的意思。

异:前者专指思想感情上的爱与恨;后者多指人或事的好坏截然不同。

都有规矩老实的意思。

异:前者偏重于守本分,不胡来;后者偏重在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

都有对任何遭遇不在意的意思。

异:前者多指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仍能像往常一样对待(素:平常,往常);后者强调能适应任何环境。

都有遵循一定的程序的意思。

异:前者强调按一定步骤和规矩(部:门类。

班:次序。

就:遵循);后者强调逐渐深入或提高。

都比喻暗中诽谤、攻击或陷害别人,但使用的手段有差别:前者使用的手段包括语言、行为,程度比含沙射影重;后者使用的手段只是语言,并有影射某人、某事的意思。

都有对各方面应付得很周到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

异:前者多含贬义,偏重于处世圆滑;后者是中性词,偏重于应付得十分周到。

都有旅途辛苦之意。

异:跋山涉水重在形容旅途艰苦; 风尘仆仆重在突出奔波忙碌,旅途劳累; 风餐露宿重在强调野外食宿艰难。

都有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的意思。

异:前者含有由于感情上的爱而表现出来的顺从;后者含贬义,多用于上下级之间。

都有彼此一样、不分上下之意。

异:前者强调水平相等,多含贬义;后者偏重势力相等。

都有中途停止之意。

异:前者偏重在半,指中途停止,有惋惜之意;后者偏重在浅,指不深入(辄:就)。

都有包办之意。

异:前者重在包办,不让别人参与;后者重在超越权限。

都有因循守旧的意思。

异:抱残守缺偏重在不肯接受新事物; 故步自封偏重在不求进取; 墨守成规偏重在按老规矩办事。

都有向别人讨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

异:前两个成语偏重在奴气; 奴颜媚骨偏重在奴性。

都有主次关系处理不当的意思。

异:前者强调把主次关系颠倒了;后者强调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都表示相同的事物很多,到处都是。

异:前者侧重表示多得很,到处都是;后者侧重表示容易得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
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一全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梳
1/ 13
理汇编(超强)
2020 年高考语文必修一全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梳理汇编(超强)《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教学目标: 1.回顾熟悉课文内容 2.梳理文言知识点并积累记忆教学内容: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3/ 13
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许: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杂然相许(赞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五、文言虚词 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表顺承,连词) (表顺承,连词) (把,介词) 2、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才,连词,表顺承) (表修饰,连词) (表顺承,连词) (表转折,连词)
5/ 13
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⑤永之人争奔走焉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疑问副词,怎么能) (兼词,于何) (兼词,于此) 4.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5.其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6.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六、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晋惠公)许君焦、瑕 C.敢以(之)烦执事 D.夜缒(烛之武)而出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7/ 13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9/ 13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11/ 13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 2 六、重点实虚词 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
13/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