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导论-第二讲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801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社会学概论第⼆章社会及其构成第⼆章社会及其构成第⼀节社会概述⼀、社会的涵义与特征1.社会的涵义社会是在⼀定地域内进⾏着的、以物质资料⽣产活动⽅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的⼈类⽣活共同体。

2.社会的特征①社会以⼈群为主体②社会以⼈们的物质⽣产活动为基础③社会以⼈与⼈的交往为纽带④社会源于⾃然⼜超越⾃然,社会有⾃⼰的⽂化⑤社会是复杂的、多样的和不断变动的3.社会的类型1)马克思以物质⽣产为依据,把社会分成五种形态。

按照社会⽣存⽅式,将社会分为以下⼏种:①狩猎和采集社会:靠狩猎和采集⽣存、社群⼩、⽣活区域变动、没有专门的劳动分⼯、⾎缘和亲属联系是基础。

②初民社会:种植农作物成为主要⽣存⽅式,出现了较⼤规模定居,与畜牧社会⼀样,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③农业社会:铁农具使⽤,畜⼒、风⼒、⽔⼒的应⽤,较发达的农业⽣产和⼩作坊⼿⼯业⽣产。

社会阶级体系和分层体系更加巩固,官僚制度有很⼤发展。

④⼯业社会(现代社会):⼤规模的⼯业体系形成,城市化和劳动分⼯专业化,现代的官僚制度形成,以及教育、医疗、保险、服务等现代社会机构与制度。

同时,不具⼈格的社会关系逐渐取代了⾎缘的、亲属的社会关系。

⑤后⼯业社会(信息社会):⾃动化、信息技术得到普及;从⽣产产品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专业与技术⼈员居于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处在中⼼地位,成为社会⾰新与制订政策的源泉;2)斯宾塞以社会内部管理形式差异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强制)和⼯业社会(⾃由合作)3)滕尼斯的“公社”与“社区”①公社:是⾃然经济的、官僚权威的、缺乏社会福利的、乡村性的、机械团结的、农业的、信仰性思维流⾏的、⼀元化的这么⼀种社会形态。

因此也可以叫“传统社会”。

②社区:是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的、民主化的、福利主义的、城市化的、有机团结的、⼯商业的、科学思维流⾏的、多元化的这么⼀种社会形态。

因此也可以叫“现代社会”。

4)涂尔⼲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社会。

⼆、社会构成三⼤要素1.⾃然环境: 物质基础和条件①⾃然环境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②⼈类社会影响并改变着⾃然环境2.⼈⼝:社会活动主体1)⼈⼝的基本概念(⼈和⼈⼝的区别)⼈⼝指构成社会⽣活主体并具有⼀定数量和质量的⼈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社会及其构成

社会及其构成
人旳社会属性: (1)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旳能力。 (2)人有能动性。 (3)人类有共同旳生活模式。
2、人是社会行动者
社会行动者是指从事社会行动旳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 有目旳、有意识活动旳人。
主体性:人能够主动采用自以为合适旳行为旳特征,即人是从事 社会实践旳主体。 人旳活动具有一定旳能动性、发明性。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第二节:社会旳构成要素 第三节:文化
一、社会旳含义
1、我国典籍中旳社会 社:①祭祀土地神旳地方。
②古代旳一种乡村基层组织。 ③民间社团:诗社、茶社等。 会:集会、聚会,如“庙会” 社会:指民间旳、有一定联络旳人形成旳社会活动形式。
2、社会学中旳“社会”
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1798年1 月19日—1857年9月5日) 开创了社会学这一学科, 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 是法国著名旳,哲学家、 社会学、实证主义旳创始 人。
斯宾塞
赫伯特·斯宾塞 (1823年4月27日–1923 年12月8日)英国社会 学家。他为人所共知旳 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之父”,所提出一套旳 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 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 是教育及阶级斗争。
四、文化旳多样性与文化变迁
1、文化旳多样性
宏观层面来看,文化可分为不同旳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 中观层次来看,不同阶级、不同职业群体、不同性别、
不同年龄群体、不同地域群体等都有自己旳文化。
2、文化旳相对差别性
(1)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旳,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旳 文化,它对社会上大多数组员旳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 式等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提组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 有旳文化。 反文化则是对现存社会秩序旳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 旳抵制和对抗。

社会学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社会学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成的整体。 •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或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第三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化
• 社会学从两个层面上理解文化模式。
• 第一种关于文化模式的理解强调不同民族文化的本质性 区别,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如美国文化、 中国的汉唐文化、印第安文化。。
• 第二种关于文化模式的理解,是从功能角度出发的,强 调任何文化体系关于文化模式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模式虽然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共性,即普遍的文 化模式
三、社会行动
• 1、社会是一个行动的体系 • 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行动不是杂乱和无规律的,社会关
系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方向,
• 扮演特定角色的人则以自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而采需取 行动。
• 2、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的形成 • 社会结构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吉登斯(美)成其为结构化
过程,他认为结构是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规 则或资源。
• 马克思: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封 建、资本、社会
• 还有:“后工业社会”、“网络社会”
• 朱力:狩猎与采集社会、畜牧的社会、园艺的社会、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 (2)具体社会的类型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家庭、家族; • 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如邻里、村落、城
2005.2.26 时年100岁
第三节:文化
• 2、文化的分类(36页)、 • 广义的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 有的研究将文化分为三类: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
文化。
第三节:文化
• 物质文化:有形的、具有物质特征,它不但是人类创造的器物具 有实际的使用价值,而且带有某种文化价值;

社会学概论PPT教学课件 第二章 社会

社会学概论PPT教学课件 第二章 社会
最有影响的是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 和“法理社会” 。
四、社会的结构

(一)社会结构概念 ★ 结构概念首先出现在自然科学中. 两层意思:(1)任何事 物都由一定的要素组合而成;(2)组成事物的要素是按照
确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彼此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
★ 由于结构这一概念能成为分析事物十分有用的工具, 因而被广泛引用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人口波动规律理论

由上,马尔萨斯推论出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要受 到生活资料的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 不断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3)抑制人口增 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上述命题构成马尔萨斯的人口波动规律理论:当人口增长到 接近食物供给的极限时,所有的预防性和积极性抑制自然就 会以更大的力量发挥作用……直至人口降到食物所能维持的 水平以下;然后,食物再度丰富起来,于是又产生了更多的 人口;经过一定时期,更多的人口又因同样的原因受到抑制。 这种循环往复的人口发展与倒退运动被称作“人口波动理 论”,是“大自然的规律。辅导源自料复习思考本章内容

一般而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学说。社会是由人口、资
源等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个人与社会有机体的关系 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本章将在探讨社会本质的基础
上,阐述社会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揭示社会运行的条件与
机制。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的要素 第三节 社会的运行


4.索维的“适度人口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 需的;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2)两个增长级数理论: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 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前者要大于后者,因为在不加限制的 情况下,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 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人口过剩和食物匮乏便成为 必然。

第二章 社会的构成

第二章 社会的构成

(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
3、社会需要对人的行动的意义 、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需要
(二)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的涵义 、 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中具有一定普 遍性的联系。 遍性的联系。 在社会结构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 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 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 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当火种有熄灭的危险时, 当火种有熄灭的危险时,进一步的秩序就成为了必 要。拉尔夫提出:“我们应该制定出更多的规则。”杰 拉尔夫提出: 我们应该制定出更多的规则。 克对此表示赞同: 克对此表示赞同:“我们的确需要制定出规则并贯彻它 们,我们毕竟不是野蛮人,我们是英国人……”,他宣布: 我们毕竟不是野蛮人,我们是英国人 ,他宣布: “我将把猎人们,也就是唱诗班分为几个小组,我们有 我将把猎人们,也就是唱诗班分为几个小组, 责任使火种延续下去。 后来, 责任使火种延续下去。”后来,孩子们的脑海中滋生出 了对怪物的想象,于是,害怕、 了对怪物的想象,于是,害怕、妄想和恐慌便进入了他 们的世界。当拉尔夫再次提及秩序的重要性时, 们的世界。当拉尔夫再次提及秩序的重要性时,杰克则 大叫着回敬道:“去你的规则!我们才是强大的,是我们 大叫着回敬道: 去你的规则 我们才是强大的, 我们才是强大的 在为大家捕猎!”于是孩子们分裂成了交战的双方。 在为大家捕猎 于是孩子们分裂成了交战的双方。幸运 于是孩子们分裂成了交战的双方 的是,在完全消灭对方之前,大人们找到了这群孩子。 的是,在完全消灭对方之前,大人们找到了这群孩子。
2.微观视角下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就是一套游戏规则,一套相对稳定的秩 社会结构就是一套游戏规则 一套相对稳定的秩 序性安排。 序性安排。

第二讲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第二讲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面:
面与脸——Hsien Chin Hu的经典分析[Hu, Hsien-chin, "The Chinese Concept of Fac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44, vol. 46, p. 45]。
两个含义: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面子(2)
社会性的面:
人情 关系 面子 报 礼
四、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 ——人情(1)
Kwang-kuo Hwang, “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 op. cit., p. 960
人情的三个含义
人情法则 人情困境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 ——关系 (1)
参考文献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 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 三联书店1985 梁漱冥,1987: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 学
林出版社
吉 登 斯,A.,1998,《社会的构成:结构 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 书店。(C912/21,教参)
本次课程结束 欢迎批评建议
而成的。
四、社会类型
1、狩猎和采集社会 2、游牧社会 3、农业社会 4、工业社会 5、后工业社会
五、人类社会的特点
1、有需要的人组成的──复杂性与变动性。 2、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社会行为起决定作用 3、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规范对社会行为进行调 节
六、关于社会唯名论与唯实论 的争论
关注:社会是否实在?
一、中国古籍中的社会
主要参见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P29――)
二、西方文献中的社会(1)
三、中文社会学文献中的社会
来自于日本学者对西方社会学概念 society的翻译。

第二讲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第二讲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 ——人情(1)
人情的三个含义 人情法则 人情困境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关系 (1)
初级关系与次级关系 特殊主义的关系与普遍主义的关系
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与混合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面子
(face)(1)



面: 从字面上看,是指人的五官――眉、目、鼻、口、 耳等所构成的脸。它本来是一种生理上的指标,但已 衍化为心理及社会意义的价值象征。 面与脸——Hsien Chin Hu的经典分析 两个含义: 面子,是指人们因社会成就(财富、才学)而拥有的 声望 “脸”,是团体和或社会对一个有“道德”声望者的 尊敬。面与脸不同,有面子者不一定有脸,有脸者也 不一定有面子。当然也有一些人两者都有。


反文化:是一种与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有根本 分歧的亚文化,它有意识地否定了更大的社 会的某些最重要的规范,并往往以次为荣。 如西方60年代的青年运动就是发文化的最好 例证。还有如嬉皮士文化,直接反对美国人 非常珍视的成功、勤劳、科学推理等主流价 值观。 文化冲突与文化创新 文化融合
对目前中国人的生活依然产生 重要影响的传统文化

3·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结构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中国人的社会 关系结构表现出一种差距格局的特点 差距格局:按与自己个人关系的远近 (尤指血缘)的远近形成的等差圈状格 局,行动按关系决定,不同的关系有不 同的行为模式(见费孝通的书《乡土中 国》。
三· 文化

1· 文化的涵义与类型
A· 文化是什么?

规范:社会学家把对人们在特定情况下应 该怎样行动、思维和感受的期待叫做规范。 最重要的规范是社会中大多数人所公认的 规范。 大多数规范都与社会地位和角色相联系, 如母亲、男人、女人。 规范与价值观紧密联系,当有所区别。规 范是特殊的、具体的和受具体情况限制的。 价值观是一般的,而且经常被用作判断规 范的尺度。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学第二章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以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掌握文化的含义及其结构与功能。

【重点难点】了解什么是社会,并掌握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方式】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本记》有“村闾社会”的说法,意为村民集会。

1、“社”指用来祭祀神灵的一块地方,“会”指集会。

2、指志趣相同者结成的团体。

3、古代社区单位。

二、对社会的理论解释:1、唯名论。

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之一是把社会看成为仅仅是一个由真实的个人形成的空洞的概念,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最终的实体”。

故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体(共同体),仅仅是代表了许多人的总和。

韦伯(德)、吉丁斯(美)、塔尔德(法)等。

2、唯实论。

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塑造了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即规定了个别人的存在”。

齐美尔(德)、迪尔凯姆(法)等。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社会是人们的有机结合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三、社会的要素、两要素:人、自然界:物质的或无机的环境、生物的或有机的环境三要素:人口、自然环境、文化五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四、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大群体。

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五、社会的类型马克思主义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把社会基本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按生存方式分:狩猎和采集社会、游牧社会、园艺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社会化功能
塑造人格
社会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各种途径,塑造个体的人格和价值 观,培养合格的公民。
传承社会规范
社会通过各种途径传承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个体了解和遵守社 会规则。
促进个体发展
社会鼓励个体发挥自身潜能,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个 体的全面发展。
社会问题与挑战
04
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
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的形成
社会是在人类长期进化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最初的人 类通过相互协作、共同生活等方式形成了原始社会,随着生 产力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逐渐演变为更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 。
社会的发展
社会发展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必然过程,受到政治、经济、文 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
社会不公
指社会成员之间在权利、机会、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等现 象,如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问题。
贫富差距
指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和收入水平上的巨大差异,可能导致社会紧张 和冲突。
贫困问题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水平,还可能引发 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教育落后、医疗条件差等。
社会保障不足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或投入不足,导致许多 弱势群体无法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 日益严重,如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等。
资源枯竭
许多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采可能导 致资源枯竭,影响人类未来的生存和
发展。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 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 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社会鼓励和支持政治改革与创新,推动社会的进 步与发展。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涵义
1、我国典籍中的社会的社会
2、社会学中的“社会’:指由有意志的个体通
过社会互动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有机结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体系。

二、社会的类型
1、社会的性质
社会实在论
社会唯名论
2、社会的类型
宏观社会的类型
具体社会的类型
三、社会的特点
1、多样性
2、复杂性
3、变动性
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
二、社会关系
三、社会行动
第三节文化
一、文化的涵义与分类
1、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2、文化的分类
二、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有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
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
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三、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1、文化的结构
文化元素
文化丛
文化模式
2、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整合功能
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
文化的传续功能
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变迁
1、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的相对差异
主文化与亚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3、文化变迁。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在布迪厄看来,社会学视野里的社会世界,其本质 就是各种关系。他指出:“概念的真正意涵来自于各 种关系。只有在各种关系系统中,这些概念才获得了 它们的意涵”。“我可以对黑格尔那个著名的公式稍 加改动,指出‘现实的就是关系的’:在社会世界中 存在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关系——不是行动之间的互动 或者个人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纽带,而是各种马克思所 谓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关 系” 。
(三)马克思的社会观
马克思:“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 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 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社会—— 不管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 物”。
这一界定主要包括了两层意思:
一是社会的本质,及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 总和,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
会 稳定;
变动性大;
三、三类型论
表 2-3 丹尼尔·贝尔的三种社会类型
特点


经济部门的性质
主要劳动职业 利用的主要技术 技术利用的方法
社会的轴心原理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 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 的社会 农民、矿工、渔民、 非熟练工人 利用原料的技术 主要常识性和经验性 方法 以传统主义为轴心, 主要考虑土地和资源 的控制。
第一、从外在形态上看,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域和 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 同体。这一界定实际上是从形象思维、感性认识和 外在现象等综合角度认识社会,分析的是构成社会 的基本要素:
A.主体要素 B.地域要素 C.结合要素 D.文化要素
第二,从内在本质看,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 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第二讲 社会

第二讲 社会

16
4.社会的要素 4.社会的要素
社会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就具体社会存在而言, 社会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就具体社会存在而言, 它是由一些基本要素结合而形成的,这些要素主要包括: 它是由一些基本要素结合而形成的,这些要素主要包括: 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人口、资源、环境、文化。其中自然环境和人口是社会存 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9
一、社会及其构成
1.词源学上的“社会” 1.词源学上的“社会” 词源学上的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社”、“会”、“社会”
我国古籍中,“社”是指用来祭神的一块地方。 《孝经.纬》记载:“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 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意思是“社” 就是一块土地的主人。“会”就是集会。两个字合 起来就表示在一定的地方,于民间节日举行的演艺 机会或祭神的庆祝活动。
日本地震前后对比图像(图片来源: 日本地震前后对比图像(图片来源:ABC news) ) /special/ribendizhen_duibi/
18
思考 我国的人口问题,如人口数量问题、老龄化 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等。
人口数量 人口质量:一般用平均预期寿命来衡量人口的体质,用受教育程 人口质量:一般用平均预期寿命来衡量人口的体质, 度来衡量人口的智能,用职业流动来衡量人口的劳动技能。 度来衡量人口的智能,用职业流动来衡量人口的劳动技能。 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和地域构成。人口的 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和地域构成。 自然构成又分性别、年龄等构成;人口的社会构成又分阶级阶层构 自然构成又分性别、年龄等构成; 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文化水平构成等;人口的地域构成主要 职业构成、民族构成、文化水平构成等; 指人口在各个地区的数量和密度。 指人口在各个地区的数量和密度。

第二章社会的构成ppt课件

第二章社会的构成ppt课件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社会的本质既不是在整体,也不是在个人 之中,而只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 社会关系中去找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 要观点是:
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 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 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节 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
小说:威廉.戈的《飞行之神》 二战中一架载着一群6-16岁男孩的飞机被击落了。飞机
坠落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岛屿上,幸存下来的是这群既无 领袖有没有什么组织的孩子们。但不久,在这群男孩中 便出现了一些为我们所熟知的社会特征。 。。。。。。 我们可以从小说中观察到劳动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形 塑人们交往方式的规则和群体模式)
一些不宜于耕作而适于放牧、饲养牲畜的地区。 ➢ 园艺社会。与游牧社会同时,在适于耕作的地区,
出现了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生存方式 ➢ 农业社会,又称前工业社会。大约在6000年以前 ➢ 工业社会,又称现代社会。它是伴随17-18世纪
的工业革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后工业社会, 又称信息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丹尼 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一、宏观社会结构
宏观社会结构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 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 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具体说来, 社会制度以及世界体系就代表社会的宏观结 构。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第二章社会构成要素

第二章社会构成要素
1、深层:即观念文化
2、中间层:即制度文化
3、外层:即物质文化
看得见摸得着得物化得文化形态,是文化 得外壳,奠定着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深层:即观念文化

是指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的对象化。 主要包括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社会 心理、历史传统、价值概念等一般被看成属于意识 的深层次的东西。

樱花与菊刀—日本文化
三、文化的功能


(一)沟通与合作的功能 (二)传递知识和技能的功能 (三)社会区分的标识功能
(人与动物、不同民族和社会、人类社会和自然界)
(四)行为导向的功能(价值判断标准) (五)满足需要的功能 马斯洛人的需要五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对物质产品
克鲁伯与克拉克洪 《文化:概念与定义的批判》

文化由显见的和隐含的模式组成,这些模式 是行为所具有并通过符号来传递的,构成了 人群与众不同的成就,包括他们在艺术方面 的具体体现;构成传统(即经过历史上形成 并筛选)观念的必不可少的文化内核,尤其 是他们所执着的价值;一方面可以被当作是 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未来行动的条件 要素的文化系统。

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
E· 泰勒《原始文化》: 文化或文明,就其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 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的文化定义两层含义

1.人必须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才能获得文化。
2.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合体,包括人类生活之 全部。 换言之,文化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可一 语定之。

以文化人
• 本章推荐书目:

第二讲 社会的构成

第二讲 社会的构成

作业
一、思考题: 如何理解社会的功能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如何理解社会的功能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二、预习教科书,认识文化: 文化的定义; 1.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特征; 2. 文化的特征;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3.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4. 文化、社会与人的关系。 文化、社会与人的关系。 三、查阅有关资料,如Ruth Benedict的作品, Patterns of Culture《文化模式》; •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菊与刀》
结构性调整是改革中的艰巨任务
• 中国从1979—2006年GDP增长了9.7 1989—2006年GDP增长了9.2%, 2003—2006年GDP增长了10.3% 人均家庭收入: • 1979—2000年城市和农村都增长了7%, 1989—2006年城市增长了8.9%,农村增长 了4.9%, • 2003年—2006年城市增长了9.2%,农村 增长了6.2%。
3.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血缘、地缘、
社会学通常还根据人际关系纽带的性质将社 会关系区分为三个方面,即血缘关系、 会关系区分为三个方面,即血缘关系、地缘关 系和业缘关系, 系和业缘关系,以从不同的角度把握社会关系 与社会系统。 与社会系统。
三种重要的人际关系
• 所谓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 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存在, 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存在,是人们之 间的先天联系。但是,在不同的时代, 间的先天联系。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社会制度 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下,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同时,这种关系在社会中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同时,这种关系在社会中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 所谓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 地理位置关系,这种关系也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已存在。 地理位置关系,这种关系也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已存在。一 般而言,地缘关系可以区分为封闭型与开放型两种类型。 般而言,地缘关系可以区分为封闭型与开放型两种类型。 地缘关系也同样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 地缘关系也同样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 • 所谓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 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并非是与人类社会俱来的, 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并非是与人类社会俱来的, 而是在血缘与地缘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是在血缘与地缘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业缘关系的发 展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最重要的意义。同时, 展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最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具有一定 的反功能。 的反功能。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构成及运行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构成及运行

第 2 章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类型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一、社会及其特征我国,“社会”最早出现在于唐代的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意指村民集会。

由“社”和“会”演进而来。

“社”,指祭神的地方,“会”,为聚集之意。

西方,英语“Society”源于拉丁语“Socius”一词,意为伙伴。

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早将英语“Society”译为“社会”。

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者著作时,袭用此词。

●如何理解社会?●西方学者的两大派别:社会唯实派;社会唯名派●社会唯实派(实体派)●代表人物:乔治.齐美尔,(Simmel Georg ,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齐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的总和,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总称。

●法国涂尔干,全名埃米尔·杜尔克姆(Emile Durkheim,代表作:《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他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和方法,即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

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

社会唯名派代表人物:F.H.吉丁斯,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派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用归纳法研究社会现象,认为每个个体会因共同的刺激、联想、暗示、模仿等发生相同的情感,即“同类意识”。

同类意识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社会是由同类意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群。

同类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它使一切社会组织、社会团结和合作、社会适应和进步成为可能。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个人,通过个人来透视社会,通过同类意识来透视“社会心”和社会协调的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主文化与副文化、反文化
同一社会内部的文化差异
1、主体文化与次文化
主休文化:在多种文化并存时,总有一个居 于支配地位,这种文化就叫主体文化。
次文化:主体文化以外的文化即次文化,又 叫圈内文化——同是一个小圈子的。
并不是多民族的国家才有次文化,处于不同 生活层面的人群也会产生次文化,一般来讲, 它主要由职业类型、种族类别、地区差异等
谢谢大家
再再见见
[8]文化的普遍性(罗伯逊社会学P85──P88)
[9]文化的特殊性
马文.哈里斯著,1990:《母牛.猪.战争.妖巫— —人类文化之谜》,上海文艺出版社
关于我族主心主义与文化相对论
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是一种在其自身 经验的基础上看待世界的倾向。即以自己的民族 或群体的文化为标准来评价其它文化,并认为自 己的文化是正确的,别人的文化是错误的。
参考文献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 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 三联书店1985 梁漱冥,1987: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 学
林出版社
吉 登 斯,A.,1998,《社会的构成:结构 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 书店。(C912/21,教参)
本次课程结束 欢迎批评建议
2、人的本质的两重性 生物性──人是社会生物体。 社会性──劳动, 规范
3、人的主体性的表现 人是社会的主体,以群体形式存在 人是行为选择的主体 社会行动者
二·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社会架 构的要素
1、社会行动
2、社会关系的类型 情感与利益取向角度的关系:初级关系与次级
关系 纽带角度的关系分类
唯实论:孔德、迪尔凯姆、帕森斯 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人──社会的主体 二·社会关系──社会架构的要素 三·文化
一、人──社会的主体
1、人类:何种动物?(罗伯逊社会学P6568)
进化论的解释:
由美国、以色列、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 67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 析联盟初步完成了黑猩猩基因组序列草图与 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工作。分析显示,黑 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 上。最新出版的《自然》和《科学》杂志都 以这项重大的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
Kaplan(1965) 格尔茨(Clifford Geertz) 文化到底是什么?
(1)文化是什么:定义与争议
格尔茨,《文化的解释》:“文化不是一种力量,不 是造成社会事件、行动、制度或过程的原因;它是一 种这些社会现象可以在其中得到清晰描述的即深描的 脉络”
他认为,“文化是人类用来解释他们的经验、指导他 们行动的意义结构(the fabric of meaning) 。
价值观
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 错、好与坏、违背或符合意愿的观念。
通常是充满情感的,为人们的正当行为提供充 分的理由。
例:中、美、英、俄学生对于论文抄袭会是什么 样的态度?考试看朋友的卷子?
一旦被社会公认后,具有强制性
是文化的核心
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如关于婚前性行为的价值 观
3、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形成 社会结构、关系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三·文化
1·文化的涵义
——头发是生物性特征,但如何 处理头发则是社会性和文化性的。
头发处理的象征意义:
嬉皮士运动与头 发
平头、光头与纳粹—— R. Firth ,
Symbolism of hair
(2)规范准则: 规范 规范与价值观的关系
(3)物质文化
3·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一个系统,它是复合了不同部分的 一个综合体。
[2]文化是人类创造的 [3]文化是共享的 [4]习得性(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5]文化具有传播性 [6]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的基础上的。
[7]文化具有地域性。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 (中国文 化)中—国(—传统一) 般比较 西方
前提
心相同,心相通
心各异,心相隔
方法
以情感(体验)
以理论(实证)
背景
天命观;家族主义;等级 宗教观;个人主义;正义平
伦常

特征
命中注定(缘);人情法 上帝赋予(神);人际定律
则(情);人伦秩序(伦)(理);社会契约(法)
表现形式 血缘亲情;长久稳定;报 权利义务;短暂波动;施报 大于施;相互依赖;他人 相等;自我独立;团体格局; 取向;等差格局;乐天知 积极进取;无拘无束 命;安分守己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面子(2)
社会性的面:
道德性的面子:
面子功夫: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报
(reciprocity)
报(reciprocity): 报与社会规范 报的原则 报的层次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礼
礼: 礼、德、法:费孝通的阐述 礼的原则: 礼与送礼 对等 vs 不对等?
对目前中国人的生活依然产生 重要影响的传统文化
人情 关系 面子 报 礼
四、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 ——人情(1)
Kwang-kuo Hwang, “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 op. cit., p. 960
人情的三个含义
人情法则 人情困境
我族中心主义的原因:
(1)源于习俗(2)与爱国主义有关:一个国家 和社会为了团结一致,总会树立一些共同效忠的 象征,以培养人民的归属感。
我族中心主义的功能:
(1)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如果社会中 的成员们相信他们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规 范是正确有益的,他们就会努力遵守他 们,从而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面子 (face)(1)
面:
面与脸——Hsien Chin Hu的经典分析[Hu, Hsien-chin, "The Chinese Concept of Fac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44, vol. 46, p. 45]。
两个含义:
(2)妨碍文化交流:极端的我族中心主 义会妨碍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交流,导 致社会隔绝,甚至可能被滥用于政治目 的,例:希特勒。
文化相对论:
各种社会和文化的性质有差异,都有其自身独 特的内部逻辑,因而用一种衡量尺度对它们进 行排列是荒谬的。
——人类学家或多或少都持有一种或弱或强的文 化相对立场
三、中文社会学文献中的社会
来自于日本学者对西方社会学概念 society的翻译。
社会是什么?
社会的涵义: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 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社会生 活的体系。
第一,是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 第二,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形成的; 第三,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的积累、连结
2、边缘人与对立文化。
边缘人:指的是那些挤身于两个以上截然不同 的文化体系的夹缝中的人,性格别具特色,称 为边缘人。
之所以有边缘人,是因为文化可以塑造性格, 双重文化自然就薰陶出双重性格,
对立文化:与主体文化发生冲突的文化,叫对 立文化。
对立文化与次文化是有区别的:次文化是自然 的,不知不觉发展出来的,对立文化则是在主 体文化之外另树一帜,次文化与主文化只是有 差异,而对立文化与主文化是有对抗性的。
第二讲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第一节 社会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社会
一 中国古籍中的社会 二 西方文献中的社会 三 中文文献中的社会 四 社会类型 五 人类社会的特点 六、关于社会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
一、中国古籍中的社会
主要参见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P29――)
二、西方文献中的社会(1)
而成的。
四、社会类型
1、狩猎和采集社会 2、游牧社会 3、农业社会 4、工业社会 5、后工业社会
五、人类社会的特点
1、有需要的人组成的──复杂性与变动性。 2、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社会行为起决定作用 3、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规范对社会行为进行调 节
六、关于社会唯名论与唯实论 的争论
关注:社会是否实在?
(1)文化是什么?
古典的定义:E. B. Tylor: Primitive Culture, 1871
克拉克洪:Kluckhohn,1952, Kroeber,A.L. and Clyde Kluckhohn.1952.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 把文化看作这些网。
格尔茨对文化的定义被学界广泛接受,因为它避免了 过分宽泛,集中关注象征(符号)和意义。
2·文化的构成(见波谱诺书 P102-115)
(1) (2) (3)
符号、意义与价值观 规范准则 物质文化
(1)符号、意义与价值观
符号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 ——关系 (1)
(1)关系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社会关系结构:差序 格局(费孝通)
“差序格局”社会关系特点:
(2)关系的转变及其现代意涵
现象:关系学盛行 原因: 建立和维持关系的种种方法(认,拉,钻,套,联)
关系建构的过程 关系建构的成本
关系建构的目标 关系建构的对象 关系建构的方式
符号的歧义
“来是come, 去是Go;点头Yes,摇头 No”。果真如此?
语言:人与动物的区别所
即使在同一个社会内部不同群体间,语 言也有差异。
《创世记》第11章节录
创11:1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 都是一样。 创11:2 他们往东边迁移的 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 那里。创11:3 他们彼此商量说:“来 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 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