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 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 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 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
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 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掌握集合的基本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集合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讨论与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学表达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集合的基本运算。
2.教学难点:●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集合运算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运算的演示。
•黑板及粉笔,用于板书重点概念和例题。
•练习题册或教学软件,用于学生课堂练习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集合、水果种类的集合等)引出集合的概念。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集合?”引导学生初步思考。
2.讲授新课●讲解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并举例说明。
●介绍集合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性质。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过程。
3.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集合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册中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集合概念和运算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复习本节课知识点和完成相关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的基本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优秀13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高一数学教案优秀13篇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了解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一、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 了解集合的概念和元素的概念
-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2. 集合的符号表示
- 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集合:A={1,2,3,4,5}
二、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1. 集合的运算
- 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等运算
- 学习集合的运算规则和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2. 集合的运算应用
-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集合运算
三、集合的性质和定理
1. 集合的性质
- 了解集合的基本性质:互斥、重复、子集等
- 学习如何判断两个集合是否相等
2. 集合的定理
- 掌握集合的代数定理和逻辑定理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介绍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规则
3. 练习集合的运算和性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引导学生应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练习题等
教学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作业等不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实施个性化教学。
集合教案数学必修一
集合教案数学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规则。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集合的概念。
2. 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1. 学会正确应用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
2. 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正确运用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
教学方法:1. 课堂教学法:通过讲解、举例、讨论等方式讲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景教学法: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比如,将课堂中的学生分为男生和女生两个集合,让学生分析男生和女生各自拥有的特点,并形成集合的概念。
2. 提问:集合的定义是什么?集合有哪些特点?第二步: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30分钟)1. 定义并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2. 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并通过画图的方式展示集合的运算过程。
3. 练习: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一些集合的运算问题,并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答案。
第三步:拓展运用(30分钟)1. 在生活中继续寻找集合的例子,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法则进行讨论和总结,最后由每个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第四步:总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并进行总结。
2. 提问:学会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之后,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板书设计:集合的概念1. 定义:集合是由一些个体组成的整体。
2. 特点:没有重复元素,没有次序。
2024年高一数学教案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
2024年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第一课时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一、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能够运用集合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2.难点:集合语言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集合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集合无处不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二)新课讲解1.集合的含义(1)集合的定义:集合是一些明确且不同的对象的全体。
(2)集合的元素:构成集合的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
(3)集合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用大括号表示。
(2)描述法:用文字或符号描述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3)图示法:用Venn图或树状图表示集合。
(三)案例分析1.例题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集合?A.{1,2,3,4,5}B.{x|x是小于10的正整数}C.{a,b,c,a}D.{x|x是方程x²3x+2=0的解}解析:A、B是集合,C不是集合(元素不互异),D不是集合(方程解不明确)。
2.例题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A.所有小于5的正整数B.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偶数解析:A.{1,2,3,4}B.{2,4,6,8}(四)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集合,并说明理由。
A.{1,2,3,4,5}B.{x|x是大于5的正整数}C.{a,b,c,a}D.{x|x是方程x²4x+3=0的解}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A.所有大于3且小于10的奇数B.所有小于0的整数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掌握了集合的性质。
2.能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作业布置1.抄写并背诵集合的定义、性质及表示方法。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章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函数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高一数学上册《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1.通过实际问题引入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集合的定义,培养其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2.利用图形、表格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和直观感知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集合运算的规律,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引导学生探索集合的其他性质,如幂集、无穷集合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介绍集合论在数学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小测验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日记: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解决集合问题时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4.预习作业: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关于集合的拓展知识,如幂集、无穷集合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提出疑问: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答。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关注以下几点:
1.作业量适中,难度适宜,避免过度的作业压力,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作业反馈,及时批改和讲评,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作业指导。
2.互动交流: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方法。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我将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练习题设计: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优秀4篇)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优秀4篇)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二、新课教学1、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记作:A∪B 读作:“A并B”即:A∪B={x|x∪A,或x∪B}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1求集合A与B的并集① A={6,8,10,12} B={3,6,9,12}② A={x|-1≤x≤2} B={x|0≤x≤3}(过度)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
2、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 读作:“A交B”即:A∩B={x|∪A,且x∪B}交集的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题2求集合A与B的交集③ A={6,8,10,12} B={3,6,9,12}④ A={x|-1≤x≤2} B={x|0≤x≤3}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用彩笔图出)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3、例题讲解例3(P12例1):理解所给集合的含义,可借助venn图分析例4 P12例2):先“化简”所给集合,搞清楚各自所含元素后,再进行运算。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1.1.1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学过程】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导 入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新 课 新 课引例:(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 正数的全体;(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1. 集合的概念.(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 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 A,读作“a属于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 A.读作“a不属于A”.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4. 集合的分类.(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N;或 N*;(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 N+(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Z;(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Q;(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R.注意:(1)自然数集合与非负整数集合是相同的集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含0;(2)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 或 ,其他数集{如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内排除0的集,也可类似表示 , , ;(3)原教科书或根据原教科书编写的教辅用书中出现的符号如 , , …不再适用. 例1 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1) 小于 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3) 英文的 26 个大写字母;(4) 非常接近 1 的实数.练习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4) 如果a Q,b Q,则 a+b Q.2.选择题⑴以下四种说法正确的( )(A) “实数集”可记为{R}或{实数集}(B){a,b,c,d}与{c,d,b,a}是两个不同的集合(C)“我校高一年级全体数学学得好的同学”不能组成一个集合,因为其元素不确定⑵已知2是集合M={ }中的元素,则实数为( )(A) 2 (B)0或3 (C) 3 (D)0,2,3均可例2 用符号“ ”或“ ”填空:(1) 1 N,0 N,-4 N,0.3 N;(2) 1 Z,0 Z,-4 Z,0.3 Z;(3) 1 Q,0 Q,-4 Q,0.3 Q;(4) 1 R,0 R,-4 R,0.3 R.练习2 用符号“ ”或“ ”填空:(1) -3 N;(2) 3.14 Q;(3) 13 Z ; (4) -12 R ;(5) 2 R ; (6) 0 Z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方法,即运用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难点】集合特征性质的概念,以及运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 入1. 集合、元素、有限集和无限集的概念是什么?2. 用符号“ ”与“ ”填空白:(1) 0 N ; (2) -2 Q ; (3)-2 R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如何将集合表示出来.新 课 新 课 新 课1. 列举法.当集合元素不多时,我们常常把集合的元素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这个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例如,由1,2,3,4,5,6这6个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4,5,6}.又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有些集合元素较多,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列几个元素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 如:小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0,1,2,3,…,99}. 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 所有大于3且小于10的奇数构成的集合; (2) 方程 x 2-5 x +6=0的解集. 解 (1) {5,7,9};(2) {2,3}.练习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 大于3小于9的自然数全体; (2) 绝对值等于1的实数全体; (3) 一年中不满31天的月份全体;(4) 大于3.5且小于12.8的整数的全体.2. 性质描述法.给定 x 的取值集合 I,如果属于集合 A 的任意元素 x 都具有性质 p(x),而不属于集合 A 的元素都不具有性质p(x),则性质 p(x)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于是集合 A 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描述为 {x I |p(x)} ,它表示集合 A是由集合 I 中具有性质 p(x)的所有元素构成的.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性质描述法.使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时要注意:(1) 特征性质明确;(2) 若元素范围为 R,“x R”可以省略不写.例2 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 大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2)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 平面 内到两定点 A,B 距离相等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解 (1){ x |x >3};(2){ x |x 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3) l={ P ,|PA|=|PB|,A,B 为 内两定点}.练习2 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 目前你所在班级所有同学构成的集合;(2) 正奇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 绝对值等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4) 不等式4 x-5<3的解构成的集合;(5)所有的正方形构成的集合.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①{1,4,7,10,13}②{-2,-4,-6,-8,-10}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x∈N|x是15的约数}②{(x,y)|x∈{1,2},y∈{1,2}}?③④⑤ ?⑥①注意区别 a 与 {a}.a 是集合{a}的一个元素,而{a}表示一个集合.例如,某个代表团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本身和这个人构成的代表团是完全不同的;②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顺序.集合{1,2}与{2,1}表示同一个集合吗?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3篇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3篇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性强是函数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
本课中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其它知识的学习,所以函数的第一课时非常的重要。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教学目标:(1) 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近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 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 德育渗透目标:使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整个中学数学,如:数、式、方程、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的代数。
加强函数教学可帮助学好其他的内容。
而掌握好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基石。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近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函数近代概念,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来说不易理解。
而且由于函数在高考中可以以低、中、高挡题出现,所以近年来有一种“函数热”的趋势,所以本节的重点难点必然落在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及函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上。
二、教材的处理:将映射的定义及类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
函数的定义,是以集合、映射的观点给出,这与初中教材变量值与对应观点给出不一样了,从而给本身就很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
为解决这难点,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运用引导对比的手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复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使真正对函数的概念有很准确的认识。
新教材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集合的定义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理解集合相等的含义(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的意义,并能恰当地应用列举法或描述法表示集合.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从观察分析集合的元素入手,正确地理解集合.(2)观察关于集合的几组实例,并通过自己动手举出各种集合的例子,初步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对象中的意义.(3)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如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4)通过实例体会有限集与无限集,理解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含义,学会用恰当的形式表示给定集合掌握集合表示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在学习运用集合语言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及集合的表示.难点是集合的特征性质和概念以及运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集合.(三)教学方法尝试指导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分析、讨论、探究集合中元素表达的基本要求,并能依照要求举出符合条件的例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性质的掌握.通过命题表示集合,培养运用数学符合的意识概念形成第一组实例(幻灯片一):(1)“小于10”的自然数0,1 ,2, 3,……, 9.(2)满足3x - >x+3的全体实数.(3)所有直角二角形.(4 )到两定点距离的和等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的点.(5 )咼一(1)班全体同学.(6)参与中国加入WTO谈判的中方成员.1.集合: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冋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2 .集合的兀素(或成员):即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或成员),教师提问:①以上各例(构成集合)有什么特点?请大家讨论.学生讨论交流,得出集合概念的要点,然后教师肯定或补充.②我们能否给出集合一个大体描述?……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总结.③上述六个例子中集合的元素各是什么?④请同学们自己举一些集合的例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并体会集合(描述性)概念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集合及集合元素的概念,会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概念深化第二组实例(幻灯片二):(1 )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所有中国代表团的成员构成的集合.(2)方程x2 = 1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平行四边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4)平面上与一定点0的距离等于r 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兀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师要求学生看第二组实例,并提问:①你能指出各个集合的元素吗?②各个集合的兀素与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③例(2)中数0,- 是这个集合的元素吗?学生讨论交流,弄清兀素与集合之间是从属关系,即“属于”或“不属于”关系.引入集合语言描述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2 = 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 )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描述法:定义: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具体方法是: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2乞=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由于元素完全相同的两个集合相等,而与列举的顺序无关,因此集合A可以有不同的列举法•例如:A = {9 , 8, 7, 6, 5, 4, 3, 2, 1 , 0}.(2)设方程x2 = 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B,那么B = {0,1}.(3)设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为C,那么C = {2 , 3, 5, 7, 11, 13, 17, 19}.例2解答:(1)设方程x2 -2 = 0的实数根为x,并且满足条件x -2 =0,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2A = {x€ R| x - = 0}.方程x2- = 0有两个实数根 2 , -2,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A = { 2,—. 2}.(2)设大于10小于20的整数为x,它满足条件x€ Z,且10v x v 20. 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B = {x€ Z | 10v x v 20}.大于10小于20的整数有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B = {11 , 12, 13, 14, 15, 16, 17,备选例题例1 (1 )禾9用列举法表法下列集合:①{15的正约数}:②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集(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①正偶数集;②{1,-3, 5,-7,…,439, 41}.【分析】考查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的概念及其应用【解析】(1)①{1 , 3, 5, 15}②{0 , 2, 4, 6, 8, 10}(2)①{x | x = 2n, n € N*}②{x | x = ( -) n-• (2n -1), n€ N*且n< 21}.【评析】(1)题需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多用于集合中的元素有有限个的情况.(2)题是将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多用于集合中的元素有无限多个的无限集或元素个数较多的有限集例2用列举法把下列集合表示出来:9(1)A = {x € N € N };9 _x(2) B = {9€ N | x € N };9 -x(3) C :={ y = y = - + 6 , x € N , y € N }; (4) D : 2 ={(x , y) | y =+6 , x € N }; (5) E = p ={x 1= x , p + q = 5 , p € N , q € N *}qA 的元素是自然数 x ,它必须满足条件 -L 也9—x是自然数;集合 B 中的元素是自然数匕,它必须满足条件 x 也是自然数;集合 C 中的元素9—x是自然数y ,它实际上是二次函数 y = — + 6 (x € N )的函数值;集合 D 中的元素是点,这些点 必须在二次函数y = -2+ 6 (x € N )的图象上;集合E 中的元素是x,它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x =卫,q 其中 p +q = 5,且 p € N , q € N *.【解析】(1)当x = 0, 6, 8这三个自然数时, —=1, 3, 9也是自然数.9—x(5 )依题意知 p + q = 5 , p € N , q € N * ,则 p =0, P =1, p =2, p =3, p =4, q =5,q =4, q =3,q =2, q =1.Px 要满足条件x =-,q• E = {0,丄,2, 3 , 4}.4 3 2【评析】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要特别注意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它应该符合什么条件,从而准确理解集合的意义.例3已知-€ A = {a -3 , 2a -1, a 2 + 1},求a 的值及对应的集合 A.-3€ A ,可知是集合的一个元素,则可能 a 43 =3 或2a -1 =-,求出a ,再代入A , 求出集合A.【解析】由占€ A ,可知,a H3 = 或2a - =£,当a£ =,即a = 0时,A = {,-,1}【分析】先看五个集合各自的特点:集合•-A = {0 , 6, 9}(2 )由(1)知,B = {1 , 3, 9}.(3 )由 y = — + 6 , x € N , y € N 知 y < 6.••• x = 0 , 1 , 2 时,y = 6 , 5 , •-C = {2 , 5 , 6}.(4)点{x , y}满足条件 x =0, x =1, x =2, y =6, y =5,y =2.• D = {(0 , 6) (1, 5) (2 ,2符合题意. 2承 + 6 , x € N , y € N ,则有:2) }当2a -1 = H3,即a =-时,A = { -4 , £ , 2}.以此展开讨【评析】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确定的,43 € A,则必有一个式子的值为论,便可求得a.。
高一必修一集合教案完整版(精心整理)
必修一第一章预习教案(第1次)1.1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 我来泉州市第九中学; 五中高一(1)班; 我国的直辖市。
分析、归纳上述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二、建构数学:1.集合的概念: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set )。
集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集合A 、集合B ……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element ),简称元。
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
如a 、b 、c 、p 、q ……指出下列对象是否构成集合,如果是,指出该集合的元素。
(1)我国的直辖市; (2)五中高一(1)班全体学生;(3)较大的数 (4)young 中的字母; (5)大于100的数; (6)小于0的正数。
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
3.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4.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的概念:5.常用数集的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Q ,{}整数与分数=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R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N *或N +。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篇一:高一数学集合教学案(4课时)】高一数学《集合》教学案一、教材分析(一)学习目标Ⅰ、知识与技能: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3.集合的基本运算(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Ⅱ、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并对易错、易混点重新认定,达到熟练应用的地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重新审视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对知识的把握,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地基础上提高自己在学习中的信心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难点: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教学计划:四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1.1《集合的概念》一、课题引入阅读教材中的章头引言二、概念形成与深化1、集合的概念(1)对象:阅读课本p3(3)元素:集合中每个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元素通常用表示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记作:a___a;(2)不属于:记作:a___a;(1) 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的所有成员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2) 三角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2(3) 方程方程x=1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4) 不等式x+12x+2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你能指出各个集合的元素吗?各个集合的元素与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3、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年轻人”、“较小的有理数”能否分别构成一个集合,为什么? 集合中元素的性质(1);(2);(3)_____________.(1) 节头图是中国体育代表团步入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体育场的照片,代表团有309名成员;(2) 平面上与一个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全体;(3) 方程x+1=x+2的解的全体.4、空集: 集合,记作 .5、集合分类(1)含有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含有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6、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自然数集:的集合.记作;(2)正整数集:的集合.记作;(3)整数集:的集合.记作;(4)有理数集:的集合.记作;(5)实数集:的集合.记作。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2.让学生了解“属于”关系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引入:1.复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引言:集合论的创始人——XXX(德国数学家)。
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教材中的例子。
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哪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哪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的概念:集合是指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概念。
2.常用数集及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的集。
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每个元素都是确定的,不会存在两个相同的元素。
2)互异性:每个元素都是不同的,不存在相同的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例如a、b、c、p、q等。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优秀4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优秀4篇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
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
在介绍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学生活动1.介绍自己;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数学建构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不同的、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
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3.集合的表示方法:另集合一般可用大写的拉丁字母简记为集合A、集合B.4.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5.有限集,无限集与空集。
6.有关集合知识的历史简介。
四、数学运用1.例题。
例1 表示出下列集合:(1)中国的直辖市;(2)中国国旗上的颜色。
小结:集合的确定性和无序性例2 准确表示出下列集合:(1)方程x2―2x-3=0的解集;(2)不等式2-x0的解集;(3)不等式组的解集;(4)不等式组2x-1-33x+10的解集。
解:略。
小结:(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⑴,无限集⑴与⑴,空集⑴例3 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列举法表示:(1){(x,y)| x+y = 3,x N,y N }(2){(x,y)| y = x2-1,|x |2,x Z }(3){y| x+y = 3,x N,y N }(4){ x R | x3-2x2+x=0}小结:常用数集的记法与作用。
例4 完成下列各题:(1)若集合A={ x|ax+1=0}=,求实数a的值;(2)若-3{ a-3,2a-1,a2-4},求实数a.小结: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集合的含义。
2. 熟悉常见集合符号的表示及其含义。
3. 能够运用集合的相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能够分别用文字描述和图形表示集合。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与基本符号的熟练掌握。
2. 集合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空集、全集、子集等。
2. 集合运算的细节及其运用。
【教学方法】1. 演讲法: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性质。
2. 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思考集合的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提问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
【教学资源】1. 高一数学必修1教材。
2. PPT。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 引入集合概念。
通过图片或文字向学生展示几个集合,引导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
2. 创建集合。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建几个集合,并用文字或图形表示出来。
二、集合的概念(30分钟)1. 什么是集合?集合是由一些互不相同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
例如,由0、1、2、3、4这5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可以用花括号表示:{0,1,2,3,4}。
2. 集合的符号表示。
集合用大写字母表示,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
例如,集合A={a1,a2,…,an}。
3. 集合的基本概念。
有限集合、无限集合、空集、全集、真子集、超集。
4. 练习。
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巩固集合的基本概念。
三、集合的运算(45分钟)1. 集合的运算符号。
并集、交集、差集、补集、对称差集等。
2. 集合的运算法则。
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德摩根定律等。
3. 练习。
通过较易的例题,让学生理解集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四、作业布置(10分钟)1. 课后练习。
布置一定量的集合练习题,让学生掌握集合概念和运算法则,并合理运用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
2. 知识巩固。
要求学生按照课上所学知识,撰写一篇500字的集合概念详解。
集合概念教案
集合概念教案1.1集合的概念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理解集合的作用,会根据已知条件构造集合;3.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并会正确表达;4.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5.了解数合的含义,记忆基本数集的符号;6.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导入新课】一、实例引入: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21日上午8点,高一年级在操场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二、问题情境引入:我们高一(3)班一共45人,其中班长易雪芳,现有以下问题:⑴45人组成的班集体能否组成一个整体?⑵班长易雪芳和45人所组成的班集体是什么关系?⑶假设张三是相邻班的学生,问他与高一(3)班是什么关系?三、课前学习1.学法指导:(1)阅读教材的内容感受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理解数集、空集的概念;(2)本学时的重点是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空集的意义及符号;(3)对于一个整体是否是集合的判断的关键是对“确定”两字的理解,学习时结合实例及教材上的例题进行理解。
记忆常用数集、空集的符号表示。
2.尝试练习:见《数学学案》P1四、课堂探究:见《数学学案》P11.探究问题:探究1探究22.知识链接:3.拓展提升:例1、下列各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1)所有小于10的自然数;(2)某班个子高的同学;(3)方程的所有解;(4)不等式的所有解;(5)中国的直辖市;(6)不等式的所有解;(7)大于4的自然数;(8)我国的小河流。
例2、下列集合哪些是数集?再试着举两个数集,并使它们分别是有限集与无限集。
高一必修一集合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高一必修一集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运用集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2. 掌握集合的运算规则和集合关系的判断方法;3.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概念a. 集合的定义;b. 元素和集合的关系;c. 空集和全集。
2. 集合的表示及表示方法a. 列举法;b. 描述法;c. 辑述法。
3. 集合间的关系a. 相等关系;b. 包含关系;c. 交集;d. 并集;e. 差集;f. 互斥关系。
4. 集合运算a. 交集的性质及运算规则;b. 并集的性质及运算规则;c. 差集的性质及运算规则。
5. 集合运算的应用a. 使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b. 利用集合运算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集合间的关系;2. 集合运算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四、教学难点1. 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 利用集合运算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展示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2. 探究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规则;3.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集合。
2. 概念讲解:介绍集合的定义及元素和集合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任意事物,并与其他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如数和集合的区别。
3. 表示方法: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和辑述法,并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使用这些表示方法。
4. 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讲解集合间的相等关系、包含关系,以及交集、并集、差集和互斥关系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进行运算。
5. 集合运算的应用: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解某些条件下的数的集合,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
6. 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总结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并归纳集合运算的应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集).1.集合中元素具的有几个特征⑴确定性-因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当然,我们所说的“一些元素”是确定的.⑵互异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如果出现了两个(或几个)相同的元素就只能算一个,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没有次序之分.例子 1 A={1,3},问3,5哪个是A的元素?2 B={素质好的人}能否表示成为集合?3 C={2,2,4}表示是否正确?4 D={太平洋,大西洋}E={大西洋,太平洋}集合 D ,E是不是表示相同的集合?2.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我们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3.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4.反馈演练1.填空题2.选择题⑴以下四种说法正确的( )(A) “实数集”可记为{R}或{实数集}(B){a,b,c,d}与{c,d,b,a}是两个不同的集合(C)“我校高一年级全体数学学得好的同学”不能组成一个集合,因为其元素不确定⑵已知2是集合M={ }中的元素,则实数为( )(A) 2 (B)0或3 (C) 3 (D)0,2,3均可5.小结⏹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二、集合的几种表示方法1、列举法-将所给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里,元素与元素之间用逗号分开.*有限集与无限集*⑴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有限集例如: A={1~20以内所有质数}⑵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无限集例如: B={不大于3的所有实数}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以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3、图示法 -- 画一条封闭曲线,用它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常用于表示不需给具体元素的抽象集合.对已给出了具体元素的集合也当然可以用图示法来表示.如: 集合{1,2,3,4,5}用图示法表示为:4、课堂练习5、本节小结(思考)本节课主要学研究哪些基本内容?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各有怎样的优点?用其表示集合各应注意什么?三、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与集合B具有什么关系?(1) A={1,2,3},B={1,2,3,4,5}.(2) A={x|x>3},B={x|3x-6>0}.(3) A={正方形},B={四边形}.(4) A=∅,B={0}.(5)A={银川九中高一(11)班的女生},B={银川九中高一(11)班的学生}。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即若任意x∈A,有x∈B,则A⊆B(或A⊂B)。
这时我们也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如果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就记作A⊈B(或B⊉A),即:若存在x ∈A,有x ∉B ,则A ⊈B(或B ⊉A)说明:A ⊆B 与B ⊇A 是同义的,而A ⊆B 与B ⊆A 是互逆的。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对于任意一个集合A 都有∅⊆A 。
例1.判断下列集合的关系.(1) N_____Z; (2) N_____Q; (3) R_____Z; (4) R_____Q; (5) A={x| (x-1)2=0}, B={y|y 2-3y+2=0}; (6) A={1,3}, B={x|x 2-3x+2=0}; (7) A={-1,1}, B={x|x 2-1=0};(8)A={x|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B={x|x 是等腰三角形}。
问题:观察(7)和(8),集合A 与集合B 的元素,有何关系? ⇒集合A 与集合B 的元素完全相同,从而有:2.集合相等定义: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即A ⊆B ),同时集合B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 的元素(即B ⊆A ),则称集合A 等于集合B ,记作A=B 。
如:A={x|x=2m+1,m ∈Z},B={x|x=2n-1,n ∈Z},此时有A=B 。
问题:(1)集合A 是否是其本身的子集?(由定义可知,是)(2)除去∅与A 本身外,集合A 的其它子集与集合A 的关系如何?(包含于A ,但不等于A )3.真子集:由“包含”与“相等”的关系,可有如下结论: (1)A ⊆A (任何集合都是其自身的子集);(2)若A ⊆B ,而且A ≠B (即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在A 中),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 r o p e r s u b s e (3)对于集合A ,B ,C ,若A ⊆B ,4.证明集合相等的方法:(1) 证明集合A ,B 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具体数据) (2) 分别证明A ⊆B 和B ⊆A 即可。
(抽象情况) 对于集合A ,B ,若A ⊆B 而且B ⊆A ,则A=B 。
例1.判断下列两组集合是否相等? (1)A={x|y=x+1}与B={y|y=x+1}; (2)A={自然数}与B={正整数} 例2.解不等式x-3>2,并把结果用集合表示。
结论:一般地,一个集合元素若为n个,则其子集数为2n个,其真子集数为2n-1个,特别地,空集的子集个数为1,真子集个数为0。
5.课堂练习1.设A={0,1},B={x|x⊆A},问A与B什么关系?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N⊆Z⊆Q⊆R;(2)∅⊂A⊂A;(3){圆内接梯形}⊇{等腰梯形};(4)N∈Z;(5)∅∈{∅};(6)∅⊆{∅}4.有三个元素的集合A,B,已知A={2,x,y},B={2x,2,2y},且A=B,求x,y的值。
6.本节小结1.能判断存在子集关系的两个集合,谁是谁的子集,进一步确定其是否为真子集;注意:子集并不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因为:“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但空集中不含任何元素;“A是A的子集”,但A中含有A的全部元素,而不是部分元素)。
2.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注意区别“包含于”,“包含”,“真包含”,“不包含”;4. 注意区别“∈”与“⊆”的不同涵义。
课堂练习: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用符号∈或∉填空:(1)}11|{<x x ; (2)3 },1|{2+∈+=N n n x x ;(3))1,1(- }|{2x y y =,)1,1(- }.|),{(2x y y x = 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3|),{(N y N n y x y x ∈∈=+; (2)}.,2||,1|),{(2Z x x x y y x ∈≤-=3.可以表示方程组⎩⎨⎧-=-=+1,3y x y x 的解集是 。
(写出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1)}2,1{==y x ; (2)}2,1{;(3))}2,1{(;(4)}2,1|),{(==y x y x 或;(5)}2,1|),{(==y x y x 且;(6){⎭⎬⎫⎩⎨⎧==2,1),(y x y x ;(7)}.0)2()1(|),{(22=-+-y x y x4.设集合},,{},,,1{2ab a a B b a A ==,且B A =,求实数.,b a5.已知集合}4,433,2{22-+-+-=x x x x M ,若,2M ∈求.x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下列各组中的两个集合相等的有( )①}),1(2|{},,2|{Z n n x x Q Z n n x x P ∈-==∈==; ②},12|{},,12|{++∈+==∈-==N n n x x Q N n n x x P ;③}0|{2=-=x x x P ,}.,2)1(1|{Z n x x Q n∈-+==A .①②③B .①③C .②③D .①②2.设集合}43,2{},,8,2{2+-==a a B a A ,且A ≠⊃B ,求a 的值。
3.(1)已知集合},03|{},3,1{=-==mx x B A 且A B ⊆,则m 的值是 。
(2)已知集合}121|{},52|{-≤≤+=≤≤-=m x m x B x x A ,若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4.(1)以下各组中两个对象是什么关系,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出来。
①0与}0{;②0与∅;③∅与}0{;④}1,0{与)}1,0{(;⑤)},{(a b 与)}.,{(b a (2)已知}|{},1,0{A x x B A ⊆==,则A 与B 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A ⊆ B .A ≠⊂B C .B ≠⊂A D .B A ∈ 5.(1)同时满足:①}5,4,3,2,1{⊆M ;②M a ∈,则M a ∈-6的非空集合M 有( ) A .16个B .15个C .7个D .6个6.(1)已知集合X 满足}5,4,3,2,1{}2,1{⊆⊆X ,求所有满足条件的X 。
(2)设集合},01)1(2|{},04|{222R a a x a x x B x x x A ∈=-+++==+=。
若A B ⊆,求实数a 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