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知识点总结
新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1.1〗集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 表示自然数集,N*或N+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R表示实数集.(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4)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③描述法:{x|x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5)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1.1.3】集合的基本运算(8)交集、并集、补集【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函数及其表示【1.2.1】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概念①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B的一个函数,记作f:A→B.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f(x)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f(x)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f(x)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⑦若f(x)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g(x)≤b解出.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⑧函数的单调性法.【1.2.2】函数的表示法(5)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6)映射的概念〖1.3〗函数的基本性质【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函数的单调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②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1.3.2】奇偶性(4)函数的奇偶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②若函数f(x)为奇函数,且在x=0处有定义,则f(0)=0.③奇函数在y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y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反.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补充知识〗函数的图象(1)作图利用描点法作图: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②化解函数解析式;③讨论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④画出函数的图象.利用基本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图:要准确记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各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①平移变换②伸缩变换③对称变换(2)识图对于给定函数的图象,要能从图象的左右、上下分别范围、变化趋势、对称性等方面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注意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中参数的关系.(3)用图函数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问题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要重视数形结合解题的思想方法.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指数函数【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根式的概念【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4)指数函数〖2.2〗对数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1)对数的定义【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5)对数函数〖2.3〗幂函数(1)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x a叫做幂函数,其中x为自变量,a 是常数.(2)幂函数的图象(3)幂函数的性质①图象分布:幂函数图象分布在第一、二、三象限,第四象限无图象.幂函数是偶函数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二象限(图象关于轴对称);是奇函数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是非奇非偶函数时,图象只分布在第一象②过定点: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通过点(1,1)③单调性:如果a>0,则幂函数的图象过原点,并且在[0, +∞)上为增函数.如果a<0,则幂函数的图象在[0, +∞)上为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象无限接近x轴与y轴.〖补充知识〗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2)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①已知三个点坐标时,宜用一般式.②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与对称轴有关或与最大(小)值有关时,常使用顶点式.③若已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且横线坐标已知时,选用两根式求f(x)更方便.(3)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是二次函数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在初中代数中虽有所涉及,但尚不够系统和完整,且解决的方法偏重于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定理(韦达定理)的运用,下面结合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系统地来分析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⑥k1<x1<k2≤p1<x2<p2此结论可直接由⑤推出.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课时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到这些东 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2.一般的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称为集。
3.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于。
例: 世界上最高的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例:由HAPPY 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例:{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 ={我校},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1)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a,b,c ⋯⋯} 2)描述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R|x-3>2},{x|x-3>2}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V e :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A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课时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1)定义: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
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知识点梳理

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知识点梳理一、集合的概念:1.集合:由一些确定的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整体。
2.元素:构成集合的单个事物。
3.集合的表示方法:枚举法、描述法。
4.空集: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5.集合的相等: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则称两个集合相等。
二、集合的运算:1.并集:包含两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2.交集:包含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3.差集:包含第一个集合中有而第二个集合中没有的元素的集合,用符号\(A-B\)表示。
4.互斥集:两个集合没有相同的元素,即交集为空集。
5.补集:在一个全集中,除去一个集合的元素剩下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用符号A'表示。
三、集合的关系:1. 子集: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用符号\( A \subseteq B \)表示。
2. 真子集: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A不等于集合B,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用符号\( A \subset B \)表示。
3. 幂集:由原集合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用符号\(\mathcal{P}(A)\)表示。
四、集合的拓展:1.有限集与无限集:元素个数有限的集合称为有限集,元素个数不限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2.嵌套集:集合中的元素本身也是集合的集合。
3.无序对:是由两个元素组成的二元关系,其中元素的顺序是不重要的。
4.索引集:用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作为索引的集合。
五、集合的运用:1.列举集合的元素。
2.解集合间的元素关系问题。
3.使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4.使用文氏图表示集合的关系。
六、集合的应用:1. Venn图:用圆形表示集合,用图示的方式描述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2.元素的分类:将一组事物按其中一种特征分类,构建一个集合。
3.基数计数:通过挑选元素,建立元素与集合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测量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4.群体角度问题:确定集合元素满足其中一种性质的条件,并找出集合中所满足不同性质条件的元素个数。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8篇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由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组成的总体。
在数学中,我们常常用集合来表示一些数、点、线等的总体。
集合的基本特性包括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以及可表示性。
常见的集合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以及图像法等。
对于集合的学习,首先要明确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这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集合的运算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等。
并集表示两个或多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集合;交集表示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差集表示在一个集合中但不在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补集则表示属于某个集合的所有元素之外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在解题过程中,要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集合运算方法。
三、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相等集合等。
子集表示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在另一个集合中;真子集表示一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且两者不相等;相等集合表示两个集合完全相同。
此外,还要了解空集的概念,即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
掌握集合的基本关系,有助于理解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四、数列与集合数列是一种特殊的集合,它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序列。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数列中最常见的两种形式。
等差数列中的任意两项之差相等,等比数列中的任意两项之比相等。
在解决数列问题时,要充分利用数列的性质和公式,简化计算过程。
五、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与集合的关系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是函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函数的定义域是指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值域则是函数因变量的取值范围。
这两个范围都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在求解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时,要充分利用函数的性质,结合数轴或不等式等方法进行求解。
六、总结与应用掌握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首先要明确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以及运算性质。
在此基础上,要理解数列与集合的关系,掌握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与集合的联系。
在实际应用中,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背知识点一、集合。
1. 集合的概念。
- 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
这些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
-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互不相同)、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要求)。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例如{1,2,3}。
-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
形式为{xp(x)},其中x是集合中的代表元素,p(x)是描述元素x特征的条件。
例如{xx > 0且x∈ R}表示正实数集。
- 区间表示法:对于数集,还可以用区间表示。
- 开区间(a,b)={xa < x < b}。
- 闭区间[a,b]={xa≤slant x≤slant b}。
- 半开半闭区间(a,b]={xa < x≤slant b},[a,b)={xa≤slant x < b}。
3.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 子集: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 B(或B⊇ A)。
- 真子集:如果A⊆ B,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A是B的真子集,记作A⊂neqq B。
- 相等:如果A⊆ B且B⊆ A,那么A = B。
- 空集varnothing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 集合的基本运算。
- 交集:A∩ B={xx∈ A且x∈ B}。
- 并集:A∪ B ={xx∈ A或x∈ B}。
- 补集:设U是全集,A⊆ U,则∁_UA={xx∈ U且x∉ A}。
二、函数。
1. 函数的概念。
-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 = f(x),x∈ 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yy = f(x),x∈ A}叫做函数的值域。
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 表示自然数集,N*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子集B A ⊆(或)A B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B(1)A ⊆A(2)A ∅⊆(3)若B A ⊆且B C ⊆,则A C ⊆ (4)若B A ⊆且B A ⊆,则A B =A(B)或B A真子集A ≠⊂B(或B ≠⊃A )B A ⊆,且B 中至少有一元素不属于A(1)A ≠∅⊂(A 为非空子集)(2)若A B ≠⊂且B C ≠⊂,则A C ≠⊂B A集合 相等A B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B ,B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A(1)A ⊆B (2)B ⊆AA(B)(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有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8)交集、并集、补集 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交集A B{|,x x A ∈且}x B ∈ (1)AA A = (2)A ∅=∅ (3)AB A ⊆ A B B ⊆ BA并集A B{|,x x A ∈或}x B ∈(1)A A A = (2)A A ∅= (3)A B A ⊇ AB B ⊇BA补集U A{|,}x x U x A ∈∉且1()U A A =∅ 2()U AA U =逻辑语言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3、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 “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4、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5、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例如:若B A ⊆,则A 是B 的充分条件或B 是A 的必要条件;若A=B ,则A 是B 的充要条件;6、逻辑联结词:⑴且(and ) :命题形式p q ∧;⑵或(or ):命题形式p q ∨; ⑶非(not ):命题形式p ⌝.pqp q ∧p q ∨p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假假假假真7、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表示;全称命题p :)(,x p M x ∈∀; 全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知识点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点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知识点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点1.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平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若aA,bA,则a≠b)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某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1)子集:若对某∈A都有某∈B,则AB(或AB);2)真子集:AB且存在某0∈B但某0A;记为AB(或,且)3)交集:A∩B={某|某∈A且某∈B}4)并集:A∪B={某|某∈A或某∈B}5)补集:CUA={某|某A但某∈U}3.弄清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特别要注意以下的符号:4.有关子集的几个等价关系①A∩B=AAB;②A∪B=BAB;③ABCuACuB;④A∩CuB=空集CuAB;⑤CuA∪B=IAB。
5.交、并集运算的性质①A∩A=A,A∩=,A∩B=B∩A;②A∪A=A,A∪=A,A∪B=B∪A;③Cu(A∪B)=CuA∩CuB,Cu(A∩B)=CuA∪CuB;6.有限子集的个数: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7.集合中的元素有三个特征: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互不相同。
例如:集合A={1,a},则a不能等于1)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先后之分。
)1.用符号“∈”或“∉”填空(1)22________R,22________{某|某<7};(2)3________{某|某=n2+1,n∈N+};(3)(1,1)________{y|y=某2};(1,1)________{(某,y)|y=某2}.【解析】(1)22∈R,而22=8>7,∴22∉{某|某<7}.(2)∵n2+1=3,∴n=±2∉N+,∴3∉{某|某=n2+1,n∈N+}.(3)(1,1)是一个有序实数对,在坐标平面上表示一个点,而{y|y=某2}表示二次函数函数值构成的集合,故(1,1)∉{y|y=某2}.集合{(某,y)|y=某2}表示抛物线y=某2上的点构成的集合(点集),且满足y=某2,∴(1,1)∈{(某,y)|y=某2}.【答案】(1)∈∉(2)∉(3)∉∈2.已知集合C={某|63-某∈Z,某∈N某},用列举法表示C=________.【解析】由题意知3-某=±1,±2,±3,±6,∴某=0,-3,1,2,4,5,6,9.又∵某∈N某,∴C={1,2,4,5,6,9}.【答案】{1,2,4,5,6,9}3.已知集合A={-2,4,某2-某},若6∈A,则某=________.【解析】由于6∈A,所以某2-某=6,即某2-某-6=0,解得某=-2或某=3.【答案】-2或31.下列各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有()①美丽的小鸟;②不超过10的非负整数;③立方接近零的正数;④高一年级视力比较好的同学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①③中“美丽”“接近零”的范畴太广,标准不明确,因此不能构成集合;②中不超过10的非负整数有:0,1,2,3,4,5,6,7,8,9,10共十一个数,是确定的,故能够构成集合;④中“比较好”,没有明确的界限,不满足元素的确定性,故不能构成集合.【答案】A2.小于2的自然数集用列举法可以表示为()A.{0,1,2}B.{1}C.{0,1}D.{1,2}【解析】小于2的自然数为0,1,应选C.【答案】C3.下列各组集合,表示相等集合的是()①M={(3,2)},N={(2,3)};②M={3,2},N={2,3};③M={(1,2)},N={1,2}.A.①B.②C.③D.以上都不对【解析】①中M中表示点(3,2),N中表示点(2,3),②中由元素的无序性知是相等集合,③中M表示一个元素:点(1,2),N中表示两个元素分别为1,2.【答案】B4.集合A中含有三个元素2,4,6,若a∈A,则6-a∈A,那么a为()A.2B.2或4C.4D.0【解析】若a=2,则6-a=6-2=4∈A,符合要求;若a=4,则6-a=6-4=2∈A,符合要求;若a=6,则6-a=6-6=0∉A,不符合要求.∴a=2或a=4.。
高一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一、集合的基本概念1. 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整体,元素是集合的构成要素。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二、集合的性质及运算规律1. 交换律:A∪B = B∪A,A∩B = B∩A。
2. 结合律:(A∪B)∪C = A∪(B∪C),(A∩B)∩C = A∩(B∩C)。
3. 分配律:A∪(B∩C) = (A∪B)∩(A∪C),A∩(B∪C) = (A∩B)∪(A∩C)。
4. 幂等律:A∪A = A,A∩A = A。
5. 吸收律:A∪(A∩B) = A,A∩(A∪B) = A。
6. 对偶律:(A∪B)' = A'∩B',(A∩B)' = A'∪B'。
三、集合的关系和判断1. 包含关系:子集和真子集。
- 子集:若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都属于集合B,则A是B的子集,记作A⊆B。
- 真子集:若A是B的子集且A≠B,则A是B的真子集,记作A⊂B。
2. 相等关系:两个集合A和B相等,当且仅当A是B的子集且B是A的子集,记作A=B。
3. 元素关系:属于和不属于。
- 属于:若元素a是集合A的元素,则记作a∈A。
- 不属于:若元素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记作a∉A。
4. 判断问题:- 空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 空集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 空集与非空集的关系:空集不是任何非空集的子集。
四、集合的应用1. 集合的应用于元素的归类和分类问题。
2. 集合的应用于概率问题,如事件的集合、样本空间等。
3. 集合的应用于数学推理和证明,如集合的运算规律的证明。
五、常见问题及解答1. 如何用集合表示一个范围?- 使用描述法:例如,表示大于1小于10的整数集合可以表示为{x | 1 < x < 10}。
2. 如何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并集:将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合并在一起,并去除重复的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必修一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时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
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2.一般的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3.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于。
例:世界上最高的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例: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例:{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1)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R| x-3>2} ,{x| x-3>2}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Venn图: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 A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课时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1)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
A⊆(或B⊇A)
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记作:B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
注意:B
(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或若集合A⊆B,存在x∈B且x A,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